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导学案

2024-04-12

《书愤》导学案(精选8篇)

篇1:《书愤》导学案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书愤》导学案

授课班级: 高二(11)班 授课老师:桑卫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②赏析《书愤》,掌握从知人论世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过程与方法

③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④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⑤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意象,分析诗歌艺术手法。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教学过程

第一模块(知识梳理)

一、知人论世(学生查资料,教师补充并梳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都是有骨气的人。(家庭环境的熏陶)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国难伴其一生)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屡遭罢黜,理想不变)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富。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二、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三、课文诵读

四、诗题解读

“书愤”的含义是

五、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用现代语言描述诗歌内容,概括诗人“书”了哪些事。

第二模块(问题探究)

1、诗歌颔联有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2、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3、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精妙,请找出来加以赏析。

4、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5、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又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

第三模块(拓展训练)

一、当堂检测(高考仿真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比较本词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两句,其中的“空”字所蕴含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分析。(6分)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答: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技巧?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分析。(5分)

答:

二、课后作业:

1、写作训练:

他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使山河为之震撼,亦使我们为之动容。感动中国,他当之无愧。请同学们为他写一段感动中国颁奖词,彰显其精神,促吾辈之进步。

2、高考真题检测:

(2013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诗歌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JKGHYB-0978

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课后反思】(预时2分钟)我的收获:

我的困惑:

篇2:《书愤》导学案

(高二语文组)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2.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 思想感情。

4.背诵默写全诗。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二、导学思考

1.“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3.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4.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

5.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他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三、自学质疑(请写下你自学时的疑问)

四、助学资料

1.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2.作品简介: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示儿)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3.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五、拓展阅读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本诗名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是本诗名句!“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晁君诚“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赢马乾残刍”,是以卧听马吃草的声音来刻画作者彻夜不能入眠的情景。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在作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两句。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六、基础练习

1.请默写《书愤》全诗。

。。。。

七、链接高考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此试题为“幽居初夏”,诗中前三联是怎样着重写一个“幽”字的?

篇3:《书愤》导学案

刚好所到的基地学校不仅仅使用“学案”, 他们还使用“学案导学”, 和“导学案”一样很注重这个“导“字。在数学教学中,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是学案导学的模式。这正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相吻合。

一、“学案导学”与学生“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启示

在天津学习期间听了不少课, 上课老师都是“学案导学”与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经过与老师们交流得知这样做:一可以杜绝学生在课堂上当拿到学案后, 不认真听课, 一直埋头做学案的情况;二可以带动学困生从中学会与人沟通, 与人交流, 就算他不肯动手, 但每次的合作都能让他目睹所有发生的合作过程中同学的不同表现, 这样可以感染或潜移默化他;三是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独立解决、独立思考,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 而学案的使用恰恰能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及重难点, 一些简单的知识自己能解决的在学案上解决了, 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 既提高了参与率, 又节省了时间。学案还有一个好处是学生必须进行阅读学案内容才能思考, 这样又加强了学生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有把学案收集起来就是一种课堂笔记, 复习时再利用·好处多多。

在“学案导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 也会出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 同样一个问题,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 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 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解决这样的问题, 也可像“学案导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 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 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只是个别学生的问题, 小组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是教师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 利用省下的时间可以进行多一些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生成能力, 从而走向高效课堂。

二、"学案导学"中"学案"、课本、课件、教辅教学整合的启示

现在的学案内容设计已经非常灵活, 非常精细化, 与课本、课件、教辅等的整合运用都很有讲究, 如果和课件搭着用于课堂, 课件主要面对教师, 对于学生学案里有的幻灯片尽量少有, 除非是帮助学案解决较难理解的问题的, 并且课件的幻灯片张数不能太多, 学案的设计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用于探究、发现新知。如果学案和教辅搭着用于课堂教学, 那么学案里的练习不要和教辅上的重复, 学案里的习题也要少些, 是主角, 尽量与课本同步;教辅是配角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果与课本搭着用于教学的, 学案里的内容就不能和课本的重复, 以课本的阅读为教学的主线, 而学案是用于知识扩展, 或是帮助课本新知识的提高或巩固检测。其实三者都可以一起运用, 只是用起来会有些手忙脚乱, 特别是学生注意力的方向会乱, 因此, 四者整合运用教师的操作和设计一定要合理。教师建议常规课尽量不要四者一起运用, 这对学生是件好事。“导学案”也经常出现整合问题, 从“学案导学”中又可以突破整合设计。

三、“学案导学"重视课前预习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第一环节学习准备模块很注重学生的预习情况, 早期基地学校的学案都是发给学生带回家提前完成预习, 后来发现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学生没能完成, 原因很多;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现阶段提倡减负。这两个原因使学案不再提前发给学生, 改成上课发给学生, 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完成预习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模块——学习准备模块。具体做法可以是复习, 或是知识链接, 或是了解这节课要用到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 或是检查学生阅读数学课文、课前网上搜索相关的新课内容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课上的时间, 通过提问、小纸条、听写、题目、询问等形式进行检查, 看看学生哪些知识内容理解了, 哪些知识内容没有弄懂。这样经过不断地改良, 一直就坚持到现在,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学习准备, 如果学生能看明白的内容, 教师就不必讲了, 老师要解决的是学生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不是重点亦即难点。这样后面的教学过程就变得轻松多了。

四、“学案导学"克服学生厌学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学习导航模块其实就是我们“导学案”的自学互动模块。本环节中可以设计不同的动手操作、数学游戏, 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 不仅能够真正解决自己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还从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克服厌学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如此, “学案”的内容设计可以因材施教, 还可以灵活降低知识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便于教师进行导教, 还可以利用知识树或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慢慢发散思维。听“全国说课标、说教材大赛”的不少年轻数学教师说课时, 都说到“让学生在学案中画知识树”的做法, 如在某s节课学完后让学生画出知识树, 或自主画出一小节、一章的知识树,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巩固了知识。知识树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方式, 是一种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 用好知识树, 能强化整合意识和整合思维,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

在听课交流中也有不少教师说了, “导学案”其实更适合起点低的学生使用。早期也有用过知识树进“学案”中, 只是当时不注重“导”, 还看不出知识树对厌学的学生或学困生有多大的帮助, 但现在非常关注学案的“导”思想, 知识树和思维导图用的时候很有趣, 还可以生长, 不过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看到画在纸上生长的树, 这样更能突破厌学孩子的心理防线,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毫无疑问, “导学案”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

五、"学案导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启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和变教材为学材的教学指导下, 所到的基地学校加大力度抓教师的“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可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使用的能力, 可以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 更明确自己教什么, 还可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在设计学案时处处注意课标和教材的使用:一是设计学案从最基本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起;二是设计学案时要体现分层施教的原则, 多练基础题, 增加中等题, 不漏拔高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 重在引导。体现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三是学案设计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在学案里体现出让学生预习, 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练习并归纳小结的时间和空间。

篇4:《书愤》导学案

关键词:学案导学;构建

一、"学案导学"的概念与特征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为灵魂,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知识的指导者、主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一导二主四联动"。(一导:导学案;二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联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四个基本环节联动导学。)

二、"学案"的编写大体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应明确,并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相区分。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学习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并根据水平的高低将其分为(A了解B理解C应用)。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考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主题及学习重难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基础及兴趣等。以高一年级文言文《六国论》为例:(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历史的回音,本课的学习特点为提高鉴赏文言文的能力以及体会作者"以史为鉴"的意图。因此,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能力目标:提高诵读能力和把握主旨的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重点是感受中国古人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激发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2、知识结构

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和知识框架两个部分。基础知识(字音、语法、修辞、标点等)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本在课前预习时自主完成,从而对本节课的内容有所了解。知识框架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升级。通过对知识框架的建构,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价值认识。如《六国论》的讲解,除了让学生学习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外,还让学生分别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角度讨论六国灭亡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建立起议论文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议论文要从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角度入手。

3、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就可以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学案"中所涉及到的学习方法都是针对所学课本的内容设计的。在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1)诵读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中把诵读放在了重要地位之一,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文言文的学习尤为重要。(2)自主设疑探讨,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讨。如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存在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3)指导学生在问题的层层引导下深入探究。以《六国论》为例,在学生把握了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生活在宋代的苏洵为什么要论述六国的灭亡的原因?对当朝的统治者有何借鉴?"作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通过表象挖掘本质的能力。(4)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复述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指导学生迁移、拓展,扩大知识面。

4、能力训练

通过学案中的问题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问题的设置上,应以精为主,逐层递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的能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能力;鉴赏和写作能力;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身感受的能力,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实际有效连接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达标检测

通过达标练习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堂堂清、周周清、月考等方式来检测。堂堂清,即巩固提升,是针对本课时中重要的知识点,易错的知识点,以各种题型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用时大约10分钟。周周清,即归纳总结一周所学重要的知识点,可以检测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月考试题可选取与这一阶段学习内容有联系的题来进行检测。检测的最终目的不是看学生做题多少,更应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如鲁迅的《祝福》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为了检测完成情况,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找出文中有关祥林嫂的肖像(三次到鲁镇的变化)、语言、动作描写,并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祝福》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因此我设计的检测题是探究哪些人物和祥林嫂的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谁是元凶?

参考文献:

[1]张曙光,陈启胜.构建学案导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4).

[2]高变荚."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2006.

篇5:《书愤》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生平极其时代背景;

诵读诗歌,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理解诗歌大意,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景交融、比兴、用典)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初步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3.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陆游的爱国热情,人格力量,对国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知识链接】

(一)知人: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著有《杜工部集》。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分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2.十年困居长安时期(35至44岁)3.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4.西南飘泊时期(48至58岁)

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政局的动荡,官场的日趋腐败,使他的理想破灭。饱经忧患的他对人民的苦难有了彻骨的感受:贫富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忧心如焚: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吏”“三别”,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艺术丰富多彩,或雄浑奔放,或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创作成就辉煌,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被誉为“诗圣”!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今存9 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为主和派所忌,一再遭到打击排斥,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二)论世:

《拟行路难》: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鲍照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只看你的家庭出身,不看你的才情和品德,即使你才华横溢,只要你出身低贱,你就不可能做到高官。而鲍照出身鄙野,家境贫寒,甚至要拿着锄头下地干农活过日子,即使他29岁就写下了《拟行路难》十八首,最终也只做了侍郎,幕僚这样的小官。所以,造成鲍照愁的直接原因是怀才不遇,根源是门第低贱。

《蜀相》: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书愤》: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基础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踯()躅()伯仲()2.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⑴泻水置平地: ⑵举杯断绝歌路难: ..⑶吞声踯躅不敢言: ⑷三顾频烦天下计: ....⑸两朝开济老臣心: ⑹出师一表真名世: ...⑺千载谁堪伯仲间: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⑵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⑷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整体感知,通晓大意:

(1)概括《拟行路难》的感情基调:。(2)概括《蜀相》的感情基调:。(3)概括《书愤》的感情基调:。

二、课堂探究,合作讨论:

1.《拟行路难》

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拟行路难》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3.《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4.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憾,这两联写出了诗人怀吊诸葛亮是产生的什么感慨?

5.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6.《书愤》一诗中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

三、当堂检测,默写诗歌:

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拟行路难(其六)鲍照

对案①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③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④且直!

[注]①案:古时进食用的小几,形如直角的托盘。②蹀dié躞xiè:小步行走的样子。③弄:逗弄。④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

1.前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结尾两句对表达诗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诗中反复吟叹“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信念?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基础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Zhí zhǘ zhòng 2.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⑴倾、倒 ⑵停止 ⑶徘徊不前 ⑷犹“频繁”,多次 ⑸开创;扶助 ⑹原指兄弟长幼次序,引申为衡量人物参差之意。⑺名传后世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向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东西南北不同的方向流散。

⑵我的心并非草木,怎么会不伤感?满腹感慨却又不敢说出口。

⑶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⑷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二)整体感知,通晓大意:(1)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2)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3)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二、课堂探究,合作讨论:

1.运用比兴表现手法。以“水”喻人,那流向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由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由门第决定的。生动形象的揭露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曲折的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2.借酒消愁,以歌断忧的怀才不遇的诗人形象。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3.“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空” 有“徒然,白白的”之意。这一联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赏心悦目的春景图,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碧草萋萋,无人欣赏;黄鹂婉啼,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以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渲染了丞相祠堂寂寥、荒凉的氛围,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作者借贤相祠堂的无人问津,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知音少的感慨。

4.一方面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也有希望当朝能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的愿望。另一方面由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英雄功业难就,联想到自己壮志未酬、一生潦倒的人生际遇。

5.“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大散关”都是很具体的地点,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形象标表面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6.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三、当堂检测,默写诗歌:

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拟行路难(其六)鲍照

1.从前四句诗“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的行为动作,充分展示了诗人你内心的愤懑不平,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备受摧抑的悲愤心情。

2.结尾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

行路难(其一)李白

1.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篇6:乡达标课导学案导学案

(二)(总第 课时)

主备人 审核: 2013年 月___日

学习目标:

1.通过列一元二次方程方程解决有关增长率的问题 2.通过列一元二次方程方程解决有关利润的问题。

学习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方程解决有关利润的问题方法。学习难点: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学习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某商品1月份的价格为20元,若该商品价格月平均增长率为x,则该商品3月的价格为______________元

2、利润=____价-____价; 总利润=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新知:

1、例题示范

1、某件商品5月份的价格为100元,该商品7月的价格为169元,求该商品的月平均增长率

2、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若商场平均每天销售这种衬衫的盈利要达到1200元 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

3、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销售价为2900元,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元? 分析:

等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设每台冰箱降价x元,则每台冰箱的定价为________元,每台冰箱的销售利润为___________元,平均每天销售冰箱的数量为_____________元,根据上述等量关系即可列方程 解:设每台冰箱降价x元,由题意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简得:______________ 解得:________________ ∴2900-x=_________ ∴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________元

2、归纳小结: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弄清题意,②寻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 ③解方程

④根据题意对方程的根进行检验取舍 ⑤作答

三、课堂达标检测:

1.某商场销售商品收入款:3月份为25万元,5月份为36万元,该商场4、5月份销售商品收入款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2、某种时装,平均每天销售20件,每件盈利44元,在每件降价幅度不超过10元的情况下,若每件降价1元,则每天可多销售5件,如果每天盈利1600元,每件可降价多少元?

3、某商场将进货价为30元的台灯以40元售出,平均每月能售出600个.调查表明:售价在40—60元范围内,这种台灯的售价每上涨1元,其销售量就将减少10个.为了实现平均每月10000元的销售利润,这种台灯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这时应进台灯多少个?

四、课后作业

4、某商场礼品柜台春节期间购进大量贺年卡,一种贺年卡平均每天可售出500张,每张盈利0.3元,为了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调查发现,如果这种贺年卡的售价每降价0.1元,那么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100张,商店要想平均每天盈利120元,每张贺年卡应降价多少元?

篇7:导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大力推行了半年的时间,现在大多数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学案教学模式。下面就从我个人开始着手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导学案教学体会。

一、体会

(一)、学案教学能“用活”教材。“学案导学”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按照有易到难或者其他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

(二)、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以前的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掌握的好与坏只是通过提问几个同学来了解,也不能全面的掌握,课堂上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的接受,效果不好。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案导学”的使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根据质疑问难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同学共同回答,或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三)、学案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使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二、思索

为了提高学案教学的质量,有许多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

(一)、学案质量的保证。没有高质量的学案,就注定了事倍功半,而且会导致师生没有了信心,所以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的设计学案,特别是学案的前面几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关键,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全体老师的参与度。使用学案的老师要真正愿意走进备课老师的思想,才能体会设计的动机和目的,才能有效的使用,在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前的老师的集体备课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集全体老师的智慧为一体,创造一张高质量的学案,提高教学质量。

(三)、使用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学案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模式,在学案的使用中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灵活的运用,把握好课堂,把学案教学的运用达到一定的高度。

(四)、要使学案教学在课堂上得以很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极其重要。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在教师引导下,才能解决学案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课堂上成真正的学案教学课堂。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等各种能力,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这样做:

(一)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新课改下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满足了中学生思维发展、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也使学生良好的学习

习惯得到培养,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品质,按“学案”的要求预习、探究是一种主动达标的行为。

(三)通过教师有效地 “导”,促进学生有效地“自主”学,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变成了可操作的程序。

(四)“学案”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五)可以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有机统一。一份好的“学案”,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施展的空间。

(六)由于精选习题,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

(七)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提高三个能力。

1、备课中的“选材”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精选材料,选好教法,用好教学手段。

2、课堂上的“亲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我们要高度认识学案教学的意义,坚定课改的信心。学案教学虽然有一些困惑,但是,实践证明,学案的使用的确可以消除大多数学生的茫然,增强学习兴趣,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使之成为学习的好帮手。我相信,通过“学案教学”的日益成熟,一定会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导学案教学的认识体会及对今后工作的启示

篇8:实施导学案 导学更导行

教案,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基于教师的思维认识、专业经验和能力水平等元素而形成的一种单向的教学方案。尽管它有很多弊端, 但人们基本上能适应, 能接受, 然而确有改造、改变的必要。

学案, 强调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旨在让学生的学习走向自主, 其优点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在传统教案的氛围中, 由于其呈现形式和与之相应的工作方式, 让为数不少的人感到不太适应, 不太能接受。

从这个意义上说, 单纯讲教案或学案都有失偏颇。

教案, 学生一般不太知晓教师的思想、目标和过程性方案设计。用教案, 还要不要再编学案?用学案, 还要不要编制教案?教案比较难以体现学习方案, 学案也不能替代教案。

学教案, 看起来是两者的结合。但是, 有些问题值得探究。首先, 概念内涵是学案和教案, 还是学生用的教案、学习教的方案?其次, 现行的学教案有教案因素, 有课堂练习因素, 但是, 它替代不了教案, 单一的应考作用突出, 育人目标几乎无从涉及。

我以为, 应该倡导和实行导学案, 把学和教有机统一聚焦到一个点上, 共同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

一、导学案的内涵解释

案, 即方案, 是一项设计。设计者是教师, 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 表明“案”之目的在服务学习的主体, 目标归结到利于学生的学。

导学, 表明它必须体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诱导和指导。

导学案, 具有激趣性以体现诱导作用, 具有方向性以体现引导作用, 具有方法性以体现指导作用。

二、导学案的编写

第一步:搜集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

教学的实质是做学生研究。研究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为此,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之前, 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习兴趣, 学习需求, 学习困难, 增强导学案的针对性。

第二步:明晰培养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方法。

教学的本质实际是教育。教学的外显标志是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内隐的核心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会不同学习领域的学习方法。为此, 我们在思考导学目标时, 首先要思考习惯和方法, 然后才是实施的方案。

第三步:深度解读与学生共同使用的学习材料。

成功的教学在教师素养。教师在基本的教育素养基础上, 重要的是专业素养。体现在导学方面, 前提是教师自身对学习材料的深入解读, 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感悟体现在独到的材料解读中。然后才是结合教学参考, 收集、整合而充实自己的体悟。

第四步:课堂学习实施的具体设计。

教学有效靠的是师生合作。教学的有效需要整体规划和设计, 其实际效果靠的是每一个单元的有效。导学案的设计必须要精心, 在设计方案中要着重先期设计可以检测的学习目标, 依据目标在过程中着力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体现教师的引导指导和评价激励, 要贯穿课堂活动的充分训练以实现当堂达标。

第五步:让反思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习惯。

成就在于形成反思习惯。上好一节课难, 上好每一节更难, 让教学始终高效难上加难。一个人的成就在于不断地反思, 总结得失, 自觉地发扬优势、订正错误。教师的成就基于学生的成就。要使导学案最大程度发挥其积极优势, 教师同时应该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编写导学案的过程, 做好自主学习反思, 引导其对导学案的编写提出意见和建议, 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导学案的内容

方案是形式, 关键在内容。导学案的内容应该包括导案和学案, 导案包括学案, 重心着落在导学和导行;教师编写的是完整版, 发给学生的是核心版。

完整版内容包括:

教什么——明确内容和目标;

怎么教——设计达标流程和方法;

教会什么——达标检测题;

改进反馈——记录教学感受, 记录检测结果, 思考改进策略。

核心版内容包括:

学什么——明确内容和目标 (师生共用) ;

怎么学——学前预习, 自我检测 (独立学习汇报用) ;学习流程 (提供学生简要版。引导学习习惯, 导学主动权在教师) ;达标检测题 (师生共用)

改进反馈——适度留白, 指导学生建立学习发展档案, 建立错题集, 自我反思求改进) 。

简言之, 发给学生的是问题和试题, 是习惯和方法的引导。在编制时间上, 教师可以适度提前, 实际导学时, 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 科学设计和布置课外作业。

四、导学案的使用

编写导学案, 目的在使用, 必须考虑操作的可行性。操作层面工作:印刷, 发放和使用。

印刷。印发给每一位学生, 需要一定成本, 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诸多实际问题。即便不再统一征订其他教辅, 印刷费用不一定高过教辅, 但就义务教育收费政策而言, 学校也有一些困难。导学案的设计, 发给学生的是简要版, 在成本上可以有所控制和下降。有些问题可以通过申报研究实验和家校沟通等方法予以解决。

发放。实施导学案, 有利于教师在教和学方面作更科学和实际的设计, 只印刷学生习惯培养 (比如预习、质疑) , 知晓学习流程, 目标检测题等内容的简要版, 可以按单元、章节 (课文) 编发不一定每课时都发放。

使用。导学案简要版着力强调的是良好习惯 (特别是预习) 培养, 自主合作学习和目标达成检测, 不是用它来替代教案, 更不是用它来替代教材, 目的是促进教师用教材教和引导学生用教材学。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书愤》导学案】相关文章:

上一篇:【遴选热点策论文】科技是精准扶贫的钥匙下一篇:我调皮的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