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学习的认识

2024-04-28

谈谈对学习的认识(共11篇)

篇1:谈谈对学习的认识

谈谈对网球学习的认识,对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什么建议.基础比较薄弱

网球运动在国外已有接近100年历史,是广泛开展的群众性运动。中国网球一直以专业性为主,网球人口少,群众基础薄弱。而任何运动要发展,要出成绩都必须依赖于雄厚的群众基础的;由于受到不富裕的经济条件限制,很难全面开展这项运动,这就决定了普及和普及基础提高的难度之大。我国现有的体育竞赛体制又决定了国家不可能把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投入到少年球员的培育上,因此,我国的球员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竞赛机会太少,球员难以在大赛中得到锻炼、提高,可供选材的范围很窄,人数有限,真正有潜质的苗子可谓少之又少。

2.训练方式保守,训练的自由度过大

网球运动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相当的科学性,除所有的训练必须分龄、分类、分量外,运动员的起居饮食的安排都有严格的数据支持,决不能想当然或凭感觉来处理。目前中国缺乏的正是现代化的训练方法。中国大部分教练员是从队员退役后直接当教练的,他们直接继承了前辈的训练方法。运动员在这种训练环境下,长期形成的一些不合理的动作,因为考虑到暂时的成绩,或教练员水平的原因,往往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所以改变教练员的思想观念,让他们接受最新的网球训练理念,引进新的教材、新的训练方法是必需的。

3.教练员与球员比例失调、教练员各方面素质急需提高

按照目前各省市各级专业网球队的编制,每个教练要负责多个队员,因此每个球员受到的关注必然就相应减少。全国现役专业队网球教练员总数为120人,其中国家级教练6人,高级教练25人,高级以上教练员大多数为大专学历,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视野不宽、业务不精的现象。特别是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不够,训练方法、手段陈旧,对新技术、新打法的学习研究不够。在教练员整体队伍当中,理论水平高、组织能力强、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少,更缺少象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优势项目的有威信的领军人物。

4.球员过早被迫出成绩

中国的青少年成绩相当不错,但一上到成年组就与外国球手拉开很大距离,通过对分析可以发现,在国外,11岁以下的大部分以培养球感为主,到13岁才进入竞技及技术的训练,在此之前不会对这些青少年要求成绩,还会强调胜负并不重要,直到13—16岁才开始强化训练。在国内,网球在青少年组已经要出成绩,而且这种要求青少年出成绩的年龄持续下降,甚至出现在短网比赛中。青少年在训练中备受压力,导致该项运动对他们来说已严重缺乏趣味性。这种情况很自然就会大幅度地削弱竞技的后备力量。同时,过早出成绩,会使青少年忽略网球的思考性、技巧性,从而制约他们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趋势就是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全面,比如现在排名世界第一的纳达尔,你很难发现他在技术上有什么缺陷,包括他的单反,也没有像过去那么不堪一击。而对于一满贯的罗迪克,如今却很难在大满贯赛事上取得什么突出成绩。因为他除了发球上占有绝对优势以外,就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了

3一.场地太少.在省会城市网球场都比较少.并且网球场占地面积大.一个场地最多

四个人.像蓝球的话,一个场地多少个人.如果是收费的,费用也比较

贵,一般的城市,便宜的胶地怎么也要二十左右一个小时吧.二.费用贵.网拍质量稍微好些的.都要上千.还是折扣后的价格.如果经常打球的 友,一般都有二个拍子.一支用于备用.因为打到一定程度会发力后,会经常发力击球.网线会经常断的.网球也是个消耗品,特别是刚开始

的时候,丢球也会经常出现的.三。教的少,费用也高。网球是个比较难上手的运动,如果没人教比较困难,最

少找个会的。我刚开始学的时候,自己打着完,也不错

但是动作,还是不正规,特别是想再有提高的时候。我 就去学了一下,大概还要几十块钱一个小时。在当地只

能算中等的价格。现在看看教的,一个小时,都上百了

无语。

篇2:谈谈对学习的认识

高考报志愿的时候看到国际经济与贸易,觉得这个名字有种磅礴大气,于是便把国贸放在了南邮的第一个志愿。以前对国贸专业的认识有些许偏差,现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国贸导论学习后,我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肤浅到深刻的过程。

国贸专业的开设与中国国家发展有着紧密联系。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搞活的需要,一些高校陆续设置了国际经济、国际商务、工业外贸等专业,这些专业很快成为热门,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急需的人才。1998年,原国家教委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原来的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工业外贸等4个专业调整而来。这使得专业方向更为明确,专业适应性更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2001年中国入世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中国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熟悉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中高级专业人才。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且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保持着高校招生与就业的高热度。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全国几千所高校中,共计591所学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其中不乏北大清华等顶尖学府,但亦有许多略微一般的学校也开设此专业。南京邮电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不仅能较熟练的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与国贸实务操作,更能融入学校特色、较娴熟运用java、C语言、C++等计算机语言,再加之南邮长期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因而南京邮电大学的国贸毕业生有着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到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外贸管理工作,到外贸企业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及国际市场的营销工作,到银行从事外贸结算工作,或到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等。

篇3:谈谈对学习的认识

一、“互动”教学应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 很难主动地学习、思考, 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 进而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一些教师在例题教学中, 将审题分析与例题解答等一一“包办”, 如此教学使学生接受的信息过于繁杂, 且学生往往以听为主, 参与教学活动的感官单一, 易于疲劳, 致使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题教学, 应突出解题关键, 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 手、脑、耳、眼、口交替使用。这样, 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疲劳,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1的教学中, 我是这样进行的:

例一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 还剩42500千克, 这个仓库原有多少面粉?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易画, 显示具体情景。此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寓教于乐。然后围绕例1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分组讨论。

(1) 本题有几个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2) 题目给出了哪些条件?

(3) 题目中有何相等关系?

(4) 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5) 能否列出方程?

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层层深入, 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状态。

问题提出后, 学生经过思考, 展开热烈的讨论, 对于问题 (1) 、 (2) , 均能得到正确答案。而对于问题 (3) , 有的学生认为“原来的面粉减去运出的面粉等于剩余的面粉”, 有的则认为“运出的面粉加上剩余的面粉等于原来的面粉”, 等等。根据不同学生所得出的不同答案, 教师或是直接给予肯定或是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这样师生处于交流互动的氛围中。由于问题 (3) 是解决例1的关键, 关键问题攻克了, 后面的两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时候, 教师从踊跃举手的学生中挑选几位让他们写出问题 (4) 、 (5) 的答案, 然后由同学们来做“小老师”, 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做出“诊断”, 此时同学们参与教学的情绪更为高涨。最后, 教师做出归纳和小结, 使同学们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 基本知识自然也得到巩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主角”,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 真正成为数字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

然后, 教师严格按格式书写解题过程, 目的是给学生以示范, 培养其良好的解题习惯, 并为学生提供参考格式。由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得到发挥。

这样的教学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 既使学生动眼、动耳, 又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真正达到“互动”的效果。

二、“互动”教学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更是值得广大数学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初中数学大纲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 就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 不断追求新知, 独立思考, 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 研究和解决”。

“互动”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 主动参与教学。而作为导体的教师在“互动”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展开过程, 设计问题, 让学生不断面临新的学习任务, 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例1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你能否编一道与例1类似的应用题?” (同桌之间互相解答、批改, 老师可根据时间选择一到两道编写较好的题目在全班交流。) 再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中, 我分别安排了以下两个练习:“一、你能否自己编写几个一元一次方程”, “二、某方程的解是x=1/2, 请写出此方程”。

由于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经常习惯于给学生现成的东西, 学生也往往习惯于接受现成的东西,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不利。所以, 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安排一些创新的、开放性较强的练习, 既可满足班级内那些“提出问题有深度、有新意、有创造性”的学生的需要, 又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是“发扬教学民主, 师生双方密切合作,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 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同事、伙伴, 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创设良好的情境和营造和谐的氛围。

如在“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教学中的课堂练习这一环节中, 学生练习“解方程组

我安排了四个学生在黑板上解题, 然后让几个学生上来批改, 其中一个学生的做法被批改为错误, 他的做法是:由 (1) 得3X=Y+2 (3)

把 (3) 代入 (1) 得Y+2=11-2Y

把Y=3代入 (1) 得3X=5

于是我问:“为什么认为他的解法有错误?”该学生答:“因为老师讲的代入方法不是这样的, 他没有按老师的方法做。”我说:“但他的结论与其他的同学是一样的呀!”该学生答不出。于是我趁机表扬解题的同学:“他的解法非常正确, 是一种创新的解法!他能够不满足于老师所讲的方法, 自己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同学们应多动脑筋, 多向这位同学学习, 多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互动”教学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互动”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在备课和上课中狠下功夫, 在每一环节的教学中, 都要充分体现“互动”的特色。故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周密考虑课堂教学设计, 如怎样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设问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同时还要分析和估计学生回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以便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及时调控教学内容。因此备课所花的时间比一般教学要多得多, 课也比一般教法的课堂难于驾驭、调控。但是, 我又感到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这对于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篇4:谈谈对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认识

关键词:自主;检查督促;评价反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效课堂的开端就是教师对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编写、运用和学生对自主学习部分的学习。这关系着高效课堂能否顺利开展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重视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

一、充分重视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编写

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是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自主学习,达到预习课本的目的。如何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应注意从两方面把握:一是要明确目标,难易适中。教师在设计自主学习部分时必须明确,学生通过这部分的导学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二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要求教师在编写自主学习部分时,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学习课本,思考问题,从而编写出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自主学习部分。

二、充分重视自主学习部分的检查督促

再好的计划,不去贯彻也无法实现;再好的设计,不去执行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导学案编写完,关键是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这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检查督促学生完成,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夯实自主学习部分的完成。这点教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否则高效课堂无法顺利进行。我曾听过我校一位教师的课,课堂上我看到同学们的自主学习部分没有完成,结果可想而知,学生讨论根本无法进行,最后只能回到传统课堂的模式。另外通过教师的检查,对学生来说熟悉了将学习的内容,做到预习,为课堂讨论奠定了基础;对教师而言,既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更加了解学生的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又可以明确自己导学案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提高导学案的备写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范增民.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

篇5:谈谈对学习的认识

幸福是心灵的一种愉悦、高兴的感受,是人的永恒追求。对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而又始终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的.首先,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活的一门学问。格里高利•曼昆,是当代顶尖的经济学家、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曾在给他的学生所写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正如著名的英国戏剧作家、文学家和社会主义宣传家萧伯纳先生也曾经认为:“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为此,笔者认为,经济学主要研究和解决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这是因为世界上的资源,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而言,总量是有限的、不足的,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经济学所研究的实际就是面对限制条件下,资源(包括时间、金钱、物资等)利用最大化的问题,社会和每个人都面临稀缺性(这就是限制条件),所选择的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对家庭或者个人而言,所追求的即是自己的最大幸福。

其次,经济学的幸福方程式:幸福 = 效用 / 欲望。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被称为经济学中“最后一个通才”和当代经济学的“掌门人”)提出了这个幸福方程式:幸福 = 效用 / 欲望。从这个公式来看,获得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的比例关系:效用与欲望。当欲望(分母)既定时,效用(分子)越大,越幸福;当效用(分子)既定时,欲望(分母)越小越幸福。但是,如果有人把欲望作为无限的,(其无限性表现为一个欲望的无限大,或是一个欲望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用中国的一句俗话来讲,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那从这个公式看,幸福对他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无论效用有多大,只要它是一个有限的量,与无限的欲望相比,所获的幸福感都是微不足道的。

11秋金融本 王思达

篇6:谈谈对学习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自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作文教学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真切感受的表达出来,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的语文能力,而且体现了他们的认识能力。

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新课标提出:“中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也说明了习作的外延是应该与生活相等,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了习作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这就要求老师在习作教学中去寻找,去挖掘生活的习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就是习作的来源。这样学生就有意识地留心生活并主动融入生活,即留心周围的一切,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比如我在习作教学课中,以课文要求习作的内容为基础,慢慢的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因为学生主动注意,亲身经历,所以有内容可说,写起来也觉得非常的容易。这就说明了在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生有内容可写,才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写作的材料来自于生活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开展课外活动,能使孩子们的“泉源丰盈”。重要的还是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去留意去表达。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尽可能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参观、课外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如: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到野生动物园烧烤活动。到了野生动物园,参观完动物园后,烧烤开始了,学生个个兴高采烈,忙的不亦乐乎,这可是他们头一次头一次野外烧烤啊!他们几人一组,想尽一切办法地把食品烤得色香味样样俱全,他们吃得津津有味,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回来后,我让他们以《快乐的烧烤》为题记录下了这次活动。学生作文里,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兴奋、快乐的感受。写作兴趣也会自然提高了。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可以大胆的引导学生去做,去写。这样学生们就会有事可做,有话可写,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从而让学生自主拟题,自主作文。

三、鼓励学生分享习作乐趣,学习修改习作,提高习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的词句。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只重视作前的指导,而轻视甚至忽视作后的讲评、修改。其实,讲评、修改也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要提

篇7:谈谈对学习的认识

答:《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课标精神,我想是这样:

一、使学生的作文记事真实,抒情真挚;使学生的作文在“真”与“情”这一层面有所突破。针对学生作文中叙事空洞,感情牵强附会这种现象,我们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打破常规的思维和习作的定势,多角度地去观察认识事物,多层面地进行回忆、思考、分析、想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最适合这个题目的内容,从自己的生活感受中抒发最诚挚的情感。

二、要联系生活实际,可以采取以下方面:

1、先做后写。学生的作文过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与他们从事的各种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

2、先玩后写,玩是儿童的天性。在作文中渗入玩的成分,让学生在玩中学,结合玩来写。学生怕写作文,往往是苦于不知道要写什么。根据学生喜欢活动的特点,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3、说写结合。长期坚持口头作文的训练,能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写作能力。如:教《我的母亲》一文时,文中没有对母亲的外貌进行描写,在教学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说说母亲的外貌特点,然后再写下来。

三、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可采用自评、互评、小组评的方式,用修、增、删、补的办法,达到提高效果。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修改能力,表达能力,审美感悟能力。

四、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写作欲望。

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

篇8:谈谈对教育本质及目的的认识

关键词:教育,本质,目的

在学术界, 对教育的本质有以下六点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上层建筑

(1)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2) 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3) 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 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因此, 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4) 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

(1) 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

(2) 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

(3) 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 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

(4) 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5) 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 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的观点是, 教育会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从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两项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的生产所需要的社会认识, 其含有较为明显的阶级性;另外一种是传授生产力所必要的生产知识和生产经验, 进而为生产力的发展而服务。教育本身就含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所以是不能够简单的将其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或是生产力的。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通过传授知识、教育人才最终服务于社会。教育所具有的此项专门特点也决定了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有所联系。不仅和生产力相关联, 也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不但深受经济条件基础的影响;同时与道德、法律、政治等上层建筑紧密相连;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的本质是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性等的统一。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提出“社会化说”, 此过程的规定性也就是:教育的传授主体以一定的外在方式将知识、经验逐步交到受教育者身上, 进而达到知识文化传递的目的, 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全面发展, 进而使受教育者个体社会化。它把教育的内部矛盾进行了揭示———个体身心发展水平与社会客观要求的对立和统一;充分体现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也展现出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培养人的活动, 并非人类所有教育现象的本质。

(2) “社会实践活动说”不能作为把教育与其它存在的社会现象进行准确区别的依据。如果单是把教育的本质说成是一种进行人才培养的实践活动, 那么就难以将其与其它如艺术、文学等具有培养功能的实践活动进行准确区分。

(3) “教育”与“培养”常为通用词语, 故为同义反复。

我认为, 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众所周知, 教育的最初是起源于劳动的。而劳动则是进行于社会集体中的。最初教育出现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和传递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共同发展。而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的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着统一和对立的矛盾, 不断促使着社会发展。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 教育的发展不但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 同时也要受到生产力的影响。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受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同时制约。

作为劳动力的主体, 人, 生活在客观的社会环境当中, 具备一定的思想和思维。人类进行劳动生产属于社会性的劳动范畴。人们在生产物质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客观关系。这些客观的社会关系对人的体力、智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马克思又将人的本质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会有着什么样的思维, 教育主体由谁来掌握, 哪些群体能够进入到学校中接受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么样的目的来教育受教育者, 这些都与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密不可分, 都受到生产关系、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所影响。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不但能够将上一代所拥有的知识与经验教给下一代, 同时也会将一定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范传给下一代, 让他们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和经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 进而维护一定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所以, 不一样的社会环境会存在不一样性质的教育。从教育的这项意义来讲, 教育不但是长久且普遍的活动, 也是一项阶级性和历史性的活动。在古代的阶级社会里, 教育会体现出其明显的阶级性, 服务于一定的经济与政治。此时有着统治性质的教育, 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发展其统治的工具。

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来体现出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人都有着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充分认识和重视人的这些规律, 才能够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 它是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表现的。遗传, 主要指的是人生理素质的遗传, 也就是人的客观具有的生理特点。遗传创造了人进行发展的客观前提, 也决定了人是否可能发展。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 那么个体的任何发展和进步都是空谈。遗传素质这项客观前提的发展历程也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 人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体现出不一样的心理特征。遗传素因为个体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性, 这也就导致了人在发展过程中个性的出现。但对大部分的人来讲, 这样的差异性不会很明显, 只是在经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后, 才会使差异性变强, 进而成为人的属性, 最终形成人的才能、品德、思想以及爱好等。所以“遗传决定论”是不正确的。

总而言之, 教育所具有的形式与机构同教育的职能和性质一样, 都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社会的变化, 教育也是改变的, 教育的本质也会在变, 但是总的作用还是不变的, 那就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群体对每一个个体进行的文化传授的行为, 其要求要充分结合人的特点, 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之下, 促进每个人对宇宙、地球、人类文化、历史经验等等的认识, 进而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成为拥有丰富知识、崇高精神的自由人。我们都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应该与自然建立起必要的情感和交流。人与人之间、人与人类之间也应该建立起必要的联系和交流。

我们应该教育出能选择自己的人生, 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在这一生中, 人所享有的最高的权利就是为自己生命赋予重要意义的权力。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每一个人完成和实现这样的权利。

在这项问题上, 真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指出,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其三个核心命题。杜威的立论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给人们一种“新生活”, 一种“改造了的生活”, 要求要改变不切实际的学校教育方式, 充分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让其不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教育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尊重儿童自身特点, 让一切教育方式和活动都能够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真正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是来自于长期教学经验的, 经验不但决定着书本知识, 也决定着教学的方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鲁洁先生认为, 教育的主题应该是教给受教育者能够完成自我改建和自我构建的实践活动过程。他的立论是:人类有着两种发展状态, 一种状态是自发、自然的发展状态, 而另外一种发展状态则是由人的主观意识进行的社会改造, 这种有目的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发展。 (1)

程少波老师的观点是:教育的本质是具备文化传递的过程也就是教育是社会遗传的机制 (方式) , 也可以说是对人类文明和文化沉淀和积累的统一。他的立论是:经济、文化、政治共同组成了教育的客观空间;机制指的是事物的功能和这些功能间的关系, 它不但包含了教育与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也包含了教育自身存在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

我认为, 教育的本质是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来到这个世界, 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与生活。生存是第一位的。只有生存着或曾经生存过, 才有人类意义的存在。要想生存, 就必需能够维持生命, 就必需能够吃饱、穿暖, 否则就会饿死、冻死。吃饱、穿暖靠的是谋生的技能, 这些技能的获得是离不开教育的, 要想吃好穿好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教育, 人类恐怕只能像人类祖先那样吃野果、穿树叶了。生活是第二位的, 但也是更重要的。要想生活有意义, 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发展, 不断地改造这个世界, 不断地犯错误, 又不断地在错误中总结经验, 不断地积累财富—物质的和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当代人的生活就是为了整个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本身也就是靠一代一代人的生活不断的延续发展的。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是其经验的获得并不都是亲自体验得到的, 许多经验是前人传授的, 这就是教育的作用。教育使每个人在生活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为人的发展争得了时间, 正因如此, 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

就教育方法来说, 孔子的教育可以说是最优秀的教育方式。教学方式具有开放性, 带着众位学生周游列国, 这是古往今来最为完美的一堂课, 就算是哈佛大学最先进、最优秀的案例也不能够与之相比。饱读万卷书虽然能够学得知识, 但是要行万里路才能够领略到知识的含义。

教育目的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 学成之后能够自力更生, 进而为社会发展服务, 一方面让社会发展能够顺利交接, 向前发展。一方面让有着不同个性和天赋的学生能够将自身的优点进行充分发挥、把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发展成为今后能够安身立命的职业, 另一个方面让有着不同特点和要求的岗位能够找到最为合适的继承者。

注释

1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篇9:谈谈对学习的认识

【关键词】转型期的文化现状;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么在这次会议召开之前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我们目前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那么为什么这次全会以文化作为主题,我的回答是文化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了,我们都知道国家目前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文化是这次转型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又是风向标,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几年的时间里面,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时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复杂的深水区,我们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有很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去解决,而文化问题是重中之重,那么在世界范围内,事实上也经历着一场文化转向的浪潮,各个国家把文化文明放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上,这不仅是在国内形成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而且也是提高文化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问题,那么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这样一个文化强国的战略,彰显了我们高度的文化自觉。

从国内来看,我把它归纳为转型期的文化现状,我们知道三十年的锐意改革,让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我们可以说是渐入佳绩,但是这场改革让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也积累了许多问题,具体的说我们正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转变,由政治社会向经济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们知道计划经济的特征就是资源的高度集中,社会利益趋于高度一致化,而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原本的资源需要进行重新的配置,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观念,都要经历着调整,促成社会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一些国家的发展史表明,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渡的时期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社会利益格局会不断发生调整,人的心理就会发生各种微妙和复杂的变化,那么我们中国正是处于这样一个阶段,有人说人在饥饿的时候只有一种烦恼,而在吃饱了以后,就会生出无数的烦恼,当生存的问题解决之后,人的精神上需求就会凸现出来,那么各种心理上的困惑也会随之产生,在这样一个阶段,各种观念、各种思潮、相互的碰撞相互的激荡,这样一种碰撞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信仰缺失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缺乏诚信的问题,文化无根的问题等等,比如处于热烈讨论的染色馒头事件、瘦肉精事件、包括在网络上受到大家热烈讨论的小女孩被碾压之后无人救助的小悦悦事件,老人倒了无人扶的情况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人的道德底线出现了下滑,说到底这就是文化的问题,在这个时候难免会有人感到无所适从,甚至迷失方向,所以我们说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必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主导的处于核心地位的这样一种价值体系来统领,否则社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我们的国家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那么与此同时我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一种空前高涨的状态,而当前文化建设是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在思想和价值观领域,旧的思想被打破了,而新的价值观念和标准又没有明确的得到确认,人们长久以来视为理所当然的理想信念,善恶标准,道德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趋势异常旺盛,所以我们急需建立起一种富有活力、富有凝聚力的文化来为改革导航,文化建设的任务非常的艰巨。

对于文化的定位我们应该有一个全球性的战略眼光,也就是全球化,那么什么是全球化呢?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名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样一个概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标志,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发展标志,它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球体系,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不少,但是带来的问题也很多,他一方面让全世界的各个名族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空前紧密了,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依赖,另一方面当文化产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區之间流通的时候,它会对已经形成的地域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构成一种威胁,导致文化的冲突,那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世界强势文化的挑战,提高文化竞争力的任务是非常迫切的,当今,社会全球化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国际竞争也演化成为以经济科技为先导,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文化价值观的全面传播和渗透作为一个贯穿全局的全方位的竞争,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我们单凭军事、经济等这样一些硬实力来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基本上这样一种理念已经不适用了,那么文化的积淀、人文的魅力这样一些东西越来越引起普遍的关注,事实上国际舞台上的权益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思想观念的争夺,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的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那么这个国家和其他国家之间就会少几分敌意多几分理解,中国今年又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加上最近三十年经济的迅速膨胀,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庞然大物的威胁感,所以通过文化的方式去加强交流,消除误解是最直接最可行的做法,那么面对国际上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如果我们现在要树立大国形象,实现和平崛起就必须有跟大国地位相称的文化内涵,必须用我们的文化去影响这个世界,所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真正崛起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

篇10:谈谈对物流的认识

在日益强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发展与生存关键在成本领先。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全球化、多功能化、系统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特征,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现代物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运输环节独立于生产环节之外的行业界限,通过供应链建立起对企业产供销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而实现物流信息化,即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业务进行优化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水平的目的。而这些恰恰是国内物流所缺的东西,所以中国的物流要实现现代物流与国际接轨必须从多功能化、一流服务、信息化、全球化等多方面进行提高。

一、物流的定义

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二、现代物流的特点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紧密结合;现代物流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统一;电子商务物流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结合;物流设施、商品包装的标准化,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也都是电子商务下物流模式的新特点。

三、物流当前形势

目前国内外的各种物流配送虽然大都跨越了简单送货上门的阶段,但在层次上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流配送,因此在经营中存在着传统物流配送无法克服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尚不具备或基本不具备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配送的特征。

电子商务作为数字化生存方式,代表未来的贸易方式、消费方式和服务方式.因此要求整体生态环境要完善,要求打破原有物流行业的传统格局,建设和发展以商品代理和配送为主要特征,物流、商流、信息流有机结合的社会化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体系,使各种流的畅通无阻,才是最佳的电子商务境界。

四、物流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时代,由于企业销售范围的扩大,企业和商业销售方式及最终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使得送货上门等业务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服务业务,促使了物流行业的兴起。物流行业即能完整提供物流机能服务,以及运输配送、仓储保管、分装包装、流通加工等。以及收取报偿的行业。主要包括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装卸搬运、配送企业、流通加工业等。信息化、全球化、多功能化和一流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

五、结束语

篇11:谈谈对大学新生学习的认识

高中步入大学是新的起点,新的挑战,一切都将从零开始。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我认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想好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对自己学习提出新要求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学习目标要明确,做好切实可行的计划计划要有全面性

学习计划不是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也有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这些都要考虑到计划中,计划要统筹兼顾多个方面,学习是不能忘寝废食,这样对身体不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即要求指定的计划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短期计划和长远计划

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比如一个学期,应该对自己的长远计划有更深入的思考,有个大致的计划,因为实际学习生活中变化很多,往往无法预测。对于大一结束后又一次转专业的机会,我认为这个问题现在就应该拿定主意,切不可忙不跟从或者轻易下决定。就短期计划而言,我认为每天都可以在脑海中规划一下下一天的安排,然后再实施。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和睡眠时间

学习时间包括学校规定的学习时间和自己自由学习的时间。对于学校规定的学习时间主要用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消化老师当天讲的知识。而自己的自由时间应该是去图书馆或者教室自习等来弥补自己学习中的缺陷或者提高自己对于某一学科更深入的学习。通常大块的时间会选择去图书馆,不过临近考试一般很难有座位。小块时间去教室,这只是我个人的体会。失眠时间一定要有保障,晚上最好不要学习或者娱乐到太晚,因为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到你第二天的学习,时间一长肯定会得不偿失。劳逸结合,提高效率

学习计划应该具有机动性,如果自己学习时感到心神疲乏,可以考虑适当放松或者休息一会在学习。早上和晚上可以安排着重记忆的科目,如英语等。心情愉悦的时候注意力较集中。时间较完整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比较枯燥的科目或者自己不太感兴趣的科目学习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合理安排时间,按时独立的完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任务。

对于我们以野外地质工作的人来说,适当抽出时间去锻炼自己的体能对于我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是很有帮助的;合理安排时间,要按质量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习任务,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切不可不经自己思考而抄袭他人的作业,对于这一点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三,多和专业老师交流,不断加强专业学习

充分利用课前和课间的休息时间和老师交流关于专业方面的动态,增加自己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兴趣,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内容,热点问题和就业形势,痛死不断加强自己与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来完善自我。当然,遇到疑难问题,也要及时向老师请教。

四,及时做好考前的复习工作

考前复习是对整个课程的学习进行检查和补充的,总结经验的最后阶段,尤其是整理笔记本(专业课,高数等)。一般来说,大学考试有些人临时

抱佛脚却屡试不爽,但是我要说的是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一定要对自己负责,踏踏实实才是王道。

上一篇:1设计院员工守则下一篇:安全知识竞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