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四、六级新旧考试方法对比研究

2022-10-10

1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内容对比

根据《方案》, 英语四、六级考试从过去的满分100分, 改为满分710分的计分体制, 不设及格线, 不发合格证书, 成绩发布方式将由过去的考试合格证书改为成绩报告单, 报导内容包括:总分、单项分等。

1.1 听力部分:题型分四种, 长对话增多

听力的分值由原来的20%上升到现在的3 5%, 题型也丰富为小对话、长对话、短文章、复合式听写4种。听力考查将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由8个小对话和2个长对话组成;第二部分是3篇小文章;第三部分为复合式听写。主要的变化来自第一个部分, 小对话由原来的1 0个减少到8个, 增加了2个长对话, 每个长对话之后会有3到4道题。

1.2 阅读:减仔细阅读, 增快速阅读

阅读的比重由原来的40%减为35%。其中, 仔细阅读的文章减少至2篇, 分数占全卷的20%, 题型为考生熟悉的多项选择。另出现两种新的阅读考查方法:快速阅读和选词填空。快速阅读要求在15分钟内完成一篇1200字左右的文章和后面的10道题, 前7个是判断正误, 后3个是填空题, 答案基本都是原文中出现的原词。选词填空是在一篇2 2 0字左右的文章中, 留出1 0个单词的空格, 从给出的15个备选单词中选出10个填入文章相应处。

1.3 综合题取消结构与词汇部分

综合测试题包括完型填空或改错, 篇章问答或句子翻译, 分数占全卷的15%。这是新四级中较有新意的一部分, 特点是题型选择多样, 并有一定比例的主观题。新四级还取消了老四级中考查语法词汇的“结构与词汇”部分, 取而代之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能了解单词和基本句法, 更应具备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 写作

这部分分值没有变化。四级考试要求, 30分钟完成120个词左右。通常考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

从2000年起作文命题指导思想开始变化, 开始考更能体现考生实力的记叙与描写文以及书信演讲类应用文。2000年1月开始考“How to Finance My College Education?”这是一篇基本没有模式的说明文。2001年以后的10次四级作文没有出现过一次议论文, 除了2002年6月、2003年1月以及2001年1月有三次说明文外, 5次为应用文2次为记叙描写文。最后这两类文章基本没有写作模式, 要求也不高, 只要能够把观点交代清楚, 把时间的前因后果记述清楚就可以了, 是考查考生英语表达基本功的最佳方式, 因此近年来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题型。新题型中的作文考试会与前几年一样, 继续强调能力测试。

2 改革形式下新英语四、六级考试方法研究

2.1 阅读部分

快速阅读 (Skimming and Scanning) 作为“新题型”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所谓“快速阅读”是指以较快的速度在规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方法、有效率地阅读材料, 以便获得所需的信息。快速阅读进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应该来说是历史的必然, 反映了社会的需求。

尽管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中阅读比重有所下降, 但是它仍然是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项。而且, 快速阅读的加入, 更加呼吁大家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 一定要在保证准确率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那么, 略读和扫读将会是两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其中, 前者是为了获得文章或段落的大意而掠过一些信息, 而后者则是为了得到一些细节性的信息而进行的有目的的阅读, 所以, 阅读技巧的合理选取将会极大地提高阅读的效率。此外, 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也会对阅读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所以, 建议学生在平时练习阅读技巧时, 一定要注意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2.2 听力部分

全新的大学英语听力题型:

听力理解能力在英语四、六级考试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了解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要求与考试题目的变化, 探讨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与练习方法, 无疑将有利于我们提高解题能力。

(1) 了解听力的几种微技能:预测和取舍能力;听音辨音的识别能力;选择重要信息点的能力;捕捉关键词的能力;判断大意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内在含义的推测能力;连贯记忆的能力。

(2) 在平时学习中应该注意的练习类型:辨别每组词的不同发音并听写;辨认词语和句中的重读、弱读、缩略、省略等形式并听写;辨认词语和句中的同化和浊化等现象;推断生词的拼读形式;寻找与代词相应的名词;听写语句中最重要的信息点;找出信号词与逻辑联系语, 如however, in short等。

(3) 改进自己的语音:在语音练习过程中注意重音、音高、音长、停顿、语调。

(4) 注意英语背景知识的积累。英语中有许多习语、成语、格言和谚语等表面上与汉语表达法很像, 但往往在意思和用法上略不相同, 有时大相径庭。学生容易简单的把一个英语习语和类似的汉语习语看作同样的东西而忽略它们之间的差异。

(5) 学会速记:记录下主要意思与必要的支持信息。

(6) 听力考试正式开始之前学会预测材料与快速阅读备选答案, 有助于做好认识上的心理准备。

(7)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避免考试过程中情绪的大起大落。

(8) 记录相关信息, 剔除无关信息。

2.3 完形填空部分

完形填空又称综合填空, 考试大纲指出:完形填空的目的是测试考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即理解篇章和使用词汇、语法的能力。该部分测试的基本形式是:在一篇题材熟悉、难度适中的短文 (200~250词) 内留有2 0个空白, 每个空白为一题, 每题四个选项, 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使短文的意思和结构恢复完整, 一般做题时间为1 5分钟, 可遵循以下技巧:

2.3.1 通读全文, 了解大意

可采用略读或跳读技巧, 用2~3分钟的时间通读一遍全文掌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后, 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准确率就会很高。

2.3.2 运用语法、语意及语篇知识, 初选答案答题过程中, 是要结合上下文, 找出有用的信息词汇或短语以及关键的表示逻辑关系的词或词组, 弄清分句与主句、前句与后句之间的关系作为选出正确答案的语境线索或依据。此外, 还要熟练掌握习惯用法, 认真学习词汇的辨析。答题时, 要针对具体的语言环境对近义词或同义词进行仔细的比较。

2.3.3 利用排除法, 确定正确答案

在做题过程中如果对选项没有把握时, 就可利用排除法对四个选择项进行逐一排除, 即首先排除在语法或内容上明显不对的选项, 或是搭配不当、词义不对的选项, 排除干扰项后, 缩小了选择范围, 增大了成功的机会, 最终选出正确答案。

总之, 要做好完形填空题非一朝一夕之功, 同学们除了解命题特点和应试技巧外, 在平时还要善于积累, 归纳总结常用句型, 收集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 掌握词语用法, 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 加强更多的练习, 才能掌握好做完形填空的技能。

2.4 综合改错部分

综合改错是改革方案设计的新题型之一, 原本是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固定项目, 主要测试考生对给定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对词法、句法掌握的熟练程度。

(1) 先将短文大略浏览一遍, 了解文章的内容。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 有些意思只有通过上下文才能理解得更清楚、确切, 而且通过理解全文的内容, 才能找出逻辑上的错误。

(2) 从逻辑上和语法、词法上分析句子的内容, 在确定没有词法、语法错误的情况下, 考虑分析逻辑错误的可能性。最后考虑从逻辑上分析一个段落或整篇文章, 找出逻辑推理方面的错误。

(3) 找到错误项之后, 按要求形式进行改正、删除或增添, 并设法找到一个正确项使句子在语法、语义和逻辑上都成立。

(4) 在无法确定错误的情况下, 挑一个认为可能错了的词并进行改正。因为错误不改不能得分, 改错了也不倒扣分, 因此应该尝试改一下。

综合改错涉及的错误范围较广, 从本质上讲, 要提高综合改错的得分, 必须提高自身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加强基本功训练。

2.5 写作部分

如何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呢?写作是书面语言表达的最高形式, 由词成句, 由句组成整篇文章, 所以词汇与句子的质量直接决定作文写作质量, 如果能打牢词汇和句法方面的基础, 也就为一篇成功的作文铺平了道路。

对于英语综合水平比较低的考生而言, 掌握好简单句的构造, 也能写出比较连贯通顺的文章来。从考试的角度来看, 在有限的3 0分钟内写好简单句是获取理想分数的基本保证。简单句的写作应始终抓住句子结构, 以动词为核心, 掌握基本时态, 保持主谓一致。在写作过程中或事后检查时, 将相同的词换成同义词、上义词或代词, 小词换大词, 概括的词换成具体的词, 名词前加形容词等等方法丰富自己的文章, 分数就可以直线上升了!

摘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CET-4/6) 是由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主持的一种教学考试。为了适应社会和教学改革的发展, 2005年2月, 教育部公布了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 2006年12月四级考试已开始全面采用新题型, 2007年开始六级考试新题型也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本文在对新旧四、六级英语考试方法对比研究的基础上从阅读、听力、完形填空、综合改错、写作五个方面分别阐述了适应新形式下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高厅[2005]1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 (试行) .

[2] 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3] 张珍珍.英语口语通关[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4] 马可云.大学英语听力五法[J].大学英语, 2000 (8) .

[5]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CET-4) 试点考试样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我国黄瓜苦味的研究进展下一篇:探讨中长期水文预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