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著作中转调方法的对比研究

2022-11-21

一、转调的内涵

转调(Modulation)是发生在调性音乐当中的,一般是指发生在一个独立的乐章内部调性中心的变化。

斯波索宾在《和声学教程》中提出:“音乐结构转移到一个新调并在新调上结束叫做转调。用终止使结构结束在新调,这就是转调区别于调内离调的主要之处。”他根据调性的远近关系将转调分为:到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关系调的转调。又根据转调方法将其分为:1.经过交替大小调的降VI级三和弦及经过那不勒斯和弦转调。2.经过同主音主和弦转调。3.经过减七和弦的等音转调。4.经过属七和弦的等音转调。在该书中所阐述的转调方法主要是根据调号的多少与共同和弦的多少两个出发点叙述的。

瓦尔特.辟斯顿在《和声学》中提出:“转调就是调性的改变。调性的改变就是中心音的改变,就是采用另一个音来作为连结其他各音的一个中心。”他的转调主要是通过共同和弦转调。提到最多是等音转调:属七和弦的等音转调、减七和弦的等音转调,增三和弦的等音转调。还特别指出那不勒斯六和弦在转调中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关键和弦。

柏西.该丘斯在《和声学》中提出:“转调便是由一调进行到另一个调,即调的互换。”他提到的转调法有1.“混合和弦转调”及“增六和弦转调”。2.“疏远转调”(是先经过某些近关系调,然后达到一个远关系调。)3.“阔步转调”(是直接跨过四个调号,转入新调)。4.同主音大小调的互换。5.模进转调与收束转调。6.经过减七和弦的等音转调。7.经过属七和弦的等音转调。

黄虎威在《转调法》一书中将调性的转换分为两类:“第一种,其特征是不改变调号,前后两调由同一音列中的音构成。第二种,其特征是改变调号,后调出现前调没有的新的音。”并且他将调性关系分为一级关系调、二级关系调和远关系调。《转调法》这本书总共分为十一个章节,将转调法分为:1.通过共同和弦的转调。2.通过中间调的转调。3.半音转调。4.减七和弦的等和弦转调5.增三和弦的等和弦转调6.大三小七和弦的等和弦转调7.小七和弦的等和弦转调。8.其他等和弦的转调。书中提到通过非三度结构的转调,同时每章节都有关于中国五声调式的远近关系转调及其和声。但该书中关于转调法的分类排列并不是很清晰,他将调性的远近关系与转调方法并列在一起。

沈一鸣在《和声学新编》中提到:“转调是从一个调性转入一个新的调性,并在新调上结束音乐段落。”他根据转调和弦的性质将转调分为:1.通过自然和弦转调2.通过和声调式和弦的转调3.通过变和弦转调4.通过等和弦的转调。沈一鸣根据和弦的不同性质对转调进行清晰的划分,但没有涉及到其他方法的转调。

桑桐在《和声学教程》中提出:“转调是改变调的中心,转换和声的功能意义,含有新调的变音为特征的调性变化方式,并通过结构的条件使新调性中心得到肯定。”他主要是分为通过共同和弦转调和直接换调两种方式。通过共同和弦转调又是根据调性的远近关系分为向近关系转调、向远关系转调。其中等音转调这一章节是从远近关系转调中分离出来的,实质上还是共同和弦转调。

二、近关系转调

转调,首先要确定调的关系,也就是原调与新调之间的共同因素和融合度。一般,我们根据两个调之间的共同和弦的多少来确定调性的远近关系,如斯波索宾将调的近关系定位为:属调、属平行调、主调的平行调、下属调(大调或小调)、下属调的平行调。也有根据调号的多少来确定调性远近关系的,如桑桐:“一个调性的上、下五度关系与它们的平行调就属于近关系调。”

1、原调向属功能组方向转调

1)大调向属功能组转调:大调的属功能组调性有属大调和中音上中音小调。大调向属大调转调时,可以用原调的I、VI、V、III级(也就是新调的IV、II、I、VI级)作为共同和弦。大调转入上中音小调时,可用原调的VI、III、I级(也就是新调的IV、I、VI级)作为共同和弦。

2)小调向属功能组组转调:小调的属功能组调性有属小调、下主音大调、上中音大调(平行大调)。小调转入属小调时可用原调的I级或自然音的III级、V级和VII级作为共同和弦。小调转入上中音大调(平行大调)基本上所有的和弦都可以用但最常用的是原调的I级、IV级和VI级等作为共同和弦。小调转入下主音大调时可用原调的I级和自然音的III级、V级和VII级作为共同和弦。

2、原调向下属功能组方向转调

1)大调向下属功能组转调:大调的下属功能组调性有平行小调、下属大调和上主音小调。大调转入平行小调转调时一般常用原调的IV、II、VI和VII级(也就是新调的vi、iv、i和ii级)作为共同和弦。大调转入上主音小调可用原调的II、IV、VI和I级(也就是新调的i、iii、v和vii级)作为共同和弦。大调转入下属大调时可用II、IV、I和VI级(也就是新调的VI I V和III级)作为共同和弦。

2)小调向下属功能组转调:小调的下属功能组调性有下属小调和下中音大调。小调转入下属小调式可用原调的I级、III级和IV级(等于新调的主和弦)为共同和弦。小调转入下中音大调可用原调的I、IV和VI级(也就是新调的III、VI和I级)为共同和弦。

三、远关系转调

除所有近关系转调外的转调统称为远关系转调。转关系调性的转调方法一般可以分为四种:

1)前调自然和弦等于后调的自然和弦,这种方法一般只适用于相差两个调号的调性之间的远关系转调。

例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2)前调自然和弦等于后调变音和弦。

例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3)前调变音和弦等于后调自然音和弦。

例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4)前调变音和弦等于后调变音和弦。如原调的降VI级大三和弦转换为新调的降II级或降III级大三和弦,也可转换为新调的副属和弦等。

例4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四、等音转调

1)减七和弦的等音转调是突然转调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因为减七和弦包含了很多种可能性。

2)属七和弦的等音转调,就是把属七和弦变为重属增六和弦的增五六和弦(b3DDVII7)。

3)增三和弦的等音转调

增三和弦在一个调内常用作大调的降VI级增三和弦、升五音的属三和弦与小调的III级赠三和。

五、调性对置

调性对置是在两个不同调性的段落之间,不使用任何的转调技法,直接转到新调,形成两个段落在调性调式上的对比。一般两个段落在和声上既有一定的对比又有一定的联系,达到对比与统一的效果。

六、小结

本文介绍了几部不同时期和声学著作中关于转调概念、调性远近关系以及转调方法的阐述,并针对具体方法作了简要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每位作者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存在着异同之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几本不同和声著作中转调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分类。通过对转调概念进行的阐述,从近关系转调、远关系转调、等音转调以及调性对置几方面对转调技法加以归纳总结。

摘要:在音乐技术理论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以调性为中心的音乐作品。以调性为中心的音乐作品是音乐技术理论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一类。转调在音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在实践中被广泛的运用。向不同方向转调,所表现的音乐情感是不同的。从而出现了新调与原调之间的远近关系,以及不同的转调方法。本文从几本和声著作中对转调方法、类型进行归纳与总结,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调性,近关系转调,远关系转调,转调法

参考文献

[1] 柏西.该丘斯.《和声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9.12

[2] 柏西.勃克.《和声处理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1

上一篇:动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下一篇:诞·剪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