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认识

2022-10-27

第一篇: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认识

对篮球运动的理解与认识

对篮球运动的理解与认识 姓名:曾云山 学号:20135561 班级:高三一班

篮球运动是现在青少年十分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同时也是十分普及的运动之一。它对青少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它既能增强体质和身体的协调性,促进健康,又能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振奋精神,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在一场场比赛中培养我们的团结友爱的集体荣誉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拼搏的精神。是一项值得我们积极参与的运动。经过一学期的篮球课学习,我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技术和技巧,篮球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下面是我在篮球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及查阅相关书籍,我知道篮球技术分为进攻和攻守两大部分。进攻技术包括传球、接球,投篮,持续攻破;防守技术包括抢断、打断;而移动和抢篮板球既属于进攻技术又属于防守技术。篮球技术是篮球战术的基础。想要打好篮球,首先得练好篮球技术。

同时,篮球运动也是技术与战术的完美结合。单纯的技术,由于没有战术的配合,其只能是五个人各自为战,再好的技术,在对方的战术配合攻击下也无法发挥作用,只能以失败告终。同样,单纯的战术,没有技术的支撑,再完美的战术配合也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出来,最后也只能遗憾出局。所以只有技术、战术均衡发展,完美配合,才能将篮球运动发挥到相当的高度。任何正确的战术意图和先进的战术配合的实现,都要求运动员必须熟练掌握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技术动作作为保证,没有技术就谈不上战术。只有技术掌握得扎实、熟练、先进,才能保证战术的多元化和高质量。而投篮技术又是篮球技术中重要的一环,就投篮手法来区分,可分为双手和单手两种:从移动方式来区分,可分为原地投篮、行进投篮和挑起空中投篮。投球是得分的最后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投球的要素包括:(1)手法准确、协调、柔和以及合理运用身体力量。(2)准确的瞄准点。(3)适中的弧形路线。(4)掌握球的旋转规律。掌握了基本要素之后,就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投篮方法。为了防止封盖,可采用原地双手头上投篮,此适合于身材高大的队员。当运动速度较快时,可采用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行进间双手低手投篮等。 现代篮球比赛中普遍采用的投篮方法是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它具有出手点高,便于变换其他动作和不易被封截的优点,而且在不同的位置和距离都能应用。

篮球运动属于集体对抗的球类游戏项目。它的特点是竞技性、健身性、教育性、转换性、集体性、对抗性、趣味性。它除了具有一般运动项目的锻炼价值外,篮球运动复杂多变的比赛过程,也能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进而提高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比赛中的集体配合,可以培养我们的团队精神,提高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篮球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加人的运动经验积累,从而能为今后学习其他运动项目提供一定的帮助。

篮球运动是一项以球为竞赛工具,以投篮得分为目的而进行的攻守交替,集体对抗的球类运动项目。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可以使身体得到全面锻炼。以增强身体各项机能的活力。同时,篮球活动形式灵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竞技性,更加容易普及和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对于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提高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对我们的生活及学习都大有益处。

第二篇:我对健美操运动的认识和体会

通过健美操课程的学习,浅谈对健美操运动的认识和体会

我对健美操运动的认识:

一、健美操的概念

“健美操”的称谓很多,在世界各地,通常叫“阿洛别克”操,是英文“aerobic”的译音。它是有氧,需氧的意思,所以也叫有氧体操,健康舞等。健美操较其它运动具有趣味性,娱乐性,首先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改善心肺功能。塑造各局部的肌肉形态。使体型达到一种“完美”。简单说,伴随着音乐,把动作进行科学的编排,可以使身体既健康又美丽的有氧训练称为健美操。

二、健美操的起源:

健美操的起源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当奉为典范,他们崇尚将各种体育项目用于人体美的锻炼。古印度也不例外,它的瑜伽术崇尚运用意识对肌体进行自我调节,健美身心,延年益寿。而17至19世纪欧洲各国的各式体操也是健美操发展的基石。现代健美操首先是在美国兴起的,1968年,美国太空总署的医生古柏博士把健美操列入太空人的体能训练内容,好莱坞著名影星简"方达的《简"方达健美术》又使健美操的推广与普及起了巨大作用;各种体操流派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动作技术是现代健美操发展的初级阶段。

健美操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那时就出现了追求人体健与美的健美操雏形,如康健书局出版的《女子健身体操集》、《男子健美操集》,同时还有康氏发明的“消肿舞”,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这些民族形式的健身运动,为现代健美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性健美操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的,但正式推进是在1982年底,近20多年来,特别是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进,健美操已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

三、健美操的分类

如果你在深入去了解,你会发现,健美操还分为健身性健美操、表演性健美操和竞技性健美操。另外,根据练习者年龄特征分为老年健美操、青年健美操、少年健美操、儿童健美操、幼儿健美操 。根据练习形式分为徒手健美操、持轻器械健美操和利用专门器械进行练习的健美操,如哑铃 操、实心球操等。按人体结构区分,为颈部、肩部、腰、腹、臀等部位的健美练习。而我们在课堂上学的,大多数是健身健美操。而街舞,踏板操,搏击操,高低撞击舞步,等都在健美操行列。

四、健美操的功能

1.有益于肌肉、骨骼、关节的匀称发育,形成正确的体态和健美的形体。可以加强关节的韧性,提高关节的弹性和灵活性,从而减少青少年在运动中伤害事故的发生。

2.使心脏功能加强,使心肌纤维变得强壮而有力,一般情况下,心脏每分钟输出约5公斤血液,运动时可达到40公斤。呼吸加深,次数减少。可使呼吸肌得到充分的休息时间,呼吸功能好,对青少年保持旺盛的精力十分有利。

3.强壮消化系统,使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吸收加速。另外,做健美操时呼吸加深,膈肌大幅度上下移动和腹肌的激烈活动,对胃肠道起到按摩作用,从而增强其消化系统的功能。

4.提高青少年观察与模仿动作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和气质,提高青少年的创造思维,并使青少年学会如何锻炼以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5.对心理锻炼的价值十分明显。伴着节奏欢快的乐曲做健美操,产生一种手舞足蹈、向往和追求美的心理趋势,感受到愉快的情趣,培养和帮助孩子进入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6.通过有氧代谢运动来消耗掉身上多余的脂肪,利用舞蹈的形式,通过对全身各主要部位(即头颈、肩、胸、腰、髋以及上下肢部位)进行刺激性练习,来减少和控制皮下脂肪的增长,达到减肥的目的。

我对健美操运动的体会:

大学体育本着发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娱乐我们的身心,提高我们机体素质的原则,为我们设立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形体、太极扇、健美操等项目。作为大学必修课的体育对我们身体素质的锻炼是很有意义的。我在大二选择了健美操,起初我对健美操并不是十分了解,只知道它是一种与音乐有关的体育项目,可以修塑我们的形体,陶冶情操,培养韵律感,并且对肢体的协调能力,肌肉拉伸等有好处。随着我对健美操的学习,我逐渐加深了对健美操的认识,学习到了一些有关健美操的知识,掌握一些学习健美操的基本方法,对健美操有了更深的体会,对健美操的喜爱与日俱增。

健美操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我已由开始的不会任何一个动作到已经能够完整地完成一套动作。开始时,我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动作不规范,节奏掌握不好,衔接不连贯等。我没有因为困难而减少对健美操学习的热情,而是更加努力地练习,改正自己的错误,以做到能熟练、标准地完成每个动作。同学们认真的学习态度对我有着很大的影响,她们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和努力刻苦的学习态度,使我对自己的学习也没有放松,我们总是互相纠正,互相鼓励,互相学习。老师对我们所做动作的肯定与鼓励,使我有信心继续学习下去。老师的动作做得标准并且优美,她是一位非常有亲和力的老师,她严格要求我们的动作,主动与我们沟通,帮助我们解决遇到的问题。从她的身上学会的不只是健美操的相关知识,还有一些关于仪态姿容,为人行事的准则等。

健美操的学习对我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健美操塑造了我的形体美。“形体”分为姿态和体型。姿态即从我们平时的一举一动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而体型则是我们身体的外形。良好的身体姿态是形成一个人气质风度的重要因素。健美操练习的动作要求和身体姿态要求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状态要求基本一致,因此,我感觉通过一年的健美操学习改善了很多不良的身体状态,形成比较优美的体态,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一种较良好的气质与修养。健美操练习还可消除体内和体表多余的脂肪,维持人体吸收与消耗的平衡,降低体重,保持健美的体型,我感觉我的体型向美的方向有了一些提高,有提高就说明有作用!

其次,健美操增进了我的健康美。“健康”即生理功能正常、无病理性改变和病态出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健康已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健康”,而兼备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健美操作为一项有氧运动,其特点是强度低、密度大,运动量可大可小,容易控制。因此只要控制好运动范围和运动量,健美操练习就能在预防损伤的基础上,达到医疗保健的目的。“健康美”是一种积极的健康观念和现代意识,一个具有“健康美”的人除了自我感觉良好、可轻松应付日常工作与生活外,还有充沛的精力参加各种社交、娱乐及闲暇活动,亦能自发地处理突发的应激状态。

再次,健美操缓解了我的精神压力,娱乐我的身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舒适生活和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精神压力。在轻松优美的健美操锻炼中,我们的注意力从烦恼的事情上转移开,忘掉失意与压抑,尽情享、受健美操运动所带来的欢乐,得到内心的安宁,从而缓解精神压力,使人具有更强的活力和最佳的心态。

另外,健美操增强了我的社会交往。在健美操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集体练习,参与健美操锻炼的同学来自不同的系和班级,因此,这种形式扩大了我的交往面,我可接触和认识更多的人,开阔眼界,从而为生活开辟了另一个天地,大家一起跳、一起锻炼,共同欢乐、互相鼓励,有些人因此成为终身的朋友。因此,健美操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同时还具有娱乐功能,可使人在锻炼中得到一种精神享受,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平时学习累了跳上一段,会让我重新有了充沛的精力去学习!

第三篇:关于消费者对运动品牌行业认识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受访者:

您好!我们是某某公司市场部,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完成这份问卷。此次调查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对运动品牌行业的认识,调查过程中可能会涉及您的隐私问题,但我们承诺所有内容仅用作调查研究用途,并严格保密,请您放心填写。 谢谢!

某某公司市场部

2011年9月25日

请在您认为正确的答案前打勾,或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内容。如无特殊说明,一律作为单选题。

1. 您的性别是:

A. 男B女

2. 您的年龄是:

A.12-18B.19-22C.23-25D.25以上

3.您的学历是:

A.初中或初中以下B.高中C.本科或专科D.研究生或以上

4.您所知道的品牌是:(多选)

A.耐克B.阿迪达斯C.安踏D.彪马E.李宁F.匡威G.匹克H.361I.特步J.鸿星尔克

5.您从哪些渠道知道这些品牌的信息?(多选)

A.广告B.促销活动C.网络D.亲戚朋友其他_______

6.您倾向于从何种渠道购买运动产品:(多选)

A.网络B.专卖店C.商场

7.您认为运动品牌的恰当价位是:(以一双篮球鞋为例)

A.100或更低B.100-300C.300-500D.500以上

8.您一个月花在运动用品的金钱数目在:

A. A.100或更低B.100-300C.300-500D.500-800E.800以上

9.您最看重运动产品的哪些属性?(多选)

A.舒适B.功能C.价格D.外观E.品牌

10.对于运动产品的以下几种描述,您认为哪一种最恰当?

A.是生活必须品,而且产品属性非常重要B.一般不需要专门的运动产品

本次调查问卷到此结束,请将这份问卷交给调查人员。再次感谢您的配合!

第四篇:2018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4部分生活与哲学专题十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对点题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回答下题。

1.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①② C.②④ 答案 A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对上层建筑的完善,是由经济基础的发展决定的,故①正确;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不断解决基本矛盾来实现的,完善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②正确;③错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以后,无产阶级政党对基本矛盾的认识就走向了自觉;④不符合实际,上层建筑不仅仅包括法制,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提出到落实需要一个过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A.③→②→④ C.④→③→①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②属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范畴,③属于大力发展生产力,④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故A正确切题。B、C、D均错误。

3.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人们应该尊重和利用客观规律 C.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有效信息——“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产品分配关系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故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符合题意,C排除;A、B不属于唯物史观,排除。

4.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十二五”规划中的24个主要指标绝大多数

B.②→①→③ D.①→④→② B.①③ D.③④

1 达到了预期要求。但是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差距依然明显,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将会是“十三五”期间最直接、最艰巨、最根本的任务。这体现了( ) ①社会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C.②③ 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明成绩是主要的,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依然任务艰巨,这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同时也体现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其方法论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①②符合题意。③④材料中没有体现。

5.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改革的总体要求到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环境条件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这说明改革是( ) A.对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案 B 解析 改革并不会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A错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正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错误;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错误。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之后几年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的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知识,说明“稳增长、保就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稳增长、保就业”的政策是对经济下行和就业压力大的反映,并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这两个规律,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就业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B.①④ D.③④ 者,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历史观的知识。回答时首先要明确社会历史的知识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等,然后结合材料信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角度说明国家出台“稳增长、促就业”政策的依据。

7.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哲学依据。

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解析 需要依据材料中“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利用《生活与哲学》知识,从环境保护法修改的背景、目的等角度分析材料,其背景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其目的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这三个方面组织答案,注意理论与材料的结合,分析要得当。

8.2015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为我国进一步深化价格机制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意见》明确了价格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择机放开成品油

价格、全面实行居民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一项项重磅政策将陆续出台。

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阐明我国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近年来,价格改革步伐大大加快,这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我国推进价格机制改革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推进价格机制改革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阐明我国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必要性。解答时,考生应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改革的目的等角度进行阐述。

第五篇: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中心论点: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基本构架(1):实践——认识——实践

(一) 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辩证过程的第一步)

从实践中获得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其中,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又经历了能动的质的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从感觉到知觉到表象,包含了认识的三个步骤。感觉,即实践的主体——人,利用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触觉、听觉、嗅觉等)初步与客观存在的事物建立了联系,即事物为人所感知;知觉,即人意识通过感官的反映对所接触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大脑中勾勒了初步的形象;表象,即人通过自身思维的加工,初步在意识中勾画出了先前反映在大脑中的事物的相对完整的肖像画,形成了自己对该事物浅层的认识。这两个阶段是实践中介的第二系统——人的感官和大闹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运动的结果。这是个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的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过程,这里已经包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因为尽管我们的感官所能捕捉到的关于客观事物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我们的思维会对来自于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和修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相对较完整的形象反映。但从整个的认识过程来看,我们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得到的认识却只是事物的浅层以及对事物表像的反映。例如,我们在初次看到桌子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是桌子,我们首先看道的是它有四条腿和一个平面。在被告知它叫“桌子”之后,我们开始称之为“桌子”。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为什么叫桌子以及桌子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它有什么用途等等。在我们的意识里一开始只有一块板放在四条腿上这个概念而已。这是一种“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比如说我们一开始只知道桌子是四根木条上撑着一块木板,并不知道木条与木板是相连的。那么我们在模仿着做桌子的时候可能就会在为什么木条怎么也无法站立住,怎么也不能撑起那块木板而苦恼无比。这种由观察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得出的认识是很肤浅的,依靠这种认识,我们很难找到正确的进行实践的方法。所以,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所谓概念,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事物表象的相对完整的认识。这一过程是承接于感性认识的。感性认识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材料,我们再运用自己的能动思维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从中剥离出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一系列用于界定事物物理特性的信息,进而加以命名,形成固定的认识。例如,桌子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称为桌子的,而是在对它进行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们才把这种四根木条支撑着一块木板的物品定义为桌子。这个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剥离有效信息,形成固定认识的过程就是形成对事物的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收了大量的来自于感性认识所积累的材料,并通过抽象思维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整理。

但是,四根木条支撑一块木板的物品也很多,如凳子、床等,这诸多的形象汇集予我们的意识中,很多时候会使我们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但在对桌子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之后,我们知道,桌子一般比凳子高,没有床那么大,而且凳子是用来坐的,床是用来睡的,桌子是用来放东西、读书、写字和吃饭的等。在着诸多的定义限制之下,我们分清了桌子和凳子和床的区别。但反过来思考,我们会发现,我们也是在桌子、凳子和床之间混乱了好久,不断地分辨,在分辨和混乱之间不断地练习,才慢慢地积累出关于桌子的较为确切的认识,从而在自己的大脑中剥离出来桌子区别于其他二者的特有形象,将三者彻底分清的。这个对桌子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更加准确的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判断区别的过程。

此外,在认识了事物的外表之后,我们开始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是我们进行实践的要求。例如我们想要做桌子,就必须了解桌子的结构是怎样的,要怎样才能把它做出来。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选择先对桌子内部进行推理,根据桌子的结实和桌腿与桌面的不可分割我们推理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在进一步的探索之后,我们就对桌子的结构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这时我们的认识就前进了一大步,至少我们在做桌子的时候不会就把一块木板放在四条腿上那么看似简单事实上却怎么也做不出来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这个阶段是“抽象的思维”的阶段,即认识过程开始从客体到主体的运动转变为主体内部的运动的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据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的认识已经从一大堆错综复杂的表象中过滤出来,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条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再停留在它的外部形象阶段,而是进入对内部结构以及运行情况的探究。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它对事物的反映是深刻的。深刻的理性认识在经过人们的二次整理、加工之后,变得有条理性和富有指导意义。这时,理性认识就成为了理论。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辩证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正如我们先前所提到的,在理性认识中,我们形成概念的过程以对感性认识所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的承接为前提。正如工厂没有原料就无法进行生产加工一样,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的积累,我们就无法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对事物形成固定的认识。因此,感性材料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建立在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认识,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的唯物论。也就是说,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意味着我们把自己的思维运动的对象植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因为感性认识所获得的材料几乎都直接来源于客观世界,即感性认识是意识反映物质的过程。因此,感性认识的成果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初接收的材料也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作用的对象仍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这就是认识的唯物论。

其次,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想认识。

只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感性认识往往只是对事物表层的认识,这些认识大多不够深刻,不能立即用于指导实践。指导实践的认识必须是正确的、深刻的认识,能经受住实践检验的认识。而这一点只有理性认识才能做到。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辩证法包括联系观、矛盾观和发展观,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就是用联系的、矛盾的、发展的方法来构建我们的认识论。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使二者在认识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帮助,而不是把它们孤立开来。同时,要分清楚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适当的时候主动促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实现认识的质的飞跃。此外,要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看作是向前发展的过程。认识不可能总是停留在一个阶段,它总是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进步的。而二者的进步也往往伴有一致性,感性认识推动理性认识的发展,而本阶段的理性认识有助于推动下阶段感性认识向前进步。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理性的分析和推理,而理性认识运动中也不断产生新的感性材料,从而不断地推动我们的认识向前发展。

(2)统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我们通过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是认识通过实践由客体运动到主体的过程。认识在经过主体的运动即抽象思维的运动后,形成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但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认识是否真正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却一直受着实践的检验。如果割裂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经验论和唯理论。即一味地坚持从感性认识出发而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会导致我们过分相信现有的经验而忽视了对经验的提取、分析以发展出更加有利的认识;而只注重理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感性材料的积累,就会使我们的认识脱离实际而成为虚妄的空谈。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指我们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这是认识运动开展的前提,也是认识运动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所积累的材料大都是没有经过加工整理的粗毛坯,但我们正是从这些粗毛坯中提取出对我们有用的材料来推动我们认识运动的发展的。

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之后,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将这些复杂的、伴有大量杂质的感性材料运用我们的抽象思维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整理,这一过程包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内容,从而得出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可用于指导实践的认识,我们称之为理论。

(二)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必要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我们所进行的一切认识世界的活动都是为了创造出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有其存在的意义。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之外,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同样,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因此,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二者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断推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大活动的发展。

实现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对相应领域的实践活动有强大的指导作用。如,万有引力定律推动了经典力学的发展,并指导我们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而相对论的提出则使得穿越时空也成为了可能。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人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人以其体力和脑力的主观能动性既从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开展认识的运动,从而得出可用于指导实践的认识,又将所获得的认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作为实践活动的指导。因此,理论要回到实践中,还需要人的努力。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由人民群众掌握指导实践的理论,将会使理论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从而实现实践结果的最优,创造人类伟大的历史。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所以,认识运动的一般过程是:第一阶段的实践(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认识(运用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得出理性认识)——第二阶段的实践(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更好的实践成果)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实践——认识——实践——认识——实践……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的过程,而是不断循环往复、一步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即:第一阶段的实践——第一阶段的认识——实践的第二阶段——认识的第二阶段——实践的第三阶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运动状态:人们的认识活动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性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即人类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经过加工成为可用于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推动了实践的发展,发展了的实践中又产生了新一阶段的感性认识……认识和实践就在这样的反复循环中彼此作用着向前发展;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后一阶段的认识是前一阶段认识经过实践作用发展的结果,而后一阶段的实践也在新的认识的指导下而较前一阶段进步。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原因: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就存在着差异。出生之后,由于所处环境和所经历的事的不同,人们对待事物的认识会养成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视觉定式,这一切都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比如说,在望远镜发明之前,人们无法对宇宙世界的种种景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于是出现了众多奇异的传说。此外,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人们的认识如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但这并不等于说实践算完成了。恰恰相反,在现有的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果上,还会衍生出新的理论来指导更高一级的实践。因为每一次实践的过程都是获得新的感性材料的过程。一旦感性材料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就从新进入认识发展的新环节中,新一轮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又开始了。只要实践不停止,人们的认识就不会止步。所以,人们的认识活动是无尽的。因此,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客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总是在进行着的,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要有实践,就会有认识的需要。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会在实践的过程中给实践以指导,同时自身也不断向前发展。而实践也会在认识的指导下不断发展,人们在实践中又获得新的认识,推动认识向前发展。在新的认识的指导下,实践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前进。人类的两项根本活动因着人的本能而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的前进。 “主管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主管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方法论: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即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并且虽然在不断向前发展,但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条件下还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即主观认识也应该在相应的时期和条件下保持对实践的稳定的认识。而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得事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上一篇: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资料下一篇:初中英语教案反思英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