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挑战并存论文

2022-05-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机遇与挑战并存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中国公布的减排目标在赢得美誉的同时,也引来不少专家的担心:这样大幅度的减排目标,中国企业是否会为成背负上沉重的负担,反而影响了发展?至于目标提出后如何实现,学者们普遍认为,一定会有后续的政策出台。虽然目前各产业将面临如何的调整还不知晓,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将是中国大刀阔斧地进行产业结构改革与调整的契机。

第一篇:机遇与挑战并存论文

转型“药妆店” 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相关政策对药品销售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在“新医改”可能带来药品份额缩减及药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非药品类经营对于零售药店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自不待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药品零售企业积极探索经营新路子,利用多元化经营来分散新政策下企业的经营压力和风险。其中得到业内较多关注的就是“药妆店”。

什么是“药妆店”

对“药妆店”,较为普遍的解释是,有药品和化妆品销售的店铺。在日本、台湾、香港等药妆市场比较成熟的地区,对“药妆店”有不同的定义:在日本,凡是有化妆品销售的药店都可称为药妆店;在台湾和香港,凡有药品销售的个人护理用品店,都可称作药妆店;在中国内地,药妆店更多的是参考来自台湾的模式,经营者几乎都是药品零售商,即在原来药店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妆品类别的经营。中国“药妆店”兴起的背景、经营状况及瓶颈

1、“药妆店”兴起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医药零售企业经过了一轮快速发展,上海中心城区药店数量就已经达到平均每3000-4000人就有一家的水平,远远超出国际上每7000-8000人—家的标准。从1996年至今,药品经历了30多次降价,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限制促使医药零售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竞争日趋激烈。此时,“药妆”开始登陆中国并受到消费者亲睐,除了一些知名的进口药妆品牌占据市场以外,一些国产药妆品牌也逐步兴起,纷纷投入到“药妆”的“蓝海”中,为中国“药妆”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据相关数据显示,药妆从2003年至2013年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0%,预计在今后的3-5年内仍会保持这一增长率。由于药妆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一直是全国各大药品零售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焦点”。

2、中国“药妆店”的经营现状与瓶颈

药妆店是零售药店多元化经营的首选,目前全国不少连锁药店或多或少涉足其间,但均未在系统内大量复制“药妆”模式,大部分还只止于若干药妆专柜的尝试阶段。

造成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政策壁垒。某些地区药监局明确规定化妆品不能与药品一起销售,问题严重的将被取消经营资格。化妆品限售问题是药妆在药店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大瓶颈;其次,“药妆”概念尚不明确。目前我国只有“药品”和“化妆品”分类,没有“药妆品”这一叫法。“药妆”这种身份不明的状况导致其在国内的发展存在先天缺陷,市场环境极不稳定。

二是消费观念滞后。市场调研表明,目前国内女性还没有养成到药店购买化妆品的习惯,首选药店作为化妆品消费的比例不足20%。国外流行的药学护肤理念还有待国内药妆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加强宣传和引导。

三是销售人员专业技能不适应。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一直是药店经营的“短板”。当“药妆”进入药店后,由于药店原有销售人员专业知识不足和营销技巧匮乏,使得商品成交率远不及商场、卖场。很多药店过分重视“硬件”设施,而轻视“软件”建设。其实药妆店售卖药妆,与超市、卖场售卖普通化妆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药师的专业推荐。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员工,才能让顾客体验到专业性、安全性、功能性的服务,才能把药妆撑大,进而实现利润增长。

四是国内药妆品牌匮乏。国内“药妆”市场的兴起与发展一直受到国外药妆品牌的引导与推动,市场也以洋品牌为主,价格不菲,无法形成大众消费。随着国内医药行业涉足美容化妆品领域的热度不断加强,目前虽有170多家企业涉足药妆市场,但至今知名品牌问世不多。洋品牌一枝独秀不利国内“药妆”市场发展。同时,与商超、卖场在商品方面过度同质化也是制约药妆店发展的又一瓶颈。零售药店转型“药妆店”有以下关键要素:

1、目标消费群体

明确的目标消费群体是任何业态经营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药房消费群体中,女性所占比例超过65%,从中选出注重个性、有较强消费能力、价格敏感度较低、追求舒适的购物环境的年轻女性作为“药妆店”的目标消费群体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2、商品定位

商品定位应围绕目标消费群的需求展开。在商品定位上,“药妆店”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药妆店的新增品类应具备一定的治疗或者辅助治疗功效,例如抗氧化、抗敏感、抑制痤疮、皮肤修护等等;其次,应注重品牌的差异化,选择如薇姿、理肤泉、雅漾、北京同仁堂等主打治疗和修护作用的品牌;第三,由于品类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应重视品类的组合经营。此外,还可引进洗护类、染发类、彩妆、美妆工具等相关品类,在有限的陈列空间内满足消费者多方位需求;第四,在丰富品类的同时也要关注不同品类、同一品类中不同品牌组合的“集客贡献度”和“利润贡献度”,保证两者齐头并进,真正使商品“叫好又叫座”。

3、店面的选址和设计

为使选址更有依据,更有可行性,必须做好详细的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注意不同区域的目标人群的流量、消费习惯、竞争品牌定位等等。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更加注重购物的便利性,正确的选址可以极大地缩短药妆店新店的宣传推广期,更快锁定目标消费群体,从而取得销售上的突破。

“药妆店”的店铺设计必须摆脱传统药房呆板、清冷的设计基调,而要试用热烈、温馨的色调营造出舒适的购物环境,区分商品板块,使消费者对商品信息一目了然。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依据目标消费群体的喜好,注重时尚与潮流并行、个性与专业并重的设计理念,打造出符合国际潮流的药妆店。

4、营销策略

在“药妆店”营销过程中要吸取屈臣氏、康是美等国内先进企业的营销理念,推出顾问式服务模式,提供样品试用,根据不同顾客给出专业的、个性化的用药及皮肤美容解决方案等,也可引进部分先进的诊疗仪器如发质测试仪、皮肤年龄测试仪、脂肪含量监测仪等等,结合服务人员的指导,将“个性化定制”进行到底,使其成为“药妆店”营销工作的重心,以此拉动相关商品、组合商品的销售业绩。

药妆的专业营销是决定药妆经营成败的关键。药妆品的销售不同于药品,药品有医生或药师指导,针对性较强。而药妆品作为药店的新生品类,需要很专业的皮肤养护知识和化妆品专业知识,才能引导消费者选择合适的商品,从而增加消费者对药店的信赖度,提高成交率。药妆的创新营销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药妆的目标消费群体具有细腻、挑剔、时尚、新奇等特点,这就要求经营者在充分发挥“药妆店”药师、美容师专业指导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利用多种个性化促销手段,将品牌的概念和专业知识融入营销中。

5、专业服务

服务营销是“药妆店”建立忠实消费者、区别于其它竞争对手的最终法宝。

药妆店有别于一般零售商店的业态,其内涵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员工的专业素养体现出来的,这也是药妆店增值服务的重要体现。无论是日本的松本清、杉药局还是香港的屈臣氏、台湾的康是美都拥有一套自己的员工培养体系,保证商店能为顾客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成为吸引顾客的制胜法宝。

在“药妆店”人员配置上首先要保持年轻、活力,具有极大的工作热情,对新生事物、时尚潮流有一定的敏锐度。为了提升员工的营销能力,必须进行全面的培训工作,除医药零售企业原有的药品专业知识培训外,还要增加皮肤护理知识、化妆品专业知识、服务礼仪、销售技巧等培训,使员工从传统药房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接受全新的营销模式。要让员工真正知晓“药妆店”的生命力不只是为消费者提供某种商品,而是要在商品销售过程中推出一种全新的医学护肤理念和服务。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1998年起,法国化妆品品牌薇姿登陆中国,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了“药妆”概念。其后,依泉、理肤泉、嘉娜宝等品牌也陆续来到中国,加入“药妆”行列。同时,众多中国本土企业也闻风而动。从同仁堂推出“同仁本草”系列开始,昆明滇虹紧随其后推出了“薇诺娜”品牌,昆明圣火药业推出“十二味”中药护肤品,片仔癀一次推出“皇后牌”与“片仔癀”两个护肤品牌,连马应龙也推出了去黑眼圈眼霜。

机遇与挑战并存。生产企业、经销商纷纷转型“药妆”业态,既有市场竞争的推动,又是企业探索新形势下发展方向使然。它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先锋,困难不言而喻,如何引导消费者,培养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和习惯,导入一种新的业态,其过程必然曲折、艰辛。人们相信,只要与药妆相关的生产企业和经销商不怕挫折、不断探索“药妆”这个细分出来的新兴门类,共同培育市场,中国“药妆”一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张辉贤

第二篇:企业反应: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公布的减排目标在赢得美誉的同时,也引来不少专家的担心:这样大幅度的减排目标,中国企业是否会为成背负上沉重的负担,反而影响了发展?至于目标提出后如何实现,学者们普遍认为,一定会有后续的政策出台。虽然目前各产业将面临如何的调整还不知晓,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将是中国大刀阔斧地进行产业结构改革与调整的契机。而企业作为减排的主体,必须“挺身而出”,从挑战中寻找新的发展契机。如何通过战略转型实现绿色经济,这已成为企业未来10年要在市场上抢占先机所需解决的头号问题。

风险“试金石”

“气候变化对企业最大的挑战不是管理,也不是技术,而是战略。”上海国研院国际组织与国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气候变化工作室负责人于宏源认为,气候变化真正考验的是企业领导人的战略决策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

就全球五百强前250个企业的调查,85%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报告(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都重点论述了气候变化的问题。一些大企业,如英国的BP公司(被认为是第一家公开呼吁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的全球能源公司),早在1997年,当人们还在为《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而争论不休时,它就率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如果人类事实上是在改变气候,那么能源产业必须是解决问题的一员”,成为石油行业首个对气候变化问题公开表态的企业。

为此,BP制定了到2010年要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降低10%的目标,并于2001年提前9年实现了这一目标。自2001年以来,BP已成功地将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幅减少了一半,平均每年减少约500万吨。

“坦率地讲,我们并没有过多地关注此次哥本哈根峰会,因为嘉吉长久以来就一直致力于通过在自身运营上的节能减排来实现我们的气候保护目标。”据嘉吉公关及社会责任经理郑泽群介绍,嘉吉早在2000年就制定出了2010年气候保护目标,即到2010年,能源使用效率比2001年要提高20%;所使用能耗中的10%要来源于可再生资源;温室气体排放比2006年要下降8%。与此目标相适应的,是企业的使用设备、生产工艺甚至整个运营模式的改变。

显然,对于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开发能力先进的跨国企业而言,它们早已“嗅到”未来的经济会是“绿色经济”。对于它们而言,“绿色经济”更多需要的是自下而上的发起,是对未来市场先知先觉的定位与判断。

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引则更为直接、有效。近年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十一五规划里面提出了明确的节能减排的目标:以2005年为一个基本年,在五年内实现能源强度降低20%。为了推动目标的实现,政府投入巨资,选择了1008家大企业,建立了千家大企业能源审计和管理项目,并制定了相应的节能减排目标。随着国资委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央企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节能减排在央企发展战略中也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响应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我就一直琢磨,2010年我们企业的社会责任工作怎么进行?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方案,就是2010年,我们的工作重点在节能减排。”天津市电力公司城西分公司副总经理高捷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回答。

“电力行业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其节能减排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总体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据天津电力公司负责人介绍,2006年以来,天津市电力公司就深入开展替代发电,按照《节能发电调度办法(试行)》的电厂排序原则,对调度范围内水电、燃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机组进行排序,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发电资源;在电网负荷出现缺额时,优先安排绿色环保、煤耗低的机组,实现了发电、调度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2009年,完成发电权交易电量11.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12.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

来自全球性的碳足迹研究显示,一个企业全部碳足迹的75%来自于产品中所使用的原材料。由此可见,节能减排最大的潜力来源于对低碳原材料的使用。而在所有原材料中,电能的消耗是最大的耗能。据统计,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是我国耗能排放最多的6大行业,占全国工业能耗近70%。

除了低碳原料的使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从企业内部的能源效率出发,从建设环保的办公大楼,到供暖、照明设备的管控,再到数字化办公等细节入手,尽可能减少自身日常运营对能源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这两年来,我们真正切身体会到节能的好处。”西门子北京公司公共关系主管段伟说。2008年底,作为北京市第一座大型绿色智能建筑,位于朝阳区望京的西门子(中国)中心落成。该中心采用全套节能措施,如热能回收、免费供冷和冷梁技术等,使得西门子中心的能耗可以比普通建筑降低28%,从而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0吨至1600吨,每年可节省能耗开支150多万元。

“2010年,西门子将继续通过开发高效利用能源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可再生能源和环境技术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西门子制定了“2010加速度”战略目标暨2010年新订单额达到1000亿人民币的规划,着重推行节能环保。”据段伟介绍,2002年-2007年,西门子为客户提供的节能产品和解决方案每年能够减少1.14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西门子也为自己设定了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即到2011年,在2006年的基础上减少20%的二氧化碳排放。

大庆油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但产能大户也是“能耗大户”,然而近3年来,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大庆油田却做到年均节能25万吨标准煤,各项环保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十五”以来累计完成环保专项工程近300项,实现连续多年污水零外排,废气零排放,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率100%,油田绿化覆盖率达到24%,在世界以盐碱沼泽地为主要覆盖区域的油田中居于前列。

另一个例子则很好地展示了在旧有格局中开创新局面所带来的竞争力,中国节能投资公司是全国唯一一家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主业的央企,长期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专注于城市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和工业领域节能减排,专注于清洁技术和新能源业务,是中国节能环保领域最具特色、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投资集团和集成服务运营商。公司围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新能源和清洁技术三大主业方向,重点强化工程服务、运营管理服务、装备制造和科技研发孵化与产业化推广四大支撑,各主业板块已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较大的产业规模。

这两个企业分别以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践行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生存“分水岭”

此前,中国2020年减排目标一出,就有学者表示,担心此举会给中国企业,尤其是能源企业造成影响、带来危机。于宏源则认为,对于人类而言,气候变化是危大于机,而对于企业来说,是机大于危的。中国企业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取决于中国的科技和经济等自我创新能力。

宝钢集团经济管理研究院研究员张龙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可能成为优秀企业与落后企业的分水岭。气候变化对于优秀企业而言应该是机大于危,企业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直接实现碳减排、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核心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相应的低碳技术创新可以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应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研究关注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获取企业最大战略利益。

如果企业有相对较高的经济承受能力、明显的信息优势和超前的环保理念,尤其是行业中企业经营的佼佼者,他们最有可能率先尝试参与新一轮的国际竞争,并从中获胜。企业应当顺应市场需求,为新的基础设施开发出更有效的低碳解决方案,提供新的低碳商品,如建造新型住宅、厂房或汽车实现的减排,通常比翻新改进现有资产实现的减排更为有效。

来自美国的伊顿公司是一个多元化的产品制造商,从空中客车A380飞机上的液压传动系统,到互联网数据中心的不间断电源(UPS),从广州环保公交车中的混合动力系统,一直到电力输配电设备,节能减排的低碳理念都是融入各种产品的核心理念,希望通过各种产品的使用帮助客户更高效地利用电能、流体动力和机械能。如可以帮助客户将能源消耗降低30%以上的照明控制系统、能使卡车司机在夜间行使时关闭发动机减少尾气排放的电气化系统等。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混合动力技术,可以降低汽车30% - 60%的污染排放及能源消耗。当然,伊顿在中国的发展也得益于这样的产品理念。2008年,伊顿与广州一汽签订协议,使用伊顿混合动力系统的公交车在广州市大批量投入运营,为伊顿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后哥本哈根:绿色经济商机无限

目前,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已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0%,经济中的碳含量过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中国经济急需转型。值得期待的是,经济增长的彻底转型,会带动新产业的出现。

例如,通过向发电厂大规模供应生物能,或者以纤维素乙醇为基础快速降低能源成本从而带来运输燃料供应模式的重大改变,这些都将导致出现新的价值链。据世界最大的生物酶技术公司诺维信最新调查显示:到2020年,纤维素乙醇每年可替代3100万吨汽油,使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降低10%;每年带来32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在纤维素价值链上的中国公司将成为主要受益者,包括价值96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工程和建造市场以及潜在的国际市场;纤维素乙醇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9000万吨,并创造有利的相关经济效益。

作为世界最大的生物酶制剂生产商,诺维信如今已拥有50%的世界市场份额。20世纪90年代,诺维信第一个将以粮食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乙醇带入中国,开创了中国生物燃料新纪元,也实现了诺维信近30%的销售增长。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由于粮食危机的影响,诺维信投入巨大资金与人力,开始向以秸秆、树叶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乙醇展开冲刺。

“就在2010年,诺维信就能实现用于纤维素乙醇生产的酶的技术成熟和商业化,诺维信将成为第一家能批量供应用于商业化生产的第二代生物乙醇用酶企业,第二代生物乙醇在中国就能真正开始批量化生产。”诺维信沟通经理朱晓青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言语间透露着难抑的兴奋。

气候危机已迫在眉睫,需要人类共同面对,需要所有人共同的努力。这也是哥本哈根会议带给人们最大的启迪。

值得庆幸的是,通过对企业的采访我们发现,“气候危机”早已被企业灵敏地感知,并开始从企业理念转向具体的行动。排除一些技术和政策上的困难与等待,不少企业已经做好迎接气候危机挑战的准备,并开始从中找到突破重围的“生存砝码”。

作者:张凌宁

第三篇:“物业城市”新蓝海,机遇与挑战并存

摘要:物业服务企业进入“城市服务”“大物业服务”是自身服务能力成熟后的自然延伸,对行业新市场的开拓具有积极意义。伴随着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市场的不断开放,不仅央企、国企、大型品牌企业有品牌优势,专业化服务企业也有空间。在积极探索自身合适的进入模式的同时,亦需重构自身能力,在城市服务的新机遇中,实现企业发展模式的焕新升级。

关键词:城市服务;物业城市;行业新蓝海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9-11-22

据中国物协数据,2018年全国物业管理行业规模达279亿平方米,物业管理行业收人达7044亿,同比增速达17%,是CDP的三倍。

物业服务企业一直在拓展服务边界,从社区到写字楼、学校、医院,再到公众场馆、交通枢纽、产业园区……少企业提出“业态全覆盖”。而随着多业态服务逐步成熟,更进一步探索城市服务,承担城市公共服务职能即成为一个显性话题。

然而,“城市服务”形成热度的内在驱动是什么,将会面临什么样的难点,物业服务企业能否在新“蓝海”中获得跨越成长,这些问题尚不清晰。

1“城市服务”兴起,源于政府需求和企业能力的匹配

自2017年以来多个城市已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落地。2017年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中,亦将“治理有效"作为关键。

“城市治理”“乡村治理”被推向前台,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过去,“城市治理”的权利一直掌握在政府手中,但由于人力资源的不充分和缺乏市场化机制,导致城市治理过程中出现粗放、成本高昂亟待解,决。面对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治理中政府的负荷过大,挑战了传统的公共服务模式,这为城乡引人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城市治理创造了机会。

从企业角度看,物业服务企业相对成熟的服务体系,长期积累的技术和管理工具能够为更复杂的场景提供支持。

一方面,在住宅社区,物业服务企业一定程度上已承担了部分社区治理的基础工作。而物业服务企业也通过服务公建、产城项目等稳步提升服务能力,积累了复杂场景的服务经验,若将服务能力进一步延伸,不可避免涉足“城市级”服务。

另一方面,物业服务场景近些年成为新技术的试验田,“智慧社区”建设使物业服务企业对技术应用特性更为熟悉,从智慧社区到智慧城市,量级有所不同,经验可以借鉴。一些大型品牌物业服务企业,具有多业态、模块化的管理系統和工具,一定程度上可以移植进人城市服务领域。

2摸索前行,城市服务路径“尚不清晰”

大型物业服务企业进人城市服务“如火如荼”,但城市服务的模式尚未成熟,以率先人局企业为例,其模式也仍在探索之中,见表1。

2.1万科物业——“物业城市”模式从0到1

2018年,万科物业以参与“国企混改”形式涉人城市服务。当年5月,万科物业与珠海大横琴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后万科物业成为珠海大横琴城资股东。

珠海横琴“物业城市”模式可以理解为:将整个新区“打包”作为一个物业统筹管理,可通过社会各大专业团队实现的事务,将全面交由社会力量进行服务运营。

在实际运营管理中,万科物业作为大横琴城资的具体操盘手,成为横琴新区城市公共空间与资源的全流程管理、服务与运营方,服务横琴新区106.46平方公里。

万科物业涉足城市服务的方式较为一致,在城市选择上标准较高。

除横琴项目外,万科物业还参与其他多个国企混改项目,如入股天津生态城“生态物业服务公司,携手东莞滨海湾新区控股组建东莞滨海湾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2019年9月,万科物业与雄安城投合作成立河北雄安城市资源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将“物业城市”模式带入雄安。同月,万科物业中标深圳河流水质科技管控项目。

“城市服务”实际上承载了万科物业实现千亿营收的愿景。万科物业标准较高,也希望以标杆项目奠定自身在该领域的地位。目前来看,万科物业,“物业城市”模式相对稳健,度过了从0到1的阶段,持续优化后或形成可复制的城市服务模式。

2.2保利物业——自下而上,“大物业”战略谋先机

保利物业城市服务的起步是在城镇公共服务管理。

2016年以来,保利物业为嘉善西塘古镇、天凝镇及上海罗店镇等城镇提供公共管理等服务,并在2018年对外发布了“镇兴中国”公共服务品牌。

2019年6月,保利物业发布“大物业”战略,提出“大物业”即全域物业、全业态物业、全民物业、全技术物业、全价值物业。从内容上看,该战略不止包含与城市服务类似的全域物业范围,还有其他四种类型的内涵。

与万科物业相比,保利物业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在城镇服务取得较好的成果之后,顺势树立“大物业”品牌,一定程度上在品牌影响力上占得了先机。

保利物业争取公共服务领域项目的优势在于依托央企背景及信用背书,通过与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展“央央”“央地”战略合作。而保利物业招股书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4月底,保利物业在管公共服务项目200个,管理面积甚至达到7070万平方米。

在较明确的战略指导下,保利物业的拓展速度或会更快,与地方国企合作拓展城市服务也提上日程。2019年9月,保利物业与菏泽城投合作成立山东城投保利晖创城市服务有限公司,使公共服务走人城市。

2.3碧桂园服务——科技赋能,“城市共生”尚待发力

在公共服务领域,碧桂园服务的早期实践是2015年接管陕西韩城市党家村旅游景区、市政道路景观护栏等项目。2018年12月,碧桂园服务启动“城市共生计划”。

“城市共生計划”推出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城市综管服务和产业协同运营服务3大服务模块。该计划目标是通过科技化产业升级实现优质公共服务平价供给,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还通过一体化服务设计降低政府的监管成本。

根据公开资料,碧桂园服务与遵义、衡水、开原、西昌等十余个城市达成了战略合作,目前已落地的为辽宁开原市项目。

在城市共生计划的初期,碧桂园服务多以市政环卫服务、绿化养护、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等进行切人,但该领域为传统政府购买服务,人力需求较为密集,合约稳定但利润空间并不大。

目前来看,“城市共生"的远期计划,如城市公共服务、数字城市综管服务和产业协同运营服务等高增值领域的潜力发挥尚需时日。

3城市服务做得好,可以实现“双赢”

对政府来讲,原来的公共服务社会化购买由多家不同主体共同实施,其管理成本、协调成本相对较高。实际上,物业服务企业本身就是资源整合方,大型物业服务企业涉足城市服务,政府相当于将原有的资源整合工作移交给物业公司,能够集约化资源,通过一体化运营实现降低成本。

公开资料显示,横琴项目中由一家公司整合后降低了服务报价,实现每年5%的成本降幅。保利物业进驻的天凝镇,在服务提升的同时,整体费用亦实现降低。

此外,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更多传统公共服务管理之外的丰富场景需要建设、运营。这一点市场化企业更敏锐,在过程中可以更有效盘活资源,实现公共资源的价值再挖掘,降本同时实现增利。

对企业来讲,城市服务合约稳定,承接公共服务管理,不仅可以扩大自身品牌影响力,而且凭借服务获得认可,进而为拓展其他公建项目提供帮助。城市服务一般涉及的范围少则十几平方公里,多则上百平方公里,将公共服务管理底层服务做好后,通过基于城市的增值服务使收入多元化,也有更大上升空间。

以横琴项目为例,万科物业操盘的大珠海横琴城资收人更多来源空间类业务,年度合同额超过3亿元。其中,承接的公共空间管理业务,保持在微利稳定的状态,利润控制在3-4%。除此公共空间管理业务,城市服务中的公建项目服务的盈利空间亦更大。

4“城市服务”会否成行业新蓝海?

趋势如此,但目前大举拓展城市服务尚有障碍。

第一,除了万科物业、龙湖智慧服务试点城市服务的为国家级新区外,目前物业服务企业合作的城市多为三四五线城市,这些城市对城市治理的需求与物业服务企业的能力匹配度更高,但从企业实际情况看,框架协议较多,落地案例还较少,城市服务能否普遍受到认可尚不确定,能否以恰当的时机与需求城市对接比较重要。

此外,不同城市的城市管理现状参差不齐,城市服务面临的难度较高,能不能接到,接到后能不能做好,能不能盈利,这都是企业应该考虑的现实问题。

第二,涉足城市服务,服务对象从业主过渡到政府,相应的服务工作面临政府和公众的监督,和以往有很大不同。而政府在选择对象时更倾向于央企、国企和大型品牌企业之间,综合实力较低的企业或只能接受单项委托,难以获得综合管理委托。

第三,由于城市服务涉及地下综合管廊、河流,水质等新的设施服务场景,对物业服务企业的专业服务能力、技术能力要求较高。

同时,由于城市服务涵盖的范围广,服务场景复杂,也考验企业的定价能力和洽谈能力,之后才可考虑通过与政府的友好合作,进一步延展业务。

5总结

物业服务企业进人“城市服务”“大物业服务”是自身服务能力成熟后的自然延伸,对行业新市场的开拓具有积极意义。

除上述企业,更多企业虽未发布“城市服务”类似战略,但也实际上涉入了城市级服务,其价值在于通过深度整合资源,为特定城市、地域提供一体化公共服务解决方案。

伴随着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市场的不断开放,不仅央企、国企、大型品牌企业有品牌优势,专业化服务企业也有空间。在积极探索自身合适的进入模式的同时,亦需重构自身能力,在城市服务的新机遇中,实现企业发展模式的焕新升级。

作者:丁祖昱

上一篇:介绍苏州园林的论文下一篇:护理人员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