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未来一片绿色诗歌

2022-08-12

第一篇:给未来一片绿色诗歌

给自己一片天空诗歌

天灰蒙蒙已好多日子

没看到太阳的笑容

想着皎洁的月光

拧亮了台灯

键盘,敲击着跳动的音符

升腾的烟雾萦绕着屏幕

字里行间,幻想着天马行空

诗的空灵,禅悟着心的意境

风,刮去了留恋的残叶

连绵的雪,冰封了凡尘

雪融了心,一片圣洁

一起在造化中升腾

地白茫茫

已好多夜里

没看到星星的启明

想着旭日的东升

拉开了窗帘

早市,挤满了游动的身影

油条的香气诱惑着食欲

狼吞虎咽,忘却了诗情画意

心的向往,融化着汤的蒸汽

热,驱走了袭来的寒冬

通身的汗,蒸发着过去

汗含了泪,一片赤诚

一起在凝重中从容

心空落落

已好多日夜

没梦到想象的音容

盼着落日的余晖

尘封了记忆

期待,失落了遗憾的表情

早起的晨光叫醒着痴迷

只争朝夕,挥别着踌躇犹豫

新的征途,踏平了旧的田埂

梦,幻灭了虚妄的同情

本我的真,呼唤着良心

真卸了妆,一片洒脱

一起在风雨中独行

第二篇:我眼中的一片绿色

人与大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的生存条件很多都是依赖着大自然的施舍,它创出了各种奇花异草,各种山川瀑布,各种飞禽鸟兽,所以大自然是很慷慨的,无论人类如何对它,它也无怨无悔的付出。

在我工作的地方,我不能很美的形容它很漂亮,环境很优美很舒适,但是却也是一个有着小小的山丘一片,靠在长江河的旁边,和那些在高楼大厦里工作却只能四目相望的人相比较来说,我很幸运。当我坐在办公室里,我是背靠着长江河,偶尔还能听见船只鸣笛的声音,透过玻璃望出去的是一片绿草和几颗稀疏的树苗,远望一点看到的是陡坡。而能够给我眼睛里增添色彩的就是陡坡上的那几颗能看见的小桉树。在我曾经的记忆里,我没见过桉树,不知道桉树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在我眼睛里和头脑里出现的就是它很直,它的叶子都长在了顶上,我看到的就是树干光秃秃的,好像一切的养分都供给给了树顶。每次我工作累了我就会站在窗边,看看码头的绿化地,有时还会冒出几朵小花,可是我还是最愿意静静的看那几棵桉树,因为我觉得它们就像是一个个标杆,笔直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不怕风吹雨打。从我的视线看过去它们就是长在陡峭的山边上,或许当时它们的作用就只是保持水土吧。

在有阳光的日子里,坐在自己工作的位置上,眼睛对着电脑很疲倦的时候,我就会看看窗外,经常就会有很多的小鸟栖息在窗外的一颗桂花树上,经常就是整棵树都站满了小鸟,这时候陡坡上的桉树就觉得特别美丽,一片阳光洒在桉树顶端的叶子上,仿佛能反射出一道金色的光芒,它的叶子和裸露的树干都是亮亮的,天空也是一片水蓝,偶尔会有几朵白云飘过,在这样的环境里上班,让我在工作的时候心情也变得美丽了。

我很感谢大自然的馈赠,虽然我所看到的只是大自然里的冰山一角,可是我很享受这种在工作小憩之余看看大自然美景的生活,没有那大城市里的喧嚣和烦躁,生活里充满阳光和绿色,这也算是我在工作之余的另一种体验吧!

第三篇:种葛薯、种出一片绿色事业,绿众生

种葛薯 谱写绿色创业人生

——2008年2月29日获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称号黄碧云的先进事迹

在我市,人们要想吃绿色食品葛薯,很自然就会想到黄碧云。黄碧云种植的葛薯,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令人赞不绝口,我市绝大部分家庭都品尝过她种的葛薯,而且还畅销于周边市、县的菜市场。

黄碧云,今年40岁,是素龙镇凤塘村的一名青年妇女,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种植葛薯女能手。人们都说,她是勤劳、敢闯敢拼、靠科技致富、新型农村妇女的缩影。经过近十年的奋斗,黄碧云打造了一个1000亩的葛薯种植基地,平均亩产达4500斤,创年收入100多万元,实现了她的创业致富梦。黄碧云曾被云浮市、罗定市评为农村青年创业星火带头人、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女能手。

选准思路,勇闯创业路

在没有承包土地搞种植业之前,她只是一个普通农民,主要靠耕田、养鸡、养猪等维持生计,供子女读书、赡养老人等家庭负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把她逼到了贫困的边缘。面对困境,黄碧云不怨天尤人,而是穷则思变,她身上有一种不甘人后、勇于进取、敢闯敢拼的精神和信念,一直在支持着她、鼓励着她,千方百计寻找脱贫致富之路,努力改变

1 自己的人生。

思维敏捷、精明的黄碧云意识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方式的改变,绿色食品被视为健康食品,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越来越受人们喜爱,成为饮食的时尚。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黄碧云发现,葛薯是一种典型的绿色食品,葛薯清甜可口、生津止渴、清热降火,市场前景广阔,很有发展潜力,适合大多数人群食用,而且还具有药用价值。敢说敢干的黄碧云,就认定种植葛薯的创业思路,立志以种葛薯改变人生,实现致富梦。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并迅速行动起来,开始了她的创业路。

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黄碧云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如葛薯的特性、种植技术等常识,她都一无所知,资金、技术、销路问题一直困扰着她。于是,2000年起就着手收集、查阅种植葛薯的各种资料,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由于她家境贫困,只能东借西凑筹集了5000元作为创业启动资金,购买种苗,在本镇租3亩地,开始尝试摸索种葛薯,每天起早摸黑,辛勤的劳动。通过努力,黄碧云种植的3亩葛薯终于有了收获,亩产800多斤,当年就收获近3000斤葛薯,每斤1.5元在市场出售,很快就销售一空,收入近5000元,还清了借款。黄碧云尝到了收获的喜悦,更加坚定了种葛薯创业的信心。但是,在精明的黄碧云尝到甜头的同时,她发现亩产量低、质地并不十分好等问题。于是,她潜心查

2 找原因,并且向有经验的行家、市镇的农技人员虚心请教,取经学习;还多次亲自到广东省农科院向专家咨询,学习种植、管理知识,请求专家帮助解决问题。在专家的指导,她种植葛薯的亩产得到较大的提高、质地等得到较大的改良,得到市场的认同。黄碧云在创业路上迈出成功的一大步,并且,孜孜不倦地不断总结经验、探索,为她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拓宽创业致富路

黄碧云意识到,必须要规模种植才能发展壮大。2002年初,黄碧云承包本村和邻村的50亩坡地扩大葛薯种植规模,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当她得到一条信息,省农科院研究出一种优良粉葛种苗的信息,这个品种特点是无根化渣、清甜,形状不算太大,产量高,适宜生长在山坡地和沙粉地,这个品种特别适合在粤西山区种植。她和丈夫多次到省农科院与有关领导和专家协商,与省农科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由省农科院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全部回收成品。在省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下,解决了葛薯种植的种苗、技术、销路等关键环节,黄碧云就有了定心丸,解决了后顾之忧,她马上开始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实行基地化种植葛薯。黄碧云基地化种植葛薯的思路,得到罗定市农业部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她与丈夫分头到处特色适合种植葛薯的地方,走遍了罗

3 定每个乡镇和村落,在租地问题上得到了当地镇政府、村委会的积极支持。2003年底,她的葛薯种植基地发展到150亩,全部种植优良品种无根粉葛。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黄碧云不断钻研、探索,尝试走立体种植的路子,利用粉葛早期生长慢而西瓜生长快的互补特点,套种西瓜。这套科学的立体种植方法,既可以抑制早期杂草生长,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种植率和经济效益。2003年,西瓜亩产近3000斤/亩,葛薯1200斤/亩,年收入达30多万元,利润比原来增加了10多万元。黄碧云实施基地化种植粉葛,成功获得创业“第一桶金”,为进一步扩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积累经验,黄碧云的优质无根粉葛在品质上更优胜,产量上不断增高,种植基地也在不断扩大;并实行科学管理,每200亩配备一名技术人员管理,每年农历过年前必须种植完毕,次年的

五、六月就可以挑选大条的粉葛上市销售,比葛薯的正常出产上市要提前二个月时间,赢得商机。黄碧云依靠科技发展种植业,规模不断扩大,创业致富路越走越宽,葛薯种植基地拓展到周边地区。2007年,黄碧云的葛薯基地已发展到1000多亩,其中在家乡罗定种植400多亩,在广西梧州和信宜等地种植600多亩,最高亩产可达7000斤,平均亩产达4500斤,全部由省农科院进出口公司回收销售,年收入达100多万元。这1000亩葛薯基地,是黄碧云辛勤劳动、依靠科技、敢闯敢拼的结果,谱写

4 出了她的绿色事业、绿色人生华章。

致富思源,回报社会

俗话说“饮水思源”。致富后的黄碧云非常清楚,她今天能打造千亩葛薯基地,实现创业致富梦,是离不开党的政策,离不开家乡人的支持。致富后的黄碧云,带头积极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村建设,捐资建学校、修路搭桥,积极回报社会,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实现创业致富梦的黄碧云,没有忘记还没有富起来的乡亲,积极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鼓励群众种植葛薯,为他们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并与他们签订收购合同。目前,黄碧云正在实施“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免费为群众提供了200多亩葛薯的种苗,带动了农民走上了奔小康致富之路,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为了解决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黄碧云与有关部门联合建设农村青年种养技术培训基地,为农村群众提供劳动就业技能培训。

人们都赞誉黄碧云是一位种植“女状元”,是一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巾帼英雄,是新型农村妇女的典范。

第四篇: 给自己一片悬崖

也许大部分人都这样认为,给自己一片悬崖,前面是敌人,这不正是处于进退维谷之间吗?那傻事,只有白痴才会做,但是,过了一会,你就会对事的看法有所改观。

有一个青年,在山里面打柴时拾到一只怪模怪样的鸟儿,那只鸟和刚满月的小鸡一样大小,还不会飞,青年就将怪鸟放在小鸡群里,让母鸡一同养着。

时间一天天过去,怪鸟慢慢长大,出乎意料的是它竟然是一只鹰。因为和鹰的相处时间长了,青年也舍不得杀了这只鹰,决定将鹰放生,让它回归大自然。然而青年恋恋不舍地将它放飞,而它却不扇羽飞翔,青年想方设法放飞它都失败,鹰却已经舍不得离开那个温暖而又舒适的窝。

后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说:“把鹰交给我吧,我会让它重返蓝天,永远不再回来。”老人把鹰带到附近一个陡峭的悬崖,然后狠狠地把鹰向悬崖扔下去,如同扔一块石头,那只鹰开始如同石头般向下坠去,然而快要坠到崖底中,千钧一发的时候,慌乱之中它急速展开双持,努力向上挣扎,尝试飞翔,短短几秒钟,它的动作就由最初的不协调到自由舒展……

鹰被扔到悬崖的那一刻,没有了退路,于是展翅翱翔的潜能就在这一瞬间被激发出来。

人也要给自己一片悬崖,如同鹰一样。

项羽破釜沉舟,把所有能逃生的东西都捣毁,无路可逃,只能凭自己的力量进攻,最终成功取得百二秦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终一雪前耻,夺回自己的国家,放眼历史长河,把自己逼上绝境,绝处逢生者亦不在少数,山穷水尽下一步往往柳暗花明。

人在最出色的成绩往往是处于逆境甚至是绝境中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以是激发斗志,发挥潜能、勇敢作战的催生剂,使你拥有巨大的能量挑战逆境,所以从今天开始,遇到困难挫折,要微笑面对它、不恐惧、不畏缩、勇敢地向前前进,磨炼自己,挑战困难,挑战极限目标,挑战自己,当你扼住“绝境”的咽喉时,以进取之姿,攻克一个个障碍时,你一定会听到胜利之花盛开的声音。

给自己一片悬崖,在学习中,也需要。因为这一篇悬崖可以使你从中站起来,在逆境中拼此一搏,当你成功时,你会看到周围一切的美丽。给自己一片悬崖,勇敢的挑战自己!

第五篇:《给自己一片悬崖》

一位原籍上海的中国留学生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沿着环澳公路走了数日,替人放羊、割草、收庄稼、洗碗„„一天,在唐人街一餐馆打工的他,看见报纸上刊出了澳洲电讯公司的招聘启事。留学生担心自己英语不地道,专业不对口,他就选择了线路监控员的职位去应聘。过五关斩六将,眼看他就要得到那年薪三万五的职位了,不想招聘主管却出人意料地问他:“你有车吗?你会开车吗?我们这份工作要时常外出,没有车寸步难行。”澳大利亚公民普遍拥有私家车,无车者寥若晨星,可这位留学生初来乍到还属无车族。为了争取这个极具诱惑力的工作,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会!„„”“4天后,开

着你的车来上班。”主管说。

4天之内要买车、学车谈何容易,但为了生存,留学生豁出去了。他在华人朋友那里借了500澳元,从旧车市场买了一辆外表丑陋的“甲壳虫”。第一天他跟华人朋友学简单的驾驶技术;第二天在朋友屋后的那块大草坪上摸索练习;第三天歪歪斜斜地开着车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驾车去公司报了到。时至今日,他已是"澳洲电讯"的业务主管了。

如果他当初畏首畏尾地不敢向自己挑战,绝不会有今天的辉煌。那一刻,他毅然决然地斩断了自己的退路,让自己置身于命运的悬崖绝壁之上。正是面临这种后无退路的境地,人才会集中精力奋勇向前,从生活中争得属

于自己的位置。

上一篇:公司组织旅游的通知下一篇:岗位安全目标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