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传播的美学转向

2022-09-12

当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 电视频道资源日渐丰富, 电视的节目内容也日渐宽泛和丰富起来, 这时, 电视观众选择电视节目的空间扩大了, 选择电视节目的权利把握在自己的手上, 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 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电子、原子和光波技术在电视媒介中的广泛应用, 各类传媒体系应运而生。市场的流向和取舍决定、左右着文化语境的媒介结构, 一些曾经辉煌的节目形态、叙事形式被迅速边缘化, 甚至被挤出应有的生存空间。有着四十多年科普承载史的中国科教片就遭遇着如此的尴尬境况, 不仅在多项国家级的评奖中, 科教片连续多年空白, 而且在行业性的优秀科教片的评奖中, 一些经典的科教片也同样少有人喝彩。

人们不禁要问, 科教片怎么了, 科技怎么了。其实, 早在1794年, 卢梭在他的名著《论科学与艺术》中就有过这样的结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 知识与信息的增长, 并不必然带来人类道德文明的进步, 有时会恰恰相反。他甚至绝望地呐喊:“全能的上帝啊!你手里掌握着人类的心灵, 请把我们从祖先的那些知识与致命的艺术里面解救出来吧;请赐还给我们无知、无辜与贫穷吧, 惟有这些东西我们才能幸福……”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 当然, 卢梭的结论肯定是偏了、过了;不过, 我们据此至少推断出这样的结论: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孪生兄弟, 共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两兄弟的分道扬镳, 当然是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使然;另外, 科学信息传播的机制性、艺术性障碍也应该是重要原因, 换言之, 科教片的知识与信息是否得到正确的取舍、演绎、理解、检验和互动是关键。

1科学与艺术

读《奥德赛》, 可以从中得知荷马时代的科学情况, 可以绘出气象图, 并测出驱散希腊船只的大风暴;读《春秋》, 孔子记录的37次日食, 就足以掌握日食发生的各种征兆和天文景观。看来, 科学与艺术不可分割,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所以, 不知是必然还是偶然, 在古希腊神话中, 缪斯既是科学之神, 又是文艺之神。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智慧结晶。艺术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和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双翼, 科学与艺术不断互相促进、丰富、创新, 像大海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 滚滚向前, 共同谱写着社会发展的壮丽诗篇。人们不断地用科学的手段用来改善自身的衣、食、住、行, 用艺术的手法来记录自身的喜、怒、哀、乐。科学进步不断地改善着人类的生存面貌, 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艺术也在理念和手法的日臻完美中展现出独特地个性魅力, 激发着人们对希望和幸福的无限向往。

科学与艺术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探索宇宙万象的真善美。如果说, 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话, 科学则是按照真的规律来创造。通过认识客观规律, 赢得更多的自由, 就能使实践主体表现出支配、驾驭物质世界的能力;通过审美来把握外在世界, 获得“感性的占有”, 最终以物化形态呈现出审美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理想和愿望。因此, 无论科学还是艺术, 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二者的内在本质是一致和统一的。从客观现象到生活形象, 从科学对象到审美意象, 无不显示出审美认知和审美创造的内在逻辑。如果每个层次上的创造主体的内容和情感因素的结构与功能能够相互接通的话, 科教片的审美把握、审美体验与审美创造就能形成环环相扣、浑然相契的有机链条。这样我们方能仰观宇宙之浩瀚, 融入万象之葱茏, 陶冶性情, 开启民智。

2科学传播与形象传播

科教片, 顾名思义, 是一种以科学题材为内容, 以科学普及为旨归的艺术形式或节目形态。无疑, 科教片对于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满足求知欲望、崇尚科学精神、改善生活品质, 具有重要作用。但科教片却长期倍受冷落, 不为观众所喜好。文本之外的原因毋庸赘述, 单就科教片本身来说, 几十年沿袭下来的固定的表现形式, 板着面孔教训人的架势, 四平八稳的格式, 就足以让当下的观众不忍卒视、拂袖而去。

按说, 科学的过程是探索发现的过程, 充满着未知和神秘;艺术的历程更是一种寻找真、发现美的生命历程。二者交集在一起, 共同完成一次审美创造、情感体验的活动。但是许多科教片却往往做不到。这其中既有科学传播机制的结构性问题, 也有叙事修辞策略的问题。

综观世界科普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在第一个阶段, 文本和受众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灌输过程;到了第二个阶段, 科普的结构关系有了重要变化, 受众有了反馈, 有了发言权;到了20世纪90年代, 科普从公众理解科学发展到科学传播。科学传播有三个重要的纬度:核心科学概念、科学过程、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可以说, 目前我国生产和制作的大部分科教片仍停留在第一阶段, 仍然扮演着先知先觉的角色, 这大概也是科教片得不到观众青睐的主要原因。

从电视节目的发展历史来看, 当最初的电视媒体处于发展的原始时期, 电视频道很少, 电视节播出时间也较少, 电视节目的可选择性差, 观众收视行为只能处于别无选择的被动收视地位。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不仅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也越来越多地影响人们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的观念、科学的形象正在发生深刻的衍变, 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确立对科普和科教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让艺术完美地去表现科学的内涵, 历来是科教片创作中的一个问题。科学是抽象思维, 艺术是形象思维。它们都需要想象, 需要灵感, 需要创新。科学的发展总是在不断地在为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 日臻完美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为科学知识的普及插上了美丽的翅膀。优秀科教片的最终目的往往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这里, 科学性、知识性与艺术性融于一体, 通俗与严谨, 形象与准确被有机地统一;在这里, 严密的逻辑推理被情节或情绪的结构线取代, 直接告诉型被间接渗透型取代;在这里, 过程之美与互动之韵完美结合, 科学发现之美与人文精神之美巧妙融合。让我们去畅游科学的海洋, 感受美学的灵光。

摘要: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和智慧结晶。艺术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和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关键词:科学传播,形象传播,创新

上一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策略下一篇:中水石灰加药系统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