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

2023-01-17

时间的流逝过程中,我们不断接触各种事物,这些事物会带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对于这些心得体会,我们应当记录下来。如何让自己的心得体会更具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论语君子之道心得体会

论语心得——君子之道

《论语》学习心得——君子之道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仁”与“礼”的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语记录编纂而成,在这部蕴含着人生智慧的典籍中,我感悟最深的,便是君子之道。

君子,是《论语》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

其实,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的人格标准。将孔子对君子的言语总结一下,就会发现学习君子有几个标准。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经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忧不惧。”他又追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忧惧的呢?”君子的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做到。在当下,人们活得常常偏离本心,这样看来,要使自己所做的的每一件事都经得起推敲琢磨,着实不易。

孔子还曾说过一句话:“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何谓不忧?一个人心怀仁义,活得仁厚,宽和,看淡种种得失,这样才是“不忧”。

何谓不惑?在我看来,这句话在现在极难做到。现在是一个繁荣的社会,正是一个繁荣的社会,才会有那么多的诱惑在左右着你。如何选择?如何取舍?我想只有明白自己真正要追求的,增强内心的选择能力,才能做到“不惑”。

何谓不惧?这是要求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勇往直前,不怕挑战。当你怀有这种力量的时候,你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人只有做到仁、智、勇,才能减少忧、惑、惧,也只有做到了这些,他才是一个真君子。

当然,要做成君子还远远不止内省不疚与不忧,不惧,不惑,这只是几个方面。任重而道远,愿我能向此看齐。

于丹老师说得好;“道不远人,《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愿我们都能沐浴在圣人的光辉之下,活得更加幸福。

第二篇: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其实在抛开诸如升学需求或者专业需要之类的功利心去看《论语》的过程中,我倒是得到了很多身心上的愉悦。此前认为《论语》太蠢,基本上都是教条,没逻辑没理论,一点都不高深。但说实在的,所谓的高深又是什么,对你活着这件事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于我而言,《论语》中承载的精神,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他可以避而不谈很多像“天地”“宇宙”“超我”之类玄而又玄的东西,而回归社会行为生活本身,这对于俗世生活中的每个人而言都是相当实用的。而所谓关于君子的诸多“教条”,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其实广大人民群众,基于庄子的观点,我认为他们是愚蠢的。他们不喜欢高深,不喜欢你跟他们说理论,他们可以很轻易地解构辩证法和认识论,把尼采当蠢货,把马克思当共产主义的神棍。这时候教条就显得尤为重要。知“其然”便可,“所以然”这个层面的东西交由受教育者自己思索,自己大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当然也比较信服,于是教化的逻辑似乎有所颠倒,但效果仍是客观的。至少从小读君子之道的会活得比较地道些。

回到《论语》文本本身。全篇出现“君子”这个词107次,若是加上“士”、“贤者”、“仁者”之类的更宽泛的概念,那整本书基本上都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君子”了。首先谈谈“君子”一词本身。君子初始指的是“大人”,既贵族统治者,如《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君子,与其相对的便是“小人”;而后在孔子的论说中,君子身上被尤其突出的便是其道德层面与知识修养的东西,君子在这时变成了社会文化精英。后一种君子身份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被不断强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文化浸淫下的我们。

孔子看来,理想的君子应是上述两种身份的结合,贵种好好学习成为祖国栋梁,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孔子心中君子身份的完美典范就是周公。这个结论是从厦门大学的姚金伟老师的论文中拿来的,虽然自己在看《论语》的时候就分明感觉到孔子对周公深深的爱,但有专业人士的结论傍身还是比较踏实些。首先周公是贵族,有了血统上的先天优势;其次周礼是他定的。这可太重要,因为我们老说孔子把周的礼制提升到“道”的高度,其实从源头上来看,他之所以那么推崇周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对周公深沉的爱。《论语·宪问》中关于君子的三道如下:“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周公以仁心辅政爱民是为大仁,吐哺之态收天下士人之心是为大智,以武功平“三叔”之乱、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为大勇。周公是稀有的,当时贵族普遍的样子大约就是季氏那样“八佾舞于庭”,变着法子骄奢淫逸,血统观念在他心中份量逐渐减轻,社会文化道德精英,也就是“士”,成了孔子“君子观”中的重点。

于是我们退而求其次地来谈一谈《论语》中孔夫子给我们这些天生的“小人”铺就的“君子之道”。所以何为“君子”?受限于语录体这种很不方便索引的文体,孔子的学生也没有规规矩矩地把大纲列好,说“那句话和那段话是讲那个的所以要摆一起”,所以作为一个识过字的粗读过《论语》的人,我也只能依据自己的感觉经验很粗略地把君子之道分为四块。所谓的划分依据也并不严谨,既然要论内在的道德修养,这四块必然是免不了要提到的:性情、品德、胸怀、理想抱负。

《论语·雍也》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首先从内在修养而言,一个君子,首要是稳重敦厚,如同山一般坚韧稳固。其实孔子很强调处变不惊这回事,无论遇上什么情况,第一条就是不能失态,缩小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论语·尧曰》),衣冠端正,不斜眼看人,外表端正和性情统一。同时话也不能乱讲,“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说。《论语·述而》有云:“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性情温厚但自带些许严厉,威仪不显凶猛,庄严且安详。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君子的性情修养的第二大点,将孔子学生对他的这些评价稍作概括,我觉得就是所谓的中庸吧。照这样看来,我觉得孔子也并非单纯到只有“温、良、恭、俭、让”这一面,他所提倡的,或者说是他学生们印象中的老师并非是一个好好先生,也绝非是一个严肃刻板的人。他正处于中间,君子就应该像块玉石,温润待人,却永远保持自己的坚硬。既然提到温润,更进一步的讲,那就是乐天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胸襟开阔,乐观明达,志向远大,才是君子的气度、怀抱,蝇营狗苟,不是君子的作为。“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一个一生都在碰壁的达官贵人眼中的失败者,却为着自己的奋斗,不为成功,仅仅是为奋斗而感到愉悦,这是令我十分振奋的。所以我觉得孔子的乐天豁达还是有别于常人的,他是真的在享受生命的过程。

论及品德,其实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取向问题。取向问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如何对待利义取舍,孔子就会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以利”(《论语·里仁》)君子之义超越了个人的私利,能够利他人、利社会,进而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比如如何对待贫富,孔子就会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处富去贫都要依据道义,贫富其实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有没有因为其破坏底线。这里要说的是孔子的“义为上”原则,君子的基本品德操行。又比如何以报德、何以报怨,孔子讲的清清楚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不偏不倚,高风亮节。在待人接物上,《论语》也对君子做了要求。孔子不提倡与人相争,《论语·八佾》中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必有所争时也要保持翩翩风度,一派谦和。这是第二条,谦逊。“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言行一致,信守诺言,追求人格的完整,守信是君子必要的德行。《论语·为政》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棿,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无信之小人在社会上无法立足,因为,“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可能以上列举的不是很齐全,因为要论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在道德上可做要求的太多了,而我列举的“义以为先“、谦逊,守信在我看来是品德的基础,先把根扎实了,再谈其他的。

君子之义是大义,儒生自古以来都想着匡扶社稷,当国之栋梁。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读书是为了兼济天下,这是儒家思想这门典型的入世哲学所提倡的,胸怀中始终要放着苍生,不单为学习而学习。把对象缩小来看,缩小到个人的学问钻研上,照样是要胸怀开阔。《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我们能读到的不应局限于谦虚上,因为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基础是承认别人比自己强,却又不以自己的不足为耻,心中有他人,也有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开阔。开阔是一面,坚定又是君子胸怀的另一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句讲的是信念的坚定,更进一层,又有“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中所展现的对人生起落的宠辱不惊,泰然处之的淡定。所以君子在某一程度上是乐天的苦行僧,这是我所做的或许不准确的注脚。

至于理想抱负上的内容,作为学过马哲的现代化青年,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我看到是想骂人的,因为在我看来等级制度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划分制度的标准是可以不变的,这是很愚蠢的想法。但是转念一想,其实为百姓安居乐业也没什么错,只不过他一直想得不是太通,这就是为什么说反对盲目崇拜了,周公再厉害周礼也不可能是永远的真理。所以尝试着理解他吧,理解这个在某些方面略显固执的老人,他有着朴素的远大的志向,他给他心中的君子立下了同样朴素而远大的志向,“天下归仁”总归是没错的。

关于《论语》中的君子之道,他谈的肯定不止这么点,我读到的也不止这么点,然而能够系统地阐述的大概就这么多了。其实读《论语》的初衷只是想真正了解身为马列主义信仰者的父亲一直批判的“孔老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读完之后,深感此人远比我想得有趣且智慧。说到底我也只是个小人,生活中许多层面在外人看来不是很地道,读了《论语》我也不一定觉得它对,觉得它对我也不会改,因为我想做的不是俗世里的君子,而是洪荒中的圣人,因此道德体系里多的是“老庄”,现在受儒家教育有点过晚了。痴话说到这里,打住。

第三篇:法官的君子之道-司法职员工作心得

前日,在家翻阅书籍,关于君子的三段话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一为《周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其二为《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其三为《盐铁论•非鞅》“君子进必以道,退不失义,高而勿矜,劳而不伐,位尊而行恭

,功大而理顺。”

毋庸置疑,这三段话字里行间都表达出古人对君子风范的尊崇与向往,其中既包括君子为人之态度,又涵盖君子处事之方法。古往今来,以君子为楷模,处处以公正为先、道义为基、诚信为本,无数国人心向往之,行仿效之。

至于人民法官,肩负司法服务之重任,承载广大民众之嘱托,师法君子之为,当更甚之。在漫长之司法实践中,法官当时刻以君子为榜样,观其范、效其行、树其风,实现司法服务之更大成效,达成案结事了之最终目标。

法官当兴君子之风。“思想是行动之先导。”法官内心对人民法院人民性、司法良知的认同感,最终决定了法院司法服务的走向。在法官当中大兴君子之风,切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这与法官人民性的根本属性不谋而合。故而,在纷繁复杂的司法服务中,法官应当从适应社会发展之需要和回应人民群众之期待着眼,始终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在司法实践中多为群众想一分,多为群众思一层,以在法院弘扬君子之风为契机,切实培养法官的法治意识、为民意识和廉洁意识,进一步夯实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进一步筑牢公正廉洁的宗旨意识,进一步改进审判执行的服务举措,进一步打造亲民爱民的司法形象,着力建设一只有良心、有服务心、有责任心、有进取心的“君子型”法官队伍。

法官当循君子之礼。“法者,定纷止争也。”在司法服务中,法官直面各方当事人,能否充分了解当事人的诉求,能否切实把握引发矛盾的根源,能否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纠纷,归根结底要有对待当事人“待之以诚、处之以礼”的良好态度。面对当事人,法官无疑当以礼相待,热情热心,在向当事人传递关爱温暖的同时,给他们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无形当中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在审判执行过程中,法官要谨守司法礼仪,不偏不倚,秉公持正,尽心尽力为当事人服务,切实实现当事人的诉讼价值,满足他们的心理期待;在处理涉诉信访纠纷时,法官更要依法依归依礼,要给予涉诉信访人礼待,及时解决涉诉信访人的“情理之中”的要求,解心结、了心事,用君子之礼凸显司法的人文关怀,显现法官的“君子”之风。

法官当行君子之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君子之行,重在言必行,行必果。而司法服务重在以当事人为本。法官行君子之事,就是要通过司法服务诚心诚意服务当事人,及时有效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期待。要围绕群众的实际需求,不断降低诉讼门槛,拓宽诉讼渠道,切实有力地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要广泛听取民意,强化便民利民服务,将方便、经济、快捷贯穿于立案、审判、调解、执行等各个环节,积极开展上门立案、巡回审判等活动,认真落实诉讼费缓、减、免和司法救助制度,维护好群众的诉讼权利;要注重信息化建设,加大司法服务的科技含量,及时推出远程立案、电子签章、网上办公等新举措,扎实提高审判执行工作质效……如此,既表达了法官坦荡为民之诚意,又展示了法院倾力服务之决心。

王安石有云:“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追逐君子之路,展现法官风采,实现服务目标,至于法官,可谓裨益良多。惟有持之以恒地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方能赢得各方之信任支持,实现公信力之持续增进。

第四篇:论语之道-读书心得-2009-12

读一本书,悟一份心,走一条道

“论语”之道

大学里抱着非看不可的决心,从图书馆借来《论语》,岂料结果还是依旧,我在书桌边翻了数页,书在书柜中躺了数月,“到期归还”成了它的宿命。都说在现今社会,在网络、电视等高科技的影响下我们减少了许多看书的时间,而这一次我却因电视,因“于丹热”,让我下定决心重拾《论语》。静心读书时,发觉心境一下子被净化了很多,感受着这本2500多年前的经典著作,在今天,依旧能启发我们的思考,引导我们的方向,找到心灵的安宁之道。做为教师,我需要这样的书。

于丹对《论语》的感悟,分别讲述“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的我,传道就是传“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反思自己的教育之路,似乎在走单行道——学习之道。过分追求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他为人之道。

孔子讲究孝道,今天孝道在人们心中已悄悄褪色,“失孝之事”屡见新闻报端,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正如孔子说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提供丰厚的物质并不是孝的根本,不能让教育者的“失教”成为“失孝”的罪魁祸首。

孔子在治学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留下了无数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这些讲求的是一种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一切能者皆为师,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人到处都是,

有书法高手,有能歌善舞者,有博古通今者,有满脑子新鲜想法的人„„“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我们的职业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新的养分,从他人身上汲取点滴长处。,正如“新课改”给我们提供了无数展现自我的舞台,伴随而来的也有挑战的风浪。唯有用知识,用经验武装自己,才能经得起大风大浪的冲击。

“仁爱之道”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那“何为仁”,简单来回答就是“爱人”,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于丹讲授的仁爱之道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盲人,这个盲人只要是夜里出门,他一定要打一盏灯笼。村里人夜里出来,唯一看见有灯笼的地方,就知道是这个盲人出来了。外地来的人看到这一点,就唏嘘感慨,说你们这儿瞎子的品德太好了,他自己是没有光明黑暗之分的,你看他深更半夜出来,总要操心别人能不能看见亮,为别人打一盏灯笼。就跟盲人说,你真了不起!瞎子淡淡地说了一句:因为我是瞎子,我不希望别人撞到我,我打灯笼也是为我自己。”仁爱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仁爱是互相的。在教育里,也是如此,仁爱是教育的基石,仁爱是教育的重点。面对学生,我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使其习成仁爱对人。常说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那么就让我们努力吧,把仁爱变成一种习惯,把仁爱变成一种态度。

《论语》向我们传授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温暖的教育态度。从经典道出智慧,以智慧服务平凡,出平凡而后快乐人生。孔夫子便是从经典中走出的教师的楷模,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

第五篇:论语心得——天地人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

天地人之道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陶渊明不为五斗折腰

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三个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真正的圣贤不会端起架子板着面孔说话。他们把活泼泼的人生经验,穿越沧桑,传递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心灵之道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

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子夏劝导司马牛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保持一颗虔诚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

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既然生活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

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勇敢有时候表现为一种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该百年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着,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小人之娇,骄傲的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

骨。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有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处世之道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无论父子母女之间,还是多年夫妻之间,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到了《论语》中说的“数”这个阶段,彼此已经不独立了,就产生了隐患,离疏远甚至崩溃就不远了。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既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家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然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对待工作的态度应该如何呢?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不要越俎代庖,操心别人的事,或是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到事。这是当代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

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道义,就是行事的原则和标准。

子张学干禄,(做官)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阕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

“多闻阙疑”,就是要先带着耳朵去听,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就现放一放,“慎言其余”,就是自己觉得有把握的地方,说话是也要小心。“则寡尤”,就会少了很多怨尤。“多见阕殆”,就是要多看,有疑问之处也先放一放。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井底之蛙怎么能指导什么叫海阔天空呢?

一个人如果在说话里面少了指责、抱怨,在行为中少了很多让自己后悔的经验,这个人出去做官做事,就能成功了。

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 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要自己要懂礼节。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已安人”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修己以安百姓”,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是如何做最要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第一前提。孔子和他的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别人曾追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

人格的一个写照。

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台下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的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

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其前提有是朴素的,是始于足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日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上一篇:旅游筹备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两学一做心得体会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