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文章討论了高等学校工科教育应有的教学理念,以及工科打造“金课”的课堂教学的标准要素。并讨论了工科课堂教学标准的四个保证,工科课堂教学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一个合格工科教师应具有的核心要素。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工科课堂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科课堂教学论文 篇1: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科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针对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推进中存在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次研究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的方法,从学生创造潜力开发原理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入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结合相应的课程特点和工程教育认证中的毕业要求,重构课程目标,优化知识单元,融入行业精神,建立课程资料库及学习指南,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推行“3+X+1”教学模式,最终形成“知识学习—能力形成—实践应用—知识再学习”闭环,有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能力  混合式教学  油层物理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9BY067);延安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项目编号:YDYJG2019013);延安大學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DJGYB19-03)。

引  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高校作为教育的大本营,其现代化建设任务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沉浸式学习、翻转课堂等被应用于教学实践,一大批“金课”的诞生,则标志着高校教学改革进入到百花齐放的阶段。然而,如何将“金课”建设成果转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多元素养的创新型人才,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次研究探索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适配条件,优化工科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

创新能力研究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纵观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庄寿强等认为创新是从创造引申而来的,个人创造能力=K(常量)×创造性×知识量。其中,创造性指创造意识、创造人格、创造思维、创造原理、创造方法之和,知识量指一个人所拥有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个人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相关的教育、激励等来逐渐提高的。张宝臣等认为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三大要素构成,核心是创新思维。安江英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等。尽管不同的学者对创新能力内涵的界定有所不同,但都包涵了知识基础、知识重组运用能力及积极创新意识三个方面,并且他们都认为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创造潜力培养的过程,而创造潜力的培养要遵循一定的科学原理,《行为创造学》认为:一是要先培养创造人格,如自信、质疑、勇敢、勤奋、情感态度、认真求实和献身精神等。二是开发创造潜力应培养与创造有关的能力,如自学能力、观察想象能力、接受新思想能力和社交能力等。三是创造性思维产生过程大致可分为头脑中有一个待解决的中心问题;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信息资料积累;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反复长时间的思考;适当搁置;灵感产生。四是一个人必须有一定的压力,这样才能驱散怠惰,激发求知欲,适当的工作或学习压力有利于创造潜力的开发。五是研讨和争论能够振奋精神,开阔视野,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六是知识的多少和层次的高低决定着创造成果的层次和科技含量。七是积极友好的创造环境对创造潜力的开发有推动作用。

创造潜力开发原理给了我们三点启示:一是单纯靠提升讲课质量无法完成学生创造潜力的培养,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延伸,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二是每门课程都应形成几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实践问题,课程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给学生营造一个长期思考与积淀的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三是推进课堂思政,用行业精神育人,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创造性人格。通过五年的“油层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总结出的“3+X+1”教学模式(3即“行业精神+《学习指南》+复杂工程实践问题”三种基本构件,X即为多样化课堂教学模式,1即为一种有效督促考核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潜力的开发。

“3+X+1”教学模式

1.讲好行业故事,用“行业精神”唤醒创造人格

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影响学习投入度的主要因素,学习者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习行为具有引导和控制功能。好的课堂思政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创造人格,促进自主学习。如何优选思政内容,使之既能很好地融入专业课堂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是课堂思政改革的难点。实践表明,将行业精神引入课堂是很好的解决方案,行业精神源于工作实践,形成于特定的行业背景,蕴含着令人感动的行业故事。因而,寻找行业精神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挖掘其中蕴含的感人故事,以文字、图片或影视资料的形式再现这些感人故事,让学生感受平凡的行业故事中所蕴含的不平凡的“行业精神”。另外,要注意时长和频率的把控。学生调查问卷和课堂实施经验表明,每门课程课堂思政的频率为1~2周进行1次比较合适,而每节课的思政时长控制在5~10分钟最为适宜。

以“油层物理”为例,讲解石油精神中的“铁人精神”时,可在课前把大庆油田开发背景资料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创业的艰难,组织学生观看“大庆会战”视频,并优选铁人王进喜在寒冬中跳进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泥浆的片段,使学生在观影中感受什么是“铁人精神”。课后拓展部分,让学生进一步调研“铁人”事迹,记录“铁人名言”,进一步感受“铁人精神”,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自信、勤奋、认真求实的创造人格。

2.明确课程目标,建立学习指南,完善课程资料库,培养自学能力

根据课程特点,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目标,构建系统而完备的知识框架。然后根据课程目标,构建详细可行的《课程学习指南》,在《课程学习指南》中尽可能详尽地给出各个章节所涉及的不同形式的资料索引,如学习视频、阅读材料、分析案例、讨论问题、拓展材料、行业背景及思政故事等,以利于学生自学时的查找阅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石。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大部分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获得,教师的角色已从传统的“知识的传递者”变成“知识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变成了指导学生学习,优化评价测试,督导学生完成自学,引入章节测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将所有过程性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3.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深度讨论,提升学习效果

单一“讲授式”教学,无论教师讲得多么精彩,都可能会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进而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引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另外,如果学生课下进行了充分预习,教师课堂上就不用再照本宣科,而是可以结合学生预习反馈的问题确定教学的重点,然后进行深度教学,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向、交流讨论、成果汇报等方式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深度的课堂学习能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深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以“储层岩石的孔隙度”课堂教学为例(见表1)。课堂教学采用改良版的BOPPPS教学模式,在上节课结束时布置下节课的作业,并进行课程导入,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新一节课开始时,公布上节课学生过程性评价成绩,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进行自我定位。课堂实现了全员参与式讨论,并点评了学生上节课的预习作业,然后进行“常规设计结果、实验成败关键问题分析、前沿测试技术讨论”三个阶段的深入学习。在充分的课堂学习讨论后,回顾这个实验的设计过程,讲解开发玉门油田时形成的缺乏设备自己制造的“穷捣咕”精神,对比自己实验设计过程遇到的困难和开发玉门油田时遇到的困难,用“石油精神”鼓励学生面对困难时要勤于想办法,攻坚克难,即适时融入“体验式”思政育人。最后给出知识的应用范围,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章节内容。

4.形成“5+1”课堂评价方法,加强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注重学科素养的提升

考核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工具而不是目的。然而,从应试教育下走出的学生,总是本末倒置,更多的是关注备考的方式和策略,而不是知识本身,造成自己的学科知识相对碎片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即在某一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维方式和学科情感等的综合。因此,课程考核过程要多元化,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而不是“考前突击”。

“5+1”课堂评价方法为“5种过程性评价成绩和1种期末考试成绩”,期末总评成绩计算公式如下:期末总评成绩=所有过程性评价成绩平均值×60%+期末考试成绩×40%,过程性评价成绩=中国大学MOOC网站作业互评得分×20%+优慕课网站测试得分×20%+课堂互动加分×20%+工程实践作业×20%+小组作业×20%。其中,预习效果可由课前测试成绩得出,课堂参与度根据个人课堂表现打分,个人及小组作业成绩根据中国大学MOOC网站互评得分统计得出。

结  语

工科课堂要想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必须进行精心的课堂设计,采用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课前课后延伸,调动学生主动性,开发学生各项潜力。教师可以将“行业精神”引入课堂,利用体验式教学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创造人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完善课程资料库,建立学习指南,优化评价测试,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组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最终形成“知识学习—能力形成—实践应用—知识再学习”闭环,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史静寰,叶之红,胡建华,等.走向2030: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7,285(5):1-14.

[2]庄寿强.普通创造学(第三版)[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63-132.

[3]张宝臣.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40-42.

[4]安江英,安连锁,杨凯,等.产学协同:全方位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持续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67-69.

[5]曲道峰,韩剑众,王彦波,等.基于“知识、能力、素养”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508(10):90-91.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  陕西延安

作者:王丽影 何永垚 吕磊 王建 杜常亮

工科课堂教学论文 篇2:

浅议高校工科课堂教学的标准要素

摘  要:文章討论了高等学校工科教育应有的教学理念,以及工科打造“金课”的课堂教学的标准要素。并讨论了工科课堂教学标准的四个保证,工科课堂教学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一个合格工科教师应具有的核心要素。

关键词:工科教育;课堂教学;教学标准;核心素养

自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文件后,关于如何加强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了教育专家和广大高校师生关注的热门话题,不要“水课”,要“金课”成了广大高校师生的一致愿望。但如何打造“金课”?衡量“金课”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评价是不是“金课”?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厘清的问题。

在中国一千多所本科学校里,学科门类多,教育类型不同,那么“金课”的要求都是一样的标准?或者说一堂优秀课的标准是不是一样的呢?答案是否定的。所有课程,因为课堂教学而有相同点,又因学科类型不同而课堂标准肯定有差异,文科与理科不同,理科和工科也有区别。特别是进入新时代,由于科学技术和新型产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工科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策略都发生了深刻的革命,作为工科的“金课”标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考量:

一、工科教学理念

这里说的理念是从事高校工科课程教学教师对工科教育,或课程教学的理念和观念,也就是一个从事工科教学教师的课堂价值观,即她或他认为这门课程或一节课应该实现的目标,以及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应当采用的方法和策略。

一个老师的课堂价值观决定着一节或一门课是“金课”还是“水课”。树立和具备了正确的教学理念和课堂价值观,一节课就有了成为“金课”前提条件,不树立和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课堂价值观,一节或一门课都可以成为“水课”。因此,培养和帮助工科教师树立和具备正确的教学理念和课堂价值观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课堂教学应具有“高阶性”

正确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观就是要使工科教师自己所教授的每一门课或每一节课都成为“金课”,自觉地认为自己所授的课程一定具有高阶性,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一定要高,即让学生感到课有所值。

每一节课都要设计成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有机结合,每一节课都应当使学生有新的提高和进步。每一门课程学习下来,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都有显著提高。

(二)课堂教学应具有先进性

每一节课都应当是围绕教学理念最佳设计的呈现。每一节课一定要保证内容的与时俱进,及时引进相关前沿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一定要体现先进性、时代性,要在提高课堂教学最佳效果上下功夫、搞创新。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要求设计不同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坚持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高级思维的设计原则。

(三)课堂教学应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大学工科的课堂教学应实现挑战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理念。一方面每堂课教学内容都应当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学生上课必须高度注意力集中,通过下功夫努力才能掌握应掌握的知识,也就是“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另一方面,能够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解决生产或工程问题的能力也应该成为工科学习的一大乐趣。在教室里、在实验室、在实训室、在工程教学现场、在社会服务的现场都可以让工科的每一节课激发起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培养未来科学家和工程师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这正是工科教育的责任所在、魅力所在、理念所在!

二、工科课堂教学应做到的四个保证

工科教学内容与工科行业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结合。工科,特别是新工科,其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会推动课堂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这就要求工科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及时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并及时将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带入课堂。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课堂教学内容而言,工科教师一定要从四个方面保证学生做到:

(一)保证让学生听懂课堂内容

课堂教学一定要以学生学习为核心,这个核心的基础就是老师一定得讲懂,保证学生一定得听懂。教师要有把难点问题简单化的能力,也要有把大信息量的知识归纳的便于学生记忆的能力。老师讲解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逻辑性强,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知识储备规律。

老师应根據学生课堂上对每个知识点学习的反应和效果来判断学生是否听懂了教学内容。保证每个学生听懂教师的讲授内容是一节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老师上课决不能形成两张皮,现实课堂中这种现象相当严重。其实老师掌控课堂效果能力的削弱是造成“水课”的原因之一。

(二)保证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老师课堂讲得明白,学生也听得懂,但听懂不一定意味着掌握。学生要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一是要有很好的学习欲望,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引导学生把思路纳入教师的讲课逻辑,按照老师的安排和引导构筑起新的知识储备,把新知识和已掌握的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消化吸收,真正领会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三)保证学生会用教学内容

工科的课堂教学内容含有大量的科学技术和技能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听懂、掌握,更重要是要求学生能把这些科学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的结合起来,能够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形成解决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最终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科学研究、开发科学技术,研发新技术产品,提升产业行业技术竞争力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正是为了实现工科这一教学目的,工科专业往往投入很大,建设许多相应的科学实验室,技术实验室,实验实训基地,且工科的课堂教学往往会是在实验室,实验实训基地等实施,形成了工科课堂空间的多样性。培养一个工科学生的成本往往是文科学生培养成本的几倍。

(四)保证学生素质的提升

通过工科课堂的学习,在听懂、掌握、会用课堂教学内容之后,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素质全面得到提升。如果是“金课”,每一节课后学生的素质一定应该得到一次提升。每上一节课,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的科学技术,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形成了科学研究和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构筑了未来成为科学研究人才和产业行业优秀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一门课程上下来的累积,足以提升一个工科人才的层次。

三、工科课堂应具有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工科教学不同于文理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工科教师必须遵循工科教学的特殊规律,方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早已带动了工科教育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工科的课堂教学可以在教室、在实验室、在实训基地,在企业的研发基地,也可以在企业的生产车间等;课堂可以开在学校里,也可以开在信息网络上;工科教学资源不仅仅有书本、图书馆、还有海量的虚拟实验室资源、动画教学资源;计算机、智能手机等都可以成为工科课堂教学的载体。针对课堂时间和空间的这些颠覆性的变化,以及教育技术提供的这些教学便利,工科教学应当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理论+案例教学法

理论+案例教学法是工科应当常用的教学之一,其目的是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典型应用,案例分析可以是知识点的成功应用,也可以是用病案展示违背知识的代价。通过案例可以让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点,了解知识在什么情况下应用,在什么情况下解决什么问题。理论+案例教学最大的优势是通过案例分析强化对知识消化吸收,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理论+实践教学法

工科学生科技研发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随着工科实验条件发展和技术条件的提升,工科教学每一门课程中实践课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这是工科与文理课程最明显的不同,而且工科实践教学的多样性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丰富。

工科教师要主动适应工科教学的这种发展,主动迎接新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的挑战,主动学会和掌握开设新设备和新技术条件下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不仅能利用新设备和新技术开设验证性的实验课程,还应当能够开设出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充分利用新设备和新技术培养工科人才的科技研发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工科人才的培养水平和层次。

(三)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混合教学法

三式法合在一起讨论是因为这三式往往会在一起交叉进行,而工科专业的特点非常适合采用这种混合式的教学方法。老师组织一个教学活动,假设用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讨论如何应用到生产或是技术创新中去,那么这个讨论式的教学过程教师可能会有意识的去启发学生,组织和引导学生去探究用知识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用这种方法会很有效地来培养工科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四)团队训练教学法

在科学技术和工程实践中,无论是研发、创新还是生产,许多项目和工作都是由团队来完成的。科学研究和工程领域里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成了历史。因此,在工科教育中,以团队或小组为形式的教学训练,或实践训练是越来越常见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为工科人才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领导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往往是以团队的形式一起进行学习,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项目研发、技改研讨或实施、项目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通过这样的团队学习,来培养每个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合作意识、协同工作能力。在这样的团队合作中,有利于培养每一个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成就感。

团队作业可以在一堂课中实施。老师提前把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个任务布置下去,每个团队根据领到的任务进行认真的分析,充分讨论任务的内容,完成的方法和路径,以及完成任务的分工等,上课时团队派代表展示其任务成果。

团队作业也可以是一项实验项目、研究型实验项目、或一项课程设计。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旦立题,就要组织团队成员认真分析项目的价值、目标、以及达到的目标方法、手段、策略、路径等。分配任务,责任到人,最后形成实验项目成果、形成实验报告、或课程设计报告。

团队作业也可以是毕业设计。工科的毕业设计以往大都是学生个体作业,其实毕业设计不妨做些团队设计,这样使毕业设计更具挑战性。在这样的思路下,设计题目一定要有高度、深度、难度。毕业设计的团队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三人一组为好,最好一组不要超过五人。指导教师要做好督导工作,保证学生的设计要高阶性,让学生能够把在校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地用于设计过程,练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达到学生毕业设计应达到的最高水准。学生毕业设计的成果一定能够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团队毕业设计在答辩形式上和学生个体答辩不同,团队毕业设计可以进行团队毕业答辩,团队指定一人总体汇报设计情况,包括设计题目、选题背景、理论支撑、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任务分配、成果形成,成果意义等。学生团队毕业设计答辩应当要求每个成员必回答答辩老师提问的两三个问题,答辩老师根据答辩团队每个学生不同的表现给出相应的答辩成绩。

工科教学的这种团队教学法还有一个优势就是通过团队实训,培养团队负责人或组长的领导意识和领导能力。团队负责人或组长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项目轮流担任,这样有利于大多数学生领导意识和领导能力的培养。这种实训和培养为学生走向社会,担任工程项目负责人、项目研发负责人、未来的工商业领袖奠定了基础。

四、工科教师应具有的核心要素

了解教育教学的人都知道,多好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法都是要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的。能不能把好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实施好,关键要看这个教师有没有这个实施能力和素质。一般来说,只要老师有这个实施的强烈愿望,愿意下功夫学习,那这个老师就一定会逐步掌握这样的实施能力,逐步會培育自己拥有一个工科教师应具有的素养,且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科教师。我们认为,一个工科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应该具备:

(一)丰厚的专业知识

在新时代,新工科建设的大环境下,一个工科教师除了具有丰厚、系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外,还必须具有适应新工科知识结构的必要储备和更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工科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具备快速学习和更新知识的意识、能力和素质。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新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应用是工科教师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必备的一项职业能力和素养。缺少这种能力和素养就会被新工科教育的迅猛发展淘汰。没有丰厚专业知识的储备,没有学习和快速更新知识的能力和素养,老师就会被学生感知而变得不受学生欢迎。

(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学生对工科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教师丰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作为工科教师,要想获得这种能力和素养,必须坚持了解学科和专业的新发展,坚持到行业生产一线,参与行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技术创新,能把行业的创新发展成果及时引入工科的课堂教学。

为了获得这种能力和素养,工科教师必须主动积极地进行科学研究,积极主动申报科研项目,积极主动申报纵向科研课题,争取科研成果,争取多获专利。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实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技研发的能力和科技服务的能力,提升工科教学的水平和层次。

(三)热爱教学、钻研教学

做一个合格的工科教师,必须热爱教学。这种热爱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且是主动的,绝不能有丝毫的被动和犹豫。只有这样,教师就能自觉地,主观能动地认真备课,认真组织每一次课堂教学。发自内心的热爱,教师会关注和设计课堂的每个细节,会关注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反应,更会关注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合格的工科教师一定会钻研并灵活地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会下功夫找到适合自己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把学生学习效果作为自己钻研教学的目标。

(四)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

作为工科教师,应当努力去做运用先进教育技术的典范。在许多工科教学的课堂上,许多的现代化的教辅技术并未在工科课堂上得到广泛使用。究其原因,一来许多高校并未把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纳入教学工作考核范畴,二来教育技术的运用需要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是件既费时又费力的工程。解决羁绊的关键在于高校各级领导和老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教育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已经到来,教育现代化首当其冲的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和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新工科的教育应该走进新时代,走进计算机+的时代,走进教育的智能化时代,不应该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不应该还是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的时代。

在新时代这个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建设和普及为实现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创造了条件。工科教师应当率先垂范,主动学习和掌握各种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如教育模拟技术,教学动画技术,教学全息影像技术,教学三维动画技术,微课制作技术,翻转课堂教学,互联网线上线下教学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2018-9-17.

[2]陈宝生.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七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4):14-22.

[3]张廷凯.新课程设计的变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张春雷.核心素养视角下课堂结构的审视与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8(5):66-70.

[5]李国义.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过程质量评价标准[J].大学教育,2015(9):4-6.

作者:曹丽琼 程芳琴

工科课堂教学论文 篇3:

工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分析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并对我院工科类课程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出了如何在课堂上达到师生同步思维,形成生动、愉快的课堂氛围,以至于获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工科课堂教学 同步思维 教学效果

一、引言

工科专业课程通常具有概念多、专业术语多、实践性强及体系笼杂等特点。如何将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点进行生动活泼的讲解是工科专业课程教师普遍面临的教学难题。教育活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依托于社会、学校的系统,教学的有效性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社会等。因此,学生、教师、社会各自对课堂教学的需求是怎么样的,目前的工科类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怎样的,对于存在的这种“教与学”、“学与用”之间存在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就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二、学生课堂表现与课堂成效的研究

1.学生课堂行为调查

本文对随机抽取了400位学生进行了课堂行为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出勤率为85.4%,更令人惊讶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认真的听课的人仅占5%、有55%的学生表示基本不听课。学生在课堂上的课堂行为如下图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36.9%的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登电子产品,17.9%的学生课堂上自己看书,这两数据说明教师所讲的内容并未吸引到学生,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理想。

2.学生课堂成效调查

本文对随机抽取了400位学生进行了课堂成效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知识点的接收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上面的两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课堂上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是息息相关的。因而如何让学生走进课堂,如何让来到课堂的学生能有收获,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用毕生精力去探索的。

三、如何提高工科课堂教学质量

1. 解决“供”与“需”矛盾。课堂教学主要的参与者是学生和教师,教师教的知识和教学方法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非常重要。

2.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互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互动在课堂上主要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互动在教学中是不能或缺的。没有了互动,学生听课就好象在看电视或听录音机,老师讲课象是在表演,更象是“对牛弹琴”,表演完了卷书包走人,两者成了互不相关的人和事。可以想见,这样的课堂肯定是没有活力的。

3. 融文入工,提高工科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我国自高中教育阶段起就实行文理分科,长期以来,理工科教育和人文教育存在鸿沟。具体到我国现行的大学工科教育,很重要的一点是较多地关注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和传播、关注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较少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以及精神世界的需要,而后者正是人文文化的内容。其结果是,没有人文文化因素渗入的工科课程对学生产生不了吸引力,学生们普遍感到枯燥乏味,对课堂环节很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和兴奋度,甚至以“逃课”来逃避。

4. “学以致用”,工科的课程实用性都很强,由于学生的实践经验少,导致很多课程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抽象的、枯燥无味的,因而工科的课程,除了要开设一定的实验外,在讲授过程中也要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源于生活,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达到今天所学,明天必用。

四、结语

总之工科类的课程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多级开发,实现由传统的知识型、单一型向现代的素质型、开放型和复合型转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21世纪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兆洋,郭贵川,邬津等.提高大学生课堂出勤率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7.

[2] 郝一双, 大学生课堂行为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胡彩虹, 工科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提高途径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

作者:唐联耀

上一篇:音乐教学德育论文下一篇:小语教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