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总结范文

2022-05-27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归因理论总结范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归因理论总结范文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

2007-02-03 10:52:11| 分类: 课程与教学论 | 标签: |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好些学生明知学习重要,但总是提不起学习的劲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学生似乎很认真,却常常是在自我强迫下进行学习,觉得学习太苦,常有放弃的念头。这些学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知道应当学习却又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即缺乏学习动机,学业成绩自然不稳定、不理想。这个中有什么深层的心理原因?有何解决的方法吗?本文拟从归因的角度谈谈缺乏学习动机的心理原因,以及个人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的方法。

一、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维持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趋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的动力。学习动机直接对学习起促进作用,与学习结果互为因果。一定的学习动机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把“要我学习”的被动局面变成“我要学习”的主动局面,深深影响学习的结果;而学习一旦成功,其结果(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掌握,求知欲、自信心等心理品质的发展和提高)则大大满足了个体的各种社会需要(如求知、自尊、获得他人的赞扬等),并促使个体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以获得更高程度的满足当作一种新的迫切的需要,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大量的研究证明:无论在哪一个年龄阶段,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具备一定的学习动机是学生获取良好学业成绩的先决条件之一,良好的学习成绩又能成为激发个体学习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判断。通俗地说,归因就是寻找行为结果的原因,它总是对结果提出为什么,探寻个中原因。当代教育心理学界影响较大的归因理论主要有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ma~Weiner,1974)提出的。他认为,个人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以下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或运气。其中,能力和努力是两种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是个人可以控制的;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是个人较难控制的;能力和任务难度又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则是不稳定因素。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使人对成功和失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并由此影响个体对未来结果的预期和努力。

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动机。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积极从事相应的活动,并乐于付出努力和采取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面临的困难。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行为的积极性不高,为了避免失败及消极情绪的困扰,常常选择较低难度的任务、甚至自我放弃,这必然导致活动结果不尽如人意,反过来进一步降低了他的效能感。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表明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从归因理论中可以发现,归因是通过影响个体的期望和情绪体验进而影响其动机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所作出的原因推断,同样会对学习预期产生影响。个体主动对结果进行积极的归因,对自我的能力就产生较强的信任感,其行为的坚持性将更强,也愿意应付学业上的挑战;相反,如果进行消极的归因,个体将可能会因对自我缺乏信心而消极应付。因此,归因对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其不当的归因方式有关。

二、运用归因理论进行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归因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而动机在个体的学习行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动力作用。根据归因理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进行学习动机的自我激发。

1、学会积极归因,形成有效的学习动机。

所谓积极归因即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归因方式。根据成败归因理论,当成功时应多作稳定归因,而失败时要多作不稳定归因,才有利于个体保持积极的行为动力。如果总是将失败归因于一时较难改变的能力缺乏,个体可能就不会努力去尝试解决类似的问题了。许多同学的厌学情绪就是在失败情境下因不适当的归因而产生的。尤其是女孩子,在完成任务出现困难时,受社会文化历史积淀的因素(女性比男性弱、能力差)的影响,更多地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低下,表现出比男孩子更少的坚持性、导致较差的成绩。

另外,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会使个体感到愉快、自豪并愿意继续争取成功;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原因,则会对个体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并会削弱以后对成功的追求。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为在某门功课上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缺乏才能,即使加倍努力也往往徒劳无功,就可能会不再对它用功学习了。但如果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试题难度太大或试题太偏,本次复习不够全面,自己努力程度不够等等因素,则该归因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不大,个体也不会随意降低对这门课的期望价值或以后的努力程度。

所以,当学习上受到挫折时,要学会从失败情境中寻求可以改进的因素,即进行积极归因,从而力争获取下一次的成功。比如说,自己平时成绩总在前几名,在某段时间因连续几次考试成绩下滑到二十几名,若这时情绪十分紧张、失望,甚至不知所措,就应作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归因;并坚信只要更加努力,放松紧张情绪,注意改进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很快就能恢复上去。这样的归因有助于恢复自信心,放松情绪,增强自我期望,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明确目标,体验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

为什么具有同样智力和技能的人在同一任务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各具不同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个体自身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导因素,对控制与调节个体的成就行为,尤其是在个体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坚持性及策略的采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激发个体为达到目标所付出的持久的努力、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不怕困难和挫折,力图实现成就目标。

班杜拉认为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是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那么,如何获取成功感呢?

首先,要设置明确而合适的目标定向。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上。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三方面的内驱力(需要)所构成:认知内驱力(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就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通过学习而获得地位和声誉的成就动机)和附属内驱力(为获得赞许、表扬而学习的成就动机)。一个人的求知欲越旺盛,越想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可,增强自尊,则他在有关的目标指向性行为上就越想获得成功,其行为的强度就越大。因此,不管是为着获得知识、能力,或者是为着获得良好的地位、声誉,学习目标定向明确,个体学习行为的积极性将更高。一个没有学习目标的人,在学习上是缺乏进取性、主动性、自觉性的,即使获得好成绩,其成功感也不强。不过,不同的学习目标定向,学习动机的推动作用还是有些差别,在学业成绩上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已经研究证实。其一,以获得知识、能力为学习目标的个体在乎的是自己在学习中学会了多少知识,获得了哪些能力。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会不断地尝试以求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其学习动机进一步增强,学习成绩又得以提高,这来之不易的成功会让其有更强烈的愉快体验。其二,而以获得赞许、良好声誉等为学习目标的个体,则更多地选择回避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以避免失败或较低的学习成绩。尤其是那些自我能力归因较低的个体,当遇到困难或遭遇失败时,学习会更加消极。因此,明确而合适的学习目标定向,有助于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获得强烈的成功体验。

其次,可进行“自我竞赛”。即同自己的过去比,从自身进步、变化中认识、发现自己的能力,体验成功,增加自信心。如果总是与班上的优秀生相比,会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越比自信心越低,尤其是中、下水平的同学。其三,为自己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发挥自己的专长与潜能,增强胜任感。譬如,语文、数学成绩都较差,但擅长美术,就可从发扬美术特长人手,增强自信,促进努力攻克语文、数学科目的学习困难。

不过,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受到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只有当成功被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个体才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同样地,只有当失败被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个体才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而把成功感都归因子运气、机遇之类的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则不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说,自我效能高的个体会认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或控制自己,而自我效能低的个体则认为行为结果完全是由环境控制的,自己无能为力。因此,在对成败进行归因时,还应持积极、客观的态度,以增强自我效能感,保持持续的动力。

3、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促进积极归因方式的稳定获得。

能力是保证活动获得顺利进行的最基本的条件。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努力的“价值”逐渐贬值,能力逐渐被看作是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关键。因此,为了使自我在失败或成功的情境下都能进行积极归因,具有持续的学习动力,个体还要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发掘潜力,获得发展的基础。而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它是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习策略是可以学会的。以记忆为例,根据艾宾浩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遗忘规律,学习者对所学习的内容要及时复习,在时间间隔上要先密后疏;因为理解的材料容易记,学习者在记忆知识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对无意义的或难理解的材料,还可采用谐音法、表象法、缩句法、图示法、符号转换法等方法。为了使方法的使用更加合宜、有效,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需学会管理与调节自己的注意力或行为。如通过自我提问以注意自己此刻在做什么,避免接触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在难以理解的内容上做记号,同时,分析材料的性质、自我的学习程度,从而确定最佳的记忆方式。 所以,个体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能使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有助于个体增强自我价值感,稳定地进行积极归因,激发旺盛的学习动力。

第二篇:2018云南教师招聘考试之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yn.offcn.com

2018云南教师招聘考试之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2018云南教师招聘考试之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在历年的云南教师招聘中大致会出现1至2道题,题型主要以单选、多选、案例分析为主,一般以例子反选进行考察。虽然题量占比并不大,但也是必考的知识点,多数考生表示,对于该理论的理解有些困难,下面将通过另一种模式给介绍成败归因理论,希望对各位考生们有帮助。 导入情境:

考试过后,同学们聚在一起开始议论各自的成绩。 甲:“你考得怎样?”

乙:“很糟糕,我就不是这块料。”

丙:“考得不好,我早料到了,前段时间我就没怎么用功。” 丁:“考得不好,就考了100分,还有一道附加题做错了。”—_—

问:面对考试,不同人会给自己的考试结果找不同的理由,那这对下次考试会有影响吗? 答:有的! 问:那又是为什么呢? 【知识点1】由海德最早提出的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这也是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这里做两个简单的单选题备考。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在海德研究的基础上,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也就是行为后果的责任归为六个因素,而这六个因素在三个维度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接下来我们要一起来看到的就是本节课的重点,考试的高频考点——维纳成败归因理论表格。如果我说表格需要记下来,大家会不会很有压力呢?好吧,其实不难,忽略那些对钩,让我们以开篇考试的情景一起来推导。首先,来看一下“规则”——明确三个维度的划分标准。

【知识点2】

内外型维度——内部因素是指行为结果都是因为你,外部就是行为结果都不关我事。

稳定性维度——稳定是指变动小,不稳定就是抓不住的“小蚯蚓”。 可控性维度——可控制是指我的地盘我做主,不可控就是你老大你说了算。

那么下面我们就开始我们的推导!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真题巩固】

李阳这次考试成绩非常差,老师找他谈话时,他分析原因是因为近期喜欢上班里的一个女生,上课开小差,所以学习不够努力。这种原因属于( ) A不稳定不可控制的外因 B不稳定可控制内因 C稳定可控制内因 D稳定不可控内因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那这个理论对我们的教学有帮助吗?下面让我一起来看下一个知识点。

【知识点3】

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

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心理特征

3、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及其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4、归因指导:

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

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

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

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

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yn.offcn.com

【真题巩固】如果一个学生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个体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特征时,他会产生一种( )的观念。 A“我太笨了” B“我不够努力” C“问题太难” D“我运气不佳” 【真题答案】BA

更多云南教师招聘考试信息关注云南中公教育信息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第三篇:学习归因

[活动目的]

通过本活动,让学生正确归纳考试成败的原因,进而对“现实自我”进行审视和调整,以顺利地向“理想自我”迈进。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话题

一个人遇到挫折、遭到失败时,常常会听到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请问各位:失败一定是成功之母吗?(学生会回答:不一定。)是的,不一定。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首先必须对失败进行正确归因,然后调整对策,重整旗鼓,这样才能走向成功。可见,正确归因非常重要。今天我们的辅导话题就是“正确归因,不断进步”。

二.个例分析

归因的领域很广,涉及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今天我们缩小范围,专就学习来谈。先请各位当当专家,看下面的个例——小张是一名高一学生,初中时尽管父母很少顾及他的学习,可他的成绩总是名列班级前茅。上了高中以后,他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对此他感到压力很大。平时他非常用功,看书、做作业经常很晚,电视很少看,文体活动也很少参加。可第二个学期的期中考试他还是没有考出自己期望的好成绩,为此他感到失望、自卑,晚上甚至出现了失眠,不知怎么办才好。

请你帮小张分析一下成绩下降的原因,并告诉他以后该怎么办。

(每个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认为小张成绩下降的原因有:1.竞争加剧,各路“高手”云集一处;2.虽然用功,但方法可能不当;3.因文体活动很少参加而导致体质下降,精力不足;4.由于初中时成绩一直优秀,上了高中以后可能期望过高,自我要求太严;5.家庭关心可能升温太快。

以后他可以这样调整对策:1.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能继续以初中的名次标准来要求自己,现在的同学毕竟都是初中的精英,聚到一起来,排起名次总会有先后之分。2.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照搬初中的一套。高中不但课程多,难度也加大了,初中的学习方法已不再完全适用。3.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间,劳逸结合,不打疲劳战。

4.取得家庭的配合,不给太大的压力。

三.自我归因

这个虚拟的例子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有点自己的影子在里头。下面干脆不绕弯子,请各位对自己进行归因分析——

这次期中考试你考得如何?请你对自己进行归因分析。(先让他们小组交流,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生1:这次考试我考得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好,上课不善于摘记难点疑点,课后也没有及时复习和整理。

生2:我考得不好的原因也是学习方法不好,但主要是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一旦自习课没老师在我就不知该干些什么,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生3:我这次也考得不好,主要是因为自我期望过高,总想和初

中一样领先,思想包袱太大,结果偏偏就考不好。

生4:我的思想包袱主要来自家庭。爸爸对我还好,妈妈却一定要我考年级前10名,结果我连班级前15名都没能考到。

生5:我在初中时成绩很好,因为我非常用功。上了高中以后,总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先玩玩再说,结果成绩也被松下来了。生6:我的兴趣爱好太广泛了,又想踢足球,又想玩电脑,又想当表演家,结果一样都没搞好,成绩也跟着往下掉。

生7:相比较而言,我这次考得比较好。一是我及时改变了学习方法,适应了高中的学习;二是我的心理压力不大,考得比较轻松。生8:进入高中以后,面对高手如林的同学,我有种“鸡立鹤群”的自卑感。经过老师的心理辅导和自己的主动调节,现在已逐渐摆脱了自卑,所以这次我虽然考得不好,但比以前进步多了。

四.原理介绍

心理学家张铁忠教授等人发现,中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主要有以下6 种类型:1.把失败归之于自己脑子笨、能力差等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2.把失败归之于自己不努力等不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重燃希望,变得努力。

3.把失败归之于学习难度大等稳定因素。这会使自己学习积极性受影响,甚至会对相应学科失去信心。4.把失败归之于运气不好等不稳定因素。这可能会使自己重新树立信心。5.把成功归之于运气好等外在因素。这会使自己产生侥幸心理,下次不一定会努力。6.把成功归之于自己能力强、努力程度高等内在因素。这既可能使自己满意、自豪,

也可能使自己产生骄傲、自负等情绪。

对学习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是为了自己下一步学得更好,使“现实自我”进一步靠近“理想自我”。在“现实自我”走向“理想自我”的过程中,会出现三种类型:

1.自知之明型。特点是:理想自我比现实自我稍高一些,因此,理想自我对现实自我有导向、激励作用。表现为:①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合理地要求自我(即正确定位理想自我),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目标,每次努力都会获得成就感的满足。②能正确地对待成功与失败。知道自己优点,也知道自己不足,所以成功时不会沾沾自喜,知道自己还有不足,与理想的自我还有距离;失败时也不气馁,不拉客观,能冷静地分析原因。③能和谐地与人相处,不会老是想着与人家比高低,比名次。不骄傲,也不自卑,以平常心与人相处。

⒉自我贬低型。特点是:自我评价过低,与理想自我差距太大,即使通过努力,也因目标过高而受挫失望,理想自我成为苛求自己的紧箍咒。表现为:①拼命地与他人比较,以自己之短比他人之长,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越比越感到自惭、羞愧。②对失败或生理上的不足(比如长得不高或不美等等)感到自责。③失败归因错误。总归因为自己脑子不灵,智商不高,觉得努力也没用,丧失信心,对前途悲观失望。④有时为超越他人而强迫自己做乏味的事,结果学习效果很差,并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

3.自我夸张型。特点是:对现实自我评价过高,以致出现了虚假的理想自我。表现为:①好夸张自己的成绩与能力。好炫耀自己,表

现自己。②好他人表扬、赞许,听不得别人的批评。③好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常常伤害别人。

五.自我分析

听了以上介绍后,请每人认真思考一下,你的现实自我是怎样的?理想自我又是怎样的?要从现实自我顺利走向理想自我,现在该作什么调整?

(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再让每小组派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下面略举几例。)

生1:我基本上属于“自知之明”型的。我知道自己的优点,也基本清楚自己的不足,所以成功时不会太得意,失败了也不会过于伤心。我理想中的自我是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我的知识面比较丰富,兴趣爱好也很广泛,做事也比较认真,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语言表达水平不是太好,所以我以后要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当一名享誉一方的名师。

生2:我基本上属于“自我夸张”型。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站自喜,自以为很了不起,总希望别人吹捧自己,而自己却不是以礼待人,总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别人。我理想中的自我是当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我的优势是管理能力比较强,但我的“自我夸张”型性格是当好企业家的最大障碍。一旦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再好的企业也会在我手中垮下。此外,我现在数学知识虽然学得还可以,但数学思维能力、思维方法还需要加强,这也是当好企业家所必备的。

生3:我是“自我贬低”型的,我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经常自责,

这次考试没考好,又使我伤心得不能自拔。幼时曾有过的理想早已如沉入大海的冰山了。今天听了老师的归因理论介绍后,我的内心又有了些触动。我对自己认真审视后发现,是我的消极、错误的归因,才使我在成绩不理想与心理自卑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今后,我首先要做的是进行积极的归因,找出成绩不好的真正原因,调整心理,让自己从“自我贬低”型走向“自知之明”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生4:我是个“自我夸张”型的。我心气浮躁,感觉太好,爱好太广泛,而学习却不认真、不踏实,不肯吃苦。我的理想是当个比尔·盖茨一样的享誉全球的电脑专家。可我现在才明白,要实现这一理想,首先必须学会吃苦,必须培养自己认真、专心的学习态度,从眼前开始,踏踏实实地学好书本知识,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六.任课教师点拨

现在,请任课老师来给我们点拨指导。

师1:我们班的学习风气比较好,但学习方法还没有完全跟上高中的步伐。高中生要有记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及时记下难点和疑点。晚上则要对当天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

师2:进入高中以后,一些同学因为没有顺利完成学习上和心理上的适应而变得自卑。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先完成学习上和心理上的适应。走过去,才会有一片蓝天。

师3:要摆脱自卑,还要少跟优胜者比,多跟自己比。要善于向自己挑战,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

师4:虽然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有时耕耘不一定有收获。这时候就需要改进耕耘的方法,一味地埋头苦读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方法,要有效率意识。

师5:我想对心气浮躁的同学说一句:远大的理想要从脚下开始。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天、每一门的知识。否则理想永远是理想,永远是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楼。

七.结束话题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了归因分析,对“现实自我”进行了审视和调整。刚上课时我们说过一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面对失败,只要能够正确归因,就可能走向成功,从低谷走向高峰。但是,面对成功,假如不能正确归因,也会从高峰摔入低谷,出现我们这节课上的新名言:“成功乃失败之母。”所以,不管是失败时还是在成功时,都要学会正确归因,这样才能使“失败乃成功之母”永远成为真理,使我们的新名言永远无生存之地。也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顺利地从“现实自我”走向“理想自我”,最后完全到达理想的彼岸,实现自己的理想。

谢谢各位!

八.丰收园

每位同学在心理辅导专用本上写下自己本节课后的体会和感受。

第四篇:浮躁现象归因与对策

徐州市贾汪区建平求知中学

浮躁是人们对待事物的轻浮急躁的行为态度。当前在学生中间有普遍的表现。浮躁的人常表现有如下的特点:

一、朝三暮四,见异思迁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活节奏加快,新事物层出不穷,于是在学生头脑中不断制造出新的兴奋点。本就活泼多变,易受感染的青少年学生,不甘落后,今天电子玩物,明天电脑上网,世界杯赛、网球会战,加之新闻媒介、大众传媒的渲染,如浪起潮涌,搅得青少年的心晃来荡去。何去何从,孩子们是没有主见的,只是跟着感觉走,难免朝三暮四,急猴子屁股——坐不住,三分钟热度——难以持久。开放的社会和相对平静的学校形成对比,让这些学生产生一种不满足,也说不清需要什么的感觉,坐不下来,读不进去,这种浮躁与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缺乏坚强的意志有关。

二、图现成,求省事

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和家族环境等原因,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了等待的定势。功课要老师讲解才能放心,作业由老师帮助才能完成,生活由父母包办才觉顺心。因为习惯了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挑战的心理准备,在素质教育的起始阶段,就显得茫然失措,图现成、求省事的浮躁情绪的行为就更突出了。由于失去了师长们的帮助,当功课、工作一摆在面前,心内就打怵或发急,既要完成功课,又不愿多动脑筋,或不知从何入手,不是拍桌子摔本子,就是溜之大吉,最后,故技重施,照抄照搬例题,甚至请人代办,坐享其成。究其实,是缺乏自主能力,害怕挫折,逃避困难的心理作怪。殊不知,越想省事,越不得省事,越怕困难,偏碰到困难。由于贪图安逸,逃避困难,处世为人有可能只看利益,不问是非,只求享受,不愿付出,只求结果,不问过程。

三、不求深入,轻率从事

很多学生初学时,一看就会,一听就懂,取得了成绩就以为学习还不就是小玩,因而骄 1 傲起来,变得草率浮夸,常常忽略了细节,忽视了困难,欲速而不达;有些学生受社会功利思想影响,见利而作,泛泛而交;有些人过分自信,任性而为,不假思索,这些人很容易遭挫折而变得怨天尤人,不思进取。有些人兴趣广泛,却贪多图快,缺乏稳定性,各项活动,各种知识,皆有涉猎,却又“蜻蜓点水”,或缺乏统筹,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与愿违。长此以往,锐气渐消,终因尝试不到深入钻研、登峰造极的的乐趣而一事无成。原因是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缺乏踏实持久的耐心。

以上所述,并没有包括所有的浮躁现象,有些分析未必得当,但可以知道,浮躁在青少年中已是很普遍的了,这种不良情绪,当然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以来互相作用形成的,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急躁烦恼得不到调整,情感意志尚未坚强,性格不完善的必然结果。从上述分析可知,浮躁的危害不仅在目前,而且浮躁对青少年的未来有着严重的影响。要防止和纠正浮躁,就得对症下药,标本兼治,以意志力的培养为主线,贯穿于日常生活与学习的教育中,具体的内容或方法有:

一、目标教育

兴趣广泛,接受新事物快,是青少年的正常心理,对学生的个性品格及社会适应性培养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和家长应培养学生的持久的爱好,并使之以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为之奋斗。古今中外为理想而努力拼搏成功的事例是目标教育的好例子,可以拿来刺激学习动机,或不断反复强化学习兴趣,当然,最有效的是因材施教,因兴趣培养理想,用理想制订规划,用目的的实现发展兴趣。坚定理想,制订规划要把目标的实现分成几个阶段,低起点,小步子,循序渐进,让青少年的期待同意志力一同成长。

二、设障耐挫

前苏联教育家认为:“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予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就会萎缩、退化。”针对学生轻率从事、浅尝辄止、害怕挫折的行为和心理,要有意设置困难和障碍,原则是“跳一跳,够得着”, 把诱人的悬念注入难题之中,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钻研习惯。又要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又不能让他们一蹴而就,产生轻视心理, 2 从而形成“愈挫愈奋”的“难题效应”。

三、独立教育

1994年中日少年蒙古草原夏令营较量之后,国人越来越意识到独立的重要意义,独立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尤其能完善性格,消除浮躁,有利于孩子的持续发展。图现成,求省事的毛病,其实是师长包办造成的,应该在改变自己贪多求快的浮躁心理的同时,放心让学生自理、自立。学会独立,还包含着果断取舍,当事物繁多,头绪复杂时,要冷静对待,分清主次难易,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气急败坏或意志消沉。

目前,浮躁的危害还不为学生们认识。浮躁心理一旦成型,它就不只是影响学生学业的顺利进行,还对他们的人生理想、社会交往造成很大伤害,使他们贪图享受,消磨意志,缺乏理想,没有耐心,变得功利。因此,防止浮躁是摆在每一位家长、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

第五篇:农村教师职业压力归因分析

摘要:任何职业都有压力,适度的压力并非坏事。因为适度的职业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以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而过度的职业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甚至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心悸、神经衰弱、消化不良、沮丧、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和工作效率差等现象。教师本是教书育人,是阳光下最光荣的职业,教师自身的发展才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正作用。可是,近些年来,针对农村教师的生存现状和发展现状的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现面临着较大和较多的问题。

关键字:农村 农村教师 职业压力

纵观我国农村教育现状会发现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与城乡二元体制有关但农村教师的生存现状更应引起我们对以上问题的深思。每天的机械性重复性工作令教师头疼,业务学习、理论学习、教学研究、心得体会以及各种计划教案、学生各种各样的作业,这些作业都要求教师全批全改并做好批改记录、课后反思、教学计划、教学工作总结、教学论文、家访记录、学生成长记录袋、每学期上两节公开课、 每一项教师都要参加,每一件都要有书面文字,教师一天到晚都要不断抄写机械地重复着任务。

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为中心,采取填空式的对号入座的做法。考核考什么教师就要准备什么,考核分成了教师的命根,这不但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教师没有成就感只有压力感,许多农村教师所做的工作与成绩往往得不到合理肯定与认可,每天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管理学生 外还要承受关于成绩排名、升学率等的考核,荣誉往往与农村教师无缘,造成教师的心理不平 衡,产生难以作为现象也在所难免。农村教师没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继续教育脱节,教师的培训与深造往往与农村学校教师无缘,这样农村教师就很难产生工作的积极性与成就感,难免产生悲观失落的情绪。农村学校远离城镇,农村学校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学习,他们大多希望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但如今的继续教育要交不少钱,计算机要过关考试,普通话也要过关考试,很多继续教育根本没效果,培训的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脱节,培训内容重复等,教师们对继续教育产生了普遍的抵触情绪教师心理问题严重。面对新课程改革,由于农村信息闭塞等原因使得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缓慢,农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产生了极大的不适应,加之教学任务的繁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极大地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进而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质量。综合以上的分析,农村教师的职业压力相对城镇的教师来说职业压力较大,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农村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原因分析: 第一,农村教师工作量大。一是农村教师跨学科、跨年级教学,增加了其教学工作量。对于农村初中教师来说,跨学科、跨年级教学大大加重了工作负荷, 与城市初中教师相比, 这也是贫困地区农村初中教师所特有的压力来源。 一些县为了减轻县财政负担,没有考虑到农村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未能合理控制教师编制。县教育部门年年招聘的有限的本专科毕业生进入规模急剧扩大的城镇高中尚不足, 更不用说顾及农村初中。即使教育部门有意充实农村初中教师队伍,而相对恶劣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也使得不少人对农村初中望而却步。而与此同时,农村初中教师由于退休/转行、辞职、提拔为高中教师等原因,减员比较严重。因此,一名老师兼二至三门不同的学科,这必然加大了农村初中教师的工作负担。二是工作任务繁重,间接导致工作时间长。对大部分农村教师而言,早上要起早床,忙着去上班。一到校就立刻开始工作。接下去是一连几节课, 中午有时辅导学生,下午又是一连几节课, 批改大量的作业、整天就这样忙个不停, 有时晚上还要值班,一般都是晚点下班。晚饭和家务后, 又忙着备课、写教案、记教学笔记。如果有时要参加什么活动或学校要迎接检查等, 有时还要回到家再加班。真正属于农村教师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少。农村教师除正常的备课、批改大量的学生作业等教学工作,还承担一些繁杂的非教学任务。同时学校开展的各种各样课外活动, 教师要组织并参加辅导。此外还有免不了要开的各种大小会议: 教研活动、备课会议、政治学习、课题研究、班主任会议等,这间接延长了农村教师的工作时间。

第二,农村教师教育的对象大部分是农村留守孩子。在农村,大部分家长外出务工,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相当大。因此,在农村的中小学校,留守孩子占到学生总数的大部分。然而,学校里的农村留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较多的问题,这给农村教师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一是教育上的压力。大多数留守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师在留守学生身上所花费的教育时间远远超了其他学生。二是农村教师的社会责任不应有地扩张。许多留守学生的父母在离开家乡外出务工时,较少关心自己的孩子,普遍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上学,教师对自己的孩子要全权负责,这种托付使教师在感受到家长深深信任的同时,更感受到一份沉重的责任和无形的压力。因此,许多初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在承担教育责任以外还要关心留守学生的生活、安全等问题,实际上部分承担了监护人的责任。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而且一旦发生意外,教师将被迫承担本来不应由他们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从农村教师所受到的社会原因分析

第一,工资待遇低。尽管近年来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政府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在不断增加,农村教师的物质待遇也有所改善,但是,从整体上看,农村教师待遇仍然偏低。工资低,工作量大,收入与付出严重不平衡,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自我评价降低、心理失衡和经济压力加大。目前,农村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是工资发放时,津贴部分常常无法落实,更谈不上谋取好的福利。一是国家调资政策不断出台,教师的工资在逐年增长,而地方经济的增长速度跟不上教育经费增长的速度,教育的“人头费”已超过了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二是为了实现“普九”目标,贫困地区地方政府不得已举债运作,沉重的债务给地方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样,地方政府不得不在教师工资上“动脑筋”。有些地方,县财政只能保证发放教师的基本工资,而各种津贴则均由各单位自行解决。城镇中小学尚可以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搞一些创收解决问题,而农村教师只能靠政府发给的那点工资来维持生计。“只给政策不给钱”,发放津贴在农村学校就成为空头支票,所以有人戏称给教师加工资是“空调”。工资问题不仅给教师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还导致优秀教师大量流失,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下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第二,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压力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农村中小学教师再也不是改革的旁观者,而是受到了改革的冲击。教育观念的不适应,专业素质跟不上新课程的要求,缺乏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甚少等都是导致教师对新课程产生畏惧、消极心理的内在因素。一是教育观念的不适应。新课程实施至今,一些农村教师仍然对新课程理念缺乏理解和认同,没有完全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育观上的不适应,成为阻碍新课程有效实施与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巨大阻力。由于仍然对教育教学的功能理解狭隘,往往在教学中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特别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要他们否定长期积累的经验是十分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的情绪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调适,极易产生消极抵制的心理反应,以至对改革信念的动摇。二是专业素质的缺失。教师的知识能力与水平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导致教师对新课程不适应的主要因素之一。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诸多要求, 如需要有广泛而综合的知识结构,具有开拓创新的教学思维,掌握多种教学方式等。这些要求,并非靠教师的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加之教师常处于超负荷的教学工作和繁琐的生活负担中, 部分教师由于时间与精力有限, 对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觉得力不从心,因此产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三是缺乏课程开发能力。过去,教师只考虑“如何教”,而很少注意“教什么”和“为何教”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教学的概念,而没有课程的意识。教师在以往的课程实施中始终处于“忠实执行者” 的层面。而新课改赋予教师更多的课程开发的权利和责任,倡导教师自己设计课程,并成为“研究者”。但长期以来的教学定势,使得教师缺乏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因此面对课程改革,这些教师处于无所适从、被动应付的状态。四是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尤其需要教师的合作, 但由于长期以来专业发展上的单打独斗,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往往会阻碍教师的新课程实施。可见,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之间缺乏主动的交流与合作。这使得部分教师容易产生自我压抑、孤独和苦闷的心理,严重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第三,评价体系所带来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 农村中小学教学管理和评定方式合理与否, 教师们能否接受,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心理, 所以教师的评价体系攸关重要。而现在大多数学校通常依据升学率的高低来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评价, 所以在众多的职业压力中, 升学压力占据着重中之重的位置。为了提高升学率, 学校对教师设立了很多的评价措施, 如设定升学指标、排考试名次、评最差教师, 教师因为评价考核压力,便没日没夜的工作, 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 他们搞题海战术, 加大训练强度和延长训练时间,甚至不惜放弃休息时间。不仅教师之间充满来了激烈的竞争, 学科和学生间也是如此, 巨大的压力带来的焦虑和恐惧长时间的作用在他们身上,形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这种奖惩性的评价体系, 忽视了发展性, 评价主体比较单一, 只是关注评价结果, 忽视了被评价者的辛勤努力和进步, 这样在心理上就产生了一种极大地落差, 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教师的发展。除了升学压力以外, 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城市的教师一样, 也承受着职称评定、课题申报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第四,社会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角色和形象不合理的期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在不断地增高,认为教师不仅要具备传统的奉献精神、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还必须扮演现代教师被赋予的更多角色———模范公民、 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和引导者。教师扮演的角色在校内和校外环境、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之间面临着很多冲突,每个教师都承担着两种以上的角色, 不断地进行角色的转换,这使教师们的精神状态时刻处于高度紧张中,心理负荷过大。社会还要求中小学教师要有特定的形象,要为学生树立榜样,“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正是这些要求使得教师面对学生时要迫使自己严于律己,以榜样的姿态,良好的形象出现;要时刻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甚至刻意限制自己的各种形象细节;要在学生面前极力保持平静、耐心、积极、乐观的状态;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甚至压抑自己正常的需要和行为。这些都需要具有很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可他们不是神,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社会人,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各种需求,这种高度的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是难以具备的,因此社会对中小学教师这种特定形象的要求和期望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一。

(三)从农村教师自身原因分析

第一,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权威的失落和师道尊严的丧失,增加教师对教学无奈感。教师权威是教师在角色要求下控制和约束学生的权力。美国R.A.Clifton 与L.W.Robert 将教师权威分成四个层面:“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即在长期的传统因素下形成的权威; 感召的权威———即由个人魅力所获得的权威;专业的权威。前两者源于教育制度,后两者源于个人的因素。”教师的权威只有在被学生承认和接受时,才能有效地运用。如中国古代的教育基本上属于个人施教,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只受习俗、伦理的制约,不受直接的监督。到了近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教育越来越制度化,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均受到外部条件的约束并且必须接受行政监督,这个过程使得以往那种儒家式的教育风格湮没了, 以日常伦理为基础的教育权威面临解体。当今社会,教育也逐渐走向功利化,人们原有的那种对教育价值的人文关怀和终极追求也逐渐失落。而与过去相比,农村中小学校面临着服务半径扩大、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因此教师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和压力也更大,而且职业的复杂性和异质性还会随着社会的嬗变而不断增加,这使得教师在面对师道尊严的缺失和对他们的高要求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更加觉得无奈。

第二,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教师精力或者能力欠缺。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既然教学是一门科学,意味着教学过程要求教师掌握足够的教与学的研究成果与科学规律;既然教学是艺术,意味着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要有足够多的个人魅力与个人创新。教师是个特殊的行业,既要求教师能够遵守科学的教学规来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求教师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在众多学生面前进行符合规范的表演与示范。同时,教学还是个要求奉献的职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为农村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服务,还要为农村学生提供足够的价值示范与情感支持。正是对教师提出了如此多而又如此高的要求,才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教师在工作时间上的无限延长,在情感上的无限投入,在教学智慧上的无限要求。与此相应,教师个体的能力与精力都是有限的,在现实的个体精力与能力约束下,有部分教师难以应付教学岗位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对这部分教师来说,工作的高要求与个人现实能力之间的差距,是教师产生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农村教育体制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不可避免,这也意味着农村教育中教师必然面临更重的生活负担和更多的工作压力,也必然会体验到更多的职业紧张。除了呼吁农村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外,农村教育中教师自身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正确看待职业压力,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正如一位国外的心理咨询师所说:“压力就象一根小提琴弦,没有压力,就不会产生音乐。但是如果弦绷得过紧,就会断掉。你如果将压力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使压力的程度能够与你的生活、工作相协调。”这需要每一位农村教育中教师认真思考如何将职业压力控制在适当的水平,激活创造性工作的欲望和冲动,从而促进农村教育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总之,农村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初期存在的压力现象,缘于教师学校社会等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因此,要预防和解决农村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初期的压力,不能单从某一个层面着手,应发挥多个层面的作用,以最终促进农村教师职业的发展和农村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徐富明、申继亮:《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策略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4期。

[2] 黄光:《农村成人教育中教师职业压力归因及心理调控策略》,《农业考古》)2007年第6期。

[3] 刘敏岚、甘霖:《农村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初期的压力问题探究》,《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4] 柴江、杨鹏:《农村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及归因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5]袁双龙、屈正良:《农村职业学校几哦啊好似压力问题探析》,《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6]刘晓明、孙蔚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现状访谈研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7] 黄巧蕊:《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理论研究》2008年第6期。

[8] 肖第郁、钟子金:《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与思考》,《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1期。

[9] 郑小琴:《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第8期。

[10]林宇璐、路华:《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与解决策略》,《怀化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11] 赵颖、桑青松、陈军:《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2期。

上一篇:广州大学考研范文下一篇:工业强县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