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机遇与挑战

2022-12-28

第一篇:金融全球化机遇与挑战

全球变化的应对挑战与机遇

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摘要】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和人文因素引起的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烦人变化,包括大气与与海洋环流、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资源、土地利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等的变化。全球变化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对其认知程度不断深化而被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当今,人类正面临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全球性气候和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口激增与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剧减与生物物种的快速灭绝、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破坏、大气中的氧化作用的减弱、环境恶化与灾害频发等。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直接的、间接的影响。因此,人类对全球变化的研究与认识程度;如何合理地安排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如何应对各种灾害现象等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在认识研究了全球变化后,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需要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全球变化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一、全球变化及其研究共识

1、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是一种新的地球观,它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所有部分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下一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1] 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及相互作用(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地圈),其直接研究对象是地球巨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等子系统。显然,环境问题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直接涉及到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地球的可居住性等重大的战略性科学与社会问题。因此,认识了解地球系统的科学,预测、延缓或适应全球变化,对于协调自然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全球变化研究共识

在2000年科学研究委员会议上,IGBP,IHDP,WCRP达成一致共识。全球变化研究共识主要包括:①地球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自调节系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各组分。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变化与反馈非常复杂,并且具有多尺度的时空变化。对地球系统动力学的认识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为评估人类所引起变化的影响与后果提供了合理的基础。②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及气候变化外,人类活动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地球的环境。人类所引起的地球陆地表面、海洋、海岸带、大气层以及生物多样性、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远远超过了自然变率,并且其中的一些变化正在加强,这一点已得到确认。③全球变化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理解。人类驱动的变化一复杂的方式对地球系统产生多重影响,这些影响之间以及这些影响与局地和区域尺度的变化也以多维模式相互作用,这很难理解而且更难进行预测。实际上,此类令人不可理解的问题大量存在。④地球系统动力学往往以临界状态和突变来描述。人类活动会在不经意间触发地球系统动力学的变化,对地球环境和居民产生严重后果。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具有潜在作用,这种影响将被证明是不可逆转的。在地球环境中人类驱动的突变的概率虽尚未量化,但不容忽视。就一些关键的环境参数而言,地球系统已经超出了过去至少50万年发生的自然变率的范围。目前地球系统中同时存在的各种变化数量与发生频率等都是空前的,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状态运行。[2] 应对全球变化挑战 全球变化在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应对全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1、应对挑战的时代背景——科学技术进步

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的斗争史,追溯到从制造原始工具开始,人类一直努力通过自己的智慧,不断创造一个更加适应生存的世界。21世纪初,伴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的突破,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全球性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能源的大量使用,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的极度扩张都深刻的改变了地球环境。可以预期,人类的未来发展,包括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必将更多的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创造性的结合[3]。

2、适应和有序的人类活动

目前,人类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已形成共识,针对已经、正在或将要发生的全球变化及其区域相应响应,地球系统的整体和各个部分难以恢复到原有状态。那么全球和区域系统将达到什么样的平衡状态?在状态转变过程中人类将付出多大代价?人类将因此如何采取行动进行适应? 对难以逆转的全球变化,迫使人类采取措施进行适应,利用其有利方面,减轻或抑制其不利的方面。同时,全球的适应无论是趋利还是避害,都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在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基础上才能实现[6]。 有序人类活动可以定义为:通过合理安排和组织,能够使生存环境的总体和尽可能的局部在人类可以预见的时间尺度上不发生显著退化,甚至持续好转,同时又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的人类活动。有序人类活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和判据,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措施。[4] 综上所述,20世纪中叶后的全球变化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因而人类要解决全球变化问题,必须立足于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全球变化问题的任何解决方案必须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5]

3、应对挑战的具体措施

1、妥善处理应对全球变化挑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维持区域发展、国家间发展基本平衡。在当前应对全球变化挑战过程中,国际社会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给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切实可行的)减排和适应方案。

2、坚持减少碳排放与增加碳汇并举,减缓全球变暖与适应全球变暖并重的原则。 当前减排温室气体是国际社会减缓全球增暖行动的主要关注点和着力点,这是必要的,但是增加陆地和海洋的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同样重要,却未能给予充分重视。增加陆地和海洋的碳汇对减缓全球增暖十分重要。[6]

3、加强科学研究,减少全球变化认识的不确定性

国际学术界公认对全球变化的科学认识还存在不确定性,尽管从科学的角度看,存在这些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作为制定气候政策和处理气候变化国际事务的出发点,这种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及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是不容轻视的。因此,未来国际社会应更好地开展多因子、多科学、全球性联合研究,最大限度减少对全球变化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同时应进一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导向,在社会发展中加强全球变化的研究以全球变化研究成果促进可持续发展。[7]

三、应对全球变化:人类发展的新机遇 应对全球变化对人类不仅仅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重大的机遇。根据应当遵循的原则确定的各种应对措施,实质上是对地球系统的创新管理,将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国际关系带来历史性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可以期待,通过应对全球变化的实践,人类生存和发展新模式将逐渐形成,有利于促进人类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转变;有利于促进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性转变;有利于促进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及促进人类社会相和谐世界转变。

四、总结

全球变化已是事实,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必须在全球变化的基础上建立对策,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把全球变化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同时在可接受的变化幅度内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趋利避害,甚至是转变成人类发展的新机遇。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经受了气候变迁、疾病流行和其他各种灾变,但都得以生存,当今人类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秉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携手推进可持续发展,我们一定能应对好全球变化,最终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东生:《黄土与全球变化》,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编《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学术报告摘要》,2002年5月,第6-9页。 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编著:《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IGBP, IHDP, WCRP, DIVERSITAS. Global Change and Earth System:A Planet under Pressure[M]. IGBP Science Series,2001 [3]徐冠华,鞠洪波,何斌,等。21世纪中国地球科学发展: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科技日报,2010年8月1日。

[4]叶笃正、付宗兵、季劲钧、董文杰、吕建华、温刚、延晓东,2001:人类有序活动与生存环境。自然科学进展,第16卷,第4期,453-460 [5]叶笃正、吕建华2000: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年第三期,183-187面。 [6] IGBP, IHDP, WCRP, DIVERSTAS. Amsterdam Declaration[Z]. Amsterdam, 2001 July. [7]Can adell J G, Raupach M R.MangMing forest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Science,2008,320:1456-1457.

第二篇:大论文: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怎样把握和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和挑战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西方化和美国化的暗流趋势,我们要有一种十分清醒的认识,从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当今的时代是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期,我国处于这样的时代,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与矛盾,而要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正确的理解全球化经济对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先提出重点。本文将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产生原因开始,引出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的机遇与挑战的表现,最后论证我们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的必要性。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机遇,挑战

一、 经济全求化与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背景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这一概念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不过早在19世纪末就曾出现贸易与投资高度自由化的世界市场,但这一进程被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打断了。近20年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国际商业贸易高速增长,国际投资日趋活跃,金融国际化加速发展,国际互联网迅速扩。

纵观世界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难以阻挡的世界性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接受者来说利与弊兼而有之。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后发性优势”,广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但全球化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和风险。由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带来国家经济安全的风

险,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其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分工的深化和市场规模的扩张。这一要求推动着生产从国内区域间分工向国际分工发展,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跨国公司在追逐规模效益与分工效益过程中,通过跨国投资活动,形成了在全球配置资源,跨国协调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格局,推动了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的高速发展。跨国性投资、生产与贸易活动的大量增加,必然要求国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保障这种跨国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行。

其二,战后国际经济的变化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条件。二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在整个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有效配置,成为国际经济与合作的战略目标。同时,发达国家凭借其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在国际双边和多边经济关系设制中,不遗余力地推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前殖民地国家在二战后相继独立,在探索自己发民族经济的道路上大多数屡遭挫折,但一些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贸易、投资与金融自由化改革 伴随着国际产业分工和技术扩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不再仅仅输出初级产品,逐渐成为世界市场上劳动密集型商品的重要供给者,有的甚至从资本净输入国变成了资本净输出国,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也对进一步削减贸易和投资壁垒提出了新的要求。冷战结束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走上了经济转型道路。为尽快摆脱原计划经济的束缚,在全球范围谋求发展机遇,也纷纷选择开放政策。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主动选择。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自由化经济政策,为商品、服务与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经济自由化进程不可能同步推进。因此,一些地缘相邻、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与地区相互提供贸易与投资便利,促进经济一体化,形成了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如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它们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安排,与多边贸易关系的宗旨并行不悖。只要不出现排他性趋势,区域集团化也会从另一方面推动经

济全球化进程。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中国和平发展至关重要。世界处于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前提条件和现实可能性。正确分析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整个全球化进程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市场经济不断向全球扩展,各国经济、金融、贸易和技术发展逐渐相互渗透,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全球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急剧增长。经济全球化成为整个全球化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市场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交通和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向,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从而分析利弊,正确理解。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 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在过去 20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主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的挑战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产生消极影响。作为现代化启动晚的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给我们很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科技、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强势,使我国可能面临经济依赖性和技术殖民地的风险,对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第二,经济全球化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产生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将迫使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接受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其中不乏部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产业项目。尽管这种转移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的调整,但会对产业结构的真正优化产生负面效应,尤其是可能加剧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资本紧缺更为严重,也无助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知识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产生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异步性规律,可能会加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同时表现出各地发展的明显不平衡,尤其是贫富差距问题日渐凸现,不论是按基尼系数还是欧希玛指数计算,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已超过美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才流、资本流、信息流、知识流和物流,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无疑会加剧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在纵观完种种机遇和挑战后,合理并仔细的分析机遇和挑战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也是推动中国与世界发展相衔接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准备工作。

三、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问题

当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竞赛并非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存在着历史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只有正视这种差距的存在,才有发展的动力。发展中国家尽管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存在着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的流动,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容易学习和借鉴到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从而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几率大大增加。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确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经济发展。较典型的是日本,日本战后能从一片废墟中发展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获益于大量引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从而创造了一个时代的经济奇迹。所以,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对策主要有:

首先,重视新技术的运用,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发展中国家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都落后了,面对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只有奋起直追,才有可能后来居上。对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和钢铁业,通过引进和运用新技术给它们注入新的活力,如广泛运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提高其竞争力;对新技术革命下诞生的新兴产业,如互联网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由于发达国家也刚刚起步,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吸收和联合攻关,争取在一两个领域获得突破,发展成适合本国国情的主导产业,并以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其次,重视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后进国家的后发优势变为“后发劣势”。同样,—个良好的制度,又可以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助推剂”。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支撑,发展中国家想要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我国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推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改革中摸索适应本国发展的道

路。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加强立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保驾护航。

再次,重视适用技术的引进,通过引进而带动国内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实现引进、吸收、开发的良性循环。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对世界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开发利用上,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就在于能够利用前人的知识和技术存量,引进适用于本国发展的技术,实现赶超战略。当然,引进的目的还在于最终能自主开发,通过引进带动国内的技术的模仿与创新,从而促进国内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最后,重视人才的作用,实现由引进技术到自主开发的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也将越来越激烈。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人的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国与国的竞争最终将体现于人与人的竞争。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三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排在首位的。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能否发挥出来,还在于能否有效地利用世界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存量,而能否有效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则取决于高素质的决策者、技术人才和劳动者。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全球经济秩序和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原有的全球经济体制也产生了一些质疑,但从根本上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是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仍将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就要认清形势,顺应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在危机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本国的经济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就是目前发展中国家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巨大的挑战往往也孕育着巨大的机会,在把握机会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提高,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中国的和平崛起将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创造机遇,汇入世界前进的洪流。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以此为契机,不断地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的前进步伐,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与综合竞争力,最终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

参考文献

[1]王逸舟.全球化与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冯芸,吴部锋.经济全球化测度理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郑必坚.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崛起[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4]何建春,胡南.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全球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0 [5]樊纲.全球化中的不平等问题[J].新华文摘,1999.(7):51-54

第三篇: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论文 经济全球化中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中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论文摘要:在上个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经着实地摆在了我们眼前。经济全球化推动着全人类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然而事物都具有着两面性。它给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针对我们中国这个经济大国,带来了机遇,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同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单从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出全球金融危机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因此,我们中国也一定要找出适合我们自身发展和有益的对策来。那就是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中国经济 机遇与挑战 可持续发展

前言: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近20年来,世界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受国际贸易共同的游戏规则,实行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再加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交通、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都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从本质上来看,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国际经济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结果,但它所蕴含的意义是深远的,它,让全球的经济联系起来,而与此同时,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注定受到影响,特别是对于我们一个经济大国-中国。

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及其实质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势头愈加猛烈。从根本上讲,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调整不但反映到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过去,产业调整大多是在一个国家内部进行的,在一国内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代价比起通过经济全球化进程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更高。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投资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比如美国和英国。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度。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之家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开始于80年代,那时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他们吸收整个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始于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促使了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急剧攀升。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主要参与的市第二种形式的全球化进程。

二、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1.比较优势原则下中国的收益。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不仅拥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是有利的,而且在所有产品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通过国际贸易也能获利。对于我国来说。主要优势在于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区位要素和其他基本的要素优势产业,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原则,中国将永远成为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中国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的关系。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内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内现代化进程。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挑战。当然,从总体上说.中国跨国公司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发展水平较低,普遍投资规模较小,生产规模不大.且产品多属于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从发展趋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更积极地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时代指日可待。海尔、联想等公司已经跻身世界舞台。

3.有助于资金融通。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1996年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达28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7.5%。而且投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在1990-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在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构成中,国际私人资本已占85%。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1983-1987年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年均42亿美元,1994年则增加到386亿美元,1996年更是达到510亿美元的规模。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也从1985年的5%提高到1996年的14.7%。

三、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在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的挑战。按照发展中国家长期盛行的观点,现实的国际经济体系是极端不合理的,全球化并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好处,除了少数强大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出口市场中得到好处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开放市场后无力同国外廉价的商品和投资者竞争,本国的公司和农场纷纷倒闭。同时,由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所制定的国际性政策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已经受到侵害。自由化政策导致了失业,削减保健和教育服务等消极后果,那些经济主体无法同外国进行竞争的国家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对于我国来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跨国公司看对国家主权的影响。海默的跨国公司垄断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不同,证券 资只涉及资金的转移,而直接投资包括技术、知识

及管理等一揽子资源的转移。企业正向国际化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充分利用。独占性的生产要素的优势,通过控制国外经营达到控制东道国市场的目的。许多企业仍没有掌握过硬技术。与此同时,外国合资企业对投资后的垄断主要集中在掌握先进技术、管理和品牌上。这就导致中国一些企业在合资后,尽管股权占有最大,但由于受。“独占性生产要素”的限制。往往并不能实现对企业生产的真正控制。跨国公司通过子公司在中国各地的扩张,用占股和收购的办法控制中国大型企业,对中国的经济主权也带来致命的威胁。

2.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增长,但同时也使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在不断引进外资之后,至今还没有形成出口主导型产业,我国出口的商品大多数仍然属于以数量和低价销售为主的粗放型类型。照此发展下去,再过十年,中国产品在国际上仍然不会有竞争能力,而低价销售的数量扩张将会因国际反倾销而不得不萎缩。1979年,欧盟首开西方国家对华反愤销先河,据统计,在中国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中,约有10%受到了欧盟反倾销的影响。今后,诸如此类的情况还会不断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外国在中国的企业通过垄断名牌专利,不仅在中国占领了市场而且不断在国际上获利。

3、对金融业的影响。以美国为例,美国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的能量和工具都是中国金融机构所不及的。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问题。而金融体制的弊端和漏洞恰恰是中国经济体制的瘸疾。外汇储备,金融体系以及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都将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跨国公司每年在我国的利润达到1000多亿人民币,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外资滞留过多都将会对国家的金融安全带来隐患,如果外资大量流出,或出现集中挤兑的现象,我国很可能出现外汇危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跨国公司造成一国出现金融危机的教训。在世界上屡见不鲜。现如今,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就是由美国率先引起的,而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在美国的如此巨大的份额就不得不引起考虑。

4.贫富差距引起的国内社会安全问题。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较大程度上参与全球化。接受较多的外资。发展比较快。而西部仍然处于较慢的发展阶段。两地的GDP差距很大。贫困阶层对社会分配不均。不公有强烈的反响,其中一部分人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产生逆反心理,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刑事案件的增多其中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四、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应对措施

1.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在规则下,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单薄,声音徽弱,实力根本不足以推动不利于自身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为了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发展中国家要敢于、善于对现存的不合理国际经济旧秩序进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争,迫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更多地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削减发展中国家债务,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和技术。

2.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对于中国而言,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前,首先着眼于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是较为实际、较为稳妥的做法。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因而具备包括利益分配在内的明确的游戏规则,有较完善的监督和协调机制,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对较好的保证。同时,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有利条件,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巩固的大后方。

3.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应引导他们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样才能使相应的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新技术。提高效率和改进管理,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利益。在对国内需要挖掘潜力的产业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进行适度保护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向国外发展。

4.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组关系

实行对外开放与参与全球化的关系。我们必须按国际上共同的规则来办事,不能总把希望寄托在国家的保护措施上,尽早参与全球化,就是要逼着我们的企业改革进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竞争力真正得到提高。缩小国内地区间差距与缩小国际间差距的关系。扩大内需与增加外贸出口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大国,国内市场很大,要将扩大内需作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外贸的重要性。

5.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应考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经济全球化过程无疑台给中国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但其不可逆转性又意味着像中国这样的垒球化后来者必须改变落后面貌,触凡其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机遇,奋起直追,赶超发迭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主动加入到了全球化过程中:在经济上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投资,从而比较顺利地参与到国际分工格局之中;从进行的政治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了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以厦市场。中国的发展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因此,中国在面临经济全球他的严峻挑战时.只有勇往直前地应对,绝无后退可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伏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Z].2008-04-26. [2]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 沈利生,吴振宇.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12). [4] 正确看待我国经济发展 [刊] 《求是》杂志 2009年一月刊 [5] 数据解读:外贸贡献度加大[Z].2004-06-15.

第四篇:金融外包:3.0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进程加快,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发展迅猛。其中,金融服务外包特别是离岸外包,以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提升质量、改进效能等多重优势,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对金融服务贸易贡献与日俱增,在金融服务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从全球范围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正处于行业周期的高速成长期,并已成为国际外包市场的主流。

《2012-2015年中国金融外包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约为120亿元,而早在2008年美国市场规模就已超过100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金融外包市场还处在成长初期,市场潜力巨大。

从业务产品角度看,在金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服务外包模式开始得到市场认可,金融ITO市场蓬勃兴起,即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近几年来,中国本土的BPO(业务流程外包)市场正在以16%的速度快速成长,其中覆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预计到2015年,中国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市场将超过60亿元。

2007-2015年中国金融外包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2012-2015年中国金融外包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经济转型催生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而经济增长方式怎么转变,产业结构怎么优化升级,这牵涉到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其中,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无疑是最重要的——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对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是因为各种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都需要通过资金的相应转移;其次,

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能使各种经济资源按最佳经济效益原则配置。获取最大利润是资本的本性,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本质上要求金融资源从效益低的领域转向效益高的领域,这将引导社会资源朝着和经济转型大体一致的方向重新配置;最后,依靠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可以使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优化升级提前开始。在金融资源重新配置过程中,可以按开发和应用高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把未来的资源用到当今的经济转型中,使未来的资源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统一起来。

笔者认为,要使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合理、高效,金融服务的态度、方式、手段都必须达到较高的水准。《2012-2015年中国金融外包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我国的金融外包服务正从以后台集中外包为特征的外包1.0时代向以前台营销业务外包为特征的外包2.0时代过渡。结合金融服务的升级趋势来看,笔者认为,领先的金融企业和金融外包企业应更进一步,共同向外包3.0时代过渡,即金融企业和金融外包企业进行战略协同和模块整合,共同把握市场和业务机会,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弹性边界和无缝链接。这也是国内金融外包产业从BPO逐步向KPO转型的大好时机。

经济转型催生市场需求

数据来源: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2012-2015年中国金融外包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离岸市场需求悄然兴起

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在危机与复苏中前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超级金融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这些机构一旦遭遇危机,不仅

对自身,对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这一阶段,金融机构的业务内容创新与服务创新层出不穷,混业经营的全能型金融集团成为了金融业发展的趋势。

可以确定的是:金融海啸所引发的洗牌效应将迫使西方的金融机构加大削减成本的力度,传统高端的研发、分析、创新与决策的价值链将不断地细化与外包;“非结构化”的操作型业务也会不断地被“结构化”和标准化。我己看到在未来西方金融机构的BPO的标书里,会越来越多地看到对于KPO业务的需求。

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自身的巨变必然带来金融外包产业又一次的变革与进化。相比之下,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机构向金融机构提供面向交易事物的外包服务时,尚不具备为金融机构业务转型提供咨询和支持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供应商企业目前往往只专注于提供某一个细分领域的外包服务,基本上还没有出现能够提供全业务范围的金融服务外包机构。中国金融服务外包机构的产业组织和管理较不成熟,不仅在规模和利润方面远远落后于国际领先服务外包企业,在交付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也还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作者:刘吉伟 (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请尊重版权:本文知识产权归前瞻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五篇: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银行信贷趋紧或许将成为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发展的新机遇。不过,对于金融租赁公司而言,一方面面临着资金壁垒难题,另一方面面临着同质化竞争,如何在经营性租赁和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做得更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是承租对象的问题。与银行信贷相似,目前多数租赁公司仍偏重具备信用保障的高端客户和大型客户。国际上,融资租赁往往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如今在国内却成为垄断企业的超规模融资主渠道。中小企业租赁业务虽有意开展,但很难保证达到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其次,涉及回租方式。回租是融资租赁中唯一能给承租人资金的租赁业务。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做回租业务,相当于变相贷款。但回租业务由于没有购买新设备,在现今需要促进投资拉动消费之时,并不是很有吸引力。再次,关于租赁对象的问题。目前租赁对象多以飞机和船舶租赁为主。由于飞机和船舶租赁都需要长期、低成本可流动资金,而银行资金主要是短期资金,根本不适合这类产业的融资租赁。另外,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如何脱离母行,独立发展成专业融资租赁公司也是问题。从银行系租赁公司的长远发展来看,其应与银行直接开办的融资租赁业务有所区别。政策上应允许开办简单融资租赁以外的租赁业务,如经营租赁等侧重物权处置的融资租赁业务等。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也应发展成为专业的融资租赁公司,而不是银行的附庸体和规避政策的工具。

上一篇:加强宣传工作作风建设下一篇:金融产品销售技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