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固氮与固氮作用

2022-08-26

第一篇:生物固氮与固氮作用

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梁原中学

杜四有

实验是生物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倡导及新一轮课程标准的改革,生物学科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学校的实验设备也逐年充实和完备,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要重新审视生物实验的教学功能。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首先,我认为生物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认知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可以减轻学生认知时的疲劳,又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实验兴趣作为认知兴趣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动机功能。例如在“蚂蚁的通讯方式”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通过分析研究课本的材料,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步骤,预测结果。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实验室(或其他场所)实施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再和自己的假设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种兴趣是深远而持久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感观兴趣和操作兴趣;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

其次,生物实验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操作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实验教学也是如此。要想使学生有效地获得生物实验现象和事实,达到使用目的,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它包括实验观察方法和实验操作方法等。

1.实验观察方法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仪器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的一种科学方法。根据是否进行人为控制,可把观察分为自然过程和实验观察。生物教学中的观察大部分属于实验观察。观察是实验的主要环节。观察过程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之中,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实验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是人们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手脑结合,对实验材料进行充分利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实验的操作规程统一于实验的过程。学生不仅要正确、规范、灵活、熟练地进行实验基本操作,而且要合理简捷地安排实验操作顺序。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巧,而且也发展了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

总之,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体会并形成持久而稳定的学习乐趣,又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反思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不足,认真学习、领会、把握《生物课程标准》中对实验的要求(特别是探究性试验),并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为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会学习、会思考,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奋斗。

第二篇:《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

2.举例说出常见的微生物类型。

3.描述细菌、真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4.概述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哪里有微生物的讨论,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培养、观察微生物。

2.通过用显微镜观察细菌、酵母菌、霉菌,熟练显微镜的使用,及临时装片的制作技能。

3.通过对比细菌、真菌、病毒结构的区别,培养对比分析能力。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我们身边哪里有微生物的讨论和分析,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微生物的概念及常见类型。

2.细菌、真菌及病毒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细菌、酵母菌、霉菌的观察。

教学方法

自学、小组合作、教师讲解。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食用的蘑菇是植物吗?食物的腐败与哪种生物有关?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是生物吗?

二、

新课学习

(一)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

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活动:发现我们身边的微生物

大多数微生物是单细胞的,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衣藻等。

少数微生物是多细胞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

还有一些微生物是无细胞结构的。

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二)细菌、真菌、病毒是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1、细菌

细菌的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

细菌繁殖(分裂生殖)

2、真菌

真菌形态分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

单细胞真菌主要为酵母和类酵母菌(如隐球菌、念珠菌)呈圆形或椭圆形。

多细胞真菌包括霉菌和蘑菇类,由菌丝构成。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目的要求:认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培养好的青霉等

方法步骤:

观察酵母菌:椭圆形、液泡

观察青霉:直立菌丝、青绿色的孢子、扫帚状孢子

讨论: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青霉孢子的颜色和着生状态有什么特点?

酵母菌

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酿酒、做面包和蒸馒头都离不开酵母菌。

霉菌也是分布很广泛的真菌。食品、皮革、布匹等保存不好都有可能生长霉菌,引起发霉。较常见的霉菌是青霉和曲霉。

青霉和曲霉

青霉和曲霉的菌体是由许多菌丝组成的。有些菌丝在营养物质的表面并向上生长,叫做直立菌丝。直立菌丝顶端生有不同颜色的孢子囊或孢子;有些菌丝蔓延到营养物质的内部,叫做营养菌丝。

蘑菇是一类个体比较大的真菌。蘑菇由菌丝构成。蘑菇的地上部分好像一把张开的伞,地上部分的菌丝形成子实体,包括菌柄和菌盖;地下部分的菌丝交错伸展在土壤中。

孢子生殖

3、病毒

病毒连细胞结构都没有,所以称为非细胞生物。它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命实体。

病毒的种类

病毒的生殖

(三)微生物在生物圈的作用

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的细菌和真菌是腐生生活,它们是生物圈中的分解者。

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营寄生生活,它们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一些细菌等自养型微生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

(1).腐生生活

如有些细菌,真菌等

微生物在获取营养的过程中使得水果腐烂、饭菜变质

(2).寄生生活

如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

(3).自养生活

如硫化细菌、硝化细菌、蓝藻。

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植物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三、

结论总结

微生物的种类

1.单细胞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藻等。

2.多细胞微生物:霉菌、食用菌、药用菌等。

3.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微生物的生活

1.代谢方式

①腐生生活——生物圈中的分解者

②寄生生活——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③自养生活——生物圈中的生产者

2.繁殖特点:速度极快

四、

课堂练习

1.下列生物中,没有细胞结构的是(

)

A.变形虫

B.真菌

C.病毒

D.细菌和放线菌

2.下列微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属于消费者的是(

);属于分解者的是(

);具有固氮作用的是(

).

A.寄生真菌

B.硫细菌

C.枯草杆菌

D.根瘤菌

3.酸奶是一种有益的酸性乳品,泡菜也是特色小吃,这是人们利用了(

)的发酵作用.

A.大肠杆菌

B.酵母菌

C.曲菌

D.乳酸菌

4.关于细菌和真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者都是单细胞的生物

B.繁殖速度快

C.对人来说,都是有益的方面,也有有害的方面

D.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有重要作用

5.引起禽流感的病原微生物是(

)

A.细菌

B.真菌

C.霉菌

D.病毒

6.梅雨季节,南方衣柜里的衣物上会发霉长毛,这是(

)引起的.

A.细菌

B.酵母菌

C.病毒

D.霉菌

五、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答案:

1.C

2.B

A

C

D

3.D

4.A

5.D

6.D

第三篇:高一生物光合作用说课稿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本节与其他章节有密切的联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绿色植物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必修一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知识: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能力: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前人探索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并作出相关的评价;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讨论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意义。

3. 重点: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作用。②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③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④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难点:①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②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二、学情分析: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1)他们在初中的生物学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也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2)他们具备物质转变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的化学知识。3)在前面的《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对照实验和相关的实验设计原则,使本节课最后的实验设计得以顺利进行。4)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教学方法: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实验法:以实验说明结论。生物学的教学就是实验的教学过程,实验的展示形式有学生分组实验、老师示范实验、动画和图片演示实验等,让实验现象说明问题,而不是直接让学生记住结论。2)问题探究教学发:以问题引发兴趣。整个教学过程要设置好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识的顶峰。 3)比较学习法,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解决光合作用抽象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 用教材上的问题探讨导入本节科的学习

2. 捕获光能的色素:指导学生完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实验中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分离出的不同色带,注意色带的不同颜色、分离顺序和宽窄,思考其中的原因。然后在讲解有关色素的知识。

3.叶绿体的结构:先提出色素是植物吸收光能的物质,但这些物质主要分布在小小的叶绿体内,然后再介绍恩格尔曼的实验,让学生讨论恩格尔曼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最后在让学生认识叶绿体的基本结构以及这种结构适于分布色素和各种酶的特点。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4. 让学生阅读课本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并分组讨论课本上的问题,总结光合作用的反应式。然后在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特别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5. 通过探究了解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然后让学生联系光合作用的原理来分析解释一些生产现象,以更好的认识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最后,通过与光合作用对比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6. 总结: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光和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第四篇:初一生物 植物光合作用的教案

第三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课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1.复习蒸腾作用

2.能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3.说明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教学过程:一.引题

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叶和一些茎会是绿色呢? 那是因为它们含有一元素叫 叶绿体,这个叶绿体它有什么作用呢?用处可大了,它能利用光能,把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同时释放氧气,由此我们说叶绿体的作用非常巨大,植物少了它就不能存活,在这里,我们把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植物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 二.教授新课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

讨论:材料

一、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材料

二、18世纪,普利斯特来的实验 材料

三、20世纪,希尔的实验

2.分析上述三个实验的基本过程

(1)范海尔蒙特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 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82.5kg. (2)在光照下,普利斯特莱让一只蜡烛在内有薄荷枝条的玻璃罩里燃烧至熄灭。十天后,薄荷枝条仍是繁茂的。当普利斯特莱重新点燃熄灭的蜡烛时,蜡烛又重新明亮的燃烧起来。

(3)希尔巴植物的叶片烘干后,碾成粉,然后把叶绿体和叶绿素一起提取出来。他把这些叶绿体和叶绿素与不同的铁化合物相混合。当他把光照射在这个培养的混合物上时,出现了气泡。当光照停止后,氧气流也停止了。

3.归纳每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并在书上图6-4中用文字或符号表示出来。

(由学生自己归纳)

(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由学生自己归纳)

三、练习(思考题)

第五篇: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1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3)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在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理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请学生欣赏“老师带领几位同学到汶上南湖踏青”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春天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气息。

2、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冬天的萧零到春天的生机勃勃,请学生推测引起这些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3、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表意见,认识到生物的生活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顺利引出课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学习目标:

1、了解环境因素的概念

2、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3、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引领同学们以学习目标为导航,开启学习之旅

(三)进入情境,探索新知

跟随同学们踏青的脚步来到草莓采摘园,播放老师带领同学们采摘草莓的视频,借助情境,提出问题:影响一株草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积极踊跃发言,归纳总结出影响草莓生存的因素。老师明确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利用黄粉虫通过科学研究光照对它生活的影响

(1)实物展示

请出“小客人”黄粉虫(老师展示实物)学生介绍黄粉虫生活特点。

(2)温故知新

老师和学生一起回顾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引领学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结论。

(3)

合作交流,制定计划

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并认识其重要性,如实验过程中应给黄粉虫幼虫提供哪两种不同环境?如何设计?其它因素是否保持一致?如何保持一致?用两只黄粉虫做实验行吗?为什么?)同学们大胆设计,充分讨论,合作学习,制定出本小组的探究方案

(4)

汇报展示,确定计划

在教师的组织下,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各小组设计的方案即受到教材的启发,又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和超越。

(5)小组合作,动手实验

各小组根据修正后的实验方案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同学们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教师组织各小组代表上黑板记录最后一分钟实验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求出平均值。

(6)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或黄粉虫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请各小组同学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或发现的问题,如明暗环境对比不明显;黄粉虫生命力强弱不同;同学们围在一起形成了黑暗的环境。

(7)拓展延伸

黄粉虫的生活是否还受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下选择一种非生物因素进行研究。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认识愈加全面深刻。

2、图片展示,学生辨认非生物因素

所有的生物都要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老师展示多幅图片,学生辨认它们分别受到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同学们角色扮演作为小果农爱思考,借助影响草莓的非生物因素,提高草莓的产量,小组合作交流,献计献策,同学们集思广益,办法多,都是合格的小果农。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欣赏视频,记录生物之间的关系

视频播放蚂蚁互助、大象互助、猴子斗争、瓢虫捕食蚜虫、猫头鹰捕捉老鼠等生物之间关系的视频,学生自学、记录视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并汇报展示。老师归纳总结生物之间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两种。

2、知识迁移,加深理解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给生物之间的关系找家游戏

3.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判断影响草莓生活的生物因素和草莓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借助这些生物之间关系思考提高草莓产量的方法。

(四)

畅谈收获

谈一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由此构建知识框架。

(五)

测评练习

每一只蝴蝶下方隐藏一道练习题,学生通过抓蝴蝶的形式完成练习题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所描写的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2.

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

A.阳光、温度

B.空气、温度

C.水分、土壤

D.花粉、病毒

3.“春兰秋菊,南橘北梨“,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

A.温度和水分

B.光和温度

C.水分和光

D.土壤和温度

4.

学以致用

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没有香蕉树和椰子树?为什么我们冬季可以吃到黄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菜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克服非生物因素对冬季栽培蔬菜的不利影响?

上一篇: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下一篇:食堂食品卫生检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