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留守儿童一片阳光

2022-08-11

第一篇:给留守儿童一片阳光

给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明德中心小学 主长龙

现代社会经济转型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这就使得留守儿童增多,教育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相互聚少离多,父母与他们主要依靠电话等通讯工具进行远距离沟通。这种状况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会使他们的性格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陷,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我记得在某个博客里有篇文章,说幸福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这是多么简单又是多么平凡的事儿啊。但这对有些留守儿童来说竟是一种奢望,由于种种原因,即使在春节,他们的父母还是没能回来。这种情形不同程度的影响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使留守儿童成为学校教育的特殊群体。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国家及时实施了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我们的老师伸出援手,当起了他们的代管爸爸、代管妈妈,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最美校长、最美教师、最美妈妈陈万霞的感人故事。

安徽省肥东县陈集镇下属的大魏村位于三乡交界处,人口密集,经济、文化、教育、交通都比较落后,农民外出务工多,8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上学困难。

2005年,陈万霞执教15年的小魏小学停办,孩子们不得不到距离该村5里的大魏小学读书。由于孩子年龄小,路况差,到那个学校上学的孩子们至少需要步行一个小时,春、夏两季还好些,一到秋冬季节,孩子们天不亮就得起床,遇到雨雪天就更不便了。 陈万霞虽然已经离开了小魏小学,但她却永远放不下原小魏小学的孩子们。她决心要在已成废墟的原小魏小学旧址上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2006年8月,在当地群众和政府的支持下,陈万霞创办了肥东县陈集镇阳光小学,它是全国首个留守儿童寄宿制村级小学。学校招聘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做老师,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以德育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农村孩子的综合素质。

阳光小学是镇里唯一一所寄宿制学校,并且收费很低,远近本村甚至其它乡镇的很多父母都愿意把孩子送到陈万霞这里上学,为此43岁的陈万霞特意学会了开车,每到周末,陈万霞就成了司机,负责接送孩子,一次,陈万霞行至玗村村口,学生程芝梅的奶奶请她到家里看看,孩子正哭闹着不肯上学。程芝梅的妈妈因病去世,一个月前她的爸爸又在工地上出了事故,离开了人世。8岁的程芝梅成了孤儿,只好跟着70多岁的奶奶生活。奶奶说只要谁不小心提起孩子的父母,孩子就会伤心大哭。在陈万霞的安慰下,程芝梅总算安静下来,和大家一起上学去了。放下这一批孩子,陈万霞掉转车头赶快去接下一批孩子,就这样一下午,她来来回回要跑上五六趟。晚上,孩子们早就睡下了,陈万霞还照例要到每个宿舍查夜。阳光小学已有300多名学生,老师却只有13名,作为校长的陈万霞也只好身体力行,兼带六年级的语文课,并兼任班主任。

有人问陈万霞学校的定位时,陈万霞说:“一是为留守儿童建造一个温暖的家;二是为乡下孩子创造优质的教育平台,让他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的教育。”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万霞的学生无论是体育、美术、舞蹈,还是文化课都多次在乡县市比赛中获奖。

陈万霞是最美教师,她言传身教,践行了和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陈万霞是最美校长,她在平凡的岗位上率先垂范,传播社会的正能量;陈万霞是最美妈妈,她用辛劳和汗水诠释了人间大爱,为留守儿童建造了一个温暖的家。

有太阳,世界才会有温暖;有春风,大地才会有生机。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团结起来,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与他们手牵手,交朋友,一帮一,献爱心,结对子,共成长,共同奏响中国梦最和谐的乐章!

第二篇:给学生一片阳光

物中市凸束桥合科毛志又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房前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

„„”音乐如流水一般泻满整个房间,音乐中老师的慈爱、辛劳形象在我心

中越来越清晰,当初正是因为这首歌使年少的我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

师,用自己的爱心去教育、影响我们的下一代人,从而肩负起传道、授业、

解惑的重任。以爱心教育学生,以爱心引导学生,做一名好的人民教师一直

是我不懈的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时至今日这个理念在我心中更具

体、明晰。

要做一名好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而不能把教育工作当成一

个单纯的谋生职业,要树立先进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推进教育创新,

提高教学质量,要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其次做一名好老师要勤于学习,学

习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变应试教

育为素质教育,使之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昔日,学生要有一碗

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今天,学生要有一点水,教师必须是长流水。要做

好一名好教师最重要的还要用爱心去教育学生。

用爱心教育学生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要尊重和信任学生,要问清理解

学生,要热情期待和严格要求学生,杜绝偏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

学生的一切。”是教育教学的主旨,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更是衡量一

个老师合格的重要依据。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给学生送去一片阳光,既

富有师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晓庄是从爱里产生的,没有爱

就没有晓庄。教育是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则想而知,没有爱心的教

育是一片荒漠,一潭死水,更谈不*做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人民教师了。那

么,如何用爱心教育学生,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和感悟。

一、关心和爱护学生

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的教育修养和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连结师生心灵的

桥梁。关心学生必须先要了解学牛,了解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动机,了解他们的欢乐与忧愁,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了解他们心灵上所有闪光发

亮的东西,总之要了解每个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个

学生叫孙启萍,学习成绩较好,稍稍缺乏朝气与活力,通过交谈、家访,我

发现其家庭贫困,上进心强,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生活L我多次给予关心,

学习上我经常加以鼓励,她比以前更勤奋了,人也活跃多了,到第二学期,

她取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对后进生的关心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要更多。陈

明是班中思想上的后进生,整天吵架打闹,不团结同学,不关心集体。我找

他谈心多次,收效甚微。通过多次家访,我发现他在家很有礼貌,于是当着

全班同学的面真诚地表扬了他,以后的日子中我发现,他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

的形象,以期融入班级中,通过我们的努力,他的确做到了。这样的事情还

有很多。由此可见爱心会让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改正自身的缺点,从

而积极上进,激发一种同过去的自我、同外部和内部的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信心和力量。

爱护学生就是寻找、保护、发展学生身上的一切积极因素,克服和消除

消极因素,对犯错误的学生,应把握好责罚和宽恕的关系,什么情况下应宽

恕,什么情况下应责罚或严厉责罚。只有正确掌握了两者的关系,使二者由

外部的对立转化成内部的统一,这就是对学生的真爱。没有爱就如同地堂内

没有水。曾记得1995年所教的那批学生中有

四、五个男生酷爱足球,学校规

定,放学后学生应迅速离校,有一次天黑时,他们还在操场上踢球,当时我

很生气,把他们叫来,沉默了很久,终究采用了简单的方式,轻松地说了一

声:“你们可以走了”。事后在课间安排适当的时间给他们打球,并举行了

足球比赛,他们都说:“老师真了解我们的心。”

二、尊重和信任学生

师生之音的融洽是基于老师和学生的相互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尊重和信

任学生是老师爱学生的具体表现。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在教育

过程中应区别对待。在班级工作中,我信任和尊重班委干部,帮助他们对班

级进行民主管理,而我主要行使监督工作,班级具体工作由他们自己来解

决。久而久之,他们具备了较强的管理能力,班级工作做得有条不紊。对每个同学注重发挥他们的特长:能画的办黑板报;会唱的举办文娱节目;成绩

好的和别人结成帮扶对于„„,教育家赫尔马特说:“我们必须找到学生善

良的特征.”这正需要老师信任学生。正因为如此,我所教的学生都能各尽所

能,各施其职。

三、同情和理解学生

学生是多种多样的,有缺少天赋的、有生理有缺陷的、有家境贫寒的、

有犯错误受到孤立的、当然还有坚持正义而受到误解的„„。我们同情并帮

助他们,让他们感到大家庭的温暖,我长期执教于农村,孩子们最大的困难

莫过于贫困,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我曾采用捐款、减免书本费、改善伙食等办

法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记得有一伙,学期伊始,有一个叫王庆的学生没

有来报到。我知道,她一定是教不起学费才不来的,等我中午十二点半到她

家时,她孤苦伶什地在门口,还没有吃饭,看到我来了,泪水夺框而出。当

时我真不是滋味,只说了一句:“多大的困难我们会帮助你的,先上课再说.

”带着她到街上吃了午饭,就上学校去了。作为老师,有什么比学生能上学感

到更欣慰的呢?其次,对因失败产生心理挫折的学生,我举办专题班会让他

们振作起来,找回自信。

理解是透过表面的现象在学生心理寻找那种合情合理的解释。”老师”,当

学生喊出这个字眼时,是饱含着深情来喊的。作为老师要象对待自己子女一

样对待每一个学生,当学生向你敞开心扉时,正是需要理解时,伸出你温暧

的手,用宽阔的胸怀去接受你的孩子吧。

四、热情期待和严格要求学生

一个有坚定信念和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对自己教育的学生充满热情和

期待,有期待必须有要求。为塑造出教师心目中的”期望形象”,教师必须把总

的教育目标具体化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并通过严格的要求来实现。有人说过

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应该在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

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还有对他充满关切的深情。曾有个这样的学生,他头

脑灵活,但有一段时间学习态度很不端正,在严厉指出他的错误后他仍不

听,我在做大量的工作的同时利用空闲时间给他买了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学而不厌勤”,并郑重其事地送给他,不久他的成绩明显上升了。作为一个老

师,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不可缺少的是对学生的一颗爱心。

五、杜绝偏爱学生

偏爱主要表现为背离师爱的原则性和广博性,对学生褒贬无准则,对主

观上认为好的一再加以维护,而对主观上认为’收。的则一再予以责罚,搞两个

极端,等级分化,其结果不言而喻,造成两级”特殊公民”心理畸形发展,严重

破坏了学生的心理平衡,破坏了集体的心理平衡。作为教师自己首先应该加

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做到拒绝偏爱。以宽

广的胸襟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一项关系中国百年大计之事,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我们教 师应拿出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踏踏实实地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队清,给学生送去一片阳光,用爱心去浇灌他们,让 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成长。作为一名普通而平凡的教师来说,做到这一点, 就是她得到的无限的安慰和幸福。我坚信:她一定是学生、家长满意的光荣 的人民教师。

第三篇:关爱留守儿童 共享一片蓝天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队伍的不断扩大,在广大的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情绪、交往和人格上的心理问题。这是我们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非常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老年人抚养带来的心理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与老年人生活在一起,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年人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就会被孩子模仿,形成老年人的一些心理特征。一是思想固化。老年人已经到生命后期,其思维的模式已经成型和固定,缺乏了灵活性,就会表现在生活之中。孩子长期的生活和学习,往往出现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和行为,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极为不利,容易形成人格障碍。二是性格惰化。老年人由于年龄大都喜欢安静,照看孩子不能出去运动,大多时候在家中与孩子交往,长期的安静就会使孩子缺乏活力,不会像其他的孩子一样活泼可爱,从而造成孩子视野狭窄。这对于孩子养成开阔的胸怀,宽容的性格受到限制。三是心理老化。老年人心理特点是担心忧虑较多,对于变老、死亡时常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就会使孩子的心理年龄变老,呈现出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使孩子缺乏积极性和进取心,在困难面前缺乏勇敢顽强的斗志。四是信心退化。老人抚养孩子,常常缺乏教育孩子的心理知识,又因父母不在身旁,过分的溺爱,为孩子承担起一切,应该孩子的承担责任,又转移到了别人身上,会使孩子变得没有信心和责任心,形成心理和行为障碍。

2、缺少父母关爱带来的心理问题

长期留守的儿童,有的一年与父母都难见到一面,缺少父母关爱和温暖,他们的负面情绪情感体验比较深刻,有的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交往。一是焦虑。长期留守与老人生活,父母与孩子难于建立亲子关系,致使这些儿童表现出坐立不安、活动增多、注意范围减小、容易激动、与伙伴难于相处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生活中好面子、自尊心强、有事闷在心里,不轻易向人表露,有时容易冲动。二是抑郁。长期的压抑,会使留守儿童性格过于内向,孤独离群,难于适应集体的生活,交往困难;情绪低落,没有开心的感觉,爱发脾气,经常的内疚和自责;行为退缩,逃学、打架、不听话等;如果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容易转化为攻击行为。三是自卑。自我感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自己经常暗示自己较差,就会引起不良地的情绪反应,认为自己不美满、不得志,命运不好灰心丧气,情绪低沉,抑郁寡欢,缺少知心的朋友,对学习没有兴趣,生活也不快乐。如果需要父母参加的活动,这些的儿童的自尊心更容易受到伤害,失去心理平衡,自卑越发的严重。四是孤独。长期的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儿童感到寂寞和孤独,首先是语言减少,而且说话没有感情色彩;在行为上缺乏社交的技巧,情感淡漠。儿童孤独最初的表现是语言和情感方面的问题,时间久容易形成儿童孤独症,那时后果更为严重,儿童的智力也会受到影响。

3、家庭教育弱化带来的心理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的在外,一段时期内家庭的功能就会弱化,影响孩子心理和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一是生活功能弱。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帮助,相对生活在父母身边孩子的生活功能就显得低下,如缺乏起码的礼节礼貌,不讲究卫生,接人待物也有差距,人际交往不良,这些儿童基本的生活功能不算健全。二是自控能力低。对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缺乏应有的管理和指导,性格、人品任其发展,往往世界观和是非观念存在偏差,对待为人和处事缺乏正确的思考,办事情不讲准则和规范,容易激动,对自己的情绪不能控制,感情用事,很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三是学习成绩差。由父爱母爱的缺失,到家庭功能的弱化,到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在由心理问题在转变为生理问题这样恶性循环,使孩子在不良地情绪情感和环境下成长,在缺乏父母的管理,在学习上没有人员指导,学习成绩可想而知,长时间学习成绩不好,又会造成孩子破罐破摔,最终形成人品和人格的缺陷,直接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幸福。四是价值观念扭曲。父母在外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负疚感,抚养管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存在补偿心理,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极易使子女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的陋习。有的留守孩子的兜里经常带十元、二十元的零花钱上学,专买零食和玩具,相当奢侈浪费。五是行为不端,自控能力差,无视纪律,甚至于违法犯罪。父母在外无法照顾孩子,给孩子行为上以正确的指导,抚养管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又多溺爱放纵,致使孩子小错不断,听之任之。好多孩子学会了抽烟喝酒,在社会上学校里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甚至陷入犯罪的深渊。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监护人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务工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在挣钱的同时,多想想孩子,不要无视孩子的存在,常回家看看,常和孩子谈谈,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多给孩子关爱和呵护。同时,抚养管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亲戚应民主、平等地面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这比挣钱,更有价值——因为有孩子才有将来。

(二)教师要讲究科学方法,促进心理健康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辅导

家庭情况,父母亲务工地,临时监护人姓名、年龄、住址及监管儿童个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生行为、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详尽地记载,作为样本材料的对照依据。

2、开展“留守儿童”主题活动

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指导留守儿童每月给父母打电话、写信,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的主题活动;洗脸、刷牙、洗脚,作息习惯,就餐方面的指导的挑战活动。让学生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父母一直关注和爱他们,老师也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关爱他们。

3、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调查

把一些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调查,了解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从而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

4、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

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总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和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心理和社会等专业人员要积极的关注。让我们行动起来,关心、关爱和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共同创造幸福安康和谐的社会。

关爱留守儿童 共享一片蓝天

【关键词】留守儿童

原因

对策

建议

一 背景、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甚至不得不独自生活,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的需要和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及时的关注。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性格抑郁等不良心理。诸多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对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容易使其误入歧途。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和谐校园问题,已经是一个很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二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2.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

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从而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

3.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

4.学校、家庭不合拍,导致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盲区

留守儿童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亲属照看,在学校让老师、学校监管。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由学校完成的,并不取决于家庭。但是学校在许多时间、空间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能代替家长,从而造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不便。这样,孩子在学校可能是一个好学生,而在家中却是另一个样子。

三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

确保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孩子的有效监管,解决对留守儿童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父母不在家,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寄宿制学校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责任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做到教书育人又扮演“父母”的角色,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关心和临时监护人无力辅导功课等问题。

2.开展“三个一活动”

即:一个老师管护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学校领导挂钩一个村庄,一个优秀学生带动一群孩子。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导致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差、安全等问题。

(1)发动全校教师与留守儿童组成“一对一”管护对子,做他们成长保护人,要求老师要主动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在家监护人沟通,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多开展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做家访,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学习上悉心指导、心理上耐心疏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农村社区还有许多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如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重要性。

(3)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群体活动对于他们影响非常大。在群体里有和他们同龄的同伴,相似的年龄往往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孩子们可以在同伴之间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一个温暖、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置心理辅导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认真负责,不但要教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于留守儿童,还要教会他们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2)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关怀。

(3)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了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较差,内心孤独。心理辅导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积极推行家长学校的建设,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解决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对留守儿童教育偏差的问题

(1)设立家长热线,保持学校与家长、临时监护人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第一时间与家长和临时监护人沟通。

(2)定期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教育孩子的知识培训,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交流管教孩子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5.建议

(1)目前农村学校的生活设施比较简陋,不利孩子的成长,建议政府加大投入,从硬件设施方面改善学生寄宿条件,让孩子们有健康成长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2)随着住校生的增多,管理工作量加大,建议增加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和管理经费,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专职校医、宿舍管理员和食堂管理员,以保证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谐,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他们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论文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好,整个社会都将为农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付出代价。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2、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4、安全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3、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农民工流入地的教育部门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制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3、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因人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学校方面:开展法制安全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

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与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4、发展是硬道理。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和生活问题,更是经济体制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所有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让我们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为建立起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篇:关爱留守儿童共享一片蓝天

——祝阿镇实验小学留守儿童帮扶实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留守儿童现象已开始逐渐显现,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正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既是社会民生问题之一,也是当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为此,学校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共享一片蓝天”结对帮扶活动。

“关爱留守儿童,共享一片蓝天”结对帮扶活动主要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现将有关留守儿童帮助情况记录如下:

首先,要注意采集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等信息。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解决学习、思想、身体及生活上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其次,班主任要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分类,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和生活概况,制定帮扶计划、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再次,教师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平时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另外,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引导、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这时班主任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绪,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

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总而言之,作为学校,作为班主任,作为老师要更加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附: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名单

第五篇:关爱留守儿童共享一片蓝天

我国有近二亿农民工,他们长年在外,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不能携带子女随行,留守在家的儿童或独自生活,或由祖辈、亲戚托管。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达2000多万。从在校表现来看,有不少留守儿童各方面的表现令师生称赞,但是,“留守学生”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就像我班的梅**同学,由于从小父母离异,他判给了父亲,父亲常年外出打工,他则由姑姑、奶奶轮流照顾,姑姑、奶奶既要承担繁重的劳动,又要承担烦琐的家务活,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对孩子的思想、学习、日常行为习惯给予教育和引导。在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干脆随便写上几个字,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虽然孩子父母的亲情缺位了,但关爱不能缺位,要让他“离开不离爱”。

梅某在家,学习生活上会遇到一些问题。那么,我就尽量解决他的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帮他削削铅笔、多辅导他做功课、多陪他聊聊天等等。教育他要体谅父母,父亲外出打工也是为了改善他自己的生活,让他以后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们在外面省吃俭用,很不容易。希望他更要体谅奶奶和姑姑,这就要求他自己要乐观向上,学会生活,自觉学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力所能及帮助他们干些家务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将是推动孩子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孩子的表达能力很大一部分是在家庭生活中得到锻炼发展,可留守儿童却缺少这样的锻炼机会,他们有话无处、无人可说。时间一长,言语表达能力自然就开始退化了。当上课老师提问梅某时,任凭老师如何引导,他经常一句话都不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亲子交流几乎是空白,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更不要说耐着性子听孩子讲他们的见闻、苦恼,造成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局面。针对这个问题,我在上课的时候尽量多提问他,当他取得进步的时候,我及时表扬:“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话语,并为他鼓掌,树立他的自信心。下课鼓励他多和同学说说话,交流所见所闻。课后让他多朗读课外书,让他喜欢说话,乐于表达。

梅某是个性格孤僻内向的孩子,虽然不会激进冲动,干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但是表面上老师说的会听,可老师一离开没多久,就又我行我素了。我们老

师既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又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生活的保护者。我告诉他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上遇问题不要闷在心里,钻牛角尖,可以和朋友、同学,老师、邻居等进行交流、沟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做好事,帮助别人,从中获得快乐。当怀疑他说谎时,在没有确实证据的时候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相信他,并通过多方调查,证实他确实在说谎,再进行交流沟通指导;当他与其他孩子发生纠纷,我教育他主动承担责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推缷责任;当他受到委屈的时候,我帮他擦去眼泪,并安慰他说:“孩子,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会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坚强,以后别人会理解你的。”

同时我做到“一沟通”、“二了解”、“三经常”。“一沟通”,即定期与他的家长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二了解”,即了他的个人每个阶段的情况和家庭情况;“三经常”,即经常与他谈心,弥补他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他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他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同时深入开展有助于他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队)会、集体生日以及“我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等,让他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用关爱、亲情为他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正是因为留守儿童的特殊处境,所以必须给予物质上的资助,生活上的关心,思想上的关注,心理上的关爱。把握其思想脉搏,进行独立生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在欢乐、和睦、关爱,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让其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上一篇:国企党建工作的优势下一篇:工作个人小结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