情境激趣趣引思维

2022-07-11

第一篇:情境激趣趣引思维

情境激趣 趣引思维(二年级下册工作总结)

情境激趣 趣引思维

------08-09下学期教学总结

高琼华

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同时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针对他们和这一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用好这本新教材,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宗旨来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会学数学。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始,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

所以, 针对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在每节课的开始,都会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针对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日记得特别牢这一特点,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分别来了哪些客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说道:“大象伯伯今天也要过生日了,请小朋友看一下,他家来了多少客人呢?”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这时,我抓住时机又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因为这情景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显得尤其热烈。对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后面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课中,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并且由于二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是采用变“单独学习”为“集体合作”。 例如,在教学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时,我让学生分成前后四人一组,然后让其中的一个学生按要求圆片。先放四个,再放两个,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的图,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时,分歧就来了,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三个圆,右边有两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3+2=5;而有的小朋友说:左边有两个圆,右边有三个圆,一共有几个圆?算式是2+3=5。为什么同一幅图,却会得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呢?这个问题一下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有的甚至走下座位,说要看看对方的小朋友是不是看错了,后来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发现原来是因为看图的位置不一样,所以才会得到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当学生自己得出这个发现以后,对老师下面要教的例题,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就不仅仅是只停留于怎么写,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能写出两个算式。是真正地让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课尾,创设游戏情境,体验成功喜悦

小学生一般都好表现,如果你让他展示一下学会的新本领,他的积极性会很高。如果在表现过程中他获得了成功,那他以后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这种成功的喜悦会使他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而这种兴趣又能再次激发起他的探究欲望,探究的成功又再次促进兴趣的萌生,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因而,在每一堂课尾,我都安排了“精彩表现五分钟”。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以各种可爱小动物为载体,让学生来充当助人为乐的小英雄。例如,给蜜蜂引路,送小鸟回家,帮帮小熊吧,请你做裁判等各具特色的游戏环节,使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学到的知识,既检查了学生对本段内容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作用,使他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第二篇:借数学绘本激趣引思

借数学绘本激趣引思,助小学低段概念教学 作者:朱雅萍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5年第03期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引入概念,形成表象;抽象概括,明确概念;分化比较,应用概念。由于数学概念相对比较抽象,这对以具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低段学生来说,学习概念时兴趣不浓,效果不好,普遍存在对概念内涵不明、外延不清、辨析困难等问题。在小学低段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可借助数学绘本激趣引思。

数学绘本是基于小学低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化抽象为具象的寓故事性、趣味性、情感性等于一体的课外读本。数学绘本比较符合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借助数学绘本助推小学低段概念的教学,从故事与趣味中激发学习动机,在生动与具体中形成概念表象,在自主与动手中掌握概念本质,在改编与拓展中巩固应用概念,使得数学概念的教学变得有趣、有效。

一、借助数学绘本,故事与趣味中激发学习动机

数学绘本以生动的图文呈现,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与趣味性,展示了富有趣味的数学故事,让学生在生动有意义的故事中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增长数学智慧,让孩子有滋有味地品数学,使数学不再乏味、不再枯燥。这些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1.了解数学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了,学生才会主动自发地去学习。数学绘本为学生展示了现实的、熟悉的生活场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觅数学、发现数学、感悟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数学不再遥远、不再陌生。如通过以《九章算术》为题材的数学绘本的阅读,使学生能在五彩缤纷的数学发展史中走一走、看一看,用心感受中国数学的价值与美妙,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数数的教学中可引入《过去的人是怎么数数的呢》。师:同学们,你们会数数吗?生:会!师:是啊,数数谁不会呢?可是在古代,数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过去的人是怎么数数的呢》。你想知道什么?生1:过去的人们到底是怎么数数的?生2:他们有哪些数数的方法?跟我们一样吗?师:是呀,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人们到底是怎么数数的呢?答案就在书里,让我们一起去书里寻找答案吧。自己阅读绘本,从每页的图画中,你了解到什么?

2.设置合适目标,激发成功体验

有了靶子才能瞄准射击,有了目标才能努力奋斗。如果目标建立得过于远大而不能实现,不但不能激发学习动力,反而会因为无法达成目标而沮丧,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所以不管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都需要合适。例如,用“数学绘本阅读卡”列出每学期要阅读的绘

本,阅读完一本并能简要表述其中的相关数学概念,就颁发给一张阅读卡,当积累到三张阅读卡时,就能换取一次额外的课余活动时间,或者换取一张家庭作业“免做卡”。学生在一次次的目标达成中,获得成功体验,就能增强学习动机。

3.亲子阅读绘本,激发情感碰撞

学生天生就喜欢听故事,当数学知识是以有关学生生活的事物为线索和背景呈现出来时,那些讨厌数学的学生就会慢慢喜欢上数学。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比较少,可与家长一起阅读。选出绘本中的关键图文,以循序渐进的引导方法,亲子互动,享受共读数学绘本的乐趣,一方面增进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加亲近数学。待学生读懂绘本故事后,可根据绘本故事适时提问,让他们发现数学知识。

如《时间的故事》。学生阅读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时间是怎么来的?谁来说说一秒有多长?怎么表示?那一分钟呢?一小时里有几个一分钟?古代,时间是怎么表示的„„让学生再现绘本故事,品味“时间”的由来,积累对时间概念的认识。概念教学中,经常进行“绘本赏析导读”“亲子共读”,家长热情帮助学生解决数学绘本阅读学习中的困难,加强了亲子情感的交流,也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二、借助数学绘本,生动与具体中形成概念表象

学生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教学中应以直观形象性为基础,逐步向抽象逻辑性发展,使学生的知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数学绘本中丰富的故事情境为学生的数学阅读打开了一扇窗,把他们带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基础的数学概念,在生动与具体中形成概念的表象。

1.呈现故事情境,初步渗透概念

初步渗透是指当教学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单元概念时,运用绘本引发学生学习动机,但不涉及核心的数学概念。教学时,先引入简单的生活案例为单元概念的学习作铺垫,接着带领学生阅读绘本,透过图文诱发学生进一步提出疑问或想法,结合书中内容与故事情境,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带出与本单元相关的数学概念。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绘本“直观呈现、生动有趣”的特点为概念教学服务。书中的有趣情节和生动画面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具体形象的支撑。

2.讨论分析情境,逐步探究概念

在引导学生阅读数学绘本时,有的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数学概念不熟悉。教学时可以在故事叙说的同时,刻意聚焦于即将学习的相关数学概念上,带领学生观察绘本内容、讨论绘本情境,再运用图文线索解题,或是提出学生回答、讨论的矛盾点,逐步探究相关概念。

直观形象的绘本可以在学生的“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数学概念的本质,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三、借助数学绘本,自主与动手中掌握概念本质

绘本提供了很多自主操作的机会,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对概念的本质特征的掌握要比教师直接讲结论印象深刻得多,这就是“悟”的过程。数学思想就是在“悟”的过程中逐渐领悟的。

1.动手操作,构建概念模型

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指出,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抽象。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下手,逐步上升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就应该先充满具体经验。目前,我们的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时,没有具体经验作它们的支柱,学生对这些法则和概念的理解只能是抽象的、不具体的。因此,要充分理解概念,要从做的经验开始。模型构建是做的经验,通过模型构建,我们再去理解概念,就容易多了。

2.自主表达,辨析概念属性

概念辨析,首先是对概念所代表的实际物(含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辨认,不仅会对近似概念进行比较辨别,而且会对相关联的一些概念进行比较或区别。数学的概念都是有来龙去脉的,与其他的数学知识、其他的学科知识、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是有联系的。只有让学生了解且清晰表达所学数学知识与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才能辨析概念属性。如在学习“三角形特性”时,充分挖掘《三角形的故事》绘本中蕴含的数学元素,让孩子借助图画描述故事,辨析“三角形”概念的本质属性。

3.过程体验,掌握概念本质

“数”和“形”是数学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华罗庚先生说“数无形时不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借助绘本凸显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读——理解”“疑——提问”“做——解决问题”“说——表达交流”,经历和体验一些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并掌握数学概念的本质。

四、借助数学绘本,改编与拓展中巩固应用概念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大多有一定的联系,常常是这个概念从另一个概念发展而来,同时又为后续的概念学习打下基础。基础没打好,概念不清晰,相应的技能、技巧就不易形成。为此,要利用数学绘本的仿绘、续写、创编等巩固应用新学的概念。

1.仿绘数学绘本,巩固数学概念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总是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我们要利用学生的特性,不求画面多么精美,也不强求故事多么吸引人,只要把所掌握的概念用“画一画”的形式呈现,在绘本的“仿绘”中巩固概念。

2.续写数学绘本,应用数学概念

数学绘本往往会在某些地方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抓住绘本中的这些资源,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充分想象,对绘本进行合理续写。这样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对于自己所学的概念,又有了新的认识,有利于概念的巩固、应用与深化。 数学绘本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最初浅、最好玩、最实用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都蕴藏在美妙的故事中,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优美的画面和简洁的文字,将抽象的数理知识蕴含其中,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绘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绘本的魅力,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有利的脚手架,也为学生开心、快乐地学习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三篇:有效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校:宝坻六中 作者:岳继平 齐桂玲

有效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摘要:《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同时,应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将信息技术融于物理教学。教师应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以及学好物理的愿望,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创设以自然和生活为背景的问题情境,以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境,以实验探究为背景的问题情境,以新信息为背景的问题情境等多元情境,让学生在多元的情境中愉悦自主地学习物理,构建和谐的物理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多元情境、思维发展

情境,就是激发人们主动想象和思维,产生某种情感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果的一种氛围。情境教学是指在一定情境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教师应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创设成功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物理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一、以自然和生活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培养学生解释自然和生活现象的能力。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选择一些身边的事例,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学生分析身边出现的各种物理现象的能力。比如:在一次偶然的课堂上,我正复习动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忽然间从操场上“飞”进一个“活蹦乱跳”的篮球来,这下可不得了啦,容不得我半点的思考,顷刻间,教室炸开了锅,立刻沸腾起来,“怎么办?”看着他们的神情,看着篮球在讲台面前不停的跳动,我灵机一动,对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以及这位“不速之客”,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实验”,看看它在运动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还有那些物理知识?正在学生诧异的同时,我把篮球踢出了教室门。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回顾着刚才眼睛所看到的“实验”,争先恐后的回答:篮球在向上运动时,动能减少,势能增加;在向下运动时,动能增加,势能减少,它跳动的高度越来越低,一段时间后停了下来,是因为它的机械能转化成了其它形式的能„„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竟然想到了机械能与其它形式的能的转化!不管他们是否说得全面,我发现,他们的思维在拓展,他们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再如,上课的时候难免有时会遇到雷电交加的外界情景,这个时候,我对同学们说:你们知道雷电是怎么回事吗?你们知道雷电发生处距离我们多远吗?你们知道雷电会带来什么问题吗?现在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可见,情境的灵活应用会使教学充满魅力。

二、以知识应用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至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中间纽带,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一些以科技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将能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力 3

和运动”这一章时,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着指挥员发出口令: “10,9,8,7,6,5,4,3,2,1,点火!”,白色的水蒸气从火箭的底部喷涌而出,随着一声浑厚,低沉的巨响,火箭离开发射平台,升入空中,并开始倾斜、旋转。声音震耳欲聋,大地也在晃动。托举着“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型火箭在轰鸣声中直冲蓝天,把一条巨龙般的桔红色烈焰留在秋日的戈壁长空。日落后的傍晚,有时你会看到夜空中有几颗明亮的“星星”正在缓缓的移动。他们就是环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卫星。这些卫星大多是用于通讯、天文观测、军事任务和遥感(气象、气候、地质、地理、)等等。而火箭常常被用来把卫星送入太空。”在描述例子的同时可以把火箭升空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照片展示给学生看,利用好看的图片吸引学生,从而引出问题:“火箭是如何发射升空的?”、“卫星的轨迹是怎样的?”、“卫星为什么会如此运动?”等,由此导入新课。贴近生活和科技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使其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上述导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使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以实验探究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仔细留意实验的每一步,着力于一些容易忽视的实验细节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必定能够“以小见大”,于“不经意处”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

如:“浮力”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而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 4

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等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接着演示如下实验:在盛有一定比重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木块,木块便浮于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悬浮在盐水中。再将此蛋放进清水里,则见蛋下沉;放进浓度更大的盐水里,则见蛋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学生们一定会被吸引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木块会漂浮,石子会下沉,而鸡蛋却会悬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的情况也会不一样的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新课。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实验的优势是具体、形象、生动,是取得感性认识的理想手段,同时上述的导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的作用,能够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以新信息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知道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离不开物理,从而培养学生处理新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展,面对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具有处理日新月异新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了解、及时捕捉、及时处理当今最新的有用的信息,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给出最新的、最有水平的科研成果。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创设以新信息为背景的问题情景时,要求问题中提供较多的信息,新信息包括新知识、新方法、新情景,通过解答新信息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转换信息、运用 5

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到超导体应用时,可引导学生到网上去搜索相关信息。我国上海已完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磁悬浮列车的应用开发,投入运行,可通过板报或电视录像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再如:“蹦极”是一种新兴的娱乐活动,但大部分学生没有体验过,甚至有同学没有看到过,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体验“蹦极”。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这一过程。在这样的情境创设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小结,得出规律。现在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因特网上,大量的生产生活信息与物理有密切的联系,具备新颖性和强时效性的为数不少,完全可以用来设置问题情境。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下物理教学初探》

唐国锋

《情景教学在物理实验中的作用》 樊 立 英

第四篇: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思维情境

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思维是健康人大脑所具有的基本技能,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获取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思维活动和其它活动一样,总是由个人的某些需要引起的。如果没有需要,也就没有由需要所引起的思维活动,这种需要称为认识需要。认识需要来源于学习过程中学生似乎熟悉,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解决的新问题。此时学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的愤、悱状态,也就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如何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成为我们广大教师所面临的新的课题。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思维情境:

1.通过“存疑”来创设思维情境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我国古代的许多教育家都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一系列的“设疑——问疑——解疑”的活动过程。思维从疑问中来,学习中如果有疑,就会引起认识的需要。在每一节新课学习之前,先安排一个自学过程或预习过程,同时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在阅读教材过程中产生疑问。

2.通过实验来创设思维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教材编排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组织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真理,然后再来探讨它们的理论依据,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如《大气压强》这一节教学中,安排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空瓶吞蛋实验、小试管在大试管中逆水上升实验等,生动有趣的实验过程及现象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物理史和物理故事来创设思维情境

物理发展的历史是物理科学孕育、产生和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一部物理方法和物理智慧的历史。介绍物理史上的伟大发现、发明和思维进程,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钻研创新精神;介绍物理史上的物理故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教学因素。如:曹冲称象的故事、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安培把马车当黑板的故事、牛顿的“苹果落地”故事等。

4.通过生活或生产实例来创设思维情景

生活与生产实例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因素,如果能设计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或生产实例要求学生去解决,就能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设计楼梯过道开关、自制太阳能热水器、制作火箭、测定家用电冰箱每天消耗的功率、自制指南针、自制电铃等。

5.通过激发物理的美感来创设思维情境

物理中的美学因素极其丰富,物理学天地不愧为大自然赐给的与人类智慧所创造的美的世界。苍穹彩虹、海市蜃楼,多美的物理现象;汇丰大楼的日光照、光的色散表现出物理学的和谐美;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阿基米德定律等理论,充分显现物理理论的深刻简洁美„„物理美不仅可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讨、研究新问题的要求。

6.通过揭露矛盾来创设思维情境

物理学也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就能较好地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需要。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晶体与非晶体的互相转化等体现了哲学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7.通过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来创设思维情境

物理中的许多问题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由已知通向未知或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来解决的,我们在讲授时,注意引导学生去寻求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将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思维情境的创设。如浮力知识是液体内部压强知识的自然延伸、欧姆定律是电流、电压、电阻知识的深化、分子运动论是热现象知识的微观解释等。

8.通过揭露学生原由认识上的片面性来创设思维情境

物理中的有些概念和规律,学生已有感性认识,但还没有认识它们的本质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习这类概念和规律时,可通过揭露学生原由认识上的片面性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当然,创设思维情境没有一定的模式,我们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创设。只要我们不断地深入钻研教材,多方面地深入了解学生,多开动脑筋,定会创设出能引起学生认识需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思维情境来。

分享到搜狐微博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杨洪晏

人是情感的载体,人对客观世界、外在事物的认知带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心理实践表明,在具有情感因素的场合中,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远远高于在非情感因素场合中的认知能力。由此可见,在特定场合中,借助一些教具,制造某种氛围,可以促进人们对事物认知水平的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到这个人为创设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中来,动之以情,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饱含浓烈感情的知识,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化疲劳为轻松,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语文情境的创设,因人而异,方式多样,下面笔者就自己平时常用的方法做以介绍。

一、背景介绍: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作者身心的流露,因此,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了解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爱憎情感。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意义深刻,但许多篇目的创作年代距离现在遥远。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可简介课文的时代背景,营造一个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时代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这个情境中来,使学生对课文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例如,小说《祝福》是鲁迅先生于1924年创作的,主人公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与当今学生生活的环境截然不同,因此,如何认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以及祥林嫂的反抗便成为教学难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解决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现状。经过讲解,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进入了创设的情境中,在这种情况下分析课文,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效果显而易见。

二、故事铺垫:人们都喜欢听故事,这是因为故事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利用故事的这一特性,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把这种兴趣转移到所学的课文中来。

如教《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向学生讲述《红楼梦》第一回中的“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通过故事学生了解了贾宝玉叛逆性格的根源,以及贾宝玉与林黛玉恋情情感的起因。这样,由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很自然地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并且把它和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相联系,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想象激发: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因此,学生的生活体验或多或少会在作品中得到显现。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使学生通过想象,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与所学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入情入境,就能收到以小见大、寓虚于实、借形传神的良好效果,并能深深感受到作品内在的美和无尽的魅力。

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师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引导他们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月色以及失意时低落心情的体验与作品内容联系起来,融入情境,慢慢品味,细细体会作者在朦胧月色之下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从而准确把握这篇名散的深远意境。

四、语言渲染:语言具有感染力和煽动性。感情真挚、热情洋溢的语言,让人听了如坐春风;高低婉转、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人听了得到美的享受;气势恢弘、铿锵有力的语言,听了让人激情高昂、受到鼓舞。根据语言的这些属性,可利用语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授课时应针对文章的内容和不同的风格,采用适当的、相协调的语言,通过表情朗读和展示课文的画面、意境,把学生带入课文,触发潜伏在学生意识深处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收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学生由此情绪受到感染,从而令身心投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五、音乐烘托:格调高尚、优美健康的音乐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陶冶人们的性情,纯净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思,使人感到赏心悦目。把音乐引进到语文课堂中来,可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兴趣,从而启发学生领会课文所蕴含的意境、情趣。

如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那铿锵有力、

1 气势磅礴、音域浑厚的乐曲使学生进入兴奋状态,这样学习课文,学生就不难体会到苏轼词的豪放气魄。

同样,教柳永的《雨霖铃》等婉约派词时,可播放根据李煜的词《虞美人》而谱写的歌曲,让学生在哀婉伤感的气氛中体会音律谐婉、离别情绪、缠绵悱恻的婉约情调。这样对照学习,学生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豪放、婉约两派词的风格差异就很容易理解了。除此之外,在教诗歌和散文时,利用感情基调相同或相似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也能创设情境、意会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方式,教师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的素质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从枯燥乏味的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转到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来,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上一篇:全科医学学习心得下一篇:清明节手抄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