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月亮茅盾阅读答案

2024-04-19

谈月亮茅盾阅读答案(精选11篇)

篇1:谈月亮茅盾阅读答案

谈月亮茅盾阅读答案

曾经有过这么一回事,使得我第一次不信任这月亮。那时我不过六七岁,那时我对于月亮无爱亦无憎,有一次月夜,我同邻舍的老头子在街上玩。先是我们走,看月亮也跟着走;随后我们就各人说出他所见的月亮有多么大。“像饭碗口”,是我说的。然而邻家老头子却说“不对”,他看来是有洗脸盆那样子。

“你比我矮,自然看去小了呢。”老头子笑嘻嘻说。

于是我立刻去搬一个凳子来,站上去,一比,跟老头子差不多高了,然而我头顶的月亮还只有“饭碗口”的大小。我要求老头子抱我起来,我骑在他的肩头,我比他高了,再看看月亮,还是原来那样的“饭碗口”。

“你骗人哪!”我作势要揪老头儿的小辫子。

“嗯嗯,那是——你爬高了不中用的。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你活到我的年纪,包你看去有洗脸盆那样大。”老头子还是笑嘻嘻。

于是我相信我自己是完全失败了。在许多事情上都被家里人用一句“你还小哩!”来剥夺了权利的我,于是就感到月亮也那么“欺小”,真正岂有此理。月亮在那时就跟我有了仇。

曾经看见过这么一件事,那时也正是中秋快近,忽然有从“狭的笼”_里逃出来的一对儿,到了我的寓处。大家都是卯角之交,我得尽东道之谊。而且我还得居间办理“善后”。我依着他们俩铁硬的口气,用我自己出名,写了信给双方的父母——我的世交前辈,表示了这件事恐怕已经不能够照“老辈”的意思挽回。信发出的下一天就是所谓“中秋”,早起还落雨,偏偏晚上是好月亮,一片云也没有。

“我想——昨天那封信太激烈了一点。”女的开口了,依旧望着那冷清清的月亮,眼角还噙着泪珠。“还是,我想,还是我回家去当面跟爸爸妈妈办交涉,——慢慢儿解决,将来他跟我爸爸妈妈也有见面之余地。”

我耳朵里轰的响了一声。我不知道什么东西使得这个昨天还是嘴巴铁硬的女人现在忽又变计。

月亮光照在她脸上,忽然她低了头,手捂住了脸,就像闷在瓮里似的声音说:“我撇不下妈妈。今天是中秋,往常在家里妈给我……”

我不愿意再听下去。我全都明白了,是这月亮,水样的猫一样的月光勾起了这位女人的想家的心,把她变得脆弱些。

从那一次以后,我仿佛懂得一点关于月亮的“哲理”。我觉得我们向来有的一些关于月亮的文学好像几乎全是幽怨的,恬退隐逸的,或者缥缈游仙的。跟月亮特别有感情的,好像就是高山里的隐士,深闺里的怨妇,求仙的道士。他们借月亮发了牢骚,又从月亮得到了自欺的安慰,又从月亮想象出“广寒宫”的缥缈神秘。读几句书的人,平时不知不觉间熏染了这种月亮的“教育”,临到紧要关头,就会发生影响。

把月亮的“哲理”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也许只有我们中国吧?不但骚人雅士美女见了月亮,便会感发出许多的幽思离愁,扭捏缠绵到不成话;便是喑呜叱咤的马上英雄也被写成了在月亮的魔光下只有悲凉,只有感伤。这一种“完备”的月亮“教育”会使“狭的笼”里逃出来的人也触景生情地想到再回去,并且我很怀疑那个邻舍老头子所谓“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的说头未必竟是他的信口开河,而也许有什么深厚的月亮的“哲理”根据吧!

从那一次以后,我渐渐觉得月亮可怕。

星夜使你恐怖,但也激发了你的勇气。只有月夜,说是没有光明吗?明明有的。然而这冷凄凄的光既不能使五谷生长,甚至不能晒干衣裳;然而这光够使你看见五个指头却不够辨别稍远一点的地面的坎坷。你变作“短视”了。你的心上会遮起了一层神秘的迷迷糊糊的苟安的雾。

人在暴风雨中也许要战栗,但人的精神,不会松懈;人撑着破伞,或者破伞也没有,那就挺起胸膛,大踏步,咬紧了牙关,冲那风雨的阵,人在这里,磨炼他的奋斗力量。然而清淡的月光像一杯安神的药,你在她的魔术下,脚步会自然而然放松了,你说不定会向青草地下一躺,眯着眼睛望天空,乱麻麻地不知想到哪里去了。

自然界现象对于人的情绪有种种不同的感应,我以为月亮引起的感应多半是消极。而把这一点畸形发挥得“透彻”的,恐怕就是我们中国的月亮文学。当然也有并不借月亮发牢骚,并不从月亮得了自欺的安慰,并不从月亮想象出神秘缥缈的仙境,但这只限于未尝受过我们的月亮文学影响的“粗人”罢!

我们需要“粗人”眼中的月亮;我又每每这么想。

1934年中秋后

(原载《申报月刊》第8卷第10期,有删改)

【注】 _ “狭的笼”原为俄国盲诗人爱罗先所作童话的篇名,这里借指封建家庭的樊笼。

1. 文章开头写“与老头子争辩月亮大小”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

2. 联系文中画线句子的语境,简要概括“月亮”有哪些“可怕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结尾说:“我们需要‘粗人’眼中的月亮”,何谓“粗人”?这句话有什么意蕴?(4分)

________________

4. 有人认为本文“谈月亮”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是“独辟蹊径”,也有人认为是“故作惊人之语”,对此,你是怎么看的?(6分)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以自己“争辩”的失败,表达对“大人”以年龄、资历来压制“小人”权利的不满;交代出月亮与“我”结仇由来已久,引出下文对月亮更大的不满;由感性故事切入,富于趣味,为下文理性议论做了铺垫。(每点2分)

2. ① 使人苟安于现状。(答“人们借月亮发牢骚,得安慰,变得短视”亦可)② 使人丧失斗争的勇气。(答作“临到紧要关头,不能坚持到底”亦可)(每点2分)

3. “粗人”指不受旧有文化束缚,积极、果敢、勇于斗争的人。结尾表达了作者对旧有“月亮文学”的批判,指明了改造旧文化的方向,呼唤积极的时代文学、时代精神,孕育时代新人。(每点2分)

4. 本文一反咏月、赏月的旧有文艺腔调,反思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不落俗套;由“月亮”联系到“月亮文化”,从自然现象延伸到社会文化的批判,由小观大,确是“独辟蹊径”;本文不为文艺而文艺,着眼现实,“言之有物”,并非“故作惊人之语”。(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散文知识点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描写方法

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细节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篇2:谈月亮茅盾阅读答案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跟月亮的感情很不好。我也在月亮底下走过,我只觉得那月亮的冷森森的白光,反而把凹凸不平的地面幻化为一片模糊虚伪的光滑,引人去上当;我只觉得那月亮的好像温情似的淡光,反而把黑暗潜藏着的一切丑相幻化为神秘的美,叫人忘记了提防。

月亮是一个大片子,我这样想。

我也曾对着弯弯的新月仔细看望。我从没觉得这残缺的一钩儿有什么美;我也照着“诗人”们的说法,把这弯弯的月牙儿比作美人的眉毛,可是愈比愈不像,我倒看出来,这一钩的冷光正好像是一把磨的锋快的杀人的钢刀。

我又常常望着一轮满月。我见过她装腔作势地往浮云中间躲,我也见过她像一个白痴人的脸孔,只管冷冷地呆木地朝着我瞧;什么“广寒宫”,什么“嫦娥”,——这一类缥缈的神话,我永远联想不起来,可只觉得她是一个死了的东西,然而她偏不肯安分,她偏要“借光”来欺骗漫漫长夜中的人们,使他们沉醉于空虚的满足,神秘的幻想。

月亮是温情主义的假光明!我这么想。

呵呵,我记起来了;曾经有过这么一回事,使得我第一次不信任这月亮。那时我不过六七岁,那时我对于月亮无爱亦无憎,有一次月夜,我同邻舍的老头子在街上玩。先是我们走,看月亮也跟着走;随后我们就各人说出他所见的月亮有多么大。“像饭碗口“,是我说的。然而邻家老头子却说”不对“,他看来是有洗脸盆那样子。

“不会差得那么多的!”我不相信,定住了眼睛看,愈看愈觉得至多不过是“饭碗口”。

“你比我矮,自然看去小了呢。“老头子笑嘻嘻说。

于是我立刻去搬一个凳子来,站上去,一比,跟老头子差不多高了,然而我头顶的月亮还只有”饭碗口“的大小。我要求老头子抱我起来,我骑在他的肩头,我比他高了,再看看月亮,还是原来那样的”饭碗口“。

“你骗人哪!”我作势要揪老头儿的小辫子。

“嗯嗯,那是——你爬高了不中用的。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你活到我的年纪,包你看去有洗脸盆那样大。“老头子还是笑嘻嘻。

我觉得失败了,跑回家去问我的祖父。仰起头来望着月亮,我的祖父摸着胡子笑着说:“哦哦,就跟我的脸盆差不多。”在我家里,祖父的洗脸盆是顶大的。于是我相信我自己是完全失败了。在许多事情上都被家里人用一句“你还小哩!”来剥夺了权利的我,于是就感到月亮也那么“欺小”,真正岂有此理。月亮在那时就跟我有了仇。

呵呵,我又记起来了;曾经看见过这么一件事,使得我知道月亮虽则未必“欺小”,却很能使人变得脆弱了似的,这件事,离开我同邻舍老头子比月亮大小的时候也总有十多年了。那时我跟月亮又回到了无恩无仇的光景。那时也正是中秋快近,忽然有从“狭的笼”里逃出来的一对儿,到了我的寓处。①大家都是卯角之交,我得尽东道之谊。而且我还得居间办理“善后“。我依着他们俩铁硬的口气,用我自己出名,写了信给双方的父母,——我的世交前辈,表示了这件事恐怕已经不能够照”老辈“的意思挽回。信发出的下一天就是所谓”中秋“,早起还落雨,偏偏晚上是好月亮,一片云也没有。我们正谈着”善后“事情,忽然发现了那个”她“不在我们一块儿。自然是最关心”她“的那个”他“先上楼去看去。等过好半晌,两个都不下来,我也只好上楼看一看到底为了什么。一看可把我弄糊涂了!男的躺在床上叹气,女的坐在窗前,仰起了脸,一边望着天空,一边抹眼泪。

①”狭的笼“原为俄国盲诗人爱罗先所作童话的篇名,这里借指封建家庭的樊笼。

“哎,怎么了?两口儿斗气?说给我来听听。”我不会想到另有别的问题。

“不是呀!——“男的回答,却又不说下去。

我于是走到女的面前,看定了她,——凭着我们小时也是捉迷藏的伙伴,我这样面对面朝她看是不算莽撞的。

“我想——昨天那封信太激烈了一点。”女的开口了,依旧望着那冷清清的月亮,眼角还噙着泪珠。“还是,我想,还是我回家去当面跟爸爸妈妈办交涉,——慢慢儿解决,将来他跟我爸爸妈妈也有见面之余地。”

我耳朵里轰的响了一声。我不知道什么东西使得这个昨天还是嘴巴铁硬的女人现在忽又变计。但是男的此时从床上说过一句来道:

篇3:谈月亮茅盾阅读答案

今天的主题是阅读,如今,不管是工人还是干部,也不管是学生还是其他的人员,大家都在阅读。我的经验就是阅读既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阅读喜欢读的书、好书肯定是愉快的体验;阅读你不愿意读的书,但是又必须读的书,那就是很痛苦的事情。读小书、闲书比较愉快的,读有用的书比较痛苦。我想现在跟孩子们讲读书愉快不愉快,大多数孩子会说烦死了,因为他们读的书是他们不太愿意读的书,这也是生活中无数令人遗憾的现象之一吧。而我们现在长大了,逃出了学校——当然我本人也没进过学校。我们现在感觉到很大的自由,有自己选择读物的权利:我愿意读王安忆的书我就读她的,刘震云的书写得再好,他权利再大,他朋友再多,我也可以不读他。这个是作为一个人阅读的自由。一个人有了选择读物的自由是人的一大解放。

选择实际上也是很痛苦的事情,因为现在书太多了。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选择的,因为书很少,每个村庄里有那么几本书我都有数,谁家有一部《三国》《水浒》等等几乎都知道,所以这种书得到之后读的快感也非常好。后来书越来越多,这种阅读的快感反而越来越小,书越来越多,读书越来越少。为了让自己多读一点书,我这两年一直在书房里做减法,每年会清理出一批书来送给我们学校——实际上给人家在添麻烦,因为我捐的书孩子们是没有机会读的,他们要一门心思准备他们的数理化,准备高考。我现在把书架清理得就剩下100多本书,这些都是经典,当然这个经典不是我封的,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下来的,比如说鲁迅的作品、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读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因为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说了半天很悲观,既然说100多本经典完全可以满足一个人的读书需要,那还要我们这些作家干嘛?我们没事可干了,我们可以把手中的笔放下来干一些别的了?但是,人就是要做一些无奈的事情的,明知道我写的书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还是要写;明知道我这个坎迈不过去了,还要一次一次地迈。这是人的无奈之处,也是人的伟大之处,因为有100个这样的作家都在写,也许其中有一个人就真写出了一部超越自我超越时代的作品——而剩下的99个作家都是在为少数人做铺垫的,在烘托他们,在抬高他们,在激励他们。

【王安忆】:没有任何的娱乐对我来讲可以代替阅读

我非常喜欢阅读。我们那个年代物质不像今天那么丰富,而且娱乐的方式也很单调,所以也许这种阅读的习惯和当时的生活背景有关系。一个人的时间很有限,我们可以做一个加法,我们有多少人口,每天多长时间用来阅读或者看电视、看电影的,你这么划分下来发现阅读时间不断地在挤压——因为,看电视和看电影不需要阅读那么多的准备,阅读实际上是一种需要修养的消遣。并且阅读还需要一些想象力,因为我们作者交给读者的条件是很简单的,就是一个文字,不像电影那样直接交给你画面,阅读是需要你自己在脑海里面重现这个形象的,所以我觉得有阅读的人必须是要有想象力的人。这两个条件加起来,善于阅读的人就已经少很多了,再加上如今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重,人们的业余时间越来越紧缩,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阅读变成了非常奢侈的事情。所以,有时候我也会想,会不会从此以后“阅读”这个行为就要消失了,尤其是有了网络、移动设备什么的,会让你觉得纸质的阅读非常不重要,可有可无,但是我还是会鼓励自己说,只要还有一个人在阅读,我就会继续写作——一定会有,因为无论如何到最后都会有一个人,就是我自己。

没有任何的娱乐对我来讲可以代替阅读。比如说看电影,我有一本《世界电影》杂志,它的剧本特别多,我很爱读。而一般只要我看过文学剧本了,就肯定不看电影,因为电影不能满足我——电影是非常有限制的,而文字给我的想象空间更多。我的生活可能就是由越来越多的阅读组成的:我每天写一两千字就满意了,余下的时间都在阅读。另外我还有个非常顽固的阅读习惯,就是一定是读纸质的书,材质不同给你的阅读体验也是很不相同的。对于我来说,阅读是那么自然而然的行为,所以我真的很难说出什么“怎样能吸引你们阅读”的经验——阅读是那么丰富的享受,我不晓得怎么样向你们来传达阅读的愉快,这只能靠你们自己去体验。

但是,我可以讲个小小的体验跟大家分享。今年春节的时候我去了布拉格,我的计划是坐火车,这个过程是9个小时,所以我想找个中间地方停一停,就找到了斯洛伐克的首府,我在那个地方停了两天。当火车开始靠近它的时候,你会觉得它贫瘠荒凉,所有社会转型期的毛病都有,很杂乱。但是当我走上街头,看见它遍地都是小书店和图书馆,你就会感觉到不可小视这个国家:它可能有一种力量,有那么多的书店在生存,你会觉得它是有希望的。阅读有的时候会决定一个民族的性格。

【刘震云】:我是一个职业的阅读者

阅读一直以来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我是一个职业的阅读者。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学校还有一些“五四”留下来的遗老,他们对书的看法包括对生活的看法、对文学的看法,对我的阅读、生活,包括对作家这个职业的看法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比如说,我当时上学的时候,王力先生、吴组缃先生都给我们办过讲座,我记得吴先生在讲小说的时候曾经比较过鲁迅和赵树理的区别,吴先生非常喜欢赵树理,他说没有哪个作家能像赵树理,跟生活那么相似,他的细节、他的语言、他的人物,那么的生动,枝繁叶茂;而鲁迅的小说像冬天里的杨树,尖锐,但是没有枝叶,更没有枝叶里挤出来的汁液;大家为什么都说鲁迅的小说会比赵先生的小说高一筹,吴老说,那无非是目光的问题——鲁迅先生是从一个世界看一个村庄,所以就有了闰土、祥林嫂,而赵树理是从一个村庄看一个世界,所以才有了李有才、小二黑……他的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我,对于写作者来说,从阅读中获得经验是至关重要的。

【毕飞宇】:阅读就是你脚下的那一块“弹簧踏板”

谈阅读之前,我特别想聊跳远。为什么对跳远那么感兴趣,是因为我出生在乡村教师的家里,我们家的天井就是学校的操场,或者说学校的操场就是我们家的天井。我们家天井里面永远有一个沙坑,我没事就在里面蹦,那时候不知道什么是跳远。

等我读大学的时候,我发现,原来我跳远的方式是非常原始的,那个方式叫蹲踞式——就是人在凭空的跳到了最高点的时候,把两个膝盖往胸部顶,然后弹起来,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合力跳得更远。我想了想为什么采用这个方法,觉得更多时候是人的本能,因为人在高速运动并停留在空中的时候是没有安全感的,于是人在不安全的时候会有一个本能,就是用自己的膝盖把腹部保护起来。

后来有一天,我在电视里面看到了卡尔·刘易斯的跳远比赛,原来现在的跳远已经进化到“走步式”了:单腿起跳,跳到最高点之后,右腿在空中大幅度地跨越,紧接着左腿又是一个跨越,然后左腿和右腿合并,然后入坑,就是在空中走两步半。当我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我曾经想去学,结果却一次都跳不起来,直到我遇到了一个从美国回来学竞技体育的朋友,他的话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他说我走步式跳不起来的原因应该是我的弹跳高度和速度不够——只有能跳跃到8米左右的时候,人的冲力才能够提供在空中完成两步半的动力。我说,那一个孩子怎么学走步式,他不可能一下子跳到8米的。结果这位留美的朋友告诉我说,美国的教练为了让孩子更早地掌握走步式的动作,在他们起跳的时候就加了一个弹簧踏板,也就是说无论孩子力量大小,都可以保证他能跳出八米远的距离,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给他的技术进行一点一点的修正,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协调性、肌肉力量好了,再把踏板给撤掉,这个时候他最少也能跳七八米的距离了。

篇4:茅盾《年关》阅读练习及答案

茅盾

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有变成雪花的模样。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从蝴蝶门后送来的林大娘的呃呃的声音又渐渐儿加勤。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婆的打呃,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

“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xùn。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一向没有出过岔子,但谁能保到底呢!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的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生估量那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

“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阿毛被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

“都在这里了。栗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换件衣服再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外加即期庄票两张,一张是规元五十两,又一张是规元六十五两。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拿起那两张庄票和四百元钞票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说一声“对啦”。

但是上海客人把庄票看了两遍,忽又笑着说道:

“对不起,林老板,这庄票,费神兑了钞票给我罢!”

“可以,可以。”

林先生连忙回答,慌忙在庄票后面盖了本店的书柬图章,派一个伙计到恒源庄去取现,并且叮嘱了要钞票。又过了半晌,伙计却是空手回来。恒源庄把票子收了,但不肯付钱;据说是扣抵了林先生的欠款。天是在当真下雪了,林先生也没张伞,冒雪到恒源庄去亲自交涉,结果是徒然。

“林老板,怎样了呢?”

看见林先生苦着脸跑回来,那上海客人不耐烦地问了。

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寿生也来了,帮着林先生说。他们赌咒:下欠的二百多元,赶明年初十边一定汇到上海。是老主顾了,向来三节清账,从没半句话,今儿实在是意外之变,大局如此,没有办法,非是他们刁赖。

然而不添一些,到底是不行的。林先生忍能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算是总共付了四百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握。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不料寿生把声音再放低些,支支吾吾地说出了更骇人的消息来:

“还有,还有讨厌的谣言,是说我们这里了。恒源庄上一定听得了这些风声,这才对我们逼得那么急,说不定上海的收账客人也有点晓得——只是,谁和我们作对呢?难道就是斜对门么?”

寿生说着,就把嘴向裕昌祥那边呶了一呶。林先生的眼光跟着寿生的嘴也向那边瞥了一下,心里直是乱跳,哭丧着脸,好半天说不出话来。他的又麻又痛的心里感到这一次他准是毁了!——不毁才是作怪:党老爷敲诈他,钱庄压逼他,同业又中伤他,而又要吃倒账,凭谁也受不了这样重重的磨折罢?而究竟为了什么他应该活受罪呀!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下这

小小的铺子,从没敢浪费;他,做生意多么巴结;他,没有害过人,没有起过歹心;就是他的祖上,也没害过人,做过歹事呀!然而他直如此命苦!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yáo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弄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而此时,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1、看拼音写汉字。

谦xùn造yáo()

2、“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是描写,写出了林先生。

3、文章结尾画线的景色描写的作用是:

(1)

(2)

参考答案:

1、谦逊;造谣

2、神态;紧张害怕…历年中考小说阅读训练100则答案…要向债权人清算债务,犹如过关一样。

篇5:《煮月亮》阅读答案

17、略

18、略

19、略

篇6:《晒月亮》阅读答案

①乡村的夏夜是丰富的,最丰富的,莫过于月光了。

② 那真的是一泻千里漫山遍野呀,奶油样的,听得见汩汩流动的声音。远处的田野、小径,近处的树木、房屋,都开始了月光浴。白天的喧嚣与燥热被涤荡得干干净 净,植物们在月下甜蜜地呼吸,脉脉含情。虫儿在叶间欢天喜地唱着歌。露珠儿悄悄滴落,沁凉的,清香的。这个时候的乡村,格外宁静。

③竹床,长凳,门板,被早早地搁置到苞谷场上。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村人们都聚拢过来纳凉。人人手中一把蒲扇,坐着或躺着。风从这边吹过来,从那边吹走,月光的羽毛飞起来。这个时候,再坚硬的线条,也会变得柔软。

④ 小孩子们可以缠着大人讲故事。我们最喜欢缠的人是邻居二伯,他仿佛有一肚子的故事。二伯长相挺“凶”,一脸麻子,还瞎了只眼。平时一个人过,住在两间草棚 里。大白天我们看到他,都绕道走。但到了月亮的晚上,他的脸上,却奇迹般一片柔和,甚至有些慈眉善目,我们都不再怕他。

⑤二伯见到我们缠他,颇为得意。总是卖关子似地轻咳一声,再咳一声,说,从前哪。然后就停顿下来。我们急啊,追问,是从前有只狐么?二伯笑着不吭声,只把那一把破蒲扇摇来摇去,像拈花而笑的佛了。

⑥于是有聪明伶俐的孩子,赶紧上去帮他扇扇子,还有的.孩子去帮他敲背。他很是享受地微闭着眼,笑对其他人语,谁说我无儿无女的日子不好过的?瞧瞧,我有这么多孩子呀。大家便哄笑,说,你好福气。

⑦ 月亮饱满,像怀了无限甜蜜的女子,深情款款。二伯的故事讲开了,是我们百听不厌的狐故事。故事自然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从前,说有一个赶考的书生,在半路 上救了一只掉进陷阱的狐,那是只成了精的女狐呀,一下子爱上书生了,就一路尾随了书生去赶考。就要赶到京城时,书生突遇强人,遭到抢劫,差点丢了性命。狐 便化成女子,日夜悉心照料他。书生伤好后,就和狐结成了失妻。后来,狐妻助书生考上了状元。

⑧故事说到这儿,很圆满了。我们满足地叹气。星光下,我们想像着那只美丽的狐狸,希望自己也能遇到一只。或者,自己就是那样一只狐狸。

⑨ 一旁的祖母,蒲扇在手上摇得可有可无,眼睛,早就闭上了。我们这才发现,已是下半夜了,木板床上有鼾声响起。月亮渐渐偏西了,是情深意长的一个回眸。我们 的眼睛也不争气地粘上。母亲用扇子轻轻拍我们,该回屋睡去啦。邻居二伯显得意犹未尽,说,明天再来听二伯讲故事呀,二伯一定给你们讲一个更好听的。

⑩我们打着哈欠,嘴里面应着好,一脚高一脚低地往屋子里走,披一身一肩的月光。回到屋里,人刚一沾上床,就进入梦乡。梦里,摇晃着一个大大的月亮,月亮下,跑着一只漂亮的狐,白色的毛,雪一样的……

?多年过去,故乡的月亮一直在我的心头亮着,我找不到很好的词汇来描述它。不久前,我在一篇文章里偶然看到“晒月亮”这个词,一下子像遇到知己般的,故乡夏夜里那明晃晃的月亮,原是供我们晒的呵。

14.选文第一段说“乡村的夏夜是丰富的”,阅读全文,简要分析它的丰富体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二段中,哪个词最能突出景物的特点?结合下文,此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从修辞的角度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赏析。(3分)

月亮饱满,像怀了无限甜蜜的女子,深情款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文说“星光下,我们想像着那只美丽的狐狸,希望自己也能遇到一只。或者,自己就是那样一只狐狸”。对于孩子的这种想象,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晒”通常与太阳相联系,意思是在阳光下吸收光和热。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晒月亮”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4分)乡村夏夜的月光是丰富的(1分),它一泻千里,漫山遍野,照耀着乡村的人和物;(1分)

乡村夏夜的生活是丰富的(1分),孩子们可以听二伯讲神奇的故事,做一个神奇的梦。(1分)

15、(4分)宁静。(1分)通过描写月光和月光下的乡村景物,渲染了宁静安闲的气氛;(1分)为下文写月下乘凉、听故事和安闲地睡去做铺垫;(1分)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

16、(3分)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成深情款款、情深意长的女子,(1分)突出了月光的柔和,(1分)表达了内心的喜悦和爱恋之情。(1分)

17、(2分) 表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也表现了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篇7: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五人谈

写长篇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这《江南三部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构思,在写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想法、新的叙事“溢”出来,但又不能推倒重来,原来的构想也舍不得放弃,所以一边写,一边寻找平衡,既回应前面的很多线索,同时又把新的异质性内容放置进去,突破和妥协都在其中。

而“溢”出来的内容又成为我手头正在写的一个新长篇的“引子”,那就是《江南三部曲》未及展开的20世纪60年代我在乡村的童年经历。告别乡村已经很久了,经过充分的记忆沉淀,现在再来讲述反而更合适。曾经的家乡现在是工业化城市中常见的“新区”,少有人提及它从宋代起就存在于长江边的历史,再不去写,它可能真的就悄无声息地湮灭了。

我写长篇,偏爱这些有意味的历史片段。《江南三部曲》构思之初聚焦的就是辛亥革命前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世纪之初这三个历史片段。每个片段都是完整的世界,承载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信息和历史判断,很多故事只有放入历史中,和其他事件相比较,才能显出它的意义和作用来。文学超越直接描摹的地方就在于它有往前看和往后看的视角,往前是一种想象力,往后意味着一种冷静的观察力,试图看清曾经走过的路。对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往后看尤为必要,因为历史不仅没有终结,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要。

个人的“历史片段”未尝不是如此。回过头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新奇、冲动、走极端甚至凌空蹈虚,给我的创作打上了特立独行的印记,但也留下了过于注重技术修辞的隐患;这30年来,对普通人与普通生活的“发现”让我打破了通俗与精英二元对立的思维,这种观念的变化无疑会反映到创作中来,成为我个人文学观念的一种重要调整。历史感的获得,让我不断反省作为一个作家,自己究竟是在用什么样的眼光打量现实、描绘现实,批判意识也罢,抒情传统也好,可能都有自己生存体验的影子。归根结底,我们是用自己的眼睛在与时代、社会和记忆对话。

当下的文学从主题、结构、语言到传播方式,产生了诸多变化。对我来说,最根本的是读写关系的变化。读者的性格、趣味、判断力日渐强势,让作家的“引导”变得困难,文学共识的获得也越来越难。这些年我自己的文学变革不是形式化、风格化的推倒重来,而是在内部悄悄地改变,为的是尊重不同层次的读者,不放弃读者。我相信,这些微小的变革同样有意义,因为好的作品会在不同层面上给予读者不同的信息和养分,伟大的作品反而往往是简单的。

王蒙:想念真正的文学

可以说我们现在的文学很繁荣。“文革”前17年,出版长篇小说200部,平均每年近12部。现在,纸质书加网络作品,一年数千部长篇,可多数是消费性的,解闷、八卦、爆料,还有刺激、胡诌、暴力之类。

我想念真正的文学,提供高端的精神果实,拷问平庸与自私,发展人的思维与感受能力,丰富与提升情感,回答人生的种种疑难,激起巨大的精神波澜。真正的文学,满足灵魂的饥渴。真正的文学,读以前与读以后你的人生方向会有所区别。我相信真正的文学不必迎合,不必为印数操心,不必为误解忧虑,不必为侥幸的成功胡思乱想,更不必炒作与反炒作。

真正的文学有生命力,不怕时间的煎熬,不是与时俱逝,而是与时俱燃,火焰不熄。它经得住考验掂量,经得住反复争论,经得住冷漠对待与评头论足。不怕棍棒的挥舞,不怕起哄的浪涛。

真正的文学充满生活,充满爱情,充满关切,充满忧思与祝福。真正的文学充满着要活得更好更光明更美丽的力量。

不要听信文学式微的谣言,不要相信苛评派、谩骂派的诅咒,也不要希冀文学能够撞上大运。作家需要盯着的是大地,是人民,是昭昭天日,是历史传统,是学问与思考,是创造的想象力,是自己的海一样辽阔与深邃的心。

我的处女作《青春万岁》压了23年,1956年定稿,1979年出版第一版,但是它至今仍然在不停地重印,仍然摆在青年人的案头,仍然是阅读对象,而不仅仅是研究者的文学档案。

我的《这边风景》,初次定稿于1978年,出版于2013年,尘封了35年。作者耄耋了,书稿却比1978年时显得更年轻而且新鲜,哪怕能找出它明显的局限。

我的《活动变人形》初版于1986年,至今已经出版了29年,仍然有新的重印。

我有时发问,文学作品是像小笼包一样新出锅时滋味好,还是像醇酒一样经年发酵效果好?或者二者都是?

文学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感动,是一种对精神包容空间的开拓,是一种犀利的解剖与挖掘,还有痛彻骨髓的鞭挞。从文学里可以看出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从文学里可以看出人的度量、智慧、灵动与庄严,从文学里可以看出人的美好或者偏狭,高尚纯洁或者矫情做作。

文学并不能产生文学,是天与地、是人与人、是金木水火土、是爱怨情仇死别生离、是工农兵学商党政军三百六十行产生文学。从中外文学史上看,写作者如果一辈子生活在文学圈子里,或者把自己封闭起来,就太可怜了,他们容易失眠,容易自恋,容易发狂,容易因空虚而酗酒、自杀,还容易互相嫉恨、窝里斗。

让我们更多地接地气,接天气(精神的高峰),接人气,也接仙气(浪漫与超越),接纯净的空气吧。眼界要再宽一点,心胸要再阔一点,知识要再多一点,身心要再强一些。我们绝对不能只满足于精神的消费,更要追求精神的营养、积累、提升与强化。

李佩甫:找到自己的平原

“我是一粒种子。”这是《生命册》的第一句话,我曾经花了一年时间,废掉几万字,就为了找到它。我要通过这“第一句话”来决定整部作品的语言基调和情绪走向,确立这部小说的写作方向。

“平原三部曲”之间是递进关系,我期望一次比一次更深入地向平原发问。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收官之作《生命册》无论从宽阔度、复杂度、深刻度来说,都是最具代表性的。它反映了中原文化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生命状态,是一次关于“平原说”的总结。

平原已经不仅仅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我的写作领地。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熟悉的环境和领域。我的写作领地是平原。我说的平原以豫中平原腹地为根基,这里一马平川,人口密度大,无险可守,历史上灾难深重。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经人工开掘过的,到处都是人的痕迹。找到了我的“平原”,就有了一种“回家”的感觉。我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我的“亲人”,当我写他们的时候,我是有疼痛感的。因为,实实在在地说,我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就《生命册》而言,我写的是一个“背着土地行走的人”,着力于写他的“背景”、他的“土壤”。这里所说的“背景”,是指平原上一个名叫“无梁”的村庄。这个村庄是虚拟的。作品中的“我”(吴志鹏)是从无梁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从乡村一路走来,身份也一直在变,从大学老师、北漂枪手到南方股票市场上的操盘手,再到一家上市公司的药厂负责人……可他不是一个人在行走,他是背着一个乡村在走。他身上背负着“五千七百九十八亩土地,近六千只眼睛,还有近三千个把不住门儿的嘴巴……”他身上的每一条血管都与无梁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部长篇我采用第一人称,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切入,“以气做骨”,在结构方式上,采用分叉式的树状结构,从一风一尘写起,有枝有杈,盘旋往复。小说时间跨度很大,有50年之久,要写的东西太多太多,我几乎动用了一生的储备。

近年来,社会生活发生了高速螺旋式的变化,常常使人目不暇接,甚至目瞪口呆。在平原,农民已逐渐演变为流动着、迁徙着的人,在大变革的潮流中被裹挟着四处奔突,过着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族、一族带一村,先漂泊后定居的复制式、印染式的生活。这是连根拔起的一种生活,是疼痛与憧憬并存的一种生活。当我们吃饱饭后,却发现大地已经满目疮痍,我们已经丧失了诗意的“家园”,人类怎么与土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再是一个老话题,也成了一个迫切需要面对的新命题。

金宇澄:爱以闲谈消永昼

一部长篇从初稿到完成,到交付第一读者——出版社编辑,听取意见,再到出版,最后到获得读者的评论,这个过程一般要经过几年的时间。《繁花》走的是另一条路,从初稿五百字起,就开始接收网上不间断的读后感,一直伴随它到最后的完成。这是网络现场的魅力——写作是给读者读的,写了之后可以立刻被阅读,写完一段就能获得读后感,这对作者来说,是极为愉快的感受,一种始终被阅读的奢侈。

直面读者的方式,是西方的经典传统,作者写了一段,习惯是念给朋友听,这也是现今我们很流行的“文学朗读会”的前缘。后来一度改为狄更斯式的“小说连载”,同样随写随发,从写出第一个字开始,直面读者,整个过程都有读者陪伴。民国初年我们不少小说正是这样写的,读者同样会给作者去信,讲自己的读后感。不过,再之后写小说,我们就变为埋首于书斋的一种安静沉默的方式了。

在网上写小说不用真名,同样来自连载的传统,这是一种非常打开的状态。作者仿佛换了一个人,那么愉快又那么迫切地去回忆,这是平常很难有的机会——忽然之间,你所有的名目都消失了,你不再是你。但你又始终在读者的关注下,每天写一节,每一节的结尾处理就会有一种现场感——作者非常紧张,又有高度的表现欲,与读者之间是吸引与被吸引的关系。虽然《繁花》初稿经过数次改动,但成书后节与节的划分仍然保持了原貌,现在书中的每一节都是当时每一天写的,这同书斋里独自写作时每一节的处理完全不同。

意识到每天的更新文字,始终暴露在读者眼前,那种愉快的程度难以言表。或者说,让你产生出一种超常的谨慎和警敏,调动全身心投入,逼出自己所有的经验和力量,仿佛什么沉睡的记忆都醒过来,进入了一种更安静也更喧闹的状态里,与你的人物故事一起紧密呼吸。最佳的阶段是,你变得心事重重,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不吐不快,除了赶回家写字以外,没有任何的兴趣。我常开玩笑说,这大概类似怀孕的感受,整个人都不对了,不过是一种幸福。

此外就是闲谈,就是中国传统的“爱以闲谈而消永昼”。我眼中的作者和读者,确实需要这一类闲散的空间。我喜欢博尔赫斯的看法:“正如《一千零一夜》一样,旨在给人感动和消遣。”对读者来说,感动和消遣是阅读最重要的部分,是文学允许的一种方向。记录生活的特殊性和平凡性,是文学永恒的方向。

苏童:从没离开这条街

“香椿树街”是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地理标签,我从来没离开过它,从这条街上我时常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向自己索取故事。我期望这条街能够延展,能够流动,因为流水不腐。有人担心这条香椿树街会显得狭窄短促,我从未担心过。我描绘勾勒的这条街,最终不是某个南方地域的版图,而是生活的气象,更是人与世界的集体线条。我固守香椿树街,因为我相信,只要努力,可以把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搬到这条街上来,而我要做的,就是让没有喧哗权利的语言,齐心协力顺流而下,把读者送到这条街上来。

好多年前,我熟悉的一个特别腼腆的街坊男孩,令人意外地卷入了一起轰动街头的青少年轮奸案,据说还是主犯。男孩的父母一直声称儿子无辜,为此跑断了腿,说破了嘴,试图让当事的女孩推翻口供,未有结果。那个腼腆男孩多年后从狱中出来,混得不错,性格依然很腼腆,人到中年之后,我遇见过他,有机会刺探当年的案底,追问他的罪与罚是否真实公平,却始终没有那份勇气。

好在有小说。我把他写进了《黄雀记》。

小说里有自由。自由给小说带来万能的勇气,也带来了最尖锐的目光,它可以帮助我们刺探各种人生最沉重的谜底。不过,读者对文字始终是警惕的,充满拷问意识的,当你要模糊“所有格”的时候,他们也许恰好要厘清,那是谁的生活,谁的社会,谁的思想?读者与作家面对一个共同的世界,他们有权利要求作家眼光独到深刻,看见这世界皮肤下面内脏深处的问题,他们在沉默中等待作家的诊断书。而一个理性的作家心里总是很清楚,他不一定比普通人更高明,他只是掌握了一种独特的叙述技巧。

《黄雀记》里横亘着香椿树街式的伦理道德,人们生活于其中,有真切的温暖与宽恕,有真实的自私与冷酷,有痛楚陪伴的麻木,有形形色色的遗忘与搜寻的方法。当然,隐喻与象征在小说里总是无处不在。《黄雀记》里的人物面对过去的姿态,放大了看,也是几亿人面对过去的姿态。

篇8:《月亮堂堂》阅读答案

2.作者在文中围绕“月亮堂堂”生动描绘了哪两幅生活图景?请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概括。

3.阅读第④自然段,结合画线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善用修辞是本文突出的语言特点,请从下列各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①晚饭吃过,吹了油灯,只见月光无限慷慨地洒下来,粉粉地铺在门前的石阶上。

②月到中秋,分外的清白而圆润,挂在蓝汪汪的远天上,像豆芽缸里刚捞上来一样,又白又胖。

③就连月色里夜游的飞蛾与蚂蚁,都能在这蛋青样的月夜里,觉出尘世的清明与平和,还有悄悄的说不出的欢欣与满足。

篇9:《月亮》阅读答案

(1)邂逅:

(2)讳莫如深:

2.文中关于“月球的起源”的三种学说分别是什么?

答:

3.说月球是地球的姐妹的理由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

4.“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中的“可能”为什么不能删去?

答:

5.写出三句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句及作者。

篇10:《中国的月亮》阅读答案

解析:C项错拉因果,“感到自负”的原因在最后一段“因为……” D项错点“主要根据神话进行联想和想象”原文“主要不是靠神话”。

(2).①对中国人来说,月亮是美的化身,只有靠月亮才能完成文学上不朽的名画。

②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把月亮当作朋友和倾诉的对象。

③月亮通人性,月亮会关心人,通过月亮表现文人们的品行、情怀。(6分,每点2分)

(3).李白:皓月当空,普照四方;杜甫:江月涌动,充满活力;白居易:月光如水,静谧温婉(大意对即可)

(4).第①问:现代科学的观点把月亮只当作科学研究的对象,从而使月亮失去了温情、人性和美感,失去了文学作品所赋予的不朽生命。(2分)

第②问: ①赞美月亮的古代诗文不胜枚举。

篇11:《燃烧的月亮》 阅读答案

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像一片刚钻出些叶芽的草地;夏日的月光,流泻在空中,你抓一下,手上就像有满把的膏脂;秋天的月光,像平镜般的湖水,又如古琴弹出的声音;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上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就是在这样的乍暖还寒时节,一个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仿佛伸伸手就能捉到。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但皎洁而不耀眼,清澈中散发着温热,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默无声息的燃烧着。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丫杈的树枝上有如开满了粉白的鲜花,而圆月、树林、斜枝、光影像随意泼洒点染的一幅画,又如意境幽雅的一首诗。

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而且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涅槃再生,就不会有新一轮的蓄养生长,也就不会有再一次痛快淋漓燃烧的精彩。

上一篇:海选主持人预案下一篇:临川羡鱼,临川羡鱼张正元,临川羡鱼的意思,临川羡鱼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