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最强音教学反思

2022-09-09

第一篇:中华最强音教学反思

《爱我中华》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族之花”第一篇主体文章《爱我中华》。

今天的课堂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是:首先,授课情绪激昂,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其次,课堂组织有序,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评价较为及时和恰当;最后,老师和学生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学生的预习很到位,师生服装整齐划一,体现了对此次汇报课的重视,态度决定成功。

当然,本次汇报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第一,对学生的评价语言略显单一,指导朗读做得不够到位。第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过于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缺乏一定的深度,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将环节一一落到实处,有“走形式”之嫌;第三,对于本可重难点的升华引导的不足,主题思想的引导与升华过于牵强;第四,课堂教学的过渡和衔接不够自然和顺理成章,略显生硬;第五,分角色配乐朗诵的分工不甚明确;第六,课件制作能力不足,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改进:第一,勤学多问,向同学科有经验的老师同事不断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第二,认真钻研教材教参,研读课本,研钻教参,多听课,多反思;第三,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外出学习活动,并积极写下学习心得,反思自己的教学;第四,增进自己的课件制作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数字时代的新式信息化课堂教学;第五,注意培养自己丰富的教学评价语言和行为,注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和传承性。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汇报课的一些浅薄的教学反思。

第二篇: 《中华大家庭》教学反思

当我看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一课题时我想到这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中华大家庭,这个大家庭体现的精神是:和谐,平等,理解尊重,团结和统一,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这个大家庭的民族精神,我确定课题为《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课综合性很强,融地理、社会、文化、品德教育于一体,关注主题目标,关注学科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课内外的关联,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

执教完这一课我的心情难以平静虽然课前我认真阅读了很多关于民族风情的资料,制作了内容丰富的课件,同时也为学生准备了相关资料。课上学生们也能通过自学,交流,过关展示的形式认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成员,理解民族和谐平等,团结统一,了解各民族的民族风情。但是各种资源的利用不够开放。

首先,在了解民族风情这一环节,学生手中的资料介绍的很详细课堂上我可以与学生在过关展示这一环节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点详细介绍,将资料里提到的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人物进行简介,这样学生对中华民族这个团结统一的大家庭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学生资源利用的不充分,不及时。比如我在学生认识了56个民族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看钱币来找到各民族这一环节时,我可以试着问学生在什么地方能找到各民族?学生的回答一定不是一种,这样就可以利用一个问题找到多个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课堂的生成利用不及时,比如学生在回答自己是哪个民族时,很多学生回答是汉族,那我可以顺势引出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其他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这样就及时抓住了学生有价值的回答,师生产生互动,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拓展

最后是社会资源挖掘不全面,在学生理解我国各民族的和谐平等时,可以联系十八大代表中就有少数民族代表,从而体会各民族的和谐平等。

《诚信为本》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内容是关于诚信这一主题的,结合四年级诚实一课的教学基础以及本单元交往这一主题,我把本课的目标重点,定为在守信教育上,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1.知道什么是诚信。2.了解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到人与人交往时诚信的价值。3.理解和体验为人处事要诚信。

首先,依托真实,回归到生活之中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而离开了真实的生活,那课堂将会变成学生高呼口号的场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诚心的事例在我们周围比比皆是,作为老师,一方面我努力倡导诚信,另一方面,我也绝不回避社会的阴暗面,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安排了《曾子杀猪》和找身边的诚信事例《送跳绳》以及《假稻种》这些正反面的真实事例,也了《海尔砸冰箱》赢得诚信,如果各行各业谁去诚信,将会怎样的真实事例,让真实的生活生成教材,让学生真正回到生活之中。

其次,注重体验,升华情感

情感是行为的催化剂,只有动之以情,才能导之以行,而体验是最真实,最感性的心里感受,如《送跳绳》,我就引导学生,让他们产生微妙不仅要讲诚信,还要学会如何做人,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如果你是曾子家的孩子,面对妈妈失信于你,你有什么想法?”“面对假种子事件,你有何感想”“当别人失信于你时,你有什么感受”将心比心,当你失信于别人时,别人又会有什么感受?这样,我努力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情感的升华。

不过,课堂中也存在一些遗憾,如,学生发言不够积极 ,回答问题时,个别学生发言多,少数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得展示的机会,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吸取别人的优秀经验,尽量弥补存在的不足。

本节课搜集了大量的历史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了《古老的国家》教学反思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足迹。通过与日本、美国的历史进行横向比较,学生概念更加清晰了。历史朝代歌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记忆,还有少数学生死记硬背,缺少理解,效果不太好。

拜 访 远 古 先人以交流资料为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交流,了解了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知道了北京人是最先使用火的古人类。对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同学们更是津津乐道,兴趣盎然。仍有少数学生不查资料,课上课下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学习兴趣不浓,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古代四大发明大多数学生都很熟知,但它们是怎样发明的,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学生并非清楚,需要课堂上着重解决。本节课紧扣重点,让学生从资料中提取信息,基本上达成了目标。

第三篇:《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使学生感觉比较熟悉,能很快的投入到课堂的气氛中来,无论是课前的预习准备还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都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课前给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搜集材料、思考问题的任务,课堂上每个学习小组都有在全班展示本组成果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热烈。另外,我还非常注重教法和学法的多样性,讲授法、情景设置法、比较法、归纳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法等等,学生在课堂上也有阅读,有思考、有讨论、有交流、有展示、有评价。我觉得课堂上的“由中华文化到中原文化的展示”这个环节效果非常好,展示了河南的独特文化,使学生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共鸣,使学生作为一个河南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另外课堂上的“小组成果展示”这个环节也很好。

学生的准备非常充分,语言表达优美流畅,体态大方。这对学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在有的问题小结时,有些简短;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用语也应该更生动一些。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四篇:《爱我中华》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体会课文表达的强烈的名族情、爱国情。 3. 课文中六次出现了“爱我中华”。引导学生读后进行交流,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重点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爱我中华”这句歌词表达的感情。 2. 难点:体会课文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教学准备] 歌曲《爱我中华》,搜集各民族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题。

1.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会唱的可以跟唱。

2. 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称吗?简介作者、演唱者和写作背景。我们今天学习这首歌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可以同桌对读,可以齐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 对于读文时不懂的地方标划出来,同桌交流。

三、研读文本,深入理解。

1、 文中有多处重复的语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小组交流。(多处点到“五十六”,“爱我中华”)

2、 研读课文。 (1)“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让学生说说谁在建设我们的国家。 (3)“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

结合生活中的灾难发生时我国人民团结的表现,让学生感受各族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可以播放奥运会上健儿们拼搏的图片,让他们理解健儿奋起步伐。播放各民族大团结的图片,体会民族的和谐相处。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师生合作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引导学生结合齐读时的感受说说“爱我中华”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

四、跟唱歌曲,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

爱我中华

团结

爱国

[教学反思]

因为本课是大家很熟悉的歌词,有的学生都会唱了,学习起来相对容易。通过播放歌曲,图片学生能对各族的团结有较清楚的认识,通过学生观看抗震救灾时人们的英勇表现理解我们的民族在灾难面前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文章进行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有不恰当的地方,需要加强练习。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一、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中华不振”。课堂上,我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组织教学的。“中华不振”成了我解构、重组、整合本文的一条主线。

二、抓住“特写镜头”,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课文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我把这一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让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层层推进的情感。课堂上我指数名学生读此语段,然后不失时机地加以追问: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这个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的什么人?三个“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匣子,说得十分动情,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朗读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强。

三、拓展文本,直面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我出示补充材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火烧圆明园》让孩子直面历史,让孩子心海难平,让孩子心有所向,让孩子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报国之情。课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心灵已受到强烈的震憾,与少年周恩来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接着我创设情境多次让学生激情朗读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时此刻,我仿佛觉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个个的少年周恩来,学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之中了。直至课的尾声,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练笔:我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孩子们都能畅所欲言,纷纷诉说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说得十分精彩。

结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总体来说,这次教学能站在新课程观的高度,本着为学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围绕“爱国——立志”这一主题,让学生在文本及与文本有关的多个材料中浸润、沉潜,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走进思想的乐园,走进智慧的王国……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上一篇:中国现代诗歌的分类下一篇:综合事务部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