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拒证权制度

2022-10-13

一、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拒证权制度概述

(一) 我国亲属拒证权制度在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

新《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第一款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 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 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 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笔者认为, 亲属拒证权制度的法律实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亲属拒证权的主体范围

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亲属拒证权的主体范围规定得十分明确, 亲属拒证权的主体范围仅仅限于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和子女, 而不包括被告人的其他近亲属。

2. 亲属拒证权行使的阶段

因为刑事诉讼中的亲属拒证权制度是规定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第一审程序一章中, 故而可以理解为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在刑事诉讼中的庭审阶段可以拒绝作证。

(二) 亲亲相隐制度在亲属拒证权制度中的体现

亲亲相隐又称“亲亲得相首匿”是我国古代法律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 张晋藩教授认为“亲亲相隐是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首谋隐匿犯罪行为, 不予告发或作证。”[1]而其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 亲亲相隐制度的思想渊源

据可考的资料来看, 亲亲相隐这一制度的思想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论述集———《论语》当中的《子路》一文, 其中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 其父攘羊, 而子证之’。[2]由此不难看出最初的“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的亲亲相隐制度的思想发端来源于孔子的儒家思想。

2. 亲亲相隐制度的历史演进

亲亲相隐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出现的时间, 学界众说纷纭, 但多数学者认为始于汉宣帝时期。[3]汉朝确立亲亲相隐的法律原则与汉武帝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治环境、学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以后随着儒家经典法律化的趋势渐渐深入, 最终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汉代法律中的指导地位。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拒证权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 亲属拒证权制度适用的权利主体范围过窄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规定, 亲属拒证权制度的权利主体适用范围仅限于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和子女, 而不包括被告人的其他近亲属。纵观我国古代社会的立法以及亲亲相隐法律制度的落实情况来看, 这一款规定不仅与中国传统的亲亲相隐的思想不符, 也与至亲至爱的亲人的传统家庭人伦理念格格不入。

(二) 亲属拒证权制度适用的诉讼阶段限制严苛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将亲属拒证权制度严格控制在刑事诉讼的庭审阶段, 即被告人的亲属仅在刑事诉讼的庭审阶段享有拒绝作证的权利, 而在刑事诉讼的其他阶段仍然与一般证人一样负有作证的义务。

(三) 亲属拒证权制度适用的案件类型尚无规定

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中未规定亲属拒证权制度适用的案件类型,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刑事诉讼中亲属拒证权制度适用于一切刑事案件类型。而在我国当前法治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一味扩大亲属拒证权制度的案件适用范围只会适得其反, 鼓励犯罪, 会导致亲属拒证权制度条款适用的案件范围与类型过于宽泛, 也会与最初的立法目的和宗旨相违背。

三、国外亲属拒证权制度考察

(一) 英美法系关于亲属拒证权制度的规定

1. 英国亲属拒证权制度的规定

英国刑事诉讼法中所规定的亲属拒证权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如英国早在1898年《英国刑事证据法》中即明确规定:“在普通刑案中被告人的配偶可以作证, 但只能当辩护证人, 不能强迫其作证。[4]从以上条款可以看出英国刑事诉讼法中亲属拒证权制度的权利主体仅限于配偶之间。

2. 美国亲属拒证权制度的规定

美国的亲属拒证权制度适用的权利主体除配偶之间外, 还包括律师与客户之间、医生与病人之间, 均享有拒绝提供证言的权利。另外, 关于夫妻之间私密和隐私事项, 法律也赋予其在此方面享有拒证的权利。其目的在于防止破坏夫妻之间沟通的隐私性。

(二) 大陆法系亲属拒证权制度的规定

1. 德国亲属拒证权制度的规定

如德国1994年《刑事诉讼法典》第52条规定:“以下人员, 有权拒绝作证:第一、被指控人的定婚人;第二、被指控人的配偶, 即使婚姻关系已不再存在;第三、与被指控人现在或者曾经是直系亲属或者直系姻亲, 现在或者曾经在旁系三亲等内有血缘关系或者在二等亲内有姻亲关系的人员。”

2. 法国亲属拒证制度的规定

法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335条规定:“下列人员作证, 可以不令其宣誓:1.被告人以及出庭受同案审判的其他被告人的父母或其他任何直系尊亲;2.子女或其他任何直系卑亲;3.兄弟姊妹;4.与前三项同等级的姻亲;5.配偶 (虽已离婚, 也可不宣誓) 。”

四、重构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拒证权制度的建议

(一) 适度扩大我国亲属拒证权制度的适用范围

1. 适度扩大亲属拒证权主体的范围

相比较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的亲属范围和国外的亲属拒证权制度的权利主体适用范围而言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亲属范围过于狭窄。因此我们应当借鉴我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和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立法经验, 对亲属拒证权主体范围进行一个合理的扩展。对此, 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观点不一, 一种观点是参考德日国家的立法例, 德国1994年《刑事诉讼法典》第52条规定:“以下人员, 有权拒绝作证:第一、被指控人的定婚人;第二、被指控人的配偶, 即使婚姻关系已不再存在;第三、与被指控人现在或者曾经是直系亲属或者直系姻亲, 现在或者曾经在旁系三亲等内有血缘关系或者在二等亲内有姻亲关系的人员。;第二种观点是根据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第82条规定的近亲属范围, 即“近亲属”是指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笔者建议具体如下:我国亲属拒证权制度的主体范围应为: (一) 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二) 被告人的订婚人以及具有事实婚姻关系的人。

2. 扩大亲属拒证权制度适用的诉讼阶段

从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来看, 我国将亲属拒证权制度的诉讼阶段严格限制在了庭审阶段, 从而导致被告人亲属拒绝为被告人作证的意图难以完全实现。所以笔者建议应当将被告人亲属拒证的权利扩大到刑事诉讼的整个阶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亲属拒证权制度的价值, 做到维护家庭稳定和保障人权。

3. 明确亲属拒证权制度适用的案件范围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虽未规定亲属拒证权制度适用的案件范围, 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类型的刑事案件都适用亲属拒证的情况, 纵观国内外立法例以及我国国情, 笔者认为有两类犯罪应当排除适用亲属拒证权制度, 应当予以例外性规定:

(1) 危害国家安全及社会安全的犯罪。我国从古至今都采取的是一种国家主义立法的立场, 奉行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高于一切。这种情况下犯罪侵犯的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 而亲属拒证权制度所保护的是家庭关系和利益, 所以将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犯罪作为例外规定实质上是一种各方面利益的平衡。

(2) 针对家庭内部成员的犯罪。如英国刑事诉讼法中规定, 只有在被告人被指控的犯罪是针对配偶或未成年人子女的伤害犯罪、性犯罪等特殊情形下才被强制为公诉方利益作证。这是因为亲属拒证权制度本身就是维护家庭内部成员亲情和亲属之间关系的稳定, 如果不在立法中设置例外规定的话势必会与立法目的大相径庭。

摘要:亲属拒证权制度是我国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制度, 同时也是我国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属拒证权制度作为一项证据制度本身起着维护被告人权利和保护被告人亲属人权的作用, 对案件的侦破以及推进我国法治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借鉴我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与其他国家亲属拒证权制度, 进一步分析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亲属拒证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着重阐述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立法完善, 以便给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亲属,证人,亲属拒证权制度,适用范围

参考文献

[1]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2] 高少先.中国刑法史精要[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3]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 2005:56.

[4] [英]鲁珀特·克罗斯.英国刑法导论[M].赵秉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289.

上一篇:二(三氯甲基)碳酸酯合成1,5-萘二异氰酸酯工艺研究下一篇:工具痕迹检验有效利用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