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设计论文范文

2022-05-09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任务设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核心是“任务”的设计。如何设计有效学习任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设计思路、方法、设计实践以及反思、建议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第一篇:任务设计论文范文

浅谈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模式教学的任务设计

摘要:该文从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情境、现实应用、难度的层次性等方面讨论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驱动;任务;教学目标;教学情景;层次性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得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一直是围绕着一系列的“任务”进行的。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主动性。

可见,“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线。所以“任务”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任务驱动”的成败甚至整个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编排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来说,“任务”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任务”的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

在设计“任务”时,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科学处理“双基”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在关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向能力目标倾斜。我们要求的不是学生能背出多少概念,而是会动手操作多少。比如“窗体”、“菜单”和“网络协议”等,不一定需要学生背出他们的确切定义,而是要学会怎样操作“窗体”和“菜单”,怎样遵循“网络协议”。

要避免简单地把教学目标当成问题来提出,使所谓的“任务驱动”就变得有行无实。比如,在“计算机网络”一节的示范课上,教学目的是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分类和组成,教师依次提出了四个问题(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是什么?……)并认为这就是给学生提出的四个任务,要求学生用大半节课去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是对“问题”与“任务”的曲解,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书本中获取答案,它不是“任务”,不构成“任务驱动”的前提,自然也不属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

2 “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表明,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的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从”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 “任务”难度要具有层次性

设计的任务要适宜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满足不同水平的学习要求。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和梯度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接着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发展目标所对应的提高型任务。

如在“表格的使用”(frontpage)一课中,我们可以这样来设置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

1) 基础型:用表格做一个通讯录,内容包括:姓名、生日、住址、邮编、家庭电话、手机(如图1为每一条记录的样子);

2) 巩固型:做一张个人名片(可以参考图2);

3) 提高型:用表格做一个网页的头,就是一个网页最顶的那部分(如图3)。

其中,任务一(基础型)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完成的,主要用来掌握表格的一般应用,通过教师前面的演示或看教师准备的辅导课件,学生应该可以比较容易完成;任务二(巩固型)则是把制作表格和美化表格相结合,学生在掌握怎样插入表格后,还要用心去构思,使之更加的美观;而任务三(提高型)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更好的了解表格的作用,也可作为课堂后的作业。

这样设计任务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之,所需解决的问题知识的层次太深、跨度过大或者过于简单,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不能解决或过剩,很可能半途而废或者无事可做,这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4 “任务”要体现知识在现实中应用和趣味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所以我们要以现实生活中喜于乐见的事物为素材向学生提出任务,提高其学习效果。反之,脱离现实、枯燥无味的“任务”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的多。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演示,应该是学生实践的准备工作,而不是课的主体。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任务”要让学生有事可做而不是教师的自导自演,“任务”还要充分体现计算机的优越性。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想教学环境是人手一机,学生上课的最佳过程是边听边讲边操作。教育部2000年11月14日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可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6 “任务”一定要有果可得,有果可评

设置的任务必须要能得到结果,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前要自己先操作一遍,确保任务有果可得。如在讲述“搜索引擎”时,教师设计任务:用ftp进入某大学的图书馆网站,搜索一篇关于“SUN 公司最近发表的J2EE规范”的文章。这里有两个问题:1) 是否可以进入该校的图书馆网站;2) 是否可以找到这篇文章。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实践的效果。

评价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了解是为教师进行下一任务设置提供依据。如果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可评的任务,学生可能漫无边际的乱闯,教师更无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任务也就失去了意义。

7 “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设计出适合于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协作完成。协作学习的展开,把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在增长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

总之,教师在进行“任务”的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设计出的任务既要有现实意义,又要具有趣味性、操作性、层次性,充分体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青.“任务驱动”教学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网络科技时代,2002(4):32.

[2] 龚道敏.中小学信息技术课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J].网络科技时代,2002(2).

[3] 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J].网络科技时代,2002(1).

[4] 王效刚.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任务”设计的再思考[J].网络科技时代,2002(5).

作者:陈春凤

第二篇:“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下有效学习任务的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核心是“任务”的设计。如何设计有效学习任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设计思路、方法、设计实践以及反思、建议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问题提出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动因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设计任务”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完成任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任务驱动”,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达到完美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任务”,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学目标,将课程所规定的知识分成许多模块,并将其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有趣的任务之中,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并没有很好地被运用于课堂教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很多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认识比较肤浅,不清楚它的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不明白该如何运用于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设计的任务显得枯燥无味、可操作性不强、没有整体性;又或者直接把普通习题搬到“任务”里,把任务变成了习题;还有教师甚至将“放羊式”教学(教师上课前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不管学生的完成过程,也不讲解相关知识,对于结果也不作评价)也说成是“任务驱动”教学。如此种种,归根结底是教师对“任务”认识不到位,为了任务而去设计“任务”。从宏观上讲,一个有效的学习任务必将是能够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得发展,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微观处看,一个有效的学习任务能够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与掌握,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本文试图对“如何设计有效学习任务”进行一些探索,让“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魅力得以展现,真正有利于师者与学者。

二、有效学习任务的设计思路与实践

(一)有效学习任务设计实践

以笔者所授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为例,参考书目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进出口贸易实务》,授课内容为第七章第三节《合同的签订》。本次课的有效学习任务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图1有效学习任务的教学实践

(二)有效学习任务设计思路

在教学实践中,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实际产出,结合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的特点,本人采用“设计有效教学任务的五部曲”思路来进行有效学习任务设计,如图2所示。

图2有效学习任务设计五部曲

首先,结合学生实际,分析教材并提炼教学目标。

以“第三节 合同的签订”为例,教材中的要求是“书面合同一经签订即成为约束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文件,外贸业务人员在缮制和签订合同过程中,必须十分认真,严肃对待,谨防错漏。”在教学中,笔者认为中职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涉及到缮制合同的情况略少,但参加到合同签约仪式的场面会较常见,为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具实用性,笔者将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贸易合同签约仪式与礼仪”。

其次,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可达成目标。

可达成目标不同于教学目标,其一目了然,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该怎样做,要掌握哪些技能以及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达成目标需要落到实处,其关键是只要花费符合自己学习进度的时间,任何学生都能达成的目标。因此,笔者将“贸易合同签约仪式与礼仪”这一教学目标落地为可达成目标“做好签字前准备,完成贸易合同签约仪式”。

第三,从可达成目标中提炼出各个具体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是可达成目标的理论提炼,是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的必备“武器”,知识点必须精而准。提炼知识点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兼顾教学重点、难点和一般知识点;二是把握知识点之间的权重。对于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来说,很可能需要分解无数个问题才能达到深刻理解。一般知识点,一个知识点一般只要一个问题就可以了。这在下面论述中会提到。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要完成“做好签字前准备,完成贸易合同签约仪式”这个可达成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合同签约商务礼仪”“合同签约准备礼仪”以及“合同签约流程”三大知识点,其中,“合同签约流程”是知识重点与难点。

第四,将知识点转化成问题。

将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是有效学习任务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该环节承上启下,即是对知识点的体现,又自带将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任务的功能。笔者认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应该具备把教学知识点转化为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计须围绕知识点展开并兼顾知识点的权重,能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握教学重难点以及一般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举一反三的能力。笔者认为“合同签约商务礼仪” 是一般知识点,分别设计一个问题,而“合同签约流程”是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成两个问题。

第五,将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的任务。

将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的任务,是有效任务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些由问题转化出来的“可操作性任务”直接决定着我们的教学是否具有“实际产出”,是否达到了教学效果。可操作性任务的设计须围绕着能解决某个问题而展开,可以设计一个或多个任务来解决某个问题。为使任务具有可操作性,任务本身要真实易完成、有趣味性等。如图1所示,本人设计了9个可操作性的任务来解决5个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下有效学习任务的设计

(三)课堂教学效果反馈

有效学习任务设计的初衷是使“任务驱动”教学法落到实处,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实际产出”,学生在完成可操作任务的过程中来实现对知识的建构与掌握。本次实践课采用小班化教学形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用4课时完成可操作性任务,所有任务都归结到任务九“模拟表演贸易合同的签约仪式”,以一个完整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

该次课后,笔者对课堂效果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班共21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每一个任务的学生为21人,所占比重达到100%;有19名学生表示这次课让他充分了解到合同签约的整个过程,知道了怎样去签订合同;17名学生表示学会了签合同过程的各种礼仪;21名学生都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20名学生表示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18名学生表示在任务完成后自己的自信心增强了很多。

通过这样的一次实操课,笔者深刻体会到有效的学习任务能够达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目的,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建构与掌握,很好地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另外,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团队意识在学生的心中扎根了,教师希望传递给学生的“不自命不凡,也不妄自菲薄” “先谈付出,再谈回报”等做人做事态度也让学生在任务操作过程中对其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达到了专业教育与德育的无缝结合。

三、有效学习任务设计的反思与建议

(一)可操作性任务的设计要具备让学生实现对知识建构与掌握的功能

设计有效学习任务的五部曲是教师基于教学实际需要,于课堂前进行设计与思考,而学生完成“可操作性任务”才是课堂的体现,因此,学生完成了可操作性任务是否就意味着解决了由知识点转化而成的问题?能否因解决了问题而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从而达到了可达成目标,实现教学目标?这些都由“可操作性任务”的“质”所决定,可操作性任务必须能够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建构与掌握,实现逆思维逻辑倒推,这是任务设计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任务一、二、三解决了“合同签约过程中涉及到哪些商务礼仪”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对“合同签约商务礼仪”知识点的建构与掌握;任务四、五、六解决了“合同签约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对“合同签约准备礼仪”知识点的建构与掌握;任务七、八、九分别解决了“如何进行贸易合同签约”“签约过程中涉及到哪些角色?其工作内容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对“合同签约流程”知识点的建构与掌握,而这三大知识点的掌握,就能够让学生完成“做好签字前准备,完成贸易合同签约仪式”这个可达成目标,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实现了逆思维逻辑的倒推。

(二)可操作性任务要体现整体性

在设计有效学习任务的五部曲中,我们把一个知识点转化成一个或多个问题,然后又把一个问题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可操作性的任务,学生直接面对的是一个个单独的任务,这很容易造成任务与任务之间是独立的、非关联的,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可操作性任务时应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各个任务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让各个任务只要一结合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任务,各个任务之间形成子任务和母任务的关系,子任务服务于母任务,这样才能保证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共设计了九个可操作任务,其中任务一至八是子任务,任务九是母任务,任务一至八服务于任务九,学生在实践中只有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一至八,最终才能完成任务九,学生一旦完成了任务九“模拟表演贸易合同的签约仪式”,也就实现了“贸易合同签约仪式与礼仪”这个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可操作性任务要接地气,具有真实性、可完成、有趣味性等特点

可操作性任务在设计时需要考虑任务的真实性,让学生在真实情境模拟中去完成任务,而不是不管任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合理,将所有知识点都强行加入到任务中去。设计任务时还需注重任务的可完成性,使学生易操作、可操作并可完成,这样的任务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探究、努力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并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知识与技能,学到了本领。另外,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从而积极去认识和探究知识。如果设计的任务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达不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效果,教学任务也就难以保证顺利完成。因此,一个真实、可完成、有趣味的任务才是最接地气的任务,也是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保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设计的所有可操作性任务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来设置的,这些任务真实有趣易完成,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这在任务二、任务四、任务九中体现最为明显。

(四)可操作性任务设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认为在设计操作性任务的时候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是说,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探求、获取与运用知识。在本教学实践中,任务四、任务七与任务八属于开放性任务,教师没有限定布置签字厅需要哪些道具,没有规定签字的标准流程,仅仅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素材和资源,这就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空间,为学生自由创作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从任务九中可以看出,学生的作品(模拟表演贸易合同的签约仪式)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反映出学生不但掌握了教师要求掌握的技能与方法,而且在很多细节上还能举一反三、灵活变化、自由发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教师“授人以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教学理念。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手段逐渐普及,“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它独特的教学模式和鲜明的教学特点,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中职专业课堂教学中。“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任务设计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陈春阳

作者:蔡守英

第三篇:谈高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摘要]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好的任务设计,能够促使学生掌握当下的知识及技能要点并推动教学过程的继续,使其不断向更高的教学要求发展。在高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中,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重视创设情境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分组任务,开放教学课堂;创设分层任务,兼顾整体学生;创设整~-ft-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 任务设计

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已逐渐由课程边缘向中心位置转变,高中信息技术倡导“以学生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一定相信学生”的教学方法,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所采用。同时,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编撰特点需要强有力的教学方法配合,其很好地关照了内容体系创新、适应差异、价值渗透、注重实践、多元评价等重要价值;但是,其存在操作性欠缺、内容弹性过大,致使教学难以把握、某些单元内容多而泛导致内容略显空洞等缺陷。因此,其教学有必要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去设计具体细致的教学任务并落实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上。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任务设计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好的任务设计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综合素养。

一、创设情境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就好比一幕剧的序曲一样,好的导人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在高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及其关注的焦点来创设情境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一课时,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设计中,主要为学生提供了两个音频文件,一是一首事先采集好的带有杂音的诗朗诵;二是一首背景音乐。教材要求学生利用CoolEdit软件,将带有杂音的诗朗诵经过简单加工后与背景音乐合成一首完整的配乐诗朗诵。可是,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教师所期望的那种兴趣,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应付教师布置的任务。对此,我结合当今大热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分别请每一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来,并带上耳机对着话筒,边听伴奏边将自己最拿手的歌曲演唱出来。由于时间有限,每位学生只给半首歌的时间。我将这些清唱的声音文件保存下来,然后播放出来由学生来听其中的不足之处,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把同学演唱的歌曲编辑得更完美,更有学生编辑完成之后主动向我索要伴奏,目的是想把清唱与伴奏完美地结合起来,合成一首美妙动听的歌曲。这样进行任务设计,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显著提高,课堂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二、创设分组任务。开放教学课堂

传统的教学任务设计大多都是教师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共同完成来实现任务目标。这样固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却无法开放教学课堂,导致无法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的能力。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分组任务,以更好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时交流和互动学习。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时而提出建议,充分展现自己;时而悉心听取他人意见,取长补短。分组任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互动交流环境,让每位学生都融人其中,充分点燃自己的热情、活跃自己的思维,真正实现与他人共同进步、进取。例如,在教学《海报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时,我在课前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来划分若干大组,然后再将每个大组划分成创意组、素材组、制作组和评价组四个小组。小组划分好后,我把事先设计好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小组,让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把我分配的任务再进行细化处理,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上,我发现创意组的学生不断讨论新颖的海报主题;素材组的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利用因特网查找相关资源;制作组的学生利用相关资源和全组的同学一起制作精美的海报;评价组的学生依据主题、布局、色彩等评价标准在讨论着海报制作的优缺点;等等。整个课堂都以学生为主角在顺利运转着。在制作过程中组与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停地进发出思维火花,这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共同协作能力。

三、创设分层任务,兼顾整体学生

高中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因而“一刀切”的任务设计并不能照顾到整体学生。为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难易程度出发,并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技能发展规律来分层次设计各个任务,让不同的学生都参与到操作实践中并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感。例如,在《建立页面链接》一课中,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三个任务来展开:1.基础任务。将链接对象超链接到站点的某个页面。该任务以课本范例为主,学困生可以参考课本上的详细步骤逐步完成,从而达到掌握基本知识点的目的。2.巩固任务。将链接对象超链接到网站之外,如其他网站、电子邮箱、外部文件等。该任务由教师设计并存在一定难度,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这个难度一般控制在80%的学生可以达到的水平。3.拓展任务。在网页内部建立书签链接。该任务针对优秀生,是一个结合其他知识点的综合性任务。

三个任务分别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和素质的差异性而设计的,并遵循了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设计原则,真正兼顾到了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学习。这样的分层任务设计,既保证了基础,又发展了个性,避免了以点带面,以个体代替全体的局面。

四、創设整合任务。提升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课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必然要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发生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也要密切关注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实现课程整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创设整合任务的优势在于,让学生将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任务具有亲切感,同时,学生也会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将其利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并利用其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来,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例如,在《信息的编程加329的教学中,我选用了“鸡兔同笼”这一古代数学问题作为算法任务设计,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逻辑思维和精准的数学思想,可以使编程问题与数学学科紧密结合起来。整个任务生动有趣,既训练了学生严密的算法思维,又帮助学生树立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问题的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综上可知,在高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充分认识和分析学生的基本学情的前提下,有效地、多样地设计教学任务,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课时任务和教学目标,并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作者:徐晓斌

上一篇:宿舍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天线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