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诊器古今谈阅读

2022-07-17

第一篇:听诊器古今谈阅读

浅谈古今工匠精神异同

摘 要:我国古代技术是非常先进的,不但零散记载在《天工开物》《齐民要术》与《考工记》等典籍当中,国外专家学者研究的技术文明同时让西方也感到叹为观止。就如同《李约瑟之谜》中就指出过我国十四世纪时便已具备西方国家十七世纪开展工业革命所应具备条件,还同时指出很多科技研发领域,国人都要领先于被称之为希腊奇迹传奇人物之前,同古代西方国度拥有者阿拉伯人是齐头并进的,同时3至14世纪间我国科技水平始终都没有被西方国家超越,这就显示出我国古代的技术文明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但是与此同时,因为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在中世纪末尾已差不多终止对西方国家技术与思想的传播,同时从那时开始一直吸收着西方技术与思想。所以,对传统技术文明及将这种文明推向巅峰工匠精神进行哲学探索,对当代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或是对全世界技术危机问题进行解决,均是具有一定警醒与借鉴作用的。

关键词:工匠精神;价值意蕴;技术文明

古代工匠历经现代地位与内涵发展变革,同时蒙上了新时代色彩。当中蕴含工匠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对现代非工匠领域也给予了启迪,其现代复兴为现今我国历史必然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是否可以顺利实现结构转型发展,基于工匠精神培养创造型、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伴随近几年国内主流媒体大国工匠、大国重器等栏目的播出,还有罗永浩等人锤子精神发扬传承,大国尚技、倡导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也逐渐对国人产生了影响。但是必须要说工匠精神发展至今也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其价值意蕴伴随时代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与完善着。

一、工匠精神时代表征

(一)工匠精神传统延续

古代工匠精神价值追求为真善美,而工匠精神具体有如下表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的精神、彰显自我兴利除害爱国为民的精神和强而力行敬业奉献的精神。此外还体现了尊师重道求学心态,古代工匠们因为特殊学习、工作方式,形成尊敬师表美德,还反映在创新、超越改革创造精神上,工匠审美、技术标准也被严格限定了,因为特定时期工作固定性致使工匠技艺通过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超越,使得一种立身之技成为了让子孙后辈为之骄傲的事情;还有体现万物返璞归真哲学思维,工匠们精雕细琢的灵感、对象都是取材于自然,比如像鲁班锯的发明就是其中典型案例,另外我国哲学思想讲求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工匠们创作与行动过程中也是一切向往自然的[1]。到了今天工匠精神价值追求还在继续传递,实际说来它是相关从业人员特别工匠追求完美理念,是对作品不断完善最后收获喜悦的过程,而它的重点在于不断追求高品质,目标在于不断创造精品。

(二)工匠精神现代新发

除工匠精神的绵延,伴随时代发展,在工匠精神现代内涵之中包含价值取向并非手工业者独有了,而为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人员共同愿景。在精神追求方面,灵动自然,不受世俗牵绊,享受那份恬静与安逸;安于现状,坚信当平凡变得至真至纯便会成为不平凡;要忠实内心,把内心想法投入实践环节,依据此标准而言,则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努力寻找漏洞同时将漏洞填补的一种精神[2]。这同把工作看作谋生工具是存在本质上的不同的。本文以为工匠精神应该归类为职业精神范围,为从业人员一种行为表现及价值去向,同其价值观与人生观是存在密切关系的,也代表着工匠的精神观念与职业态度。

二、古代工匠精神价值彰显

(一)心传身授教学过程

心传属于一种没有形态心理传递以及内在精神熏陶,它是没有固定模式可言的。教授方和学习方也唯有二者间心理沟通领会,根据经验运行的。在这其中比较有名的,就包含有墨子的自苦为极实践精神。另外,传统职业教育是会全程跟进的,师生会同生活、共学习、一起钻研与讨论技术,老师再经演示与指导过程中将自身经验传授给学生,经具体实践将行业规范阐明出来,比如工师程准和立样,意思是工师教学生先要把模板做好,即立样过程;接下来学徒开始效仿,动手操作,到掌握制作典范与标准为止,即程准过程,这时学生对技术也基本掌握的差不多了。所以,徒弟在小时候便由师傅潜移默化影响,当领会其中要义,便已达到了不劳而能、不肃而成境界,未来制作时,再对技法、风格与样式等进行创新,传承技艺过程中,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二)体知躬行学习过程

我国体知内容范围很广,雷同概念包括有体会、体验与体察等,也就是经人主观体验来领会道的精髓[3]。虽说至道佛、道、儒三大领域涉及是比较多的,但是悟道依赖聪慧、价值感知及心理体验观念同时也反映在古时职业教育当中,同时它的知行合一做法也是值得推崇的。古时职业教育中当确立了师徒关系,二者所谓的父子关系便也确立下来,即终身为父,这就是推行艺徒制度的一种表现。张正明《学小官须知》当中曾言学徒早起需做抹桌、扫地及冲茶、润笔等活。学艺生涯尊师重道是必须遵守黄金标准,该情感效应促进学生更好习得知识,而教师更好传授知识。艺徒学艺经历,师傅除要教导学生相应技术外,还要教徒弟做人的道理,这样徒弟以后才能安身立命。很明显,该技艺传授过程也隐藏剥削,但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教导方法也是存在很大优势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文化精神属于道德精神范畴,该道德精神还为国人内心向往一类做人的金标准,同时还为国人努力争取并亟待实现的理想人格。所以,我国古代工匠同样将该道德精神作为核心内容,进而倡导德艺双馨、以德为先工匠精神,当中蕴藏的教育意义和内容若已经实现该境界,最后道明的也都是该道德精神所致。在这种向善道德精神引导下,某种程度上来讲养成了古代工匠精益求精技术素养,同时足以让后世敬二十一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甚至到了一个离开电脑、离开手机就会手足无措、心慌意乱的时代。互联网作为新的信息传播媒体,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并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和心理健康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工匠精神是中国人自古及今、绵延百代孜孜以求的。早在《诗经》中,就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此,孔子在《论语》中十分肯定,朱熹《论语》注中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再看《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尚书》中的“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及贾岛关于“推敲”的斟酌,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

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及匠人之国。而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器、壁纸等产品曾是世界各国王宫贵族和富裕阶层的宠儿。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设立了“百工制度”,古代的“中国制造”闻名远近。

最早的工匠

韩非子《五蠹》一文中提到了最早造房子的有巢氏、最早钻燧取火的燧人氏。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这就是最早的“匠人治国”的案例。

木匠的祖师

鲁班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鲁班就参加了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尊奉为木匠的祖师。

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画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鲁班的名字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庖丁解牛

特别典型的还有前面提到的庖丁解牛。厨师给梁惠王宰牛。其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没有不和音律。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如何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要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去宰去解,他的刀刃始终像刚磨过一样锋利。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便格外小心,提高注意力,动作缓慢,把视力集中到一点„„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只有做到心到、神到、手到,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而“工匠精神”的核心便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更要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所造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工匠追求精确

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就是例证。欧阳修《归田录》载,汴京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都料匠,工匠的总管或曰总工匠。预浩把塔建好后,却是“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成了斜塔。

大家都奇怪这是怎么回事,预浩解开了谜团:“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闻名于世,但其倾斜却并不是设计者的初衷;而开宝寺塔则是在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举。这样来看,不光前人要感叹预浩“用心之精盖如此”,就连今人也定会竖大拇指。

由匠致仕

谢肇淛的《五杂俎》记载,明朝中期有一位木工蒯义,参与了紫禁城建设,最终迈上了工部左侍郎的岗位;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记载,成化年间的木工蒯刚,仰仗木工技术,官至工部右侍郎;嘉靖年间的木工郭文英因建造宫殿有功,走上了工部侍郎的岗位。而同期的徐杲“以木匠起家,官至大司空”。

匠心独运

中国古代工匠匠心独运,他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其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似玉非玉而胜玉”,人们不禁感叹,“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尚书·大禹谟》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匠心独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如今,尊重工匠的劳动,以良好的环境催生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才能使“工匠精神”绽放异彩。

第二篇:谈小学整本书阅读

由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谈小学整本书阅读 山东省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 李怀源 【摘 要】“读整本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从学生年龄特点、读物特点、阅读能力元素出发对整本书阅读进行指导,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发展语言,锻炼思维,丰富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叶圣陶;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

1941年,叶圣陶在其重要论文《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

[1](204)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

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这样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读整本书的思想已经被重视。

下面结合叶圣陶的“读整本书”的阅读思想,就小学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1]205从叶老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因为读整本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具体而言,读整本书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应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叶老在他的著述中不厌其烦地谈到方法、能力、技能、习惯,因此,历来的研究者多据此把叶老归为彻底的工具论者。叶老在1922年1月20日发表的《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中多次谈到关注学生心灵:“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教授国文不以教授形式为目的,这不过是附带的目的;宜为学童开发心灵,使他们视学习语文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里。”[3]12-13这篇文章中类似的呼吁还有很多,可见叶老对儿童心灵的关注程度。后来,叶老多呼吁习惯养成等,应该是语文教学没有实效的现状使然。没有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怎么能空谈发展心灵?叶老一直力图解决教学的现实问题。

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1.发展语言。

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作品。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遇到自己喜好的语言形式,学生会不自觉得模仿。在某一个阶段读某位作家的作品,学生日记中就会有模仿的痕迹,而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是潜意识的。

2.锻炼思维。

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如比较童话作品中的“王子”“公主”,比较不同作品中的“智慧老人”等,学生能够通过材料的“重整”,对作品进行“伸展”“评鉴”,最后实现“创意”阅读。学生能通过对比,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使思维更加深入。

3.丰富体验。

整本书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学生品味的语言越多,接受的文化越丰富,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学生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能够在阅读中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并且是始终伴随语言学习过程。不管就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言,还是语言本身,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美的因素。语言承载的美与语言本身的美被学生分享,被学生接受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二、整本书的选择

叶老提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3]105整本书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一是能够增进学生知识的,一是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是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这三个角度进行选择。

选择整本书应该本着东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原则。可以根据书评人的推荐,但是最主要的标准是孩子是否喜欢。所以,教师在选择整本书以前,一定要先读一读,然后推荐给学生。

选择整本书,师生必然经历一个自我判断的过程。不同的出版社和书评人推荐的书目会有不同,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这些书目中都出现的书,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书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关注变化。一般的选本,作者不同,形式有变化,适宜刚刚开始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学生。有的选本在节选时列出了选文出自哪些著作,所以,在读选本时就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如果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已经提高了,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教师取向、作品价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

选择整本书,还可以和教科书的内容结合起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的“课外书屋”栏目向学生推荐了与本单元有联系的整本书,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教师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延伸阅读,如,学习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作家笔下的人”单元时,可以读《小兵张嘎》《红楼梦》《儒林外史》《百万英镑》等名著,这些是与课文内容联系的整本书,属于内容的延伸阅读。也可以选取《小王子》《毛毛》《爱德华奇妙之旅》《长袜子皮皮》《彼得·潘》中任何一本,看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这属于表达方式的延伸阅读。

究竟一个学期可以读多少本书比较合适呢?阅读数量不能强求统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二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限,开始的时候需要老师给学生朗读,读书的数量反而会多一些,一学期阅读的图画书可能有十几本。

三、四年级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了教给方法,可能阅读的速度会慢一些,选的书也会少一些,一学期有两三本。

五、六年级经过了前几年

的培养,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速度快了,能够读得更多一些,范围也更广一些,选取的书能做到一个月一本,那一学期就可以读

四、五本。当然这个数量是在师生“同读一本书”的范围内,不包括学生自己的自由阅读数量,有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学生读的数量会更多一些。

三、整本书阅读的指导

“略读教材若是整本的书,每一堂略读课内令学生报告并讨论阅读那本书某一部分的实际经

()验;待全书读毕,然后令作关于全书的总报告与总讨论。”[3]257讨论是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重要环节,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组织小学生进行整本书的讨论,应该从情节入手,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在讨论交流的时候,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

(一)按照学生年龄特点指导

低年级的学生适合于教师先读给他们听。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拼音阅读的时候,老师及时放手,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样进行阅读了,能够有成就感,维持持久的阅读兴趣。阅读讨论的重点应该是情节、人物、阅读兴趣等。结合作品联系生活话题:“从书里找生活的影子”“从书里找自己或别人的喜好”“找出书中人物特别的地方”“聊一()聊送礼物的想法”[4]95;进行语文学习延伸话题:“把故事加长”“从阅读中学习了哪些新

()字词”“找出书的特点”“好书介绍”[4]95等。

中年级的学生完全能够自己阅读了。老师应该设计读书报告单,帮助学生把握读物的主要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读物中的细节,让学生能够关注到人物的心理变化等。讨论的重点在于细节和从中体会到的情感,如,聊故事里好笑的情节,谈一些与众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书中的人物[4]95等。可以谈论语文学习,比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一本书,了解自己的阅读策略和阅读困难,谈描写声音和色彩的语词和比喻,谈两种不同的拟人法,谈论描

()写老人或特别人的方法,讨论描写做事过程的写法,谈作者特别的语气[4]95等。让讨论变得角度多样,使阅读活动丰富多彩。

高年级的阅读,教师可以设计稍微复杂的读书报告单,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比较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探讨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比较自己童年和作者的童年,谈饮食文化以及相关的语词,谈老人与小孩的关系,探讨奇幻

()小说和魔法小说的特色[4]95等。

(二)按照读物特点指导

小学阶段读物的主要体裁:图画书、童话、童谣、儿童诗、散文、小说、科技作品等。图画书、小说是整本书,童谣、儿童诗、散文、科技作品往往是以“集”的形式出现的。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能够把握体裁的特点进行指导。

图画书并非只有低年级学生才可以读,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甚至成人都可以从图画书中获得启发。图画书可以分为有字书和无字书。无字图画书可以直接让学生阅读,学生通过读图,

能够读懂故事,受到感染。故事情节比较曲折的有字图画书,如,《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教师可以边出示图,边讲故事,在故事的紧要处可以停下来,让学生想象和思考。像《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样情感性比较强的图画书,如果停下来就会破坏故事的氛围,教师可以从头至尾讲完,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讨论。

《安徒生童话》《下次开船港》等童话集编选了同一作者不同的童话。有些是选编不同作家作品的童话集。教师可以有重点地选取经典的部分,如,《丑小鸭》等进行讨论,也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童话进行讨论,其他的由学生自己阅读。童话的阅读,要引导学生进入童话的情境,在阅读的过程中尽量不把学生拉回现实的场景。设计讨论话题,也要让学生站在童话中人物的角度。讨论充分后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儿童诗以儿童的语气表现儿童的所思所想。看似简单的语句却能营造出一个个新奇的世界。儿童诗有不同的类型。知道诗的类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带来的快乐。儿童诗集,一般是选编经典的作品,如《橡树》。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下面的工作:读懂诗的意思;想象诗的画面;领悟诗的情趣;欣赏诗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儿童诗的情趣和儿童诗的语言,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童谣带有浓厚的儿童情趣,语言富有特点,学生往往读上几遍就可以背诵,老师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指导。

阅读《远方的小星星》等散文集。开始读的时候,学生只会看到一篇篇的文章。看完了,再引导学生看看这些文章放在什么主题下。把这些文章放在这样的主题下讨论,学生认识就会丰富而深刻,所感受和获得的比单篇文章深厚,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变得多起来。每一篇散文都有它的特色,有的简练明白,以条目的形式出现,如《每个孩子都应该做的101件事》;有的寓意深刻,如《一片叶子落下来》;有的充满儿童情趣,像《幻想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特色。

小说是整本书阅读的主体。儿童小说可以分为成长小说、幽默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指导。成长小说关注“心灵”,幽默小说关注“语言”,动物小说关注“情节”和“形象”,科幻小说关注“想象”。因为小说有完整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因此设计讨论话题比较容易,既可以讨论人物的性格,又可以讨论语言特色。通过交流让学生觉得还有很多未曾发现,没有体验的细节,有兴趣继续读下去。对现实问题进行追问和思考是交流的重点。

科技作品一般是说明文体裁,像《昆虫记》。教师指导时一是让学生读懂内容,再就是把握说明文本身的特点。一般有如下的重点:把握事物特征,领悟思想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掌握结构特色;研究说明方法,学习习作技巧;体会语言特点,增强表达能力。

(三)按照阅读本身的规律指导

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理论认为,阅读能力包括六个能力元素: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复述、解释、重整是“客观性理解,对原有的篇章进行分析、概括等,紧扣原篇章,准确理解,还原作者的思想过程。”伸展、评鉴、创意是“主观性理解,通过推论、想象、推测、批判性思维、创意,有依据地引申、拓展篇章内容,以及评鉴篇章内容与表达,提出独到的见解,对篇章进一步加工。基于原篇章又超离原篇章。”[5]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层级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

初读一本书后,可以让学生复述内容。教师出示一些句子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和表面句意。针对理解全书或章节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提问。对包含不易理解的词汇、结构复杂的句子设计问题。这属于复述和解释的范畴。

重整可以通过读书报告单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内容关系,抽取重要信息,概括整本书的主要意义。从书的某处或多处摄取特定信息。如,概括整本书的内容,发现整本书的主要表达技巧。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个作者的其他书,或者和本书相同类型的书。比如,读完《长袜子皮皮》以后,推荐林格伦的另一本书《小飞人卡尔松》和詹姆斯·巴里的《彼德·潘》,让学生比较卡尔松、彼德·潘和皮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阅读以后,再进行讨论,打通各本书之间的阅读通道,让不同人物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联系。

伸展是在理解篇章表层意义的基础上,找出隐含信息,推断深层含义。如,在《草房子》阅读交流时,提出问题:除了《艾地》《药寮》两章外,其他各章的结尾为什么都用了省略号?用了句号的两章,一是“艾地”的主人公秦大奶奶过世了,一是“药寮”的主人公桑桑病好了。其余各章结尾用省略号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好像每一个主人公还有故事。

评鉴是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评说人物与思想内容,鉴赏语言表达。如,在《长袜子皮皮》的读书交流中,对皮皮在学校的表现,教师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皮皮的老师,你会怎样对待皮皮?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问:如果你是皮皮,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老师?再让学生讨论。最后问:为什么你做老师和你希望的老师不一样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能够对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创意是在理解意思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想法,提出文章的新写法,或运用所读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富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见解,为书选用新的题材,提出新的表达技巧、改写文句,灵活运用所读信息解决相关的问题等。

学生年龄特点、作品本身特点、阅读能力元素,这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能人为地分开。好的阅读指导应该像优秀的作品一样,把所有的功利性目的都隐藏在丰富的阅读活动背后。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这样的阅读会更动人,更持久。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10.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7.

[3]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

[4]黄荣村.童书三百聊书手册[M].台北:启耀印刷事业有限公司,2001.9.

[5]祝新华.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J].小学语文,2008,(4):4-7.

第三篇:谈独立思考阅读答案

有人问:如何而能独立思考?
我想:这个答案可以很多,其中之一也许是洋洋万言,引经据典,而效果等于不着一字。

但是,也还有另一方式的答案:

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和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眼睛只看上边、不看下边的人,耳朵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的人,常常只想到自己、不想到别人的人,他们面前的可能的危险是:让“独自”思考顶替了独立思考。

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的敌人,它的另一敌人便是个人崇拜。

如果广博的知识是孕育独立思考的,那么,哺养独立思考的便应是民主的精神。

井底之蛙恐怕很难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声虫大概从没有感到有独立思考之必要。而日驰数百里的驿马虽然见多识广,也未必善于独立思考。

人类的头脑,本来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如果没有,人类就不能从“蠢如鹿豕”进化到文明。但是人类的这个天赋,是在生活斗争中不断碰到矛盾而又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发达起来的。前人的经验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应当是后人所借以进行独立思考的资本,而不是窒息独立思考的偶像。

儿童的知识初开,常常模仿大人。这时的模仿,就是吸收前一代的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独立思考准备条件。做大人的,看见幼儿模仿自己,便赞一声“聪明”,可是到后来看见渐臻成熟的少年不再满足于模仿自己,却又骂他“不肖”;这真是可笑的矛盾。

从前有些“诗礼之家”,有一套教养子女的规矩:自孩提以至成长,必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是把儿童放在抽出了空气的玻璃罩内的办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是书呆子,是犬儒,便是精神上失去平衡的畸形人,是经不起风霜的软体人。当然也不会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诗礼之家”现在没有了,我盼望这样的教养方法也和它一同地永远消逝。

1.全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2分)

2.第⑤段中的“井底之蛙”“应声虫”“日驰数百里的驿马”分别指哪种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作者说“这真是可笑的矛盾”,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对“矛盾”的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一句话写出第⑨段的主要观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请说说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人需具备哪些条件。(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共2分)对 比论证(答 “对比”不得分)

2.(共3分)“ 井底之蛙”比喻孤陋寡闻的人,“ 应声虫”比喻人云亦云的人,“ 日驰数百里的驿马”比喻只知埋头苦干的人。(每 点1分)

3.(共2分)①赞扬模仿自己的幼儿与批评渐臻成热少年的矛盾(1分)。(②少年能够独立思考时,大人应该表扬与骂他们不肖之间的矛盾(1分)。

4.(共2分)“诗礼之家”的培养方法培养不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观 点正确1分,单句1分,观点不正确不得分。)

5.(共3分)拥有广博的知识、民主的精神、良好的外部环境。(每 点1分)

第四篇:《听诊器的由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朗读课文,了解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3、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培养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

教学难点:

培养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方法:讲解

谈论法

法:读中感悟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了解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2、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培养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教学难点:

培养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扣题探读 找准入口

1、观看听诊器的图片,让学说说在哪见过这个东西,它是做什么的,相机板书“听诊器”。

2、教师:听诊器的发明,还有一段故事呢。在家想知道吗?板书“由来”,理解其意思。

二、初读感知 提炼主旨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听老师范读课文,想想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 交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要求尽量把每个字音都读准确。

三、研读理解 深情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自由汇报

(3)指导朗读。读出心里非常难过的语气。

(4)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5)你觉得雷奈克是位怎样的医生?

2、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雷奈克是怎样发明听诊器的呢?自由朗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2)雷奈克发明听诊器受到什么事情的启发?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3)雷奈克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说了些什么?孩子们又告诉他什么呢?

(4)分角色朗读雷奈克和孩子们的对话。

(5)木板真的能传声吗?请同学们做个小实验,出示一块木板,一个学生在木板的一头划着,另一个学生蹲在木板紧贴着木板听声,然后请做实验的同学汇报。

(6)课文中哪句话也说明雷奈克听到了声音呢?找出来读一读,果然说明了什么?你能用“果然”说一句话吗?

(7)当雷奈克发现木板能传声的时候,他是怎样表现的呢?读一读,读出高兴的感情,赶紧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说吗?从赶紧中你体会到什么?

(8)看图,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画面,想象他会听到些什么?当他听到病人的呼吸声、心跳声,他又会怎样表现呢?用惊喜的语气朗读“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

(9)齐读第二自然段。

(10)雷奈克从此都用小木棍仔细听病人内脏的声音,然后分析研究,作出诊断,在使用过程中,雷奈克又发现了什么?做了怎样的改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1)说说雷奈克发现的第一听诊器的样子,并动手把它画下来,展示学生的作品。

(12)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精读内化 品味赏析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你喜欢那部分读一读。

五、拓展延伸 积累运用

1、你喜欢雷奈克吗?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雷奈克发明的听诊器对医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要感谢这位心中装着病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医生——雷奈克。

六、达标测评 听诊器是谁发明的?

七、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摘抄在课后词语花篮的空花朵上。

八、板书设计:

看到病人的痛苦,心里难过

想及早发现人体内的异常变化

15、听诊器的由来 受到木板传声的启发

用小木棍听病人内脏的声音

改进小木棍制成听诊器

第二课时略

第五篇:《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案

李田楼镇王楼小学 王颖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课堂策略,能较好地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想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师只能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引领学生反复读书,感受阅读课文时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带领学生和作者一起感受“发现”的过程。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复述雷奈克医生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经过。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长大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教学重点:

弄清听诊器发明的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知道任何发明创造都来源于实践的道理。 教学准备: 听诊器、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条理。

3、会写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实物。师:小朋友,认识它吗?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听诊器,强调“诊”是个生字,指导读音,并让学生组新词。

3、师:知道听诊器的作用吗?让学生作答后。

师:听诊器的作用真不小,可以检查病人的身体内脏状况,老师来听听你的小心脏。

4、师:今天咱们学习的第13课就是关于听诊器的,而且是世界上的第一个听诊器。补充课题: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让学生齐读课题。

5、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通过师生互动,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过渡:小朋友的可真会提问题,相信你们自己通过读课文就把问题解决了。在读课文之前,先读一读读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2、标出自然段,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把课文读两遍。

(一)检查字词的掌握:

1、出示生字新词:

二类字组成的词语:肺结核、内脏、胸腔、清楚、跷跷板、一枚、笔记簿、凑近、异常

一类字组成的词语:诊断、雷奈克、分析、喇叭状、仔细、效果 师:“克”在这里是人的名字,你能给它组个新词吗? 让学生根据新词练习说一句话。

师:这里还有两个特殊的字,出示“脏”和“划”。要着重强调“脏”和“划”是多音字,并让学生给它们不同的字音组词。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熟字词,如指名读、赛读、开火车读、齐读。

2、师:这些词语的意思你有不懂得吗?让学生提出难懂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二)、让学生开火车或指名逐段读课文,师及时纠正错误或不足之处,每名学生读后再指名作出相应的评价。

三、整体感知、理清条理

过渡:小朋友读完了课文,你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指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师小结:课文讲述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诞生的经过。

过渡:咱们再来回顾刚才提出的问题:第一个问题雷奈克为什么发明听诊器?第二个问题是怎样发明听诊器的?你们找到答案了吗?(可以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一、发明听诊器的原因。

二、发明听诊器的过程。

师: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大部分,你清楚了吗?指名回答。 师:你能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这些内容写在每一部分的后面吗?

(通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理清课文脉络,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对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夯实了基础)

四、指导书写

过渡:小朋友真了不起,不但会提问题而且自己会解决问题。生字宝宝要回家了,你想把它的模样牢牢地记住吗?

1、出示生字:诊 克 沿 仔 析 断 管 效 状

师:你打算如何记住它们?哪些字容易记错它的模样? 同位共同交流合作,然后指名在班内交流。

2、师指导书写:沿、管、效。先强调它们应注意的地方,然后再书写。

3、让学生先描红,再在田字格上每个字写一遍。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作出评价。

(小学三年级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不够正确,个别学生的书写比较草,书法基础较差,指导书写仍是重点。)

五、布置作业

1、把九个生字每个写五遍。

2、把课文读熟。

板书:

一、发明听诊器的原因。

二、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怎样发明出来的? (画出有关句子) 2.小组讨论。

3.反馈、交流,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变化呢?他整日思索着。 (1)“整日思索”是什么意思?

(2)雷奈克医生为什么要“整日思索”呢? (3)练习朗读,突出“整日思索”。

出示句子:通过木板,在另一头清楚地听到划木头的声音! (1)这句话后面的感叹句读的时候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2)练习朗读,突出“!”。

出示句子: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 (1)去掉句子中的“啊!”让学生谈一谈,比较一下,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体会到“啊!”表达了雷奈克医生惊喜、激动的心情。

(3)联系朗读,读好“啊!”突出惊喜、激动之情。

出示句子:以后,雷奈克又发现空心木管听诊器效果更好。 (1)“又发现”的“又”是什么意思?(再一次,不止一次) (2)“又发现”说明什么?

(3)练习朗读,突出“又发现”。

4.哪位同学能根据老师黑板提供的词语,复述雷奈克医生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经过?

(板书:整日思考,清楚地听到,都听到了,又发现)

三、总结课文。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概括主要内容)

2.看图上“听诊器”,与现在的“听诊器”相比,有哪些异同? 3.教师小结。

4.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个故事之后,有什么想法呢?

(联系实际谈谈,体会雷奈克医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练习册

上一篇:体育课改教学反思下一篇:兔子和狮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