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2022-07-27

第一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方案

县减灾委员会关于印发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2011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已经县减灾委员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一一年 月 日

1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2011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增强我县城乡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提高城乡社区应对各种突发性灾害的快速反应和救助能力,根据《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民政部关于印发“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的通知》(民函„2007‟270号)精神,我县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并在今年内完成1-2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任务,为顺利推进此项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构建和谐社区为主线,以普及灾害预防、救护知识和救助技能为重点,以深入开展应急科普宣教活动为载体,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城乡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创建目标

按照民政部提出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为要求,按照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方式,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2 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社区防灾减灾处置预案,健全防灾减灾队伍,提高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确保完成我县“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三、创建任务

(一)建立健全减灾组织协调机构。各镇要成立相应的减灾领导机构,组织专门班子,及时制定“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并督促辖区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及其他相关单位共同组成减灾协调机构,明确减灾目标,制定减灾计划和实施方案,使减灾工作做到组织到位,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二)修订编制村(社区)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各乡镇要在2011年5月底前修订完善辖区内村(社区)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村(社区)灾害应急的组织指挥体系、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内容,并组织村(社区)居民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使社区居民掌握必要的紧急疏散、自救互救、医疗救护等技能,以及消防灭火、电力抢修、煤气抢修等急救技术。

(三)设置各种社区减灾避灾(难)场所和设施。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工程建设。一是设置社区灾害避难场所。主要做法:

1、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空旷地划定避灾(难)场所;

2、指定具有抗震、抗台风、耐燃烧等性

3 能良好的大型公共设施作紧急情况时的避灾(难)场所;

3、在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和地段划定紧急疏散通道;

4、保持避灾(难)场所及紧急疏散通道的完好,并按照规范设置明显标志。二是购置急救器材、照明器材、灭火器材、逃生设备等必要的防灾减灾设备,各社区要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至少购置两种以上的防灾减灾设备。三是设置逃生导向标志等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四是治理社区灾害隐患点,尽早排除各种灾害隐患。

(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教育的形式可采取集中宣传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每年的“5〃12防灾减灾日”期间由县减灾委统一组织防灾减灾宣传;平时由各社区根据实情分别进行,可采取专家讲座、文艺表演、播放专题片、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流动宣传车、出版黑板报、张贴宣传标语和挂图等多种形式开展社区减灾宣传,对社区居民进行减灾安全教育,使社区居民了解减灾知识,增强减灾意识。宣传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宣传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防灾避灾的常规知识,逃生自救互救技能技巧等。

(五)督促辖区家庭做好防灾准备。结合社区自然地理条件和面临的主要灾害风险,针对家庭成员、住宅、环境等具体情况,制定多种紧急避险方案,编列紧急情况下携带物品清单,配备必要的灭火设备、逃生工具、对外联络工具等4 应急设备。

(六)组建社区减灾志愿者服务队伍。各社区都要组建一支10人以上的社区减灾志愿者服务队伍,人员主要由村组干部、基层民兵和其他志愿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参与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遇有灾害事件及时汇报,同时协助社区做好灾害应急准备、紧急救援和群众转移安置工作。

(七)建立灾害信息报告、告知制度。各社区要建立专职或兼职灾害信息员队伍,适时组织专业培训和参加技能鉴定,确保能及时、准确提供灾害性预报预警、灾情的第一手信息。各乡镇要将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群众紧急转移安置等社区灾害的相关信息通过各种传媒途径及时告知社区居民,确保社区居民快速有效获取灾害信息。

(八)强化弱势群体应急保护措施。在遇有灾害紧急情况时,要对儿童、老年人、病患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切实保证弱势群体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妥善安置。

四、时间安排

准备阶段(2月20日-3月20日)

(一)成立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领导小组。

(二)确定创建社区,上报创建名单;

(三)对照民政部印发的《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制定实施方案。

推进阶段(3月20日-5月20日)

(一)各创建社区对照民政部印发的《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逐项落实创建任务;

(二)县减灾委办公室进行督导检查。 自查验收阶段(5月20日-6月30日)

(一)对照民政部印发的《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组织进行减灾示范社区自查验收。

(二)各乡镇根据自查情况,查缺补漏,及时整改,并完善各种资料档案;

(三)县减灾委办公室选择示范社区向市民政局申报全国减灾示范社区。

接受省市检查验收(6月30日-7月30日)。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是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对保持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政府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精心做好部署,切实落实工作经费,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二)精心组织,落实责任。 各乡镇要结合具体实际,6 利用现有条件资源,因地制宜,选择基础条件好、管理规范的(村)社区作为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单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完善措施,积极推进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三)高度重视,加强督导。县减灾委办公室要对照创建减灾示范社区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对各乡镇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抓好试点,树好样板,确保创建减灾示范社区工作按时完成。

附件:

1、“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国家标准

2、“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省级标准

第二篇: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基本条件

1.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大于70%。

2.社区近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3.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基本要素

(一)综合减灾工作组织与管理机制完善。成立了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机制。负责开展以下工作:

1.全面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运行、评估与改进工作。

2.组织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3.组织编制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4.组织制定符合社区条件、体现社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综合减灾目标和计划。

5.调动社区内各种资源,确保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资源的投入,共同参与社区综合减灾教育宣传活动,提升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6.组织社区开展综合减灾绩效评审。

(二)开展灾害风险评估

1.采用居民参与的方式,开展社区内各种灾害风险排查工作。

2.明确社区老年人、小孩、孕妇、病患者、伤残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分布,针对风险落实了对口帮扶救助人员和措施。

3.积极鼓励居民参与编制并知晓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三)制定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1.预案明确在社区设灾害信息员,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日常监测工作,建立健全了监测制度,灾害风险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理的措施落实。

2.预案明确了特定手段和方法,能及时准确向社区居民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3.预案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责任人的联系方式,有针对社区弱势群体的对应救助措施。

4.预案中有社区综合避难图,明确了灾害风险隐患点(带),应急避难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脆弱人群临时安置避险位置、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

5.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演练包括组织指挥、灾害隐患排查、灾害预警及信息传递、灾害自救和互救逃生、转移安置、灾情上报等内容。能及时分析总结演练经验和问题,不断完善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四)经常开展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

1.以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为契机,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2.利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图书馆、学校、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等),设置防灾减灾专栏、张贴有关宣传材料、设置安全提示牌等,开展日常性的居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3.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经常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4.定期邀请有关专家、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对社区管理人员和居民进行防灾减灾培训,适时开展社区间减灾工作经验交流。

5.每年印制分发社区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材料。

(五)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较为齐全

1.通过新建、加固或确认等方式,建立社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明确避难场所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等信息。

2.在避难场所、关键路口等,设置醒目的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引导居民快速找到避难所。

3.避难场所标有明确的救助、安置、医疗等功能分区。

4.社区备有必要的应急物资,包括救援工具(如铁锹、担架、灭火器等)、通讯设备(如喇叭、对讲机等)、照明工具(如手电筒、应急灯等),应急药品和生活类物资(如棉衣被、食品、饮用水等)。

5.居民家庭配有针对社区特点的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如逃生绳、收音机、手电筒、哨子、灭火器、常用药品等。

(六)居民减灾意识与避灾自救技能提升

1.居民清楚社区内各类灾害风险及其分布,知晓本社区的避难场所及行走路线。

2.居民掌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包括在不同场合(家里、室外、学校等)、不同灾害(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灾害、火灾等)发生后,懂得如何逃生自救、互帮互救等基本技能。

3.居民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防灾减灾活动。

(七)广泛开展社区减灾动员与减灾参与活动

1.社区建立了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承担社区综合减灾建设的有关工作,如宣传、教育、义务培训等,配备了必要的装备,并定期开展训练。

2.社区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主动参与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宣传教育与演练等社区减灾活动,在做好安全生产的同时,经常对企业员工特别是外来员工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等。

3.社区内学校在日常教育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能力,能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为居民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

4.社区内的医院能积极承担有关医护工作,关注社区脆弱人群,提高社区救护能力。

5.社区内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吸收各方资源,积极参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

(八)管理考核制度健全

1.社区建立综合减灾绩效考核工作制度,有相关人员日常管理、防灾减灾设施维护管理等制度措施。

2.社区定期对隐患监测、应急救助预案、脆弱人群应急应对等各项工作进行检查。

3.社区定期对综合减灾工作开展考核,对不足之处有具体改进措施。

(九)档案管理规范

社区建立了包括文字、照片等档案信息在内的规范齐全、方便查阅的综合减灾档案。

(十)社区综合减灾特色鲜明

1.在社区减灾工作部署、动员过程中,具有有效调动居民和单位参与的方式方法。

2.在社区综合减灾工作中,有独到的做法或经验,如利用本土知识和工具,进行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有行之有效的做好外来人口减灾教育的方式方法等。

3.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日常综合减灾工作,如建立社区网站、社区网络等。

4.社区引入了风险分担机制,倡导居民开展社区各类灾害保险工作等。

5.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中具有地方特色。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评分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定标准

满分分值

考核分数

1.组织管理机制

(10分)

1.1社区减灾领导机构(2分)

社区综合减灾运行、评估与改进领导机构健全

1.2社区减灾执行机构(3分)

社区有专门的风险评估、宣传教育、灾害预警、灾害巡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医疗救护、灾情上报等工作小组

1.3社区减灾工作制度(3分)

(1)领导工作制度

(2)执行工作制度

1.4减灾资金投入(2分) (1)较为固定的综合减灾社区资金来源,有筹措、使用、监督等管理措施 1 (2)已经获取资金支持的社区综合减灾项目 1 2.灾害风险评估 (15分) 2.1灾害危险隐患清单(4分) (1)有针对地质地震、气象水文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各种自然灾害隐患的清单 1 (2)有针对公共卫生隐患的清单 1 (3)有社区内各种交通、治安、社会安全隐患的清单 1

(4)有社区内潜在的供电、供水、供气、通讯或农业生产等各类生产事故的隐患

2.2社区灾害脆弱人群清单(3分)

(1)有社区老年人、小孩、孕妇、病患者、伤残人员等脆弱人群清单

1.5

(2)有外来人口和外出务工人员清单等 1.5 2.3社区灾害脆弱住房清单(4分) (1)有社区针对各类灾害的居民危房清单 2 (2)有社区内道路、广场、医院、学校等各种公共设施隐和公共建筑物隐患清单 2 2.4社区灾害风险地图(4分) (1)用各种符号标示出了灾害危险类型、灾害危险点或危险区的空间分布及名称等

线

(2)标示出了灾害危险强度或等级、灾害易发时间、范围等 2 3.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15分) 3.1社区综合避难图(3分) (1)有避难场所名称、地点、可容纳避灾人数等避灾能力信息等,有合理明晰的避难路2

(2)避难场明确标注了紧急救助、安置、医疗等功能分区

3.2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4分)

(1)预案结合了社区灾害隐患、社区脆弱人群、社区救灾队伍能力、社区救灾资源等多方实际情况特点

(2)明确协调指挥、预报预警、灾害巡查、转移安置、物资保障、医疗救护等小组分工

(3)符合社区自身灾害隐患特点的应急救助启动标准,标准简单明了,便于社区居民理解

(4)应急预案有所有工作人员的联系信息,所有脆弱人员的信息,以及对口帮扶救助责任分工

3.4社区应急救助演练活动(5分)

(1)演练活动密切联系预案,目标明确,指挥有序

(2)开展了针对各类脆弱人群或外来人员的演练

(3)社区居民参与程度高,社区内单位、社会组织或志愿者等多方广泛参与

3.5演练效果评估(3分) (1)演练活动过程有文字、照片、录音或者录像记录 1 (2)演练活动效果有社区居民满意度访谈或者调查 1

(3)针对演练发现的问题,有改进方案等

4.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

(10分)

4.1组织减灾宣传教育(2分)

(1)利用防灾减灾宣传栏、橱窗等组织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2)利用喇叭、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组织了宣传教育(每季度不少于1次)

4.2开展防灾减灾活动(2分) (1)在国家减灾日等期间开展防灾减灾活动

(2)利用公共场所或设施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活动(每季度不少于1次) 1

4.3印发防灾减灾材料(2分)

(1)印发国家和地方相关的防灾减灾资料

(2)印发符合社区特点的、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材料

4.4参加防灾减灾培训(3分)

(1)组织社区管理人员参加了防灾减灾培训

(2)组织社区相关单位人员参加了防灾减灾培训 1 (3)组织社区居民参加了防灾减灾培训 1

4.5与其他社区进行减灾交流(1分)

(1)组织管理人员、社区居民等经常与其他社区进行防灾减灾经验的交流

5.防灾减灾基础设施 (15分) 5.1建立灾害避难所(6分) (1)建立了社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明确避难场所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等信息 3

(2)避难场所功能分区清晰,配备应急食品、水、电、通讯、卫生间等生活基本设施

5.2明确应急疏散路径(3分)

(1)明确了应急疏散路径,指示标牌明确

(2)在避难场所、关键路口配备了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

5.3设置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场地和设施(3分)

(1)建立了专门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活动的空间

(2)设置了专门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设施(安全宣传栏、橱窗等)

5.4配备应急救助物资(3分)

(1)社区配备了必要的应急物资,包括救援工具、通讯设备、照明工具、急药品和生活类物资等

(2)居民配备了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如收音机、手电、哨子、常用药品等

6.居民减灾意识与技能

(10分) 6.1清楚社区内各类灾害风险(2分) (1)居民清楚社区内安全隐患 1 (2)居民清楚社区内的高危险区和安全区 1 6.2知晓本社区的避难场所和行走路径(2分) (1)居民知晓本社区的避难场所 1

(2)居民知晓灾害应急疏散的行走路线

6.3掌握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3分)

(1)居民掌握不同场合(家里、室外、学校等)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等灾害来时的逃生方法

(2)居民掌握基本的互救方法(帮助脆弱人群、灾时受伤、被埋压、溺水等互救的方法)

(3)居民掌握基本的包扎方法 1 6.4参与社区防灾减灾活动(3分) (1)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宣传、培训、防灾演练活动 1

(2)居民参加社区安全隐患点的排查活动

(3)居民参加社区风险图的编制活动

7.社区减灾动员与参与

(10分)

7.1社区主要机构参与防灾减灾活动(6分)

(1)相关事业单位能积极参与综合减灾社区建设的各种工作,组织展开本单位防灾减灾活动

(2)学校能积极开展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和演练活动 2 (3)医院能积极承担有关医护工作 2 7.2志愿者参与防灾减灾活动(2分) (1)志愿者承担社区综合减灾建设的有关工作,如宣传教育和培训等 1 (2)志愿者承担社区灾害应急时的有关工作,如帮助脆弱人群等 1 7.3社会组织参与防灾减灾活动(2分) (1)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参与社区综合防灾减灾活动 2

8.管理考核 (5分) 8.1有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2分) 社区减灾日常管理、防灾减灾设施维护管理制度健全 2

8.2进行经常性的检查(2分)

(1)定期对社区的隐患监测工作、防灾减灾设施等进行检查(每季度1次)

(2)定期对社区应急救助预案、脆弱人群应急救助等工作进行检查

8.3具体改进措施(1分)

依据评审有具体改进的措施

9.档案 (5分) 9.1减灾工作档案(4分) 建立了规范、齐全的社区综合减灾档案 2 9.2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过程档案(1分) 综合减灾社区申报、审核、评估、颁发等过程档案 1 10.特色 (5分) 10.1明显的地方特色(3分) (1)在创建过程中有独特有效的调动居民、社区单位参与的方式、方法 1 (2)明显的针对各类脆弱人群的救助特色,有针对社区外来人口减灾特色等 1 (3)明显的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特色 1

10.2可供借鉴的独到做法或经验(2分)

(1)明显的减灾工作创新,如利用本土知识或工具进行监测、预报和预警等

(2)有可供推广的做法或经验,如建立了社区综合减灾网站,购买了社区保险等

1.2010年防灾减灾日主题:减灾从社区做起

2.5.12防灾减灾日专题 http:///zt/fzjz/Index.html

第三篇: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一、基本条件

1.社区居民对社区综合减灾状况满意率大于70%。

2.社区近3年内没有发生因灾造成的较大事故。

3.具有符合社区特点的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并经常开展演练活动。

二、基本要素

(一)综合减灾工作组织与管理机制完善。成立了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机制。负责开展以下工作:

1.全面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运行、评估与改进工作。

2.组织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3.组织编制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开展防灾减灾演练。

4.组织制定符合社区条件、体现社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综合减灾目标和计划。

5.调动社区内各种资源,确保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资源的投入,共同参与社区综合减灾教育宣传活动,提升居民防灾减灾意识。

6.组织社区开展综合减灾绩效评审。

(二)开展灾害风险评估

1.采用居民参与的方式,开展社区内各种灾害风险排查工作。

2.明确社区老年人、小孩、孕妇、病患者、伤残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分布,针对风险落实了对口帮扶救助人员和措施。

3.积极鼓励居民参与编制并知晓社区灾害风险地图。

(三)制定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1.预案明确在社区设灾害信息员,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日常监测工作,建立健全了监测制度,灾害风险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理的措施落实。

2.预案明确了特定手段和方法,能及时准确向社区居民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3.预案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责任人的联系方式,有针对社区弱势群体的

对应救助措施。

4.预案中有社区综合避难图,明确了灾害风险隐患点(带),应急避难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脆弱人群临时安置避险位置、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

5.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演练包括组织指挥、灾害隐患排查、灾害预警及信息传递、灾害自救和互救逃生、转移安置、灾情上报等内容。能及时分析总结演练经验和问题,不断完善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

(四)经常开展减灾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

1.以国家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为契机,开展经常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2.利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图书馆、学校、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等),设置防灾减灾专栏、张贴有关宣传材料、设置安全提示牌等,开展日常性的居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3.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经常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

4.定期邀请有关专家、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对社区管理人员和居民进行防灾减灾培训,适时开展社区间减灾工作经验交流。

5.每年印制分发社区各类防灾减灾宣传材料。

(五)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较为齐全

1.通过新建、加固或确认等方式,建立社区灾害应急避难场所,明确避难场所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等信息。

2.在避难场所、关键路口等,设置醒目的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引导居民快速找到避难所。

3.避难场所标有明确的救助、安置、医疗等功能分区。

4.社区备有必要的应急物资,包括救援工具(如铁锹、担架、灭火器等)、通讯设备(如喇叭、对讲机等)、照明工具(如手电筒、应急灯等),应急药品和生活类物资(如棉衣被、食品、饮用水等)。

5.居民家庭配有针对社区特点的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如逃生绳、收音机、手

电筒、哨子、灭火器、常用药品等。

(六)居民减灾意识与避灾自救技能提升

1.居民清楚社区内各类灾害风险及其分布,知晓本社区的避难场所及行走路线。

2.居民掌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包括在不同场合(家里、室外、学校等)、不同灾害(地震、洪水、台风、地质灾害、火灾等)发生后,懂得如何逃生自救、互帮互救等基本技能。

3.居民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类防灾减灾活动。

(七)广泛开展社区减灾动员与减灾参与活动

1.社区建立了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承担社区综合减灾建设的有关工作,如宣传、教育、义务培训等,配备了必要的装备,并定期开展训练。

2.社区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活动,主动参与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宣传教育与演练等社区减灾活动,在做好安全生产的同时,经常对企业员工特别是外来员工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等。

3.社区内学校在日常教育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能力,能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为居民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

4.社区内的医院能积极承担有关医护工作,关注社区脆弱人群,提高社区救护能力。

5.社区内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吸收各方资源,积极参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

(八)管理考核制度健全

1.社区建立综合减灾绩效考核工作制度,有相关人员日常管理、防灾减灾设施维护管理等制度措施。

2.社区定期对隐患监测、应急救助预案、脆弱人群应急应对等各项工作进行检查。

3.社区定期对综合减灾工作开展考核,对不足之处有具体改进措施。

(九)档案管理规范

社区建立了包括文字、照片等档案信息在内的规范齐全、方便查阅的综合减灾档案。

(十)社区综合减灾特色鲜明

1.在社区减灾工作部署、动员过程中,具有有效调动居民和单位参与的方式方法。

2.在社区综合减灾工作中,有独到的做法或经验,如利用本土知识和工具,进行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有行之有效的做好外来人口减灾教育的方式方法等。

3.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日常综合减灾工作,如建立社区网站、社区网络等。

4.社区引入了风险分担机制,倡导居民开展社区各类灾害保险工作等。

5.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中具有地方特色。

第四篇:幸福社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实施方案

为加强社区减灾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地防御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灾害可能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危害,促进辖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结合社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开展创建全省减灾社区示范社区活动的目的、意义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灾害正在给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造成日益严峻的挑战。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增强群众减灾意识,普及减灾知识,提高城乡社区群众防范应对自然灾害、避灾自救能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势在必行。创建“减灾示范社区”是推进社区减灾的重要手段,是正确处理减灾进社区工作的点和面、局部和整体、探索和推广之间各种关系的有效形式。

二、工作目标

按照试点先行、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方式,全面提高社区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理念,营造全民关注、全员参与的防灾减灾氛围;健全社区地震灾害预防体系,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社区创建活动;通过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加强培训和演练,提高社区防震避震、应急处置、自救互救、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等能力;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三、工作任务

(一)成立创建防灾减灾领导小组,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和督促落实工作。

组 长:陈金霞

成 员:程溪 罗萍荣 余春兰 张自霞 江曼 梅燕华

靖雯 周桂梅 童志霞 戴自平

(二)编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社区制定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明确社区灾害应急的组织指挥体系、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内容,并组织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开展2次预案演练,使社区居民掌握必要的紧急疏散、自救互救、医疗救护等 逃生技能,以及消防灭火、电力抢修、煤气抢修、毒物泄漏等 救灾技术。

(三)完善减灾设施

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工程建设,督促辖区单位购置急救器材、照明器材等必要防灾减灾设备;按照消防要求,设置逃生设备、逃生导向标志等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尽早治理具有灾害隐患的单位。

(四)设置避难场所

确定邾城党校为应急避险场所,并设立明确的地震应急疏散标示。

(五)开展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采取专家讲座、利用公开栏、电子屏幕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社区减灾宣传,对社区居民进行减灾安全教育,使社区居民了解减灾知识,增强减灾意识 。广泛宣传开展创建 “减灾示范社区”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六)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减灾活动的积极性。

教育引导社区居民自觉遵守减灾法律法规,爱护社区内的减灾公共设施,积极参与社区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了解社区主要的灾害风险,知晓一般的减灾知识,掌握一定的逃生、自救互救技巧,能够为社区减灾工作谏言献策。

(七)做好家庭防灾准备

结合居民区自然地理条件和面临的主要灾害风险,针对家庭成员、住宅、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多种紧急避险方案,编列紧急情况下携带物品清单,储备必要的灭火设备,逃生工具、对外联络工具等。

(八)组建志愿者队伍

组建由社区工作人员和民兵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参加减灾宣传教育,遇有灾害事件及时报告,协助社区做好灾害应急准备,紧急救援和群众转移安置工作,并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开展相关减灾活动。

(九)建立灾害信息报告、告知制度

积极与区气象局保持联系,将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群众紧急转移安置等社区灾害的相关信息及时报告区民政局,并告知社区居民,确保社区居民快速有效获取灾害信息。

(十)切实保护弱势群体

在遇有灾害紧急情况时,要对辖区内儿童、老年人、病患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切实保证弱势群体能够及时得到求助和妥善安置。

幸福社区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强力贯彻落实此方案,力争将幸福社区创为“全省减灾示范社区”,从而带动整个区的社区创建工作。

2015年5月12日

第五篇: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申报材料

白行新村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申报材料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西湖景区街道白行村位于颍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西岸,北靠阜临路,西临西湖镇,人口3850人。由于临近颍州西湖洼地,且位于泉河、草河、阜临河、高水河和三十里河的交汇处,地势低洼,十涝九淹,历来就是颍州区汛情发展的晴雨表和报警器,还是颍州区的“锅底子”与“水袋子”,更是颍州区抗洪防汛的重要险段之一, 水利设施原来十分落后,往年经常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群众苦不堪言。

近年来,白行村紧紧围绕“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织动员为纽带,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的农田水利建设指导方针,紧密部署,精心施工,认真管护。累计已完成投资277万元,修建桥梁19座,灌溉机井4眼,桥涵6处,人饮水工程(自来水厂)1个,柴油灌溉机械7套;其中,民办公助项目投资(修桥)52万元,沟河塘疏浚项目投资26万元,农村饮水安全一期项目投资12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二期项目投资47万元,引河活水项目投资2万元,桥涵闸等基础设施维修投资30万元。水利设施在白行村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明显效果。

为增强新村群众减灾意识,普及减灾知识,提高村民避灾自救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白行村党总支、村委会高度重视,立足于“抗大灾,防大灾”和“主动减灾”的原则,以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为载体,积极探索综合减灾自救的新路子。

一、突出规划先行,强化主动减灾工作

2006年,白行村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和“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八年上规模”目标,充分尊重民意,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突出生产发展,选址规划在一块地势较高的地方将原来17个自然庄合并建设1个白行新村,逐步将全村农户全部搬迁至新村,占地面积263亩,建成后可节约土地1004亩。按照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白行村建立了以党总支为核心、村委会为主体、各村民组多方参与的综合减灾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把减灾防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做到“三个一”。“一个机构”: 白行村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应急协调联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实行集中统一指挥、统一领导、协调一致、科学处置。成立了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领导小组,逐步健全综合减灾救援组织机构,构建救助平台,形成灾前灾后工作指挥体系。同时,成立综合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村委会主任亲自担任办公室主任,治保主任、民兵营长为办公室成员。“一个《规划》”:制定了创建“综合减灾社区”三年工作规划(2009—2010年),全面规划科学减灾方案,落实工作职责,明确任务和目标,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一个《预案》”通过编制应急预案,基本摸清了新村内灾害点、危险源分布情况,建立了应急信息动态管理、灾害点及危险源监测预警、应急资源及队伍等应急管理制度,还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灾害点、危险源排查。

二、突出资源整合,初步形成减灾安全网络 白行村通过“三抓”(抓人防、技防、物防),从实际出发,抓住工作的重点难点,构建社区综合减灾安全屏障,提高社区灾害自救能力,努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人防:抓组建队伍。白行村坚持把建设应急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作为综合减灾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做好应急队伍的规划、组织和建设工作。根据该村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和频率,按照先期应急处置的要求,坚持分类建设、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了综合应急队伍、志愿者队伍和兼职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一支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分队,提高先期应急救援能力,组建了一支12人的应急分队,负责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先期应急救援。二是建成一支20人的兼职队伍,一旦有事,可迅速投入到应急救援之中,为成功处置赢得宝贵的时间。三是计划逐步组建一支应急志愿者队伍,主要由村组干部、物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留守村民、4050人员、低保人员组成。根据志愿者的职业、特长和身体状况,分成了抢险、转移、医疗、后勤等小分队,协助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负责传达预警信息、指引村民疏散、提供后勤服务、伤病人员转移等工作。

对于房屋建设管理,该村聘请一名质量监理工程师,设有专职监督员,主动参与到建筑工程施工中去,特别是对于装饰施工,更是严格监督,要求装饰单位施工前必须到物业办登记,提供装修施工设计图纸,严格杜绝了盲目改造和装修,同时,积极提倡采用轻质材料做结构。

技防:抓科技减灾。一是策划建立一个综合减灾救援网站。利用互联网的普及性、方便性、及时性,策划建立一个综合减灾救援网站,初步拟订方案,聘请网络公司策划和建设,做好网站建立前的资料收集、框架设计、内容安排、村民疏散路线图设计、紧急避难场所地图、紧急联系电话网络等准备工作,为网站的构建提供数据库信息等。二是在村民居住现状的基础上,创立一个村民住房信息库。按照村民实际居住情况绘制每个村民家庭的房屋结构图,深入了解村民的厨卫原始设计结构和改造结构情况,并标注出每个村民居住房屋的通风防火、煤气管道、电器线路、防盗门窗的结构及楼梯洞口的疏散路线等详图,制定各类信息、统计、汇总表格,组织人手填写、校对、整理,建立各类信息档案文件夹,建档造册,分类管理,初步建立数据化的信息系统,逐步创建危房灾害信息库。

物防:抓设施投入。建设一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紧急救援庇护中心,以白行新村农民文化广场为主要避难场所,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备一系列救生设备和紧急生活物资,如灭火器、防烟面具、照明灯、防寒衣、氧气包、药品等,并在主要路段配置了安全应急标识和减灾器材,确保灾害发生24小时之内,解决灾民的临时衣、食、住和医疗救援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问题。

三、突出宣传导向,构建社区综合减灾文化

为营造一个减灾自救互救的良好氛围,提高群众的综合减灾救援意识,白行村把综合减灾科普宣传列入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构建富有特色的综合减灾文化。 一是开展社区综合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开发综合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产品,编制系列综合减灾科普读物、挂图、案例教材,在公共场所设置综合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栏,每年组织二至三次“综合减灾齐参与,减灾知识人人知”为主题的社区综合减灾科普宣传活动,设立综合减灾社区咨询活动点,派发宣传资料,为村民提供应急性、实用性、有效性的指导。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每年开展4场综合减灾志愿者的专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160人次。一方面提高救援能力,另一方面将应急队伍向专业化、标准化、急救化推进。加大经费购置救援物资和急救装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减灾科技教育,优化人才队伍,培育和发展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体,构建全民联防的新局面。

三是组织开展综合减灾社区救援演习。组织开展包括民警治安演习、村民紧急疏散演习、邻里互救方案演习、救援儿童、老人、病患、残疾等弱势群体演习、民兵冲锋艇救援演习、应急器材使用方法演习、消防官兵危房倒塌搜救演习等内容的一系列应急演练活动。充分利用村部电教设备,组织综合减灾经验远程教育,做到了提高综合减灾社区干部和群众的整体素质。并建立起民众合力互救的综合减灾机制,做到消防队伍、治安巡逻队伍、救灾队伍、自愿者队伍群和群众之间能密切配合,熟悉综合减灾紧急预案的具体实施细节,掌握灾难预防避险的实用技能,做到面对灾害“三不原则”(不慌张、不无措、不无序),增强灾难防御和综合减灾意识,全面提高综合减灾救援能力。通过以事喻灾,以案释灾,提高了综合减灾知晓度,强化了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未雨绸缪,防范未然。白行村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时间不长,正在摸索中前进,村“两委”一班人清楚的认识到:综合减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该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不断把创建工作引向深入,才能真正实现全村的平安和谐,才能切实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白行村综合减灾办公室

上一篇:中国最强外交语录下一篇:综合教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