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理论与实践

2022-08-22

第一篇:群文阅读理论与实践

群文阅读理论架构探索

钮慧敏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背景

(一)阅读及阅读教学

读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礼记·文王世子》:“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可见,在周朝之时,读书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充分重视。而后,读书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唐代杜甫提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揭示了读书对于写作的重大意义;宋代大学问家欧阳修提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大文豪苏轼则说:“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这些言论都生动地说明了读书对于学习,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

读书的重要性早就受到中国教育家的重视,大多数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实际上都是欧阳修、朱熹等人教给门人弟子的。现代教育体系同样给予阅读教学以崇高的地位。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语文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阅读又是语文教育最为重要的部分。然而,随着我国语言文字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理工学科的日益强势,随着电子信息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学习的问题日益明显,“少、慢、差、费”成为人们诟病语文教育的重要原因,学生阅读兴趣的丧失,则使更多有识之士痛心疾首。为了改变改学生阅读以及阅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新时期以来,大家对阅读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个性化阅读、主体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批注式阅读、原形阅读、班级读书会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重要主张。这些主张在为阅读教学带来一线曙光的同时,也表明了我国阅读教学需要更多的、更加深刻的变革。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背景

在诸多阅读及阅读教学改革中,多文本阅读显得特别突出。它一方面和个性化阅读、主体性阅读一样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另一方面则充分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提出了非常具体的策略,切合实际解决我国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一篇带多篇、单元整组、主题阅读、整本书阅读等等都具有这样的特征。群文阅读正是在总结这些阅读方式以及阅读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思想和策略体系。群文阅读教学有三个重要的理论来源:阅读的广泛性;阅读对于心智模式的转换;多文本阅读及其教学。

阅读的广泛性在古人那里已经有很多的论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博览群书也是古人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不二法门。著名阅读教学专家刘守立在《“大而化之”阅读教学观刍议》的论文中,他提出阅读教学要立足于“大”,既包括在方式上的大体、近似,也包括要扩大阅读的数量和范围。他同时提出语文教学要体现整体教学原则、近似教学原则和扩散教学原则,其中扩散教学原则就是要求在一定数量和范围内多读,相关文章、回读文章和整本的书都是阅读教学应该扩散的范围;近似性原则则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阅读质量近似阅读物的质量”,这一点不仅对于一些教材选文质量的低下提出了警告,而且也为拓展阅读材料提出了很高的期望。新课程改革以来,如何扩大阅读范围、开阔学生视野、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等方面的问题得到理论工作者的进一步关注。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依据语文课程的特征,提出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张廷凯研究员则着力研究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提出要扩展学生学习的范围,突破教科书的内容制约,在语文教育方面则通过班级读书会等方式来把课内和课外连接起来。其余的如主题阅读、一篇带多篇等等,也大都围绕着阅读的广泛性进行开拓。

阅读既是对语言文字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学习,更是思维方式的开阔。美国知名学者彼得·圣吉提出了“心智模式”的概念,这一概念融合了知识、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制约着人生和事业的发展。阅读可以让我们看到与自己不同的心灵、人生和世界,在对不同的理解中来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应该指向解放而非束缚。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却用单一的文本、标准的思想、固化的情感来束缚学生,显然违背了阅读自身的意义。所以新课程改革以来,个性化阅读、主体性阅读都是指向这个方面的研究,但可惜的是,并没有在具体实践上提出更多可行性的策略。

多文本阅读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并不陌生,博览群书历来是走向学问的必经之路。然而随着应试教育影响的加重,教师和学生越来越局限于教科书而不能自拔,最终形成了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局面。所以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者一直强调要打破教科书的限制,走向多文本阅读。这种多文本阅读及其教学包括不同的层级,第一个层级以教材为主,但是强调单元整合,以增加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提升语文学校效率,以“单元整组”阅读教学为代表;第二个层级突破了教材,强调以课内、教材内的文本为主,增加课外、教材外的语篇阅读,“一篇带多篇”基本上是这个思路;第三个层级和上述思路一样,但是则把范围扩展到整本书的阅读,强调“整本书阅读”或者“一本带多本”的阅读;第四个层级实际上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需要有一个核心主题,阅读教学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以“主题阅读”为代表;第五个层次则期望把课内和课外阅读打通,引导学生走向更加宽广的阅读世界,具体的形式以“班级读书会”为典型,更加灵活的则以“书香校园”的建设为典型。

群文阅读教学是在上述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台湾学者赵镜中、吴敏而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论述,大陆的名师蒋军晶等人则对之进行了实践上的演绎。从目前来看,群文阅读教学不仅强调多文本的阅读形式,而且融入了文本互织、解放心智模式、开发思维能力等新的教育思想,是对阅读以及阅读教学理论的新贡献。

(三)语文新课标与群文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新课标也对群文阅读教学所涉及的教育目标十分重视。概括来说,新课标从以下几个层面揭示了群文阅读的必要性。

1. 理念层面。不管是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是2012年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样一个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新课标充分关注到了开阔学生视野的重要性,而开阔视野的实现需要通过不同内容和方法。群文阅读教学实际上也是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让学生与不同的思维方式碰撞、对话,从而真正能够开阔视野,提升语文学习效率。

2. 学习途径。新课标提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阅读的途径,提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形成语文素养。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从而获得有效的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3. 学习方式。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进一步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群文阅读提倡的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教学方式。在教学建议部分,新课标提出的多数建议都与群文阅读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第一点就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学生的学习的主人,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和群文阅读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完全一致。第二点提出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进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拓展课程资源,这也正是群文阅读教学所采用的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和课程资源利用形式。第三点提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群文阅读教学对此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通过大量的不同文本,让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第五点提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尤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些有关阅读教学的指导,也正是群文阅读教学所努力探索的。

可见,群文阅读教学并非空穴来风,它符合语文新课程的理念,也是语文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创造性的体现。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一)群文阅读的内涵

所谓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就选文内容展开集体建构,最终对选文理解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教学既是对教学内容观念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突破。 在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中,包含着如下几个重要概念: 1.选文

所谓选文,就是依据教学需要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的一组文本。选文可能是文学性的,如小说、散文、诗歌等;也可能是实用性的,比如应用文等。一组选文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议题,围绕着议题可以展开阅读教学。 2. 议题

在群文阅读中,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一组选文中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议题。议题的最大特征在于可讨论性,也就是说议题给予读者一个思考和赋予意义的空间,让读者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与文本对话,从而形成不同见解。 3. 集体建构

一般理解都是在个人意义上来讨论的,主要是从个人意义的角度来看是如何展开意义建构的。然而课堂上语文阅读的过程却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要真正克服教师教知识或学生学知识的思想,而把课堂教学的过程视为师生集体建构的过程。所谓集体建构,就是在个人智慧的基础上,就是不事先确定议题的答案,师生一起共享智慧,在共享中逐步构建文本的意义,在教师、学生和文本的视野融合中形成共识。集体建构以参与者的不同意见为基础,以对他人意见的倾听、认同和接纳为核心,以形成共识为目标。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辨析

在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出现之前,也有一些类似的概念,比如一篇带多篇、主题阅读、单元整组、整本书教学等。虽然群文阅读和这些概念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有效地区分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群文阅读特性。 1. 群文阅读与“一篇带多篇” “ 一篇带多篇”或者“一文带多文”是以一篇文章为核心,带动多篇文章阅读。这里的“多篇文章”,大多指的是同一单元的文章,并未超出教材的范围,也有一些人探索了教材之外的文章。一篇带多篇的重要目的是增加儿童的阅读量,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兴趣。

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教学方法和群文阅读的最大不同,在于群文阅读所选的一组文章有着非常自觉的贯穿线索,那就是“议题”,而且议题有着非常深刻的教育学含义,不管在形式上还是思想上都有巨大的突破。虽然部分语文教师在实践“一篇带多篇”的时候也会采用“专题”作为线索,但其自觉意识不足,所以只算是在形式上而非思想上对语文教学的突破。 2. 群文阅读与单元整组

单元整组教学是基于教材、“基于文本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执教者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 甚至再开发后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它的产生是基于现行教材以“主题单元”进行编排这样一个事实,其目的是为了“用好教材”,提升教学效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一篇带多篇”的升级版,

群文阅读在某些方面和单元整组是相一致的,也就是它在单元主题形成开放性议题的情况下不回避单元整组的形式,但是它又超越了单元整组,更多地采用教材外的语篇,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材选文的限制,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此外,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群文阅读中的“议题”是开放性的而非如单元整组那样是由教材“给予”的,从而可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理念。 3. 群文阅读与主题阅读

根据刘宪华的解释,主题阅读就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对一组选文展开教学,教学的展开主要按照“例文———主题———专题———文

化成果”的逻辑。有主题的阅读就是要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文章要以 “激扬向上、自信人生”为基调。二是以“真”为第一要义。主题阅读最重要的概念和突破在于“主题”,也就是“拥有明确的人文内涵并成序列”的专题,比如“爱”、“爱科学”等。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群文阅读也可以说是有“主题”的一组选文的阅读,部分群文阅读的“议题”是主题式的。但群文阅读坚持用“议题”非“主题”却恰恰表明它与主题阅读的不同。首先,“议题”比主题更加宽泛,不仅包括“人文内涵”,也包括语文知识、情感体验、语感体验等,以使群文阅读更符合语文素养提升的要求;其次,“议题”具有可议论性,它对学生是开放的,是学生可以深度参与建构的,而“主题”则是成人选定,并把其人文内涵“强制性”地传递给学生,本身就违背了多文本阅读所带来的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特质;最后,主题阅读关注学生的人文思想的体验和建构,而群文阅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多文本来发现看待同一事物或问题的不同角度,在阅读中转换心智模式,获得心灵成长。

(三)群文阅读教学的特征

群文阅读教学有着自身的特征,符合这些特征的教学才是群文阅读的教学。 1. 开放性

群文阅读的开放性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议题的开放性,群文阅读的议题可以是语文知识,也可以是语感、文感和情感,同时,议题面向学生是开放的,并不事先规定议题的思想方向或者答案方向,需要教师、学生、多个文本在一起互动而产生建构性的共识;第二,教学结构的开放性,群文阅读教学强调教师设置足够宽泛的议题把学生引入思考和讨论之中,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参与到对话之中来;第三,师生互动的开放性,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倾向于告诉学生固定的答案,而是组织学生一起围绕着文本进行建构;第四,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来自学生的声音,从来不轻易否定每一个答案,而是引领大家在理解、比较中活动认同和共识。 2. 主体性

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表自己的理解。事实上,开放性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奠定了基础,只有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学习空间和思维时间,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真正展现出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主体性是通过自主学习和尊重差异体现出来。 3. 交互性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交互性主要有两层含义:第一,群文阅读的过程,是多文本相互交织形成议题的总体结构的过程;第二,群文阅读的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在交互中产生新的视界融合的过程。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交互性是通过积极的倾听和集体建构来实现的,正是经由倾听和集体建构的过程整个班级师生围绕议题和选文构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4. 探究性

群文阅读教学是师生一起围绕着议题和文本不断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和文本交互作用的历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事先确定的既定答案,新的思想在其中不断浮现出来,然后又不断与已有的见解产生视界融合。因此,没有谁能够预计最终大家会发现什么,而且究竟会发现什么也不是最重要的,最为重要的是经历这一过程,不断地改善师生对世界的理解,改善师生的心智模式。

三、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及其选文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是十分核心的一个词汇,议题的确定以及通过议题选文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群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议题的特征

1. 关键性。能够作为议题的,必须是一组选文中的关键或者中心所在,而不是其中的一个零碎或者片段,这样才能够保证通过有限的议题深入阅读这一组选文。比如以“雅量”作为议题的一组选文,最好每一篇文章都必须以雅量为主旨,或者“雅量”是贯串这组选文的关键线索。

2. 贯通性。议题要能够贯通一组选文,是这组选文的一致之处,而且在选文中比较显著,这样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发现这一议题,从而展开深入的探索。 3. 可议论性。所谓可议论性,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大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了不同的理解才有了议论的可能性。换句话说,议题就是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积极参与的空间。

4. 开放性。和可议论性相一致,议题必须是开放的,不仅具有选文内的可能性,而且可能具有超越选文的可能性。只有开放的议题此能够真正给学生的思维带来解放,引领学生心智模式产生突破。

(二)依据议题选文

在选文确定之后,依据议题组织选文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读物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阅读的质量,我们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一定的结构来选择一组好的文章。 1. 选文的标准

(1)议题贯通。这是前面已经反复强调的标准,如果没有贯通的主要议题,群文阅读教学是无法展开的。

(2)文质兼美。也就是说,选文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有一定的文采和美感,同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性,具有真善美的特性,充分体现“文以载道”传统文风。

(3)难度适中。选文要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征,包括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文章篇幅等都要考虑在内。

(4)结合生活。文章要符合不同年龄学生的生活特征,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他们的生活世界,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 2. 选文结构

依据现有的实践,根据议题进行选文可以采用以下结构展开:

(1)主附篇结构。这种结构的选文是首先选定一个富有价值的语篇,然后对之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抽取出关键之处作为议题,然后依据这一议题选择其他语篇形成一组选文。主篇可以是教材上的文章,也可以是教材外的文章,教材上的文章也可以作为附篇的性水存在。

(2)同心圆结构。这种结构的选文适合大型的综合性群文阅读教学。它的做法也是首先选出一个蕴涵着多个议题的主篇,然后依据不同的议题选择不同组文章,展开多议题的群文阅读教学。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可以产生两个议题:“细节的作用”和“父爱”,前者是一个知识议题,后者是一个文感议题,每一个议题都可以选择一组选文来展开系统的群文阅读教学。

(3)拓展式结构。这种结构的选文是在主附篇结构的基础上的拓展,也就是首先依照主附篇的选文方法选择一组选文,按照一个议题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一个议题在拓展到另外一个议题,再建构一个新的议题,形成一组新的选文。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首先以“父爱”为议题展开选文和教学,而后再由“父爱”引起另外一个议题:“父爱和母爱的不同”,围绕这一议题形成一组选文和新一轮的群文阅读教学。

(4)并列式结构。顾名思义,并列式结构就是部分主附篇,其选文的策略可以和主附篇一样,但是在具体教学的时候则以整体的选文为对象,部分主次。 可见,上述四种选文结构蕴涵了不同的选文策略和教学策略,以主附篇结构为主,有能力的教师可以尝试其他结构的选文方式。同时,上述四种结构也并非穷举,随着群文阅读教学的深入,教师们会发现更多的选文结构。

四、群文阅读教学的模式

对于教学模式人们有不同的见解。美国学者乔伊斯和威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或其他环境中的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南京师大吴也显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西南大学李森教授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实践活动方式。”上述概念都有可取之处,综合这些概念以及群文阅读教学自身的特性,我们认为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群文阅读教学理论基础上,依据学生在群文阅读过程中心智模式的变化过程所形成的可以指导教学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可能一次性地完成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也可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次循环,以帮助师生形成更高层次的视界融合。依照这一概念,群文阅读教学的模式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熟悉文本,设立情境;抓住关键,建构议题;围绕议题,展开对话;聚集焦点,凝聚共识。

(一)熟悉文本,设立情境 要对一组选文展开阅读教学,教师和学生首要做的,就是要对文本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在此基础上师生才能够发现议题,就议题展示深入的探究。熟悉文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但是更建议在课外展开,因为课外的时间更丰富一些,同时由于课堂上要用这些选文,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在学生熟悉文本之后,教师要充分地利用文本的特性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为议题的建构提供一个有效的场景。情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问题情境,可以是现实场景,也可以是故事场景等。比如,以朱自清《背影》的一组选文为例,如果是主附篇结构的话,教师就可以直接问学生:“同学们,读了《背影》一课之后,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地方呢?”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入到文本的主要情境中了,为后面议题的出现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抓住关键,建构议题

在进入创设的情境之后,一些学生可能会为一些细节所迷失。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有足够的警醒不能被一些细枝末节所绊住,把课堂引向歧途。而是要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头脑清醒地把握住选文的关键之处,引导大家发现真正的议题所在,把议题建构起来。

在这里可能一些人会提出疑问:选文的时候不是依据议题了吗?为什么这里还要建构议题?这里对议题的建构主要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在选文前所选择的议题虽然非常重要,但是进入教学场景之后,教师不能为那些议题所束缚,因为学生可能会发现新的、更重要的议题,教师因此不能“死拉硬拽”强制学生进入自己事先设定的议题,相反要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这一议题是大家一起发现或建构起来的,这样他们才更有动力解决。第二,选文的议题虽然事先有所选择,但是可能并非问题的根本所在,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议题的“核心”显露出来。比如《背影》系列文章,最初选择的是以“父爱”为议题,经过大家讨论,才发现“父爱的表达”才是关键,这样一个合适的议题才被建构起来。

(三)围绕议题,展开对话

在议题建构起来之后,教师要能够用议题充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围绕着议题展开对话。这里的对话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因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他/她要确保整个对话是围绕着议题来展开的,要能够抓住主流观点又不遗漏各种声音,要能够认真倾听并及时抓住学生言语中出现的“线索”把话题引向深入,也要能够在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时抓住关键之处通过精辟的点拨打开学生的思路……

(四)聚集焦点,凝聚共识

经过深入的对话,师生围绕着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虽然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并且也对不同立场和观点的认可,如果到此止步,则实际使整个教学陷入一种多元主义的散漫和混乱,学生也会因为听到了不同的意见而变得犹豫不决而不是更加自信。因此,在这个时候,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师的以生为本的主导下,带领大家凝聚共识。

凝聚共识的关键,在于聚集焦点。所谓焦点,实际上就是不同意见之间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同时,有了共识,我们也就避免了多元主义的漫无目的,为教学保持自身目的的一致性和可能性提供了契机。

正如前面所言,这一模式是一种“教学结构理论模型”,既可以是宏观的,如果围绕着一个议题上一个月的课,最终发现其结构也大体如此;也可以是中观的,一节课下来,你会发现其结构也可能如此;还可以是微观的,一节课的某几个教学环节,也构成了这样的结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的朴素结构,真正体现了群文阅读教学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探索的过程以及集体建构、达致共识的过程。

第二篇: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心得

2013年9月有幸聆听了韩兴娥老师的讲座,讲座中让我惊讶而又感兴趣的是韩老师的“课内海量阅读”,她的弟子融汇百科、贯通古今,有着强烈的自学能力、民主意识、求知欲望。而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中也规定,第

一、

二、三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世界各国也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量,美国纽约州规定小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以小学语文12册教材、每册教材平均30篇课文、每篇课文平均500字计算,阅读总量只有15万字左右,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看来让学生更多、更快、更好、更深的阅读势在必行。

总结自己这些年所教的学生发现,凡是喜欢阅读的学生都是成绩优异,自主性较强、全面发展的孩子,相反,那些不喜欢阅读的孩子都是一些不喜欢表达,阅读、习作较难,学习较被动型的,因此阅读相当重要。再看我们的课堂,一节课教一篇课文,用大量的时间咬文嚼字、感情朗读,关注精读、朗读方法的指导,学生被动地答、被动地听,主体意识缺失,阅读兴趣降低。语文学到最后不会写作,阅读题越来越难,学生看阅读题、古文就像看天文,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按时完成教科书规定的任务,培养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阅读量,爱上阅读,自主学习呢?针对我班学生的综合情况,四年级上册我每周、每月都像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当然,自觉的孩子、爱读书的孩子爱不释手,可不爱读书的孩子呢,是在父母的督促中勉强完成了一本,读得相当艰难。而且这还要利用课余时间,成绩困难的孩子学业本来已经感觉很重了,还要阅读,可以想像有多么不愿意,还有一部分孩子读得囫囵吞枣,阅读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我在其中也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当时我就在想能不能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既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我来说具有非常大的挑战:如何选取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如何呈现文章,如何提问让群文横向联合起来,如何教给学生学习同类文章的方法等。在教学第五组课文“生命”,我借鉴其他老师的教法做了如下设计:

(一)、主题回顾:孩子们,从第五单元课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谈读每篇课文的感受)。

(二)、阅读概览:

1、布置大家阅读《百合花开》中4篇以生命为主题的文章,并填写了《助读记录卡》。并在小组间相互交流,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可以读一读,也可以再讨论。

2、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主要内容或者感受?(相机从不同的角度提问,让学生感受中心)。

3、和同学分享书中的精彩片段或自己的心得。

(三)、总结、拓展:面对着有些深沉和厚重的“生命”一词,你还会想起哪些人,哪些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自己从一个个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例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同时还知道抓关键词句中体会中心。让我觉得惊喜的是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最终有所发现,真正体现了多学少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教师只在关键时候教,教在关键处。当然,对于此次教学活动,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班上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并解决,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用多种阅读方法按时阅读完文章并从中罗列出有用的、关键的信息。因此,还要因材施教设计相应合理的教学活动,用有步骤、有程序的阅读策略教学,才有可能缩短儿童天生能力间的差距,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尝到群文阅读的甜头,提高语文素养。

群文阅读让孩子在比较阅读中学习阅读,让孩子在质疑、分享中将阅读过程处理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当然,群文阅读也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后,我将在教学中注重这方面的学习与实践,以期提高教学的质量。

第三篇: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共识策略实践研究》

东方红小学群文阅读课题组

《构建群文阅读教学共识策略实践研究》课题于2014年7月提出,2014年12月被四川省教育科所普助金立项课题(课题立项编号为)。两年来,在省市县教育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圆满完成课题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下面分别从认识、实践、成效、经验和反思等五个方面汇报一下课题的研究情况。

一、 认 识 篇

课题研究不仅是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落实这一核心理念的主阵地,而高效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2014组织了全校性的课堂“群文阅读教学”,对校内所有小学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地调研。调研结果令人震惊:课堂教学中“满堂问”、“满堂放”、“满堂动”、“满堂夸”的现象在各班中不同程度存在,课堂教学在看似“生动活泼”的过程中失去了有效性,在貌似课改的大旗下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面对调研结果,针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阅读教学出现的一种随意、离散、低效的现象,我校教育同仁经过研讨一致认为,要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引导全校教师深入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出注重整体性而使课堂显得紧凑而流畅,注重简约性而使课堂显得开放而高效的活力课堂。从2010年秋季开始至今,课题组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终于成功构建阅读教学“点线面体” 活力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 在研究中,我们坚守新课程理念,优化教育行为,认真落实“有效——高效——优效——活力”课堂追求的目标和境界,使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与同学间的对话有立体互动、有实质内容、有知识深度,构建既有共性又个性的阅读体验,促进学生知识结构重组的最优化。

(一)研究的基本设想是:一心、五观、四性、三探寻

构建“对话式”的活力课堂 ,是针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阅读教学出现的一种随意、离散、低效的现象,而注重整体性而使课堂显得紧凑而流畅,注重简约性而使课堂显得开放而高效的活力课堂。

(1)“一心”是指树立“对话共同体有效参与阅读教学”的核心理念 阅读教学对话作为人的对象、塑造人与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过程,它是以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和总体“生成”为旨意,指向的是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的是培养和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我们的语文教材是活的,更是美的,她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文中生动隽永的语言、清新优美的画面、高大丰满的艺术形象,总能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一次又一次的碰撞.我们的语文课堂应通过师生有效参与阅读教学对话,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挖掘这些美,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这些美,并在审美的轻松愉悦中获得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智慧的启迪.实现教师与学生在阅读对话中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和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一核心理念。

(2)五观:对话教学体现“教学目的观、过程观、师生观、评价观” 等主要观点

①教学目的观:由成材走向成人。对话教学以成人为根本鹄的,养成的是完整的人,从而在终极价值找回了“人”自己。学生以忘情的状态尽情舒展着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融贯在一起,生命的活力不断得以增强、生命内涵不断得到丰富、生命境界不断得到提升,学生的生命由此而获得向世界敞开的可能性,从而使学生在平等参与、真诚合作的对话中成为自我充分实现、主体性得以全面发展的生命实体。

②文本课程观:由教材走向文本。对话教学主张超越传统教材课程观的框架,用动态生成的观点,重新全面认识课程,形成文本式课程观。文本式课程观是对传统式课程观的超越,同时也超越了教材式课程所构筑的封闭的科学世界。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知识与价值的融合,一方面继承了生活世界的真切性,另一方面又保留了科学世界的逻辑性,从而有效弥合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断裂。由教材走向文本旨在将教材转化为师生共同交流的文本,师生通过文本进行着表达与倾听、交流与探究。文本课程观认为课程内容应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疑问性和启发性,并且需要达成一种促进探索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诱发、鼓励师生去阐释并与文本进行真正的对话。

③教学过程观:师生精神相遇,共享经验。在对话教学中,教学过程将呈现出新的特点。教学将不再意味着教师以独白的方式向学生单向传递、教授和灌输知识,也不再意味着学生只从教师那里被动地接纳、领受和贮存知识,而是两者都以活动主体的身份共同步入教学的“之间”领域(即主体间性领域),在那里,双方精神相遇,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着教学的意义,提升着生命的价值,享受着诗意的人生。

④平等师生观:由我—他走向我—你。在对话教学中,师生双方由“独白教学”中把对方看作对象的我—他关系,走向与对方一起互相承认、共同参与、密切合作,享受着理解、沟通、和谐的我—你对话关系。教学活动是以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为基础,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辩证统一的过程。教师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任何一方都不把对方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双方是一种平等、民主、自由、公正、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学生通过与教师的相遇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教育,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⑤全面评价观:着眼发展,注重整体,强调意义。对话教学评价首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多方面对话能力及对话潜能的发展。其次注重人及教学的整体评价。既要关注对话的结果,更要关注对话的过程;既要考虑师生的现有经验,更要着眼于师生在对话中的生成性知识。再次,对话教学评价是强调知识的、教学的及人生的意义的评价。

(3)“四性”是指“预见性、自主性、开放性、和谐性 ①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体现预见性。

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课前,教师要跟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应先抛开教参,自己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课文,在熟读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对文本有了一定的见解后,再来认真地看一看教学参考,这样才会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弄清作者表达的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现文本的内涵所在,挖掘出能引起学生兴奋的探究点,才能找到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口。

②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体现自主性。

从对话的理论看,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对话,读者进行阅读,并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更不是为了机械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在获得作品意义的驱动下,进行着内省和反思,或者说是文本激活了读者的思想感情。刘勰所谓“披情入文”,孟子所谓“以意逆志”都包含了阅读过程中的心灵的对话。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主体直接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语文教科书中一篇篇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有人说:“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这句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书要把书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要调动自身的经验去进行心灵的交流。而阅读教学不正是读书吗?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直接对话。课前不要限定具体的读书目标,完全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去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走向同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合作、展开讨论、深入探究,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的主阵地。

③学生与学生对话,体现开放性。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包括同桌的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几种对话的模式。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真正彻底地摒弃自己唱主角,几个优秀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甚至听众的状况,要让所有学生动起来,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落到实处。“一千个读者心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也罢,教学也罢,在阅读教学中,每个人对课文都有自己的见地,一个人发表的看法,对于其他人便是一种收获。学生之间的对话无处不在,它能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在生生对话中不乏有研讨,辨论,不乏有新思想。也正是他们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当学生有一定的领悟和体验时,组织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激烈的讨论后,要有效地引导他们交流汇报自己的理解情况。

④教师与学生对话,体现和谐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全新的“对话”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舍弃“灌输者”的角度意识,把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者”“平等对话者”的位置上,以平和、真诚的态度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沟通,这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保障,是老师观念转变的一个标志。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一种宽松的教学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4)“三探寻”是对阅读教学对话过程“课前有定招------预设、课中有变招------生成、课后回马招------拓展”等三方面的策略探究。用“定招、变招、无招胜有招”相辅相成的思想,充分把握、设计课堂教学的话题,学生主动与文本、与教师、与同学、与活动等要素进行参与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智慧生成对话学习共同体的一个动态参与系统,体现出阅读课堂教学追求一种“有效——高效——优效——活力”的目标境界。

2.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对对话教学理论的实践与研究,在课堂上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2)通过对话教学的研究活动,把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个性的人,并能在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3)通过对话教学的研究,改革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阅读体验,初步确立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操作层面的策略。

3.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阅读教学中对话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反思,从“问答”走向“对话”,从“枯燥的思维状态”走向“丰富的精神状态”。

(2)小学阅读教学中对话方式的构建;

(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的策略探究教学策略:课前预设策略、课中生成策略、课后拓展策略。

4.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伽达默尔的现代哲学解释学、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等理论的研究,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小学语文对话课堂教学的最新情况,给课题的实践研究以有力指导。

(2)行动研究法:课题组的老师参与研究,选择行动措施。重在实践,贵在探索。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

(3)案例研究法:深入课堂实际,记录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案例,分析案例的成败得失,并从中提炼教学思路。

(4)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形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的一种方法。它是对已经实行的工作实践,回过头来进行概括研究。

二、实 践 篇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课题组采用了“行政推动、科研引领、学校实践”的工作策略,构建了管理、培训、教科研 “一体化”的模式,切实推进了课题研究的进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多措并举求实效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为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将课题研究列入全校的语文工作计划,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1.组织保障

为使研究顺利进行,该课题设立领导组织,工作组织等两种层面的组织形式,以保障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与高效益。

领导组,是由校长、教科室主任、组成领导性小组,负责对该课题的确立及研究的监控与调节,既是该课题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案的提出者、设计者,同时也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的操作者,承担或参与该项目的主要研究任务,协调课题组成员的力量,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展开,提供完成课题所需经费、时间、人员,培训实验队伍,解决实验过程中重大疑难问题,加强与各级部门的联系,申请并组织成果鉴定,宣传推广研究成果等。

工作组,由教研组长、有一定实践的骨干教师及普通参研教师组成,其主要任务是按研究方案进行具体实施,观察,记录及整理研究资料,收集信息,撰写教学反思、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等。

2.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科研制度。 (1)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奖励对课题研究有贡献者。

(2)建立和完善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会议制度。

(3)建立专题性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制度,建立教师反思性学习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反思意识,规范教学反思行为。

3.跟踪落实。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领导小组成员定期检查,督促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指导组成员则定期下校,指导该模式的课堂教学。市县领导也非常关注该模式在小学段的实施,多次强调要“集全市之智搞好课题”,“切实将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二)专业引领为课题研究把握方向

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共识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县内外、市内外、省内外的专家们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1、理论引领 课题研究之初,针对实验教师思想不明确,认识不到位,行动不积极等问题,省市教科所、县教研室教研员及时总结问题原因,疏理工作思路,强化理论引领力度,共进行了多次培训,使所有实验教师正确认识到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解放了思想、统一了认识、凝聚了力量。

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从系统理论、有效参与理论等方面进行细致地解读阅读教学“点线面体”的思路和实践操作策略,每两周安排一次实验教师全员培训,并把实验方法作为培训的主体内容,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夯实了理论基础。

2、实践引领

为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开展,课题组提出“三明、三新、三领”的科研策略。对课题组成员要求做到三明确:明确课题模式核心,明确模式基本操作流程、明确课堂交流的三个层次;对课题成员提出三新:观念更新、方法革新、理论创新;对课题成员提出三引领:一学期至少上一节示范课,撰写一份体现模式的教学设计,发表一篇结合个人课题成果的论文。

3、专家引领

县教研室副主任康宁钦、理论教研员刘荣福、语文教研员李俊林等多次深入实验校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惑进行专项指导;教研室李长彬主任也多次亲临学校了解课题研究情况;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定期组织和指导校骨干教师运用该模式为全校教师上示范课。

(三)基层实践为课题研究夯实基础

为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我们精心安排、分工合作、按步实施,确定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月。

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工作,制定课题研究的规章与课题研究方案,开题,为课题的顺利开展迈出坚实的第一步,为课题研究的展开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2.理论研究阶段:2014年2月——2014年5月。 结合我学校教学实际,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组成员认真分析教学现状,细致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实施方案;搜集整理文献,通过理论研究,提高认识,增强研究信心,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和深化提供保证。

3.行动研究阶段 2014年6月——2015年7月。 本阶段分为实验班展开研究阶段和扩大研究阶段。

本阶段中,研究成员要利用教学实践进行研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实施细节,不断积累摸索,运用多种研究方式深入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教法研讨、学法指导,共同学习。对研究阶段性成果及时整理适度在校内推广。

(1)实验班展开研究阶段:2014年6月——2015年7月

2014年6 月编定实验班。2014年7月 举行开题仪式。各语文教师进行一系列前期调查、测验,绘出统计表格,收集好原始资料。上交调查报告。

2014年11月,启动高段实验班、示范班,争取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做好扩大研究的准备。

2014年12月 各位教师上交研究报告。主要查阅文献资料,研究实效阅读教学的理论,撰写、论证、解读课题方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期测评,收集课题研究前期资料.课题中心组成员先行研究。课题组成员要随时记下研究步骤、心得体会,要定期向课题组提交自己撰写的论文。

2015年1月 进行阶段测验,对照前后检验实验效果。并上交教学案例。

2015年3月 做阶段性研究小结,上交论文、反思。

2015年4月 第二批实验班投入实验。

2015年5月 举办一次公开教学活动。

2015年6月 组织一次外出交流活动。

2015年7月 进行中期测验,阶段总结。论文、反思、案例进行归类。

(2)扩大研究阶段:2015年8月——2016年2月。

主要是通过课题研究课公开教学,以课题公开课课堂教学研讨制度为操作准绳,进行全校性的研究,逐步形成有效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及策略。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 4.总结阶段: 2016年3月——2016年5月。

改进和完善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成果汇编,申请课题结题验收,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与总结。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做好课题研究总结。

(2) 撰写东方红小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策略实践研究 》课题成果展专刊。

(3)申请结题。

三、成 效 篇

依靠强力的行政推动、专业的科研引领,加上基层学校的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表现为“一个反应,两个转变,三项发展”。

(一)一个反应

通过课题实践,我们深切感受到来自于家庭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家长们一致反映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解决了当前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诸如学生喜欢上学了,学习自主性增强了,可供学生自主支配读书的时间多了,孩子显得比过去活泼了等等。

东小一位学生家长说:孩子转学到东小实验班一年多,我明显感到孩子长大了,知道看课外书了,也能较安静地听人讲话,不像原来那样缺乏秩序感和规则意识。在家家长叫他,他能很快回应并去做让他做的事情。以前在家里做作业,一遇到不会的,就大发脾气,不是扔课本就是摔东西……现在真的是变了另一个人似的。真是由衷地感谢学校。

(二)两个转变

1.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全面的转变——由传统转变为灵活,由主体转变为主导,由单一转变为多样。教师也由此走上了幸福的教学之路。

东小的张老师就是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名具有十余年教学经历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之前,常常存在着诸多困惑: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不喜欢;质量上不去,自己也苦恼。在运用了本模式之后,他欣喜地感觉到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成语中的项羽》一课时,张老师通过精彩的“导入”,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在学生认真的自学、积极的生生交流、思辨的师生交流后,学生自主得出自己与文中敢于向老师挑战的学生相比 ,得出原文中的出现的这种情况与实际课堂上也会偶然出现相似的情况这一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运用学过的有关的知识,敢于质疑教师知识的权威性。整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张老师很有感触地说:“点线面体”这一模式确实解决了我多年的困惑。

2. 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转变——由被动参与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自我积累转变为成果共享。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所带来的尊重差异,求同比异的乐趣。 东小6年级6班的同学就深有体会。在课题研究开始之前,每次课堂上总感觉自己跟着别人的想法在走,没有自我思考的空间。自参加实验课堂以来,她欣喜地告诉妈妈:我爱上语文课了,更爱我们老师了。因为我上课可以自由表达我的想法了,可以读更多的课外书了,可以各抒己见,在大家的观点中碰撞、争鸣,我感觉我真棒!

(三)三项发展

1. 教师的个人素养得以发展。自实验工作开展以来,参加实验的教师个人素养有了全面的提升,加强了职业道德,提升了教学能力,同时培养了反思习惯和探索精神,并且能够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最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之中,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

2.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得到了全面发展。尤其在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方面效果更加明显。现在的课堂,学生已经具备了质疑的能力,并且善于交流、善于表达。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实验校的学生中,小组讨论发言率到达100%,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学生到达92%。

3.学校教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实验以来,各实验校的教育科研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一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素质整体提升又反过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使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同时教育科研成为了强化学校特色的催化剂,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几年中,我们获评市、县级科研先进学校 ,申报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多项获奖。

四、 经 验 篇

从本课题的提出、立项到最终的实践推广,课题组历经了面对困难与克服困难的艰难历程。在过程中,我们也摸索出了一些成熟的经验。

(一)行政推动是课题研究的保障

1.行政的政策导向,决定着课题研究的操作思路。评价的适度倾斜,会激发实验校强大的内驱力,从而转化为学校的自觉行动,使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

2.行政的引领作用,决定着课题工作的成效。通过科室包片,收集问题,解决困难,既起到督查作用,又发挥桥梁作用,更重要的是用务实的思路、求实的精神、扎实的作风影响着课题工作的开展。

3.行政的保障功能,决定着课题工作的实验成效。以往的课题研究,都是基于一所学校,立足一所学校,单兵作战,形不成合力。本次课题研究,在行政的统一协调下,我们实现了市教育局、县教研室、学校的三方合力,使课题研究取得成效。

(二)科研引领是课题研究的核心

东方红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通过典型引路、专业指导、理论提升等形式,充分发挥了科研引领的作用,推进了“点线面体”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提高了语文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科研引领与课题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将教育科研理念转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在理论研究中有实践体会,在实践中有理论思考。教研员的工作重心下移,与基层教师“联线”,在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双优”。在此过程中,教师成为研究者,得到了专业成长,也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

五、 反 思 篇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有效策略实践研究”的操作策略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但是,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些具体环节还存在着不足。如有些教师因思想观念的限制而没有完全“活”起来,部分实践课没能达到理想效果。所以,今后我们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巩固研究成果,力求从以下两方面取得突破。

( 一)拓展研究网络,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我们将继续集全区之智,不断拓展研究网络,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一是完善学校的行政推动网络;二是组建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各学科教研网络;三是挖掘学校潜力,加强各教研组之间的交流,形成同伴互助的科研网络,促进教师专业化不断成长。同时,要将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推动课题纵深发展。

(二)加强科研力量,扩充课题组成员

随着研究范围和学科的扩展,课题组人员必须扩充。一是特聘省、市教科所教研员,进行学科指导;二是特邀重庆教育学、心理学相关教授,进行理论提升;三是吸收语文科目以外的省、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点线面体”操作策略在其他科目的实践研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深深体会到,如果能让学生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交流中领悟,就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就能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掘出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篇:小学群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有力地见证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方法,阅读兴趣与自主阅读的习惯的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群文阅读 作文教学 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1-01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简单地讲,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小学阶段的群文阅读以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主题单元课文为载体,结合单元主题,拟定学习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一节课内针对一篇精讲课文自主探究出该单元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本单元其他三四篇课文和相关课外读物。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关于群文阅读的研究

此概念来自日本佐藤学教授倡导的群书阅读,他在其《课程评论――走向公共性的重建》《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等著作中提出“群书阅读”观念,倡导学习共同体;其后,台湾香港的教育家将此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称为多文本阅读或群文阅读。而“群文”一词最早由台湾小语会理事长赵镜中教授,在全国第七届阅读教学观摩会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从现状来看,目前国内对“群文阅读”的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偶见一些零散的研究(更像经验的交流)和探索(课堂教学的尝试)还是比较浅显的,并没有上升到教育理论的层面,对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模式来说,仍然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建构。

2.关于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研究

几十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广大教师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其中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但读和写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狭义的“一一对应”关系,或围绕抓对应训练选编阅读教材,不利于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但目前的现状是儿童阅读量少,阅读能力普遍不高,阅读内容远离儿童生活,阅读方法不够系统。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书面语言接触得不够多,文字表达能力差,往往作文时言不从心,词不达意,语不成句。同时,因为学生对文章的章法结构十分生疏,不懂得如何结构文章,如何选材,如何立意行文。作文时想一句,写一句,如挤牙膏,很少能写出好文章。因此,教学生写作文,功夫应下在课外阅读上,扩大阅读量,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把群文阅读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能真正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并从阅读中学会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提高写作能力。

二、课题的提出

没有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校的学生,也要博览群书,方能摆脱平庸,演绎精彩的人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就越需要阅读。

小学生六年时间,只读十二本教材。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单靠一本语文教材是学不好语文的。单靠课堂40分钟也是学不好语文的。没有课外海量的阅读积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谈作文教学是空中楼阁。每周一次的作文暴露出的语言匮乏,素材缺失,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等问题,让学生只能像挤牙膏一样举步维艰。有的干脆抄袭克隆,应付了事。因此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成为解决作文教学难题的不二法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把群文阅读和作文教学的结合作为本次研究的主题。

1.研究的理论意义

(1)实现素质教育的理念。群文阅读及作文教学策略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让学生愿意读,学会读。读而有获、读而能用。直至乐读、乐写。迅速提升小学语文素养。为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多读书对写作诗文的重要意义。作文教学要有成就,功夫也不应单在写作技巧写作构思、立意上下功夫。应在课外阅读上扩大阅读量,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为此,我们确立了“群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研究,探索群文阅读及作文高效模式,为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深化“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课程改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根植于生活,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研究的实践意义

(1)通过研究,构建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读写结合的群文阅读教学,让阅读教学目标更明确,方向更精准,更好的服务于写作教学。

(2)以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反复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在初始加以指导,精选读的内容,使之成为语文教学辅助材料。当兴趣被激发后,要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中心,在充分阅读基础上,注意写作训练。

三、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

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精神,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在理解、积累、表达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拓宽学生写作思路,会选择素材,会挖掘提炼主题,创新性地写作,讲真话,抒真情,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教师层面

通过实验我们要探索出一些课内读写结合和课外读写结合的有效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初步形成“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制定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的方案。初步摸索出具有特色的群文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模式。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提高专业化水平,实现教师充分的职业发展,从而为学校打造一支优秀的教研队伍。使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特色鲜明。

第五篇:“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与创新策略研究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 所属地方 所属市)

摘要:“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仅是一种创新,也是当下教育变革细节中的重要部分,可以很好的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本文针对“群文阅读”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对其的教学价值与作用进行分析研究,为老师的教学增添了新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阅读方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提出了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策略,适应于现在的教育环境,希望可以使这种教学方式更为广泛的应用,提高学生对阅读或者语文学习的兴趣爱好,也是给教育工作者的一点参考。 关键词:群文阅读;教学价值;创新研究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

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

(一)阅读数量不断累积,让学生“博览群书”。

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朗读课文是教师的一大方式,不断地记忆与阅读不同的书籍也是奠定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多读书,多阅读精美的文章,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对中国语言精炼与应用的掌控能力,更能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世界各国也非常重视儿童的阅读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群文阅读教学,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有效阅读量,这里的阅读量不仅是囫囵吞枣的阅读,而是带有思考和比较的阅读,让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章思路,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准备。

(二)群文阅读在对比中提高阅读速度。

传统的教学方式除了课本里的文章,几乎不涉及到课外的阅读,每篇课文的时间拉长,阅读速度逐步减退,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可以阅读五篇左右的文章,并且在特定时间内进行文章对比,对内容的思考,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由于群文阅读教学通常采用相同类型、方向或是相同作者的方式,学生可以很快的比较阅读文章,这种方式下的阅读速度在不断提升,提高了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群文阅读在思考中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节课教一篇文章,学生被动的听讲,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没有可比性,教师只好不停地问、不停地讲,学生具体掌握与否并没有准确的把握,主体意识缺失,阅读兴趣降低。群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参与了学习的过程体验,自主的进行阅读训练,自主的思考文章的深意,根据自己的思考陈述自己的观点,甚至互相倾听别人的想法见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群文阅读在综合归纳中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

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种阅读方式,三者不可替代。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节课教一篇课文,用大量时间进行咬文嚼字、感情朗读,关注精读、朗读方法的指导等。其实我们有时需要细嚼品味式的慢阅读,有时也需要整体把握式的快阅读。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不仅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关注略读、默读方法的指导,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中学群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对课文进行重组,实现纵向比较

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多篇文章,教师要注重加强各篇课文之间的联系,有效的实现知识间的迁移和比较,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在对教材内的课文进行重组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单元内重组;一是跨单元重组。现有的语文教材中,单元的划分是按照主题进行的,但是这种划分方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对课文进行重组时,可以选择“串珠成链”的方式,充分分析课文之间的异同,让知识在整体中发挥聚合效应,更加注重学生各种技能的专项训练。

(二)实现课内外文章之间的横向链接

尽管语文教材内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但是教材的篇幅有限,所以收录的文章也有限,而课外阅读内容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内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增加阅读量。教师在开发课外阅读资源时,要注意与教材之间的互补性,真正的实现丰富阅读内容。教师在选择课外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几点原则:(1)在对同一对象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可以选择主人公的文章,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主人公;(2)在对同一作品的某个片段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一下整本书的大致内容、精彩片段,激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3)在对同一作者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时,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推进课外专题阅读,实现整体联动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群文阅读,进而阅读专题系列的群书,就需要教师推进恰当的课外专题阅读,并进行恰当的指导,课外专题阅读指导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等。课外专题阅读课开展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范围,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型探索

(一)以图式获取文本信息

采取“图式”的直观表现方式,能够将教学内容与课堂练习有机结合起来,突出知识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图式”的形状可以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但是它们共同的作用:快速获取信息、有效重构信息。

1.表格式

“表格式图式”是群文阅读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某个阅读主题梳理文章,快速获取信息。 从表格式的图式中教师可以比较快速地了解学生的初步阅读状况,从中还可以了解到学生已有知识原点的分析,关注到学生思维习惯以及学习方式。这种表格式的图式在许多群文阅读中都可以使用,它简便易行,学生也易于操作。

2.意见柱形图

对于中学的学生来说,在快速阅读群文过程中,需要对所有的阅读信息作判断并选择所需要的信息。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意见柱形图对于辨别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都具有便捷、高效的指导作用。在这样的图式阅读过中,既可以检验学生阅读准确性,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思想,培养学生“思考性阅读”的能力。

(二)以图式构建认知结构

用图式法来阅读群文,可以改变多篇不同章节带给学生庞杂繁芜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说,学生在课文里经历了一番情感体验以后,跳出来,能冷静地对课文作一番思考,能作一番评价,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思考得越缜密、越深刻、越有见地,越能表明你理性思维的水平。 1.树形图式

这种结构类似于一棵大树,我们称之为“语文知识树”。这种知识树在群文阅读中,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知识体系由无序走向有序。这种知识树在单元组合式的群文阅读中使用比较广泛,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系统的单元阅读体系,整体认知单元文本。

2.蛛形图式

这种图式因其形状像蜘蛛而得名,其设计运用在于将零散的单篇文本设置一个对比点进行整合的过程。当我们将人物、事件、性格特点、表现手法等通过各种方式整合在一起后,我们要思考“作者在表达方式、谋篇布局”上的异同,感悟“同一主题下,情感的迸发与共鸣”,分享阅读。

五、总结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的被广大的教师应用。本文主要阐述了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价值和意义,群文教学有利于让学生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自身的阅读量,从而有效地掌握各种各样的阅读方法,真正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得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都得到的了提高,培养出学生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亚,骆文燕.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2(01).

2.朱庆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导语设计例谈[J].语文学刊,2012(16).

3.纪少莉.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语文学刊,2012(16).

上一篇:墙体砖裂缝处理方法下一篇:浅谈家校沟通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