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2022-08-07

第一篇: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

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内容

课文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梳理小说情节。

2.分角色朗读,认识小说人物形象。

3.组织学生讨沦交流,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2.理解小说中体现出的作者对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难点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

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

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线索。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导入新课。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入新课。

2.梳理小说情节。2.划分层次,理清小说情节。

3.布置完成课后练习。3.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一、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

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 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

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 注解介绍作者情况。

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

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1.纷纷发言。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说出自己了解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情景,并谈谈体

会。

2.回答:“想知道。”

3.听教师讲,准备学习新课。

4.一生回答:“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

5.听讲,并作好笔记。

二、整体感知(约、分钟)教师活动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

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

3.提问:刚才大家熟悉了课文,同学们 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 写的?

学生活动1.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

2.听教师介绍,感知课文内容。

3.齐声回答: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4.给予鼓励:回答得好!那么,如果要

给课文划分层次,应该怎么划分呢?(点名让一位学生回答。)

5.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这位同学

回答得非常好。不但划分正确了,而且还归纳出了段落大意。并补充: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为线索来写的,重点写了三个场景,能说出是哪三个吗?

6.大家归纳得好。并补充:这部分主要是写人物的对话,而且这些对话都非常有特色。让学生齐声朗读这部分内容。

7.指出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选“船上议论”一段,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注意揣摩人物心理,体会文中对话的作用。

4.争先恐后,被点到的学生回答: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第二部分 (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

5.争先恐后回答。最后明确:第一层 (第l一34段)写米行粜米;第二层 (第35—44段)写街头购物;第三层 (第45—70段)写船上议论。

6.齐声朗读,注意读出人物的感情来。

7.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体会其作用。

三、小结(约分钟)

教师活动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讨论旧毡帽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

2.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二。

学生活动1.讨论交流。概括出以下原因:①洋米,洋面的冲击②向局子捐钱③向田主交纳地租④“同行公议”的商人压低米价。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2.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

3.归纳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3.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一、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1.导人:一般的小说都有三大要素,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

2.给予肯定:回答得对,上节课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活动1.回答:故事情节;人物;环境。

2.积极发言,找出:旧毡帽朋友;米店老板;伙计等。

二、讨论交流(约分钟)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一旧毡帽朋友进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2.指出:“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名。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3.提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鼓励学牛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活动1.思考教师提的问题,明确:课文不是写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写了一群没名没姓的“旧毡帽朋友”。

2.听教师讲,记笔记。

3.思考发言。明确:课文中的写法更好。

4.补充: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让学生浏览课文,并体会。

5.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提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来处理安排材料,让学生试着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6.讲解:从这些对比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组织学生对小说主题分组讨论并发言。

4.自读课文,认真体会。

5.找到在粜米的场面中,农民的哀求,老板的冷漠,农民粜米前后的喜悦和悲伤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的体现了农民的希望与失望。

6.分组讨论发言,明确:小说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并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之情。

二、总结(约分钟)

教师活动 1.小结:这篇小说塑造了旧中国农民的群像,通过他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来回巡视。

学生活动1.听教师讲,记笔记。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小说反映的

时代状况。

本课总结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板书设计

多收了三五斗

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

场景二:街头购物一“丰收成灾”

场景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要学会结合生活品味感悟,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来。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反映旧中国农村和农民情况的一些资料,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第二篇:《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造成“多收了三五斗”的农民更加不幸的原因。

2、体会重点词语和中心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人物对话与景物的描写。

2、了解农民的不幸。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杂志上。 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甪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1923—193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1927年5月开始主编《小说月报》。1930年中转到开明书店当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举家内迁,曾在乐山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到成都主持开明书店编务。1946后返回上海。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出版总署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二、放课文朗读录音

三、整体感知

提问: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讨论: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三件事。

四、学习“粜米”部分。

1、提问:旧毡帽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来粜米?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说。 讨论明确:他们满怀希望的心情。因为今年丰收了,可以喘口气,不像往年那样苦。

2、文中还有写他们心情的词句,找出来。 明确:“那些戴旧毡帽的„„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是写心情的,很急。

3、提问:旧毡帽朋友为什么急着“占卜”他们的命运? 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没有把握,要是有把握,就会高兴了。“占卜”这个词,写了他们既怀着希望,又提心吊胆,怕希望不能实现的心情。这告诉我们,虽然丰收了,他们的命运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是掌握在米行老板手中。

4、到米行一占卜,旧毡帽朋友就失望了。哪些语句写他们突然失望的心情? 明确:“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他们的耳朵,„„大家都呆了”。“刚才出力摇船„„松懈下来了”。“哪里知道„„兆头”。

5、为什么旧毡帽朋友一到米行来希望就破灭了?米行先生的什么话使他们希望破灭了?

明确:米价是决定旧毡帽朋友命运的一个关键问题。那么米价为什么忽高忽低呢?六月份市场上青黄不接,人们缺米吃的时候,他们就把米高价抛出来,十五元钱一担。当农民种出的新米大量运来的时候,他们买进米,就把米价压到五元。这一进一出之间,他们一担米就剥削了十元,他们操纵米价,而米价决定着旧毡帽朋友的命运。

6、小说围绕米价,写了一大段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请一位同学把这段对话读一读,注意体会旧毡帽朋友说话,先是什么语气,后来转成什么语气。 明确:先是“愤激”,后是“哀求”,愤激下说不卖了,到别处去卖,但是行不通。于是语气由愤激转为“哀求”。

7、这个“哀求”,反映了旧毡帽朋友无可奈何的痛苦的心情。但哀求的结果如何呢?“希望犹如肥皂泡,一会儿又迸裂了三四个”,“命中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是谁注定了旧毡帽朋友的不幸命运呢?在这段对话中,写了造成他们不幸命运的种种原因,大家划出记号,准备讲一讲。 明确:“地方那方面的租„„借下的债是要还的”。“我们同行公议„„谷三块”。“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这些都是写造成旧毡帽朋友不幸命运的原因。租代表地主的剥削,农民在没法过活的时候,还向地主借高利贷,这也是地主的剥削;洋米洋面,外洋大轮,代表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苛捐杂税代表当时封建势力的压迫。在这一段对话中,把旧毡帽朋友不幸遭遇的社会根源都写出来了。归纳起来,这根源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压,决定旧毡帽朋友丰收之年,贱价粜米。

8、提问:文章写景“一阵阵的嚷嚷„„一叠钞票”。这段写景烘托出旧毡帽朋友的什么心情? 懊丧。在付钱时还要对旧毡帽朋友再刮一遍,可见他们的命运是多少悲惨!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全文的故事梗概,并重点学习了粜米部分,了解了旧社会农民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六、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一、快速阅读“购物”部分。

明确:他们希望买的东西很多,其实也只有丰收了才能把这些必需的日用品列入购买计划,可见平时不仅没有这些东西,就连买它的计划都不敢有。

1、提问:他们这些最低的生活要求实现了没有?计划实现了多少呢? 明确:原来计划买的东西,现在有的“少买”,有的“不买”。他们有着很想买、但又不能买的心情。

2、在紧缩预算后,还是买了一点东西。这是不是说他们的计划实现了一部分呢?

明确:他们粜米的钱,用来缴租、还债、解会钱都不够,根本没钱买日用品。所以丰收之后,他们原来的计划全部落空,还要借债购物。这里进一步具体地写了旧毡帽朋友的失望。

二、学习“会饮”部分。

1、提问:回到船上,他们边饮酒边谈话,从这些谈话中反映了他们的什么心情?

明确:谈话虽然是你一言我一语,内容还是有重点的。第一个重点文中用了“路路断绝”四个字作了小结,种田不成,做工也不成。

2、提问:“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这些质问的话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明确:愤怒,反抗。

3、提问:“今天在这里的说不定也会吃枪,谁知道!”农民朋友准备用生命进行反抗,但是他们的这种反抗是不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行动呢?

明确:不是。他们只是发泄了一通心中的不满,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这种反抗还只不过是一种自我的反抗意识。回去后怎么办呢?出路在哪里呢?都令人深思。

二、剧本表演,历史再现

旧毡帽朋友这种愤怒和辛酸、自发的反抗意识,往往是话语中体现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今天我就给你们一个平台,你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吗?(布置有关表演要求,可采用小组比赛形式,以突出表演效果,再现历史主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语言、动作、情感、协调等方面,要求学生作好评价。)

三、语段精读,主题提炼

小说往往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缩影,帝国主义、国民党当局、封建势力和投机商人就是那个时代旧社会勒住人民脖子的四条绳索,你能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例说说他们是怎样紧紧勒住人民脖子的吗? [活动]

1、学生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

3、班级讨论、交流,引导。

[引导] 读小说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时代的气息,读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及那个时代的本质精神。

四、历史感悟,思绪奔涌

[情景] 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甪直古镇,面对眼前的万圣米行,你会想什么呢?请用简要的语言表达你当时的感想。 [活动] 思考、交流、评价。

[引导] 结合学生具体发言,联系现实意义,结束总结。

五、布置作业。

授后小记:

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和欣赏。

1、突出重点。旧毡帽朋友们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作为重点,并围绕这一重点对人物群像的描写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分析感悟。

2、读出故事背后的寓意,这是对社会对人生深刻而独到的发现和认识。

第三篇:多收了三五斗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

学科教学(语文)

1522030028

适宏艳

教学目标:

1. 梳理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2. 品味人物对话,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把握群像性格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丰收成灾的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生活经验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对于农民来说,丰收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好事,但是在这篇小说中多收的这三五斗反而成了坏事。什么原因造成这违背常理的结果,我们去小说中找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思考:文章说了哪些“多”? 明确: 【关于环境】

自然环境:雨水调匀,天照应的比往年多。

社会环境:外洋大轮船运来的洋货多;到外地卖米局子多;同行公议的商家多;过局子捐税多;种地地租多;农民身上债务多;米价跌得多;农民借下的债越欠越多;种地亏本了很多;社会上打仗多;饥荒的地方多;出现农民抢米的地方多。

【关于人物】

丰收的农民希望多;购物计划多;卖米时乞求多;丰收了失望反而多;今天钞票比平时多;急需花钱的地方多;购物时顾虑多;用钱精打细算的多;大家心中悲苦多;酒到肚里发泄多;船头谈话怨言愤激多;乡亲不满社会现状的念头多;

1 旧毡帽朋友面临的生存问题真的有很多。

【关于情节】

镇上像今天这种故事多;发生这种故事的地方有很多!

三、精段细说

(一)分角色朗读4-27自然段的语言描写,体会小说的主人公——旧毡帽朋友的心理

农民感情的变化:希望——惊讶——愤慨、出乎意料——哀求——失望。 米行先生的语气变化:不耐烦——冷笑——厌烦——鄙夷不屑——威吓。

(二)旧毡帽为什么非得此时此刻粜米?为什么“而且命里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明确:(1)洋米、洋面倾销逼得农民必须及早粜米;

(2)换成的钱还要缴租、还款; (3)投机商相互勾结,竞相压价

(4)遍布的局子必须要捐现洋钱让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

四、同文比读,自读45-71自然段,思考不同地点人物不同的心态: 1.请从语气、心情、性格三方面比较旧毡帽朋友们在米行和在船上的不同。 语气:米行粜米时乞求多;船头谈话时发泄多 心情:

失望多;

愤激多 性格:

隐忍多;

反抗多

2.“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表演”一词暗示了什么?

明确:农民如论收成如何,都只能是亏本。作为投机者的米行、放高利贷者、田主、局子剥削、压迫农民,使他们的生活愈贫愈艰。

四、写法探究——走近农民群像

作者写的是中国20世纪的广大农民,却以“旧毡帽朋友”称呼,有什么好处?

明确: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他们身上最具代表性的旧毡帽指代终日劳作、生活艰难,性格老实的农民;作者称呼他们为朋友,表现作者对农村、农民的真挚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五、小结

小说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六、作业布置

想象一个上有老人,下有孩子的“旧毡帽朋友”回家后,与父母或孩子的对话,写一段贴合彼此身份的对话。

第四篇:多收了三五斗 教案1

多收了三五斗

叶圣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关于《多收了三五斗》的社会背景和创作经过:

30年代初,洋米洋面充斥中国市场,米价大幅度下跌,使广大产米区失去了销纳的场所,农村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下,已经濒于破产。当时上海人一般吃的是安南米、暹逻米以及美国面粉和澳洲面粉。正如当时有的评论文章所指出的,连年灾荒,农村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同时,“洋米输入„„其富人仍然可以谷食饶足,廪囷不空,口腹不饥”。1932年邀天之幸,各地粮食丰收,可是粮价太贱,农民的贫困反而愈加深重,“放下禾镰,没有饭吃,成为农村之普遍现象”。甚至,“有许多田地图为粮价太残简直没有人去收获,恐怕收起了反而赔累”。《多收了三五斗》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这篇小说从1932年秋天开始酝酿,到1933年7月1日在《文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历时9个月之久。叶老把农村破产这个社会问题放到自己所熟悉的环境——甪直中去表现。甪直是鱼米之乡,1917年春,叶老在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在这里生活了5年,他熟悉这里的生活,这里的农民。当谷贱伤农的乌云笼罩着农村的时候,叶老最关心的是那些“旧毡帽朋友”的生活。他们的遭遇和心情,叶老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他把平时积累的材料,进行细细的筛选,综合成为反映新的主题的材料。叶老经常说的:写小说要严格的从生活中取材,不能随便编造。随便编造的小说是没有生命力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的素材贵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善于把生活中的见闻贮存起来。“文艺家如能随时观察,无论是什么人物,是什么思想言语,即不立著于篇,而蓄积既富,需用时自有‘俯拾即是’之乐。”正由于叶老善于观察生活,蓄积材料,在离开甪直10年之后,仍能把甪直的生活写得十分真实,以致当地老人传说叶老在1932年秋天去过甪直,并赞美叶老把米行的店伙们写活了。

一、 导入

1. 同学们见过这样一副对联吗?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知道这对联的含义吗?

都表达出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全家安康。

2. 我们的老百姓总是企求着老天爷,希望能够风调雨顺,多收个三五斗。农民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们不在乎双手的粗糙,汗水的晶莹,只求那谷穗的沉甸,可是命运有时候并不仅仅掌握在老天爷的手里,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

二、 教学过程 1. 自由读课文,概括(1)文章的线索(旧毡帽朋友的活动)。(2)通过人物的对话,概括文章主要描述的三个场面。(贱价粜米——街头购物——船上议论)(3)文中的主要人物(戴旧毡帽的:用带地域特征的外貌描写特点,代指苏南地区的普通农民)

提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 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鼓励学牛提出自己的见解。

解答: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

2. 整体感知

“苦涩、哀怨、凄凉、悲惨、愤恨”,难以消平的情感又如滚滚潮水泛滥,最苦的还是农民啊!这是我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你们有同感吗?

——好不容易丰收,却不能自己定价,别人定的价,连本都收不回来,只能“贱价粜米” ——盘算好久的购物计划不能实现,只能“缩减开销” ——面对这种情况,毫无他法,只有空发牢骚。“船头议论 ”

3. 我们是不是要看看为什么农民丰收了却还是这么苦,为什么丰收反而成灾?首先请出幕前小丑:米行先生。

(1) 同学们觉得这个人物怎样?(骄横霸气)从哪儿可以看出来的?(语言和神态) 划出描写米行老板的句子,一起读一读,读出他的语气来。

(3) 这个米行的先生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想想看,如果他们把店开到咱们江都会有生意吗?

——态度不好;没有耐心;有侮辱性的语言;威吓顾客。

(4) 大家都知道开门做生意的一定要和气生财,笑迎八方客,诚待四海宾,而米行先生却有违生意人的本分,他为什么敢这样有恃无恐?

——洋米、洋面大量倾销,农民非及早粜米不可;遍布各地的局子,使得农民没有选择的余地;农民要向地主缴纳地租,不得不粜;投机商“同行共议”,互相勾结竞相压价。 (他们的算盘打得可真厉害,难怪会如此霸道。) 4.当时是不是所有做生意都这样?为什么?

5.还是请出我们的主人公——苏南的贫苦农民吧!

(1)你说我们该称他们什么呢?是旧毡帽朋友,乡下曲辫子还是乡亲?

——旧毡帽朋友(借代苏南的贫苦农民,朋友充满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乡下曲辫子(对劳动人民的讥笑)、乡亲(因为他们知道今天,乡亲的口袋时充实的,希望他们购物)连个名字都没有,只能用带的帽子表示身份,如果我也不喊你名字,就说:“喂,那个剃平顶”你舒服吗?这样瞧不起人,可见没有地位。当然也不能怪我们的作者,他也必须尊重事实,事实是戴旧毡帽是当时江浙一带农民的典型装束。而他们也确实没有地位。

(2)哪儿最能看出他们没有地位(与米行先生的交锋中。总是处于劣势,一让再让) 说说哪几次交锋? 找出描写旧毡帽的语句,体会在整个贱价粜米过程中,旧毡帽朋友的感情变化。

希望——愤怒——哀求——失望

冷淡——冷笑——厌烦(鄙视)——威吓

形成鲜明对比,在对比中,显示农民的朴实善良,米行先生的骄横霸气。 (3)这是不是个别人的个别现象?

不是,第23段,“升”好像看到他们满怀希望,迈着有力的步子,踏着石阶往上走的样子。

6.你看就为了这一叠钞票,不得不忍气吞声把白花花的米送进去。不管怎样,总算有钱了,还是去街上走走吧!

(1)先看看旧毡帽朋友原本的计划:

洋肥皂——十块八块;洋火——几匣;洋油——合买一听;洋布——多量几尺;洋镜——一面;雪白毛巾——一块;小囡帽——一顶;热水瓶——一个。

现在:洋火、洋肥皂——少买一点;洋油——零沽;衣料——减半;洋镜;雪白毛巾;小囡帽;热水瓶——不买;小洋囡囡——最便宜的。 由此可见我们农民的购买力是多么低下,生活是多么的贫困。

(2)这里主要对旧毡帽进行什么描写?(心理刻画)

心理描写,表现计划的变化是粜米亏本的结果,也具体写了丰收后农民的灾难。 更表现了洋货四散的局面。

7.不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们的农民也有了反抗的意识:让我们一起读出来,大声地读出来。

从抗租、抗债、抢米的过程,袒露出埋藏在农民心底的仇恨,生动反映他们逐步萌发的反抗意识。仇恨的种子终于发芽了,“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忠厚老实的农民终于从心底发出反抗的呼声。

然而这也仅仅是反抗的意识而已,权当议论和发泄。日子还是得过,米还是得贱价粜出,农民悲惨命运的辘轳还是那个辘轳,还在不停地转着。因为“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镇上变表演着同样的过时。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 8、我们不禁要问了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老百姓生活如此贫困,遭遇如此凄惨?根源在哪儿?

——社会环境的黑暗:洋米洋面的倾销、地主剥削、投机米商的勾结压价、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层层盘剥。

三、拓展

也难怪我们的农民会如此贫穷啊!黑黝黝的肌肤,隆起的肌肉,是一块荒芜的旷野。锈迹斑斑的锄头,一把冰冷的剑,扯破不了几千年如初的面纱。古老的锄头,被结满茧头的手紧握,高举向荒野挑战。晶莹的珠子,从农民宽阔的墙,纷落在旷野。这是农民对荒芜的眷恋?还是期待?农民阿!你们总是用你们的朴实善良,惹起诗人们的万斛同情,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关于悯农的诗句,知道吗?

四、 总结

我们感谢农民,是他们用自己的血泪讲述了一段段辛酸的历史;我们感谢农民„„ 我们感谢叶圣陶先生,他用他深情地笔调表现了农民们的苦痛;我们感谢叶圣陶先生„„

五、写作特色。

1、语言:准确、凝练,形象地刻画农民的形象。 2、对比方法的运用。 (1)第2段和第4段的对照,双方态度的对照。

(2)粜米前后的喜和颓丧的对照,前后的购物计划的对照,鲜明表现农民的喜和忧、希望和失望。

3、环境描写简练传神。

(1)自然环境描写简练,生活气息浓厚,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江南水乡小镇的风情及丰收后的景象。

(2)社会环境描写融于对话之中,揭示了束缚农民的种种枷锁。另外,街道购物时的场面描写也十分精彩:种种“洋”物品,句句叫卖声以及“旧毡帽朋友”,男男女女、大人小孩的各种神态,动作,都写得极为生动,真实立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六、结语

作者的对旧毡帽朋友的同情溢于言表,同学们对他们的同情也能清晰地看到,可是光有同情没有用,关键是要起来,推翻三座大山。一座太行山就把孙悟空压了五百年,而三座大山压在农民们的身上,何时才能翻身,怎样才能翻身?

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让我们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对我们的农民们说一声:“一路走好!”

第五篇:多收了三五斗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 积累下列字词,注意加线词的读音

埠头

占卜

作梗

粜 斛子

廒间

褡裢

执拗

写意 停泊

船舷

不屑

嗤笑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1、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环境之中?

2、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小说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哪三个场景? 小说三要素

典型环境

大环境: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统治下的江南农村;

小环境:万盛米行

人物形象

旧毡帽朋友

米行先生

故事情节

米行贱价粜米

街头犹豫购物 船头酒后谈论

课文是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为线索来写的,重点写了三个场景,能说出是哪三个吗? (即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l一34段)写贱价粜米; 第二层:(第35—44段)写街头购物;

第三层:(第45—70段)写船上喝酒、议论。 整体感知

1、旧毡帽朋友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和打算去粜米的? 怀着美满的希望,因为今年多收了三五斗,谁都以为可以透气了!

2、旧毡帽朋友等到的是什么结果呢?找出相应语句,分析旧毡帽朋友的感情和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希望的肥皂泡完全破灭. 希望—愤激—哀求—失望—贱卖

3、旧毡帽朋友急着“占卜”他们的命运,“占卜”一词写出了他们怎样的心情?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占卜”一词,写出了他们既怀着希望,又提心吊胆,怕希望不能实现的心情。由此看出,虽然丰收了,但他们的命运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是掌握在米行老板手中的现实。 研读对话,思考讨论

1、小说围绕米价,写了一大段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旧毡帽朋友说话的语气是如何变化的?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旧毡帽朋友什么样的心情?

• 语气由“愤激”转为“哀求”。感受到他们无可奈何的痛苦的心情。

• “旧毡帽朋友”是中国农民的群像,在旧社会他们是受压迫、受剥削者,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也有希望,有时也有“愤激”,也有抗争,但更多的是哀求、忍让。

2、对话刻画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形象?

“米行先生”可能是资本家,也可能是资方代理人或雇员,是代表维护资方利益的。在与旧毡帽朋友打交道

时颐指气使,居高临下,冷淡、厌烦、鄙视、威吓。

3、如果不将米卖出去,农民还有别的出路吗?从粜米的部分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怎样的特点? 路路断绝, 别无选择.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国民政府税卡林立,农民已无路可走. 走进街头

1、 旧毡帽粜米前原先有很多计划,从这些计划中你看出了什么? 都是生活必需品,他们的要求是不高的。

2、离开米行,农民是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上街购物的?写街上的热闹对表现农民的遭遇有怎样的作用? 失意和痛苦。

热闹的场面更加增加了悲剧色彩。 回到船头

1、回到船上,旧毡帽朋友们边饮酒边谈论,这段谈话很有层次,请用关键词概况。

从“亏本”谈起——“不缴租”“宁可去吃官司”——“退租”去“做工”——“路路断绝”“沉默”——有人提出“我们年年种田,到底为谁种的?”——“抢米”。

2、面对路路断绝的现实,农民的思想态度和认识在粜米的时候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失望—愤激—反抗

已经意识到自己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人物对话中袒露了广大农民心中仇恨的火种,生动的描写了他们逐渐萌发的反抗意识。 结尾分析

小说写了三个场面,已经很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加上最后一个段落?试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含义及作用。

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农村,农民获得丰收却反而濒临破产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共同性。 品析人物

(一)

分角色朗读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体会他们说话的语气是怎样变化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旧:希望→愤激→哀求→失望

朴实善良 米:冷淡→厌烦→鄙视→威吓

骄横霸气

请你概括一下旧毡帽朋友们的性格特征,并说一说与他们在船上的议论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侧面是否矛盾。

忠厚老实。船上对话片断反映了他们身上也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两者之间不矛盾,黑暗的社会现实使得这些忠厚老实的农民也产生了抗争意识。 问题探究:

1. 故事写的是旧毡帽朋友的不幸,为什么用《多收了三五斗》作题目? 用丰收反衬农民的不幸

2.故事最后一段这个尾声有什么深刻含义?

说明“丰收成灾”“谷贱伤农”并非一时一地的个别现象,而是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 品析人物

(二)

自由朗读“船头议论”部分的对话,思考:旧毡帽朋友除了朴实善良之外还有什么性格特点? 旧毡帽朋友们

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识 品析人物

(三)

思考讨论:如果课文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塑造一群人)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

明确:小说通过旧毡帽朋友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

讨论: 1. 如果不将米卖出去,农民还有别的出路吗? 路路断绝, 别无选择.

2、从粜米的部分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怎样的特点?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国民政府税卡林立,农民已无路可走。

探究主题 窥社会 三座大山 官僚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 帝国主义 洋米洋面倾销 地租剥削 高利贷盘剥 投机商勾结压价 税卡林立 路路断绝 多收了三五斗 贱价粜米 帝国主义的侵略 街上购物 丰年成灾 地主的剥削 船头议论 官府的苛捐杂税 (情节) ( 社会环境) 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主题) 总结新课

贱价粜米 收

街头购物

谷贱伤农

丰收成灾

船头议论 五 斗

憎恨三座大山压迫 同情农民命运悲惨

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 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请综观全文,概括文中的三组对比。  米行粜米时,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态度相对比  议论米价时,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语气相对比  作用:旧毡帽朋友的朴实善良,米行先生的骄横

霸气都跃然纸上。

 旧毡帽朋友:粜米前的喜悦与粜米后的颓丧相对比

 作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旧毡帽朋友的喜和忧、希望和

失望,增强了悲剧性。 体会对比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写法,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明确:

农民: 朴实善良

米行先生: 骄横霸气

表现人物性格

粜米前:粜米后: 突出文章主题

喜悦

颓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多收了三五斗导学案】相关文章: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06-27

多收了三五斗教学设计11-03

多收三五斗评课稿04-20

《风筝》导学案05-10

《雨巷》导学案05-02

《书愤》导学案04-12

猫导学案04-23

6雪导学案05-03

分饼导学案04-10

师说导学案04-15

上一篇:地税局文化建设方案下一篇:对人际关系学的认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