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公开课

2024-05-07

初中信息技术公开课(精选8篇)

篇1:初中信息技术公开课

创建Blog的教学设计

教案编写意图:

Blog是记录生活,讨论话题,表达观点,宣传自我一种工具。本课是将目前较为流行的Blog作为一个知识点介绍给初中学生,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掌握流行软件的使用,又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同步,还可以培养学生用博客记日记的习惯,学会欣赏别人,学会展示自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博客,并会在博客网站浏览文章。

2、学会注册、开通个人博客。

3.通过学习,学会在个人博客发布文章,并阅读新发布的文章。4.学会给个人博客修改模板。能力目标:

1.会使用IE浏览器,并登录博客网站。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日记习惯。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审美观念。2.通过阅读日志,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发表日志,并修改个人博客模板。

难点:登录个人博客;发表日志时需点击“发布日志”;修改个性模板时,模板概念的理解,及在选择合适模板时需点击模板名称前的单选框。

教学媒体:

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了解什么是博客?

学习在海南教研网注册个人博客,给自己取一个富有个性的博客名。

学会阅读别人的日志,并给同伴的日志发表评论,给同伴留言。上面同学们都注册了个人博客,你们的博客是什么名字?你会用什么方法打开它?

学生交流,并打开自己的博客,可以请学生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个人博客名并演示打开个人博客,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有一个个人博客,它的名字是“王祚安个人成长博客博客” http://my.hersp.com/602980/blog,打开博客。

[设计意图:给学生打开老师的博客,体现了一种师生的平等,老师与学生站立在一起,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可亲。]

二、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观察,你的博客与老师的博客有什么区别? 学生交流总结:老师的博客有日志,同学们的博客没有日志。[设计意图:这里比较师生博客手法的运用,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又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会总结。]

三、发布日志

你们想在自己的博客发表文章吗?

发表文章就与我们写日记一样,得有感而发。

如何在博客上发表文章呢?下面老师就与大家一起来发表一篇日志。(板书:发表日志)

首先在海南教研网首页登录进入个人页面,再点击博客后台管理的页面上点击“发表文章”,转到“发表文章”的界面。

然后填写各栏内容,书写内容。

最后点击“发布文章”就可以了。这样一篇新的文章就发布成功了。这时你可以“点击查看生成的文章”、“点击修改刚刚提交的文章”、“点击查看生成的首页”。

当然你还可以在首页导航栏的“阅读”下浏览其他同学发表的日志。

总结(板书):第一步登录博客;第二步选择“发表文章”;第三步书写文章;第四步选择发布;第五步回到“我的首页”。

学生自由练习发布文章,并浏览其他同学的文章。(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寻求帮助)阅读其他同学的文章的同时,可以发表个人的看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评价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让评价涉及到每一位学生。]

刚才老师看到有几位同学不但掌握发表文章的方法,还发表了图文并茂的文章,谁愿意来做小老师演示给同学们看?

指名学生演示发表含有图片、音乐或是添加了心情的文章。[设计意图: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学生的演示不但满足了优等生的表现心理,又符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学得慢的练发表只有文字的文章,学得快的练发表包含图片、音乐……内容的文章]

在学生发表日志的同时,教师提醒学生给自己的文章进行分类管理,发表时可以选择相应的类别。对个别学生所发表的无意义的文章内容与其进行面对面交流。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分类的方法,让学生从接触网络开始就知道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一种信息素养的养成教育。信息素养的养成应渗透在课堂的每一环节中。]

通过广播教学让学生浏览已成功发布的文章。

此时,先打开学生发布的文章,再打开模板被修改的学生博客,让学生比较模板的不相同。

四、修改博客模板

刚才我们在浏览同学们发布的日志时,有没有发现你们博客的背景与老师的不相同? 这里的背景在博客中我们把它称为模板(板书),那如何去修改模板呢?(板书:修改)

这个问题老师打算给学生分小组去探究。请相邻的两位组成小组,你可以通过网站首页提供演示、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的方法去学习,去研究。

学生间自由探究,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模板的修改让学生分组去探究,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的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通过广播欣赏已个性模板的同学的作品,并请这些同学说说选择这一模板的原因。

请同学边演示边讲解个性模板的修改方法。

教师板书:第一步登录博客,进入首页;在“管理面板/页面管理”右边;第二步点击“更改模板”;第三步选中适合的模板;第四步点击“确定”;第五步回到“我的首页”

这时点击“我的首页”观看修改好的效果。

五、巩固练习

在博客中发表文章,说明你所选择的模板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发表文章,说明自己所选模板的原因,体现了文章是有感而发,不是无病呻吟。]

六、交流浏览 各人浏览自己或同学的博客,了解别人选择模板原因及他们的文章,给所读日志进行回复。

写博客与写日记一样,贵在坚持。海南教研网会为同学们时刻开放,老师将会在这里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快乐我们一起分享,烦恼我们共同担当!

[设计意图:由于在教学时局限于外网的网速、空间域名服务商等原因,课堂教学是在网络教室内的虚拟网络中进行的,给学生出示天天博客网的地址,愿学生能在课余更多的研究、用好博客。]

信息技术第二课堂方案

——利用WORD制作电子小报

一、活动目标:

第二课堂的开辟是为了弥补第一课堂知识传播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传授知识而忽略学生个性培养以及能力提升而留下的缺陷,通过开辟第二课堂有针对性的将学习重点定位于操作方面,强化大家对WORD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激发大家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同时第二课堂还采用组队的形式,让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自主讨论,互动学习,共同进步,使大家对本专业知识有更浓的兴趣,同是也对本专业知识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二、活动内容及形式:

自由组队(2~3人/组),得用WORD软件制作一份电子小报,小报主题、内容及形式不限,但要求健康。

三、时间:待定(看课程安排,两节课)

四、地点:学校机房

五、活动过程设计:

制作电子小报主要在Word软件中进行,附录一含在Word中制作的大致步骤。(1)、老师说明此次比赛的目的、意义及活动规则。

(2)、老师重述Word的一些基本操作、制作此次电子小报所用到的工具及其制作大概步骤。

(3)、学生自由组队(上次课已组好),组队的同学坐在一起开始研读此次活动的规则及要求。看完要求即可动手进行电子小报的操作。(4)、已制作完的小组举手示意老师检查并记录时间与分数。

(5)、展示几份具有代表性(好的与不够好的)的作品,进行讲评,对好的同学予以表扬,对做得不够好的同学予以鼓励。(如果允许,可以事先设置奖励礼物)

附录:

在Word中制作电子小报的步骤大致如下:

一、确定主题

电子小报的设计、创作小组宣告成立后,首先得好好思考,为小报起个好听而又活泼的刊名,如“电子班刊”。然后为她构想一个主题,小报就是围绕这个主题编写的。比如:“下课十分钟”、“谈天说地”、“书画长廊”和“佳作欣赏”等

二、分工合作

主题确定好后,最好拟一些相应的栏目或小标题,然后就可根据各人的长处,各显神通了,负责画画的开始设计报头,为主题配画等,写作的负责寻找题材或自己作文,排版的着手布置版面、设置文字框的“对象属性”等,大家可从网上下载相关素材。

三、布局与排版

整个版面要求看起来整洁大方,排版时,使用[插入]、[写字框]命令后,再填入文字内容要省事得多。

四、图片合成

可以在“画图”软件中进行裁剪、叠加。

篇2:初中信息技术公开课

今天,学校对全市进行理科教研活动,息技术边老师上第二章第三节“文件和文件目录”,会后,听课教师进行了简单的评价和点评,老师们充分肯定边老师的基本功和双边活动、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表现,同时也对多个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下面,我就几个有关问题,特别是对教学思维、教学策略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对于一些细节问题,不详细讲,是个疑问或错误,详细讲,容量太大,没有时间,也不是本节重点。如何处理这类问题。

本节例1:教师打开窗口,进行改变目录的操作,要求学生观察窗口内容有什么变化,哪里有变化。学生观察后,一致回答:地址栏有变化,教师予以肯定。评课时老师提出不止此处有变,标题栏,状态栏也有变,应提及,否则不正确。例2:新建文件夹后,教师要求学生改变文件夹名称为中文,学生在切换输入法之后,发现文件夹名称处失去焦点,不能输入文字。评课教师认为要说一下原因和处理方法,用SHIFT+CTRL切换,输入文字,否则给学生留下困惑。

我认为,这两个问题都是属于不讲是个疑问,讲,则要较多时间,却又不是重点内容一类问题。我们可以找到一种说法,或做法,处于中间状态,即要讲,但不展开讲,把问题清晰地表达出来,交给学生。

如对例1,教师可讲:“对,同学们看到了地址栏有明显的变化,地址栏的内容就是当前目录,也就是路径的表达,但是窗口中有变化的不止这一处,还有几处,请同学们在教师等会儿的操作中注意观察。(或:请同学们在以后练习中注意观察)”这种策略(注意,我不提“这种讲法”,目的是提出一种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处理),首先肯定学生的观察是对的,接着告诉学生地址栏的内容指示了目录的变化,就是路径这个概念,但同时也补充性提出了有变化的不止地址栏,还有哪些,请同学们以后注意观察。言下之意,这不是重点,教师不展开讲。

对于例2,教师可以点评:同学们看到文件的名称处原来有光标在闪烁,也就是可编辑状态,后来由于切换输入的操作,闪烁的光标不见了,也就不可编辑了,不能输入文字了。有关详细内容教师这里不详细讲,但是可以教你一招:鼠标单击被选中的文字,就可以处于编辑状态了。这种讲法,旨在避免展开讲有关知识,而这个知识与本节重点无关。但又能简单解释学生的问题所在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注:“教你一招”是边老师的独创,与学生的一种默契说法)

2、对于重点问题,不仅要讲得清楚,全面,还要有归纳,讲出实质,要有居高临下的概括。本节主要讲文件夹的概念,要学生理解文件夹的实质,就要在一般例子的基础上,提到三个方面:一、文件存放于文件夹中,多层文件夹构成等级关系,可以称上一级和下一级。所有层次的文件夹构成树形目录。二、文件夹是一种容器,是一种可以包含文件或文件夹的容器,其实其中放文件夹,也是为了开辟下一层空间。(见下示意)文件夹中可以不放任何内容。三、文件夹的作用主要便于文件的分类存放,便于管理。

包 / 文件夹〈 文件 或 文件夹 或空

文件夹 〈

含 / 文件

讲了这三方面的内容,才是讲出了文件夹概念、实质和作用,当然,我们不是一开始就讲,也不一定直接讲以上文字,而要通过举例、打比方,练习、问答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在似懂非懂之时,概括性说这三方面的话,

由于这是重点知识,所以有必要展开讲,这里的策略就完全不同于第1个问题是中所提的非重点内容的处理办法。我认为这是边教师本节课相对较大的缺点。

3、教师在备课时,要有两种形式相反的能力参与:一是把自己的眼光抬高,从上往下看知识的本质和结构,二是把自己的知识水平虚拟降低,把自己想象成与学生一样的水平,用学生思考的同步模式来讲解、引导。如果做不到第一点,则会出现平铺直叙,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教师即便讲和准确无误,学生也觉得“听懂了”,但不能掌握;如果做不到第二点,则学生会觉得教师所讲的内容中有些听不懂,有跳跃感。要做到这两点,有一定的难度。边教师这节课对第一个问题有所考虑,不失一般性。但在第二个问题上,出现了几处欠考虑的地方:在开始讲解不久,讲到了“如何建立子目录”,“打开”文件夹等专业术语,此时学生尚未接触本节的核心内容:目录或文件夹的概念,不知“打开”为何意。此举对学生影响虽小,但这种说法在设计上欠考虑。用较高的要求来说,不仅要在开始的讲解避免出现未建立概念的名词,还要用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顺其自然地导出这个概念,思维上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感,再使用专业术语或名 4、课中有两个小问题:1、对于资源管理器中展现的目录结构,教师在问了这个结构象什么之后,停顿一下就说,这是不是象一颗树? 2、课本对于当前目录一概念有明显的错误:“在窗口中单击一目录,选中,是当前目录”的说法是错的,应是“双击一目录,被打开后,是当前目录”,老师们在评课中提到,并提出,在资源浏览器中,单击一目录,是当前目录。边老师在上课时,没有注意这个细节,跟书上说法一致,是欠考虑的,我认为是评对的。(边老师也同意)

对此,我想进一步分析:文件的组织形式是什么形式或结构,我们这所以叫它树形目录,严格来说是目录结构的逻辑关系与树与树枝、树叶等关系相似,并不是形状想象,因此重在理解逻辑关系,所以“这个结构象什么”的`问法是一种误导,或指向含糊,对学生来说不知教师这样问意味什么,说是象倒挂的树,他们很自然会理解成目录结构的示意图与树的倒着画象,当然是形状上象,而不能认识到目录的层次结构,分级从属这种逻辑关系。这种想法,也是基于对知识理解上从上向下看,把握全局的看法,因此我认为这种问法是不够恰当的,是否可以这样讲:“文件夹的这种等级关系,是不是与我们生活中的图书索引法、生物分类法以及行政分级管理的方法都很像?他们像在哪里?”学生思考后,会试图表达,此时,教师概括:“它们是在分级的方法上很像,有一个主干,下面逐步分级,由于这些事物的结构也和我们最常见的是树的结构一致,我们称它为树开结构。树有树干和的枝树,各级树枝的关系就是这种关系。”

“在资源浏览器中,单击一目录,是当前目录”说法也可以再明确一点地表达:在资源浏览器中,当单击一个目录时也是选中这个目录,但这个目录自动打开,选中的目录自动成为当前目录。这种说法与原来评课时大家的观点:“在窗口状态是一种情况:单击是选中,在资源浏览器状态是另一种情况:单击是当前目录”仅有细微差别

篇3:初中信息技术公开课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选取的内容是食品安全, 是本章两个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 年龄在13~14岁, 已经进入青春期, 身体、心理发育快速。他们对食物的需求量大, 兴趣很浓。但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不全面, 有的甚至是错误的。本课希望通过师生讨论交流, 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 使学生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到自己在选择食品饮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环境: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教学, 有投影设备和音箱, 计算机上装有音视频播放软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食品包装上的标签信息, 指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内容;举例说出常见食品安全鉴别标准, 辨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食品标签信息与回忆自己生活经验, 尝试合作讨论完成食品安全调查表, 进而完成食品安全倡议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环境, 以及家庭制作、食品卫生、保质期等信息, 关注自己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合理搭配问题, 正确选择安全食品与饮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说出常见食品是否安全的鉴别标准。

难点:完成食品安全调查表, 并汇报。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讲授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使用到计算机和投影仪等设备, 以及PPT课件和一些数字图片和视频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1.数字媒体实现巧妙导入新课

本节课以PPT展示一组图片导入, 分别是日本地震后核泄露引起食物污染事件和国内瘦肉精事件的新闻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公众高度关注这两件事?借此引发学生聚焦食品安全问题。生动形象的图片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事件中让人震惊的一幕, 强烈的视觉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进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2.数字媒体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由问题“什么样的食品是安全的”引发的。为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需要将每日的食品进行分类并分别分析, 最终对“哪些食品是基本安全的”形成初步的判断。首先将食品分成包装食品和非包装食品, 教师将学生分为两大组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主题分别是完成包装食品的安全信息调查与非包装食品的选购注意事项。之后由小组汇报调查结果与讨论结果。最后, 教师借助PPT课件展示安全信息的解读过程, 特别是食品添加剂的真实内涵, 出示实物 (果汁与果汁饮料) 请学生比较。PPT课件中除呈现文字、图片等展示非包装食品的选购安全问题之外, 还使用了图片展示食品安全的标志, 特别在建议学生选购绿色食品时, 及时播放一段视频 (绿色食品的生产、包装、运输、监督、检测等过程) , 让学生亲眼看到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 使学生在了解什么是绿色食品的基础上, 顺理成章地接受绿色消费、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3.数字媒体帮助激发情感

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应当包括:为什么关注食品安全、怎样关注食品安全、通过什么渠道关注等几个问题。初一学生几乎不关注食品购买、制作、销售等问题。当教师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2010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时, 尤其谈及地沟油重返餐桌时, 学生们脸上震惊的表情显示出他们已经意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当教师通过实物演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现场指导他们区分果汁与果汁饮料时, 他们听得非常认真, 这是他们第一次关注食品安全信息的真实含义;当教师提出倡导购买绿色食品, 播放绿色食品生产过程视频时, 所有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 足以说明他们开始在心里接受建议;而当教师呈现诸多食品安全事件, 谈到中国这么大, 生产食品的企业这么多,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导致了种种漠视别人生命与健康的事情发生时, 教室里一片肃静。教师在逐步引导下, 通过数字媒体辅助营造的课堂氛围, 每个学生都陷入深深的思考。这样的情感激发力度是非常明显的。从课后学生上交的关注食品安全倡议书可以看出, 他们确实初步学会关注食品安全了。

关于数字媒体与生物课堂整合的几点思考

本节课的课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 笔者感觉虽然整体设计与实施都很顺畅, 师生交流互动良好, 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有两点比较遗憾, 其一是学生课前所做针对家长食品安全意识的调查问卷结果汇报, 由于时间限制与技术原因, 展示得并不完整, 对后面的教学所起铺垫作用不充分;其二是在学生讨论、汇报自主探究活动的结果时, 仅有“一人口头汇报, 其他学生倾听”的形式, 相互之间的交流以及信息共享程度较差。在课后反思中, 感觉如果事先能够制作一个开放性的交互式课件, 把教学流程的主要讲授环节作为主线, 学生活动、师生互动、结果生成等环节作为“开放区”, 将学生在课上交流汇报的内容都呈现于“开放区”中, 教师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总结, 使用这样的生成性课件可以比较理想地解决上述问题。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使用数字媒体的几点经验总结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也积累了一些有效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经验。比如制作PPT课件, 用图片或动画进行辅助教学, 应用白板技术将课堂教学师生讨论的结果生成资源进行保存。此外, 还可以尝试在机房进行基于网络平台的师生实时互动讨论形式的教学活动等。数字媒体辅助教学各有独特的优势, 重要的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使用数字媒体资源。

避免数字媒体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几个误区

篇4:如何上好信息技术公开课

第一个问题: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依葫芦画瓢”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操作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跟传统的成人计算机培训班一样,教师把操作演示一遍,然后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巡回指导,然后继续第二个知识点,如此循环。殊不知,教学活动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包括了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这种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单纯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必须废除。

应对策略: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二个问题:探究过度,学生没有自学支撑的平台

有些教师未能完全理解“先学后教”的意义,认为只要把知识先让学生练,然后自己再总结。也就是教师上课直接布置一个任务(往往比较难),让学生探究。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创设任务的意思,无从下手,东张西望,白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应对策略:教师备课中要针对学生有可能不能完成的探究任务,给予提示帮助,事前准备好学生自学内容的操作提示。(可以是学习网站,也可是纸张的操作小提示等)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第三个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沉不住气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肯定有少数同学的操作不符合教师的预期,甚至是错误的操作。我们有些教师马上打断所有同学的练习,开始纠正,或者在同学们练习的过程中,不停地讲解。说了半天,其实很多操作中没有发生问题的同学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或者可以说他的讲解反而影响了这部分同学的时间。

应对策略:如果发现个别同学操作有问题,可以个别纠正。如果发现绝大部分同学有问题,无法继续练习,可以让同学们暂停,先要说明同学错误的操作,然后再讲解如何正确的操作。

第四个问题:课件制作太充分,不符合实际

有许多教师,因为要开始公开课,在课件制作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他们认为课件用的技术难度越高、动画越多,越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作用越大,公开课的效果就越好。而实际情况却是课件做得很花哨、喧宾夺主,对课堂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应对策略:课件制作要体现实效性与针对性,能恰当、很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能一味地追求技术或“花哨”。上课要不要课件,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定,有些操作性步骤的内容只要能运行课堂软件直接教學演示清楚就可以了,这样更切合“真实”,而且更乐于让学生接受。

最后要提醒一点:课堂要有一点“新意”

通常开设公开课的课堂内容要有一些不在书本上的新鲜的东西。在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提出一些与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带出相应的内容。这里提到的是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任务,于是在对教学内容安排上尽量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要精心设计“任务”,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动起来。

篇5:信息技术公开课活动总结

在本次的公开课中,信息组(3)个人设计

这一环节要求每个组员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先揣摩教材编排体系、编排意图和编排的指导思想,之后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再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智力特点、兴趣爱好及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每位老师谈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交流自己对突破教学重难点的设想和疑问,交换可利用资源,把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组所有老师没有把此环节变成一个人的工作,而是互相交流,在备课时积极参与讨论,没有把集体备课,变成一人单干。

教师对教材有了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后,根据教研组内讨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行了筛选,开始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构想出了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预案。这一过程是教师个体独立备课的过程,最终我们可以看到针对同一主题的教学设计有了更多的灵感、更多的文本解读、更多的教学和学习的方法。

3.方案修正

每位准备执教老师在听取了组上老师的建议之后,反思自己的得与失,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作进一步修改完善,使教学设计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完善教学设计后,执教教师都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得到充分的体现。

4.撰写材料,资源共享

篇6:信息技术公开课评课

用◎表示一点。

宏观指与本节无关的内容,如个人素质,总体印象,对课程理念的把握。中观指本节的总体情况,大的方面,如重难点的把握,实施效果,总体设计,本节课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所用的手段等。微观指上课中具体的环节,步骤的点评,上下段的因果分析。

第一节:塘下镇一中 陈苗 教龄2年

一、宏观:◎、对停电的突发事件,有充分准备,能妥善处理,效果较好。◎、教学语言少数地方有不规范现象,如把任务1的要求做起来(应讲“请完成任务1”或“按要求完成任务1”);又如:把它完成掉等。◎、语调非常平缓,语音力度较弱且几乎没有变化。对于哪些地方需要变化和需要怎样的语气和语速,力度方面能力弱,基本功能不佳。◎、以坐式讲解为主,缺点略。应以站式为主。

二、中观:◎、各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尽管使用很普通的流程和手段),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能有意识地利用课本。◎、小组合作的体现不强。

三、微观:◎、讲如何改变修饰标题时,是提出一系列问题的开端,应使用强调的语气,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在讲如何改变背景框内部的颜色时,因工具栏上有三个工具和颜色有关,不管前几节课是否讲到,应让学生联系并辨别三个按钮的区别,如前面几讲过多次,这里可以是以复习为目的的提问,学生可能多数能回答,如前面讲得不多,则提醒学生注意,这个问题提到几次了,如没讲过,则要引导学生观察三个按键,并尝试功能,要求回答它们的不点。◎、讲图片环绕一段时,先是提问,后是教师边讲边做,后来全是教师在做,学习效率明显下降。是明显缺乏设计,也是基本功能不扎实,但相当多数教师存在这种情况,要通过积累经验来克服。◎、教师对提问,由于记忆或掌握不好原因,学生答不出的有两处:一是句柄,二是用CTRL键选择进行复制。可能前面一些课在这些方面的知识点落实上做得不理想。信息技术教师应向中考学科教师学习落实知识点的技巧。◎、学生在保存文件时,出现几种困难,或费时较多,一类是保存的要点未掌握的;一类是因要求不明确,保存文件名反复修改,地址反复改变,犹豫不决的。◎、学生在这一段进度较慢(费时较多),教师未能意识到,应有时间的把握,发现问题后收集反馈信息,了解是学生的进度,了解学生的困难,及时解决,而不是一味地巡视。关于收集反馈信息,如什么时候要做,有哪些方法,注意问题,是所有教师要详细、重点学习的基本功。◎、最后一阶段,因已下课,教师在课堂气氛较乱,吵地情况下讲解,有讲知识点和学生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虽然这些本来是重要的,但由于时间关系,不应多讲,因比较乱,几乎没有效果。这种出现较多,是一厢情愿。正确处理方法是:用最快速度整顿纪律,选取重点(通过巡视和收集反馈),精讲,少讲,以短时间,有效为目标。

第二节:新纪元学校 吴艳丽 教龄2年

一、宏观:◎、教学语言比较规范,普通话准确。在语气的变化上还要更上一层楼,使出现抑扬顿挫。◎、能以站式为主,有这种意识。◎、有把握教学环节的意识,主要体现在多处对时间的把握,有设计,有落实。◎、口头语“呢”,有,但不是很严重,还要进一步有意识地纠正。◎、对问题的提出,针对学生某一问题讲解时,能让学生感受工厂较强的针对性,有清楚地表达意识和表现。

二、中观:◎、有较弱地体现小组合作,但未能深入到和编辑部发生联系。◎、对一开始停电,能正常处理,但前半节课有因内心紧张,稍有些乱和其它表现。◎、重点能把握,难点

解决不佳。

三、微观:◎、用广播请学生看材料,然后讲解要求,讲得比较详细,清楚,并最后讲:现在同学们清楚这节课的要求没有?清楚是从内容上评价,但由于语速较快(可能是紧张),学生收受效果没有很好,有些可能没反应过来,再者,这种情况(讲解加上要求语言较多)下,可用一两句,或一两个短语(不一定是完整的语句)重复一下刚才要求之前的讲解要求,或要求。并在学生动手期间,不断重复,也可加以解释。因为有些学生可能原来不理解前面的讲解,或可能因某种原因没听清楚。◎、多处出现“明白吗?”这是好的,是在简单收集学生对刚才讲解或要求和理解程度的信息。但要使这句话不成无目的的、随口说的话,要注意:

1、有时候可用征求式语气或说“明白的同学请举手”,了解具体有多少学生表现已听懂。

2、有时可说“明白的同学…,不明白的同学…”。◎、在巡视时发现问题,于是开始讲解,不知意图是针对全班的还是针对部分学生的。只少部分学生在听。若对全班,则应提醒一下全班先停下来,请注意听,讲哪几个问题,若对部分学生,则提醒现在请哪些同学听一下,或有些些情况的同学请注意,现在讲什么问题,这种做法要点是:必须做到“短平快”,简单扼要。因为总体还是在练习。◎、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提问,并讲解。此处讲解效果较好,和其它地方综合来看,教师的讲解清楚度较好,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层次性把握强,而且能使用较恰当的语速,小重复(短句、关键词重复)。◎、让学生讨论,能提示注意事项,并要求以小组合作。◎、后半节,某段时间,也发生了讲地太多,不放松,紧张的情况,且学生参预少。◎、在第一次让学生练习时,讲解问题层次性也强,一环接一环,师生有融洽在互动,有明确提出学生操作时间(一分钟完成保存)。◎、课堂最后,同样有较强地时间设计和把握。讲到“剩余多少时间,一个步骤多少时间”

第三节:安阳实验中学 朱曼 教龄4年

一、宏观:◎、个人素质,特别是在语言表达(生动、活泼),亲和力,教师形象等方面比较好,也能恰当运用。◎、上课情绪激昂,投入,总体是好的。感觉有些地方激昂程度可稍降低一点,这样能更突出重要处的效果,否则有点“刺激过大而致情绪麻木”,后半节课,因各种原因趋于正常。再者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情绪调动到和教师相符合,不能只是教师本人激昂而学生沉闷,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调控能力应该是比较好,但也有美中不足,表现为顺时更好,逆时缺应变,或学生配合不好,难度较大时,调控相对较弱。◎、能有意识地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希望以后更积极有意有探索。◎、口头语“就是说”仍然相当明显。有必要针对、强化训练。

二、中观:◎、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教学设计,但这个任务综合性不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任务驱动。◎、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比较平淡,和前者相比,教学环节的设计更重要,不应比激励性任务的设计低一个层次。◎、对学生估计不足,而在实践中未能很好地调整,以致学生配合不好,有几处收放不太及时。◎、教学设计、实践中各环节,都有很好地时间观念,但实践中感觉有点刻意或欠火候,或缺教练的经验。

三、微观:◎、上课一开始,提出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我是谁,来自哪里,本来自我介绍,可是到这节课结束时看能否认识我……,引起学生兴奋。这种设计是很好的,但要有充分的认识:不一定都能凑效,也不一定对所有学生有效,关键应根据当时的学生反映,恰当、切合时机的推出,这里似乎有点在机械地表演,为完成这段设计而说这些话,而部分学生未能响应,最重要的是在接下去的教学却没有和这一悬念直接联系,而是等到课堂最后时,才说到“完成这一步就能知道我是谁了”,可惜那时间有点仓促,有些学生没有及时明白要求,因为学习内容和为知道“我是谁”而写的纸条任务没有直接相关,学生之前又没经验,所以任务完成不好也就情理之中。◎、前半节:任务一和二(要指出这个任务即不是和开始提出的任务相关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任务,只是普通的教学要求)讲解清楚,问答效率较高,提出要求

明确,并设置时间,学生做到一定程度,请学生举手示意完成程度,并且经常地、恰当地、有效地又是不同形式地给学生鼓励,充分显示良好的个人素质,值得大家学习。虽大家提到这种素质一般很难学习,但只要有决心、花时间,多听优秀教师的课是完全可以学习的。◎、任务二后到后半节课,教师讲解的时间太多,延续时间长,虽然其中也穿插让学生动手,但时间很短,这种形式只适用于理论性较强,操作难度大,层次多的情况。显然这里不是,所以学生有时跟不上,仅有几次短时间的操作效果也不太好。这种情况估计当时教师意识不强,所以后面也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再到最后一个任务(任务四)出来时,就导致第一点所讲的情况。但值得肯定的是在讲解过程中,能插入短问,要求操作等,达到一定的交互性质。◎、最后一个任务是设计中的关键和高潮,就教师本身而言,是讲清楚的,时间也规定了,也要求了小组合作。但

1、小组合作是表面上的,对合作中的难度估计不足。

2、重要的是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从前一段学习中未完全转变过来,注意程度不够。导致完成情况很不理想。

3、前面已提到:总的学习任务和这个让学生揭开“我是谁”的谜底的任务相关程度不大,所以这里非常象刻意为完成任务而上课,不能融合,有浪费时间之感。

第四节:鹿木乡校 吴晶晶 教龄1年

一、宏观:◎、普通话相当准确,经了解是上中师时努力学习纠正的。但语速过慢,缓,且无变化,语气也变化不大,经了解是对小学生上课习惯所致。对小学生应该慢,缓,但语速、语气不应没有变化,相反,应比对初中生的语言更有变化和激情。◎、教学经验不足,缺理论认识。出现的问题是多数新教师共同的问题,如把时间用在手段和过程上,打个很大很大的圈,对目的反而快速带过。双如教学的总体方法上,也接近对小学的方法,对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学习心理把握不好。有关问题详细描述请见本人《当前信息技术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文。希望积极学习各方面教学理论,创造条件多听优秀的课。◎、个人素质较好,思维开阔,思路条理清晰,引导恰当。

二、中观:◎、设计新颖,吸引力强。◎、出现术语错误,虽然不多,但表现出在这方面意识不强。◎、设计的任务较少,难点突破不好,细节处抓落实不够。

三、微观:◎、本节为认识求伯君为背景,主要学习对图片的各种设置,虽然学习求伯君是一个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目标,但这是背景,是任务驱动的手段,教师为引起学习的兴趣,设计了先让看熟悉的明星,再看IT精英,这种思路很好,有创意。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手段,是过程,不是目标,在时间上,内容上,要做到恰当。这里

1、教师做较好的是:没有局限于课本只认识求伯君一人,而是出示多位IT精英的照片,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人。有这样的认识,很好,但增加难度,需更强的能力去把握后续的教学。显然教师后面的表现说明这种高水平的能力尚不具备,甚至这种意识也很弱,这是新教师的特点所致。

2、实际上教师由于理论认识不足,这段日本身未能把握时间和内容,相反在这个之前还增加了长长的一段对话“我是谁,我每天和大家一样来学校……”这段话离开本课具体任务,也是很有创意的,引起较高的兴趣,但它成为了本课主要学习内容的前置引导的前置引导,到切入正题用了近10分钟,有浪费时间之嫌。

◎、让学生用google找自己喜欢的精英,找到后,让学生说说这个人的情况。教师未能认识到初一学生的语言表达还是不理想的,没有任何框架下,初一学生只能是照片文字读,不会概括,教师也意识不到要想办法缩短这段时间,相反,还让第二位,第三位学生再说,可能是想更广泛一点,这种读时间用了不说,对本节的主要学习内容作用很小,也就说明了教师对如何把握重点,时间主要用在哪里等一系列基本认识不到位。希望要努力学习。正确的做法也不一定要去掉这部分,而是为学生准备好几个框架的问题,要求学生简明回答,学生一能清楚要求,二能做得到。教师再短评,完成这部分情感教学的目标。我们认为情感目标

篇7:信息技术公开课心得体会

第一个开放的类是我的专业类信息技术,一个专业的工作人员对我评价,这个开放类不是我的专业学科,是一年级数学类,虽然不是我的专业学科,但我也很难学习如何教,我不仅要对课前的信息,还要对数学课,多少教数学有一定的方法,而且我听过很多数学课,所以这一周开始准备写课计划ppt,最后我想出了一个小t to找到她的母亲介绍这个话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散布,老师说我的ppt做的好,好主意,吸引一年级学生,这个Class方法是非常好的,可以抓住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导致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这些学生与我的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课堂的纪律是更好的,所以我可以成功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但是当我讲课时,在介绍新班时,没有描述学生是如何放弃的,所以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做,并没有任何总结的话,适当地放开去学生说话听他们想想的例子,问题应该注意严谨,语气的调和有起伏,节奏,以便更多 好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这个公开课,我学到了很多,课后会注意这些问题,尽量纠正,做最好的。这个星期是中期考试,是检查我的第一学期教给学生知道他们是否掌握了他们学到的知识,为他们的弱点,然后帮助他们一个好的评论,希望他们可以测试出来好的效果。

篇8:初中信息技术公开课

●理论知识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应该是机械式的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对学生应有潜在意义,所教授的知识应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有一定的联系,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建立联系,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诸多专家也一直在提信息技术教学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学情,教学案例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由于种种原因所限,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还是只关注教材和教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任务或教学案例和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当我讲解什么是程序时,教材里提供的是“猎人过河”的参考案例,我认为该案例不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因此,我摒弃了这一参考案例,而是用每一位学生都接触过的“银行取款”来讲解这一知识点。话题一出,效果非常好,学生踊跃回答,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随后的教学中,当我讲到程序设计过程时我让学生们用“写作文”来辅助理解,当我讲到解释和编译的区别时我用“同声翻译”帮助学生们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教材和教参等只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参考,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整合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将教学案例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为学生的高效学习铺平了道路。

●学习任务分层化,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往往是教师讲解、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课堂上“临时”掌握了所学知识,但学生并没有历经主动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没有得到释放,知识并没有得到内化,课程改革一直强调的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没能得到提升。另外,学生的知识储备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储备不尽相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如果所有学生都用同一个学习任务,规定相同的任务学习进度显然不合理。

本节课的学生任务学习我采用了“微视频+学案+随机提问”的学习方式。具体做法是将学习知识点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多个微视频,每个微视频在学案中都有对应的学习任务,学生依据学案中的问题学习微视频,最后教师通过随机点名的方式让学生到教师机上给同学们示范讲解。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改善了课堂教学结构,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另外,学生通过微视频可以随时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有学习困难的地方可以通过反复观看来解决;让学生上台讲解知识点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理念,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随机点名的方式能很好地监督学生的微视频自主学习效果,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学习的掌握程度,从而为后续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碎片知识整合化,帮助学生知识迁移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面广,知识点也比较零散。如果我们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和概念讲解的碎片化教学,而没有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串联,那么,信息技术学科各知识点必然处于孤立状态,学生能获取到的只是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不到提升。长此以往,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会消退。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对知识点进行串联,让学生融会贯通地去理解所学知识,本节课也不例外。

教学实录1。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知道其主要有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大类。我们平时都是利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的编制,那高级语言计算机能直接识别码?

生:不能,计算机只能识别二进制代码。

师:很好,高级语言需要解释或编译成二进制代码计算机才能识别,那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还有需要解释成二进制代码才能识别的内容吗?(提示:DNS)

学生甲:我们原来学习的IP地址和域名也是这样的对应关系,IP地址是二进制的,不便于记忆,而域名的命名规则更便于人们记忆,但域名只有通过DNS解析成二进制代码后才能识别。

教学实录2。

师:同学们,大家想知道高级语言到底是什么样的吗?下面让我们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先向学生展示用VB编制的随机点名软件,然后打开学生上台演示的Flash学案文档,打开Flash脚本后问学生,这和我们第一章所学的Flash动画制作方法一样吗?区别在哪里?

学生乙:这和原来的动画制作方法完全不同,反而更像我们今天学习的高级语言。

师:对了,其实我们原来学习的Flash也可以通过高级语言来控制动画的产生和效果。

通过上述教学实录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如果充分信任学生,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有能力帮助教师填补“空缺”的知识的。但这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教材各章节内容要非常熟悉,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十分明晰,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充分了解,帮助学生寻找知识学习中的规律,指导学生形成学科知识点的目录树和思维导图,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体系的建构者。

●课堂教学开放化,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自17世纪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诞生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时代教学的主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借鉴苏联的教育教学理论发展自己的教育事业,由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发展而成的“凯洛夫教育理论体系”影响了中国教育40年之久。在该教育模式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被忽视了。随着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和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逐渐开始改变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自主学习以及学习体验等,学生逐渐从教师手中接管课堂,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逐渐被释放出来。但纵观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一些教师还是在严格控制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在自己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人为地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在本节课以及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积极实践课堂开放化教学,让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本节课由于是在外校借班上课,课前询问教师该班学生总体情况,教师说该班纪律良好就是课堂参与度不高,有点闷。因此,能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成了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于是我想到了2013年参加信息技术国培时李冬梅老师做培训时提供的随机点名软件,刚好该软件又是用VB编制,在本节课教学中使用再合适不过。但课堂教学的发展还是出乎我的预料,当我利用比尔·盖茨和罗伯特·内一老一少两位杰出人物的事例引入教学后,有几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抢着回答,而且还都正确,课堂教学氛围很好,也很顺利。这时我在想,还有没有必要把随机点名软件拿出来?在接下来的课堂提问中我便通过点名软件随机点名,课堂教学气氛一下子又高涨起来,学生都翘首期盼着每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陌生感瞬间消除,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大家都尽情地享受教学过程所带来的愉悦感。在最后的课堂总结和学习畅想部分很多学生能各抒己见,课堂教学展现出平时信息技术教学中难得一见的课堂生命力,让我感慨不已。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踏实,学生在课堂上享有充分的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敢于在课堂上展现自我。当然这也对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捕捉课堂动态教学资源的意识,要有灵活机动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的策略,要有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其实,所有这一切又都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素质。

●学科教学前瞻化,引领学生人生发展

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把人类社会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传统的教学中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教师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某些方面的信息掌握量低于学生,后喻文化正逐渐兴起。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还要将和学科相关的前沿技术、创新理念等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人生视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因为我们所教育的不仅仅是一群孩子,还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经常找一些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前沿技术给学生,如网易公开课、TED演讲等,在学生心里埋下思想的种子,让学生大胆地构想未来、创造未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也给学生传递了很多这样的正能量信息,告诉学生谷歌和苹果公司一直在致力帮助青少年在程序开发上有所建树,每年都会投入上百亿美元付给APP开发者,并给学生列举了一些青少年APP开发者中的佼佼者。最后,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是美国拥有小乔布斯之称的12岁的少年Thomas Suarez的TED演讲,讲述的是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自身努力追求人生理想的故事,学生观看后感触颇深。有位学生这样总结到:“作为同龄人,我觉得和他们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我坚信,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恒久的毅力、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也会取得属于我们的成功,明天我就想成立我们学校的编程俱乐部。”面对学生的回答,我也感叹不已,对学生思想的引领远比知识的教授来得重要,教育只有触及到内心深处才能激起情感的涟漪,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发展。

上一篇:2010年纪委监察审计处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要点下一篇: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电子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