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

2022-08-19

第一篇: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

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

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文中注意去掉空格,字体颜色保持一致) 随着现代企业进一步的市场化和国际程度化的提高, 环境的动荡、竞争的激烈和顾客需求的变化需要企业比竞争对手以更快速度响应顾客全方位的需求,因此, 因循守旧, 抱残守缺, 必然导致企业失去活力与竞争力。在此背景之下,管理创新理论应运而生并愈来愈显其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如何正确认识管理创新?怎样借助企业内外部资源有效开展管理创新?未来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这些已成为现代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涵义和内容

(一)管理创新涵义

什么是管理创新?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常修泽提出的“管理创新是指一种更有效而尚未被企业采用的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次上的辐射。其主要目标是试图设计一套规则和服从程序以降低交易费用。”芮明杰提出的“管理创新是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客观规律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进、改革和改造,创建起的新的管理模式、方式和方法。” 还有其它一些管理创新定义就不再一一列举。

各种管理创新内涵互相包容、互为借鉴,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揭示出管理创新是一项具有创造性、开拓性、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具有风险性、系统性、动态性和破坏性等特征,其实质是持续地改进和优化企业流程,不断提高其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触及过去的或现行的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管理创新要建立一个创造性的“生产要素集成系统”,以谋求最佳“系统组合效应”带来的经济效益。管理创新的动因是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的客观规律和科技发展需要,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所进行的改进,以便更有效地运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家可以通过管理创新创造出购买力,创造出市场。也可以说,管理创新对创新者来说是改变资源的产出效率,对顾客来说则是改变消费者从资源中获得的价值和满足。例如,麦当劳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事物,但是,该店运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使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标准化,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因而开拓了一个新市场,创造出一类新顾客,这就是现代管理创新价值的体现。

(二)管理创新的内容

企业系统在运行中的创新涉及许多方面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目标创新

企业要通过满足社会需求来获取利润,企业在各时期具体的经营目标,需要适时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加以整合,其每一次调整都是一种创新。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研究和取得成果过程,以及这些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的扩散过程。新技术成果从开发研究和市场推广的全过程可归结为管理问题。高新技术渗透到商品产、供、销各个环节,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顺应社会技术进步的方向,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谁拥有先进技术,生产出成本更低、效用更大、更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之间的分工也将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技术优势。

3.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系统中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指引入新的制度(组织的结构与运行规范)安排,大的如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小的如具体企业的组织形态、运行机制。

4.组织结构创新

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组织模式。不同的企业都有其特有的组织模式,且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随着经营活动的变化,其组织结构要不断调整以更合理地组织管理人员,提高管理劳动的效率。企业必须设计好自己的组织结构,是集权还是分权,管理层次与管理跨度是垂直型较窄的管理跨度模式还是

1扁平型的较宽模式。总之,要建立一种紧凑、灵活、高效、动态的组织结构。

5.环境创新

环境创新是指通过企业积极地创新活动去改造环境,引导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变化。其主要是市场创新,只通过企业的创造性活动去引导消费,制造需求。

6.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关注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积累沉淀一种价值理念,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纵观世界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常胜不衰,归根到底是因为在其经营实践中形成和应用了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这种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企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的结果。

二、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要求

企业如同生物体的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紧密依赖外在环境的变化。现代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能再用一成不变的制度管理企业,否则企业必将被错综多变的外部环境所淘汰。所以说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创新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现代企业必须以知识型人才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点,以创新为基础内容,摆脱旧的管理思想的束缚,建立新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与管理方法,以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发展,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

(二) 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管理创新对促进企业发展的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管理创新靠人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花费大量资金却可以产生效益。其次,管理创新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第三通过管理创新,可以有效加强现代企业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结合精打细算、开源节流的成本理念的推行,将进一步控制企业成本。第四,管理创新的结果是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弥补企业在资金与市场上的劣势,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稳定企业、推动企业发展。第五,管理创新若在市场营销方面进行,则将帮助企业有力地拓展市场、展开竞争。总之,实施管理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环境,从而引领企业各项工作,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要求

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飞速发展时代,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者需要更加即时的、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进行创新,快速的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三、实现管理创新的过程和推进手段

(一)实现管理创新的过程

要有效地组织系统的创新活动就必须研究和揭示创新的规律。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就是:有系统地抛弃昨天,有系统地寻求创新机会,在市场的薄弱之处寻找机会,在新知识的萌芽期寻找机会,在市场的需求和短缺中寻找机会。创新在取得成果前,可能要经历无数次反复和失败,可以说实现管理创新的过程是非常曲折的,一般成功的创新要经历寻找机会、提出构想、迅速行动、坚持不懈这样几个阶段。

1.寻找机会阶段

面对变化,企业的管理创新包括方方面面,但无论哪种创新都是对原有秩序的破坏,因为原有秩序内部存在着或出现了某种局限现象,创新机会正是从发现和利用旧秩序内部的这些局限现象产生的。“局限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至少存在一种局限(否则,企业都可以赚取无限多的利润),企业管理创新活动的关键是要把重点放在各种局限上,即把重点放在链条的薄弱环节上。企业必须不断对内部状况、外部环境进行扫描、搜索,从中吸取潜在的创新信息。德鲁克提出了七个创新的源泉,后来称之为企业创造变革的“机会的窗口”,这七个变革机会的窗口是:(1)出乎意料的事件;(2)无法协调的矛盾;(3)流程的需要;(4)产业和市场结构的改变;(5)人口结构的改变;(6)观念的变化;(7)新知识。(链条和谁呼应?)

2.提出构想阶段

在观察到局限现象产生以后,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预测局限现象可能给组织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后果,在此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办法,提出管理创新构想,并对创新信息进行评估,作出选择,对具有战略意义的管理创新投入资源进行研究,制定管理创新计划。计划的制订要求具有针对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切实可行,不断用先进的标准引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迅速实施阶段

管理创新计划一经确定就要迅速实施,否则会贻误时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4.持续改进阶段

管理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过程,虽然有时运气可以导致成功,但真正的成功需要通过持续稳定的创新过程。并且这个过程要经过尝试才能成熟,而尝试是有风险的。企业需要真正理解创新过程,在开始行动以后,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要持续不断的对整改结果进行评价,总结、改进、完善实施方案,积极转化和推广创新成果,完善管理平台和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构想。研究表明,任何创新的成功是建立在企业活动的可学习性和可重复性上的。企业的创新者要有足够的自信心、较强的忍耐力,能正确对待尝试过程中出现的失败。

(二)实现管理创新的推进手段

采取何种手段才能有效的推进管理创新的实现?对这一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给出一些企业管理创新的常用的推进手段:

1.将现有企业现状与期望的优秀企业做比较,进行差距评价,明确改进方向。

2.营造一种危机即将来临的氛围作为创新工作的切入口,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组织的危机,向员工明确说明,如果不马上推行变革,组织的生存就会受到致命的威胁。

3.任命具有新观念的带头人。带头人需要尽快将他的新观念注入组织。

4.建立激发创新意识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鼓励人们勇于创新的其他激励机制,最终培育出推动创新全员创新能力。

四、在实现管理创新过程中一些常见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实现管理创新过程中一些常见问题

1.守旧习惯观念对创新的抵制问题

观念主导着人们的行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进程中的不利因素主要来源于观念的陈旧和固执。这种陈旧和固执导致企业中不少员工,甚至领导者对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创新观念。这是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由于管理创新一般会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风险性,这就是企业中的那些对风险的认识不客观,对模糊性和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人因害怕批评、害怕失败、害怕冒险,对创新采取消极态度,造成管理创新实施成本增加,创新进度缓慢甚至夭折。

2.管理创新脱离企业实际问题

对于一个已经运营多年的企业来说,过快的变动是危险的。不切合企业实际刻意“创新”,往往会使创新得不到实施而成为纸上谈兵。创新者在构想和实验新的管理方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必须保证企业业务的正常开展。

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适用、实用和有效。企业只有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以新思维、新观念和新方法结合企业实际进一步管理创新,发展出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并为下一个企业管理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3.失去既得利益者对创新阻碍问题

管理创新必然要打破原来的利益格局,进行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因此,在管理创新中有可能受到利益损失的方面很有可能会想方设法的阻碍管理创新的进行,影响创新的协调和进展。

4.在设计管理创新方案前未充分考虑企业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成功的管理创新必须要充分考虑企业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因为如果创新与企业文化相抵触,创新成功的机率几乎为零。在保守、传统的企业中,创新的阻力较大。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过去的制度、规则和价值观,心里抵触创新带来的管理理念、价值观的变化。就社会文化而言,社会的 伦理 、 道德 、风俗、习惯、传统等,都直接作用于创新的过程。如果说一个企业有能力改进企业文化,使之符合管理创新理念的要求;那

对社会文化而言,企业只能改进管理创新方案,使之适应社会文化。

5.对管理创新项目过度论证问题

对管理创新,一般企业都会以非常审慎的态度进行。一时念起就要变革的企业注定悲剧。然而挑剔的眼光、过度的分析与论证反而可能会将创新扼杀在摇篮之中。创新是有风险的,没有毫无风险的创新。任何一种行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势必都会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通过一个反馈的环路而日趋完善。如果企业在风险面前毫无勇气,裹足不前,创新也就无从谈起。

(二)相应对策

1.企业领导者要加大学习力度,树立正确的管理创新观念

学习是进步的源动力,企业领导者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管理信息和动态,并培养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积极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全力营造一个适合创新的氛围和环境,激励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

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一是创造性思维,善于洞察和想象,使管理工作有合理的前瞻性、科学性;二是风险意识,不怕失败、有远见、敢做超前性的工作,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三是新时代的风格,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要善于学习,敢于实践,善于团结合作,尤其要善待创新失败者,永不满足,经常自我挑战;四是创新的技巧,在创造思维和不怕风险的同时,还必须有科学依据,有可行的操作措施。

2.结合企业实际,精心调研,设计出可行有效的管理创新方案

管理创新是从企业实际运行中发生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矛盾凝聚提炼出来。检验创新的唯一途径就是将其投入到实践中去。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管理创新成本,企业在设计和实施管理创新项目前一定要精心调研,通盘考虑,从实际出发,根据企业运行状况来确定管理创新课题。

3.积极采取措施,配套激励约束机制,化解利益冲突

首先,对员工进行危机教育,使其理解变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次,就创新目标与员工充分沟通,使员工认同并成为变革的支持者。企业领导者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依靠员工、激励员工,让企业员工积极投身到管理创新中来;最后,采用有效地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关注变革的结果并为之努力。

4.完善培训机制,开阔员工眼界,提高员工适应性

通过完善培训机制,激发员工学习新知识和接受新观念的热情,学会运用新的观念看待和处理问题,使员工主动转变思想,修正价值观,增强对企业管理创新的适应性和认同感,达成创新理念、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三者的融合统一。

5.健全评价机制,保障管理创新的有效实施

一个健全有效地评价机制,能及时发现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规避了创新风险,保障了方案的有效实施。

五、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这一段抄袭较多)

由现代企业管理变革的历程可看出企业环境的稳定性、确定性、可预测性已经被变革性、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所代替,顺应时代变化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企业管理创新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可持续成长转变

事实证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一定时期内虽然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因难以持续而呈现出衰减态势,最终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在当今时代,人们意识到企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一个比管理效率更重要的课题。 相比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短视行为,坚持可持续成长管理观被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所推崇。

(二)企业间的合作由一般合作模式向国际战略联盟、网络组织、供应链协作、虚拟企业等形式

竞争是无时不在的,适者生存,但在现代企业的生存法则中,“个体竞争”已被“合作竞争”所取代,由此演变出国际战略联盟、网络组织、供应链协作、虚拟企业等合作模式。这些互利合作的竞争方式弥补了企业个体的不足和局限性,大大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能用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创造价值。

(三)企业之间竞争由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企业经营能力的竞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终端消费市场的需求逐渐向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寿命期短、信息含量大,并与顾客保持沟通关系的全球竞争环境转变。企业要想生存就要紧跟市场脚步。这就要求企业的

生产、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敏捷”起来,使企业成为一个全新的“敏捷性”经营实体,实现向“敏捷管理”方式的转变,以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

(四)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研究表明,在企业的市场价值中,已有6/7都取决于这些“知识”资产。培养和管理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课题。

(五)从传统的局部绩效考核转向全面的绩效管理。

现代企业为了更好的降低成本,提升绩效,管理目标的考核由原来的只对结果的评估转变为对实现目标整个过程监控的全面绩效管理。把绩效管理与公司战略联系起来,变静态考核为动态管理,是近年来绩效管理的显著特点。

(六)信息技术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企业的经营方式得到很大的改变,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使原本无法调和的集中与分散的矛盾得以解决,企业能够跨越内部资源界限,实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企业必须首先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以开放的头脑及时地把握各种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七)顾客导向观念被超越

因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面对的除了现有的份额,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市场和挑战。企业要提高预见性,抢占产业先机,由此产生了超越“顾客导向”的竞争新思维。

(八)现代先进企业逐步向注重履行社会责任转变,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随着竞争的愈演愈烈,一些先进的企业意识到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既可以获得社会利益,还可以改善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声誉,从而更好的获取商业利益。因为消费者在选择商家时越来越多的考虑公司的道德表现,商业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已经变成一件头等大事,所以大多数商业发展计划都要进行道德评估和环境影响分析,达到实现社会、消费者和企业三赢。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现代企业要在全球化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就要以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着眼于长远发展,改变短期的利润目标,实施具有创新实质的经营战略,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就必须注重学习和研究国内外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在引进吸收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需求和适应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管理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管理创新,探索适合自己的管理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参考2005年以后的文献)

1.张岩松 , 陈百君,周宏波, 现代管理学案例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2.吴晓巍 , 小企业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

3.胡成中 ,企业集团创新论,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11月

4. 曹新,刘能杰, 管理是金——未来社会的管理创新,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年4月

5.罗仲伟,陈佳贵,当代管理学前沿,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1月

6.常修泽 , 现代企业创新论——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7.芮明杰,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

8.谈爱国,谈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和途径,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4期

9.王玉清,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分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年第17期

10.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 邵冲,管理学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第二篇:论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

摘要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的一种管理思想,是企业的核心,其落脚点集中到“人”这个中心。“以人为本”是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尤其对这一特殊行业更具鲜明的特性。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本管理已成为一道极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先由国外的最新研究理论引出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思想,在对传统管理理论拷问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本管理思想的正确性和可实施性。在解读以人为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后,总结现代企业管理人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人本管理实施的盲点,从而提出人本管理的核心关键点,作者总结出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文化,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以及考核制度是人本管理实施的成功关键。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本管理,以人为本,文化

一、 引言

198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泰伦斯.狄尔(Terrence Deal)和管理顾问艾伦•肯尼迪(Allen Kennedy)合著的《企业文化》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文化管理理论的正式诞生。1982年,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T.PETERS)和沃特曼(R.WATERMAN)出版了《追求卓越》一书,迅速引起了美国管理界的广泛注意,它所提出的人本管理理论,至今仍是西方管理界的热门话题。作者认为,人不是纯理性的,其感情因素不容忽视;管理不仅要靠逻辑和推理,还要靠直觉和热情;理性化的解析手段和技术方法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迷信和滥用。在该书的推动下,管理学界对纯理性的科学管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人本管理热迅速在全球蔓延。 在对传统理性管理理论的反思和批判中,人本管理理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和模式,人本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以价值观塑造为核心,试图实现物质与精神、理性与价值、个人与整体在企业管理中的融合与统一,契合了当代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所引发的劳动方式、管理方式的变化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时代特征,是一种更符合人性、更有效率的新的管理理论。

二、 企业人本管理的内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管理学之父”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将人当作机器一样看待,要求人机的最佳配合,最终是人成为机器流水线的一部分。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管理,即“企业既人”,认为企业中人、财、物管理应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什么是人本管理呢?

所谓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层涵义:

(一)以人为主体——全新的管理理念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热衷于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却忽视了创造产值、创造财富的人和使用产品 的人。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个企业、一个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并不在于机器设备,而在于人们拥有的知识、智能、才能和技巧。人是社 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归根到底,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没有活力,企业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因而必须树立依靠人的经营理念,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去创造组织的辉煌业绩。

(二)开发人的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

生命有限,智慧无穷,人们通常都潜藏着大量的才智和能力。管理的任务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藏的能量,让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身于事业之中。解放生产力,首先就是人的解放。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从根本上说,正是为亿万人

民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机制。

(三)尊重每一个人——企业最高的经营宗旨

每一个人作为大写的人,无论是领导人,还是普通员工,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做人的尊严 和做人的应有权利。无论是东方或是西方,人们常常把尊严看作是比生命更重要的精神象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所当然地应当使人受到最大的尊重,使人的权 利得到更好的保护;不允许任何侮辱人格、损害人权的现象存在。一个有尊严的人,他会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当他的工作被充分肯定和尊重时,他会尽最大努力去 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尊重每一名员工,更要尊重每一位消费者、每一个用户。因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存在,是由于它们被消费者所接受、所承认,所以应当尽一切努力,使消费者满意并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上帝。

(四)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组织成功的基础

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企业都应把培育人、不断提高员工的 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并重新塑造自己。提高员工素质,也就是提高企业的生命力。

(五)人的全面发展——管理的终极目标

改革的时代,必将是亿万人民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励精图治的时代;必将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 造出广阔的空间。进一步地说,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从而也是管理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六)凝聚人的合力——组织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

组织本身是一个生命体,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不过是这有机生命体中的一分子,所以,管理不 仅要研究每一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素质,还要研究整个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整体的强大合力。从这一本质要求出发,一个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就应当 是齐心合力、配合默契、协同作战的团队。如何增强组织的合力,把企业建设成现代化的有强大竞争力的团队,也是人本管理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 现代企业中人本管理的缺陷

当前企业人本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决定了人本管理实施的可行性,首先要解决人本管理的痼疾在何处,针对性采取解决措施以保证企业人本管理的顺利实施。

(一)企业的价值观缺陷

企业为了生存会不惜一切地节约成本,从而可能损伤员工的积极性。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是在一定财产关系支配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的经济行为主体, 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向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独立经济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事实上把人当作一种经济资源看待。人在管理过程中是接受者, 受制于企业的制度、规章, 受制于生产过程,技术条件,受制于给定的薪金酬劳。此外, 企业家的价值观将影响到员工的敬业精神, 进而制约了人本管理的实施。

(二)企业人本管理的客体不明确

实施人本管理, 企业人要求是敬业人。以人作为管理的核心,此“人”一定为“敬业人”。研究表明, 敬业人是对所从事的学习,工作或事业专心致志、全心投入,不轻易放过任何困难、任何客户,能给公司创造效益的人,所以只有对敬业人实施人本管理才能有效。

(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局限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局限性, 是指人力资源管理在很多企业仍然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人力资源部门除了要创造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为实现员工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提供帮助以外, 还有大量工作如建立人才库、核算工资奖金、招聘培训等等。人本管理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不断丰富其自身内涵的新问题。由于这一超现实的哲学命题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企

业中现实条件的制约, 所以真正彻底地将人本管理贯彻到底, 在现阶段还需要时间。

四、 现代企业中人本管理的实施

通过对以往企业管理中的人本管理中问题的阐述,我们更加清

晰地认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关键点。加强人本管理能够促使员工更加认同企业,一个企业有了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就意味着企业全体职工思想统一,企业就能朝预定方向发展,企业目标和领导层决策就能迅速转化为全体职工的行动。为实现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企业必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

(一) 改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一个企业,衡量它的改革是否成功,管理是否科学,根本的一条是看它是否树

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否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调动起来了。加强人本管理是企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也是企业保持生机活力、增强竞争力的根本举措。

(二) 实事求是,建立企业柔性组织管理体系

柔性管理是人本管理的一种新实践,它是为了适应当今企业所处的环境而发展起来的,其本质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它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员工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柔性管理吸取了行为科学理论的精华,以此增强管理的柔性因素,注意做好有关人的各项工作,注意感情投资,重视倡导企业精神,重视民主管理,使企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三) 扎实求进,建立人本管理运行的基本机制

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 使员工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 才能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 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

1、建立双激励机制

主要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即利益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并使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整体。

2、建立任务压力机制

包括竞争的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竞争使人面临挑战、有危机感,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上的力量。而目标责任制在于使人们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承担的责任,迫使人们努力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3、建立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由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两种规范组成。前者是企业的法规,是一种有形的强制约束, 而后者主要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当人们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提高时,约束则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4、建立保障机制

主要指法律的保护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前者主要是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利益、名誉、人格等不受侵害, 而后者则是保证人的基本生活。此外, 企业福利制度则是作为一种激励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

(四)完善人事制度,健全人才机制

企业人事制度带有国有企业的特征,受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积极营造人才竞争向上的氛围和环境,建立“能者上,平者让,相形见绌者下”和“惟才是举,惟贤是用”的运行机制,打破身份界限,实行岗位竞聘,同岗同酬,按劳分配,在薪酬福利上统一,引进科学考核方式进行考核,形成公平、公开、透明的用人机制。真正做到员工为企业贡献智慧,企业为员工成就未来。企业要有“以业绩化管理选拔人、以制度化管理塑造人、以人情味管理吸引人、以目标化管理培养人”,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宗旨。

(五)积极创新,建立人本管理运行的具体措施

创新人本管理。面对机制僵化,效率低下,责权不清,监督失控等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创新是一剂良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要不断吸收、容纳社会历史进程中各种新的文化要素,形成现代意识、现代知识、现代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生产经营和思想意识注入新的活力,再现蓬勃生机。

1、培育优秀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对国有体制下团结奉献精神的继承,并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如白沙集团核心价值观“3A.HOT”中第二条是凝聚,对内倡导员工与企业心手相牵、同舟共济使企业成为坚不可摧的金刚石组织,并专门论述了白沙的团队观。龙岩卷烟厂将“团结”列为龙岩精神,声称“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2、开拓畅通的沟通渠道

当今社会,员工对情感的需求日趋强烈,良好的沟通机制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根本。企业建立高效沟通机制,首先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沟通渠道的畅通是沟通有效的前提。其次根据不同的信息发送和接受状况,运用各种沟通方式,加强组织与员工的沟通。沟通的实质是传递和理解,沟通是共享,而非谈判或说服。管理者要具有良好的倾听习惯,经常倾听下属的心声,了解下属的需求。惟有如此,企业才能了解员工的需求,满足员工的需求,真正实现人本管理。 沟通是实质是传递和理解。在企业内应推行“无壁垒办公”和“走动办公”的理念,增加组织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机会,建立尊重、平等、透明的沟通氛围;在企业外加强“与客户共享”。

3、建立学习型组织,培育学习型员工

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 员工对获得不断学习机会的需求程度将取代以往对薪酬的需求程度,对组织能否给其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成为他们择业的重要标准。因此,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须着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应该做到,为员工提供系统、长期、有针对性的培训,为不同层次的员工提供不同的培训。员工培训应成为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职能,让所有员工都有机会为获得新知识而不断学习,从而为企业作出贡献。

五、 成功的案例——“可口可乐”的人本管理

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在人才管理战略方面,真可谓“伯乐”相中“千里马”,给他宽广的原野,让他日行千里;同时为他补充足够的营养,使其后劲十足。正是这种“唯才是用、用人不疑”的人才管理战略使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的大批人才脱颖而出,为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现代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强调人的重要性,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而“以人为本”其实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是人才管理战略实施的关键。

在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以下三个层次的人本管理形态被灵活运用和充分发挥:

(一)人性化管理

许多企业认为,“所谓人性化管理在中国很难实现,目前的状况只是一种漂亮的幌子,口号说给员工听听,执行时让中层干部组织游戏玩玩,大家乐一乐,仅此而已”。而在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人性化管理是管理者流淌在血液中的东西”。可口可乐公司由于已发展了117年,经过多年总结,已经建立起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管理系统,任何一个行动均有章可循,让人很容易想起“苛刻的制度管理”几个字。但是,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提出的却是“铁的纪律,爱的教育”的管理原则,这种人性化的制度管理使员工对企业有相当高的忠诚度,对同事充满了兄弟姐妹之谊。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大家真诚相待,通情达理,其乐融融。 “以发自内心的诚挚态度去对待员工,应该是人性化管理的核心理念。”

(二)员工自主管理

由于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是一个完全开放性的公司,随着公司发展,员工参与管理的程度越来越高。各级具有管理意识和愿望的员工便在公司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开始自主管理。通过各级领导提出的工作目标,员工可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工作计划,通过毫无障碍的讨

论,完善之后就可以备案实施.各级员工由于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有较大的决策权,主动性都非常之强,这促成了每位员工都受到了极大的锻炼,工作能力均有极大的提高,从而各级岗位均出现了相当多的业务骨干和管理高手,这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公司人员的工作习惯和风格。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有效地继承和发展了可口可乐公司长期积累且全球推行的积极向上、活泼且充满激情的企业文化。在这里,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为了公司形象的宣传,更关键的一点在于通过企业文化的推行,来对公司员工的工作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实质就是达成“人”和“事”、“人”和“人”的和谐一致,和谐一致的实现最终又促进了企业目标的达成。

六、 结论

综合上文的叙述,企业人本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人为主,积极克服实施中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建立完善企业人本管理的宗旨。就是要使公司的每个员工, 从最上层到最低层, 都各得其所, 各尽其才, 并且使各个本来分散的个人和具有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人, 组成一个有共同目标的、相互协调的整体。这一整合的能力并不是它所属成员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远远超出原有成员的新力量。

其次,建立完善绿色管理体制。绿色管理通过关心生态,关心环境的可持续性最终体现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关心,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来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将环保当作企业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实现高效益的有效手段,在创造利润、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保护和促进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以维持永续的发展,这是一种在注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化的新型管理。

最后,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物质、制度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影响企业凝聚力、创造力、适应力、持久力的精神、信念、价值观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集中,是企业员工必须共同信守,共同珍惜和奉献的。一个企业有了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就意味着企业全体职工思想统一,企业就能朝预定方向发展,企业目标和领导层决策就能迅速转化为全体职工的行动。为实现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企业必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2]梭伦,《以人为本发现好员工》,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

[3]吴必达,《成功企业如何管人》,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

[4]张德,吴剑平,《企业文化与CI策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5]郑铁生,《中华古谋略与现代企业人才竞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6]张其金,《超越企业再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

[7]曾双喜,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人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2009年,第3期。

[8]彼得斯(美) ,沃特曼(美) ,《追求卓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第三篇:论现代企业文化与管理沟通

论现代企业文化与管理沟通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群体活动和行为,从而产生了管理活动或管理行为,而在一个群体中,要使每一个群体成员能够在共同的目标下,协调一致地努力工作,就绝对离不开沟通。管理沟通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以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为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学科。管理沟通是企业人在一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下的相互之间进行思想和意识的双向的传递过程。那么,管理沟通与企业文化究竟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区别何在,这也是需要澄清的问题。

关键字:企业文化管理沟通反馈良性发展整体优化

一、企业文化与管理沟通的关系:

从大的方面来说,管理沟通是企业人在一定的企业文化背景下的相互之间进行思想和意识的双向的传递过程。换种说法也就是,管理沟通是企业文化的反映和体现。一个企业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管理,这种沟通包括内部沟通(如企业内部决策讨论)和外部沟通(如危机处理),那么不难想象,该企业一定具备着科学和人性的企业文化。相反,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的内部沟通将会受阻,企业的外部沟通同样将会遇挫。

从小的方面来说,管理沟通是个人内心与外在行动这样一个内外自我沟通的过程,这种自我沟通同样基于自己所处企业的企业文化,一个具备良好企业文化的组织,其组织成员不仅局限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还会自觉学会自我沟通管理,这种自我沟通管理促进了自己的更好发展,与此同时也带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整个企业的良性发展。

可见,优秀企业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企业从上到下都重视管理沟通,拥有良好的沟通文化(包含在企业文化内)。管理沟通是创造和提升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完成企业管理根本目标的主要方式和工具。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创造出一种企业独有的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的外在需求转化为企业员工自在的观念和自觉的行为模式,认同企业核心的价值观念和目标及使命。而企业精神与企业文化的培育与塑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观点、情感和灵魂的沟通,是管理沟通的最高形式和内容。没有沟通,就没有对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理解与共识,更不可能认同企业共同使命。

二、沟通对企业的重要性的具体体现:

1、实现整体优化的需要

首先,沟通是协调组织中的个人、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各部门、各成员之间必须有密切的配合与协调。只有各部门、各成员之间存在良好的沟通意识、机制和行为,各部门、各成员之间才能彼此了解、互助协作,进而促进团体意识的形成,增进组织目标的导向性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体系合作无间、同心同德,完成组织的使命及实现组织目标。

其次,沟通也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然要和顾客、供应商、股东、政府、社会团体等发生联系,这些都要求企业必须与外部环境惊醒有效的沟通,通过沟通来实现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在环境日趋复杂、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与外界保持良好的沟通状况,及时捕捉商机,避免危机,是关系到企业兴衰的重要工作。

2、激励的需要

良好的沟通内容能够通过满足员工的参与感和改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满意度。组织成员并非仅仅为了物质的需求而工作,他们还有精神层面的需要,这些精神层面的需要包括成就感、归属感、荣誉感及参与感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些精神需要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要使员工真正的感觉到属于自己的企业,并不是仅仅依靠薪水、奖金所能达到的。而更在于那个组织对他的意见的重视,这种参与感的满足对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影响,而组织沟通,尤其是上向沟通正可以满足员工的这种欲望。良好的沟通能减少团队内的冲突与摩擦,促进工作人员间、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和谐和信任,减少工作的重复和脱节,从而避免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上的浪费。

3、获取决策所需信息,整合企业智力资源的需要

管理的行为过程,也就是沟通的行为过程,管理的主要和核心工作就是沟通。企业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有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和沟通隔阂。沟通障碍和沟通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组织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的解决,必然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然而,沟通障碍和沟通隔阂的存在是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如何科学地认识和把握这些矛盾,不断找到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管理沟通把企业信息系统及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寻求克服沟通障碍和沟通隔阂的科学方法,由此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把握管理沟通“七要素”,提高管理水平

1.把握目标。针对沟通前众多的信息,沟通者必须组织一个清晰的概念传达给受众,才能实现有效沟通。这个清晰概念的组织包括:确定目标、明确观点、安排具体内容。沟通目标不仅要按指导性和咨询性策略进行,还要明确总体目标、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既要界定好总体目标、战略、策略和任务之间的关系,又要明确主导目标,善于在主导目标的规范下,考虑如何把对方的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最后的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

2.分析信息源。在沟通中,信息源即信息的发送者、沟通主体、沟通者,即:分析谁发起这个沟通的行为。在沟通分析过程中,沟通主体关键要明确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在什么地方?我能给受众什么?沟通主体分析是解决“我是谁”以及“我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沟通主体分析“我是谁”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而分析“我在什么地方”的过程,就是自我定位的过程。

信息源始发沟通过程,确定沟通对象,选择沟通目的。

3.组织信息。为了使信息顺畅地传递至听众并使其易于接受,策略性地组织信息是至关重要。即重要内容应放在开场白还是置于结尾需要仔细斟酌。善于运用信息策略。信息策略是管理沟通的第三个重要环节,成功的沟通者在每次沟通发生之前,首先要考虑如何完善沟通的信息结构。信息策略的制定,关键在于解决好怎样强调信息、如何组织好信息这两个问题。

4.了解听众、服务听众。成功的管理沟通是听众导向的沟通。在沟通前应该了解听众背景:他们是谁?他们了解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怎样激励他们?做好这四点主要是在与听众沟通前要认真预测听众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是主要听众还是次要听众?他们对于沟通的主题了解什么?他们需要哪些新信息?听众对所提供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如果听众对沟通主题兴趣浓厚,就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对于那些对沟通主题兴趣不大的听众,就应该设法激发他们的热情,征求意见并诱导他们参与讨论。沟通客体分析是成功管理沟通的出发点。要善于运用沟通客体策略,重视伦理道德在管理沟通中的作用。

5.沟通背景(环境)分析。现代企业优化管理沟通,必须重视环境分析,建立环境分析机制,既要经常分析内部环境,又要分析外部环境,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要特别重视对沟通过程发生影响的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环境因素分析

6.优选媒介(渠道)。沟通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包括口头、书面和非语言而完成的。渠道是由发送者选择的、借由传递信息的媒介物。从理论上讲,管理沟通应该比以前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信息容量、更宽的覆盖面积、更高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7.重视反馈。完整无缺的沟通过程,必定包括了信息的成功传送与反馈两个大的过程。为了检验信息沟通的效果,即接受者是否正确、完美、及时地接受并理解了所需要传达的信息,反馈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

第四篇: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论(定稿)

管理模式是用于企业管理的一种方法方式:

1.亲情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

利用家族血缘关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内聚功能,也就是试图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从历史上看,虽然一个企业在其创业的时期,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确实起到过良好的作用。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尤其是当企业发展成为大企业以后,这种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就很快会出现问题。因为这种管理模式中所使用的家族血缘关系中的内聚性功能,会由其内聚性功能而转化成为内耗功能,因而这种管理模式也就应该被其他的管理模式所替代了。我国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创业时期对企业的正面影响几乎是99%,但是当企业跃过创业期以后,它对企业的负面作用也几乎是 99%.这种管理模式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信用体制及法律体制还非常不完善,使得人们不敢把自己的资产交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使用,因而不得不采取这种亲情化管理模式。

2.友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积极意义。在钱少的时候,也就是在哥们儿为朋友可以而且也愿意两肋插刀的时候,这种模式是很有内聚力量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企业利润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哥们儿的友情就淡化了,因而企业如果不随着发展而尽快调整这种管理模式,那么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很快衰落甚至破产。我国有一个民营企业叫“万通”,一开始就是五个情投意合的人创办的一个友情化企业,当时大家都可以卧薪尝胆,创业者之间完全可以不计较金钱。但是,当万通拿到第一笔大的利润的时候,五个人就开始有所摩擦。当时万通的比较大的股东叫冯仑,他还想继续坚持这种管理模式而使企业发展,他组织企业的创办者读《水浒》,让大家记取散伙与分裂的教训,但结果最后没有解决问题,只好几个人解散了这个企业,放弃了这种友情化管理模式。后来万通由于创业者各自另起炉灶而孵化了好几个企业。

3.温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应该是更多地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很快地发展。在企业中强调人情味的一面是对的,但是不能把强调人情味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则。人情味原则与企业管理原则是不同范畴的原则,因此,过度强调人情味,不仅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且企业最后往往都会失控,甚至还会破产。有人老是喜欢在企业管理中讲什么温情和讲什么良心,认为一个人作为企业管理者如果为被管理者想得很周到,那么被管理者就必然会有很好的回报,即努力工作,这样企业就会更好地发展。可见,温情化管理模式实际上是想用情义中的良心原则来处理企业中的管理关系。在经济利益关系中,所谓的良心是很难谈得清楚的。良心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讲,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化的并以人情味为形式的经济利益的规范化回报方式。因此,如果笼统地讲什么良心,讲什么人性,不触及利益关系,不谈利益的互利,实际上是很难让被管理者好好干的,最终企业都是搞不好的。管理并不只是讲温情,而首先是利益关系的界定。有些人天生就是温情式的,对利益关系的界定往往是心慈手软,然而在企业管理中利益关系的界定是“冷酷无情”的,对利益关系的界定,到一定时候“手不辣”、“心不狠”是不行的。只有那种在各种利益关系面前“毫不手软”的人,尤其对利益关系的界定能“拉下脸”的人,才能成为职业经理人。例如,如果有人下岗的时候哭哭啼啼,一个人作为管理者心软了,无原则地可怜下岗者而让他上岗了,那这个人就完全有可能成不了职业经理人。

4.随机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

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营企业中的独裁式管理。之所以把独裁式管理作为一种随机化管理,就是因为有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很独裁。他说了算,他随时可以任意改变任何规章制度,他的话就是原则和规则,因而这种管理属于随机性的管理。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行政干预,即政府机构可以任意干预一个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最后导致企业的管理非常的随意化。可见,这种管理模式要么是表现为民营企业中的独裁管理,要么是表现为国有企业体制中政府对企业的过度性行政干预。现在好多民营企业的垮台,就是因为这种随机化管理模式的推行而造成的必然结果。因为创业者的话说错了,别人

也无法发言矫正,甚至创业者的决策做错了,别人也无法更改,最后只能是企业完蛋。

5.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谓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当然,这种规则必须是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则,同时这种规则也是责权利对称的。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为什么这样讲呢牵因为制度化管理比较“残酷”,适当地引进一点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确实有好处。甚至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对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关系做一点随机性的处理,“淡化” 一下规则,因为制度化太呆板了。如果不适当地“软化”一下也不好办,终究被管理的主要对象还是人,而人不是一般的物品,人是有各种各样的思维的,是具有能动性的,所以完全讲制度化管理也不行。适当地吸收一点其他管理模式的那些优点,综合成一种带有混合性的企业管理模式。这样做可能会更好一点。这恐怕是中国这十几年来在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方面,大家所得出的共识性的结论。

第五篇:论现代企业中高层管理(推荐)

论现代企业中高层管理

“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对于现代公司管理也是如此,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状况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整个市场供需状况由卖方市场发展到买方市场,公司发展状况由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以营销为中心,营销重心由以产品为导向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竞争对手的不断涌进、客户不断精明的需求、激烈的多层次竞争等使得公司不能不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变革,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从家长式管理到人性化管理、从感性管理到理性管理、从官本位管理到科学开明管理。

一、现代公司管理层的工作重点:

1、公司文化、管理体制建设。由于公司文化建设不完善使得公司对员工没有凝聚力、向心力,无法形成公司上下整体思维的共识,无法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员工对公司没有忠诚度和归属感,公司对员工缺乏信任和信赖,相互就是赤裸裸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劳动合作关系。困扰中国公司管理的魔咒就是老板的“一言堂”,事无巨细插手具体业务工作,甚至自行包揽决断;靠主观经验判断、简单粗暴地行事,决策变化莫测。从而造成整个公司莫衷一是、混乱不堪,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官本位色彩浓厚,区域人员散兵游勇、天马行空等。科学规范的公司管理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管理不是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是如何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按照适宜公司现状的规范、制度、流程以及方法、步骤来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而科学的管理系统的直接制定都者、执行者就是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科学的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是现代公司管理的重中之重。

2、人才培养。一些公司总是感叹“人才难找,人才难求”的往往也是最不重视人才培养的公司。其实最适合的人才往往是公司自己培养的。很多公司不会也不愿栽培熟知公司状况的资深员工进入管理岗位,喜欢将“空降兵”招进公司,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期望一番大作为,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相对资深员工深感职业生涯发展只见到坚硬的天花板也选择离去。所以有好的人才机制是公司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二、科学的管理系统建立:

一些公司管理者传统地认为管理就是监视、监管、监控部属工作。这些管理者往往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琐碎的细节上,认为看起来比任何人都聪明就是管理,不懂得去激发员工、培育员工。如果总想着控制、抑制员工,就会使他们处于黑暗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员工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无法激发每个员工的能动性。尤其一些管理者通常是从员工身上榨取绩效而非激发绩效,属于“家长式管理”,对部属缺乏有效授权、支持和信任,对一线员工缺乏有效指导、教育和沟通。 国际营销界倡导“管得少就是管得好”的理念,并不是说全然不用管理,而是高层管理者不要陷入越位管理的漩涡无法自拔,中低层管理者不要陷入过度管理的泥潭。

1、管理最高境界就是道家风范,知人善任、无为而治!知人善任就是管理者应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做到才适其位、位适其才,分析人与事的不同特点,谋求人与事的最佳组合。高层管理者不需事无巨细插手干预具体业务,毕竟教练不是去上场踢球的角色,只需要作好“宏观管理”,拟定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整合和调配内外部各种资源,使整个公司按照既定的营销战略、营销策略、营销模式以及相应的规范、制度、流程等顺畅运作,就是无为而治。

2、中层管理层应该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核心是“人之初,性本善”,儒家思想重在教育,重在启发,重在感化。中层管理者应该是以身作则,教育启发,对员工怀有同理心、亲切随和、公正严明,与员工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扶持,使得员工对公司有归属感,员工感受到平等的意识,如此公司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员工对公司怀有深厚感情和道义,他们就会自己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3、基层管理者应该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人之初,性本恶”,一切要按照制度规范流程开展工作,做到奖罚分明、令行禁止。通过制度、规范、流程等管理行为来约束与引导员工行为而实现塑造强劲的执行力。值得注意的是制度流程的建立出台并不是局限、压制员工开展工作,而是界定团队每个成员分工的工作方法、工作标准等,彼此合作的方式,引导团队成员彼此协作,更高效地做好公司各个环节工作。

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系统需要管理者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这是管理的趋势,不可违背。这些不是停留在口号或者对外宣传上,而真正应该使之深入管理行为之中。人性化管理不是将“人性化”当作“人情化”,给下属买生日蛋糕,或出去“撮”一顿等。其实,这些可能都需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人性化管理也不一定是靠更多的薪水、靠更宽松的考核、靠更低的工作强度。重要的是,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学会“喜欢下属”。这才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础。管理者真心喜欢每一位下属,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优点,用缩小镜去看他们的缺点,要学会肯定下属所做的一切努力,给了下属成就感和赞许,并要嘉许他们弥补缺点的勇气和具体行动,就算严厉批评他们,他们也会理解的,但决不是求全责备、苛刻坚吝。

三、人才开发与培训

第一,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必须遵循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符合人类发展的基本要求,按照科学的体系进行开发培训活动。第二,人才的开发培训必须符合企业的实际,能够直接解决企业可以预见的问题,或者为企业的发展目标服务。第三,人才的开发与培训和企业战略相一致,而且,在企业长期性的培训工作中,必须前后连贯、统

一、避免重复、低效。

一般来说,人才开发与培训战略应该包括下列程序:了解人才的现有状况、明确人才开发培训目标、确定开发培训的方式、组织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效果。

1, 了解人才的现有状况

企业应该对现有人才的基本情况有全面的了解,包括人员的年龄、教育程度、知识背景、工作经理、性格特征、工作态度等。对现有人才现有工作及未来工作的能力应有以基本的判断。

2, 明确开发培训方式

企业通过战略研究,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从而对未来发展所需的各种类型的人才数量、素质等有了总体的认识。这样,在对企业现有人才基本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开发培训的目标也就自然确定了。

3, 确定开发培训的方式

目标确定之后,便要探寻达到目的的途径。不同的方式有着不同适宜的条件、不同效果、不同代价。企业应该在综合内外部条件之后,规划具体的开发培训方式。

4, 组织实施计划

达到目标与方式的统一之后,便要制定详细的开发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具体的计划可以由企业的战略规划部门同人事部门一起制定;也可以由培训人员、主管部门、企业领导多方协调,统一制定;还可以请企业外的专门咨询机构、承担综合方案的拟定,由企业自行选择决定。但是无论计划如何制定,企业必须有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组织实施,企业各级领导应该密切配合,式的开发培训工作与企业正常的业务工作、人事部门、与其他各部门不至于有矛盾。

5, 检查评价的效果

企业应该更加重视实施效果的检查、评价,这种检查评价并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一项过程活动,因而开发培训的效果不是马上就可以体现出来的。检查评价工作还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确定开发培训方式、制定实施细则提供借鉴。

人才的开发战略侧重于发掘、发现人才,即获得具有某种专长的人。它既体现为一种目标,又体现为一种过程,即(1)根据企业总体战略对未来中长期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类型、素质、数量、结构等做出总体规划;(2)选择开发的方式、明确实施计划,确立组织体系和评价制度等。

人才的培训战略侧重于对人的能力的培养、技能的训练、潜在能力的挖掘和提高上,以适应未来的挑战。它包括对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的专门培训,也包括对全体员工的一般教育、培训,其内容包括培训目标大确定、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方式的确定、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培训效果的选择等。正如产品卡发出来,要经过生产过程实现一样,人才开发好以后,要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完善和提高,以更好的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人才开发与培训的战略总体上讲有两种模式,一是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力量的模式,二是主要依靠社会条件的模式。

(一)人才开发

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力量的模式,其适用条件是企业的人才储备较多,且人的才能在本企业已有较为充分的表现,企业有较为系统的人才考评制度。离开了这些条件,企业自行开发人才就显得很困难,很盲目。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除了人的基本工作能力方面,对人的品质、性格、价值倾向和工作精神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这样开发出来的人才比较放心,有安全感。其缺点在于:缺少有新思想,新方法的人才;对于企业新辟业务所需的人才无法得到满足;时间上花费较多,难以迅速有效的开发所需的人才。

主要依靠社会条件的模式,其适用条件是企业本身人才较少,且有结构性的短缺,依靠企业自身力量无法得到满足。该模式的优点是,通过社会招聘,可以进行广泛的筛选,直到企业满足为止;企业不需要承担其开发费用,比较快捷;对于一些比较特别的人才比较容易取得。其缺点是:企业无法全面了解该人才,不稳定,若企业没有特别吸引人的方面,人才的流动频率就会很高;新入单位的人员需要一定的时间熟悉企业工作,并且需要时间对他们进行考察;特别重要的岗位往往不适合采用该种模式。

以上两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和条件灵活采用,一方面既要重视内部开发,培养一批对企业忠心耿耿,事业心强又有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经常性的社会招聘,笼络社会上的人才,为企业输送新的血液,创造新的活力,改善人才结构,迅速提高人才素质。

(二)人才培训

对于人才培训而言,同样具备这两种模式。

内部培训模式适用于培训力量强、专业培训多的大企业。其优点是:企业自主权大,培训内容、方式、时间等安排上相当灵活,可以不妨碍正常的业务工作,针对性较强。其缺点是:范围窄,模式陈旧,观念不新,不利于培训人员开拓思路,接受全方位的新知识。

外部培训模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形式,企业应该首先鼓励员工自发的接受社会教育,如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视大学等,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方便。其次,企业应该选派人员参加社会举办的专业培训,行业协会、专题报告会、学术活动等,更广泛的多渠道的获取有关信息,为企业经营服务。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社会条件,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用,比较适合于中小企业。其优点在于: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可以灵活选择。缺点是:易受社会条件的限制,不能够完全满足企业需要;培训效果不易控制。总之,企业的培训模式各有优缺点,企业应该根据内外部条件,培训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模式。现在许多企业均有固定的职工教育培训基金,专款专用,保证培训工作的落实。

如此,只有通过塑造科学规范的企业文件、人才机制、管理体系才可能铸造公司自身系统竞争力,从而获得稳定上升的竞争优势地位

上一篇:旅行社管理复习大纲下一篇:流行病学疾病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