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水资源公报

2022-07-06

第一篇:江苏省水资源公报

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推进民生水利,统筹推进了水利建设、管理、改革等各项工作。

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非常严重。南方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涉及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设施遭受严重损失;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造成8个省(直辖市)大量水库、水电站和堤防受损,并形成众多的堰塞湖;黄河遭遇了40年来最严重的凌汛,出现重大险情;全年有10个台风或热带风暴登陆,珠江发生了流域性较大洪水,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晚秋汛;东北、华北、西北和黄淮等部分地区发生了近5年来最严重的干旱,部分地区因旱发生饮水困难。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水利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预案,调动全行业力量,全力以赴抗灾救灾,积极参与灾后重建,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8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54.8mm,折合降水总量为62000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1.9%。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22.6mm,比常年值偏少1.7%;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44.3mm,比常年值偏多3.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和海南偏多20%左右;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其中宁夏和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10%。

地表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377亿m3,折合年径流深278.6mm,比常年值偏少1.2%。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0%,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广东、广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间,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间。

2008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33亿m3;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57亿m3,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64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6101亿m3。

地下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36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683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7亿m3。2008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806亿m3,其中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73亿m3,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6%。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2%、36.3%、7.9%和4.6%。

水资源总量 200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7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0%,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7.0%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601亿m3,比常年值偏少12.5%,占全国的16.8%;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2834亿m3,比常年值偏多1.7%,占全国的83.2%。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0万m3。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2008年对全国500座大型水库和298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3083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360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751亿m3,比年初增加345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32亿m3,比年初增加15亿m3。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52亿m3,其中黄河区减少35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412亿m3,其中长江区和珠江区分别增加242亿m3和142亿m3。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与年初比较,湖北、广西、贵州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430亿m3,河南、青海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减少,共减少蓄水量70亿m3。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2008年,北方17个省级行政区对77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减少38亿m3。在各水资源一级区中,仅海河区和辽河区地下水储存量增加,西北诸河区、黄河区、淮河区、松花江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西北诸河区减少32亿m3,其余3区减少幅度在2亿~8亿m3之间。按省级行政区统计,地下水储存量增加的仅有6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河北和辽宁增加较多,分别增加近5亿m3;储存量减少的有11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新疆减少最多,达28亿m3,陕西、黑龙江、甘肃、减少幅度在4亿~6亿m3之间。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08年,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81个,漏斗总面积7万km2。在38个浅层(潜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km2的共11个,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大于20m的共24个。在43个深层(承压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km2的共25个,年末漏斗中心水头埋深大于50m的共13个。2008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21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1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9个,中心水头下降的有10个。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 2008年全国总供水量5910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1.5%。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1.2%,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3%,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5%。在4796亿m3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占33.8%,引水工程占38.6%,提水工程占24.9%,水资源一级区间调水占2.7%。在1085亿m3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占80.1%,深层承压水占19.4%,微咸水占0.5%。

北方6区供水量2622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44.4%;南方4区供水量3288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55.6%。南方各省级行政区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大多占其总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级行政区地下水源供水占有较大比例,其中河北、北京、山西、河南4个省(直辖市)占总供水量的50%以上。

另外,全国直接利用海水共计41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其中广东、浙江和山东利用海水较多,分别为204亿m

3、119亿m3和33亿m3。

用水量 2008年全国总用水量5910亿m3,其中生活用水占12.3%,工业用水占23.7%,农业用水占62.0%,生态与环境补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2.0%。与2007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91亿m3,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9亿m3,工业用水减少7亿m3,农业用水增加65亿m3,生态与环境补水增加14亿m3。在各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m3的有江苏、新疆、广东3个省(自治区),用水量少于50亿m3的有天津、青海、北京、西藏、海南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甘肃、海南6个省(自治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福建、江苏、湖北、贵州、安徽7个省(直辖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庆和天津3个直辖市。 用水消耗量 2008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110亿m3,其中农业耗水占74.7%,工业耗水占10.7%,生活耗水占12.4%,生态与环境补水耗水占2.2%。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3%,干旱地区耗水率普遍大于湿润地区。各类用户耗水率差别较大,农田灌溉为62%,工业为24%,城镇生活为30%,农村生活为85%。 废污水排放量 废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2008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58亿t。

用水指标 2008年,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46m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193m3。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为每日212L,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72L,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为435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108m3。按可比价计算,2008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7%和9%。 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从人均用水量看,大于600m3的有新疆、西藏、宁夏、黑龙江、江苏、内蒙古、广西、上海、青海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西藏、宁夏分别达2500m

3、1315m

3、1208m3;小于300m3的有山西、天津、北京、陕西、山东、河南、四川、贵州、河北、重庆10个省(直辖市),其中山西最低,仅167m3。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看,新疆和西藏2个自治区较高,分别为1209m3和948m3;小于100m3的有北京、天津、山东、山西、上海、浙江6个省(直辖市),其中北京、天津分别为30m3和34m3。

四、水体水质

河流水质 2008年,对约15万km的河流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3.5%,Ⅱ类水河长占31.8%,Ⅲ类水河长占25.9%,Ⅳ类水河长占11.4%,Ⅴ类水河长占6.8%,劣Ⅴ类水河长占20.6%。全国全年Ⅰ~Ⅲ类水河长比例为61.2%,与2007年基本持平。各水资源一级区中,西南诸河区、西北诸河区、长江区、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水质较好,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95%~64%;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辽河区和松花江区水质较差,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35%~47%。

湖泊水质 对44个湖泊的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面积占44.2%,Ⅳ类和Ⅴ类水的面积共占32.5%,劣Ⅴ类水的面积占23.3%。对44个湖泊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1个湖泊为贫营养,中营养湖泊有22个,轻度富营养湖泊有10个,中度富营养湖泊有11个。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如下:

太湖:若总磷、总氮参加水质评价,湖体水质均劣于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水面积分别占评价面积的7.4%、27.2%和65.4%。若总磷、总氮不参加水质评价,则Ⅱ类水面积占18.8%,Ⅲ类水面积占64.5%,IV类水面积占13.8%,劣Ⅴ类水面积占2.9%。除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带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外,其他湖区均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滇池:耗氧有机物及总磷和总氮污染均十分严重。无论总磷、总氮是否参加评价,Ⅴ类水面均占评价水面的28.3%,劣Ⅴ类水面占71.7%。全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巢湖:西半湖污染程度明显重于东半湖。若总磷、总氮不参加评价,东半湖评价水面水质为Ⅲ类,西半湖评价水面为Ⅳ类,总体水质为Ⅳ类。若总磷、总氮参加评价,东半湖评价水面水质为Ⅳ~Ⅴ类,西半湖为劣Ⅴ类,总体水质为劣Ⅴ类。东半湖处于中营养状态,西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水库水质 在监测评价的378座水库中,水质优良(优于和符合Ⅲ类水)的水库有303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80.2%;水质未达到Ⅲ类水的水库有75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19.8%,其中水质为劣Ⅴ类水的水库有16座。对347座水库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中营养水库有241座,轻度富营养水库86座,中度富营养水库18座,重度富营养水库2座。

省界水体水质 对全国298个省界断面的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断面数占总评价断面数的44.6%,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占27.5%。各水资源一级区中,省界断面水质较好的是西南诸河区和东南诸河区,淮河区、海河区、辽河区省界断面水质较差。省界断面的主要超标项目是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等。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状况 2008年全国监测评价水功能区3219个,按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评价,全年水功能区达标率为42.9%,其中一级水功能区(不包括开发利用区)达标率为53.2%,二级水功能区达标率36.7%。在一级水功能中,保护区达标率为65.5%,保留区达标率为67.7%,缓冲区达标率为25.9%。

地下水水质 2008年,根据641眼监测井的水质监测资料,北京、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海南、宁夏、广东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地下水水质进行了分类评价。水质适合于各种使用用途的Ⅰ~Ⅱ类监测井占评价监测井总数的2.3%,适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的Ⅲ类监测井占23.9%,适合除饮用外其它用途的Ⅳ~Ⅴ类监测井占73.8%。

说明:《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二篇: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图)

2005-09-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4年,我国大江大河除长江、淮河的局部河段和珠江流域西江发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外,水势比较平稳,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较大洪水。2004年全国旱情偏轻,农作物受旱面积比2003年减少约1.1亿亩,但华南部分地区旱情严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力协作,加强洪水管理,拓宽抗旱领域,控制了灾情的扩展蔓延,减少了灾害损失,保障了粮食丰收。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在水利规划、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配置、农村水利、节约用水和水利改革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为推进新时期的治水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4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全国平均降水量601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5687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6.5%。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六区)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值减少6.3%,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四区)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值减少6.6%。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山东、新疆、天津、西藏、河南、湖南、重庆、青海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偏多13.3%;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海南、江苏和内蒙古偏少20%以上。

地表水资源量 2004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6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244毫米,比常年值减少13.4%。北方六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5.2%,南方四区比常年值偏少13.0%。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只有山东、西藏、新疆、上海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山东偏多18.3%外,其他3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程度均低于7%;比常年值偏少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江苏、河北、海南偏少四成以上,福建、甘肃、广东、江西和山西偏少四成至三成。2004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79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94亿立方米,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为970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2921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 2004年全国矿化度小于或等于2克/升的地下水资源量为743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7.8%。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42亿立方米,加上井灌回归补给量后的总补给量为1704亿立方米。北方六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379亿立方米,占全国平原区总补给量的81%,其中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2%、36.3%、8.0%和4.5%。地下水资源量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量仅1003亿立方米。

水资源总量 2004年全国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与不重复量之和)为24130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12.9%。北方六区水资源总量458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9.0%),比常年值减少12.7%;南方四区水资源总量1954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81.0%),比常年值减少13.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2.4%,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5.5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2004年全国共统计大型水库462座、中型水库2771座,水库年末蓄水总量2219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25亿立方米。北方六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减少31亿立方米,除辽河区和海河区比年初分别增加13亿和8亿立方米外,其他区均比年初减少;南方四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增加56亿立方米,除珠江区比年初减少24亿立方米外,其他区均比年初增加。在各省级行政区中,蓄水增加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增加蓄水量138亿立方米,其中增幅较大的浙江和湖南分别增加了37亿和29亿立方米;蓄水减少的有14个省(自治区),共减少蓄水量113亿立方米,其中减幅较大的河南减少了24亿立方米。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2004年对北方71万平方公里(缺新疆)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减少68亿立方米。按省级行政区统计,地下水储存量减少的有12个省级行政区,其中黑龙江、安徽、河北、吉林减少较多,分别减少19亿、15亿、14亿和10亿立方米;储存量增加的有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山东和辽宁增加较多,分别增加8亿和6亿立方米。按水资源一级区统计,除辽河区增加2亿立方米外,其余五个水资源一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松花江区、海河区和淮河区减少较多,分别减少28亿、18亿和16亿立方米。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2004年,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76个(浅层漏斗和深层承压漏斗各38个),漏斗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2004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23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1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16个,中心水头下降的有27个。

三、供用耗排水量

供水量 2004年全国总供水量5548亿立方米,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1.2%,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5%,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3%。北方六区供水量2457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供水量的44.3%;南方四区供水量309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供水量的55.7%。南方各省级行政区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大多占总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级行政区地下水源供水占有较大比例,其中河北、北京、山西、河南、山东、辽宁和内蒙古等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占总供水量的50%以上。在4504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占33.0%,引水工程占37.7%,提水工程占26.9%,水资源一级区间调水占2.4%。在108亿立方米调水量中,海河区引黄河水42亿立方米,淮河区从长江和黄河共引水60亿立方米,长江区从钱塘江和淮河共引水5亿立方米。

另外,全国有8个省(直辖市)直接利用海水共计234亿立方米,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其中广东和浙江两省利用海水最多,分别为105亿和64亿立方米。

用水量 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5548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11.7%,工业用水占22.2%,农业用水占64.6%,生态用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1.5%。按生活(单指居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划分,生活用水占8.0%,生产用水占90.5%,生态用水占1.5%。与2003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22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增加153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52亿立方米(其中火电用水增加4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增加20亿立方米,生态用水略有增加。

按东、中、西部地区统计,用水量分别为21

45、159

5、1808亿立方米,相应占全国总用水量的38.7%、28.7%、32.6%。由东往西,生活和工业用水比重逐渐减小,农业用水比重逐渐增大。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有江苏、新疆、广东3个省(自治区),用水量介于200~400亿立方米的有7个省(自治区),用水量介于100~200亿立方米的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量少于100亿立方米的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有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海南、甘肃、河北7个省(自治区),大多位于西部地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江苏、湖北、广东、福建、安徽7个省(直辖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庆、天津3个直辖市。

用水消耗量 2004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00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耗水占77.0%,工业耗水占9.3%,生活耗水占12.1%,生态耗水占1.6%。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4%,干旱地区耗水率普遍大于湿润地区。各类用户耗水率差别较大,农田灌溉为64%,工业为23%,城镇生活为30%。

污水排放量 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2004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693亿吨,其中工业污水占2/3,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占1/3。

四、用水指标

2004年,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27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399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212升(含公共用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68升, 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196立方米,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为450立方米。按东、中、西部统计分析,人均用水量分别为

436、37

1、487立方米,即中部小,东、西部大;万元GDP用水量差别较大,分别为2

21、39

2、645立方米,西部是东部的2.9倍;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分别为

415、37

9、581 立方米,西部大于东、中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1

35、240、241立方米,呈东部小,中、西部大态势。

因受人口密度、经济结构、作物组成、节水水平、水资源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从人均用水量看,大于600立方米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江苏、黑龙江、上海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宁夏、西藏分别达2

532、12

59、1022立方米;小于300 立方米的有山西、陕西、河南、天津、重庆、北京、山东、四川、贵州、河北等10个省(直辖市),其中山西最低,仅168立方米。从万元GDP用水量看,大于1000 立方米的有新疆、宁夏、西藏等3个自治区,均位于西部地区;小于200立方米的有天津、北京、山东、上海、浙江、山西、辽宁等7个省(直辖市),大多位于东部地区,其中天津、北京分别为74和78立方米。

五、地表水体水质

根据2004年水质监测资料,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全国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

河流水质 根据1300条河流3200多个监测断面的水质资料,对13万公里河流水质进行了评价,全年期水质总体状况是:Ⅰ类水河长占6.3%,Ⅱ类水河长占27.2%,Ⅲ类水河长占25.9%,Ⅳ类水河长占12.8%,Ⅴ类水河长占6.0%,劣Ⅴ类水河长占21.8%。全年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59.4%,比2003年减少了3个百分点。各水资源一级区中,西南诸河、西北诸河、长江、珠江和东南诸河5个区水质较好,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97%~63%;黄河、海河、松花江、辽河和淮河5个区水质较差,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46%~31%。与2003年相比,黄河区、辽河区、西南诸河区、淮河区和海河区水质有所改善,西北诸河区、松花江区、珠江区、东南诸河区和长江区水质略有下降。

省界水体水质 对全国229个省界断面的水质进行了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断面数占总评价断面数的39.3%,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占34.5%。总体来看,省界水体的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各水资源一级区中,省界断面水质较好的是松花江区、珠江区和长江区(未含太湖流域),辽河区、太湖流域、淮河区和海河区的省界断面水质较差。省界断面的主要超标项目是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氟化物、挥发酚、总磷等。

湖泊水质 在评价的50个湖泊中,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湖泊有18个,部分水体受到污染的13个,水污染严重的19个。对49个湖泊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17个湖泊处于中营养状态,32个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是:太湖16.5%的面积为Ⅲ类水,75.3%的面积为Ⅳ类水,8.2%的面积为劣Ⅴ类水;中营养水平的面积占23%,富营养占77%。滇池水质以Ⅴ类为主,占评价面积的69%,劣于Ⅴ类水质占评价面积的31%,全湖处于富营养状态。巢湖的东半湖巢湖市第一水厂湖区水质为Ⅳ类,中庙湖区水质为Ⅴ类,西半湖水质为劣Ⅴ类,湖水处于富营养状态。

水库水质 在评价的322座水库中,水质优良(优于和符合Ⅲ类水)的水库有265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82.3%;水质未达到Ⅲ类水的水库有57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17.7%,其中水质为劣Ⅴ类水的水库有14座。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对238座水库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三分之二的水库处于中营养状态,三分之一的水库处于富营养状态。

说明:《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三篇:2004年遵义市水资源公报

遵义市中心城区湘江河一角

前 言

《遵义市水资源公报》是按年度向社会发布反映当年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主要通报当年来水、供水、用水及水环境状况,反映重要的水事活动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指导,让全社会都来了解水资源、关心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让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持续利用,保障我市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公报》按年度反映我市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情况,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排污情况、水环境状况及重要水事等,分别按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提供数据和信息。

《公报》本着通俗易懂、简明扼要之目的,力求全面、准确地提供数据,使之便于各级部门、领导和全社会了解我市的水资源状况,促使我市的水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对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公报》的编制由遵义市统计局、遵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遵义市环保局、遵义市水利局、遵义电厂等单位提供有关资料,遵义市水文水资源局提供实测水文资料,由遵义市水文水资源局分析、计算、汇总而得到。在此,对积极支持协作配合2004年《遵义市水资源公报》完成的各有关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公报》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我们诚肯地希望各有关单位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遵义市水能资源成功转让 摄影:王君涛 目 录 前言

一、概述„„„„„„„„„„„„„„„„„„„„„„„„„„„„1

二、水资源量„„„„„„„„„„„„„„„„„„„„„„„„„„3 (一)降水量„„„„„„„„„„„„„„„„„„„„„„„„„„3 (二)地表水资源量„„„„„„„„„„„„„„„„„„„„„„„5 (三)地下水资源量„„„„„„„„„„„„„„„„„„„„„„„6 (四)水资源总量„„„„„„„„„„„„„„„„„„„„„„„„6

三、水质评价„„„„„„„„„„„„„„„„„„„„„„„„„„9 (一)河流水质状况„„„„„„„„„„„„„„„„„„„„„„„„9 (二)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9 (三)废污水排放量„„„„„„„„„„„„„„„„„„„„„„„„10

四、蓄水动态„„„„„„„„„„„„„„„„„„„„„„„„„12

五、供、用、耗水量„„„„„„„„„„„„„„„„„„„„„„13 (一)供水量„„„„„„„„„„„„„„„„„„„„„„„„„„13 (二)用水量„„„„„„„„„„„„„„„„„„„„„„„„„„13 (三)用水指标„„„„„„„„„„„„„„„„„„„„„„„„„„14 (四)耗水量„„„„„„„„„„„„„„„„„„„„„„„„„„14

六、水资源利用简析„„„„„„„„„„„„„„„„„„„„„„15

七、2004年水利大事记„„„„„„„„„„„„„„„„„„„„„16 附图:

1、2004年遵义市年降水量等值线图

2、2004年遵义市年降水量距平图

3、2004年遵义市主要河流水质评价图

一、概述 遵义市地处贵州省北部,东连铜仁,西接毕节、四川,南与黔东南、黔南州、贵阳市接壤,北濒重庆,地处东经105°36′~108°13′,北纬27°08′~29°12′。

市辖红花岗区、汇川区、遵义县、绥阳县、正安县、道真县、务川县、凤冈县、湄潭县、余庆县、赤水市、桐梓县、仁怀市、习水县等十四个县市(区),江河湖库分属长江流域的长江上游水系和乌江水系。

全市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2004年末全市人口723.0万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2.4亿元(初步确定),其中工业产值292.4亿元(初步确定),耕地面积587.5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8.1万亩,农田实灌面积194.7万亩,粮食产量320.7万吨。

2004年全市为平水年,平均降水量1153.4毫米,折合降水量354.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331.3亿立方米,2004年比多年均值增加7.1%,比上年增加5.4%;水资源总量187.5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609.4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72.4亿立方米,2004年与多年均值比较增加8.7%,与上年比增加8.4%;地下水资源量43.45亿立方米。全市大中小型水库年末蓄水量比上年年末蓄水量增加1.9818亿立方米。全市Ⅱ、Ⅲ类水质水域占全部评价河长的95.5%。

遵义市水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水样监测 市水文局供图

二、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1、行政分区 2004年平均降水量1153.4毫米,折合水量354.8亿立方米,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较增加7.1%,属平水年。降水在地区上和季节上分布不均,各县市区的降水量除绥阳县、正安县、道真县、务川县等县略偏丰外,其余县市(区)与常年相比,基本持平。

降水量最多发生在务川县砚山镇,年降水量为1688.9毫米;最少发生在仁怀市的长岗镇,其年降水量分别为764.4亳米。

2、流域分区

按照新的Ⅱ级流域划分,我市划分为宜宾至宜昌区(原长江上游干流区)和乌江区。对流域分区进行III级划分,则宜宾至宜昌区中,我市有赤水河片区和宜宾至宜昌干流片区(綦江河片区);而乌江区则划分为思南以上片区和思南以下片区两部分。2004年宜宾至宜昌区年降水量为1002.1亳米,折合水量108.0亿立方米,与上年比较增加了1.2%,与多年平均比较减少了0.4%;乌江区年降水量为1235.0毫米,折合水量246.8亿立方米,与去年比较增加了7.3%,比多年平均比较增加了10.8%。

3、暴雨洪水

2004年我市较有影响的暴雨发生在9月5日,本次降雨的暴雨中心位于湄潭县天城乡,天城乡9月5日降水量达333.2毫米(据气象局资料),在本次降雨中,总计共有绥阳、湄潭、正安、务川等县的24个乡镇的日降水量超过100毫米,致使部分乡镇受灾。

2004年全市降水量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偏少。务川县、凤冈县、绥阳县等地是高值区;而仁怀市、习水县等地是低值区。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汛期(5-9月)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5%-80%。而枯期(1-3月,10-12月)的降水量仅占年总降水量的20%-35% 洪水方面:总的来讲,由于本年度我市没有发生大范围的高强度、长历时强降水,故我市的河流也未出现大规模的洪水,仅有4个报汛汛站出现有超警戒水位的洪峰。

(二)地表水资源量

1、行政分区

2004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87.5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609.4毫米,与上年比较增加了8.4%,与多年均值比较增加了8.7%,属平水年。径流系数为0.528,产水模数为6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全市14个县市区的径流深大多在500-750毫米之间,其中绥阳、道真、正安、务川等县径流深超过700毫米,仁怀市为最小,年径流深为481.4毫米;而务川县为最大,年径流深达872.8毫米。与去年比较,赤水市、仁怀市、务川县、习水县等地增加的幅度在10-20%,除此以外,其余各地的变动幅度均在10%以内。

2、流域分区

宜宾至宜昌区地表水资源量为55.04亿立方米,年径流深510.6毫米,与多年均值比较减少了3.2%,属正常年份;乌江区地表水资源量130.4亿立方米,年径流深652.6毫米,与多年均值比较增加12.9%,属偏丰年份,思南以上片区与多年均值比较增加了11.1%,思南以下片区与多年均值比较增加了14.1%。

3、地表水资源分布特点

1)、地表水分布不均。全市2004年径流深为609.4毫米,按流域分区,最大为思南以下片区752.8毫米,最小为赤水河片区478.4毫米;按行政分区,最大为务川县872.8毫米,最少为仁怀市481.4毫米。

2)、年内分配不均。汛期(5-9月)占全年比重的55%~65%,所分析的主要水文站赤水站、茅台站、鲤鱼塘站、长坝站连续四个月(6-9月)最大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50%~60%。

(三)地下水资源量

我市地下水除少部分向地下深层补给外,绝大部分在地下经过隙流、脉流、管流等方式流程后,汇入河川,成为地表水的一部分。2004年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43.45亿立方米,其中宜宾至宜昌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3.29亿立方米,乌江区为30.15亿立方米。

(四)水资源总量

南方山丘区地下水排泄主要进入河川,其它排泄量很小,故可以将地表水资源量近似作为水资源总量。2004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87.5亿立方米,与上年比较增加了8.4%,与多年均值比较增加了8.7%,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593立方米。

三、水质评价

(一)河流水质状况

2004年监测的6条主要河流,设置水环境监测站点11个。站点主要分布在我市的主要河流及流经城镇受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染的河段。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单指标法确定水质类别并以Ⅲ类地面水标准值为界限确定超标项目及河段。主要评价项目有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砷、汞、六价铬、氰化物、挥发酚18个指标。评价代表值采用全年期、丰水期、枯水期平均值,评价结果以河长表示。

全市全年期、汛期和非汛期评价河长955公里,其中Ⅱ类评价河长800公里;Ⅲ类评价河长111公里;劣Ⅴ类评价河长44公里(湘江水文站以下44公里),其主要超标项目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挥发酚、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锰、五日生化需氧量、砷、总磷、化学需氧量。

全市全年期、汛期和非汛期评价8个河段,7个河段为Ⅱ类或Ⅲ类水,即赤水河仁怀市段、赤水河赤水市段、芙蓉江旺草至出口段、洪渡河遵义市段、松坎河遵义市段、湘江河鲤鱼塘段、乌江干流乌江渡至湘江入乌江口处。另一河段为劣Ⅴ类水,即湘江水文站以下44公里评价河段。

(二)供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全市监测的北郊水库和南郊水库水质指标达到使用功能规定的水质标准,南郊、北郊水库的水质均为Ⅱ类水。

(三)废污水排放量

全市废污水年排放量45613.1万吨,其中工业废污水排放量40709.4万吨,占废污水总量的89.2%,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4903.7万吨,占废污水排放量11.8%。宜宾至宜昌区废污水年排放量17675.1万吨,占全市废污水排放量的38.7%,乌江区废污水年排放量27938.0万吨,占全市废污水排放量的61.3%。红花岗区城镇居生活废污水年排放量1304.7万吨,汇川区城镇居生活废污水年排放量502.7万吨,赤水市城镇居生活废污水年排放量313.9万吨。

四、蓄水动态

全市统计大、中型水库13座,小(一)型水库89座,小(二)型水库361座,总库容28.81 亿立方米,年初蓄水量13.1672亿立方米,年末蓄水量15.149亿立方米,共增蓄1.9818亿立方米。大型水库1座总库容为23亿立方米,年末蓄水量为11.66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蓄1.50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2座,总库容2.904亿立方米,年末蓄水量1.76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增蓄0.139亿立方米;小(一)型水库89座,总库容2.181亿立方米,年末蓄水量1.062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增蓄0.177亿立方米;小

(二)型水库361座,总库容0.725亿立方米,年末蓄水量0.663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蓄0.166亿立方米。

五、供、用、耗水量

(一)供水量

2004年全市总供水量与用水量持平,总供水量18.522亿立方米,其中蓄水供水6.6572亿立方米,引水供水7.0195亿立方米,提水供水2.1011亿立方米,人工载运水量2.2856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0.459亿立方米。

(二)用水量

2004年全市总用水量18.522亿立方米,包括灌溉用水、牲畜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灌溉用水9.732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52.5%;牲畜用水0.9072亿立方米,占4.9%;工业用水5.332亿立方米,占28.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用水3.664亿立方米;生活用水2.3972亿立方米,占12.9%,其中城镇生活用水0.6130亿立方米;另外,城镇公共用水0.0919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用水0.0613亿立方米。

(三)用水指标

全市人均综合用水量256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511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500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182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城市每人每日至少用水150升,农村生活用水每人每日用水80升。

(四)耗水量

全市总耗水量9.0352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为5.353亿立方米,工业耗水量为1.0454亿立方米,牲畜耗水量为0. 8165亿立方米,城镇公共耗水量为0. 0736亿立方米,城镇生活耗水量为0.0919亿立方米,农村生活耗水量为1.6059亿立方米,生态环境耗水量为0.049亿立方米。

六、水资源利用简析

1、2004年降水量比上年有所增加,年降水量达1153.4毫米,地表水资源量187.5亿立方米,属平水年份。全市供水量18.522亿立方米,用水量18.522亿立方米,供用水持平。用水量利用率低,占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的10.7%,占当年水资源量的9.9%。

2、全市用水主要用在农田灌溉、工业、生活等方面,农田灌溉用水最多,占总用水量的52.5%,全市亩均用水500立方米。其次是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28.8%,其余的都是生活用水、公共及生态环境用水、牲畜用水。

3、耗水量是指输水、用水过程中消耗掉的水量,是指水的利用程度,我市今年耗水量9.0352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48.8%。其中农田灌溉耗水5.353亿立方米,耗水率为55%,占总耗水量的59.2%;工业耗水1.0454亿立方米,占总耗水量的11.6%。

正在蓄水的遵义灌区水泊渡水库 遵义灌区供图

七、2004年水利大事记

1、1月30日,洪渡河沙坝水电站可研暨初设报告在贵阳通过审查。

2、3月2日,《遵义市水能资源开发管理暂行办法》经遵义市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以遵府办发【2004】24号批准发布实施。

3、4月23~25日,全市防汛及水利会议在余庆县召开。

4、4月27日,道真县大沙河灌区工程初步设计在贵阳通过审查。

5、6月2~3日,习水河干流(赤水境内河段)水电开发规划通过审查,市人民政府以遵府函【2004】53号文批复同意该规划。

6、6月8日,仁怀市盐津桥水库通过蓄水阶段验收。

7、6月24日,遵义市水利局授权“市政务中心市水利局窗口”从7月1日起办理取水许可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证办理;河道管理范围建设项目审批;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采矿、取土审批;在渠道、水库、河道管理范围内设置、扩建、改建排污口审批。

8、7月,遵义市水文水资源局所属乌江渡水文站改造全面完成。

9、7月1~2日,清溪河干流水电开发梯级规划通过审查,市人民政府以遵府办发【2004】62号文批复同意该规划。

10、7月13日,国酒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规划通过审查。

11、7月22日,桐梓河园满贯水电站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成功转让。

12、8月2日,全市水利局局长座谈会暨水政水资源工作会在遵义市召开。

13、9月16日,习水河赤水境内河段杨家湾等6级水电站水能资源开发使用权成功出让。

14、10月18日,正安县石峰灌区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在贵阳通过审查。

15、12月14日,余庆县团结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16、12月24日,遵义县李家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验收。

第四篇: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25号)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已由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3年8月15日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公布,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2003年8月15日

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1993年12月29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7年7月31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 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工作,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增加财政投入,加强水工程建设,促进水环境改善。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县(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 单位和个人依法取得的水资源使用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单位和个人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义务。

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地方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七条 水资源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本依据,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

编制水资源规划应当在对水资源科学考察、调查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八条 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本省境内长江、淮河、太湖流域和沂沭泗、秦淮河、里下河地区等跨市的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展计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市人民政府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市、县(市)所辖范围内的中小河流、湖泊或者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由市、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统筹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浅层地下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地下水。

第十条 淮北地区、沿海垦区、丘陵山区等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应当限制高耗水项目建设,加快地表水水源工程建设,加大调水力度,鼓励和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兴建蓄水、保水工程。

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应当在水资源规划中确定。

第十一条 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制定和实施区域供水规划,加快地表水供水工程建设,实施区域联网供水,逐步实行分质供水。

提倡优水优用、分质用水。鼓励用水单位使用中水。对建立中水系统的单位应当给予一定的扶持。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兴建的灌溉、供水、发电等各类水工程,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用水计划调度运用。出现严重旱情,应当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调度安排。

第十三条 地下水禁止开采区、限制开采区划定和调整方案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根据地下水开采状况、地下水位变化、地面沉降及其他地质灾害、地表水源替代等情况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予以公告。

第十四条 在地下水禁止开采区内,禁止开凿深井。对已有的深井,有关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规定的禁止开采期限,制定封井计划,组织实施,并对封井、改水给予资金扶持。

在地下水限制开采区内,不得新增深井数量,并逐步压缩地下水开采量。

其他地区开采地下水实行总量控制,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开采计划,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对在地下水禁止开采区内改用非地下水源后将导致产品质量严重受损或者致使生产无法正常运行的极少数企业,省人民政府在不影响地下水水位回升的条件下,可以批准其在规定的期限内继续取用地下水。获准继续取用地下水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取水计划,不得因扩大生产规模而新增地下水开采量,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停止使用地下水。

第三章 水资源节约

第十五条 省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制订本行业用水定额,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省人民政府公布,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没有隶属主管部门的行业,其行业用水定额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公布,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检验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行业用水定额应当根据用水需求变化、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情况及时修订。

第十六条 用水单位应当采取一水多用、循环用水等措施,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间接冷却水一般不得直接排放。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国家规定水平的城市,在达标之前不得新增工业用水量。

用水单位用水量高于行业用水定额的,不得增加用水计划,不得新建自备取用水设施。

第十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需要取用水的,应当制定节水方案,进行节水评估,配套建设节水设施。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已建项目未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的,应当在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部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节水设施的配套建设。

第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节水工艺和节水设备、产品,鼓励节水技术的研究,建立节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重点节水研究开发项目应当列入地方重点科研项目计划。

用水单位应当使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落后生产工艺、设备、设施,增加节水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

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与民用建筑均应当安装使用节水型器具、设备。

第十九条 年取水量十万吨以上的单位应当开展水平衡测试,加强用水管理,减少漏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平衡测试的技术指导和节水示范推广工作。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当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种植结构,推广节水栽培技术。水资源紧缺地区应当积极发展耐旱作物和品种。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农业节水项目优先立项,并在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灌溉的节水管理,修建节水灌溉工程设施,改造原有非节水灌溉工程设施,加强取用水计量设施建设,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推广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第四章 水资源保护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防止水流堵塞和水源枯竭,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十三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拟定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

下列水域的水功能区划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一)流域的干流、一级支流,重要的跨省、跨市河流以及边界水污染纠纷频发的河流;

(二)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二级支流以及市内骨干河流,流经较大城镇的河流;

(三)城镇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大中型工矿企业区取水水源地以及重要的鱼类洄游场地和养殖基地。

其他水域的水功能区划,由市、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经批准的水功能区划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活动以及向水体排污,不得影响水功能区确定的保护目标。

第二十五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作为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的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第二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管理,防止工业污水、城市生活污水、城市垃圾填埋和航运船舶对水资源的污染。定期组织河道清淤,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按照规划和控制指标,科学合理地确定水产养殖规模。鼓励和扶持发展生态农业,减少种植、养殖对水源的污染。

第二十七条 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二十八条 在河流、湖泊、水库管理范围内取土、挖砂、采矿、兴建各类工程及进行其他生产性活动的,应当依法办理有关手续,采取防护性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破坏、污染水资源。

第二十九条 地下水应当分层开采,禁止潜水和承压水以及承压水之间混合开采、咸淡水串通开采。

在城市、集镇等建筑物密集的地区禁止开采浅层地下水用于水温空调。

开采矿藏或者建设地下工程,可能造成地下水含水层串通或者地下水污染的,以及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源枯竭或者地面塌陷的,采矿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应当采取预防和保护措施。对他人生活和生产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第三十条 禁止向废井、废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有害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对报废、闲置或者施工未成的深井,所属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采取封填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水资源量、质的监测工作,定期发布本地区水资源公报,面向社会提供水文服务;定期发布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简报,通报同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第三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控告破坏和污染水资源的行为。受害者有权要求致害者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

第五章 用水管理

第三十三条 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全省和跨市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经省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市、县(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本行政区域内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经同级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四条 直接从江河、湖泊、水库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取水许可证,按照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

下列取水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的;

(二)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农业灌溉用水、农村改水可以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暂缓征收或者减征水资源费。

第三十五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需要申请或者重新申请取水许可的,应当向取水口所在地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预申请,并附具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表)。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当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取水口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并经有取水许可审批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取水项目方能开工建设。

按照国家规定不列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审查通过后,可以直接提出取水许可申请。

第三十六条 取用地下水的,取水单位在取水许可申请获得批准后,施工单位方可凿井。井成后,经过水行政主管部门测定,核定取水量后,领取取水许可证。

开采矿泉水、地热水,应当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取得取水许可证,确定开采限量。其中用于矿泉水生产、地热发电、地热温泉等经营活动的,还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七条 发展计划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用水定额、本地区用水状况、水源预测、节水规划及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取水控制总量,制定本地区取水计划,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水资源统计制度,建立和完善水资源信息系统,监督检查取水单位和个人用水计划的执行情况。 第三十八条 依法应当办理取水许可的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取水口装置取水计量设施,实行计量取水,并保证取水计量设施正常使用,按照规定填报取用水报表。不得擅自拆除、更换取水计量设施。

前款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用新型取水计量设施,提高取水计量精度。

第三十九条 已取得取水许可的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用水计划取水。如因特殊原因确需增加用水量的,应当向下达用水计划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扩大取水。农村地区因改水增加取水量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适时调整用水计划。

超计划取地下水和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超计划取地表水的,对超计划取水部分,按照累进加价原则加收水资源费:

(一)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五以上不足百分之十的部分加收一倍水资源费;

(二)超计划取水百分之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二十的部分加收二倍水资源费;

(三)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二十以上不足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加收三倍水资源费;

(四)超计划取水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部分加收五倍水资源费。

对水重复利用率高于行业规定标准的取水单位,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从水资源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第四十条 水资源费和超计划加收水资源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

水资源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用于水源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节水措施推广、水资源管理和奖励等,不得挪作他用。

第四十一条 利用水利工程供水改善水环境,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规定缴纳水费。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三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核发许可证、签署审查同意意见的;

(二)不按照水量分配方案分配水量的;

(三)违反规定批准凿井、违反规定下达取水计划、虚报瞒报地下水开采量、擅自减免水资源费的;

(四)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在地下水禁止开采区内开凿深井的,责令其限期封井,并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在地下水限制开采区内,擅自增加深井数量的,责令其限期封井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混合、串通开采地下水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并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在建筑物密集的地区开采浅层地下水用于水温空调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取水设施,并可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对深井未采取封填措施的,责令其限期封填,逾期不封填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强制封填,封填费用由深井所属单位承担。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未安装取水计量设施或者安装的取水计量设施不能正常使用的,或者擅自拆除、更换取水计量设施的,责令其限期安装或者修复,按照工程设计取水能力或者设备铭牌功率满负荷连续运行的取水能力确定取水量征收水资源费;逾期拒不安装或者修复的,可以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未经批准擅自扩大取水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取水许可证。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

在省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可以依法委托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水利工程管理机构行使。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条 本条例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1989年10月25日江苏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江苏省城镇供水资源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发布部门:江苏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03年08月15日 实施日期:2003年10月01日 (地方法规)

第五篇:江苏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

江苏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

(2009年10月30日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省水利厅苏财综[2009]67号、 苏价工[2009]346号、苏水资[2009]66 号文件印发)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0号,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家财政部、发改委、水利部《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财综〔2008〕79号,以下简称《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实施办法适用于本省范围内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 管理工作。

第三条 水资源费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第四条 水资源费包括地表水水资源费、地下水(含矿泉水、地热水)水资源费以及对超计划取水加收的水资源费。

第五条 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工作实行省统一指导,层级监督、分级管理的原则。各级财政、价格、水行政、审计等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省政府有关规定,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 征 收

第六条 除《条例》第四条规定不需要申领取水许可证的情形外,直接从江河、湖泊、水库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包括中央直属电厂)和个人,均应按本办法规定缴纳水资源费。

条七条 水资源费实行计量征收、超计划累进加收制度,缴纳数额根据取水口所在地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实际取水量确定。

第八条 水资源费由县级以上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取水许可审批权限负责征收。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代为征收。委托征收应当以书面形式授权。 跨行政区域取水的,由取水口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省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负责征收,行政区域之间的资金分配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与相关地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协商确定。 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费征收未到位的,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征收或者补征,征收或者补征的水资源费直接缴入省级财政,不再与下级财政分成。 第九条 免征、缓征、减征水资源费的对象由省人民政府确定,市、县(市、区)政府和部门一律不得免征、缓征、减征水资源费。自本实施办法实施之日起,市、县(市、区)政府和部门已出台的免征、缓征、减征水资源费的政策自行失效,停止执行。

根据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仅下列情形可免征、缓征或减征水资源费:

(一)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从事农业生产(限农业灌溉用水,不包括经营性用水),暂缓征收水资源费;

(二)乡镇供水中供农民生活用水部分,暂缓征收水资源费;

(三)省发展改革委公布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计划用水部分减半征收水资源费;

(四)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其他免征、缓征或减征水资源费的情况。 取水单位或者个人因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水资源费的,可以自收到水资源费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向发出缴纳通知单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缓缴;发出缴纳通知单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缓缴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决定并通知申请人;期满未作决定的,视为同意。水资源费缓缴期限最长不得超过90日。

第十条 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实施,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水利部备案。 下列类型取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适当降低:

(一)有完全回灌措施的地下水水源热泵取水;

(二)疏干排水中的直接回用部分,不包括转供水。 下列类型取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应当提高:

(一)宾馆(饭店)、洗浴(桑拿)、游泳池及洗车用水;

(二)饮料、纯净水(矿泉水)、啤酒等特种行业用水;

(三)经批准,在地下水禁采区取用深层地下水的特种行业用水或者在地下水超采区取用深层地下水。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降低或者提高水资源费征收的具体标准由省物价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公共供水水资源费,列入水价成本,统一纳入基本水价。水资源费调价后,公共供水水价尚未调价前,按省定标准价外征收;公共供水价格调整时,优先将水资源费标准一次调整到位。

公共供水及工业企业缴纳的水资源费计入生产经营成本;行政事业单位缴纳的水资源费在行政事业费中列支。

自来水水资源费不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 第十二条 取水单位和个人应优先采用先进的取水计量设施,提高取水计量精度,保证完好运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损坏或者更换取水计量设施。 因取水单位和个人原因,未按规定安装取水计量设施或者计量设施不合格或者运行不正常的;或者擅自拆除更换取水计量设施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其最大取水能力核定取水量计征水资源费,并按《条例》第五十三条规定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第十三条 部分行业用水的水量核定和水资源费的计征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火力发电用水中的消耗水部分,按实际取水量核定;循环冷却用水(闭式)部分按实际取水量核定;贯流冷却用水(开式)按其取水量的1%核定。

(二)矿坑(基坑)排水、建筑施工用水,按实际取排水量核定。

(三)公共供水自来水厂应当在取水口安装计量设施;考虑公共供水的实际情况,水资源费暂按取水量扣除15%的漏损率计收,不得按售水量或供水量征收。

(四)临时应急调水,按照《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水资源费实行按月征收,每月5日前取水单位和个人向征收机关报送上月取水量(或发电量);每月15日前征收机关核定取水量,向取水单位和个人送达水资源费缴纳通知单和“江苏省水资源费专用收据”或“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取用水单位和个人自收到缴纳通知单之日起7日内缴入同级财政部门设立的水资源费收入收缴专户。该专户除缴库外只收不支。 因取水量较小需延长收费周期的,征收机关应一次确定后,书面通知取水单位和个人。

第十五条 取水单位和个人不按时报送取水量的,征收机关可以按抄表记录或者按取水设施最大取水能力核定取水量。收到本期水资源费缴纳通知单7个工作日内不缴纳也不申请缓缴水资源费的,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部分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并处应缴或者补缴水资源费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十六条 水资源费征收单位应向同级物价部门申领《收费许可证》,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江苏省水资源费专用收据”征收水资源费;已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地方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 “江苏省水资源费专用收据”一式四联,由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向同级财政主管部门购领。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填写“江苏省水资源费收据领用与缴验情况表”报省水利厅备案。 第三章 缴 库

第十七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水资源费收入收缴专户核算工作,及时准备向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水资源费收入情况,于每月25日前,按规定的政府收入科目名称和代码,将财政专户所收水资源费及利息及时就地办理缴库手续。 第十八条 水资源费缴库按照省财政厅、人行南京分行《关于加强水资源费缴库工作的通知》(苏财库〔2008〕办理缴库手续时,“一般缴款书”中的收款单位栏填写“财政部门”,预算级次填写“共享”(省级),预算科目填写“1030202水资源费收入”,收款国库填写实际收纳库款的国库名称,并在缴款书中注明省、市县(市、区)的分成比例数额。

第十九条 省以下各级人民银行收到缴入的水资源费及利息时,按省30%、市、县(市、区)70%的比例,就地分别划入省级和市、县(市、区)级金库。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按月编制水资源费征收统计报表,财政部门按季编制收缴入库资金报表,两部门按季核对帐目后,逐级报送省财政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汇总。

第四章 使用管理

第二十条 水资源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实行专款专用,由财政部门按照批准的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年终结余部分,跨结转使用。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平调、截留或者挪作他用。

第二十一条 水资源费专项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也可以用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范围包括:

(一)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分配及相关标准制定。

(二)取水许可的监督实施和水资源调度。水资源管理机构管理设施、设备购置;水资源费征收能力建设,包括取水计量设施补助与维护经费,征收环节有关的费用支出、执法成本等。

(三)江河湖库及水源地保护和管理。水源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水资源保护措施,水功能区建设管理,水源地达标整治、水生态修复、湖泊保护与管理等。

(四)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运行维护。水资源信息采集与发布,水资源公报、地下水监测月报、季报、年报、水源地水质旬报、水功能区水质通报等编制。水量水质监测和应急监测设备购置和设施建设。

(五)水资源节约、保护与管理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建设以及科研、新技术和产品开发推广。

(六)节水型社会建设补助;节水示范项目和推广应用试点工程的拨款补助和贷款贴息;水平衡测试补助。

(七)水资源应急事件处置工作补助。

(八)节约、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和奖励;水资源管理培训、科研与推广、科技交流与合作;水资源管理、表彰和奖励。

(九)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编制水资源费收支预算,并纳入部门预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 水资源费使用实行项目化管理,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用途编制专项支出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按照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履?政专项资金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水资源费用于水资源开发涉及固定资产投资的,要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统筹安排使用。用于工程建设类项目,要按项目化管理要求,编制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须经主管部门组织审查,项目完成后由水利、财政组织验收。用于科学研究或者规划类项目,研究方案或者规划大纲须经有关水利部门审查,研究成果应经过验收,并按合同进行管理。

第二十四条 省级水资源费收支纳入部门预算。 预算确定后,省财政厅、省水利厅根据水资源管理工作重点联合下达水资源费项目指南。各市、县财政、水行政主管部门于当年5月底前组织申报,6月底前省财政厅、省水利厅根据水资源管理工作重点,审核下达当年水资源费使用经费。

第二十五条 水资源费支出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列第213类“农林水事务”03款“水利”31项“水资源费支出”。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 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应当接受财政、水行政、价格、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省级财政、水利、价格、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对各地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稽查,指导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及时纠正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中的违法行为。

上级财政、水利、价格、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下级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检查。 各级财政、水利、审计部门应加强对水资源费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对不按要求实施项目和使用资金的,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可暂停资金的拨付,并督促其整改。

第二十七条 违反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条例》、《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81号)、《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和《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南水北调基金按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国办发〔2004〕86号)和省政府《江苏省南水北调工程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办法》(苏政办发〔2006〕6号)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实施办法由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物价局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予以解释。

第三十条 各地可根据本实施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省水利厅备案。

第三十一条 本实施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原《江苏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苏财农〔2005〕183号)自本实施办法执行之日起废止。

上一篇:教师课堂教学反思下一篇:教师培训学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