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纳税信用评价机制的思考

2022-12-15

1 引言

为了更好地规范纳税人的纳税行为, 国家税务总局结合多年纳税信用管理试点的经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 于2014年发布了《纳税信用管理办法 (试行) 》的公告。现在, 纳税信用评价机制越来越完善, 评价指标越来越全面, 但仍然存在法律制度不完善、奖惩力度小、社会认知度低等问题。

2 纳税信用评价的现状

2.1 金税三期系统的应用

2016年, 国税系统主要依托CTAIS 2.0系统开展纳税信用评价, 地税系统采用不同的系统开展评价, 最后双方根据“等级就低”原则, 通过线下交换数据确定最终信用等级。可以说, 去年的信用评价工作系统外环节较多, 国、地税联合程度并不算高;今年, 税务机关首次采用统一的金税三期系统进行联合评价, 除基础信息的比对以及联合信用评价等少数几个环节仍需要国地税双方线下交换文件外, 其他如评价方案管理、评价结果交换、信用等级确认、参评管理、动态调整等关键环节都需要在系统内闭环管理, 系统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2.2 纳税信用评价指标

总局《纳税信用管理办法 (试行) 》确定了纳税人信用评级的评价指标, 共117项指标, 分为税额类 (22个) 、违法违章类 (48个) 、申报信息 (5个) 、其他来源 (22个) 、人工采集 (20个) 。其中人工采集指标是指在征管系统中无法自动采集、需要人工采集的指标, 通过采集模板或在输入系统的形式导入系统。

2016年之前, 共95项扣分指标, 其中, 自动采集指标35项, 人工采集指标60项。2017年开始, 共117项指标, 其中人工采集指标20项, 系统自动采集指标增至97项。这体现出一种趋势:随着系统的不断优化和信息采集技术的升级, 可人工干预的扣分指标会不断减少, 以进一步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和公平公正。

2.3 纳税信用结果的应用

根据评价结果, 税务机关会对不同等级的纳税人采取相应的激励或惩戒措施:一方面, A级纳税人可享受多领用发票、纳税服务绿色通道、跨区域同等税收待遇、优先办理出口退税、简化企业所得税审批手续等激励政策。另一方面, 针对D级纳税人的不守信情况, 税务机关实行的惩戒措施有发票严格供应、加强出口退税审核、加强纳税评估、严格审核等。

此外, 纳税信用评价结果还有其他社会化应用。比如2016年浙江省将纳税信用纳入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候选人资格的考评范围, 一旦被查到有税收违法行为, 参选人立即被剥夺参选资格。另外, 税务机关还与银行进行合作, 开发了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业务, 共同为诚信纳税人提供融资通道, 被评为A级的纳税人可以享受更大的优惠。

3 纳税信用评价存在的问题

3.1 纳税信用法律制度不完善

目前, 我国的纳税信用立法仍处在道德层面。从信用方面看, 我国立法尚未对失信行为做出强有力的惩罚及约束, 难以形成信用联防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 失信成本较低。从税收方面看, 我国的税收法律制定时间较晚, 目前体系仍不健全。没有国家法律的支撑, 纳税信用评价管理显得十分单薄, 难以树立威信, 实现其约束力。

3.2 互联网技术与纳税信用评价未高度融合

利用“金税三期”综合征管软件数据库来进行纳税信用管理,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地税评价不一致的问题, 但是互联网技术在纳税信用管理中的运用仍存在问题。

第一, 各部门之间很难进行信息共享, 信息流通效率低。企业的相关信息主要集中在财税部门、工商部门、海关部门、金融机构等, 这些部门和机构还没有达成统一的标准, 很难达成信息共享, 最终导致信息不能充分利用, 部门无法快速获得信息。

第二, 由于纳税人数量庞大, 仅仅凭借现在的征管手段以及税务部门的单方面监管, 不可能对所有纳税人进行全面监控。只有形成多部门协调的监督网络, 健全纳税人行为数据和关系数据, 才能降低税务机关的监管难度。目前, 这样的监督网络还没形成。

3.3 纳税信用评价对象不够全面

目前, 大量生产经营对象不在纳税信用评价范围内, 导致难以实施有效的级别管理措施。虽然从2016年起, 一些地区将个体户也加入纳税信用评价行列, 但大部分个体户未关注过纳税信用评价, 甚至不知其已经列入评价行列。与此同时, 企业涉及的税种繁多, 数目庞大, 而个体户涉及税种相对简单, 如果企业与个体户运用的是相同的评价标准, 享受的政策相同, 有失评价的公平性及合理性。

3.4 奖惩力度不足, 约束不够

对于信用等级高的纳税人, 税务机关实行发票供应、简化审批、快速办理等激励措施。但这些措施大多浮于表面, 而且覆盖范围过大, 对纳税人的吸引力不够, 以致失去激励作用。比如国税总局为奖励A级纳税人, 于2016年3月推出“一般纳税人取消认证”的涉税措施, 但同年5月又延伸至B级, 12月C级纳税人也能享受该政策。另外, 对一些失信行为, 惩戒制度落实不到位, 惩处措施缺乏操作性和约束性, 对失信者的惩处就难以奏效。

4 完善纳税信用评价的对策

4.1 完善纳税信用立法工作

目前, 我国信用立法仍集中于框架建设上, 尚不具有可操作性的细节条款, 而国外的信用法律体系日益成熟。因此应借鉴国外经验, 加快纳税信用立法进程, 明确在确定纳税信用主体、获取全面信息、保护纳税人隐私以及实施奖惩机制等方面的规定。以信用法律保障为基础, 构建一个完善的信用立法体系, 辅之以行政管理规定, 构成纳税信息信用管理屏障。

4.2 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评价机制

重点解决外部信息采集和内部税务信息整合问题, 建立健全涉税信息的分类管理与共享机制, 进一步推动形成与工商、银行、公安、海关等部门相关信用信息的共享与互换机制, 通过大数据手段真正做到“一个部门采集、多个部门运用”的信用信息共通、共享、共治。同时完善纳税信用评级提醒机制, 做到纳税人与系统进行双向反馈, 及时反馈纳税人失信行为。通过税务机关执法和审计的内外监督机制, 来削弱税收执法中自由裁量权和减少执法随意性。

4.3 扩大信用评价范围, 完善个体户评价标准

实施纳税信用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对纳税人进行分级管理, 但当前的信用评价仍具有局限性。当务之急是扩大信用评价的范围, 将更多纳税人纳入评价管理, 对暂时没有参加评价的纳税人也要明确管理方式。考虑到个体户与企业纳税业务的区别, 应制定一套针对个体工商户的纳税信用规则及纳税评价标准, 使评价标准专门符合个体户纳税及其他类型纳税人方式, 使激励惩戒措施对个体户起到切实的影响。

4.4 建立联合激励惩戒机制, 实行有效的激励管理措施

建立有效的联合激励惩戒机制, 使诚信纳税人享受到实打实的好处, 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如通过立法的形式, 对不同的纳税人实行不同档次的税率及扣除率。纳税信用程度高的企业可施行更低一级税率纳税, 让企业因诚信纳税而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纳税信用程度低的纳税人要受到税收惩罚, 提高其纳税税率, 增加失信成本, 降低竞争力, 使失信纳税人因失信而受到确实影响利益的惩罚。通过直接影响企业切身利益, 从而提高立法和执法的严肃性与有效性, 不失为一种最直接有效的办法。

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最重要的形式和来源, 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今, 税务机关越来越重视纳税信用管理, 信用评价就是关键的一环。本文以纳税信用评价为研究对象, 探究当前纳税信用评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旨在创造良好的纳税环境。

关键词:税收,纳税信用,纳税信用评价

参考文献

[1] 肖春明.关于我国纳税信用建设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7 (3) .

[2] 唐晓鹰, 孙振华, 王树韧等.纳税信用与社会信用体系的融合[J].税务研究, 2016 (10) .

[3] 广西国家税务局课题组.“互联网+”纳税信用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国际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 2016 (59) .

[4] 徐婷婷.纳税信用分级管理实施效果研究——以S市Y区税务局为例[J].税收经济研究, 2017 (2) .

上一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措施下一篇:浅谈高校图书馆过刊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