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2024-04-15

给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共9篇)

篇1:给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浅谈班主任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

重庆市合川区杨柳街小学秦秀谷电话***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 甚至早恋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班主任面对当前留守儿童教育应负重前行,充当主角,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重要任务。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许多学生是农村孩子,我长期担任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发现近几年,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多。在我班50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就有15名,占学生总数的30%。如何做好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工作,已成为班主任工作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在此,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就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为了关爱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班主任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任务。那么,班主任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呢?首先,班主任要转变观念,用真正的师爱守护留守儿童。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认真贯彻落实。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更应该多的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感情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其次,班主任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的抚慰者的角色。班主任应俯下身子,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与他交流,让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打开他的心扉,让学生觉得你值得信任才会跟你说实话,才会接受你的道理。他就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改掉身上不良的行为。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爷爷奶奶的照顾很多时候仅仅是满足留守儿童的吃和穿,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方面顾及很少。此时,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与其监护人沟通的同时,主动地承担一部分照顾他们生活的责任,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孩子都会很高兴,他会从心里觉得你是个可亲的老师、朋友,也会回报你优异的表现;班主任应以美丽的言行滋润留守儿童。对本已缺乏亲情的留守儿童,班主任的教育更应是“和风细雨”式的,用亲切的话语去打动他,以诚挚的情感去感染他们。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因而班主任应有博大的胸襟来对待留守儿童身上所存在的问题。那些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出现反复现象是难免的。班主任应冷静对待,认真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及时启发诱导他改正错误,切忌急躁而前功尽弃。从小事入手督促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刻感受

到同学的关注和老师的鼓励,他会更乐意去做,更乐意和大家做朋友。我们要用真正的师爱去关注这些孩子,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在平时的教育管理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做法:

一、深入调查研究,建立留守生档案

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是搞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基础。由于留守学生的年龄和所处的生活环境等情况的差异,每个班主任所要面对的留守学生都不一样。因此,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每接手一个新班,首先得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有的放矢地因人施教。

怎样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呢?我的经验是:深入基层,进村入户,找村民、老乡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对班级留守儿童逐一进行调查。建好以下留守档案。

1.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性格、特长爱好、身体状况、同伴关系、心理需求、学习成绩等;

2.留守儿童的父母情况:包括父母姓名、外出务工的地址、联系方式、对孩子的关心程度等;

3.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情况:包括与留守儿童的关系、住址、文化程度、联系方式等。在此基础上,予于整理建档,一旦登记资料发生变化,及时给予更新。

二、抓住留守共性,实施群体教育

留守儿童多是以“自理式”、“隔代式”、“寄居式” 三种方式生活。他们之间存在一些相同的特征。在工作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共性,实施群体教育。

1.留守儿童的三个共性

(一)是学习缺乏有力的监督。“自理式”的孩子学习无人监督不用说,“隔代式”或“寄居式”代理监护的,由于代理监护人的文化不足和忙于生计等原因,一般只保证孩子“吃上、穿上、少生病”,对孩子的学习管理力不从心。

(二)是生活缺乏周全的照顾。“自理式”的孩子生病得不到科学的照顾,乱吃药、吃错药的情况时有发生。而“隔代式”或“寄居式的孩子也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三)是情感缺乏正确的疏导。需要亲情呵护是孩子的本能,由于远离父母,“受到委屈无处诉”是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引导和管理,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 甚至早恋等。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班集体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和其他学生一起参加,一起合作,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自己也是班集体的一员,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有归属感。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体验到生活的快乐,体会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爱,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旨在发展和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品质,进行心理训练,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师组织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交互、联动的各项活动,重在心灵的沟通和心理感悟。名说“课”,但已突破了“课”的界限,室内室外,校内校外,都可进行,与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晨间谈话等可有机结合,通过游戏、唱歌、遐想、讨论、辩析、观察、表演等方式为中介使“课”活动化,达到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目的。

四是举办主题班会,开展全面教育。为解决留守学生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班主任要根据班级和留守学生情况,采取召开主题班会等方式,进行全面教育。五是搭建交流平台,消除儿童困惑。为解决留守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存在的问题,我除开展班级活动、邀请专家讲课等方式引导外,还设立了班级“知音信箱”,让他们把平时不愿直接向别人诉说的话投入信箱,每周三由班长负责开箱,收集各种意见、建议和心里话。属于个别现象和个人隐私问题的就单独疏导或以书面形式答复,对于普遍性问题则给予公开回答。自“知音信箱”设置以来,我共收到学生来信203封,其中留守生来信就有152封,书面形式回复107封,公示56封,面谈学生196次。解决了不少留守生的问题,留守生文文说:“知音信箱为我们倾诉心里话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难题,让我们在一个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再者,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难题, 我还经常到学生家中家访,给家长或学生打电话,聊qq等。

六鼓励写心语日记

结合高年级学生、写日记、写周记,鼓励留守儿童记“心语日记”。“心语日记”有学生心理的渲泄和排解,有学生心理的认知和感悟;是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镜子”,也是显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窗口”,还是学生健康进步的阶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浏览写“心语日记”,搭通学生的“脉博”,开展对话,交流思想情感。

七互写“心语赠言”

“心语赠言”是教师主动向留守儿童的心理冲击。教师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设置“心语赠言”卡,并鼓励学生相互间写赠言。“心语赠言”要抓住时机,如留守儿童生日、毕业升学、表扬获奖时,困难受挫时,心烦苦恼时等等。“心语赠言”可以是诗歌、名言,可以是书法、绘画,可以是工艺小制作,总之,是以“美”和“爱”来激活留守儿童,能在他们心灵深处迸发出璀灿的火花,成为学生所渴望获取的珍藏品。

八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

九寻求多方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班主任,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寻求多方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工作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寻求支持。

1.寻求学校支持

班主任要经常与学校领导沟通,争取获得学校领导对留守学生工作上的精神支持、经费支持和教师资源支持;同时积极争取任课老师参与到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让“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生活有帮、困难有助。

2.寻求社会支持

班主任在校内做好留守学生工作的同时,应积极争取社会对留守儿童给与多方面支持。比如:为班级留守特困儿童争取乡镇政府的物资资助;联系企事业单位帮扶品学兼优的困难留守生;联合司法、公安、交警等部门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活动等等,尽量呼吁社会各界、各单位发挥自身的优势,从不同侧面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解决成长中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能健康成长。

从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只有做好了留守儿童的工作,班级管理才能有序高效,班集体才温暖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育人的快乐。

篇2:给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明德中心小学 主长龙

现代社会经济转型出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这就使得留守儿童增多,教育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相互聚少离多,父母与他们主要依靠电话等通讯工具进行远距离沟通。这种状况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会使他们的性格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陷,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我记得在某个博客里有篇文章,说幸福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这是多么简单又是多么平凡的事儿啊。但这对有些留守儿童来说竟是一种奢望,由于种种原因,即使在春节,他们的父母还是没能回来。这种情形不同程度的影响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使留守儿童成为学校教育的特殊群体。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国家及时实施了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我们的老师伸出援手,当起了他们的代管爸爸、代管妈妈,给他们撑起一片蓝天,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最美校长、最美教师、最美妈妈陈万霞的感人故事。

安徽省肥东县陈集镇下属的大魏村位于三乡交界处,人口密集,经济、文化、教育、交通都比较落后,农民外出务工多,8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上学困难。

2005年,陈万霞执教15年的小魏小学停办,孩子们不得不到距离该村5里的大魏小学读书。由于孩子年龄小,路况差,到那个学校上学的孩子们至少需要步行一个小时,春、夏两季还好些,一到秋冬季节,孩子们天不亮就得起床,遇到雨雪天就更不便了。陈万霞虽然已经离开了小魏小学,但她却永远放不下原小魏小学的孩子们。她决心要在已成废墟的原小魏小学旧址上创办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2006年8月,在当地群众和政府的支持下,陈万霞创办了肥东县陈集镇阳光小学,它是全国首个留守儿童寄宿制村级小学。学校招聘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做老师,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以德育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农村孩子的综合素质。

阳光小学是镇里唯一一所寄宿制学校,并且收费很低,远近本村甚至其它乡镇的很多父母都愿意把孩子送到陈万霞这里上学,为此43岁的陈万霞特意学会了开车,每到周末,陈万霞就成了司机,负责接送孩子,一次,陈万霞行至玗村村口,学生程芝梅的奶奶请她到家里看看,孩子正哭闹着不肯上学。程芝梅的妈妈因病去世,一个月前她的爸爸又在工地上出了事故,离开了人世。8岁的程芝梅成了孤儿,只好跟着70多岁的奶奶生活。奶奶说只要谁不小心提起孩子的父母,孩子就会伤心大哭。在陈万霞的安慰下,程芝梅总算安静下来,和大家一起上学去了。放下这一批孩子,陈万霞掉转车头赶快去接下一批孩子,就这样一下午,她来来回回要跑上五六趟。晚上,孩子们早就睡下了,陈万霞还照例要到每个宿舍查夜。阳光小学已有300多名学生,老师却只有13名,作为校长的陈万霞也只好身体力行,兼带六年级的语文课,并兼任班主任。

有人问陈万霞学校的定位时,陈万霞说:“一是为留守儿童建造一个温暖的家;二是为乡下孩子创造优质的教育平台,让他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的教育。”功夫不负有心人,陈万霞的学生无论是体育、美术、舞蹈,还是文化课都多次在乡县市比赛中获奖。

陈万霞是最美教师,她言传身教,践行了和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陈万霞是最美校长,她在平凡的岗位上率先垂范,传播社会的正能量;陈万霞是最美妈妈,她用辛劳和汗水诠释了人间大爱,为留守儿童建造了一个温暖的家。

篇3: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我乡镇有30%以上的留守儿童不到6岁就留守, 有50%的留守儿童在7-14岁时留守, 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三年以上的占29%, 一年至三年的占31%, 四个月至一年的占35%。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少、见面难。农村留守儿童家务繁重, 有一半以上的会做饭、洗衣服、种菜、割草、放牧……我乡镇留守儿童监护人不仅受教育程度低、素质差、管教方法简单, 而且年龄偏大, 绝大部分隔代监护人年龄在50岁以上, 有的监护人要监护多个孙辈, 十分辛苦, 且经济困难, 生活负担重。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会怎样呢?

生活上:生存环境恶劣、交通闭塞、信息落后,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极不方便。家庭结构不完整, 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的关心和帮助较少, 加之年龄小, 自制力差, 普遍存在缺乏卫生习惯, 卫生状况极差;营养不良、生病后不能及时医治, 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学习上: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经常迟到、逃学、辍学比例较高、每天都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儿童较少, 学习成绩下降。道德品质上: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管理放任自流, 留守儿童很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 不良行为比其他儿童更为突出道德滑坡、品质败坏。心理健康上:很多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 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人生安全上:留守儿童意外事故呈上升趋势;留守儿童最易发生打架、斗殴、早恋、吸毒等不良行为,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更是关系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兴衰。为了留守子女的健康成长, 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留守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 努力学习。教师、监护人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要对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 知道他们的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 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 正确引导, 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 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力度

教师、监护人要加强儿童安全教育, 增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提升其自立、安全自控的能力, 加强对留守儿童安全防范知识教育。对沾染恶习的留守儿童, 重点加强法制教育, 防止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使其健康的成长;各政府机构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严厉打击农村突出的违法犯罪活动, 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协调发展;学校要定期检查教学中的不安全因素, 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要负起责任, 有关部门也应采取措施对监护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托管。

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规, 并落到实处

将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纳入相关的法律保障。在新的立法过程中, 要将留守儿童的合法利益纳入其中, 应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经费投入力度

不断加大农村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 建立寄宿制学校, 吸收留守儿童住校。乡镇政府要发挥爱心作用, 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 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

五、强化政府、家庭、社会的责任

政府、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留守儿童成长的责任。家庭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增强父母教育责任感, 尽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 把教育子女放在第一位。政府要帮助监护人及其父母纠正错误的教育观念, 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 唤起家长及监护人对其子女全方位的监护;要引导留守儿童父母转变观念, 尽量保持其家庭的完整性。社会要给予关爱支持。

六、创设校园周边育人环境, 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优势, 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教育, 大力宣传有关政策法规。通过宣传口号、公益广告等宣传资料, 大力宣传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大力开展关爱理念宣传, 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充分发挥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早日实现农民的脱贫致富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出路

要进一步加大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党的十八大提出:十八大报告指出:“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 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要制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 让更多的农民工回乡创业, 发展当地的经济, 使更多的农民能在家乡找到工作。要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先进典型的培养与宣传, 积极营造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经济、社会环境。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扭曲、家庭管理差、学校管理难等。家庭、学校、政府、乃至社会各界应该高度重视, 齐抓共管, 为边远贫困山区农村留守儿童为留守子女撑起一片蓝天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

参考文献

[1]2012年10月《春城晚报》

[2]吴理财:《人文杂志》, 2005年

篇4: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一、学校就是"留守儿童"的家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本期来,我校全体教师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共同讨论并拟定了《殷集小学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管理办法》,形成了校长牵头,主任抓辖区,班主任抓班级,教师包村组的齐抓共管的态势,确保每个留守儿童在校有如在家的愉悦。其做法是:

1.摸清底细,因人施爱。

开学初,我校便组织全体教师走村串户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并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进行登记造册,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年龄、年级、家长姓名、务工地点、联系电话等都逐一落实。便于学校、教师与家长及时取得联系,必要时让孩子与其父母直接通电话,让孩子在电话中享受父母之爱。每学期,我校分两次给贫困生及"留守学生"发放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此外,学校还为困难学生减免生活费,这些举措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2.鼓励教师施爱于平时.

因为我校的"留守学生"散读于各个班级,对他们教育管理只有源于平时。学校明确规定,教师在课间时间要与学生打成一片,要特别关注"留守孩子",要让他们永远在教师的视野之中,教师在平时洞察他们的心理,然后"对症下药",调整他们的心态,把他们的恶习扼杀于萌芽状态。另外,要平时多和"留守孩子"拉家常,对他们进行真情的课业辅导,减轻他们学业负担,培养他们的上进心。

3、施教、施爱于活动中。

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爱玩又是每个儿童的特点。为了让"留守孩子"也在玩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校安排专人教师对这些孩子进行课外辅导,让他们从各兴趣班中有所收益,在活动形式上,是从多渠道、多方位、多内容上下功夫,全面提高他们活动兴趣,无论是哪一种兴趣小组,辅导教师都会给这些"留守孩子"热情的关爱,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激励他们勤奋学习,教育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要求他们以大局为重,端正态度,克服不良倾向,全面发展自我个性,取长补短,提升自己。老师们在活动中总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呵护着所有的"留守孩子",让他们有安全感、由激情谈论及活动的空间,引导他们向健康、正确的轨道前进,给他们每人食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感受到了学校的欢乐,班级的温暖,集体生活的幸福。

二、 教师的关爱让"留守儿童"倍感温暖。 

关爱留守儿童,首先要打开他们的心扉,解开他们的心结,给他们一个家的温暖,一份父母般的关爱,这一切应从"心"开始。为此,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大手牵小手,关爱留守生的'五心'换'五心'活动"。要求教师对留守儿童和学困生必须怀有一颗爱心、责任心;对待留守生要用心、细心且耐心、"。换取留守学生家庭父母的放心、省心,让留守学生在校能开心、充满信心和拥有爱心"。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父母般的关爱对待留守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成长,教师对待学生必须真心。留守儿童的心常常是敏感而脆弱的。他们对于外界往往采取封闭和抗拒的态度,只有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真心对他们的好,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了一颗仁爱之心,用心对待学生,还必须有细心和耐心,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才会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一年级的班主任肖海燕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让大家十分感动的事,她说,她们班的好多孩子时常脱口叫她"妈"。为什么会这样,只有教师真正的把爱倾注在孩子身上,给孩子以父母般的爱,孩子才会这样。我们的教师就应该这样对待学生,才是真正的把关爱学生落到实处。

六年级班主任王绪川老师还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他班上的王林文同学,在深秋天还穿着一双凉鞋。他问清了情况后亲自把该生带到商店,给他挑了一双合脚的鞋子。这个孩子后来对他奶奶说,老师待他胜过自己的家人,我一定要努力读书,长大后报答老师对我的关爱。之后,孩子读书努力了,成绩直线上升。正是有了爱,才有孩子的开心和信心。正是因为教师具备了五心,孩子们才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起信心,才会变得有爱心,才会有感恩之心。 

我国明朝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让学生知道,除了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以外,还可以从老师这里获取到爱,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一样可以健康成长。然而师爱更是一种艺术。教师除了要爱学生,更要懂得讲究方法。首先,当学生犯了错误时,特别是留守学生,不要当众批评教育他,要知道孩子也有自尊心,有思想和人格尊严。他们的不听话和放纵有时只是为了保护自己那脆弱的自尊。教师只有了解到这点,充分保护和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才会感激在心,虚心接受。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没有人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都有他的闪光之处。以他的闪光之处为契机,给他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或许他会给你一个突然惊喜。再次,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集体的温暖把学校、把班级当做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让他们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和教师要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教师更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发挥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和动机,增强教育的固有"魅力"。学校应优化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切实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尽可能地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着力培养习惯,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

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监督和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独立能力和自我管理、控制能力。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学校针对全校学生和留守学生,开展三个行为养成习惯教育。即: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公共文明卫生习惯的教育。 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上课常规习惯養成,预习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等。由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对全班学生进行指导和监督。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个人要求做到,"四必四会"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衣会洗、被会叠、鞋会系、财会理。养成良好公共文明卫生习惯。要求做到,"四不四能"即"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吃不洁食品,不追赶喧哗打闹。"四能:"能讲文明用语,能礼让三先、能遵守交通规则、能助人为乐。" 

学校还大力开展"卫生文明寝室""先进班级""自强之星""小当家"个人和集体的评比活动,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指导和促进。制定了殷集小学学生在校一日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和自主的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三年级以下的学生特别安排了生活辅导员,帮助学生实现生活自理,良好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5:给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我校七年级留守儿童现状调查

赤化初级中学文廷刚

【摘要】切实关注和解决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农村人口的未来素质,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就是关注国家未来建设者的前途和未来。值得欣喜的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我就自己所在的年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工作中的对策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供大家批议。

【关键词】关爱 留守儿童构建和谐校园

【正文】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被我们称为“留守儿童”。根据权威调查,我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我校处于利州区偏远的农村地区,近几年留守儿童的数量正在不断上涨。他们与父母相见的机会甚少。这些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的儿童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的帮助。

今年我所在的七年级共有学生90人,留守儿童75人,占 83.3%。本期我担任这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和七二班的班主任工作,在我长期的观察和班级管理中,发现他们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纪律、习惯问题。

家长通常是给孩子在物质无条件的满足,感觉这样算是对孩子的补偿。如学校三令五申不准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但还是很多人满足孩子而买了手机。由于他们大多是隔代教育,加之绝大多数孩子又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带孩子更多的是在物质上的满足,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一切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只要孩子不犯大错,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这使得85%的留守儿童纪律涣散,没有时间观念,自由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课堂纪律差,经常性迟到、旷课、甚至逃学、迷恋“网吧”等。我曾经对经常进网吧的学生进行交流,他们也很无奈,原因是回家后和爷爷奶奶没有共同语言,而父母又常年在外,也没有兄弟姊妹可以玩耍交流,所以,他们迷恋网络虚拟的世界就是对残酷现实世界的一种逃避行为,在游戏中发泄自己的不满,慰藉自己空虚的内心。

行为习问题主要表现在较多的留守儿童语言不文明、不讲卫生、不诚实、个别学生手脚不干净、懒惰、浪费等。这些都是隔代教育的“放纵”和“溺爱”惹的祸。在私底下经常听到学生说脏话、骂人,还有的还把从网络或不良杂志上看到的“很黄”、“很暴力”的东西带到校园里来;有的留守儿童蓬头垢面不爱打理个人卫生,夏天的教室里气味难闻,基本懒得洗脚,更别说天天刷牙了,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乱丢、随地吐痰等现象时有发生;不诚实的学

生在家骗家长,在校骗老师,犯了错误,只要你没有亲自抓住或缺少证据,他们都坚决不认账;最近班上老是有人丢东西,文具,书本不翼而飞,有的人甚至还偷住校生的生活费,更有甚者向小同学要钱或抢钱;懒惰主要表现在搞劳动不积极甚至不参加,能躲就躲,上课懒得做笔记,作业时必要的步骤不想写,做起了不检查;浪费就是好多孩子好逸恶劳,只想吃好的、穿好的,不合口就少吃或不吃,很多学生在吃早餐时就把雪白的馒头直接扔了,很多人在吃喝穿上互相攀比,毫不知勤俭节约。

我校对学生的管理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严格的管理过程,政教处、班主任、课任教师、寝室管理员、值周教师、门卫、监督员等都对学生在校进行了细致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然而,他们回到家的两天,由于监护不力,使他们与不良行为和不良少年又混到到了一起,我们一大群人一周5天的辛勤劳动就被这脱离有效监管的2天抵消了,成了5+2=0,这也是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的尴尬和无助。

二、心理健康问题

1、性格内向,自信心不足、不善人际交往。

“留守儿童”的内心比较孤独,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不愿与别人交流,自卑心理严重。加之抚养他们的老人们所生活的年代和社会背景不同,存在明显的“代沟”,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他们带孩子充其量是个合格的“后勤部长”,管好生活和安全。而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一个月或甚至几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与人交往、胆小、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有被歧视的感觉和强烈的自卑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自信心。

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亲情的缺乏导致的“情感饥饿”,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

2、情绪失控。

抑郁、烦躁,容易冲动是大多数留守儿童存在的,他们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更有甚者想自杀,来摆脱挫折或他不适应的现实。

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

三、学习问题

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家庭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之现在读书国家也不一定能安排就业,所以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只要能挣钱,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的片面思想,尤其是监护孩子的老人,他们更不能意识到今后社会的激烈竞争,当然对孩子的学习也几乎是任其发展。而他们现在的生活比我们小时候的好多了,至少衣食无忧,所以他们自己没有学习的动力,又缺少外界的监督,所以学习习惯很差,好多孩子空手回家,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专门在家长会上强调,回家要监督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然而却很少有家长在过问他们的作业,所以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是比较差的。他们的学习几乎全靠学校的时间,回家后别说复习预习,就连家庭作业都不想写,好多都是快到交作业的时候找人抄。

我们知道,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古有“孟母三迁”,而农村地区的大多数青壮年却不得不为生计而外出打工,使得孩子的成长受到了不良的影响,个别自控力差的孩子就受到上面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成为学习差、纪律差的“双差生”这也让老师很头痛。

孩子毕竟还小,也是无辜的,我结合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就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用“爱”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田。

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思想上,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教育他们接人待物,伦理道德、社会规范,学会做人;在安全上,时刻提醒,什么时季节该换衣服了,尤其是特殊天气更是提前招呼,遇到下放假下大雨就亲自护送,什么季节该预防哪些疾病,生病了带他们到医院去,还把药费垫上;在生活上,有时钱没带够或者钱丢了,临时不放假等都给他们借生活费,帮住校的学生存钱防止丢失,关心学生的家庭和生活情况,随时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世界以便更好地教育和帮助他们;在心理上,常与他们进行沟通,主动打开他们的心扉遇到烦恼或困惑,挫折便即使帮助他们化解,用自己的、身边的事例鼓励他们积极上进,乐观生活;在学习上,多给予方法的指导和习惯养成的监督,及时奖励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指导他们交往和交友,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二、呼吁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就可

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我利用家访、电话、家长会等机会,极的做家长的工作,首先是提高他们的认识,让他们知道教育孩子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让他们转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职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告诉他们应主动与子女及老师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条件允许的家长尽可能调整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建议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篇6:给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让我们播洒爱心,撑起留守儿童成长的蓝天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趋势,现在,我们的父母,为了给家庭更富足的生活,远走他乡,远离亲人,一年四季奔波在各个城市中,他们留在乡村的孩子,有的靠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照料生活起居,有的托付给远亲近邻,我们的这些小伙伴们,每天享受不到爸爸妈妈亲热的抚摸,听不到爸爸妈妈关切的叮咛,见不到爸爸妈妈慈祥的笑容。他们受了委屈没有地方撒娇,有了好消息没有人和自己分享,在长期的情感孤独中,他们的性格从活蹦乱跳变得沉默寡言,从热爱学习变得贪玩厌学,从积极上进变得消沉任性在生活、学习上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心灵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花朵的成长离不开甘甜的雨露和温暖的阳光,留守在我们周围的小伙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忙。我们呼吁有条件的大人们敞开温暖的胸怀,伸出热情的双手,像拥抱亲骨肉一样拥抱“留守儿童”。我们小伙伴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在校内班内成立互助互爱小组,有条件的可以将留守小伙伴带回自己家中,共同学习,共同游戏,共同分享自己父母的关爱。在节日中或他们的生日时,让父母做些可口的饭菜,使这些远离父母的小伙伴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建设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是我们每一个少年儿童,渴望拥有的一种生活幸福、学习快乐的成长环境,在家中的那些留守伙伴们,更渴望来自我们大家的帮助!

篇7:给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浅析如何成为一名助推留守儿童成长成才的好教师

重庆市开县岳溪镇龙安中心小学 毛群英 前言:儿童是含苞待放的花朵,父母的爱护和关怀就像是阳光和雨露,滋润着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然而,不容忽视的事实却是大量农村家庭为生活所迫,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由婆婆爷爷或者外公外婆长期看养,这就是近年来社会重点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这种社会现象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所造成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留守儿童”必将是中国社会进程中长期存在的现象。

诚然,近年来社会和传媒对“留守儿童”给予了持续关注,政府也有相关政策措施,但在解决“留守儿童”现象中,作为和孩子最亲密的农村人民教师,除了发挥“教书”的作用外,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发挥“育人”的作用,用爱心给予祖国未来的花朵更多的呵护,用温暖的关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成长的蓝天。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简析和主要特点

留守儿童的现象其实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普遍存在,只是近年来发生了很多恶劣的事件后才引起社会的重视。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重要的性格成长期和知识汲取期,如果不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将对个人的人生和社会大 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通过分析和调查,现阶段“留守儿童”呈现出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留守儿童”的数量多。依笔者所在的乡镇中心小学为例,“留守儿童”的比例为90%左右,大多数的父母在孩子很幼小的时候,就双双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在家的老人护养,往往一年半载,过年过节才能一家人短暂的相聚。

(二)“留守儿童”家庭关爱的缺失和错位。一方面由于农村的兄弟姐妹多和超生现象,往往在家的老人得负担2个以上的小孩,在承担繁重的农村体力劳动之余,老人很难抽出空对孩子进行监督教育,只能满足孩子基本的穿暖吃饱。再加上老人普遍教育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的成长教育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要么对孩子一味的溺爱,要么对孩子简单粗暴的教育。另一方面父母平时只能在电话里、网络上和孩子简单的交流,对孩子了解程度不够,关爱力度不够,亲情日益生疏和淡漠。还有一方面是关爱的错位,有的父母对孩子只有成绩的要求,而不关心其生活和思想,让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爱,感觉自己就是学习的机器;有的父母则感觉对孩子有所亏欠,竭尽全力用金钱和物质满足孩子的种种要求,反而把孩子引向了极端。

(三)“留守儿童”的成长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父母是孩子成长中最好的良师和益友,而爷爷奶奶等长辈很难扮演好这个角色,由于父母的缺位,留守儿童的成长是缺乏 监督指导的粗放式成长。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持续引导,孩子很容易受到社会种种不良风潮的影响。比如现在很多孩子容易沉溺于电视、网络游戏,热衷旷课打架等等,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农村生活又厌倦,年纪轻轻又接“父母的班”,加入南下打工一族,家庭陷入“穷二代”的恶性循环。

二、如何发挥农村教师在关爱留守儿童中的积极作用

目前留守儿童群体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影响到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想成为一名优异的农村教师,除了教学优秀外,还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关爱其思想、关爱其生活、关爱其成长。应该从品德教育、加强沟通、营造环境等多方面扎实有效的开展工作。

(一)从“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上加大关爱力度 儿童的成长,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品格的塑造。以前的品德教育,很多老师都当成是无关紧要的课程,敷衍了事,起的作用不大。但由于现阶段父母角色的缺失,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塑造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教师要义不容辞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

一是树立一个“以德为先”的观点。人民教师在执教中,要大力提倡“以德为先”的观点,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 师。比如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父母的工作,正确看待社会上的不公平等等,树立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意识。可以组织一些读书活动、讨论会、小型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加强学生对品德的认识。

二是要发挥全体教师的模范作用。学生最信任的、最崇拜的人之一肯定就是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也并不只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每一个老师都要不辜负孩子的信任,要言传身教,要用优良的品格去打动学生,切忌不要把自身的抱怨带到工作中。

三是要丰富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切记不要用苦口婆心式的说教和暴力的棍棒式教育,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而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耐心细致的态度,用生动的例子对孩子从心灵的深处加以引导,去逐步感化。可以多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看望孤寡老人、参加义务劳动、帮扶困难同学等等。

(二)要为留守儿童和其家庭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留守儿童成长中,和父母、长辈的沟通匮乏是广泛存在的问题,和父母距离远,和长辈又代沟大,这造成了很多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内向自闭,同时父母和长辈对孩子也缺乏深入的理解。所以,教师还要扮演“建桥师”的角色,为留守儿童和其家庭间架起一座“心与心”相通的桥梁。

一是要加强和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交流。目前大多数留 守儿童的父母都是80后,热衷上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老师可以通过建立班级QQ群的方式,把所有孩子的父母加入QQ群,不定期的和学生的父母进行互动,进行网上家访。老师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向其父母通报,把对孩子的建议告知父母,学生家长也可以把孩子的情况和对学校的要求反馈给老师,通过这样的互动,更能有的放矢的对孩子进行教育。

二是要想方设法增进留守儿童与其父母间的感情。老师可以组织班级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比如鼓励孩子们写信给父母,把自己对父母的思念、自己的成长、未来的理想告诉父母,或者在节日给父母寄贺卡、在生日送祝福等等。通过这些传统的方式,增进和融洽家庭的感情,特别是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与对自己浓浓的爱,同时也将激发留守儿童奋发学习,为父母争光。

三是要对留守儿童的长辈提出建议和要求。在适当的情况下,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单独沟通等形式和留守儿童的看护人(爷爷奶奶等)交流,通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也要委婉的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提出要求和建议,比如如何对孩子进行管理、怎样进行监督与约束等等。

(三)要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 孩子的成长,环境尤其重要,大量的例子证明,在离异家庭成长的孩子犯罪率大大高于正常家庭。对于留守儿童这 个特殊群体来说,鉴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尤为重要,这是学校和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方面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老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也要教育学生之间不要形成小团体,不要对同学有歧视等等。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多参加健康向上的集体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增进了解和建立友谊,使留守儿童走出孤僻,融入团队。另一方面要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他们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可以倾诉和交流的对象,当他们有思想疙瘩的时候,老师要帮他们化解矛盾、解开心结,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最后,对于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要给予特殊的关照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团体的温暖。

篇8:给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监护不能落实, 隔代教育普遍存在。

“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爷爷、奶奶等隔代监管或是亲戚托管, 在方法和力度上与亲生父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 缺乏亲情关爱, 人格发展不完善。

长期没有亲生父母的关爱, 亲情淡薄;人际交往中感情体验不充分, 人格不完善;缺乏情感交流, 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3. 道德行为偏差, 行为习惯差。

家庭教育的缺失, 缺乏道德约束, 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

4. 缺乏学习指导, 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对学习缺乏热情, 进取心、自觉性不强, 有厌学、逃学倾向。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 按照让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的目标, 学校和教师应把教育管理、方便家长、服务学生和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为“留守儿童”撑起成长的蓝天。

1. 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 它体现国家对未来人才的政治要求和社会主义学校的办学方向。但是长期以来,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学校往往以智育为中心, 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德育工作。“留守儿童”比常态儿童更容易受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更容易导致犯罪。因此, 学校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留守儿童以及全体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责任。学校应该加强对政教处或德育处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和考核管理,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保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有效进行, 落实德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 并把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之联系起来, 互相补充, 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配备专门的德育老师指导学习生活。

学校应建立包括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监护人情况、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留守儿童”档案, 对“留守儿童”实行动态管理。配备专门的德育老师与他们沟通疏导,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品质, 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信息的家访协议、开通家长热线、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 定期指导学生与家长进行沟通, 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德育老师亦可主动与家长联系, 介绍孩子在校的情况, 还可指导“留守儿童”每半个月给父母打一次电话, 每月写一次信, 汇报自己在校的情况, 既可以联络沟通父 (母) 子 (女) 感情, 也可以让家长“心中有数”。

3. 加强学校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互动交流。

老师要定期对心理或人格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家访, 向监护人反映“留守儿童”在校学习表现, 并了解其在家的学习情况, 解答监护人在教育中存在的困惑, 帮助监护人教育管理“留守儿童”。通过举办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 组织家庭教育讲师团或有经验的教师给“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讲解, 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 提高教育和监护水平。

4. 成立学习互助小组, 帮助“留守儿童”搞好学习。

教师应指导“留守儿童”打破年级、班级界限, 组建校内外学习小组, 由高年级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每个小组指定一名指导老师负责, 每周组织一次集体活动, 比如小组成员互相检查作业、开展校外表现评议等。各班要安排班干部、团员与问题较突出的留守学生“结对子”, 在学习上、生活上予以关心和帮助。在没有寄宿的情况下, 要建立以村为单位的学习互助小组, 成立校外辅导站。在学校建立图书室、阅览室, 由学习小组组织阅读竞赛活动, 帮助“留守儿童”培养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 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根据本人10多年的农村教育工作经验, 发现这些儿童中有个别孩子很懂事, 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处境, 认为父母不在身边, 更应理解父母的难处, 更应为父母减少担心, 于是觉得自己在家里累点苦点也很自然。因此, 本人认为, 班级应该成立“独立儿童小组”, 学校要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 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 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 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 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 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 既可增加心理倾诉渠道, 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 又可找到“家”的感觉, 同时有自己的组织更便于他们随时请教, 随时求助。

5.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由于父母的远行, 造成了亲子关系的不健全, 从而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与道德发展。缺少了父母教育, 他们就容易从别的地方去获取, 比如同伴的不良文化、一些越轨的行为、一些流行的东西就很容易钻这个空子。针对这种情况, 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填充“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 营造做“好学生”、“优秀小公民”的浓厚氛围, 激励他们向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多开展文体活动, 拓宽学生视野, 激活学生思维, 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精神。如演讲、书法、美术、读书比赛、拔河赛、篮球赛, 留守儿童家庭活动, 留守儿童集体生日晚会, 参观访问等等。

篇9: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在上林县,像曾梁卿这样获得帮助的留守儿童还有很多。上林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全县有近10万农村人口选择外出务工来养家糊口。据该县今年9月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县有留守儿童12 100人,学校留守儿童问题突出。近年来,该县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将其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爱心妈妈”、亲情热线、农村寄宿制学校等平台,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

爱心在蔓延

“爸,我在石老师家里给你打电话呢。我在家很好,你们安心工作吧……”今年国庆节放假前一天,上林县西燕镇大龙洞小学刁望教学点的学生何祺祺在石兰松老师家里,通过新开通的亲情热线,给远在广东打工的爸爸报平安。听到爸爸的声音,祺祺脸上乐开了花。

在大龙洞小学刁望教学点工作的石兰松,发现这个教学点的学生父母绝大多数都外出打工了,学生们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生活缺少照顾,安全缺少保护,情感缺少关注,学习缺少指导,导致许多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2012年8月,石兰松向上级部门反映了这种情况,然后自己出钱安装了一部亲情电话,使孩子们可以利用中午或下午放学后的时间给父母打电话沟通、报平安。石兰松告诉记者:“以前,有些孩子总是沉默寡言,安装了亲情电话之后,他们经常给父母打电话,跟父母有了很好的沟通。现在,他们渐渐变得开朗起来了。”

石兰松的举动一经报道,便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爱心行动在该县迅速蔓延开来。2013年1月,上林县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共同策划发起了“爱心育苗,先锋连线”活动,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帮助留守儿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示范作用;为条件较差的学校安装电话,给留守儿童设立亲情专线——“守望”热线,并拨付给每条“守望”热线每个学期300元的爱心话费,这为留守儿童与远在他乡的父母取得联系提供了方便,促进了留守儿童的亲情交流与健康成长。目前,该县几乎所有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都开通了“守望”热线,覆盖了该县的10个乡镇的学校,覆盖率达95%以上。

为了让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帮助,上林县协调教育局、团县委以及学校、社区、村委会等有关单位,组织党员先锋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要求党员先锋在生活上、学习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多方帮助。该县还在每个暑期开展“心灵快乐互通”的公益活动,让留守儿童“游一次县城,做一个游戏,唱一首歌,快乐一个暑假”,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

上林县还号召全社会的爱心人士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今年年初,南宁市新桂邕城SUV车友群、驴窝户外群以及上林县信用社、上林县明山大药房、大参林药店上林县分店、众康药品超市、解放大药房、东方药店等群体和企业的爱心人士一行近40人,带着爱心,冒着风雨,自驾车先后到上林县西燕镇云桃村小学、覃浪村寺依教学点,开展爱心捐赠活动,赠送了棉被、衣物、书籍等总价值1万元的物资,给山区的孩子送去了温暖。学生们手捧崭新的衣服、书包,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此外,这批爱心人士还给上林县贫困山区的学校捐赠了近2万元资金,用于为全县23个条件比较差的山区学校建设亲情热线及购买爱心话费。

目前,上林县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已逐渐形成了政府、社会、学校、个人多方面相互补充的资助网络,推动着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稳步前进。

“爱心妈妈”无私的爱

“真好玩,这个机器人还会弹钢琴呢。”2013年9月14日,来自上林县西燕镇的21名留守儿童在“爱心妈妈”的陪伴下,在广西科技馆里参观科技展出,度过了快乐充实的一天,增长了许多科普知识。在上林县西燕镇,有这样一群妈妈,她们把留守儿童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给予许多留守儿童无私的母爱。她们被称为西燕镇的“爱心妈妈”。这是群众自发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公益团体,平时,“爱心妈妈”们与留守儿童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对子,经常给他们送去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还利用节假日、周末的时间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样的公益组织,在上林县还有很多。2013年年初,该县妇联在全县开展了“童声圆梦”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呼吁爱心人士争做“爱心妈妈”“代理家长”。西燕镇率先成立“爱心妈妈”后,许多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组织,便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上林县全县范围内纷纷成立。据统计,到目前为止,该县已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中招募了“爱心妈妈”“代理家长”共280名。这些爱心人士热心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积极帮助留守儿童实现愿望,仅今年“六一”期间,就有300多名留守儿童在“爱心妈妈”以及其他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实现愿望。

今年3月,上林县木山乡妇联的“爱心妈妈”们来到了木山乡中心学校,给学生发放了“童声圆梦”心愿卡。学生拿到心愿卡后,纷纷写下了自己的心愿:“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常常陪我”“我希望能快快长大赚钱养家,让爸爸妈妈不那么辛苦”“我希望拥有一些学习用品,好好学习,不让父母操心”……一句句简单的话语,表达了孩子们的心声。相关部门及时收集学生的心愿卡,通过统计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并最终成功帮助21名留守儿童实现了心愿。一名留守儿童告诉记者:“我写的愿望是,暑假的时候能到爸妈工作的城市玩,后来,在叔叔阿姨们的帮助下,我真的实现了这个愿望。”他的言语中充满了感激与幸福。

惠民工程暖童心

在上林县西燕镇云灵村良望教学点,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后,趁着学生们在操场上玩耍的时间,陈永花老师拧开了设置在教师休息室里的商用多功能餐车的按钮,开始为学生做营养午餐。不到15分钟的时间,油焖鸭肉、黄瓜炒瘦肉便出锅了,而米饭是早已做好了的。陈永花老师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随即招呼学生们排队盛饭菜。看着学生们开心地吃着香喷喷的热饭菜,陈永花老师很开心。

从上林县全面推开“营养午餐”工作后,陈永花便承担起了给学生做营养午餐的活。但要让大山里的孩子吃得好、吃得健康并不容易。在“营养午餐”工作推开之初,除了食材购买困难,各种设施设备的短缺也让陈永花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陈永花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上述情况,问题最终得到了上林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彻底解决。该县积极探索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运行机制新举措,开展了“移动厨房”进学校活动。今年春季学期,该县政府投入58.8万元,为66所薄弱学校购置了便捷、实用的移动炊具。这些移动炊具具备厨房功能,可以进入教室或教师休息室,操作方便、快捷、环保,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又能确保营养午餐的新鲜、安全。陈永花告诉记者:“有了‘移动厨房’,孩子们终于能吃到热饭菜了,我的工作也轻松了很多。”

近年来,上林县重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不断加大投入,深入实施教育惠民工程。2012年,该县总投入8 033万元,完成建设学生食堂、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项目118个,总建筑面积达54 310平方米;今年上半年,该县又投入3 866.25万元,完成建设项目44个,总建筑面积达34 225平方米,为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在校的学习、生活创设了更加良好的条件。

上林县还重视留守儿童的精神建设,大力建设乡村少年宫,目前已建成4所,计划在今后两三年,继续加大建设力度,争取每个乡镇都建成一所少年宫,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上林县教育局局长覃荣胜告诉记者:“物质和精神是人成长的两条腿,我们要在做好基建工作的基础上,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盛宴。”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该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积极开展养成教育、“洒扫应对”教育、感恩教育、体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让全县留守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上一篇:二泉映月课文赏析下一篇:现场防火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