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硕士毕业论文

2022-05-12

小编精心整理了《工科硕士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各行各业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扩大,作为我国新兴的学位类型,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潮流。在此背景下,结合江苏科技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的具体实践,探讨建立和完善具有工科院校特色的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篇:工科硕士毕业论文

理工科优秀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

摘 要: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才的重要方式,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优秀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在对理工科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中,提出科研型、技术型和创新型三个培养导向,并通过基础培养体系、应用能力提升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理工科优秀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探索。

关键词:理工科;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

“全日制應用型硕士研究生”自2009年提出以来,就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旨在培养在某一专业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才,使之能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广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能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之前的专业学位培养和类专业学位培养(即在国家尚未设置专业学位的领域参照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和原则,面向行业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均以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员为主要培养目标,侧重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2017年9月全面推行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也是之前两种培养方式的延伸。

一、优秀应用型硕士培养现状

多年来培养实践证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内容和方式相对灵活,能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极大解决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短期大量人才短缺问题,缩小人力培训成本。但在今天,随着新技术运用和新行业的发展,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涉及到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应用型硕士研究生要继续满足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特别是与最新技术接轨和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

从国际上来看,美国的应用硕士培养起步早,发展好,形成了以专业学位教育为主体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独立鲜明的,具有独特入学、培养和教育环节的特色培养体系。如哈佛大学商学院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立志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杰出的工商管理领导人”;普斯林顿大学威尔逊公共事务学院MPA(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处理复杂公共事务的高级管理人才”。此外,美国非常重视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意识,在对外联合培养、质量考核和评估方面都严格要求,在毕业论文方面,大部分院校的专业硕士一般不要求撰写毕业论文,但要求必须参与科研、实践项目;专业博士一般要求撰写毕业论文[1]。

国内也有大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如清华大学利用学校的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调研分析现代企业对人才和技能的需求,在培养中结合自身实际,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通过校内外专家组成的项目指导委员会架起高校和业界的桥梁,为学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出谋划策、提供保障[2]。目前很多高校大部分还是实行应用型硕士跟学术型硕士共同培养,由老师统一指导。笔者所在学院,近五年每年应用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招收比例基本维持在1:1,绝大部分都集中在行业特需的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

二、优秀应用型硕士培养理念

在以前的培养模式中,鉴于培养数量较少,为了满足学科发展和实际研究需要,很少关注到社会总体需求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要求还有差距。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培养优先理论培养,而后实践。其没有认识到实践问题的复杂性和变幻性,在解决实践问题时常常显得无能为力。随着应用型硕士的引入,打破了先前研究生培养中的理论优位主义观点,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实际,把理论和知识用活,带来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3]。在此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优秀应用型硕士培养,突出优势和特色,我们提出了理工渗透,导向分类和项目驱动的培养理念,目的是希望结合理论和实际,让学生用好用活所学知识,锻炼能力。

根据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实际情况,应用型专业硕士的培养我们突出三个导向:

(一)科研型导向

科研型导向是对基础成绩和科研能力在前30%的同学,我们会根据学生的意愿,重点鼓励他们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如国内外读博、做博士后,为科研力量的储备和高校师资做贡献。

(二)技术型导向

技术型导向是对基础成绩和科研能力在30%-70%之间的同学,我们会鼓励他们到国家最需要的职业和行业中去就业,特别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我们会根据他们的专业方向,重点鼓励他们到与其专业方向相关的职业和行业中就业,这也是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三)创新型导向

是对基础成绩和科研能力在70%以后,但在综合能力和社交能力上有优势的同学,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对有意愿和意向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同学,我们会重点培养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以便他们毕业后能从事跟他们兴趣相关的创新创业类工作,如创新创业培训师、自主创业等等。

无论是在招生质量和规模还是在实际培养目标上,大部分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更适合做面向第二和第三类培养导向,极少数学生可以选择第一类培养导向。所以我们重点强化了优秀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在第二三类方向中的探索和实践,以项目驱动进一步优化培养过程。

三、优秀应用型硕士培养体系建设

(一)基础培养体系

在优秀应用型硕士培养体系中,专业理论知识、合理且贴近社会需求的课程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中尤其突出了应用性,这也是与一般综合性大学的根本标志,同样也适合于行业特色型一流大学。重庆大学则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探索与业界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到教师的聘任、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论文的指导等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参与和合作,这是典型的根据社会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4]。

在此基础上,笔者所在学院根据自身学科发展和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工程性和应用性需求,形成了强基础、重实践、显创新的培养体系。

1. 培养方式和要求

在培养方式上采取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文论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由校内外双导师共同指导,让学生能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能从事管理、研究、维护和开发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的能力。

在培养体系中,比学术型硕士培养增加了总体培养学分数的要求,除了基础课程学习学分增加之外,强调了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提高了对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的要求,同时要求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必须在校外企业完成。

在学位论文要求方面,要求选题从生产实际出发,应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体现一定技术难度和应用新意,希望能对行业,特别是所在单位的技术进步起到促进作用,同时可以通过工程设计、产品研发、应用研究、调研报告或工程项目管理等形式完成学位论文。这些都由校内校外双导师共同参与完成。

2. 專业学位实验室

充分发挥专业学位实验室优势,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进行课程教学。制定职业和岗位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课表,通过课程讲授,实验操作,总结创新提高等方式考核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保证他们完成足够课时的知识积累,借此全面帮助同学们深刻理解把握专业方向、专业职业、行业方向,并借此机会积极推荐学生到相应的单位和企业进行实习实践,近距离接触科技创新的前沿,将科研工作做到贴近生产和生活,以此把握好创新的方向,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二)应用能力提升体系建设

在基础培养体系之外,探索开展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应用能力提升计划,借助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室等平台开展相关工作,以期提高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转化科研成果,孵化创业典型,最终形成优秀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1. 创新创业课题训练科研能力,积累科研经验

了解专业、职业和行业的发展方向,向相关企业、学院相关科研团队等方式征集创新创业课题,保证每名参与的同学都有课题训练,并积极推荐感兴趣的本科生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相互组队,借此加强对本科生的联合和互动,为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吸引优秀生源。同学们在相应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学习,提高科研能力,积累科研经验。

2. 科技创新竞赛激发科研创新,推动成果实现

凝练已有的竞赛经验,和校院企各级各类设计类、科技创新类、创新创业类大赛相结合,优化整合竞赛经验和模式,形成科技创新竞赛品牌优势,重点开展与企业行业前沿接轨的科技创新竞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校期间便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同时可以帮助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让科研成果与前沿接轨,推动成果转化实现。

3. 校企密切合作巩固职业规划,加快成果转化

因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有职业和岗位的针对性,我们通过联系和拜访校友院友等方式与相关企业联系和合作,介绍校企科技创新合作的环境、实验室平台运行情况和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吸引企业加入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室,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化。

4. 本研深度联合扩展创新氛围,扩大创新影响

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室为本研深度联合提供了平台,通过科研项目训练、科技创新竞赛等方式让研究生带动本科生,让本科生助推研究生,加强本研学生的深度交流联合。这样不仅能优化创新创业工作人员结构,还能帮助吸引更多优秀的本科生加入研究生队伍,为优化研究生生源结构和生源质量做贡献,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创新创业工作的影响力。

5. 创新创业交流促进沟通融合,助推创业孵化

通过创新创业展、校庆周、校园开放日等,邀请知名导师、创业成功人士、企业代表等讲述创业经验、职业成长经历,借此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同时进行励志创新创业交流沟通,激发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增加意向学生在创业路上的企业资金链,助推学生创业孵化。

(三)评价体系建设

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有其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模式,应该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评判标准有所区分,所以建立多样化的应用型硕士考核机制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撰写论文的目的在于增强研究生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6]。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对人本身的培养要求,形成全面发展优势明显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建立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是对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的有力补充,是优秀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的直接体现。

1. 思想道德评价

思想道德评价主要考察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在思想品质、道德修养、集体主义观念、文体活动、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情况[7]。通过课程学习、活动参与、日常表现等方面从导师、辅导员、身边同学等角度综合评价,从量化的学习课时数、竞赛类参与获奖次数、活动类参与次数到无量化的主观评价,结合知、情、信、意、行等各个层面上进行综合判断,不但注重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参与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的校内表现,而且注意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校外表现。通过思想道德评价,促使研究生全面发展与成才。

2. 学习能力评价

学习能力的评价参考相关奖学金评定办法和评定细则关于学习成绩部分的说明进行。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成绩计算方法是直接计算学位课程相对成绩总分,即导师指定的满足培养方案要求的学位课程的相对成绩(学生个人得分与该门课程的平均分)与学分的乘积的总和,并以此总分进行专业排名,从而获得该名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

3. 科研能力评价

科研能力是做好创新创业的基础,科研能力的评价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三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考察重点;科研实践能力主要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则通过学生科研论文发表或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文章被引情况、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科研成果等方面来综合考察。

4. 创新创业能力评价

创新创业能力从学生的投入能力、实施能力、管理能力和实现能力四方面进行评价。其中,投入能力從创新创业意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等衡量,如对市场的敏锐性,创业初期的投入;实施能力从创业职业资格和创新研发能力两个方面来体现,如解决科研难题的能力;管理能力则以管理营销创新、创新制度建设等方面评价,如创新创业团队管理等;实现能力以创新创业心理、创新创业知识来分析判断,如如何应对创业危机等。

四、结束语

通过对理工科优秀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明确了优秀应用型硕士在理论、实践、创新等方面素质的要求,经过近三年的培养实践,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到国家重点单位、国防重点单位、行业顶尖企业就业的比例达85%以上,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得到了社会各界各企业的极大认可。后续我们将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培养对象能力体系建设,通过在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落实、校企指导老师配备、企业实践助推等形式,进行模式改革培养实践探索;继续推动专业学位实验室、创新实践与科技成果孵化实验室建设,为学生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结合创新创业讲座、创新训练科研项目、企业实践等形式,努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田学真,张俊.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3):91-95.

[2]陈吉宁.转变理念创新模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8-10.

[3]王洪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J].教育与考试,2010(2):62-65.

[4]服务社会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4-05-26(010)(教育展台).

[5]胡玲琳,谢安邦.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2):5.

[6]邱丹阳,李朋军,冯清云.需求导向型:创新与完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8):43-45.

[7]肖翠祥,潘 .研究生思想道德评价研究[J].学习月刊,2014(4).

作者:杨茂 罗娟研

第二篇: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各行各业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扩大,作为我国新兴的学位类型,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潮流。在此背景下,结合江苏科技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的具体实践,探讨建立和完善具有工科院校特色的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硕士;课程体系;特色培养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

会计学专业硕士是指大学本科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后经考试录取,在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关学习、研究的攻读会计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就是按照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对被录取攻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进行系统地教育和训练,旨在使其成为具有较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会计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职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有着造船行业背景的工科学校,作为国内少数几个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近年来,正在实施的由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向世界第一造船强国转变的国家战略给学校的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因此,结合江苏科技大学会计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设,开展工科院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这不仅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江苏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可以为其他培养单位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分析依据。

二、与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参考性培养方案的比较

为指导和协调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活动,保障教学质量,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在2004年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考性培养方案中构建了课程体系框架及内容,2011年教指委对上述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并对相关课程体系做了调整。为了清晰地了解江苏科技大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教指委提供的参考性方案的异同点,现将其进行相应的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从比较结果来看,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以下方面的差异与共同点:

(一)课程类别设置的方式不同,但实质内容相同

教指委设置的课程类别包括核心课、方向必修课和任选课,在2011年的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实践课,进一步突出了会计专业硕士的应用型特点。江苏科技大学设置的课程包括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实践课,并将学位课进一步分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小类,虽然与教指委设置的课程类别名称上不同,但从其实质性内容来看,并无太大区别。教指委设置的核心课即为该校的学位课,方向必修课和任选课即为该校的非学位课。主要的差别体现在任选课的选择范围上,教指委允许在全校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含方向课中未选过的课程)中选修,而该校只允许在非学位课的专业课中进行选修,选修面较窄。

(二)总体学分数量的要求不同,但结构基本相同

结合教指委2004与2011版培养方案来看,目前对总体学分的要求有所下降,从原来的45学分降至40学分;从学分的构成来看,核心课从25学分降至20学分,方向课从14学分降至8学分,并对实践课单独提出了6学分的要求。江苏科技大学的学分要求为42学分,与教指委2011版培养方案相比,符合其总体学分要求;从学分构成情况来看,学位课学分比教指委要求的核心课多2学分,非学位课与教指委要求的方向课、任选课学分要求相当;同时也单独对实践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教指委的学分(6学分)及时间(半年)要求相当。但该校针对就读会计学专业硕士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提出了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的时间要求,这较好地突出了对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硕士需加强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特点。

(三)课程选择设置的项目不同,但核心课程相同

对比教指委2004与2011版培养方案来看,核心课程中只有《政治课》、《外语课》和《管理经济学》没有变化,其余都有所调整。其中将《管理信息系统》、《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两门课程放置在了方向课中,成为选修课程内容,其他4门会计类专业课均去掉了“高级”两字,这应该与2012年管理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中实行综合能力考试的试点扩大到了会计专业学位有关。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深入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推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等要求,并在2012年管理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中实行综合能力考试的试点扩大到了会计专业学位,在初试中只考核英语和管理类综合能力,不考会计学专业知识,这使得许多非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有条件转考会计学专业硕士。因此,考虑到不少学校在招生时招进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在核心课程教学中不能只强调高级会计类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对这部分学生适当考虑会计学一般性知识点的普及性教学。江苏科技大学课程设置的选择上基本保留了教指委2004版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2011版培养方案中新增的课程均没有开设,这些课程多为审计、评估及税务类课程,考虑到该校以制造业为专业背景,这些课程不开设有一定的合理性。同理,与教指委要求不同的是该校开设了《工程经济学》课程,这也体现出工科院校办学的专业特色。另外,学校将《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仍保留在必修课程中,这在当下会计造假及舞弊案件不断出现,迫切需要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级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的要求相一致的,因此,将该课程继续保留在必修课中有其现实意义。

三、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

从上述课程体系框架及内容的比较来看,江苏科技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基本与教指委的指导方案相同,但乏有自身行业背景和专业培养特色,为此,我们认为应根据社会需求以及本单位的办学特色及优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单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之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突出工科院校应用型会计硕士培养特色。

(一)调整核心课程内容,适应当前生源变化

将学位课中《高级财务管理》、《高级审计》、《高级管理会计》等会计类专业课程均去掉“高级”两字,按照教指委提议的课程名称来设置,即调整成《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以适应当前生源变化情况及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重组方向课程项目,完善知识结构体系

1.将方向课中的《高级应用统计学》调整成《数量分析方法》。

在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与管理的实践活动中,经常要处理大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便于为生产和经营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因此,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应该具有获取、处理和应用统计数据的能力,以及利用获取数据和基本数量方法分析实际管理问题,并将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课程内容中只学习高级应用统计学相关知识仍略显不够,还应掌握运筹学等其他数量分析知识。

2.将方向课中的《战略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合并为《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均是以强化公司层面的管理为切入点,在阐述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公司战略的整体实施过程和财务战略的相关内容,以及风险管理的实务及具体内容。且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这两门课程也是做为一门考核,将其合并既有利于授课内容及知识点的完整,也有利于学生结合会计证书类考试要求进行学习。

3.将方向课中的《工程经济学》调整为《船舶工程经济学》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工程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具有对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经济分析及对工程项目技术方案进行经济决策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掌握船舶工程项目方案的财务分析、船舶设备更新分析、船舶工程投资的决策和风险分析等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计算船舶投资方案经济效益的能力,突出本校船舶行业背景及为船舶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的特色。

(三)拓展选修课程外延,凸显工科专业特色

在非学位课中除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外,也同时设置公共性质的选修课程。允许学生在专业方向课之外,可以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即鼓励学生在学校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中进行课程的选修,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后,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及未来就业的趋向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基于江苏科技大学为工科院校办会计专业,毕业生应成为既会处理会计实务,又懂生产基本知识,尤其是船舶行业生产知识,拥有良好素质和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在选修课程设置上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除了学习一系列专业课程知识外,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就业方向及研究内容来选择一些非专业性质的课程进行学习研究,如《船舶概论》、《现代制造技术理论》、《现代造船工业管理》等具有工科及行业特色知识内容的课程。

(四)设置模块课程架构,优化专业研究方向

江苏科技大学是按照学生从事职业的专业工作职能来设置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的,具体设置有现代成本控制、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四个研究方向。由于每个研究方向均有其独特的核心工作内容,对专业方向课程的选择也有着不同的职业导向要求,因此,将专业方向课按研究方向设置成模块课程群,要求学生在选课时按照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及其导师制定的研究内容,在模块课程群中进行选课,同时将《商法概论》、《管理信息系统》、《国际商务与国际结算》等课程作为一般性要求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由学生自行决定,这样将有利于学生针对性的强化学习方向和内容。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体系的内容集中体现专业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工科院校,面对确立的会计学专业硕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只有重新构建其特色课程体系,才能将各培养单位自身优势领域的成果和最新进展贯彻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进而有利于发挥其学科的专业优势。

参考文献:

[1] 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

考性培养方案(2004,2011)[EB].http://www.mpacc.

cn/.

[2] 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G].2012.9.

作者:沈志蓉 王敏 霍卫杰

第三篇:工科硕士生设立《数理统计》课程的必要性刍议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 数理统计 数据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工程技术领域对数据分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入。在具体的应用之中,工作者基本是利用已有的统计软件或数学软件的统计包来进行数据分析工作。目前有大量的通行统计软件,比较著名的是SAS、SPSS两种,另外常用的Excel数据表格软件也可以进行日常的统计分析。这些软件给出的结果基本就是数值、图表和直接的结论,如是否相关、回归系数是否显著等等,没有很详细的统计解释与分析,如果没有一定的统计知识的话,很难对这些结果进行合理的统计解释。因此,对那些需要在将来的研究和工作中需要大量使用统计软件的研究生,有必要在其硕士学习阶段专门开设课程,进行统计学基本知识的训练,我们建议单独开立一门公共必修课《数理统计》。

我国的工科研究生在本科时系统地学习了数学基础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物理方法》等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在数理统计部分讲授点估计包括极大似然估计、矩估计,区间估计的概念,针对正态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理论,对非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没有任何介绍,因此本课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对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没有再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深化。而工科研究生在后来的工程实践中却要大量用到各类较为深入的统计方法,如最小乘估计法、核估计和局部线性估计等非参数估计方法、时间序列分析、单(多)因素方差分析、拟合优度检验、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可靠性计算与分析等内容,需要了解最好线性无偏估计、一致最小方差无偏估计、偏相关系数、复相关系数、因果序列、P一值、平稳序列等很多概念,这些内容都是在本科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是不可能介绍的。因此,为了适合后续学习与工作的需要,工科硕土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开设进一步介绍现代应用统计方法的《数理统计》课程。并有专门的配套教材供讲课使用。

《数理统计》课程的内容应该是本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数理统计内容继续和深化,不宜重复,应该是将其中的思想方法延伸发展,以那些内容为基础,介绍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方差分析、多元统计等统计方法如何应用。课程的着力点应该有两个:一是各种方法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了解这些统计方法的直观意思,体会其科学合理性;二是各种统计方法的使用训练,要求学生们对各种方法的适用对象、使用步骤、中间量的计算公式有很好的了解。

对于工科硕士生而言,重点在于正确地使用统计方法、正确地通过数据分析结果给出统计结论。至于那些统计证明与推导过程并不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反映到具体操作过程就是某位同学会针对自己要处理的问题决定应该使用的统计方法,进一步在他(她)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对软件给出的数值结论能做出正确的统计解释与分析,这两点做到了,那么《数理统计》课程的目的就达到了。实际上很多应用面广泛的统计结果会用到很深入的矩阵演算理论、复变函数理论、现代概率理论,让工科硕士生去学会这方面深奥的数学理论是基本不可能的。

大连理工大学为工科硕士研究生开设《数理统计》课程有十余年,面向全校土木水利、机械材料、电子电工、能源动力等各个工科学部,并把本课程设为工学博士入学必考科目。经过长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程受到了工课师生的欢迎。

本文系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基金资助。

作者:王晓光 鲁大伟 冯敬海 宋立新

上一篇:电脑音乐制作论文下一篇:网络教育专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