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教学论文范文

2022-05-1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信息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践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要学会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以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只有这样,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成为可能。

第一篇:信息教学论文范文

基于信息素养探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引起了我国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提高学生信息能力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对该阶段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以帮助他们正确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提高其处理信息技术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信息素养;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下,社会对人们的信息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仅需要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础阶段,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现代信息化社会。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及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不断改进和优化信息技术的各个教学环节,才能真正地把信息技术完全渗入生活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信息识别、加工、利用、创新及管理知识等各方面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总和,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与信息意识三个层面。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顺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需求。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掌握信息技术显然是新时代企业用人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能有效提高其信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二是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小学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以传授学生基础信息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而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因此,加强对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助于顺利实现学科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从信息素养视角下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

从信息素养视角下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其更高效地学习计算机技能。

(一)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在学习一些比较复杂的信息内容时,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信息技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编排适合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的教学内容。制定的内容应多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信息理解能力。以“初识画图”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启动和退出画图程序,教学难点在于教会学生运用色彩进行画图。教师在备课时,可尝试在课前自行绘制几幅色彩鲜艳的卡通画,或展示以往学生的优秀画作,供学生观看。学生欣赏交流结束后,教师开始导入新课,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导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刷子、铅笔等实物进行描述,让抽象的画图工具变得更加形象,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引导学生认识画图窗口时,教师可以结合美术常识进行讲解,如工具箱、颜料盒、画笔等,这些工具学生平时都见过,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最后,在尝试绘制彩色图时,教师可邀请学生分别上台演示,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自由涂鸦,练习如何点击和拖动控制鼠标的左、右键。这样的教学方式能简化信息技术知识和内容,有效提高小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小学生性格活泼、天真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教师若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灌输理论知识,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因此,教师需要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结合学生的性格差异,分组交流教学,同时设计一些互动环节,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键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掌握键盘的四个分区及对应内容,学会键盘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可以提前复印出多张按键颜色不一的键盘图,逐一将各个按键剪下,打乱顺序,让学生在课堂上回忆键盘的样子并按照指令逐一复原,以提高学生准确接收信息的能力,加深其对按键位置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益智小游戏,如“拼图”“打击者”“打字游戏”等,让学生自行了解键盘,寓教于乐,在玩游戏的同时学会操作键盘和控制鼠标。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合理分组,开展比赛,如将比赛内容设为“区分键盘区域”“学会正确操作键盘”和“掌握打字姿势”等。能够正确地将这些内容演示出来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奖励,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游戏教学时应注意把控时间和导向,在教学目标达成后即可引入正题,以免学生沉迷游戏,效果适得其反。

(三)密切学科之间的联系

改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是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这并不代表其他课堂知识学习就不重要。教师在讲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应适当结合其他学科,重视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信息理解能力。事实上,小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并不多,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课程,其他课程相对较少,因此对于这方面的学科融合会相对简单很多。例如,在学习关于“Word文档”“修改文字”等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与语文学科中的作文、日记等相互融合,让学生按照平时的写作习惯,在文档内编辑和修改文字,深入理解计算机的操作过程,掌握计算机的正确使用方法。再如,教师在讲解“画多边形”课程相关知识时,可与数学中的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多边形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画图经验,用鼠标进行操作,这样一来能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多学科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热情,还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理解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其综合素养。

(四)加强动手操作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即运用书本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积极开展实践操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直观来说,即把书本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从而培养学生使用信息系统及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例如,在教学“Power? Point”时,教师会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该软件的各项功能、按键和工具的作用,并多次进行演示,最后归纳和总结软件的相关功能。整个过程可以分成几个课时,逐一细致讲解。课程结束后,为了巩固学生对软件知识的理解,让他们体会到这个软件的实用性,教师可以合理地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内容可以是对其他科目当天教学内容的总结,如要求学生使用PowerPoint软件把当天的语文教学内容制作成演示文稿,还要配上相应图片加以解说,用不同的颜色标明重点知识。在课上交作业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比,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当成范本和今后考试复习的资料,给予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表扬,以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今后的实践中。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对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进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带动下,加强对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是大势所趋。教师若想真正地提高小學生的信息素养,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制定出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教案内容,以提高其信息理解能力,积极对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优势进行教学,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信息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

参考文献

[1]王金贵,连静.信息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7).

[2]陈文晓.基于信息素养视角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7(2).

作者:戴幸福

第二篇: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摘 要: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践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要学会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以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只有这样,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成为可能。

关键词:优化;教学;提升;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个人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他以后的社会生活。所以,新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学生综合实践课程中的重要学科而提出来。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不是学校的统考科目,一直没有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非常大,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因此,我们要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形象直观,培养兴趣

受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的影响,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于知识的接受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完成,有意注意坚持时间不长,只有通过形象直观的实物或语言进行直接感知,才能获取知识与技能。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兴趣,我们的教学就要采用形象法,把一些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比喻成学生身边的一些事物,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不再感觉到信息技术的枯燥与高深。

比如,在教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时,学生对于什么是硬盘、什么是内存条、什么是优盘等都非常陌生。于是,我把硬盘比作是粮食的仓库,内存条只是临时存储,是向仓库运送粮食的器械,而优盘则是装粮食的口袋,可以把粮食运送到任何一个仓库里,也可以把粮食从这一个仓库里搬到另一个仓库里。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了这几个存储器的用途与区别。

二、操作实践,提升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信息技术课的操作性比较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大部分是在操作过程中形成的。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总是抱着想尝试的思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讲解多了,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而且在操作时也会被教师的讲解左右思路。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不能空头讲一些理论知识,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当操作遇到困难时,我们再给予帮助,就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与实践过程中提升能力。

比如,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9课《收发电子邮件》时,我把每一个学生申请的电子邮箱全部列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好朋友来发邮件,可以是祝福语,也可以是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说一些私密话。当学生看到别人给自己发来的邮件时,那种兴奋的样子就足以说明他们是非常乐意学习收发电子邮件的。这时,我再要求学生根据别人发给自己的邮件内容进行回复或者转发。这样,一来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技能,二来还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的品质。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学生有什么想法或问题时,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来与好朋友交流了。

三、整合学科,相互促进

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小学其他课程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其他学科的教学也经常会运用到信息技术。所以,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时,我们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商议,把信息技术课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局面。

在教学语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课后在网上搜索一些与所学课文相关的知识来补充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把语文内容渗透进来,比如让学生在电脑上写作文、修改作文。在教学数学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搜索并解答一些相应的数学试题,而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可以让学生编制一些数学试题,这样还可以巩固一些公式等基本操作技能。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巩固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

总之,优化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是哪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哪一位教师独自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实践与交流,共同总结与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邬家炜.信息技术教学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徐艳书.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J].职业,2007(26).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北校区))

作者:虞杰

第三篇: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摘 要】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改变并优化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的重要话题,是所有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相关教育理论为支撑,列举诸多实例,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进行阐述。

【关键字】多媒体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课程 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出现了“学习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处理信息资料”、“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利用网络资源”等叙述。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后面附录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一些网页。这已经在告诉我们:现代语文教学要整合多媒体信息技术。

但二者的整合实践不容乐观。不久前,我看了一篇文章《语文课:不要在多媒体中迷失》。文中谈及了作者参加“语文课堂教学观摩大赛”时,有两位老师上《春》这一课,他们都应用了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课件有图片、视频,真可以说是集声、光、音、色于一体。作者并没有直接评论这两堂课,而是提起了魏书生老师的一节诗词欣赏课《渔歌子》。指出当时没有这些“新理念”、“新名词”,更没有什么多媒体之类的,可魏老师就靠一张嘴,再加上学生的“人脑荧光屏”(想象力)就把课上活了。文章指出:这几年,电脑、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作者的言外之意,大概是老师们在多媒体中迷失了。

另外,有不少的老师仍存在疑问,“是否一上公开课就得用多媒体?课件难道真的是新课改教学中的法宝?”“我们是在使用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的现代教育媒体,还是在台上做秀?”以上的困惑、思考和担心,充分体现了广大语文老师的责任感。仔细思量,我们不禁要问从什么时候起,教师们由欢迎到开始警惕多媒体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由怀疑到拒绝呢?责任是在多媒体信息技术本身,还是由于人们对新技术的陌生而产生的恐惧?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下面我想谈一谈自己对此的粗浅认识。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的结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相应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实施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由此可見,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具体来说:

1.它可以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2.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3.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4.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1.借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目标定向过程

定向,就是告知学生课堂教学目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最终学习结果是什么。这样有利于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和明白自己努力的程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用边讲边播放的方式把教学目标投射到电子白板,或传送到学生机上,必要时可重放,还可存于数据库中,让学生适时或随时访问参照。多媒体信息技术可对需要的提示重点用多种技术处理使其突出,以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利用网络可设“弹性教学目标”,也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通过网络给以不同层级的学习目标。

2.借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讲解”情境

语文教学中的讲解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没有必要每次都作系统的讲解,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寓讲于“画”,寓讲于“演”,寓讲于“思”……使教与学融为一体,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例如《松鼠》一文,松鼠的漂亮、驯良和乖巧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采用了下面的步骤:①在悠扬动听的音乐声中向学生展示活泼漂亮的松鼠图片。让学生获得美感,产生学习兴趣。②在屏幕上逐次“画”出以下画面:松鼠的爪子→松鼠的身体→松鼠的眼睛→松鼠的尾巴。让学生自然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观察顺序和介绍重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③用鼠标分别点击松鼠的爪子、身体、眼睛、尾巴,使各部分分别着色。让学生感受“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等比喻句的优美。④出示猫或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描绘介绍。⑤播放《松鼠》视频文件,让同学们观察松鼠的生活习性等,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以上教学过程,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抛弃了繁琐的讲解,寓讲于“演”,寓讲于“思”,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松鼠的特征,又指导学生要准确运用词语以进行形象生动的说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又如《安塞腰鼓》是新选进教材的课文,是诗一样的散文,是文字化了的舞蹈。由于初一的学生对安塞腰鼓这种民间艺术接触很少,如果直接让学生去谈文章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感受,效果不会很好。此时如果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录像,亲身去感受和体验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奔放、洒脱的特点,并把舞蹈画面与课文内容相对照,再谈感受,效果会好得多,理解也深得多。

3.借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阅读理解过程

阅读是学生感知文本、领悟文意、体会文思、欣赏文采的必经一环,也是学生阅读能力得以提高的必经之路。可惜的是,以前的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量太少。这种情况的形成,除了教师教学观念的原因外,也跟传统的信息传输媒介限制了阅读材料的增补有关。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可以轻松地突破这种限制。

首先,多媒体网络系统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时间和容量。在课堂上,教师不再仅仅只能让学生阅读纸质课本,与课本有关的背景资料、作家概况、他人评价等材料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系统让学生自己适时阅读,彻底改变了由教师独家介绍的局面,从而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内容和思考时间。

其次,扩大学生阅读的视角。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阅读超文本,甚至上网访问,阅读面可以极大地拓宽。

如在《敬畏生命》中,关于作者的情况,我先展示网上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并抓住主要信息点,再让学生在留言板上输入自己所掌握的作者的关键信息,用大屏幕把留言全部展示后,学生讨论谁输入的信息最重要;然后教师点评。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又让学生上网查看一些学生自杀的新闻材料;一段时间后,我让学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简洁的话输入自己看后的感想,自己应该如何对待生命。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得出该如何对待生命的结论。这种讨论正是协作式的学习。这样的协作学习不但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出应掌握的关键内容,还能了解、掌握更多的思想和知识。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学到了语文课知识,也有了上网查寻语文方面的知识信息的意识,更有了网上也可获取其它知识信息的意识。

4.借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多媒体网络作文训练方式与传统作文训练方式相比有着许多优势。

第一、多媒体网络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在网络中随心所欲地查询到各种各样与所写题目有关的信息。如,我在学生写作《植物王国漫游记》时,就指导学生上网寻找,有的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有的学生到“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心”观光了一圈,还有的学生进入了“英国剑桥大学植物百科全书大全”网站。漫游之后,同学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写入了文章。可见,多媒体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快捷的信息资源。

第二、多媒体网络作文以学生为本体。学生或单独作文,或小组讨论作文。教师的任务便是给学生提供导航、提示和服务。这样学生可以从独立思考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同学之间则培养了合作的团队精神。

第三、课堂上缺的恰恰是形象,多媒体能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形象,再现生活,激活学生内部言语,便于有效地转化为外部言语,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听潮》一课前,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把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汹涌而至,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页上浏览了钱塘江大潮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加深了对“天下奇观”的理解,写出了“海潮的遐想”、“海潮与人生”、“大潮与礁石的对话”等许多富有新意的作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祝智庭,钟志贤主编.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陈如开

上一篇:经济现象论文范文下一篇:生态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