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推动教学改革

2022-09-01

第一篇:信息化推动教学改革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

摘 要: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应用为现今各个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和良好的辅助作用。数学科目对于小学生是较其他科目更具挑战性的课程,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小学数学的学习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老师的备课工作和学生学习当中素材的积累提供了切实可查的作用,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增进兴趣,启发思维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老师备课;学生学习;进程推动 前 言

信息技术是随着计算机及其实用性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要技术,它在现今小学生的教育教学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数学学科对于小学生,要求其思维更久广泛性、启发性、联想性。同时也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作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此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描述进一步进行自主拓展与空间想象。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在老师备课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基础建模及形象演变等等促进教师的备课工作,使其课程准备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在兴趣培养、课堂理解、课堂效率及课后资源素材收集整合等几个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一个环节与步骤。

一、信息技术丰富教师备课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学教育对于教师备课来讲变得更为生动丰富与轻松。传统的备课方法主要建立在教师根据课本,写出教案或者通过学校能够提供的模型准备新课程的教授与学习。这使得教师受到了传统备课模式的限制,一是对将要进行教学的内容只能依靠固有的纸质课本进行,拓展内容十分有限;二是对于需要建模举例的教学点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具有创造性的建模与举例,受制于学校能够提供的和固有的旧模型。这就使得整个小学教育工作显得尤为被动。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应用能够使任课老师在备课前期进行更多资源的网上搜索与整合,将课本固有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整理,通过搜索和参考成功的案例与教学方法进一步改良自己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同时,在建模的过程中,例如几何的学习,包括三角形、矩形等几何图形的学习,就能够进一步的进行模型的建造与拓展。能够将搜索到的能够拓展的图形存储在移动硬盘中或者上传电子邮箱中,就能够在课堂上随时放映给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备课轻松完整。

二、信息技术推动小学生数学课程学习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小学数学教育最直接、最显著的推动就表现在具体的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在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中,通过引入信息技术,能够集中在兴趣培养、课堂理解、课堂效率以及课后资源收集整合等几个方面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首先,在兴趣培养的方面。信息技术的引入和运用能够使得学生在接触到小学数学课程的时候产生新奇的想法,增强教学效果。老师可以通过已经备好的电子课程教案给学生进行预先的大致浏览,了解和明白此节课程需要掌握的课程重点、知识构架和能力要求。由此对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预览式的印象。计算机事先能够对教师备好的电子教案有一个全部的存储,其信息量包含巨大,操作起来也极为方便。电子的信息及色彩模型的丰富都给小学生的思维带来了直接的冲击。能够在上课后极短的时间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促进学生对当堂课程的学习与接受。第二,在课堂理解上,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应用也极大的启发了学生对当堂课程的理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弥补了传统小学数学教育的课堂局限。在知识点的理解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更为直接明了的进行模型的建立与教学内容的演示。教师在储备的过程中能够克服模型不足及教学内容枯燥死板的局限,用更为生动的事例,结合色彩丰富、构建精准的网络模型呈现给学生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在矩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认识、计算与学习中,能够更为生动的举例。通过电脑应用,几何图形得到更为直接的呈现,化抽象为具体,方便学生对几何图形第一印象的理解与接收。同时,电子图片及三维建模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展示新的知识点与已经学过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标,进一步促进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深化。第三,信息技术的引用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作为数学教师,节省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一笔一划规整板书的时间,同时更加丰富的建模与色彩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兴奋点。系统的、完备的教学课件也能够使得学生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笔记的记录与繁琐的演算。在整体上提高了课堂效率。第四,信息技术的利用加强了课后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合。在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往往是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学习地位较为被动。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主动的获取知识和学习资源的机会。网络教学环境更具开放性和全球化。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实现互动体验。在当堂内容结束以后,能够通过网络环境搜索到更为全面的数学知识点资源及课后练习资源,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的辅助也能够使得学生通过一定的网路渠道注册在先学习用户,参与在线数学问题讨论与解答等等多种环节,从而使得数学学习更加具有互动性。它使得教师不再单独作为数学课程的主要提供者,主导地位也由以前的老师教学学生被动接受逐渐拓展为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后广泛涉猎,自由搜索及合理整合等一元主导多元发展的互动性学习体验。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数学教学的进程

信息技术应用在老师和学生的个体促进上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整个小学数学教育的进程中,信息技术的引入与应用也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的课程整合过程中,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备课环境,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在作业的辅导过程中,真正做到了资源多方面、思路更广阔、事例更形象具体、线条更清晰系统等等。正确恰当的使用计算机和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调动积极思考的态度,活跃思维,主动参与教学及测评活动。同时,也能够通过良好的网络环境丰富课堂所需要进一步加深和拓展的内容、资源,快地域实现信息的整合与网罗,推动整个小学数学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育[J]2012年第6期

[2]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新课程学习(下)[J].2011年第9期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推动工作报告

2018年,在市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深入贯彻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大力发展学校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建设工作做为整体工作的一部分,纳入规划,并逐步落实,现就我校在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中的做法及取得成效做如下报告:

一、加强领导管理和制度保障。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明确目标,切实提升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日常应用管理制度等,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做到责任落到实处,确保教育信息化设备管理和应用的有序化和常态化。

二、重视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需要一支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并能熟练使用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教师队伍。通过对教师培训、观摩、交流、比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培养。积极派遣教师参加学校、市、省组织开展的各类教育信息化相关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教师把在活动中掌握的新理念、新技能带回所在学校进行二次培训交流,带动广大教师的发展。

同时,积极培养年轻老师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技术骨干,并辐射到全体教师。推进全校教师使用的教育信息化手段授课的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全方位的提升教师的应用理念,带动广大一线教师用熟、用好信息化教学设备,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普及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授课手段的基础上,我校还大力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教学信息化融合比赛。自2015年以来,每年学校都选派八人次参加梧州市的信息化与学科深度融合比赛,其中我校老师从中脱颖而出,分别代表学校参加自治区的“信息化与学科深度融合”比赛。收获了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的佳绩。

三、在教学中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目前,我校共有教学班38个,学生2350人,教室目前已全部配备电脑和电子白板。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把教育信息化的理念贯彻到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去,课堂教学效果良好。教学多媒体的使用率较高,特别是在语数英等学科的教学中使用率达到90%以上。

四、新学年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

1.继续加强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教学手段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授课水平。 2.开展远程同步互动课堂活动,争取和优质学校的互动交流以及和薄弱学校的教学帮扶。

3.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信息化教学竞赛。

第三篇:交警信息化建设推动警务变革

德阳市公安交警支队以信息化建设推动警务变革纪实

社会的大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大繁荣、物流的大增长,同时也带来了车流和道路里程的快速增长。到2008年,德阳全市道路里程达到10242公里、注册机动车51万辆、拥有机动车驾驶员70万人,“人-车-路”的矛盾十分突出,改变道路交通现状、缓解警力不足的压力已成为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公安部、省公安厅交管局作出推进“三项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来,德阳交警按照市公安局“1373”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和“夯基础、搭平台,建机制、强应用,促管理、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和原则,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强力突破制约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瓶颈,努力推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深刻变革,积极探索创新型的具有德阳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A、建设篇

党政主导、内外统筹

打响信息化建设大会战

公安交警信息化不能单打一,建设、应用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德阳市交警支队坚持争取党政支持和自我发展并重,走出一条“党委政府领导、公安机关推动、交警部门主抓、相关部门协作、全警全民参与”的发展道路。

首先,各方积极支持参与。公安交警信息化纳入党政工程重点保障。一是德阳党委政府主导。德阳市公安局党委积极争取市委政府重视,将公安信息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日程。德阳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1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制定实施意见,将公安及交警信息化建设作为德阳“数字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项目优先启动。二是相关部门支持。加强与财政、交通、建设等部门沟通协调,在资金上给以倾斜、在手续上给以减化、在施工上给以配合,打破按部就班的常规,在信息化建设项目调研、报批、立项、建设、应用等环节“开绿灯”,加速信息化建设启动进程。三是社会各界参与。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医院、保险等数十个单位参加了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从信息采集录入、业务合作等实现了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服务全社会,全社会广泛参与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其次,交警部门强势推进,公安交警信息化置于中心工作优先发展。一是认清形势,明确目标。二是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三是汇贤聚能,凝聚智慧。

最后,交通民警热情高涨,公安交警信息化氛围浓厚,全警参与。一是激发民警应用的自觉性。二是做大信息数据活水源头。三是增强建设应用强制力。

需求引领、重点攻坚

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跨越发展

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要提高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水平,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此,德阳市交警支队坚持“立足工作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的建设思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第一,规划力求科学性。为解决当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城市交通拥堵、事故多发等问题,德阳市交警支队在德阳市公安局的安排下,先后派出5批次,20多名骨干深入北京等地考察学习、跟班作业,借鉴先进单位的建设经验。同时,在全市公安交警系统内部组织大调研活动,摸清底数。按照“夯基础、搭平台,建机制、强应用,促管理、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建设“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完善“三套机制”——即建设“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建设“无线移动警务、交警基础信息、科技应用服务”三个平台;完善“信息更新维护、应用技能培训考核、信息研判”三套机制。力争走出一条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德阳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第二,方法力求创新性。一是创新资金投入方式。二是创新开发应用模式。三是创新项目管理举措。

第三,系统力求先进性。在“一个中心”建设中,集中了DLP电子显示、警力定位等功能。通过交通信号灯联网控制系统建设,减少

车辆在路口的无序滞留;通过交通指挥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现场可视化;通过闯红灯抓拍系统建设,增强了非现场处罚的震慑作用;通过公路治安卡口系统建设,在治安防控中形成了“一警为主,多警联动”的格局。在“三个平台”建设中,突出了系统的实用性、基础性和服务性。

第四,功效力求实用性。把握一线需求,坚持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深入各个部门、各大队以及中队,采取选点入轨解剖、业务工作反馈等方法,对涉及全支队的共性需求进行集中搜集、整理,找准实战应用最急需,服务群众最迫切的问题集中攻坚。

集中培训、强制提高

壮大信息化建设应用队伍

提高民警素质能力,是推进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支队以“坚持强制入轨,确保全警信息应用水平整体达标”为目标,喊响“不懂信息化的领导失去指挥权,不会计算机应用的民警失去工作岗位”,号召动员全体民警要坚持敢为人先,挑战自我,采取了八项措施开展应用训练,即:领导班子带头练,全体民警集中练,骨干指导跟班练,开工必用逼着练,年龄差异分层练,新老帮扶结对练,不同岗位分类练,奖励兑现激励练,不断提高民警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警察夜校”和“假日警校”,深入开展信息化应用技能大练兵。为确保效果,对培训人员严格实施考核,“以考促训”,对不合格的实行“待岗”再培训,确保“人人过关”。尤其是市局建立信息化应用技能“准入制”,将其作为晋职、晋级、晋衔的必考内容,考试不合格者一律取消“三晋”资格,在中层领导干部及民警中产生极大的震动。支队全体民警、职工经上级考核验收,信息应用考试合格率达100%,为实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着眼长远、健全机制

推动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离不开制度和机制作保障。德阳市交警支队从建设伊始,就把机制建设置于突出位置来抓。一是建立信息更新维护工作机制。制定下发《信息采集录入工作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分门别类规定信息采录范围、渠道、内容、方法、流程、格式、标准,明确职责任务,使信息采录工作常态化。健全网上信息日常维护制度,落实“谁采录、谁维护”责任,确保信息资源的丰富、准确、鲜活。二是健全应用技能培训考核机制。对不同岗位制定明确的操作技能标准,把信息分析研判、传递反馈、网上运用等作为民警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举行一次信息应用比武竞赛和应用标兵评选活动,每年对工作中应用科技信息手段取得显著成效的民警进行表彰奖励。三是完善信息研判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信息上报、检索、整理、发布、行动、反馈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事故、秩序、车(驾)管、队伍等交通管理工作相关信息进行研判,剥茧抽丝,去伪存真,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每周在支队办公会议上报告。

B、成绩篇

工作创新带动警务机制变革

德阳市交警支队通过一年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了全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发展:一是带动警务机制变革。通过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建设,使交通管理模式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通过信息研判和应用,使工作决策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通过GPS定位

系统和“天网”视频系统,使勤务管理模式由传统型向数字型转变。通过工作考核平台,使民警绩效考核模式由主观认定型向客观评判型转变。

二是带动事故预防能力增强。通过对事故、秩序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提出超前性、预警性和改进性工作意见,加强事故预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实现了警力跟着警情走,提高了道路交通事故防控能力。

三是带动执法质量提高。依托警务综合平台,全面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公安交警全部执法管理活动纳入

规范化轨道,实现执法管理网上全程运行和实时监控;依托信息化网络,将民警的执法教育和培训纳入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依托前端先进的信息采集设备和后台强大的数据资源库,对各种违法处罚证据进行保全,为执法争议、行政诉讼提供证据材料,使执法更加规范、更加公正和透明。

四是带动警民关系和谐。依托无线网络安全接入平台,使车管业务前置,建成交通管理社区服务站和网上车管所,实现车管业务网上咨询,业务受理网上预约,车辆号牌网上选取,体检证明网上提交,努力实现“足不出户办理车管业务”。推行交通事故处理“三二三”工作法,使事故处理进入一个依托科技、创新服务、人性化关怀的全新发展阶段。通过科技应用服务系统,让交警为群众的出行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

C、启示篇

信息化建设历程积累了有益启示

回首一年来信息化建设历程,德阳市交警支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党委政府主导、公安机关主动,是信息化建设的源动力。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市局党委作出了睿智选择和正确决策,推动和争取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只有将公安及交警信息化建设上升到党委政府行为,纳入政府总体规划,才能突破人、财、物及智力支持等制约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社会广泛参与、相关部门支持,是信息化建设的助推力。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离开了社会力量的支持将举步维艰、寸步难行,只有充分利用无限的社会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有效发挥资源整合的倍增效应。

班子转变观念,民警提高认识,是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力。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警务革命。没有全警上下思想观念的更新,就很难获得强劲、持久的动力

支撑。只有坚决打破传统思维方法和警务模式桎梏,牢固树立科技强警和信息主导警务理念,使广大民警切身体会到信息化应用的好处甜头,才能坚定抓好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工作需求引领、建用紧密结合,是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力。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科技强警服务实战的必由之路。建设和应用脱节,必将造成盲目建设、资源浪费。只有以应用为方向、以基层为对象,尽可能适应一线业务实际,满足一线应用需要,提升一线实战水平,才能有效释放信息化建设的巨大潜能。

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督导考核,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力。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只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过长效机制的规范和强有力的制度约束,才能坚持不懈地保持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短期效益的最大化与中长期效益的不断提升。

第四篇:信息化管理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工作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用电管理现状是靠值班电工定时抄录电能表的方式统计用电,按每个月总的用电量计算和缴纳电费,企业经营者每月只知道用了多少度电,交了多少电费,而这些电能到底是怎么用的?企业现有用电的方式和结构是否合理?用电负荷特性是怎么变化的?企业最大用电量出现在什么时间?功率因数和无功功率变化和产生的情况?电能质量的情况怎样?企业的用电设备是否会产生谐波干扰影响电网?而电网供电质量对企业的生产和设备又有什么影响?因为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和设备,靠传统简单的人工“抄表”记录和统计用电量的方式,这些信息都无从得知。

因此,要坚持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决定中所提出的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必须改变企业沿袭多年的能源管理模式。

说到节能,企业通常想到的是直接加装一些节能设备,如变频调速,开关电源,电机启动补偿和功率因数补偿等设备。当这些设备接入供电回路时,就这台设备本身来看也许起到了一定节电效果。但由于一些大功率电子器件的应用,会给电网带来谐波污染,当谐波污染严重时,会导致电力变压器和供电线路发热损耗,继电保护和自动化装置误动作,甚至危及供电电网的安全。因此,在加装接电设备时应全面考虑到对供电网络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否则“头疼治头,脚疼治脚”,有时反而效果不好或得不偿失。

当前,电力电子节能技术在电气化铁路、电解工厂、电弧炉冶炼和变频调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谐波,污染了本来清洁的电网。谐波污染导致配电变压器和线路的损耗增大,变压器、供电线路、电动机、电容器组发热,自动化装置和继电保护装置误动作,影响到生产工艺过程、设备寿命和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甚至造成停电事故。电网中的谐波污染还影响到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和电费计算的公正性。因此,监测和治理谐波对电网的污染已成为企业和电力公司双方的共识。据美国国家电力科学研究院(EPRI)的统计资料,由于电力供电电源的扰动和电网谐波污染带来的危害,工业领域每年要付出上百亿美元的代价。

从电能和电能质量管理角度,通过对企业动态电能消耗数据、动态历史负荷数据,电网相关参数的变化和电能质量及谐波数据在线连续检测,使企业了解自身真实的用电负荷变化和用电环境。基于这些全面的、准确的动态用电信息和历史负荷数据,企业可以实施节电改造,优化现有用电结构和方式,挖潜节能提高用电效率,使用“清洁”电源。企业不需要进行大的改造和投资,从管理上达到合理用电,节约用电的目的。

北京贝之瑞系统控制有限公司研发了企业用电实时信息系统(PDM)并正在试运行。该系统的核心是一套先进的企业用电数据分析和管理软件,PDM系统采集、统计和处理的数据包括:动态电能消耗数据、动态历史负荷数据、电网实时参数、电能质量及谐波数据,为企业了解真实的用电负荷变化和用电环境。优化用电结构和方式,提高用电效率,实施节电改造和使用“清洁”电源,提供一

套先进实用的监测、分析、诊断和管理工具。

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装有PDM软件的前台计算机通过现场智能电力数据采集器连续采集、在线监测配电、用电网络电气参数和重要负荷数据,采集的动态数据包括电能量和瞬时量、电压质量和谐波数据;数据经过PDM管理软件分析、处理后,用电子表格和图示化的方式直观显示用电数据和电能质量状况;用户依据动态历史用电数据、负荷曲线、电能质量数据以及参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整运行设备和用电结构,以优化用电方式,节约电能,提高生产运行和设备效率。

安装PDM系统后,企业可获得全面、真实的动态用电数据和电能质量数据,各种电子报表和曲线图可以是每天的、每周的、每月的,用户可以调用和查看过去任意时段的用电信息,包括:

1. 电能消耗的数据和相关信息,包括有功电量、无功电量、分时电量、负荷曲线和“冻结”数据,这些数据可作为电费核算和企业内部考核数据;

2. 电网运行参数,包括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压、电流、功率因数、频率、最大需量等;

3. 电能质量数据,包括电压上凸、下凹、中断,三相不平衡度等;

4. 供电电源中包含的谐波数据。

PDM不是像直接安装变频调速,电机启动和功率因数补偿器等设备达到节能的目的。PDM是为企业提供了一套科学用电的分析、管理工具,让用户直观科学地了解自己怎样在用电,用的什么样的电,全面了解企业用电状况。系统提供的动态历史负荷数据和数据之间相互的关系,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对企业用电状况进行分析和诊断,从用电管理角度实现合理用电和节约用电。

举例来讲,通过PDM的负荷调查功能和动态历史负荷曲线,企业可以合理安排运行负荷和用电方式,以避免最大需量超限和调整峰、谷时段的负荷比例;可以监测无功和功率因数的变化来提高用电效率;PDM提供的任意时段的用电数据和曲线,为企业节能管理实施内部考核提供了分解数据等。

PDM系统的设计是面向企业用电管理,全面监测、记录和分析企业动态用电数据、电力参数、电能质量和谐波数据,所有数据可以用电子表格和各种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的形式记录、打印和显示,为企业了解、分析用电负荷变化,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用电效率,实施节能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通常配电室和变电站的自动抄表工作只是PDM系统众多功能之一。

PDM与谐波检测仪是有区别的。通常谐波监测仪是专用的离线工作的谐波监测和分析仪表,适合研究和设计部门做谐波检测、试验用途。而PDM是企业用电数据和电能质量在线实时监测系统,是企业用电管理和生产运行重要的信息

化系统。

PDM与自动化系统也是有区别的。PDM和自动化系统是面对企业生产运行和电能管理不同问题的两个系统。通常大型企业安装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和电子模拟屏主要是监控系统的运行状况和实时参数,以保证生产和运行的安全,这些系统不具备电能数据和电能质量检测、分析、管理功能。

从上述情况介绍,我们认为转变传统的节能和用电管理观念,依靠技术创新,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企业“节能降耗”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推广PDM软件从用电分析管理角度实现合理用电,节约用电和使用“清洁”电源的理念,在产品功能设计和价格定位时,使其独到的功能与技术创新突破传统产品的局限,充分考虑到让大多数中小型用电企业都能用得起,PDM的高性价比一定会让市场感到满意和惊喜。

第五篇:政府推动农村信息化步入快车道

来源:赛迪网

一览农业英才网转

“三农”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之一。今年中央发布的第8个关于农村的“一号文件”再次引发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关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新农村建设的浪潮。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农业信息化也受到空前重视。

推进农村信息化意义重大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对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要求,这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前几个一号文件中是不曾有过的,也体现了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时代特征。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10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进展飞速,目前,互联网已经被运用到了非常广阔的领域,一个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体系的架构已经基本形成。农业农村信息化成为缩小数字鸿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服务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投入不足,相关的网站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分散现象比较明显;农村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落后,高水平的农业和农村信息网站数量不多,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和发展落后;信息系统定位不太明确,功能单调。从本质上来看,这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如果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城乡之间已存在的“数字鸿沟”会继续扩大,会进一步加大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难度,而且还会影响中央涉农政策的实施效果。这也给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政府推动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

目前来看,我国的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主导下进行的,最近几年来,相关部委都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以信息产业部为例,2006年,信息产业部先后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来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其中《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七条具体政策、措施:

一是建立部际协作联合推进机制。信息产业部拟联合国信办、农业部等相关部委,尽快出台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信息产业部成立领导小组,并建立部省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加强统筹规划。四是完善政策法规。研究制定电信资费向农村倾斜的相关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出台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五是加大引导性资金投入。加快推动建立电信、邮政普遍服务基金,积极争取设立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专项基金。六是加强分类指导,抓好试点示范。七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今年4月,农村信息化试点示范工程“大篷车”在河南拉开了序幕,伴随着“大篷车”的全国之旅,农村信息化应用全国巡展整合中国通信运营业务、通信终端、增值业务、应用软件及相关信息内容服务,将适农产品、通信业务及便民信息服务深入农村,直接面对广大农民,生动展示农村信息化丰富应用。

大篷车以及农村信息化应用巡展,波及多个省市,受训农民过千万,惠及农民过亿。

此外,各相关部委还积极采取措施共同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今年9月,信息产业部与文化部举行合作协议书签字仪式,就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工程的合作共建,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成了协议。

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成效显著

在这一政策环境下,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信息产业部以“村村通电话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2006年全年共有13740个行政村新开通电话,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我国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从2005年底的97.1%上升到98.9%,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电信普遍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在信息产业部和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气象局等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国涉农网站已超过6000个。全国农业系统已经在260个地(市)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地(市)总数的78%;77%的县、47%的乡镇政府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培养发展了近11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广电总局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国家气象局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信息中心并延伸到乡镇服务站,通过“中国兴农网”建立的省、市、县分支机构,基本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国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还处于一个大力推进的过程当中,国家相关部门也明确表示,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工作,还将是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四届国家信息化发展论坛上指出:到2010年,要实现农村“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采用多种接入手段,以农民普遍能够承受的价格,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完善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市场、科技、教育、卫生保健、劳动就业等信息服务。加强信息技术在“三农”方面的应用,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结合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回顾2007年,展望2008年,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将迎来新一轮快速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此外,各相关部委还积极采取措施共同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今年9月,信息产业部与文化部举行合作协议书签字仪式,就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工程的合作共建,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成了协议。

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成效显著

在这一政策环境下,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信息产业部以“村村通电话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2006年全年共有13740个行政村新开通电话,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我国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从2005年底的97.1%上升到98.9%,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电信普遍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在信息产业部和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气象局等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国涉农网站已超过6000个。全国农业系统已经在260个地(市)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地(市)总数的78%;77%的县、47%的乡镇政府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培养发展了近11万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广电总局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国家气象局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信息中心并延伸到乡镇服务站,通过“中国兴农网”建立的省、市、县分支机构,基本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国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还处于一个大力推进的过程当中,国家相关部门也明确表示,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工作,还将是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四届国家信息化发展论坛上指出:到2010年,要实现农村“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采用多种接入手段,以农民普遍能够承受的价格,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整合涉农信

息资源,完善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市场、科技、教育、卫生保健、劳动就业等信息服务。加强信息技术在“三农”方面的应用,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结合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回顾2007年,展望2008年,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将迎来新一轮快速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上一篇:信息化施工管理技术下一篇:小学化倾向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