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地面对“愿景”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2022-09-12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认为:一个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也是十分复杂的。然而这些需求可以归纳为五种最基本的需求。即:生理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社交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求。

其中,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一种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指人们希望从事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 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的需求。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胜任感和成就感。这说明, 自我实现的需求, 并非指人人都希望成为“伟大人物”。只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禀赋能力, 就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 (或自我充分发展) 。而且, 为满足这种自我实现需求的表现形式也是因人而异的。作为一名教师, 只有认识到、体验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不可缺乏的一部分, 从而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荣誉感, 才能热爱教师职业, 投身于教育事业。前苏联教育家马申斯基这样描述教师职业:“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教育的进程, 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 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 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 他的事业从表面看来虽然平凡, 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

教师的真才实学不是生来就有的, 而是通过勤奋学习, 日积月累才能得到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要想学生学好, 必须先生学好,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 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的勤奋好学, 一方面可以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 不断陶冶情操, 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勤奋好学的实际行动, 为学生树立尊重知识, 刻苦学习的榜样。所以, 要做好教师这一工作, 就必须不断地完善自我,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1建立个人的“愿景”

个人的“愿景”是发乎内心的, 是一个特定的结果、一种期望的未来景象或意象。但是, 大多数人对于真正的愿景的意识又都很微弱。我们有目标, 但这些不一定是愿景。在被问起想要什么时, 许多人都会提到他们眼前想要摆脱的事情。例如, 想要换一个更好的工作, 想要迁居到环境较佳的地区生活, 希望困扰已久的疾病得到根治等等。这样负面的愿景比比皆是, 这样的愿景是生活中适应或解决问题的副产品, 他只是不断地去摆脱困扰的事情, 并不会促进成长。

对于大多数只在课堂教学、课余辅导、备课、批改作业以及自修等平凡的过程中教书育人的教师, 我们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大场面, 也没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 我们的愿景是什么呢?即使愿景是清晰的, 但在描述自己的愿景时却常有很大的困难。因为我们会敏锐地意识到存在于愿景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使一个愿景看起来好像空想或不切实际, 可能使我们感到气馁或绝望。但是, 相反的愿景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可能是一种力量, 将你朝向愿景推动。所以, 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的人, 要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目标, 就要守得住清贫, 耐得了寂寞, 以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和钻研自己的业务,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 只有进一步完善自我, 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

2诚实地面对真相

愿景与现实之间既然存在着差距, 那么克服这种差距的途径只能有两种:一是把现实拉向愿景;二是把愿景拉向现实。至于最后会发生哪一种情形, 在于我们是否对愿景坚定不移。

当我们采取行动要把现实拉向愿景时, 改变现实需要时间, 这就导致在改变现实的过程中会产生挫折和消极情绪, 此时的解决方式之一就是降低“愿景”而把它拉向现实。但是降低一次“愿景”并不是故事的结束。因为一次“愿景”的降低并不意味着“愿景”就可以实现, 当“愿景”还是不能达到时, 进一步降低“愿景”的压力依然存在。于是就形成了典型的“舍本逐末”结构——“未能达到目标→挫折→降低愿景→暂时纾解压力”, 使愿景进一步降低。于是, 越来越降低愿景的“解决方式”出现了。因此, 当我们逐渐放弃想要成就的工作、想要拥有的家庭生活时, 个人“愿景”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侵蚀。

相反地, 当我们了解了愿景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充分地考虑了在把现实推向愿景时的困难, 并为克服这些困难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时, 我们不但不会降低“愿景”, 反而使愿景变成行动的力量。把现实推向愿景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对失败的看法:失败不过是做得还不够好, 是愿景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差距。失败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可看清对现实的不正确的认识、体察自己的努力方式为何达不到预期效果、检视愿景是否明晰正确。正确而深入地认清现实的真相, 与有一个清晰的“愿景”同样重要。因为我们习惯于在对现实的认知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自己主观的偏见。我们习惯于依赖自己心中认知的现实, 甚于自己的观察。因为假设见不着的真相类似我们所认知的想法, 比重新观察眼前的现实方便得多。

但是, 诚实地面对真相并不是指追求一项绝对的真理或追究万有之本源, 而是清除看清真实状况的障碍, 并不断对于自己心中隐含的假设加以挑战。只有诚实地面对真实情况的意愿愈强, 所看见的真实情况也愈接近真相, 把现实拉向愿景的力量也就愈强。文豪狄更斯在《圣诞颂歌》中写到:在圣诞夜, 透过访问三个鬼魂, 书中生性吝啬的主角史克罗齐愈来愈清楚地看到自己过去所拒绝面对的真实情况。他看到了自己过去的自私和冷酷无情的真相;他也看到了自己目前的真实情况, 尤其是那些他试图逃避的事情真相;他也看到如果以自己现在的方式继续生活下去, 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真相……但是到这里他醒过来了;他明白自己可以正是这些真相的俘虏, 明白自己可以有所选择。

所以, 只有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自出生每件事都需要学习, 只有渐渐地学习, 我们才能学会一切事务。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才能从生疏到熟练, 从熟练到精益求精。这就是自我完善。

摘要:个人“愿景”是发自内心的, 是一个特定的结果, 一种期望的未来景象或意象, 愿景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必须诚实地面对这一差距, 不断完善自我, 把现实推向愿景。

关键词:愿景,现实,诚实面对

参考文献

[1] 喻新安, 焦国栋.管理心理学[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 李鸥, 王重高.专业技术人员读本[M].中国从事出版社

[3] 彼得·圣吉 (美) .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

上一篇:浅议化学检测样品的处理技术下一篇: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