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改革

2024-05-05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改革(精选9篇)

篇1: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改革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存问题与解决建议

09级政治经济学 于冉

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到今天全国各地都已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企业养老保险体系。但是相比之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却步伐缓慢,始终缺乏一种紧迫感,以至改革的进程相当滞后。这种状况不仅加深了新旧制度的碰撞,而且还引发出许多人为的社会矛盾。

一、现存的主要矛盾

我国的社会保障改革,首先是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始的,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不仅已在全国的企业范围内实现了制度的统一,并初步使各地企业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虽然问题仍不少,但改革正在向成熟的发展阶段过渡。然而,改革是不平衡的,即使是暂且抛开农村养老保险的改革,就是在城镇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也是如此徘徊不前,导致了二元制度并存的现状。由于国家至今尚无有效的政策指导,只是笼统地要求先试点再推开,因此导致各地出现了政策上的多样性和不配套性,以及方案上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更多的地方干脆维持现状不思改革。

具体来讲,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徘徊不前,不断与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发生冲突,群众反响强烈,已成为影响当今社会安定和老年保障的一大难题,造成了二元制度并存的现状。其一,事业单位员工不交养老金,不缴费领养老金这总是不公平的。其二,身份壁垒,大家都是工作人员,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差距就这么大,他们之间互相流动也没有办法。其三,待遇差距,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养老金确实比企业高很多,影响社会和谐,需要改革。

有些地区对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处理,实行统一的费率筹资,但发放办法和保险待遇却不一致,这种待遇上显著差异的延续,实际意味着基金分配将越趋于不公平,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等于多占用了共同基金的份额,这比起两种制度并存来害处更大,未来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也会因此更加激化。

2008年,国家再次启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但此次改革试点未将公务员同步纳入,普遍认为不公平,且容易造成新的不公平、“碎片化”和官本位趋向。历来机关和事业单位是连在一起的,作为提供公共管理或服务的公共机构,其工作人员属于国家公职人员,待遇应是同等的;公务员规范工资已先行到位,事业单位尚缺少规范补贴和绩效工资,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又拿事业单位先行试点,这样事业单位职工缴费基数就低很多,所以普遍认为颇不妥当;公务员本应在改革中起表率作用,如今带头调资而又不带头缴费,实无道理可言。

二、造成现存问题的原因

目前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有关养老保险的矛盾是后天制度设计存在缺陷造成的。1995年之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一般为国家和企业完全保障——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几无差距。但1995年企业改革时,机关和事业单位未列入改革范围,依旧由国家财政完全拨付。这就形成了在养老制度上,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两种截然不同模式的“双轨制”:在企业,退休金按照其交纳的养老保险费以及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等因素计发;而与此同时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则依据其工龄和退休前一月的工资计发。所以,多年来,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越增长,其养老金的差距越悬殊。

三、改革的难点与目标

社会政策理论指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能上不能下”的“制度刚性”。这条被视为“铁律”的基本原则,其背后的原理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保障其实是其次的,其首要的社会功能是对社会心理的影响。目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阻力就是事业单位养老金基本与公务员接轨,比企业高出一大截,向企业看齐意味着已退休人员养老金要“拦腰砍”,未退休人员今后不可能再享受类似公务员的高待遇,待遇下降所引发的心理失衡和怨气在所难免。

其实,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高于企业单位是正常的。这是由两个部门劳动力结构、劳动性质及其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不同决定的。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劳动力结构是不同的,前者是脑力劳动者

密集的部门,一般占职工总数85%以上,劳动者提供的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复杂劳动。后者则是以体力劳动者为主,一般占职工总数80%以上,这里提供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劳动。毫无疑问,这些决定了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从总体上要高于企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所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与企业现行制度的不一致上,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的目标设定,首要的就是定位在与企业制度的一体化上。也就是通过改革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在内的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尽早结束目前的二元制度并存的局面。所谓统一,当然不仅是模式和管理,筹资与给付更应统一。很显然,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要较企业高,应该说有其合理性,所以我们改革的目标不是要迅速地降低它们原有的待遇水平,而是既要做到并轨统一,又要通过恰当的设计安排能减少矛盾,以最终达到平稳过渡,以及完善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目的。

四、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1、坚持基本养老保险统一原则,明确各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方向。依据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总本规划、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实际,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企业、事业、机关各自的补充养老保险,整合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应成为我国养老保险事业整体发展的基本思路。

在此思路基础上规划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养老保险改革应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即改变传统单纯依靠单位保障的做法,建立独立于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以现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为模式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二是养老保险改革应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配套。具体地说,就是根据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将现有的事业单位分为两大类:自收自支、转制为企业的原事业单位和财政部分拨款事业单位,应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国家财政全额拨款,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实行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当然,从长远看,机关也应建立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接轨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即事业单位要与机关实行统一的制度,不能形成新的养老保险“二无制度”结构。这既有利于保持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又有利于人员的相互流动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建立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是任何养老保险模式最基本的要求。即基本养老保险金权益的取得是以承担缴费、并满足相应的资格条件为前提的。同企业一样,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而实现事业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接轨的关键之一,是要逐步统一缴费比例。

3、建立统账结合的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另一个关键是要解决好改革成本和平稳过渡问题。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既要着眼于建立新制度,创立新机制,同时又要考虑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妥善解决改革成本和历史遗留问题。具体而言,为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需要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和逐步过渡的措施:已经退休的人员,仍按原来的标准和办法支付基本养老金;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实行新制度,建立新机制;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可加发一定的过渡性养老金,保证他们的待遇基本不降低。

4、坚持逐步实行与企业相同的替代率原则,同时建立职员年金制度。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障水平的确定,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生活需要,也要考虑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因此,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可采用前一种方式,同时逐步降低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这也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既定目标。对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下降所带来的养老金差异可采取高于企业的过渡性养老金计发系数的办法,更应通过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来解决,即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事业单位职员年金制度,作为第二支柱。

所谓职员年金,是职业年金计划的一种,类似于企业年金,是指事业单位职工在依法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费用由单位或单位和个人缴纳而建立的补充性养老保险。不同于企业年金的是,职员年金应坚持法定强制实施原则,符合条件的单位必须参加。职员年

金基金也要通过市场化运营来实现保值增值,国家通过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保障职员年金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企业年金总规划只有500多亿元,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只占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的5%,而在大多数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通常在30%以上。因此,无论企业年金,还是事业单位职员年金的发展空间都很大。另外,也要积极发展商业保险等其他补充养老保险形式,作为第三支柱,不断提高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五、需要配合的条件

1、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宣传教育和不懈努力,使群众都能认识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现实的需要,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入改革的需要。应该说统一后,即使对目前群众反映较大的制度内待遇不等问题,也是一个重要解决途径。与此同时,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待遇问题,也需要统一认识,它们在制度外建立补充养老保险,提高养老待遇有其合理性,是一种体现连续性的政策措施,这如同企业普遍建立企业年金一样,同样是一种体现职业特点所需的激励措施。毫无疑问,差别是需要的,但差别不能过于悬殊,所以通过一年时期的过渡,缩小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人员的养老待遇,也是重要的。

2、立法政策支持。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个新事物,又具法定地位,因此立法政策支持不可缺少。要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对上述补充养老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实行定位,对其运营和管理更要有配套的政策法规支持。特别是资金的来源要做出法律保证,如有可能还应将这项制度的有关内容,纳入国家公务员的条例之中。我们认为立法政策支持,是使这项改革落到实处并最终走向成功的关键,建议实施前就应有比较完备的法规,以使制度建设一开始就更加科学规范。

篇2: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改革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保险论文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关系到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迄今为止,我国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速,传统的退休金支付模式使得一些退休人数多的机关事业单位财政负担加重,从而造成运营压力过大,使得一些单位不得不压缩职工的福利待遇,直接影响到在职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2015年初,我国全面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目标是使同一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国民。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探索出了改革的意义,并且发现了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的建议与方法。

一、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实行“双轨制”,即对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进行相应的改革,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的发展却相对滞后。2009年,国家人社部下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确定了将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省市作为试点,试行养老保险,并且逐步向全国推行。2015年初,国务院发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改革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为职工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的8%进行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进行缴费。本次养老保险改革的施行是全国性的,直接关系到全国3000多万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意义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于单位管理制度、人员合理流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改革,使退休人员逐步步入社会化管理,可以有效缓解单位的财政负担。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大多数都是差额拨款单位,财政部门仅仅承担退休人员的部分费用,十分有限,财政状况及运营状况较好的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发放所带来的压力较小,反之,财政状况及运营状况略差的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较大的压力。而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由社会保险机构负责发放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单位仅需按照相关比例为在职人员缴纳养老保险金和职业年金即可。

(二)通过改革,促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养老保险改革后,与其他企业的养老保险基本一致,职工参保缴费转移关系可以更加方便的接续,以此来保护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解除了跨地区、跨行业职工由于单位所有制和身份的改变而带来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

(三)通过改革,有效地设立激励机制,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改革后,设立了职业年金,能够在职工退休后,提高职工相关待遇,而职业年金也是按照单位工资总额和本人缴费工资进行缴费的。通过此类方式,使职工意识到贡献与所得是成正比的,可以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激励职工、吸引人才的作用。

(四)通过改革,有利于职工养老保险意识的形成,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实行养老保险改革后,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由社会保险机构发放的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构成,打破了原有的基本退休金完全取决于在职时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待遇,而是体现在个人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等方面,使退休金更加公开透明化,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现出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重点

机关事业单位参保职工养老保险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改革,改变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保障制度模式。由原来的机关事业单位保障模式转变为社会保障模式,减轻了所在单位的经济负担。

(二)通过改革,改变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待遇计发模式。由原来的按照本人在职最后一个月的一定比例计发,改革为按照本人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来计算养老金。

(三)通过改革,改变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单一的养老保障模式。由原来的基本退休费改变为基本养老金与职业年金的总和,养老待遇更加多层次、多保障。

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难点及建议

就机关事业单位来讲,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将面临以下几个难点:

(一)人员身份复杂多样,如何公平对待成为难点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种类繁多,仅事业单位就存在全额事业单位、差额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三种类型。人员身份更是复杂多样,不仅存在上级编制机构批准的正式事业编制人员,也有劳动合同制人员,更有劳动派遣人员。身份的不同,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薪酬和福利标准,这势必使他们形成不同的养老待遇,造成其心理不平衡,工作缺乏主动性,给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造成困难。建议:一方面明确参保职工身份,界定参保人员范围,即使职工身份不用,依然要实行同工同酬。并且对于编制外的人员,也要一视同仁地设立职业年金,尽量缩小编制内和编制外职工的养老待遇差别,缓解机关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的矛盾。

(二)改革成本较大,如何分担成为难点

一些差额事业单位要考自身去负担缴费资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要支付40%的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这部分资金从何而来?完全由单位和个人来承担这些费用,势必会使职工收入减少,影响日常生活质量,挫伤职工工作积极性。建议:由于此次改革养老保险基金账户模式是由统筹和个人缴费共同组成,因此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政府尽量分担一些统筹部分,也可按照相关政策,结合现有岗位级别进行薪酬调资,减轻单位和个人负担。

篇3: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改革

近几年来, 各种类型的保险制度在生活中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险制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国家还是公民, 都对其制度的建立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为了能够有效解决即将来临的人口老龄化风险, 加强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不容忽视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就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人们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对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 从而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险制度。

1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不断改变, 传统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凸显出来。就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来看, 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名义帐户”导致的债务问题

我国传统的养老保险不存在对个人缴费的支持, 企业也没有为在职员工缴纳相应的养老保险费用。而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中采用的则是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保险模式, 但在此模式未被采用之前, 一些企业退休的员工由于没有建立个人帐户, 没有进行相应的基金积累, 从而导致养老保险金的“缺口”和“隐性债务”。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目前诸如此类的“缺口”金额, 高达3万亿元左右, 这实际上是国家对已经退休人员和实行现行制度前就业人员的一笔欠债。目前, 统帐结合运行模式若长期下去, 那么必然会导致部分积累制的名存实亡, 养老金的支付危机也会因此而出现。

1.2 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帐户积累基金的功能混淆问题

在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中, 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积累基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无论是在各自所具备的功能上, 还是基金的管理重点上都不尽相同。社会统筹基金的基本功能是收入再分配, 管理的重点是基金的及时足额收缴, 而个人帐户积累基金的功能则是存储, 管理的重点是采用一定的手段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然而, 在目前所行使的养老保险制度中, 却将个人帐户寓于社会统筹制度的框架中, 从而导致二者各自所具备的功能和各自的管理重点相混淆, 造成资金积累不足, 整体效率不高的现象发生。

1.3 积累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

出于安全性考虑, 1997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基金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支付费用外, 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 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这种基金的管理方法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其安全性, 但是却忽略了积累基金的保值和增值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通货膨胀的现状越来越严重, 由此所导致的养老金贬值和支出也有所增加。由此可见, 如果不通过养老基金自身的保值、增值, 那么必然会影响到未来退休职工的老年生活。

除此之外,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现在最需要的是制度, 然而, 自从开展养老保险以来, 大部分都是参照企业养老保险的制度来进行的,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一个地方一个样, 甚至有些地方还没有实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 工作被动, 无章可循。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科学性。

2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创新的方向

从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发展现状来看,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为了能够确保其改革和创新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就必须把握好制度改革创新的方向, 以此作为其体系建立的重要依据。

2.1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依据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 养老保险制度是否能够科学合理的建立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为了能够确保制度建立的科学性, 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对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一方面, 要从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着手。近几年来, 我国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来实行, 却忽略了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导致该问题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 要从我国目前社会经济的特点着手。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脚步不断加快, 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变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 养老基金具有长期储蓄性的特点, 通过养老金制度改革, 能够不断增加资本积累, 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2.2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创新, 在未来的时间里, 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针对上文所提到的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实行必要的改革措施。首先, 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偿还“隐性债务”, 尽可能消除个人帐户“空帐”的现象发生;其次, 为了能够确保养老保险体系系统完善, 在对其体系进行建立的时候, 已经做到以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 以完全积累制的个人帐户为主体, 以个人储蓄为补充。除此之外,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成立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公司, 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等工作。

3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创新途径

3.1 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 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养老金计发办法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 其不仅仅是衡量养老保险所体现的社会政策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供求矛盾, 从而保护参与保险人员的合法权益。因此, 事业单位在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创新的时候, 必须要对养老金计发办法进行改革, 并且要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

3.2 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办法

根据国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要求, 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险制度必须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两个方面着手, 着力解决好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问题, 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向部分积累制过渡, 这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实际的最优选择。在制度实际行使的时候, 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确保其能够从3个途径将改革目标充分实现, 这3个途径分别为分类实施、逐步做实和梯次推进。只有这样, 才能够确保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

3.3 建立科学的养老金增长机制

从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制度行使现状来看, 其养老金增长机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退休年龄、职工工资增长水平、养老金的替代率以及消费价格等。由此可见, 相关部门人员如果想要确保养老金增长机制具有绝对的科学性, 那么就必须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考虑, 从而采取切实的解决措施。比如说适当的推迟员工退休的年龄、保持合理的替代率以及考虑物价增长情况等, 以此来建立科学的养老金增长机制。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具体需求, 养老保险制度也因此将面临了严峻的考验。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对养老保险制度的需求, 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必须对现行制度的目标模式、管理体制、财务机制以及基金运营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评析, 从而提出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有效完成保险制度的创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易石宏.从事业单位改革视角看养老保障模式创新的制度取向[J]《.攀登》, 2009 (05) .

[2]龙健.论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制度创新[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1 (06) .

[3]梁丽.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政府监管[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3) .

篇4: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改革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是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法律制度,保障了退休人员的基本权利。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养老保险自身的体系框架仍在构建之中。改革与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制度公平性的需要

机会公平与避免剥夺享受成果的权利是社会公平的两项基本原则,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缺陷在于不同职业之间的不一致性与不公平性,忽视了与总体日标之间的一致性问题。近几年,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单位养老保险也逐渐向社会养老保险过渡,但由于改革方向与改革目标不明确,各人员的待遇差距仍然存在,调查显示,曰前机关单位的退休增长率平均高出企业约5个百分点。因此,只有不断改革现有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差距才会逐渐缩短。

2.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需要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财政支出占GDP的2%左右,并且这个比例也在随着国家经济盼陕速发展而不断呈现上升趋势,可见,我国的养老保险财政支出给国家的财政造成了一定压力。财政压力的增加势必会使政府开始消减福利待遇,但一些职员已经习惯了高福利,不想使白己的利益蒙受损失,此种情况必然会导致群众反对政府,影响国家秩序。因此,改革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一定程度上也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需要。

3.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的需要

养老保险建立的初衷便是人才的自由流动,一方面为劳动者解除对未来工作的后顾之忧才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劳动者可以在行业之间自由流动;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加可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与货币资金的流动,但这一切取决于统一有序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不完全取决于该同的机关事业单位,但它们对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养老保险制度阻碍人才的健康流动,改革便势在必行。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现状

1.法律法规体系落后

日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法比较落后.对事业单位而言,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专属法律一片空白,缺乏法律的保障。建立法律的曰的便是通过建立以一套强制性的规则措施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以法律做后盾才可以使大众信服,确保实现改革目的。曰前我国仅仅出台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改革方案迟迟没有小台,改革步伐停滞不前也就成了必然情况。

2.行业差距过大,改革不同步

我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相差较大,改革不能一味照搬企业模式,急于与企业接轨,若这样进行改革,势必会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大幅度下降,影响职员的工作情绪与态度,改革工作必定会受到阻力。此种情况下,若仅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必然会引起职员抗议,若事业单位在改革方面没有作为,也必然会引起行业的矛盾激化,是改革无法正常进行,因此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应直面行业差距过大问题,统一改革步伐。 3.改革利益群体相互博弈 我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一种白上而下进行的改革,可能会引起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抢夺利益,进行博弈。这样变革过程中必然会使部分人员收益,部分人员受损,冲突不可避免,这样,重整利益的过程中就会放慢改革的脚步。我国事业单位的大部分人员对改革持有畏惧心理,生怕改革后利益减小,因此改革过程中,多数人持观望态度。

三、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措施

1.加快保险制度立法进程

养老保险立法的意义不在于制度的权威规范性,更在于实现责任与权益的合理配置,只有确保实现法制化与制度化才可以实现全社会的公平与对等。对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首先应明确建立法律制度,通过修订规范相关的法律条例统一规定养老保險实施细则,加快保险制度的立法进程,建立统一规范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2.实现效率与公平相结合

体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与效率是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原则性问题,改革后的养老保险制度应取消退休与各种津贴补助,将原有的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成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的计发办法。具体应采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法,将社会互济与白我保障有效结合,改变养老保险费用仅由国家与事业单位全部负担的现状,充分保障事业单位每一位员工的公平与效率。

3.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缩短收入差距,确保收入稳定,使保险资金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以便适应不同日标人群的需求。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分为基本养老保险与补养老保险两部分,基本养老保险主要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而补充养老保险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体现了国家对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的倾斜。

四、结束语

改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是我国建立统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涉及面较广,所面临的问题也较复杂。因此,我们更应重视其改革进程,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保障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参考文献:

[1]王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D]吉林大学,2012(06)

篇5: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改革

   时间: 2013-10-10 08:52:01 星期四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盛岚

或全面实行统账结合

正在研讨中的养老体系改革顶层方案,可能将在缴费主体、统账模式上,实现城镇职工和事业单位人员两套社保体系形态“趋同”。

本报记者10月9日获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将实行单位与个人缴费、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待遇与缴费期长短挂钩;实行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补充养老保险办法。

“从改革的基本思路来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的制度设计是一致的,也就是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要逐步和企业的基本养老制度并轨,实现统一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统账结合模式。”相关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根据现行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职工退休后养老金的发放主要参考其缴费年限长短和个人账户缴费额多少来确定。多数事业单位则实行财政支持的现收现付制度。

本报获悉,未来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改革,也将参照这一模式,使得基本养老金待遇与缴费长短和多少紧密联系,从而对事业单位人员参保形成激励机制。

短期个人账户难做实

虽然本轮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实行单位与个人缴纳,实行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但业内人士分析,根据以前试点的情况来看,个人账户不会马上做实。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确立了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会统筹基金由单位负担缴费,个人账户则由职工个人缴费,在养老保险制度确立前入职的职工,向他们支付的养老金由后来缴费者负担,由此带来空账。

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退休制度属国家保险模式,个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实行统账结合的改革方案后,已经退休的部分职工和参加工作的职工,个人账户上没有积累基金,同样形成空账,这部分资金就构成了转制成本。

业内人士认为,事业单位改革成败,首先要解决转制成本。

以社保基金状况最为良好的深圳为例,个人账户已经全部做实,社保基金也有各种投资组合,收益稳定且有相当的富余,但是这背后主要原因是深圳的人口结构,老年人偏少,深圳户籍人口七八个在职人员供养一个退休人员。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将经历相当长的一段转轨期,由此带来的转轨成本势必在中短期内给中国养老金账户收支带来不小的压力,直至“老人”和“中人”全部消失(改革前退休的职工为“老人”,在改革前参加工作而在改革后退休的职工为“中人”).据学者测算,按照8%的个人缴费率,如果3000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2500元,每年空置的个人账户,少缴费用达720亿,相应带来并轨后转制的成本。

日前,由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将各自完成的养老金顶层设计方案报至人社部。

其中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团队提交的方案建议,机关事业单位采取“退休金渐退、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储蓄渐进”的策略,从2016年开始建立个人储蓄养老金账户,个人缴费为个人工资的8%(4%为国民基础养老金税,4%为个人养老储蓄),单位缴费为个人工资的8%(4%为个人养老储蓄,4%为职业养老金).个人储蓄和职业养老金实账投资运营,最低贴现率为5%。退休金逐年下降,个人养老金逐年上升,保障过渡期基本养老金待遇不变,直至对接国民基础养老金,退休金彻底退出,按照这一制度设计,大约需要20年。职业年金补充养老?

2008年2月开始,中央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先期开展事业单位试点改革,到现在五年多过去了,至今没有实质性的动作,业内人士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未考虑改革后减少的养老金如何用职业年金弥补等。

由于不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担心改革增加个人负担,同时减少退休金水平,导致试点改革在地方推行不畅。

2006年工资改革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退休费,按照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的80%-90%计发;二是生活补贴,取代原来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与职务职称职级挂钩,由当地财政承担。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社科院社会保障实验室特约研究员张盈华认为,机关事业单位的生活补贴由地方财力负担,具备了“准职业年金”的性质,从这个角度上看,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实际上是退休费和职业年金之和。

不过职业年金的具体运作还待探索和规定。作为唯一率先改革的试点省份,广东也没有从制度层面解决补充养老保险问题。

目前广东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与普通企业职工一样,按月缴纳养老保险费。但退休时,待遇依旧按原有标准执行。因此,这些退休人员每月的退休金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由社保基金支付,与普通企业参保人待遇一样。另一部分是社保养老金与原干部退休金标准之间的差额,按原有资金渠道解决,即财政拨款的,依旧由财政解决,单位自收自支的,依旧由单位解决。

尽管国务院出台了职业年金方案,以缩小事业单位人员参保后退休的差异,但这笔钱来自财政、单位还是员工,多数地区尚没有明确规定。

本报记者获得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其中关于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工作人员,职业年金所需费用由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共同负担。

单位缴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最高不超过本单位上缴费工资基数的8%,个人缴费比例不超过上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4%。

对于并轨的制度设计,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基本养老金制度改革与职业年金制度改革要同时动起来;事业单位要全部动起来,不再分三六九等;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同时动起来。

投资渠道待解

在事业单位社保也实行统账结合模式后,其将更依赖账户投资保值增值。同时,补足“老人”、“中人”空账的制度安排也会进一步显出紧迫性。

这类问题在城镇职工社保运营中已经长期存在。此前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建议,首先,市级统筹基金用养老保险累计结余资金补足本市职工个人账户的空账资金,剩余资金留用地方政府在2016年后支付地方养老补贴。其次,省级政府和中央财政多渠道筹集资金,协商解决剩余的空账资金,在2015年底以前完成。

然而,由于各地经济水平、人口结构不同,在并轨过程中,部分隐性债务显性化对地区财政乃至全国财政会产生不同的压力。

据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介绍,在济南、绍兴、苏州等多地调研时,就有当地社保局官员表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存在一定结余,但是,如果把个人账户的空账填补上之后,养老金结余就没有了。

因此,即使是统账结合多年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大部分是空账,而已有的积累资金保值增值无门,在物价水平上涨背景下,实际上处于缩水和贬值的状态。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此次养老制度顶层设计结构式改革是一个机会,应该同时进行不同人群养老金并轨改革,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窗口越来越小。拉美国家在十几年前引入个人账户进行市场化改革时就抓住了结构式改革的大好时机,对双轨制进行了并轨。

以智利的“三支柱”现代养老金体系为例:第一支柱养老基金完全由财政解决;第二支柱为参保人员个人缴纳的费用,也是退休后养老保障资金的主体,实行完全的市场运作和市场投资。第三支柱为自愿性补充养老金。

篇6: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

两会期间,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是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社会上流传着几种说法包括:国家推行事业单位改革是为了减轻国家财政支出,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将套用企业办法;事业单位推行养老保险制度之后,员工的待遇会大大降低等。那么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究竟是否可行呢?

正方: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势在必行

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主任杨燕绥教授: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是从公平与正义角度出发的。她指出现在事业单位跟企业养老金之间比较有三个不协调。第一,事业单位大家不交养老金,不缴费,工作40年,将来退休怎么也有20年,工作期间不缴费,20年退休去领养老金,不缴费领养老金这总是不公平的。第二就是身份壁垒,大家都是工作人员,在事业单位,在国家机关差距就这么大,养老金差距这么大,这确实是不公平的。所以身份壁垒,而且他们之间互相流动也没有办法。第三是待遇差距,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比企业确实是高了很多,在养老金里有这么大的差距,确实在影响社会和谐。

中国社会科学研拉美研究所所长郑秉文教授:郑秉文教授表示应建立一个混合型统筹结合模式,它的基础是瑞典目前实行的民意账户制度这么一个理论基础。简单讲就是不管是统还是帐,每一个参保人都有一个银行账户,国家的利率每年是固定给的。国家的利息和自己的缴费构成养老金,事业单位和企业进行同样地操作。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硕士、现任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中国采购办公室副主任钟万里:他认为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制约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主要表现在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守现有工资,步步提高,只能增,不能减,反映在岗位上就是只能上不能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守“铁饭碗”,不愿离开事业单位半步,只能进不能出。日本流通经济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吕学静提出了几点建议。改革之前要先进行事业单位的分类;第一类,有行政职能的要纳入公务员的劳动保障体系,另一部分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将参照企业职工保障制度进行改革。坚持逐步实行与企业相同的替代率原则,同时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建议实行法定强制性的职业年金制度;建立合理有效的税收激励机制。

人社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关于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调整,重点是建立一个相互协调的退休待遇的增长机制。

凤凰网网友指出: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势在必行,之所以反对声多,阻力很大,原因在于没有找到突破点和切入口.如果公务员养老改革率先与企业同步,那么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就应刃而解了.网友wigse认为应实行统一的养老金制度,打通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人才流动通道,真正发挥市场调配劳动力资源的作用,使得人才合理流动,促进经济的发展。反方暂缓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学系硕士唐钧: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须三思而行谋定而动。他认为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牵连甚广,牵扯到多方利益,需小心谨慎。

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建议暂缓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他指出事业单位的待遇和公务员相比并不高,如果要进行改革首先在事业单位内部如何使退休工资更加合理。并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不应该做。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邓聿文认为养老金改革应重在提高企业养老金标准,直到最终缩小与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标准差别而不是仅仅去改事业单位。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迟福林: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试点要特别慎重。他认为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事业机构的养老保险应当是一个要逐步提高它的水

篇7: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相关规定,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决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一、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既体现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又体现工作人员之间贡献大小差别,建立待遇与缴费挂钩机制,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提高单位和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二)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按照国家规定切实履行缴费义务,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形成责任共担、统筹互济的养老保险筹资和分配机制。

低于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工作人员养老,不得提前支取,每年按照国家统一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利息,免征利息税。参保人员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四、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本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详见附件)。

本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的人员,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指导实施。

本决定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处理和基本养老金计发比照《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13号)执行。

八、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职业年金的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制定。

九、建立健全确保养老金发放的筹资机制。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各级社会保险征缴机构应切实加强基金征缴,做到应收尽收。各级政府应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平稳推进。

十、逐步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普遍发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加强街道、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为退休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篇8: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改革

1. 机关事业与企业退休养老制度间存在争议

(1)供款模式和财务模式的差异。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是由国家财政全额负担,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不形成基金积累,职工也不需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企业和职工均需缴费,分别进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其中个人账户部分形成积累基金。尽管一些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先期改革已向统帐模式过渡,但个人账户规模各异,甚至由财政代缴,与企业职工相比个人负担仍然很低。

(2)退休待遇的差距。传统的退休养老制度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确定型养老金,就是以本人退休前工资为基数,按工作年限确定比例,一般都可达到80%~90%,加上其他奖励性政策,甚至会到100%。这同企业职工60%左右的目标替代率之间显然构成巨大差距。而且企业职工占大头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属于缴费确定型养老金,只与个人账户的余额相关,因此受基金运营效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无法达到预期待遇水平的风险只能由个人承担。

(3)社会化程度差异大。机关事业单位的传统退休养老制度采用的是单位管理和单位发放,离退休人员的老、病、死仍由原单位负责,只能算是“单位保险”(或称“国家保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机关事业单位的财务和事务包袱很重,也使得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和改革后的企业职工形成身份上的差异。据测算,1995年事业单位和机关人均离退休费分别比企业高出13.5%和20.6%,2006年变成86.6%和109.1%。随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深化,两者间的差距将不断拉大,已对社会公平分配和社会和谐构成不利影响。

2. 改革有利于机构改革和人力资源流动

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是人员分流,而养老制度双轨制是人员分流难的重要原因。随着机关事业单位用工机制的进步与完善,铁饭碗会逐渐打破,与企业间人力资源的流动也会增加,退休养老制度的壁垒将成为流动的阻碍。如果从机关事业单位到企业单位后才建立个人帐户,那么个人帐户养老金的数额要比早进入企业的同龄人少,退休后养老金也低,和留在机关的同事相比差距会更大;相反,从企业向机关事业单位流动,组织程序上行得通,但是个人帐户积累的资金如何转移和携带依然困难重重。近年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公务员热”、“事业单位热”已成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症结除工作稳定外,占据“福利高地”而形成的潜在同工不同酬也是主要原因。只有缩小差距,才能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多渠道就业,也有利于人力资源在不同性质单位间的合理流动。

二、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问题的分析

1. 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是否应该同步改革

此次《试点方案》只针对事业单位,意味着公务员与事业单位的改革至少不完全同步,甚至在内容上可能也有差异。要明确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是否应同步改革,至少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从性质看。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虽职能有所不同,但人员性质较为接近,在我国更是如此。政事不分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长期存在的现象,事业单位的编制、工资、福利待遇等参照国家机关执行,过去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改革都首先由政府机关开始,政策通过后事业单位参照执行,因此二者并无很大差异,具备同步改革的基础。二是从社会养老保险的整体结构看。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已经有城镇企业职工、农村、农民工等几个相互分割的部分,如果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再分别建立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必使“碎片化”现象更加严重,还会因待遇差距等引起新的不公和矛盾,将来整合的难度也会更大。由于事业单位职工人数较公务员更多,具体情况更加复杂,也可以将其先行作为试点,但在正式制度安排时二者的同步性应该保证。

2. 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如何衔接

根据上述,如果要达到整合制度、缩小差距的目的,改革后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完全纳入已有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为理想,但由于过去两类人员的退休养老政策差异很大,保留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部分差异,建立相对独立制度,改革的初衷就不能完全实现,制度分割的不利影响依然存在,而且还要考虑设计人员在两个制度间流动的通道,同样十分复杂。从世界范围看,公务员在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是优先纳入保障的群体,这主要是因为较好的福利待遇能够保证一支稳定和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有利于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当然,作为政治强势集团公务员也能够为自身谋得更多的利益。但在席卷全球的社会保障改革浪潮中,这种优势也逐渐在被消磨。因此,此次《试点方案》使改革后与企业基本一致的基本方向是符合这种潮流的。从另一角度看,统帐结合的模式分担了各方的责任,兼顾了公平和效率,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符合改革的目标。

3. 与企业职工待遇差距如何缩小

在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过程中,缩小与企业的差距不外乎两种做法:一是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要么提高企业和个人缴费水平,要么依靠财政投入。就目前情况看,征缴率低的问题还普遍存在,企业和个人不可能再承受费率的大幅提高,财政上也不可能负担如此大数量人口的退休费用提高。另一种做法就是降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待遇。众所周知,福利和工资都具有刚性,调高容易调低难,涉及的又是国家公职人员的既得利益,必然会有很大政治阻力,而待遇大幅下降也会对公务员队伍和科、教、文、卫领域工作者带来很大冲击,构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三、构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设想

1. 短期:同步推进,解决好新旧制度的过渡

首先,应明确改革范围。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采用同步推进方式,即使暂时不能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合并,也应该先将机关事业单位整合到一个制度中。此外,从保险原理看,参保人数越多,抗风险能力越强,越有利于统筹层次的提高和积累基金的做大,对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有益而无害。其次,应明确改革方向。由于我国在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已积累了经验,此次改革的大方向应当是改变原有双轨式养老制度,为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一个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具有相似特征的、可以互通的、将来容易整合的新养老保险制度。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此次公布的《试点方案》基本是复制企业养老保险的做法。最后,要解决好新老制度的过渡问题。一方面,养老保险改革应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配合,比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将转制为企业,其职工也应直接纳入企业养老保险,事业单位改革阻力也会因为养老政策的调整而减小;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改革前参加工作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利益,制定好相应的过渡政策,避免突然大幅削减待遇,出现扎堆提前退休的现象。

2. 中期:建立公务员职业年金计划

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基本保障外,尽快建立公务员职业年金计划,以职业年金来填补改革后待遇的落差,这样除了职工的个人责任有所增加,退休金结构发生变化外,总体待遇下降就不会很多。建立和发展公务员职业年金计划还有很多积极意义,最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事实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只能满足退休后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要想追求较高的生活品质就必须有其他来源,这里其实就是为企业年金的发展留下空间,只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年金的发展还十分有限。由国家主导率先为公务员建立职业年金计划,增加了企业年金的吸引力,继而扩大市场整体容量、实现规模经济,有利于降低管理费用、提高投资回报率,政府也会更加重视职业年金行业的监管,为年金业的发展制定更多积极的政策。年金积累的合理运作,对整个金融市场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3. 长期:整合基本养老保险,健全多支柱体系

从长远看,“碎片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应该得到整合,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公平享受替代率60%左右基本养老待遇,人力资源流动将更加自由,地区间资金的相互调剂也可实现。在第一支柱基本保障之上,是各种职业补充保障构成的第二支柱,企业职工有企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有公务员职业年金,农民有集体经济的分红和土地保障,这又可实现20%左右的替代率。最后再加上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和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保障,必然给每个社会成员晚年带来保障。

摘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短期设想是改革同步推进,解决好新旧制度的过渡;中期设想是建立公务员职业年金计划;长期设想是整合基本养老保险,健全多支柱体系。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公务员职业年金计划

参考文献

[1]郑秉文.养老金调待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基于2008年养老金上调的案例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9,(1):10.

[2]张水辉.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现实之选择[J].中国社会保障,2005,(6).

[3]葛延风.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一种方案设计[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171.

篇9: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改革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现状;措施

一、我国现行事业单位的分类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按照单位的属性分类,这是最传统的分法,这里说的属性是指单位所从事工作的行业属性,该种分法的不足之处在于不能够把单位的特征和性质展现出来,不利于单位的整体规范化管理;第二种分法是按照单位的经费来源分类,国家全额拨款算一类,部分拨款(也称之为差额拨款)算一类,自收自支的单位算一类,这是最常见的三个类型,该方法使用广泛,有其自己的实用性,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不能囊括单位的全部职能,比如单位的公益性和服务性等,对职能的界定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第三种分法是按照单位的职能分,比如分为公益类、执法类、生产经营类、以及其他具有特定职能的单位,这些单位分别承担发展社会公益职能、执法职能、或是其他职能,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可以明确单位的职能,方便统一管理。

二、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切实的提高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参保观念意识,提高其参保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我国试点地区采取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模式。个人按照工资的8%缴纳,单位按照个人工资的20%进行补助,设立个人专门账户,个人缴纳的部分打入个人专们账户。这种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的养老保险统筹方法,显而易见,提高了个人退休后养老金的发放水平,提高其参保积极性。

(二)推动了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开展

长期以来,由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流动性使我国的事业单位改革举步维艰,目前推行的事业养老保险采取个人与单位统筹缴纳的方式,并建立专门的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方式,并且缴纳年限和缴纳金额采取累计制,无论个人的工作岗位怎么调动,都不会影响个人养老保险的缴纳,也不会影响个人利益,解决其后顾之忧,有力的推动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三)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工作

从当前各个试点情况看,各地都建立人社部门都建立专门的养老保险经办中心,加强养老保险的管理与经办能力建设。不仅提高了养老保险办理工作效率,还大大降低了养老保险各方面管理工作成本,同时也减轻了地方财政压力,推动养老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三、认真分析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面临的严峻形势

由于法律不健全,体制机构不顺,目前事业单位改革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工作进度不均衡,各地区参保范围和对象不同。有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部参加养老保险。但是目前有的事业单位出现大量合同工和编制外人员没有参保,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出现均衡不一,面临困境。

(二)缴费标准和比例不一。在缴费基数标准看:有的按实际工资基数缴费,有的按基本工资作为基础缴费,五花八门,形式各样,不统一。这些不同养老保险个人缴纳的部分,账户管理和人员流动带来很大的难题。

(三)社会各方面统筹层次低,抵抗风险能力不高。大部分地市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仍然实行县级统筹,统筹层次底,会出现很多弊端,抵抗风险能力差,财政每年要进行转移支付;由于单位缴费不均衡,导致各区域累计基数非常低,在面临金融风险等情况抵抗能力大大减弱。

(四)目前养老金发放办法需要进一步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要彻底改变过去离退休人员养老有国家全部承担的模式,实行社会化养老模式,这样做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但是,新制度下仍包含着旧制度的成分,即养老的体制模式变了,但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和标准没有变,传统的计发办法是养老保险发放标准与缴费多少无直接关系,在退休时候把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标准作为基数,,完全按照工龄计算养老金发放标准,换而言之,工龄越长,养老金发的就越多,反之越少,这显然有失公平。

(五)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待遇和养老金替代率过高。根据社会调查,目前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替代率达91.5%,而企业养老保险替代率约为81%,比企业高出近10个百分点。近些年从企业退下来的干部,对此意见比较大,但也确实反映出一些实际问题。许多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退休金可能比同龄的机关事业单位的普通工人退休金低许多,这差距主要是不同的退休制度所致。企业、事业单位待遇水平反差较大,极易引起相互攀比,影响社会稳定。

四、针对目前现状原因分析

(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后,各地区纷纷起草该地区试行方案,但是各地区的试行的进度相当缓慢。一难以确定本次改革的范围。根据社会保障部下发的方案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只适用于分类改革后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鉴于当前很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还未完成,所以具体哪些公益性事业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也就不能确定。二是鉴于目前形势,还不适宜制定出台详细的改革方案。因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出台时,还没有出台相配套的绩效工资制度。因此,在各地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未真正出台落实之前,就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施方案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

(二)地方财政状况严重影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社会保险费要由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个人负担少部分,其余由事业单位要负担一部分社会保险费,这部分保险费几乎全部要由财政负担,鉴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尤其在中西部偏远地区,地区财政经济能力十分困难,更有甚者,财政自身难保,何谈支付大笔养老金费用,所以,这项改革如果没有强大的财力支持是很难进行的。

nlc202309040502

(三)部分效益好的参保单位存在着“吃亏”思想。部分效益好的单位认为自己目前的各种福利很好,缴纳社会保险,投资大,回报率低,不愿意缴纳这部分费用,所以出现少交,漏报等现象发生。

五、多措并举,推动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顺利开展

(一)进一步推动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与行政机关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进行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出现严重“碎片化”现象,交费方式和管理模式单一,出现更大的福利差距和复杂的管理局面,导致了不公平现象的发生。所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记性分开改革,不仅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也不利于改革稳定发展大局,由此可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能独善其身,改革工作单独进行,应该与行政机关养老保险改革同步实施。进行统一的改革,既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减少不必要的改革成本,也能提高抗拒风险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全国实行统一的过渡办法,做好“中人”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债务弥补工作。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5年28号文件,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在全国实行统一的过渡办法。对于2014年10月1日前(简称改革前,下同)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设立10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保底限高。即:新办法(含职业年金待遇)计发待遇低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按老办法待遇标准发放,保持待遇不降低;高于老办法待遇标准的,超出的部分,第一年退休的人员(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发放超出部分的10%,第二年退休的人员(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发放20%,依次类推,到过渡期末年退休的人员(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发放超出部分的100%。过渡期结束后退休的人员执行新办法。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视同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过度系数。其中,过渡系数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地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过渡系数保持一致。视同缴费指数由各省级地区统一确定。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存储额÷计发月数。其中,计发月数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职业年金计发按照《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带来的财政负担要理性的正确认识认识

我国目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才去的缴费模式,除了个人缴纳的部分,其余都是有政府财政负担的,而且这种把个人缴纳和财政负担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全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统筹,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所以带来的财政负担也是必要的。

(四)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配套措施

加快完成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从公益性、行政性和盈利性事业单位三种类型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对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采取人员聘任制度,对行政性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参公管理制度,对一些盈利性事业单位人员完全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进行工资制度改革,把绩效工资纳入工资改革当中,更大程度的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破除过去凭工龄获取高工资的现状,也避免工作中的懒惰思想存在,据统计,2013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亿,预计到2050年,会提高到4.87亿,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提升,所以为了应对我国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我国可以采取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办法,减缓我国养老负担和压力

(五)各单位要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改革宣传力度。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把机关事业单位改革作为一种大事情来抓,常抓不懈。要加强宣传,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完全可以利用现代化媒体进行宣传,如公益广告、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宣传,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宣传,使各参保人员能搞好理解本次改革相关政策,积极主动配合本次养老保险改革。

(六)各地区养老保险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养老保险事业顺利开展。一是要创造良好的养老保险工作办理环境,给经办人员和服务对象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二是要加强经办工作人要培训力度,不仅要加强对其业务能力的培养,提高办事能力,还要对其服务观念和服务态度进行教育培训,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只有这样,各个地区养老保险经办中心才能得到官大群众的认可,才能够更好地配合工作人员完成相应的业务工作。

六、结束语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发展大局,对于我们即将迎来老龄化社会也是一种挑战,也直接影响着我们全面建成小康早日实现,所以,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已进入关键时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扫除障碍,为推进这项伟大而艰巨的改革顺利进行,希望本人的论述能为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也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冯菲.事业单位养老路在何方――浅析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6):144-145.

[2] 李璐.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析[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5,(2):11-13.

[3]姜爱林.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为何困难重重[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5.

[4]刘金川.浅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上),2014(9).

[5]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上一篇:有关上半年校长述职报告下一篇: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