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调研报告

2022-07-09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粮食产业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粮食产业调研报告

粮食产业化工作调研报告

做好粮食产业化工作 促进粮食经济大发展

粮食产业化工作可以理解为粮食作为产业,使之向理想的状态发生质变的过程。粮食产业含盖了粮食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质变即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促使做大做强;向产业链方向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订单收购”等形式,带动粮食、油料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

增强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知名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服务“三农”,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继土地革命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发展的第三次飞跃,是农业生产方式又一次新的革命性变革,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粮食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特殊商品,粮食产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创新粮食流通方式,强化粮食企业经营等,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产业化是粮食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1、产业化是粮食产业现代化和粮食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粮食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手段,由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粮食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使分散经营的小农户组合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粮食生产基地。这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改变了单纯从事原料生产的地位,改善了现行的投入机制,可以使资本和先进技术、农艺措施、现代装备有机地融入粮食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素质。同时产业化又是新形势下粮食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粮食市场化,主体多元化,经营多渠道,这是必然趋势。新的形势下,在粮食流通中继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这是中央一号文件充分肯定的。国有粮食企业要想发挥主渠道作用,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掌握充足的粮源,掌握粮源的最现实出路就是参与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订单粮食。不然的话,就很难掌握粮源,粮食企业经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存与发展就会更加举步维艰。实践证明,产业化是实现粮食产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为实现粮食专业化生产、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产业化是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国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目前,农户是我国粮食生产最基本的微观基础,也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依靠力量。我国有2.2亿多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链条短,农产品销售手段落后,市场化程度低,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两个市场的竞争。而发展产业化经营,可通过“公司+农户”、“批发市场+农户”等多种形式,把分散的农户与统一的市场联结起来,龙头企业提供信息,农户按照龙头企业要求进行生产,其产品质量和成本效益远远高于传统分散条件下生产的农产品,增强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同时,龙头企业有了稳固的农户作基础,生产原料有保障,企业自身也会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3、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产业化提高了粮食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通过规模经营和多层次加工使农产品实现重复增值。特别是通过“公司、工厂+农户”、“专业协会+农户”、“股份合作”、“订单收购”等形式,使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在一体化经营体系内部进行利益互补,农民除了可以得到种植粮食的收入外,还可以分享流通和加工业的部分利润,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粮食的比较效益。

二、夯实产业化基础是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我们xx的产业化经营工作,在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其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目前已拥有国家、省、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拥有国家“放心粮油”、国家免检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等省级以上品牌13个,市级名优产品5个,市级知名商标2个,全县优质粮食生产基地达30多万亩,连接农户近20万户,有力拉动了全县粮食经济的发展。应该讲,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好的,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更好服务的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夯实三个基础。

1、思想基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作为重要的涉农部门,我们深感,粮食工作的主阵地在农村,主战场在农村,发展平台也在农村,只有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课题,找准粮食产业化经营这一抓手,粮食工作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为此,我们应从上到下进一步确立 “农民发展我发展”的思想,为抓好产业化经营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2、组织基础。2005年底,县政府对我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进行了调整,今年来,我们按照调整后产业指导办公室七大方面的主要职能,结合全年目标任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认真学习, 进一步细化了自

第二篇:对粮食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平原,沃野千里,一直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近期,我处深入粮食主产区,与中介组织和粮食加工企业座谈,对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对今后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

一、粮食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

整的深入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923万亩减少到2005年的728万亩,减少195万亩,减幅21.1%。全市粮食总产量由2000年的363.8万吨减少到2005年的261万吨,减少102.8万吨,减幅28.3%。但近两年来,粮食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国家和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和扶持粮食生产发展,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60万吨左右。

(二)粮食加工企业初具规模

根据2004年市粮食局进行的粮油企业情况调查,**市有粮油加工企业575户。其中:碾米企业374户,年生产能力62.7万吨;面粉加工企业76户,年生产能力40万吨;食用油加工企业96户,年生产能力25万吨;饲料加工企业29户,年生产能力140万吨。有较大生产规模的企业有:文君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大西南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市奇格速冻食品厂、瑞玉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花中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及嘉里、新希望、互利达、红旗、迎先、美好、龙达、汇能、蜀玉、江丰、沙渠、天红等粮油加工企业。其中瑞玉米业、文君米业被省农业厅认定为四川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花中花、红旗油脂、青城米业等企业被**市农业委员会认定为**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瑞玉、花中花、美好面粉、大西南面粉等12家企业获得了省粮食局、省粮食行业协会确定的四川省粮食产业化100家龙头企业。

(三)中介服务组织不断壮大

全市目前已形成以粮食流通企业、加工企业、农技服务组织等为主的粮食产销中介服务组织,它们上接市场、龙头企业,下联广大农户、生产基地,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链接起来,推动了粮食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优质化生产,在促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粮食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粮食加工企业实力较弱

我市粮食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品牌知名度不高。总的来看,我市乃至全省的粮食企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形势较严峻。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低三少上(以下以2005年全省数据为例):a、设备利用率低,大米产能400万吨,生产100万吨,面粉产能170万吨,生产60万吨,菜油产能140万,生产21万吨。b、利润低,全省440家主要粮油加工企业,总利润4000万,平均每家不足10万元。c、规模低,收入和产值上亿元去年仅3家。三少指:a、名牌少,仅10家企业进入省级名牌企业。b、外商投资少,全行业仅2家。c、140多家省级农口龙头企业中粮油企业只占10余家。

(二)农企关联度不高,产业链条联结松散

据调查,真正从品种选育、栽培、种植、收割、储运、加工、销售建立完整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很少,真正与农户保持高履约率、大规模带动、与农民长期合作的龙头企业也很少,反哺型龙头企业更少。多数企业和农民的关系仅处在简单的买卖关系上,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实际执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合作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粮食产业链随时可能断裂。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农民出售粮食有了价格的保护,是否参与粮食产业化经营组织,与他们种粮的根本利益几乎没有关系,因而种粮农户对粮食订单不抱有多大利益的冲动和诚信合作的欲望。龙头企业要获得稳定的粮源,必须对种粮农户进行相应的扶持,包括配套的服务、高于市场的收购价格,甚至实行第二次利益分配,以博取种粮农户的长期信任。维持与种粮农户的合作链接,龙头企业要以牺牲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代价,且承担着市场风险。

(三)优质粮种植布局分散,生产不规范,优质不优价

虽然近年来我市小麦、稻谷、油菜等农产品大量采用了农业部门推荐的的优质品种,但由于投资相对不足,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和市场的对接,加之农民种粮重产量轻质量,生产粗放,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业科技使用水平不高,造成生产的粮食品种特性各异,粒色粒径不一致,优质粮外观商品性差,加工品质不稳定,往往不符合粮食加工企业对优质粮源的要求。因此我市优质粮种植面积虽不少,但优质专用粮规模效应不突出,难以发挥其优质增效的作用。

(四)粮食产业化保障体系不健全

一是粮食加工创新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推广单位把注意力放在生产环节,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研究农产品的深加工。企业由于受人才和效

益影响没有能力也不愿意投资搞优质粮的研究、推广和生产。二是粮食产业化发展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不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不足,资金缺乏,处于空壳状态。三是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最后1公里”问题没有解决,信息难以进入农户手中,农民仅凭经验种粮,生产的粮油和市场的要求有差距。

(五)粮食产

业化发展资金不足

几年来,虽然对粮食产业化不断进行政策扶持,仅我局近年来已投入粮食产业化扶持资金210万元,但这些投入毕竟是有限的,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仍然面临资金匮乏的窘境。由于粮食产业是相对弱势产业,投入产出比低下,难以吸引足够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同时农发行等信贷部门调整资金供应政策也使贷款难度加大,资金短缺问题比较突出。

三、粮食产业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突出扶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做大

江泽民同志指出“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深刻阐明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国有粮食企业全面改制改组,形成较有规模的、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大中型粮食企业。鼓励各种不同所有制的粮食企业探索内联外引、重组并购、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尤其是优势龙头企业要增强扩张意识,千方百计做大做强。二是要突出重点。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要打破过去“撒花椒面”的做法,对重点企业要予以重点倾斜。要先行抓好文君米业、瑞玉米业、花中花等3到5家我市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全市粮食产业化发展。三是努力提高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作和经营,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意识,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强科技意识,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的著名商标、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

(二)培育区域特色,加速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大宗产品优质化、基地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加快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要依靠龙头企业建立一批稳定的粮食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形成专业化、优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区域高效粮食生产格局。以打造优势产业带为重点,着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一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围绕打造产业带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建基地。实践证明由我市文君米业、崇州国储库、瑞玉、花中花等龙头企业建设的基地得到了较好发展,缺乏龙头企业支持的基地相对发展缓慢,因此要把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作为扶持龙头企业的一项重要依据。三是要抓好粮食标准化生产。粮油品种的选择要突出优质、高效,发展的方向是无公害,保证粮食安全,认真抓好无公害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力争申报和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三)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完善粮食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订单农业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滞后有关。因此要积极协助农民建立跨区域的民间粮油生产、加工、销售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以农技部门为服务主体,连接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管理机制,推行企业化管理,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自身经济效益,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开拓服务领域,转变服务方式,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的多层次服务水平,适应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新需要。二是龙头企业要让利于民。龙头企业在维护自身利益、加快发展的同时,也要让出一部分利润给农户,帮助和带动农民致富。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入股、雇工等形式吸纳农民参与龙头企业经营,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让农民尽快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实现由“生产什么就加工什么”到“加工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的转变。

(四)用活用足政策,抓住我市粮食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机遇,发展粮食产业

2006年市委、市政府在**镇**村进行优质粮食规模化经营改革先行试点,国有粮食参股企业四川文君米业作为业主单位承担了试点任务。该试点项目通过“大春种水稻稳粮、小春调结构抓钱”的模式租用农民土地实施规模经营。具体作法有三条:通过走企业化道路,培育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行整村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转变农民身份。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大春经营总体盈亏平衡,小春已实现较大赢利;试点区农民社保就业、集中居住等状况显著改善,收入明显提高;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成为现实。今年,市委、市政府将粮食规模化经营综合改革试点推广到我市三圈层8个市县。随着我市成为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我市对涉农产业的投入将大幅度增加,全市农业产业将进入快速、持续发展的新轨道,因此要鼓励粮食重点龙头企业做到目光长远,抓住良机,积极参与到粮食规模化经营试点等中来,努力克服各种短期的困难,用好各项扶持政策,不断发展壮大。

(五)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粮食企业发展后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粮食龙头企业要加大对企业主管、经管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班,以强化企业经营者崭新的经营理念,提高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要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粮食加工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开发中心,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努力提高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要积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优先引进和开发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组织力量对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面向国内外市场打造一批精品名牌,依靠科技力量增强龙头企业的发展后劲。要健全技术推广、职业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粮食市场网络建设,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不惜重金聘用、吸引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参与粮食产业创业,下大力气培养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为我市粮食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六)加强组织领导,促进粮食产业化加快发展

一是提高认识。 充分认识推行粮食产业化的重要意义,转变思想观念,将粮食产业化作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高度重视。二是成立机构。成立以政府领导挂帅,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粮食产业化领导小组,明确职责,理顺管理体制,搞好统一规划,按照现代农业和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协调、规划粮食产业化工作。三是加大投资。逐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稳步扩大金融信贷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企业、农户等社会资金,形成多种渠道、多途径、多元化的融资投资机制,为粮食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四是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对在粮食产业化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中介组织以及管理部门给予表彰奖励,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粮食产业化快速发展。

第三篇: 关于粮食产业化经营的调研对策

粮食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深入发展的产物,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传统粮食产销向现代粮食经营产业转化的过程。即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举措,又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作为涉农甚为密切的粮食部门,在实施粮食产业化进程中,参与和服务的最优化形式,在笔者看来,就是积极推进粮食的产业化经营。

一、我县粮食产业化经营现状

XX年以来,粮食局在粮食市场化改革中,以打破乡镇行政区域界限,实施以强带弱战略,对粮食购销企业的布局进行调整,采取法人代表制的形式对原粮食购销方式进行了整合,使购销企业由原来的8户合并为1户,改制后的粮油购销公司,积极发挥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较好地推动了粮食产业化发展。但是在粮食产业化推进过程中,粮食科技的应用和开发水平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促进粮食稳定增长方面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粮食的深加工、转化水平和能力与兄弟区县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没有形成完整的粮食产业链条,这不仅不利于我县的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 展,而且制约着农业生产力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还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粮食生产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规模种植尚未形成

一是在粮食产业化经营问题上缺乏一个稳定的统一的协调机构和运作机制,缺乏根本性的制度保障。二是土地合理流转制度不完善,耕地较为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几乎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种粮大户十分缺乏。三是种子市场放开后,虽然种子品种日益丰富,但也给粮农选种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往往因为价格的差异,在选种时五花八门,插花现象较为突出,粮食生产没有达到“一村一品”规模种植的效果,这也影响到粮食的分类收购、加工和销售,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2、订单履约率偏低,企业和粮农双方的积极性不高

一是订单双方法律意识缺乏,商业道德意识淡薄。企业和粮农之间的诚信意识较低。二是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和订单收购合同存在缺陷,主要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为目标,订单双方更多体现为一种买卖关系,缺少经济互动协作。在粮价高时,粮农将粮食以高价出售给其他的经营业主,这样就造成了订单企业的利益往往被市场其他收购主体所获取,而不是按订单履约。同时,个别粮食企业也因市场价格质量等为借口,没有认真履行订单收购承诺,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订单双方参与粮食产业经营的积极性。三是农民违约的 责任追究很难实施。同样是单个的订单农户,较小的订购数量打消了粮农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念头。

3、粮食产业化经营企业制约因素多,经营效益增长缓慢

一是省市县近几年出台了一些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而对于以粮食为主要原料加工的企业。政府在政策、资金、税收方面给予的优惠和扶持力度上还不够。二是粮食生产属于弱势产业,增产不增收现象时有发生,价格与价值背离,农民种植粮食只有微利,有的甚至出现亏损,回报率偏低,效益增长缓慢。

近年来,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微观服务上相继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产业化的政策,在税收及金融信贷政策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支持。但从粮食产业以更高的效益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方面来看,还有很多需亟待完善之处。如对粮食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扶持方面,政策所应有激励性还不健全等。目前,我县粮食生产的一体化水平处于起步阶段,粮食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产品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除此之外,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粮食增产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粮食市场放开和粮食购销主体多元化,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诸多市场信息难以收集。因此,还存在着粮食供求形势逆转并冲击粮食产业化进程的隐患。

二、粮食产业化经营的策略

1、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

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要培育和发展好粮食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在产业化这根链条中,龙头企业是火车头,是实现粮食综合效益的重要载体。有了龙头企业,才能带动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建设,才能使粮食初级产品大幅增值,才能真正推动粮食产业的大发展。在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的实践中,政府和粮食部门要重视和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快以粮食购销或加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以粮食精深加工和深度开发为主的优势产业。要结合粮食企业的改革重组,在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和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等方面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引“活”龙头企业。同时还要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在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向龙头企业倾斜,给予相应的扶持,激“活”龙头企业。当然,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自身要努力创新经营机制,炼好内功,开发精品,打造品牌,开拓经营,充分发挥企业一头连接农产,一头连接市场的优势,在粮食加工的深度和精度上做好文章,舞“活”龙头,在粮食产业化经营中真正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

2、创新粮食产业化经营机制

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创建农村新经济组 织。推进粮食的产业化经营,要与这个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夯实产业化经营基础,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要完善粮食订单生产、订单收购的形式,努力扩大订单覆盖率,提高订单履约率,保证农民生产的粮食卖得出去,企业需要的粮食收得上来,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二是要积极推广利用“公司+基地”、“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形式和“二次结算”等方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倡和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资金、技术,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劳动力等要素入股的股份合作等形式,组建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和灵活的营销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三是要积极培育和壮大农村粮油购销员队伍,利用他们身处农村的有利条件,发挥粮油购销经纪人的作用,为农民售粮提供便利。要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村粮食购销网点联合经营,实现粮食生产、加工与流通的良性互动。

3、引导和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

要改变种粮食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必须要以优良品种为突破口,通过龙头企业的优质优价收购和精深加工,扩大优质品种市场占有率,提高粮食综合效益。要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方式,宣传和引导种粮农民转变陈旧生产观念,要充分发挥示范效应,使增产增收的效果惠及更多的种粮农民。要 做好对农民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以“优”字当家,尽快实现粮食品种结构的调整,让种粮农民得到实惠

4、实施示范基地建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农民最讲究的是眼见为实。实施粮食产业化经营,推广种植优质稻品种,必须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因此,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非常重要。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要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种植品种的“优”,二是种植面积 “上规模”。有规模才会有更好的效益。如通过优质稻的推广和基地的规模示范,引导和带动农民连片种植优质品种,进而推动土地逐步向种粮能手的合理流转,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5、建立全方位的产业化服务体系

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是粮食部门落实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体现。作为涉农部门,在推进粮食产业化的过程中,要建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全身心服务于种粮农民,突出为农服务之“情”,献出为农服务之“心”。一是要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的服务,引导农民种植受市场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优质优价的粮食品种。二是要协调联合农业、种子、农技等部门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围绕“新品种、新技术”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推广、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科学安全储粮和产品销售加工全方位的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特 别是种粮农民的便民服务活动。三是要积极帮助建立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培训。要通过组织科技人员举办专题授课、田间示范、现场答疑、电视讲座、结对帮扶等有效形式,对种粮农民进行相应的培训,努力提高种粮农民的科学种粮素质和实用技术水平。

第四篇:2017年粮食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2017年粮食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

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第一章 粮食产业园项目总论 1.1 粮食产业园项目基本情况 1.1.1 粮食产业园项目名称 1.1.2 粮食产业园项目选址 1.1.3 粮食产业园项目承担单位 1.1.4 粮食产业园项目建设目标及定位 1.1.5 建设内容及规模 1.1.6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1.7 粮食产业园项目建设期限 1.1.8 粮食产业园项目效益 1.1.9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2 可行性研究依据与范围 1.2.1 报告编制依据 1.2.2 报告研究范围

1.3 可行性研究结论、问题及建议 1.3.1 研究结论 1.3.2 问题及建议

第二章 粮食产业园项目背景与建设的必要性 2.1 粮食产业园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政策背景

2.1.2 粮食产业园项目提出理由 2.2 粮食产业园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 粮食产业园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 2.2.2 粮食产业园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保障经济圈建设的需要 2.2.3有利于提升XX市产业科技含量 2.2.4是增加当地就业机会的需要

第三章 粮食产业园项目建设地址和建设条件 3.1 粮食产业园项目选址 3.1.1 选址原则 3.1.2 场址选择 3.2 建设条件 3.2.1地理位置 3.2.2 自然气候条件 3.2.3 外部交通条件

3.2.4 粮食产业园项目施工条件

第四章 粮食产业园项目市场分析 4.1我国XX市场概况

4.1.1我国粮食产业园发展现状 4.1.2我国粮食产业园市场发展前景 4.2我国XXX市场概况 4.2.1我国XXX市场应用情况 4.2.2 XXX市场情况 4.2.3 XXX市场前景 4.3 XXX行业现状

4.4 粮食产业园项目定位分析 4.4.1 粮食产业园项目整体目标 4.4.2 粮食产业园项目服务群体 4.4.3 粮食产业园项目辐射商圈 4.5 粮食产业园项目SWOT分析 4.5.1 粮食产业园项目优势-S 4.4.2 粮食产业园项目劣势-W 4.4.3 粮食产业园项目机会-O 4.4.4 粮食产业园项目威胁-T

第五章 粮食产业园项目建设方案 5.1 建设原则 5.2 规划方案

5.2.1 粮食产业园项目发展思路 5.2.2 粮食产业园项目的产业业态规划 5.3 工程设计 5.3.1 建筑设计 5.3.2 结构设计 5.4 总图布置 5.4.1 总图布置原则 5.4.2 总平面布置 5.4.3 给排水工程 5.4.4 电气工程 5.4.5 暖通工程 5.4.6 消防设施 5.4.7 道路系统 5.4.8 绿化系统

第六章 环保、劳动安全与节能 6.1 环境保护

6.1.1 建设地点环境现状 6.1.2 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6.1.3 环境保护标准

6.1.4 施工期主要污染源及治理措施 6.1.5 运营期主要污染源及治理方案 6.1.5 环境保护结论 6.2 劳动安全卫生 6.2.1 设计依据

6.2.2 职业安全卫生主要措施 6.3 节

能 6.3.1 设计依据 6.3.2 设计原则

6.3.3能源消耗与能耗分析 6.3.4 节能措施 6.3.5 节水措施

第七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7.1 组织机构

7.2 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 7.2.1 人力资源配置 7.2.2 人员培训

第八章 粮食产业园项目管理、实施进度及招标 8.1 建设项目管理 8.1.1 实施原则与步骤 8.1.2 组织机构与分工 8.2 建设项目实施进度 8.2.1 施工进度安排 8.2.2 建设与运营的衔接 8.3 招标方案 8.3.1 概述 8.3.2 招标组织形式 8.3.3 招标方式 8.3.4 招标范围

第九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9.1 投资估算

9.1.1 投资估算依据和范围 9.1.2 投资估算构成分析 9.1.3 粮食产业园项目投资估算 9.2 资金筹措 9.3 资金投入计划

第十章 财务分析

10.1财务评价依据、范围及假设条件 10.1.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 10.1.2假设条件

10.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 10.2.1计算期及生产负荷 10.2.2基准收益率 10.2.3取费标准 10.2.4折旧和摊销 10.2.5税率 10.2.6公积金

10.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10.3.1销售收入估算 10.3.2生产总成本估算 10.3.3利润及利润分配 10.4财务分析

10.4.1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10.4.2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10.5不确定性分析 10.5.1盈亏平衡分析 10.5.2敏感性分析 10.6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一章

社会影响评价 11.1社会影响分析 11.2互适性分析 11.3社会风险分析 11.4社会效益分析 11.5社会评价结论

第十二章

风险分析 12.1风险识别与评价 12.1.1主要风险 12.1.2其它风险 12.2风险对策

第十三章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13.1编制依据 13.2风险调查

13.2.1调查的内容和范围、方式和方法 13.2.2拟建项目的合法性

13.2.3拟建项目自然和社会环境状况 13.2.4利益相关者及基层组织的态度 13.3风险识别 13.4风险估计 13.5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13.6风险等级 13.7风险分析结论

第十四章 粮食产业园项目结论和建议 14.1 粮食产业园项目结论 14.2 粮食产业园项目建议

财务表:

表1:财务评价指标汇总表 表2:建设投资估算表(概算法) 表2-1:土建工程投资明细表 表2-2:设备投资明细表 表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表4:流动资金估算表

表5:粮食产业园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 表6: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表7:总成本费用估算表(生产要素法) 表7-1:外购原材料估算表 表7-2:外购燃料动力估算表 表7-3: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表7-4: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 表7-5:工资及福利费估算表 表8: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表9:粮食产业园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表10: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表11: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表12:资产负债表 表13: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关联报告:

粮食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粮食产业园项目建议书 粮食产业园项目申请报告 粮食产业园资金申请报告 粮食产业园节能评估报告 粮食产业园市场研究报告 粮食产业园项目商业计划书

粮食产业园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 粮食产业园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 粮食产业园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 粮食产业园行业发展预测分析报告

第五篇: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摘要]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对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随着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粮食增产余地有限,我省综合改革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刚性增长,居民对粮食消费品质要求提高等,我省粮食供需、质量安全面临许多新的情况。

一、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大粮食角度看,粮食安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方方面面,而粮食生产、收购与储备、加工销售等三大环节是重中之重,只有完善三大板块结构,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收储方面,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托市收购政策,国储、临储、地储等各级储备,花费高昂的收购费用、储存费用利息、价格补差,只鼓励增产,没有考虑提质增效,致使储粮“库满为患”,而市场流通新粮严重不足,且粮食品种调剂失衡,进口大幅增加,难以适应国内供需结构变化的新形势。

粮食加工销售方面,我省属粮食主销区,粮食加工行业采购、加工、销售各环节成本高、利润率低、行业比较效益差;粮食加工企业基本是民营企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仓容与资金匮缺、产业链单

一、精深加工不够、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地方政府强调亩产效益,对属微利的粮食行业重视不够,沟通渠道不畅,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靠不上边;由于收储政策使市场粮源不畅,不能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同时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使粮食加工行业更是雪上加霜,每年都有一些企业倒闭关门。

二、以市场为导向扶持粮食产业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部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是构筑高层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为此粮食行业应依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充分支持民营粮食产业发展,发挥其在保障我省粮食安全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1、各级粮食部门要真正树立“大粮食安全观”理念,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导向,把粮食生产直至消费的全过程作为粮食工作的对象,服务好农民、粮食企业、消费者,特别是服务好民营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2、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总体要求,积极主动推进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引导农户在非优势区域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

3、全省粮食行业以增加优质粮油供给为主攻方向,努力走好特色粮食产业发展之路。我省围绕“发挥山西杂粮优势”“积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深入研究,积极推动山西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集中开发小杂粮,在做优做特上下功夫,开发绿色优质粮油新产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增强山西粮食产业竞争力。抓住品牌带动,发挥杂粮纯优势,做强小米大产业,集中打造“山西小米”品牌,以全省之力打造“绿色、营养、保健、好吃”的优质山西小米,将“山西小米”品牌建设成为全国著名区域公共品牌。强化产业脱贫,山西贫困区与杂粮资源富集区重合度高达70%,促进粮食发展资金与扶贫专项资金融合,扶持贫困县的杂粮加工,助农增收脱贫。

4、支持重点粮食加工企业参与储备业务。地方储备粮部分品种、部分计划的轮储、代储、代轮换、代加工可通过竞争机制引进民营企业参与,既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资金和仓储难题、丰富粮源、增加效益,又可促进民营企业提高粮食库存管理水平,减少损失,确保品质。如民营企业就近选择仓库自己收粮,一年一度包轮换粮食,符合当地订单政策收购的粮食,同样给予订单奖励。入库粮食符合储备标准,资金视同储备粮由农发行给予贷款,企业支付保证金,库存由储备粮公司管理,这样企业就能收购自己想要的粮源,储备粮也不用愁拍卖问题,卖不起价,减少储备轮换价差,这是能双赢的合作。

粮食安全是我们每个粮食人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发展壮大企业实力,承担好社会责任,为我省粮食安全多做贡献。

上一篇:老年公寓项目介绍下一篇:历年海关面试真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