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实验案例

2022-08-25

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实验案例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案例

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实验课题,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新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期使得生物实验教学更为科学和有效。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光合作用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因此,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奥秘就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题。学生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实验探究积极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性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七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学法、教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级学生刚接触不多的一种探究实验,而且操作的准确性强,由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对此,在教学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师的指导,又还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而且这个实验也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么多种类的实验用具,第一次点燃酒精灯并隔水加热。为确保实验安全、顺利地进行,我在课前几天开始培训实验小组长,并强调注意事项,同时设计并印发实验报告单给学生,让他们边复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边分组填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

1 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方案小组长带领组员提前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可以将各实验小组实验准备的过程拍成录像,作为上课资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三、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或三角梅等绿色植物)、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打火机)、清水、试管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取一盆长势旺盛的天竺葵,对它进行暗处理两昼夜,再取多个黑纸片(根据学生实验的组数而定),对多个叶片的上下两面进行遮盖,并用曲别针进行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进行光照数小时后备用。

(二)导入

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设问: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

(三)实验讲授

1、先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并对本节课的材料用具进行清点,然后播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大体步骤和某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

2 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四)实验过程

1、提前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上选取1~2片叶子,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然后将这盆小白菜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选取的叶子必须大小合适,颜色比较新鲜。

(启发思考:为什么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

3、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1)、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 (启发思考:.取下遮光黑纸时,遮光部位与见光部位有明显差别吗?) 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

在本步骤的操作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没叶片为准,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大烧杯里倒入热水并加盖。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如果高度不够,可以在酒精灯下垫上书本,保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用完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盖子直接盖上。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 由于酒精的温度比较高,可以用镊子夹取叶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烫伤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来回晃,期间可以更换大烧杯中的水。直到水变得比较清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时叶片颜色有没有变化?)将叶片取出放入培养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实验桌。

(启发思考: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应注意安全) (3)、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光照部分便蓝。 (4)、分析得出结论:

a.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六、总结(学生总结,归纳)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加强理解记忆。

3 注意事项:

a.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实际是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实验。

c.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是让该部分不见光,易形成对比,验证光与制造有机物的关系。

d.酒精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不好控制温度防止发生危险。 e.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4、整理实验仪器。 实验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分组讨论以上七个思考题。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完成这七个思考题,学生理解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做实验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所以学生能很容易的根据叶片颜色的变化而得出结论。在这里有的学生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究性试验强调学生大胆置疑、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在其中设置一些引导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第二篇: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压强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学案例——固体压强

岳麓区雨敞坪镇麻田中学 宁标红

教学目标:

1、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掌握压强的概念

3、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以及主动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

4、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理念:

压强是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提高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提出探究的课题,并加以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联系生活谈谈生活中的有关压强的物理现象,并且要求他们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应用这些知识,为他们搭建展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很有意思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

实验器材及教具:

图钉、注射器、气球、圆珠笔、豆腐、豆腐大小的薄铁片、钩码

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师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准备一个气球,吹足气,用手压气球,气球变形,没破。 用注射器针尖,扎气球,气球“嘣”一声破了。

二、学生动手实验:

请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夹着圆珠笔的两端,用力,两个手指有什么感受?

【说明:通过展现生活中不同环境下压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加深学生对压力效果这一概念的建立,为压强的引出打下基础】

三、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现象,引导学生提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和小实验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猜想

(1) 让学生拿起气球,用不同的力压气球,使气球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

(2) 再试一试用食指和大拇指夹着笔,为什么相同的力接触笔尖的食指比较痛呢? 学生猜想结果: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关系 【说明:鼓励学生依据生活的经验,或情景的事实进行大胆猜想】

3、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参考桌面器材,利用控制变量法验证猜想 设计实验:

分两步:第一,控制压力大小,改变受力面积,看压力的效果; 第二,控制受力面积,改变压力大小。

4、进行实验

学生自行进行实验:

(1)将豆腐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它的样子

(2)然后在它正上方平放一薄铁片,薄铁片刚好全部覆盖它,观察豆腐的变形情况。 (3)在薄铁片的上面,加钩码,再次观察豆腐的变形情况。

(4)如果将薄铁片从豆腐正上方移到边缘上让铁片一部分留在外面,这时再观察它的变形情况。

比较发现什么问题?

【说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体会到压力的效果,确实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系,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来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实验的多样性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精神】

5、总结归纳:

比较(2)和(3),受力面积相同,而压力不同,豆腐的变形程度不同,(3)比(2)的变形程度大

比较(3)和(4),受力面积不同,而压力相同,豆腐的变形程度不同,(4)比(3)的变形程度大

师生互动学习压强的概念 作业布置:

如何增大压强?生活中有哪些实例?

第三篇:科学实验室教学案例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案例

课题:第二章 第十一课——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实验:制作风动小鼓实验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课在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能量的利用以及动植物与能量的关系之后,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本课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电灯泡、摩托车入手,说明能量装置的作用,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有关能量转化的问题。通过引领学生设计制作风动装置,从实践层面上体验感受将风能转化成机械能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和创造力,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有关能量转化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对能量转化有初步的认识,它们能够认识一些能量转化的装置,并简单的描述能量转化的过程。

学法、教法分析: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认识能量的转化方式和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通过技术设计和技术制作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样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还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透过一些装置的工作过程分析出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2.能设计并制作出一个风动小装置。

3.能分析出自己制作的装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对同学的设计、制作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并帮助加以完善和改进。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通过不同的装置被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从图中分析、描述能量在不同物体之间转化的途径,在转化过程中利用了哪些技术和设备。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 教学难点:制作风动小鼓。

三、实验器材

卡纸、风车轴、高粱秆、小金属片、支架、鼓体、橡胶膜、鼓膜卡圈、鼓槌、橡皮筋、串珠、轴卡圈等

四、实验教学过程

1、提前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准备好实验器材。认真观察51页图,做好预备工作。

2、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1)用卡纸实际制作一个纸风车,并将风车用卡圈固定在细轴上。 (2)将支架插接成型,再照图将风车轴、串珠、高粱秆穿在一起,固定在支架上,最后把两个金属片对应地插在高粱秆上。

(3)把橡胶膜套在固体上,做成小鼓,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

(4)用鼓槌缠绕橡皮筋,使鼓槌一端与鼓面相接处,另一端与金属片相接触。

(5)把风车放在有风的地方,让风车转起来,使小鼓发出声音。

3、展示评价

(1)指导学生调试自己的作品,观察模型能否在风的作用下发出声音来。如果不能,分析失败的原因。

(2)分析自己模型的特点,是怎样将风能转化为声能的,并用文字表示出转化的过程。

(3)小组内进行作品展示,介绍自己作品的特点。

4、小结

小风车的能量转化过程是:风能+机械能=声能。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通过物体进行转化的。

5、巩固练习

一、填空

1、为了更好的利用能量,需要通过一定的装置来实现能量的( ),(

)(

)(

) 等都是能量转化装置。

2、能量可以通过(

)从一种形式()为另一种形式。

3、列举5种能量转化装置:(

)。

4、电动机带动水泵把水抽到高处是()转化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转化为()

二、简答:

自制风动小鼓是怎样工作的?风动小鼓在工作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五、实验教学反思

在讲解完新的内容后,我留出充分的时间,及时的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设计了填空题和简答题,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让学生再次对能量的转化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提高。

第四篇:验证性实验教学案例一

验证性实验教学案例一: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使用要点 自

我评小教实验过组评价 师评价 程 班级 小组 姓名 时间 价

⑴检查检查材料用具是否齐全、完器材 好。

⑵安放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显微镜 座,轻放在实验台上,略偏身体

左侧。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

升。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

准通光孔。 ( 不得扳物镜转

⑶对光 动 )

转动遮光器,使最大光圈对

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同时转动反

光镜,使视野明亮。

用手指捏住玻片两侧轻放

载物台中央,有标本的一面向

⑷安放上。 ( 不能放反 )

玻片标本 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的

两端,使“上”字正对通光孔的

中心。 ( 不能偏离过远 )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

缓下降,同时眼睛从侧面看着物

镜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

⑸调焦 本,防止玻片被压碎。

左眼注视目镜,同时转动粗

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至视

野中出现物像,微调细准焦螺旋

使物像清晰。

物像清晰,并位于视野中

央。 ( 观察到物像,移到视野

⑹观察 中央,经同学或老师过目。 )

写出显微镜下物像的放大

倍数和所观察到的物像

⑺整理取下玻片标本,放回原处,器材 将显微镜恢复到实验前状态。

实验后取用和放置显微镜是否正确?

反思你有哪些没有做

是否用纱布清洁永久装片?

是否将永久装片正确放置在显微镜

上?

是否通过目镜观察并闭上另一只眼

睛?

是否用低倍镜观察标本?

是否适当调节反光镜和光圈获得适宜

亮度的视野?

是否正确使用粗准焦螺旋调整焦距?

是否正确使用细准焦螺旋调整观察得

到有清晰物象的视野?

是否放好永久装片?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学生预习实验的意识加强,实验班的同学逐渐养成了主动预习的习惯,用实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意识也明显增强。

可以加强了实验教学课堂管理,由于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目标具体,不用教师过多的维持实验课纪律,实验教学活泼而有序,实验效果较好。

第五篇:Powerpoint课件制作案例实验教案

实验七 Powerpoint课件制作案例——《认识电脑》

一、实验目的

通过具体案例掌握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的基本流程与技术。

二、实验器材

实验仪器:多媒体电脑;操作系统:WindowsXP;软件:Office 2010。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通过制作《认识电脑》的课堂演示型课件学习课件制作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技术操作。涉及到自选图形的加入、内容提要的制作、配合课堂讲解的动画效果的设置、Flash动画与视频等多媒体的集成、课堂巩固练习的制作、超链接的设置。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在计算机某盘上创建“认识电脑”文件夹,将课件素材(文本、图片、 Flash动画、视频等)拷贝到该文件夹内。

1、标题页制作

(1)选择“文件/新建”命令,在“可用的模板和主题栏”中,选择“主题”中的“波形”主题,再单击右方“创建”按钮即可进入PowerPoint的主操作界面,保存文件到“认识电脑”文件夹内。

(2)插入外部图片

将页面中的两个文本框删掉。将“认识电脑”文件夹中的“电脑图片.jpg”文件插入到课件中,按住Shift键拖动图片一角的圆形等比例调整大小,放置到首页偏上位置。给图片添加如图1所示的“映像圆角矩形”效果。

图1 “映像圆角矩形”效果 (3)输入标题文本

通过“插入>文本框>横排文本框”插入标题文本:认识电脑。调整字体颜色为黄色,大小为88,字体为隶书,居中对齐。并对文本添加快速样式,添加蓝色样式。 (4)为图片和标题添加动画效果

选中图片,通过“动画>浮入”选项添加“浮入”动画效果,动画“开始”选项设置为“上一动画之后”,如图2所示。选中标题文本,添加“缩放”动画效果,开始选项设置为“上一动画之后”。

图2 动画开始选项设置

2、“内容提要”页制作

(1)新建一张幻灯片,方法有三种:开始>新建幻灯片>标题和内容;在第一张幻灯片上右键,选择“新建幻灯片”菜单项;选中第一张幻灯片后按回车键。

(2)在默认标题文本框中输入标题:内容提要。保持默认字体、颜色及大小。

(3)在默认正文文本框中插入文字:电脑组成、电脑的应用、巩固、扩展、轻松一刻;并将文字分行呈现,调整字体为楷体,大小为32号;将项目符号设置为方形,通过动画选项卡设置动画效果为“缩放”,并且含段落逐一呈现。

(4)通过“插入>剪贴画>搜索”选项,在文本右侧插入“认识电脑”文件夹中的“指示牌.gif”图片,其效果如图2所示。

图2 “内容提要”页效果图

3、“电脑组成”页制作 (1)新建一张幻灯片,输入标题:“

一、电脑的组成”,字体、字号、颜色等均保持默认。 (2)插入竖排文字:电脑,调整字体大小为36,在其右边通过“插入>形状>基本形状”选项插入“左大括弧”。并在括弧的两个端点,分别输入文字:软件、硬件。 (3)为左大括弧添加自上向下的擦除动画。为“软件”、“硬件”文本添加自左向右的擦除效果。

(4)在本页右侧插入“电脑组成.jpg”图片,并调整大小,并添加“矩形投影”效果。 (5)通过“插入>形状>标注”为电脑组成图片各个部分添加标注,指向电脑的硬件各个组成部分,并在标注形状上直接输入各自部分的名称,结合讲解的需要,为各自的标注添加动画效果。本页效果如图3所示。

图3 “电脑组成”页效果图

4、“电脑的应用”页制作

(1)新建一张幻灯片,输入标题:“

二、电脑的应用”。

(2)在默认内容文本框内插入文字: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电脑辅助系统、网络通信,让这些文本分行显示,调整大小为28,其他保持默认。并为本部分文本添加形状填充(浅蓝色),形状效果为“棱台>艺术装饰效果”,操作过程如图4所示。

图4 为文本添加形状填充、形状效果

(3)进一步对文本添加“三维旋转>右向对比透视”效果,其效果如图5所示。

图5 三维透视效果图6 图片透视效果

(4)在文本右方插入“通信.jpg”图片,为其添加“棱台左透视效果”。效果如图6所示。

5、“巩固”页制作

(1)新建幻灯片,插入标题:“

三、巩固”。

(2)插入如图7所示的剪贴画,调整其大小,放在标题后面,隐喻做练习或思考。 (3)出一道填空题:“电脑硬件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部分组成”。分别用三个文本框输入正确答案:“显示器”、“主机”、“键盘”,并为其添加动画效果,当学生回答后,依次呈现出来。并通过艺术字(“你真棒!”)及动画效果进行鼓励。效果如图8所示。

图7剪贴画图8“巩固页”效果

6、“扩展页”页制作

(1)新建华灯片,添加标题:“

四、扩展”。

(2)插入名为“认识电脑.swf”的flash动画,具体操作步骤见实验6。

7、“轻松一刻”页制作

(1)新建幻灯片,输入标题:“轻松一刻”。

(2)通过“插入>视频”选项插入名为“轻松一刻.wmv”的mtv,并为视频添加如图9所示的效果。

图9视频显示效果

(3)通过“设计>背景样式>设置背景格式”选项打开背景设置对话框,选中“图片或纹理填充”,再点击插入自文件按钮,选择文件夹中的“背景.jpg”图片,作为本页的背景,注意要将“隐藏背景图形”选项勾选上,然后选择“关闭”按钮,而不要选择“全部应用”按钮,否则幻灯片所有页背景都变成了本页效果。本页最终效果如图10所示。

图10“轻松一刻”页效果图

8、超链接的设置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电脑的应用”页中“电脑辅助系统”的含义,可以为“电脑辅助系统”设置超链接。

(1)在最后一页后新建一张幻灯片,输入“知识链接:电脑辅助系统导”作为链接目的页的标题,“计算机辅助设计.jpg”图片,添加效果。

(2)让“电脑的应用”页(见步骤4)中的文本链接源“电脑辅助系统”与上述页面链接起来。

(3)“知识链接:电脑辅助系统导”页面中插入自选图形中动作按钮,实现反向链接,返回到链接源“电脑的应用”页,从而实现双向链接。

9、为课件添加校名与校徽

通过“视图>母版>幻灯片母版”菜单命令,打开幻灯片母版,然后选择“插入>图片”插入校徽图片,为除首页外的所有页的底部添加校徽与校名标志。

10、设置切换方式

通过“切换>擦除”选项,并点击“全部应用”按钮,为课件所有页面设置自左向右的擦除效果。

上一篇:施工员年终述职报告下一篇:三好学生申请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