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年级主任的管理三步曲——“严”“实”“紧“

2022-09-11

年级主任是学校基层管理者中责任重、任务繁多、管理范围广泛、事物烦琐的岗位, 是年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所以抓好年级组的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我结合做年级主任的工作实践谈谈高中年级组管理工作的一些看法。

随着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的扩大, 同年级中平行班随之增多, 年级组也逐渐呈现出“校中校”的特点, 年级组的管理工作就更显示出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的特点。因此, 年级组管理工作要出成效, 就必须有严格、科学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在近三年的高中年级管理工作中, 我理出了三条规律, 即:高一抓“严”, 高二抓“实”, 高三抓“紧”。

一、高一抓“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具有良好常规的班级对高中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巩固, 道德习惯的形成及不良道德行为的改正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从初三进入高中伊始, 我们就对全年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严格管理, 实行“三抓”。

1.抓德育, 思想领先。即抓思想教育, 帮助学生度过转折期。从初中进入高中是学生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特点, 我们通过尊重、信赖的教育, 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 帮助他们完成心理上的成熟, 顺利的度过转折期。利用每周的班会, 全年级的学生大会, 各种形式的座谈会, 引导学生确立高中三年的奋斗目标, 鼓励学生勤奋学习, 积极向上, 勇于挑战自我;要求各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本科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逐渐适应高中的教学, 掌握学习方法, 学会做听课笔记;在学生中开展辩论会、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 使学生尽快熟悉高中的学习生活, 并且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平稳顺利的度过转折期。

2.抓纪律, “严”字当头。在高一年级我们始终坚持依章据规抓养成教育。一开学就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规范学生的言行, 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高尚的情操。并在此基础上抓养成教育,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一开学的第一周我们就组织召开了学生大会, 向学生讲解《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规校纪, 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班主任的组织和科任教师的积极配合下, 高一的下学期我们的学生就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要靠老师的率先垂范, 老师必须言行一致,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引导学生。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正是有我们的班主任的积极配合, 以身作则, 对学生严格要求, 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学生的行为规范在高一就养成了。

当然, 在严格管理学生的工作中, 年级长既要率先垂范, 又要敢于承担责任, 做班主任的坚强后盾。这样, 班主任的工作才会无后顾之忧。这也是我们在高一年级能够顺利度过转折期的一个重要原因。

3.抓中等生, 促两头, 力争大面积丰收。我们这届学生有一个最大的特点, 就是整体素质较好, 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中等生人多势众, 因此, 抓好中等生就会带动全年级。但有不少中等生却有一种“不骑马不骑牛, 骑头毛驴居中游”的思想。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召开中等生座谈会, 让中等生明白, 他们不是“毛驴”, 而是“千里马”, 鼓励他们不甘中游, 奋起直追。二是召开小型家长会, 请家长协助年级组督促孩子克服惰性心理, 奋起直追。三是创设全面成材的竞赛氛围, 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 帮助每个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开展学习竞赛, 从而促进、推动了中等生大步向前进。

中等生进步了, 优秀学生的危机感就产生了, 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多了, 他们的优越感就少了。年级组抓住了这个苗头, 就及时的召开优生座谈会, 进行“期望”教育, 明确要求他们作自我分析, 找差距, 定目标, 力争学习更上一层楼, 为学校争光, 为父母添彩。与此同时, 我们又特别关注后进生, 借中等生大踏步前进的东风, 让后进生明白自己也有奔头的道理。同时, 我们还对后进生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是提高后进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他们确立为自己争气的思想;二是提高后进生的文化知识水平, 发动全组教师帮后进生补缺补漏, 强化个别辅导;三是对后进生强化实施养成教育,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是因材施教, 发挥特长, 对特长生进行重点培养指导。

二、高二抓“实”

以务实为原则, 抓好“五个落实”, 做好“两项准备”。高二, 是高中阶段极为关键的一年。我们都知道, 年级组的一切工作要服务于教学, 一切安排要服从于教学安排, 一切活动要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切措施都要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所以, 我们必须在高一和高二就树立起“教学为中心”、“质量为核心”的思想, 为高三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年级组的管理必须有“一盘棋”的系列管理思想, 三个学年呈递进管理状态, 由一根主线串联。三个学年的教育教学管理又要各有侧重, 形成一个由主干和分支组成的网状的管理体系。

但是, 我们必须看到, 在高中阶段, 高二年级的学生是最难管理的。这个年级的学生心理和生理既成熟又不成熟, 既是孩子又是大人, 他们的自我感觉良好, 眼高心大, 桀骜不驯。针对这一现状, 我们的管理措施就定在一切从常规抓起, 从身边小事抓起, 从课堂和自习抓起, 从生活和起居抓起;在各个环节抓规范, 抓落实, 抓传统, 抓成效, 在“务实”上下大工夫, 年级组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此, 我们要求做到:

(一) 抓好“五个落实”

1.抓好班级一日常规要求的落实。要求班主任早晚自习和课间操必须到位。明确凡是有学生活动的地方班主任必须到场, 导师必须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的辅导、指导和沟通疏导的工作, 年级组定期检查到岗到位的情况。

2. 抓好学生目标激励的落实。

3. 抓好学生学习中的自我反省、自我总结的落实。

4. 抓好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落实。

5. 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落实。

(二) 做好“两项准备”

一是坚持目标管理, 为大幅度的提高升学率做好准备;二是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准备。

三、高三抓“紧”

以学生为主体, 强化教学管理, 在和谐的级风中凸显拼搏紧张的氛围。高三毕业班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头戏, 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年级。因此, 抓好毕业年级的管理工作, 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 我们一方面在高一高二已经形成的良好的班风级风的基础上, 进一步实施和完善德育管理;另一方面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 制订出“培优扩优, 推上中等, 拉住后进”的复习备考策略, 强化教学管理, 给和谐的级风中涂上了紧张的色彩, 真正完全地做到“教室就是学习的场所”, 让学生在和谐安静的氛围中复习备考。

我们将高三毕业班教学管理工作分为三个管理阶段, 即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前期管理主要抓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检测。要求做到步步为营, 扎实准确, 考点逐个过关;中期管理主要抓重难点的突破, 进行综合题的复习和检测, 考点逐个过关;后期管理主要抓全面复习备考, 在一轮二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复习检测, 同时进行补缺补漏。三个管理阶段各有侧重, 又紧紧靠住一条主线——为高考服务。

1.教学目标管理。在高中三年的管理工作中, 我们始终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原则, 抓质量不忘教书育人, 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抓复习迎考, 不忘面向全体学生;抓中间促两头, 尤其注意尖子生的发现与培养;抓课堂教学提高成绩, 不忘学法指导。

2.教学计划管理。高三年级组在摸底检测、月考分析、听取任课教师意见、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 制订出高三年级的复习指导计划。各科教学计划要为三个复习计划提出明确的目标, 具体的要求和相应的措施。明确要求各科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具备能力的情况, 依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要求, 对教材的各个知识点及技能的要素, 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类组合, 写出全学年的复习备考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 年级组随时进行阶段目标的检查, 并适时的进行调整修订。

3.教学内容管理。在复习备考的内容上, 我们要求教师必须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以及教材为本来进行教学, 不搞题海战术。各科教师必须坚持章节、单元过关制, 各科复习都要突出重点, 不平均使用力量。在复习备考过程中, 我们还注意到补缺补漏, 如果优生出现瘸腿学科, 各科发展不平衡, 我们就指定该科老师为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开小灶”。

4.教学方法管理。 (1) 强化集体备课, 突出团队作用。高考备考过程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团体性强的工程, 强化团队精神是这项工程的核心环节。我们要求凡是两位教师以上的学科必须坚持共同研究、资源共享, 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一致的原则。 (2) 强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高考备考的主战场, 优化课堂教学是确保备考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分步骤进行:课前预习, 学生自学, 自行解决预习题。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内容、重难点, 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讨论、提问、质疑等,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课堂上应留出10——15分钟让学生进行课堂热身;教师则于课后对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进行个别辅导, 做到不遗漏。 (3) 强化学生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而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和备考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时间还给学生, 把思维空间还给学生的原则。全体教师达成共识, 每节课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练习、讨论和交流的时间, 精选练习, 控制作业量, 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有足够的时间内化知识, 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实质, 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 做到厚积薄发, 提高运用知识解决不同问题的迁移能力, 切实做到知识——活动——能力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