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信息化教学范文

2022-06-19

第一篇:学校信息化教学范文

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

摘 要: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最重要、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经济、社会、科技、教育链环中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必须顺应信息化潮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现行职业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改造,把握信息化带来的无穷的机会,完成职业教育的历史性变革。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评价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宗旨

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宗旨是通过支持学习者的高阶学习,以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的发展。所谓高阶能力是指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所偏重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十大能力。所谓高阶学习,是指运用高阶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这种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主动的、意图的、建构的、真实的和合作的。高阶学习是发展高阶能力、高阶思维和高阶知识平台或路径。这十大高阶能力是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的宗旨。

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分成“个体?d?d接受、群体?d?d接受、个体?d?d探究、群体?d?d探究”四大基本类型。个体?d?d接受和群体?d?d接受的模式类型,其理论倾向是客观主义的;个体?d?d探究和群体?d?d探究的模式类型,其理论倾向是建构主义的。我们可以将现有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根据其学习活动和组织形式的特点,集合在相应的模式类型中:

个体--接受的学习模式类型:个别授导、操作与练习、教学测试、智能导师、模拟与游戏。

群体--接受的学习模式类型:电子讲稿、情景演示、课堂作业、小组讨论、课堂信息处理。

个体--探究的学习模式类型:任务驱动、问题求解、微世界、案例研习、基于资源的学习、模拟与游戏、认识工具、电子学档、概念地图。

群体--探究的学习模式类型: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协同实验室、虚拟学习社区、小组学习、知识论坛、头脑风暴。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教学实际,我提倡探索建构主义倾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这类模式能提供信息技术丰富的学习环境,它有助于学习者与信息技术形成智能伙伴关系,利用充裕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支持学习者高阶学习,发展高阶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

目前,教学模式改革的基调是从接受型向探究型(建构型)模式转变。被动的接受和以占有为目的学习,无益于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在一种失去自我体验、主体迷失和权威主宰的教学模式中,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生产性思维阻断或摒弃,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无所归依。然而,开发创新潜能,培育创新人才,促进学习者发展却是今日教育改革面临的核心目标。

1.教师角色的改革

由控制者转变为帮促者:教师为学习者创设和提供丰富的环境、经验和活动,为学习者的协作性学习、问题求解活动、真实的任务学习、知识共享和责任共担等方面提供各种机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参与协商,激励、监控讨论和专题学习的进展,而不是控制。

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结构、资源和作业。与其他教师通力协作,改变传统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和方法,或开发新课程,如校本课程。

合作学习者和合作研究者:在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做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善于与其他教师协作,敢于探究自身专业之外的领域,提升专业水平。还应善于和学生共同参与研究活动,探索新知。

2.学生角色的改革

由被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管理者:学生能有效地计划、监控、调节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进程与结果,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环境、情绪意志、努力程度和寻求他人的支持,有高度的主人翁感。

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有充裕的机会探索观点和形成研究。通过与自然界、材料、技术和其他人的互动,学习者探究概念、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运用相关的技能。这种具有发现倾向性质的探究活动,使学习者必须认真思考事件、对象、人物或概念的构成部分或属性,从而为学习者训练决策能力提供了机会。

3.教学方法的改革

模式的改革特别要求教学方式朝如下两个方面发展:

交互的:教学应能充分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参与,要求教师或信息技术内容与学习者需要相匹配,并且为学习者创设互动的学习机会。

生成的:教学要创设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深度的、投入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重视意义的建构。提供有意义的活动和经验,以激励学习者以有意义的方式去建构和生产知识。生成性的教学同时鼓励学习者主动地解决问题、从事有意义的探究、积极地反思,以及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构建和实施有效的学习策略。

4.评价方式的改革

模式的改革将强调以下评价策略:

基于绩效的评价:通过建构知识和创造人工制品来展现学习过程与结果。严格意义上来说,学习者还要参与制定学习绩效标准,并在设计、评价和评估报告中有相应的体现。

生成性的评价:评价的最重要目标是改善学习。因此,评价应当紧扣课程目标,体现重要的知识、能力、内容和主题,并且为学习绩效的产生创设真实的情境。绩效的标准应当清晰明了,并且作为学习者学习经验的构成部分,置于学习活动之前。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合格人才。

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在于通过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的教学环境,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我们要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发展信息化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第二篇:中职学校推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标志。目前,信息化教学已经在中职学校内部得到大力推广,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面,信息化教学可谓功不可没。本文就中职学校推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为研究内容,对中职学校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性进行强调,分析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指出信息化教学的特点。通过此次研究,在为中职学校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的同时,也为中职学校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教学改革

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使信息化技术的改革在不断深入。信息化技术与教学的结合是发展的必然,目前,信息化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推广,中职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证明,信息化教学改革丰富了中职学校教学内容,并展现出蓬勃的生机。近年来,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点关注,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为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 何谓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教学重在整合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丰富传统教育内容,提高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信息化教学在我国的实践来看,信息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传统教学理念、内容、方式等不同方面,是对我国传统教学的补充。

二、 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侧重于对网络资源的整合,在教学方式上具有创新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教学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的自主化、教学环境网络化等。 1. 教学多媒体化

信息化教学强调信息化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传统教学手段的板书形式被多媒体课件所取代,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枯燥的课堂氛围活泼起来。目前,大多数教材已经配备了与其内容相对应的多媒体课件,这极大的方便了多媒体教学工作的开展。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受到师生的强烈欢迎,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教学多媒体化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保障。

2. 教学资源网络化

信息化教学之所以能够得到推广、普及,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教学资源匮乏,缺少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元素,而信息化教学改革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这一缺陷。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以多媒体教学为例,多媒体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互联网,并且 ,不断丰富的教学资源数据库也为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选择。 3. 教学方式个性化

传统教学方式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的重要角色,因此,传统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然而,信息化教学则改变了这种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借助网络开展个性化教学,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点播,信息化教学系统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4. 学习的自主化

传统教学理念中,学生被看作是课堂教学的配角,教师掌握课堂的绝对控制权,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信息化教学则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在讲述课堂内容的同时,仅负责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信息化教学中的电子教材、线上课堂等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5. 教学环境网络化

信息化技术使传统教学环境网络化成为可能,这里所提到的教学环境网络化是指将传统教学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来,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互联网课堂能够突破传统课堂在时间、空间方面的限制。目前在各大院校所推广的网上图书馆、网上虚拟课堂就是教学环境网络化的直接体现。

三、 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所采取的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为实现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发现,教学模式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调整,并且,教学模式同时具有良好的有序性。传统教学活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学生、教材与媒介。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之间有着内在联系,而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

中职学校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这种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存在明显区别。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这中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性。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地位得到转变,教师还课堂于学生,通过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环境与内容,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积极性、有效性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信息化教学改革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可以采用的学习方法有个人预习、分组讨论等。

尽管信息化教学改革为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信息化教学改革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在中职学校广泛开展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工作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在传统教学体系架构下融合信息技术而形成的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中职学校开展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丰富了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了中职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

根据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其承担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然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中职学校对办学成本的重视,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的推广速度较为缓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功有目共睹,因此,信息化教学改革工作在中职学校内得到大力推行,关于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就是对信息化教学进行设计,为使信息化教学改革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成为此次教学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还课堂于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对信息技术领域的相关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设计,对中职学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从而不断调整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职学校所开展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信息化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师应当对教学计划进行设计;第二,教师应当按照教学计划执行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也应当符合教学计划的要求;第三,对于已经完成的教学活动,教师、学生都需要进行深刻反思,而反思的动力就是来自各方面对教学计划与教学过程的科学评价;第四,教师与学生应当在评价的基础上,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不断丰富其内容,最终实现信息化教学设计效果的最大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在中职学校学生的培养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五、 总结

尽管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存在,然而,信息化教学改革必将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应当正确对待这一变化,从思想上接受这一改变。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学校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将逐渐趋于完善,借助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推行,中职学校将培养出更加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梅文婷.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如何实现同课程融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05) [2]张海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J].智能城市.2016(03) [3]冯丽荣.信息化教学在护理专业中的应用[J].新丝路(下旬).2016(02) [4]朱琳.高校信息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02)

第三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培训设计

孙文英

摘 要:职业教育更加适用信息化,在中职专业教师省级培训调研基础上,基于信息化发展和使用水平处于中等程度的中职学校教师,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小型培训设计,包括前期准备、内容设计、方式方法、授课教师和考核评价。

关键词: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设计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 年省重点项目牵动计划“ 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QDB1211006)

作者简介:孙文英,女,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与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7747(2015)11 -0058 -02

一、职业教育更加适用信息化

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势如破竹。伴随教育信息化浪潮,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它们给教育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也带来前所少有的革命性影响。各种类型教育,概莫能外,作为一种特殊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更加适用信息化,二者颇具契合。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特征、职业教育课程特点,以及职业教育的受惠对象等,都可以看出这一点。信息化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表现出独特特点,即“非”系统、“星”知识、“显”原理、“仿”技能和“活”资源,并对中等职业教育程与教学产生深刻影响。[1]

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包括多方面内涵,这种能力的提升也包括多种类型和层次,这些诸多不在本文探讨之列,笔者基于信息化发展和使用水平处于中等程度的中等职业学校,针对其教师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小型培训设计。

二、中职专业教师省级培训调研的主要结论

笔者曾对中职专业教师省级培训展开问卷调查,走访了部分中职学校和中职教师培训基地,召开多方座谈。综合各方意见,经过分析提炼,得到了关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方法、培训教师以及培训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结论简述如下。

(1)关于培训时间。意见集中在时间过长、中间无休息、占用假期和过于紧张(需要指出,当时的培训时间是假期连续20 天)。这些意见的产生,既有培训时间长的事实因素,也有培训倦怠的心理因素。相应建议为缩短时间、非假期、增强趣味性和提高效率;[2]

(2)关于培训内容。意见可概括为两点:即内容不够精深,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理多实少,与专业和生产实践结合不紧密。相应的建议体现了各专业的不同特点以及由这些不同特点决定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上的差异,但共同青睐于着力实训实操的培训;

(3)关于培训方式方法及考核评价等。意见集中在培训方式单一和培训考核评价简单机械,相应建议为增加实践方式,减少理论讲解,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培训评价方式适切合理,培训前期充分准备,对授课教师,各专业教师们共同期待专业领域真正名师和行家里手的高质量授课。这些调研结论,为开展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 能力提升培训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设计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目的,是使参培教师对信息化及其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认识,同时学习、了解知识,掌握相应技能,为日常教学工作更深入有效地运用信息化,奠定基础。培训时间5 ~7 日。

(一)培训前期准备:充分调研,严密组织,精 心设计

任何培训的成功都不可能仓促而就,都需要经过认真思考和大量前期准备。其中包括,进行充分的现状及需求调研、严密组织和精心设计。需求调研可以多种形式,问卷、访谈,以及日常的观察、积累等等。培训也需要严密组织和精心设计,包括时间、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考核评价等的整体设计。配备教学和生活班主任,大型培训甚至可能需要配备多名秘书,并全程陪伴。学习环境、住宿条件、饮食等等,培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需经过周密思考和精细准备,充分实现培训的高质量和人性化管理。教学和生活班主任的工作自培训筹备开始,贯穿培训全程,有的还要延续到培训结束后。培训前期,梳理参培教师应做的相应准备,并告知和敦促;培训期间,随时帮助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培训后,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后续跟踪服务。

(二)培训内容设计:突出主题,理实结合,循序渐进 根据目前信息化发展和使用中等程度中职学校和教师现状,内容设计应突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主题,可由彼此关联、互为支撑的三部分内容构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循序渐进。培训的整体设计,应贴近职业教育,突出职教特色,宜用案例支撑,所举案例应较多来自职业院校。针对每个内容,既有宏观政策引领,又有具体发展描述,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

(1)总体介绍。介绍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相关政策解读,以及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要的相关理论基础; (2)精品课程研发。包括基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教学设计、网络精品课程的研发与应用、中职学校精品课程观摩;

(3)微课设计与制作。包括微课发展与应用简介,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原则、技术、开发工具及流程;案例解析,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需要指出,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由理论知识的讲解介绍开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实践操作,内容设计逻辑性要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三)培训方式方法设计:灵活多样,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结合具体的内容特点和人员构成,应设置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既有专家讲座,也有学员互动参与和动手实践;既有优秀成果介绍展示,也有中职学校现场观摩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由于参培教师来自同所学校,彼此的特点、专长都比较熟悉,因此,在分组上能较好地实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使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得以较大限度的发挥,促进培训的优质高效。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的运用,既增强了培训的趣味性,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因培训效率的提高,而缩短了培训时间,解决了教师不满培训时间过长的问题。

(四)授课教师:专业敬业,突显个性,风格各异 教师在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成功教学的重要意义,无需多言,授课教师是培训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培训教师应兼具专业和敬业,使参培教师从他们的授课中,感受到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敬业精神。教师的教学,应不限于单纯的讲授,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穿插大量的一线实例,使得所传讲的内容活泼生动、真实可感。不但如此,信息化为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授课教师的风格可以多样,各具特色,各展所长。既可以眼光独具、高瞻远瞩,也可以注重应用、讲求实效;既可以活力四射、慷慨激昂,又可以春风化雨、娓娓道来;或理性沉稳,或热烈澎湃,带给参培教师既有丰厚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也有信息化时代鲜明的个性特色。

(五)考核评价:努力创新,注重过程,学用结合 培训考核评价,是培训系统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很难设计的,如手段传统,方法单一,模式僵化等。在培训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因各方面原因的限制,很难实现真正的突破。一些关于考核评价的策略,难以在实际中运用,因此造成了一些时候理念先进、但实际不相符的两张皮现象。笔者所探讨培训的考核评价,宜采用小组合作,制作微课,并现场展示、汇报交流的形式。这种考核评价方式贯穿培训始终,在培训开始前的准备阶段,就告知参培教师,使之有技术和心理上的准备;培训进程中,就需要做相应的工作。既能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在具体实践中,从而掌握真正的技能,又促使在合作中,互帮互学,增进了解,收获友谊,使得培训效益最优、效果最大。

参考文献:

[1]亢利平. 职业课程信息化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分 析[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2):82 -83. [2]孙文英. 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省级培训调研启示[ J]. 成人教育,2014(7):75 -77. [责任编辑 李 漪]

第四篇: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数学教学改革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有着为我国培养一群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多。数学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教师的原因也有数学硬件方面的问题,还有学生主观上学习的原因,合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效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合格的中等职业技术人员。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信息化 数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34-02

随着当前职业教学的不断改改革和深入,中等职业教学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教学的思路、内容等都在发生着变化,也是当今中等职业教育中发展的一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中等职业技术素质,对培养我国中等职业技术人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2]。

1.信息化数学教学理论概况

当前信息化的数学教学是通过互联网络、通讯以及计算机等相关技术设备为主要基础,有效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学的信息处理能力,以提升学生在数学信息化下的素养为主要的目的。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其主要的优势就是能够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使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特色化学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创造出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能够综合在一起,起到一个差异化发展的有效目的,这样对学生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起到合理有效的作用,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校教学的信息化技术和硬件设施跟不上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当前数学教学中所需的相关硬件设施都比较少,不少学校在进行排课时,由于硬件设施的不足,就不安排多媒体教室给文化科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的学校因为缺少专业的软件技术工作人员和硬件维修工作人员,造成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徒有硬件技术,却没有能与之相匹配的软件环境,导致诸多远程教学模式等硬件设施形同虚设,未能派上用场,用到实处。

2.2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差异过大

在信息化技术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身具备更高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但现实情况是,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其自身能掌握的信息技术并不高,信息素养普遍偏低,能了解的网络上的一些数学资源更是少之又少,很难充分发挥信息化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真正目的。

3.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数学教学的改革对策

针对中等职业学习信息化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

3.1充实教学技术设备和硬件设施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从思想上重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努力克服和解决学校资金困难等问题,在设施和技术上充分满足教学需要。同时,在排课时不能只注重专业学科,每学期也需要给数学课安排一定的多媒体教学课程,确保信息化数学教学的顺利改革。

3.2加强学生信息基础应用能力的培训

开展信息基础应用能力的培训能提高学生对信息化数学课程的浓厚兴趣和重视程度,让学生能依靠自己的能力通过网上的信息资源完善自己数学知识层面的不足。

例如,某些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在教授学生立体几何课时,关于“如何计算空心圆柱的体积”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空心图柱的立体几何图片,然后把这些图片加工制作到多媒体课件中,这样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锻炼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加深入的理解自己所学的几何知识。

3.3加强中等职业教学的信息化素养

教师在空闲时间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并从教学实际出发,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努力信息化技术和教师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如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做示范作用,教师组织谈论话题帮助活跃课堂气氛等,避免在信息化数学教学改革中走上过于强调信息化技术的弯路[3-4]。

4.结束语

数学作为是一门基础课程,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中很多专业都开设了该课程。数学的教学在进行相关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随着发展的变化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探索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挫折和误区都属于正常,都不应该就此停止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数学教学改革的脚步,而更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学校和学生的信息化数学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傅子川.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数学教学改革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2012,(3):52-53.

[2]刘丽环.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应用的调查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5.46-47.

[3]冯艳丽.如何融信息化于中职数学教学[J].办公自动化(学术版),2013,(6):51-53.

[4]赵文娟.利用信息化环境提高中职数学教学实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4,(29):136-137.

第五篇: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应用实施方案

明山区实验小学

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应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教学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让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发展同行,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交互的信息技术手段架构师生互动的平台,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良性发展。

二、领导小组

为保障工作有序开展,学校成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韩殿国

全面负责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 副组长:张博

落实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工作中各部门人员的分工与合作。 成 员:李艳峰、张丹、关运春、陈平、郭玉春、张玲、陈宇

各年组组长、各学科组组长

1、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信息化教学设备资产管理。

2、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师网络教研与专业提升。

4、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师网络办公及后勤保障。

5、信息化教学资源设备维护、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档案管理。

三、方法步骤

1、学习讨论准备阶段:

确定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领导小组成员及分工。 确定信息化教学资源工作实施方案。

领导小组成员通过外出考察、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对此项工作达成共识,提升领导小组成员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全体教师中进行宣传动员,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先行摸索并大胆进行教学尝试。

2、初步尝试阶段:

对全体教学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高级应用培训。

在每个教研组内确定两至三名信息化教学中坚教师,带动和提高以年级组为单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在运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研。

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平台,将现有的网站、文件服务器中的相关功能,分解为校门户网站(新闻类)、信息化资源平台(数据类)、网络教研平台(包括论坛、博客、分学科教研栏目)和视频服务器系统等四类,并完成测试,保障正常使用,打造数字化校园。

3、提高阶段:

在全体老师中定期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竞赛活动,以赛代培,促进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提升。

完善信息资源库,及时收集整理校内外信息化资源,充实教学资源库。

4、全面实施: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校际、区际互通,增强资源共享。 开展信息技术、资源建设、网络教研等相关课题研究。

四、实施方案与预期效果

(一)优化环境,丰富资源,使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

1、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与管理,在设备运用上不断创新。 学校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硬件建设已经实现所有班级安装上了多媒体展台、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要实现教师办公实现人手一机,更新计算机教室设备,在专用教室内配备上多媒体教学设备。

为了深化应用,提升应用效果和水平,在不断完善学校网站的同时,安装能为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师、学生提供服务支持的校园网络应用软件平台---信息化资源教学资源平台,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将为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现代化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为教师开展生本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新课程学习创造必要条件。

完善后的信息平台应用,综合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功能: 辅助教师教学,拓宽教育资源,提供网络服务,共享系统资源; 提高信息能力, 更新教学方法,加强互动交流,互帮互助互学; 实现无纸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开放内外窗口,树立学校形象。

2、丰富完善资源整合平台,夯实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根本所在,有效利用、完善教育资源整合平台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我校正在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模式,通过学校的资源平台,将更多老师或校外的教育资源纳入学校的教育资源系统,解决资源分散问题,提高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程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支柱。我们认识到,建为所用,立足应用是资源库建设的根本,因此,我们建设资源库的原则是:(1)应用性:能够直接为教师课堂教学服务;(2)综合性:这是教师备课、上课、辅导、教研、反思乃至开展课题研究的综合性服务平台;(3)互动性: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能够互动,解决生成性问题;(4)连续性:能够显示教师、学生的成长轨迹。根据以上的建设原则和标准,依托教材,遵循课标,我们设计制定资源库的框架结构,设计各版块的功能,设立:(1)文本版块:教学设计、试题集锦、教师反思、学生作品等,发挥备、讲、反馈、反思的功能;(2)课件版块:同步资源、主题素材、个性化个人资源等,发挥资源整合、支持课堂教学的功能;(3)互动版块:教研组博客、教师个人博客、班级博客;发挥及时教研、专题研讨、师生互动,显示成长足迹的功能。以上各版块都具备在线修改,直接运行的功能,有效的促进了教师的使用、交流,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3、行政管理板块,促进管理高效。

通过网络平台、校园网收发通知,布置工作,公布计划,使管理更加透明、快捷、方便,实现了管理的高效,同时生成动态的管理资源。

校园网不断更新,将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展示,使家长们了解到学校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二)建立导向机制,利用课题引领,整体推进信息化工作进程

1、建立机制,规范研究。

学校为促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育教学的研究,启动建制行动,逐步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研究机制。

确立以信息化应用为导向的评估机制,明确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发展的方向。

制定了教师激励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对促进信息化应用的教师给予支持和激励。

专家介入引领机制,通过邀请市区各级专家,指导学校信息化工作,并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和讲座,促进整体效益的提高。

通过以上机制,促使信息化全方位,多角度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个角落。今后我们将不仅向大家展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成果,还将展示关于信息技术与班队会和德育教育整合的思索。

2、引进课题,整体推进。

为打造学校教育品牌,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校重新定位工作思路,制定了以生本教育理念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途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思想。

为了更有效的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我校将开展信息技术相关课题研究。在课题引领下,以学校网络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为抓手,开展教科研工作,使我校全体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水平再上更高层次,取得显著成效。

3、科学管理,打造团队。 提升学校领导的引领能力。树立学校领导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的意识,创造培训机会,培养领导信息素养,在课程创新、资源管理、校本培训等领域的实施流程中提升领导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引领能力。

提升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搭建网上博客、网下研讨发展平台,融入校本研修活动,支持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拓展学习能力。我校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采取了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活动,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常态化、制度化、常态化。

4、管理考评,促进使用。

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平台建成以后,科学合理的管理是使现代信息技术设施充分发挥作用的保障。管理分设备管理和人员管理两部分。人员管理的目标就在于充分调动教职工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普遍、高效地开展。为此,学校针对建设与应用信息化平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考评,并抓好落实。与此同时,加强对骨干教师考评,通过建库共享资源,博客共享思想,带徒弟共同进步几方面,带动全体教师。

此外,学校还主要针对教师参与校园网站与平台建设、信息技术使用、整合课堂效果等方面进行考评。通过考评,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

(三)扎实有效,以点带面,学校各方面工作成果显著。 学校将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目标融于各项工作之中,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共享、互动的交流平台。加强了电子政务,促进了校际、教研组的有效管理,搭建了新型管理空间。与此同时,建设了一支学习型团队,教师教育教学素养不断提升。

(四)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让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发展同行。信息化建设,其本身是一项科学性极强的工作,我们在推进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长效机制,使信息化建设工作既有科学的前瞻意识,又有强大的发展后劲。

五、保障措施。

在整个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同时注重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与队伍建设。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层层落实,整体推进:通过不同层次人员的逐层深入,使全体教师参与其中,力求日常化研究扎实有效;

注重挖潜,搭建平台:充分挖掘平台应用性、互动性、综合性、连续性的功能,为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空间,使教科研氛围更加浓郁;

强化整合,团队发展:通过课题组、学科组等团队研究的深入,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整合更加有效,教师整体素养提升,形成教科研团队;

师生主体,形成特色:教师和学生成为平台使用的主体,享受成效的主体,努力使学校信息化特色日渐明显,促进学校全方位发展。

上一篇:信息员培训材料范文下一篇:小学生课间安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