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藏技术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贮藏技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马铃薯营养丰富,粮菜饲兼用,加工用途多,产业链条长,增产增收潜力大。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8000万亩以上,产量8000万吨以上。均为世界第一。加工、鲜销、种薯贮藏超过4000万吨。除种薯外,80%以上的马铃薯贮藏在农户和合作组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讨论马铃薯的贮藏特性、影响因素和贮藏技术。

第一篇:贮藏技术论文范文

马铃薯贮藏与药剂保鲜技术

马铃薯在贮藏期间块茎重量的自然损耗不大,因受热、受冻所造成的腐烂是最主要损耗途径。因此要采用科学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贮藏期间的损失。总的来讲,较低的温度对马铃薯贮藏是有利的。马铃薯最适宜的贮藏温度为1 ℃~3 ℃,最高不宜超过5 ℃,最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0%~85%。一般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贮藏,可以安全贮藏6~7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安全贮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贮藏期间生理变化和气候变化,应两头防热,中间防寒,控制贮藏温湿度。具体做法是:入窖初期打开窖门和通气孔,当空气温度降到-5 ℃左右时关闭窖门,只開通气孔,当空气温度降到-10 ℃左右,关闭通气孔。气温升高后。不可随便打开窖门和气孔,以防热空气进入,只可短时间通风换气。

2收获、运输和贮藏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转运次数,避免机械损伤,减少块茎损耗和腐烂。

3入窖前要严格挑选薯块,凡是有损伤的如受热、虫蛀、感病等薯块不能入窖,以免感染病菌(干腐和湿腐)导致烂薯。入选的薯块应先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摊晾几天,然后再入窖。

4贮藏窖要具备防水、防冻、通风等条件,有利于安全贮藏。窖址应选择在地势高而干燥,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向阳背风的地方。

5食用薯块必须在无光条件下贮藏,见光后茄素含量增加,食味变质,降低食用品质。马铃薯保鲜技术:将药、薯比例为1:1 000的粉剂分层均匀撒入马铃薯土堆中,上面扣上塑料薄膜或帆布等覆盖物,24~48h后打开。经处理后的马铃薯在常温下不会发芽,显著减轻病害的发生。用a-萘乙酸甲酯对马铃薯抑芽效果也很好,具体方法是每10t薯块用药量为0.40~0.50kg,使用时与15~30kg土制成粉剂,均匀撒在土堆中。这种方法应在休眠中期进行,不能过晚,否则会降低药效。MH(高鲜素)对马铃薯也有抑芽作用,但须在薯块采收前3~4周进行田间喷洒,用药浓度为0.30%~0.50%,遇雨时应重喷。

作者:马万福,马爱霞

第二篇:马铃薯贮藏特性、影响因素和贮藏技术

马铃薯营养丰富,粮菜饲兼用,加工用途多,产业链条长,增产增收潜力大。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8000万亩以上,产量8000万吨以上。均为世界第一。加工、鲜销、种薯贮藏超过4000万吨。除种薯外,80%以上的马铃薯贮藏在农户和合作组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讨论马铃薯的贮藏特性、影响因素和贮藏技术。

马铃薯收获后仍然是一个鲜活的有机体,它的块茎既是贮藏器官,又是繁殖器官,仍存在旺盛的生理生化活动。如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休眠生理,薯块营养成分在变化,光照对薯块也有影响,薯块自身可以愈伤,可以受冷害和冻害。

1 马铃薯的贮藏特性和影响因素

1.1 呼吸作用

收获后,呼吸作用是采后生理的主要过程。呼吸作用消耗积累的营养物质,应尽量控制呼吸。呼吸强度高,说明呼吸旺盛,消耗的呼吸底物(糖类、蛋白质、脂肪、有机酸)多而快,贮藏寿命就会缩短。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对贮藏不利,O2含量小于5%即出现。

影响呼吸作用主要因素:品种和栽培因素、成熟度、环境温度和湿度、机械损伤等。

1.2 蒸腾作用

马铃薯收获后,体内水分向外“蒸发”,称之为蒸腾。收获后适当散失水分,即晾干表皮,有利于贮藏。但失水过多,导致块茎失重和失鲜,也影响商品外观和质量。

影响因素分为:

内部因素:表面积比、表面保护结构、细胞持水力、新陈代谢,呼吸强度高、代谢旺盛的组织失水较快。

环境因素:空气湿度、温度、流动、气压。薯块中充满水,其蒸汽压一般是接近饱和的,高于周围空气的蒸汽压,水分就蒸腾,其快慢程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1.3 休眠生理

马铃薯在结束生长时,块茎积累了大量的营养物质,生理活动变慢,新陈代谢明显降低,呼吸作用变弱,水分蒸腾减少,生命活动进入相对静止状态,这就是休眠。处于休眠期的块茎,自身养分消耗量减少,对马铃薯贮藏保鲜来说,休眠是一种有利的生理现象。

后熟期(贮藏早期):表皮尚未充分木栓化,薯皮细嫩,含水量高。块茎呼吸旺盛,放热量多,湿度大,易被病菌感染。通风不良,易腐烂和发生黑心现象。

休眠期(贮藏中期):呼吸强度和其它一切生理生化活性下降至最低,一般2~4个月。

萌发期(贮藏后期):休眠终止,呼吸作用转旺盛,同时由于呼吸产生热量的积聚而使贮藏温度升高,薯块迅速发芽。

1.4 薯块营养成分变化

水:72%~75%;淀粉:16%~20%;蛋白质:2%~2.5%;纤维:1%~1.8%;脂肪酸0.15%;维生素:维A、Bl、B2、B3、PP、B6、C、H、K及维生素M等。维生素C含量,每160克鲜薯含14~16毫克维生素C,是胡萝卜的2倍,番茄的4倍,高于柑橘。矿物质:2.2%~7.8%(平均为4.6%)。

龙葵素(茄碱):含氮配糖物,对人畜有害,3mg/kg体重是人的致死量。据报道,马铃薯各部分中龙葵素的含量差别很大,绿叶中含0.25%,芽内含0.5%,花内含0.7%,果实内含1%,成熟的马铃薯含量在10~50mg/kg ,多集中在表皮、芽眼,皮内含0.01%,薯肉最少。龙葵素酸性条件下加热可被破坏。贮存不当,引起发芽或皮肉变绿发青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加,如发芽的薯块可提高到0.08%,增加20倍;长时间光照可使毒素增多,可达0.1%。

1.5 光照和愈伤

光照:能使薯皮发青,龙葵素含量增加,品质降低。食用和加工马铃薯应避光贮藏。种薯适当散射光照,表皮变绿具有抑制病菌侵染的作用,能抑制幼芽而形成短壮芽,有利于提高产量。

愈伤:收获和搬运造成薯块表皮擦伤或裂口,在适宜条件下还可愈合,减少水分蒸发和病菌入侵,有利贮藏。擦伤、碰撞破裂的伤口可愈合,挤压的伤口不愈合;品种不同愈伤速度不同;幼薯愈伤速度快,愈老越慢;环境条件:不同温度,愈伤时间不同,温度高愈伤时间短;湿度85%~93%为适;高浓度O2和低浓度CO2有利于愈合。

1.6 冷害和冻害

冷害:是冰点以上的不适宜低温对马铃薯造成的伤害。

马铃薯的冷害临界温度为0℃,长期贮藏,马铃薯将会发生冷害。

冷害的症状:表皮凹凸斑,组织发生褐变,进而腐烂。冷害症状一般在低温环境不会立即表现出来,而是到温暖的地方或到市场时才显现出来。因此,冷害所引起的损失往往更加严重。

冻害:是冰点以下的低温对马铃薯造成的伤害。马铃薯的冰点温度约为零下0.6℃。

冻害的症状:组织发生褐变,软化呈海绵状,有水液从受伤处和芽眼处渗出。横切薯块变成粉红色,然后转变成黑色并腐烂。

马铃薯贮藏六方面调控因素保证马铃薯贮藏品质。六方面因素主要是适宜温度、适宜湿度、良好通风、避免光照、控制病害、抑制发芽。最后达到减少腐烂、抑制发芽、减少失水、防治薯皮变化、防止低温冷害的目的。

2 贮藏技术

2.1 马铃薯的收获

2.1.1 适时收获:应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气候状况、病害发生程度、生产目的和市场需求确定收获时间。

冬贮鲜食薯和加工薯:应达到生理成熟期,其特征是叶色由绿逐渐变黄转枯,薯块脐部与着生的匍匐茎容易脱离,薯块表皮韧性较大、皮层较厚。成熟期如遇涝灾时,应提早收获。

随收随上市、不用长期贮存的鲜食薯:收获期应视市场淡旺季需求及后茬作物播种期而定。

种薯:应根据其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成熟度确定收获期。

2.1.2 注意事项:采收前若植株未自然枯死,可提前7~10天杀秧,使薯皮老化;选择晴天收获,雨季前采收,低温10~18℃;选择适宜的收获机具,避免机械损伤,减少转运次数;按照不同品种、不同用途(种薯、鲜食薯和加工薯)要求,分别收获并分开存放,防止混杂。收获时,可在田间适当晾晒,使薯块表面干燥,收获后,应避免暴晒、雨淋和霜冻;收获、运输中使用工具、容器应进行消毒:用0.2%~1%过氧乙酸或0.05%ClO2擦拭;可用0.1~0.2g/m3ClO2或6~10g/m3硫磺熏蒸;采用热烫、紫外线或阳光暴晒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2.2 质量要求:不同用途马铃薯质量标准不同。种薯、鲜食薯、加工薯质量标准不同,严格区分。

2.3 贮藏设施准备

2.3.1 贮藏前设施处理技术

通气:贮藏前1~2周,应将库(窖)的门、窗、通风孔打开,充分通风换气。

消毒:按库(窖)体积,可使用0.2%~1%的过氧乙酸、或0.1~0.2g/m3的二氧化氯、或6~10g/m3的硫磺熏蒸24小时,熏蒸完毕后通风换气,排尽残留的二氧化硫气体,并将燃烧余物打扫干净,防止污染。小型窖可用燃烧秸秆或杂草烟薰1次,2天后打开窖门;种薯可用瑞毒霉、多菌灵、百菌清、杀毒矾、甲霜灵锰锌均匀喷洒窖壁四周,并用石灰水喷洒地面。

检查:贮藏前应检查库(窖)整体安全性、牢固性、密封性、保温性,通风管道的畅通情况,必要的风机、照明、监测等设备的运行情况。

控湿:对于气候比较干燥地区,应在贮藏前2~3周,用适量水浇库(窖)地面,使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对于气候比较潮湿、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将库(窖)门窗打开进行通风散湿,并在库(窖)地面、墙壁摆放5~7cm厚的消毒秸秆,或在库(窖)地面铺放疏密均匀、清洁干燥的砖块、干木板等架空或垫底材料,垫层高10~15cm,防潮湿,利通气。

清杂:贮藏前一个月应将库(窖)内杂物、垃圾清理,彻底清扫库(窖)内环境卫生。

2.3.2 贮藏前薯块处理

加强田间病害防治:田间及时防病、拔除病株、清理病薯,可直接减少贮藏发病率和损失率。

适时采收:保证充分成熟,雨季前采收,低温10~18℃。

愈伤、阴凉发汗:在阴凉、干燥、通风处堆放4~7天左右,放热,愈伤,木栓化。

去净泥土:带泥土贮藏,会堵塞块茎间隙,造成通风不良,再加之湿度过大易发生病害和腐烂。

严格选薯:筛选种薯时,应剔除带病虫、损伤、腐烂、不完整、有裂皮、受冻、畸形及杂薯等;筛选鲜食薯和加工薯时,应剔除发青、发芽、带病虫、腐烂、损伤、受冻及畸形薯等

2.4 预备贮藏

2.4.1 创伤愈合条件:在温度13~18℃、相对湿度85%~95%的环境下放置1~2周。

2.4.2 预贮方法:在阴凉通风的室内、阴棚下、或在露天(薯堆上应覆盖透气的遮光物)进行预贮。散放薯堆高度不超过0.5m,宽不超过2m,并在堆中设通风管;袋装薯堆不超过6层,垛宽不超过2m,垛与垛之间不小于0.6m,垛堆走向应与风向保持一致。

2.5 贮藏

2.5.1 贮藏量确定:窖藏薯块占窖总容量不得超过65%。据试验,1m3的马铃薯块茎质量一般为650~750kg。计算方法如下:最大的贮藏量(kg)=库窖总容积×700×0.65。

2.5.2 贮藏方式:按不同品种、不同用途、不同等级分类贮藏。堆放、码垛时轻装轻放,由里向外,依次堆放。

散装:人力搬运,轻装轻放,以防碰擦伤;由里向外,依此堆放。强制通风恒温库,散堆高度可达3~4m。自然通风窖薯堆高度不超过2m,一般在1.5m左右,温度较高的窖应在1.3m以下。否则会造成空气流通不畅、温度过高、氧气供应不足。

袋装:装入小孔编制网袋,35~45kg/袋,袋装垛藏,高7~9层,宽度是“井”或“兀”字形码垛,垛与垛相距0.8~1m,便于通风、观察,出窖方便。

箱装:有木条箱、塑料箱或可防潮防腐蚀金属筐等多种包装形式。如使用容积为1.8~3.6m3的木条箱包装时,码放高度不超过6层,垛与垛之间留有运输和检查作业过道。

2.5.3 贮藏条件

适宜贮藏温湿度:种薯贮藏温度应控制在2~4℃;鲜食薯贮藏温度应控制在3~5℃;加工薯贮藏温度一般应控制在6~10℃,也可根据品种本身耐低温、抗褐变等特性确定适宜温度。贮藏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95%。

二氧化碳浓度:种薯贮藏库(窖)内CO2浓度不高于0.2%;鲜食薯和加工薯贮藏库(窖)内CO2浓度应不高于0.5%。

光照:鲜食和加工薯应避光贮藏,照明作业时应使用低功率电灯。种薯贮藏后期可利用散射光照射,散射光强度最小为75Lux。

2.5.4 贮藏总体要求

注意薯堆内部温度,及时通风散热,最大限度保持温度恒定,减少温度波动,否则积热致腐;采收后马铃薯贮藏初期马铃薯降温要缓慢,快速降温导致薯块脆性增加,易碰伤;温度控制适宜,低于3℃,导致薯块耐压差,糖分增加,易萌芽。高于12℃,呼吸增加,易发芽,易染病;避光,防止冷害和冻害发生,切勿使窖内温度低于1℃以下;通风流畅,控制适宜CO2浓度2000ppm以下,氧气浓度不能低于5%;保持马铃薯表皮不潮湿。控制相对湿度在85%~95%之间;种薯和菜用薯:3~5℃;工业加工用薯短期贮藏:10~13℃;长期贮藏:5~9℃,加工前进行“回暖”。

2.5.5 贮藏过程管理

贮藏初期:10月至11月,马铃薯入窖初期,处在休眠初期,呼吸旺盛,放热多,窖温高,湿度大。每天要进行强制通风半小时以上。

贮藏中期:12月至翌年2月,呼吸强度较低。窖外温度也很低。此阶段的管理主要是防冻保温,要关闭窖门和通气孔,必要时可在薯堆上盖草帘吸湿、保温、防冻。严防冻害发生。

贮藏末期:3~4月,窖外温度逐渐升高,窖温升高容易造成块茎发芽。此阶段重点是保持窖内低温,最大限度减少窖外温度对窖内温度的影响,避免薯块快速发芽。

2.5.6 标识与出库

标识:每个贮藏堆垛及最小包装单元均应建立贮藏标识。其中:种薯应包括品种、品种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级别、质量指标、生产商或进口商名称及地址、联系电话、产地、生产年月、净含量、种薯生产许可证号、种薯检疫证号、包装日期;鲜食薯应包括品种、用途、产地、收获时间、等级规格、数量、入出库(窖)日期、保质期;加工薯应包括品种、用途、产地、收获时间、等级规格、数量、入出库(窖)日期。

出库(窖):选择气温较暖、晴朗、无风的天气出库(窖),薯块要与运输温度基本一致,避免薯块温度过低造成薯皮潮湿致病害发生。装运过程中应避免机械损伤,控制好温度,避免冷、热造成的损失。

2.6 抑芽防腐技术

马铃薯贮藏使用抑芽剂和防腐剂等化学药剂处理,能够比较好的抑制马铃薯发芽,延长贮藏时间;有效降低马铃薯贮藏病害发生,减少腐烂。

抑芽剂:青鲜素、萘乙酸甲酯、氯苯胺灵。前两种较贵,用的最多的是氯苯胺灵。

防腐剂:贮藏马铃薯中有近一半是用化学制剂处理的,使用的化学制剂97%是特克多(噻菌灵、苯并咪唑、噻苯咪唑)、四氯硝基苯(TCNB)、克霉灵(50%仲丁胺)、二氧化氯用的最广谱。

作者:于延申

第三篇:马铃薯机械化栽培与贮藏技术

1 播前准备

1.1 速地 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沙壤土,并且3年以上未重茬栽培马铃薯的地块。前茬以麦类、豆类为好,不宜与茄科作物或块根作物轮作。马铃薯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在pH4.8-7.0之间,以pH5.5-6.0最为适宜。因此,盐碱重的地块不利于马铃薯的生长。

1.2 灌底墒水 来年计划种植马铃薯的地块未进行秋耕的,应在入冬前茬地灌水或在第二年4月5日前灌水,蓄足底墒水,4月10日后可适墒耕翻整地,实现适期早播。

1.3 整地 4月20日前后进行犁地整地,犁地深度要达到30cm,整地质量达到齐、平、松、碎,最关键是犁地。整地结束后一定要糖哋镇压,以防墒情不足影响马铃薯播种和出苗,土壤墒情不足,出苗晚且不整齐,并且不能保证足够的蹲苗期。

1.4 施足底肥 马铃薯是高产作物,需肥量较多。生产2000kg的块茎需N:10kg、p2O5:4kg,k2o:22kL换算成化肥为:尿素18.3kg,二铵8.7kg,硫酸钾22kg(氮磷肥不考虑肥料利用率和土壤原有肥力,钾肥按土壤含钾量50%计算)。施肥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重施底肥,早施追肥,重施底肥可把农家肥和化肥混合施用,氮肥施用要根据土壤肥力。不可盲目施入过多,在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植株徒长、可把氮肥总量的2/3作基肥施入,留1/3作追肥。磷肥和钾肥一般作基肥施用。

2 种薯的准备与处理

2.1 种薯的贮藏 用做播种的种薯最好用一代种薯,不能用加工薯做种薯。种薯的质量关系到产量和病害发生的程度。种薯要贮藏好,温度保持在2-3℃,相对湿度90%,使块茎处于休眠状态。贮藏条件的好坏是提供健康种薯的先决条件。贮藏不好,易引起种薯的腐烂、失水、发芽,播后易造成烂种、烂芽,且生长势降低。种薯应选择幼龄薯和壮龄薯,因其休眠期长,长出的芽粗壮。老龄薯生长时间相对较短,长出的芽较细弱,块茎生活力衰退,不宜做种薯(老龄瞢特征:表皮粗糙老化,皮色暗淡,芽眼,顶部和脐部色浅甚至凸出)。

2.2 晒薯 将贮藏的种薯在计划播种前20天左右出窖,把种薯摊放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或居室内有散射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雨淋和霜冻等,并经常翻动。晒种时的环境条件是:白天保持15-20℃,夜间不能受冻,空气相对湿度以80-85%为好。经过晒种,种薯自身会产生赤霉素促使幼芽萌发,种薯中的淀粉可以流向幼芽供其生长,幼芽中产生的矮壮素可以保证其不徒长而变得短粗。如果温度达不到15℃,则不会有上述植物内源激素的大量产生,起不到晒种的效果。若是超过28℃,则幼芽变得细长且种薯内部变黑。另一方面,晒种能使种薯散失水分,保持块茎表面干燥,抑制病菌蔓延,减少腐烂,使出苗整齐一致。

2.3 切块 在播前2-3天切块,切块大小以30-50g为宜,严禁切薄片,每块至少1-2个有生活力的芽眼,每公斤种薯切块不超过30块。切刀用0.2-0.5%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并轮换使用。若遇病薯、烂薯要将其剔除,再将切刀放入消毒液中消毒15分钟,使用另一把消过毒的切刀,切块后按50g甲基托布津:20g代森锰锌:930g滑石粉拌匀药粉,用4层窗纱折叠后将药粉放在窗纱上抖动,均匀撒在种块上,lkg药粉可拌种1吨。撒药后用木锨拌匀摊晾,使伤口愈合,勿堆积过厚,以防烂种。2-3天后即可播种。种薯的芽眼呈逆时针旋转排列,切块时从脐部开始向上切,30-50克的小薯不用切快,利用好顶端优势。

3、播种

3.1 播期 当土壤10cm深处温度稳定在7℃以上时播种。中西线团场适播期在4月10日一20日。适期早播有利块茎早形成,提高产量。

3.2 机械播种 推荐使用北京现代农庄1220型马铃薯点播机,该机型采用铁牛-55牵引,一个工作幅宽两行1.5m,株距16-18cm,行距70-75cm,播深8-10cm,一穴一株,亩用种量180-220ks。亩播种薯4900-5500个,每小时可播5亩地。或20M-2型马铃薯施肥点播机,可调行距60-80cm,株距15-22cm,播深13-15cm,每小时可播4-7亩。

3.3 种肥 随机械播种带种肥,每亩尿素3kg,种肥与种薯一定要分开施入,应将施肥管延长12cm,使种薯与肥料间距最低保持10cm,否则易造成烧种。

4 田间管理

4.1 中耕除草 一般进行两次中耕,第一-次在现行苗齐后进行,约5月5日-15日,中耕深度10cm。第二次10-15天后进行。深度15cm,用小四轮中耕机作业,全生育期人工拔除株间杂草。

4.2 培土及遣肥 机械播种属起垄栽培,在第二次中耕时进行浅培土,培土10-15cm。植株封垄以前起高垄培上,达到垄高30cm,底宽55cm。结合培土每亩追施尿素3kg。马铃薯追施氮肥要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长势酌情施入,土壤肥力高,植株长势旺,可少施或不施氮肥。

4.3 灌水 在植株开花前若土壤墒情好,一般不灌水,以防马铃薯徒长,马铃薯的大量需水期在开花期至块茎迅速膨大期,第一水应在马铃薯初花或盛花期,自第一花序开花就进入块茎形成增长期,是马铃薯水肥“临界”期,应掌握“头水紧,二水跟,三水浇了有收成”的栽培技术(一般每隔15天浇一次)。后期应根据土壤的干旱程度少浇勤浇。7月份应保持土壤湿润,土壤含水量保持20%左右(黑墒),但不能积水,否则块茎易腐烂甚至绝收。

4.4 病虫害防治 我师马铃薯的常见病害有环腐病、黑茎病、疫病等,在发病初期可用代森锰锌、甲霜灵锰锌,农用链霉素等药剂防治2-3次。

地下害虫主要以地老虎为主,在苗期可用晶体敌百虫与炒熟的油葵或油渣拌成毒饵,傍晚在马铃薯根部投放,间隔10-20m一小堆,也可在马铃薯周围种植玉米诱集带捕杀成虫、卵和孵化的幼虫,有条件可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诱杀成虫。

5 收获

马铃薯块茎成熟的标志是茎叶枯黄,植株停止生长,块茎中的淀粉、蛋白质、灰分等于物质含量达到最高限度,水分含量下降,薯皮粗糙老化,薯块容易脱落。收获采用1600型马铃薯起挖机,该机型筛土净,运作快,两行起挖,效率高,每台马铃薯挖掘机每天可收获100亩,收获时要严格剔除病、伤和虫咬的块茎,及时装筐或装袋运回,不能放在露地,更不能用发病的薯秧遮盖,要防止雨淋和曝晒,以免堆内发热腐烂和外部薯皮变绿。同时要注意先装运种薯后装运

商品薯,要轻装轻卸,不要使薯皮大量擦伤或碰伤,并应把种薯和商品薯分开存放,防止混杂。

6 贮藏

6.1 贮藏方法

6.1.1 晾薯和选薯:入窖前堆放在室外背阴处晾15-20天,散失多余水分,降低呼吸热后再人窖,同时选出病,伤和虫咬的块茎,防止贮藏过程中发病。

6.1.2 老窖消毒:新薯入窖前应把老窖打扫千净,并用来苏儿消毒灭菌,然后贮藏新薯。

6.1.3 控制堆高:窖内堆放薯块的高度,因品种和窖的条件而异。地下或半地下窖堆放时,不耐藏的、易发芽的品种堆高为0.5-1m;耐贮藏、休眠期中等的品种堆高1.5-2m;耐贮藏、休眠期长的品种堆高2-3m。同时还要考虑贮藏窖的容积,贮藏量不能超过全窖容积的2/3,最好为1/2左右,以便管理。沟藏时薯堆高度以1米左右为宜,

6.1.4 控制温,湿度:贮藏初期因薯块刚入窖,窖温和湿度可能高一些,这是正常现象,但一般不会超过20℃,20天后窖温下降,长期贮藏的块茎,温度在2℃-4℃之间最合适,这样块茎不会发芽,湿度维持在85%-90%为宜,可使块茎不致抽缩,保持新鲜状态。

6.1.5 通风换气:不论固定窖或是沟藏,都必须有通风换气设施。把马铃薯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使新鲜空气进入薯堆,以保持块茎的正常生理活动。窖内二氧化碳过多不仅会影响种薯的发芽率,而且对人也不安全。

6.1.6 覆盖散湿:块茎人窖后,在窖温降低时应在薯堆顶部覆盖一层干草或旧麻袋片(未盛装过马铃薯),使之吸湿,散发水分,因贮藏期间堆内块茎呼吸散发的水分常凝结在上层块茎上,即所谓出汗。加覆盖物吸湿散发水分,可防止上层块茎霉烂。

6.2 分臭贮藏

6.2.1 商品薯贮藏:主要指食用薯贮藏。食用薯贮藏除控制温、湿度外,应特别注意黑暗贮藏。在2-4℃低温下贮藏,淀粉可转化为糖,食用时甜味增加,不影响食用品质,如遇光照,表皮变绿产生龙葵素,对人体有害。

6.2.2 加工薯贮藏:不论淀粉加工,全粉加工或炸片,炸条加工用的马铃薯,为了防止块茎发芽需低温贮藏在4℃左右,在加工前2-3周把准备加工的块茎放在15-20℃下进行处理,还原糖仍可逆转为淀粉,可减轻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6.3 贮藏窖

6.3.1 对普通窖(1lm长×4m宽×2.5m深),在窖底和窖壁挖1条宽20cm、深20cm的小通风槽,用秸秆或枝柴盖上,然后再放薯块,这样可增加自然通风的效果。

6.3.2 可建双筒井窖,加强窖内空气对流,使窖内空气新鲜,井便于调节温度和湿度。

6.3.3 可建双门窑洞式窖,以增加窖内空气流通,并使块茎出入窖方便、安全。

6.3.4 根据窖内温、湿度情况,配备移动式中小型风机或换气扇,不定期进行窖内强制通风,调节窖内的温度和湿度。

6.3.5 根据经济力量,可建造有风机、主风道,分风道的水泥与砖石结构的永久性贮藏窖,再配备上垛机,输送机等,逐步建成现代化贮藏窖。

作者:付从兵 刘湘江

上一篇:主题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净化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