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与和谐社会

2022-09-16

第一篇:自学考试与和谐社会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谐”这两个字,成为了近些年各种媒体和人们日常交往中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这说明,中央提出“和谐”的问题,是深得民心的。

我觉得,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就是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也就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就会影响构建和谐社会任务的完成。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离不开一个“孝”字。我认为,“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围绕着“孝”,我讲三个问题。 一,“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

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儿女,出于本能,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为了儿女,他们甘受千辛万苦,以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诗经》上说:父母生我、养我、出入抱我并且照顾我,长大又教育我,父母的恩德无以言表。山东曲阜孔庙有一篇《劝孝良言》,把父母对儿女的爱描写得生动感人。在这里我节录了一部分,读给同学们听:“十月怀胎娘遭难,坐不稳来睡不安。儿在娘腹未分娩,肚内疼痛实可怜。一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儿落地时娘落胆,好似钢刀刺心肝。把屎把尿勤洗换,脚不停来手不闲。每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倘若疾病请医看,情愿替儿把病担。三年乳哺苦受遍,又愁疾病痘麻关。七岁八岁送学馆,教儿发奋读圣贤。衣袜鞋帽父母办,冬穿棉衣夏穿单。倘若逃学不发奋,先生打儿娘心酸。十七八岁订亲眷,四处挑选结姻缘。养儿养女一样看,女儿出嫁要庄奁。为儿为女把账欠,力出尽来汗流干。倘若出门娘挂念,梦魂都在儿身边。千辛万苦都受遍,你看养儿难不难!”同学们,你看山东曲阜孔庙这个《劝孝良言》,写得多么好啊!

在这里,我再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名字叫《母亲是钟》。是一个成年人为纪念去世的母亲而写的文章。他小时候家里比较穷,没有钟表,上学时不知道时间,所以要经常跑到隔壁的店铺里面看时间。看来看去,店老板烦了,说要看表就自己买一个去,老跑到我这里看什么!他听见了,很委屈地回去和妈妈说。妈妈说:“孩子,我们人穷志不穷,人家不让看就算了,以后上学妈妈给你当钟表,告诉你时间。”到他上中学时,有早自习,妈妈为了不耽误他上早自习,夜里怎么也不敢睡踏实,要看看星星走到什么地方了,鸡叫了几遍,然后让自己的孩子起来上早自习。总的来说,母亲的估计是八九不离十。但是有一个冬天,天阴云密布,看不到星星,也没有听见鸡叫,母亲沉不住气了,就把孩子叫起来吃点东西去上学了。可到了学校一看,大门紧闭,传达室里的钟显示,刚刚凌晨两点。回家吧,山路崎岖不好走,可在这里吧,穷人的孩子穿得单薄。所以,他在校门口一直跑步,跑到五点多校门开了才进了学校。回家后,他给妈妈讲这个事情,妈妈非常难受,抱着他流了泪。第二天他放学回家,看见桌子上放着一个崭新的小闹钟,母亲脸色苍白躺在床上。小妹妹说:“母亲卖了血,买了这个小钟。”

什么叫母爱?这就是母爱。母亲的伟大在于母爱,母爱的伟大在于无私、对儿女的无私奉献。正因为父母对儿女这般牵肠挂肚的爱,所以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赖的情感;长大懂事以后,就想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这个字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在书写的过程中,把“老”字的下部省略了,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儿子的“子”,老子在上,儿子在下,这就是现在的“孝”。《说文解字》说:“孝”即善事父母者。那么,我对“孝”也有自己的解释:在孩子小时候,“父”在上面呵护着他;孩子长大了,父母也衰老了,孩子在下面背着父母,这就是“孝”。“孝”字的构成,体现了父慈子孝,充满了深深的爱,也体现了和谐。

把人们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提升到理论即孝道的高度,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圣孔子和孟子的功劳。孔夫子论孝,一个是讲“孝”的意义,他认为,

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他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再者,是讲“孝”的内容,重点是三条。第一,是“养”;第二,是“敬”;第三,是“谏诤”。“养”就是让父母吃饱穿暖,生活无忧;“敬”就是在人格上要尊重父母。在《孝经》第十五章,曾子问孔子,唯父之命是从,就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从前天子有谏诤之臣,虽然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父亲有了谏诤之子,就不会陷自己于不义。所以,只要有不义之事,就应该谏诤,唯父之命是从怎么能说是孝呢?

可见,孔子并不赞成愚忠愚孝。孟子在孔子提出的“养”“敬”和“谏诤”的基础上,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的老年人,这是了不起的发展。孔孟这些对于“孝”的精彩论述,成为高悬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我认为,孔孟这些关于“孝”的精辟论述,不仅两千多年前是正确的,现在是正确的,就是到了共产主义,也是正确的!孔孟关于发掘总结人性的真善美并以之教导于民众的伟大行为,使他们成为人间圣贤。综上所述,“孝”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爱,有爱就有孝;它的表达方式是亲情回报,是感恩;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会中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汉代以后,董仲舒把“孝”提到了不适当的高度,要“以孝治天下”。同学们,光靠“孝”是治不了天下的。以法治国,以德治国,加起来才能把天下治好。文化大革命中,把“孝”踩入地下,大批孔孟之道、孝子贤孙。我认为,把“孝”捧到天上也好,踩入地下也好,都不过是加到纯真的“孝”上的历史的尘埃,丝毫也不能掩盖“孝”这一颗明珠的光芒。因此我认为,“孝”的本意是好的,是纯净的,是人与生俱来美好的品德。应该正本清源,还“孝”以本来面目,理直气壮地加以提倡。

为什么说“孝”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呢?第一,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夫子,就把“孝”这种情感提升到理论的高度;第二,我们的法律是双向的,父母必须抚养子女,子女必须赡养父母,而西方的法律是单向的,只规定父母对子女

的义务,所以,“孝”也是我们中国的特色。我们的温家宝总理带着一批部长到澳大利亚作访问时,给澳大利亚的华侨介绍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当时有不少白头发的老年人没有位子,温总理说:“请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举手。”然后,温总理要求坐着的部长为这些老人让座。这件事在国际上传为美谈。中国的总理是敬老的。但是我认为,我们做得还不够,我们和周围的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在对孝道的认识和实践中,是有差距的。

二,当今时代需要“孝”。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我们对“孝”的需求是那样迫切。我们的老年人需要“孝”。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达1.59亿,占人口总数的12%。中国的老年人是全世界的五分之一,是亚洲的二分之一。从总体上讲,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而且,中国的老龄化以每年3.3%的速度在增长。目前,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医疗条件也有改善,但一些人认为,人老了,不中用了,是包袱累赘,因而对老年人冷漠歧视。联合国世界老年人大会要求人们公平友善地对待老年人。2004年3月,预防年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根据保守的估计,一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准老年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在我国老年人自杀原因中,家庭原因是引起自杀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自杀成为他们最后的也是无奈的抗争。所以说,老年人需要“孝”。我们的青年人和儿童也需要“孝”。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应当精心培养,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我国不得不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家里形成“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人们由于爱幼的本能而且隔代更甚的规律,我们的儿童往往被娇惯溺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以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冷漠的人。这对孩子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很不利的。因而,我认为应当以

孝道为切入点,加强儿童的思想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对同学们讲孝道教育,不必讲什么大道理,古代孝老敬老的故事就是好教材。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教育的“教”字,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先学孝道,再学文化,这就是教育。在《孝经》里面也能找到根据。孔夫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今中外,所有的教育,首先是德育,其次才是智育。我认为,青年人进行孝道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同学们,个个都要当孝敬父母的好青年。应该是“爱与知识同在”。学生应该讲“三心”:第一是感恩之心,二是危惧之心,三是要有进取之心。有感恩之心,才有道德良心;有危惧之心,才不敢胡作非为;有进取之心,才能奋发图强,有所作为。“三心”之中,感恩之心是基础。我们国家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千千万万的社会工作人才,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我们的党,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然后,我们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的社会需要“孝”。我们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需要诚信法则。但目前情况是,市场上假冒伪劣的东西仍然猖獗,诚信成为亟需解决的大问题。对此,一方面要依法惩治,另一方面要加强诚信教育。我认为,诚信和孝道是相通的。诚信要求在市场交换中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孝道讲求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诚回报。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在市场经济中一般是不会作假的。因此,在国民中进行诚信教育,对于形成健康的市场氛围,是有重要意义的。我们的国家也需要“孝”。要把国家治理好,不仅需要法制,还需要德治。德治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家庭美德方面,第一条就是孝敬父母。我认为,关心下一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关心上一代则苍白无力。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孝子不一定都是国之栋梁,但国之栋梁必定都是孝子。

三,弘扬孝道需要广做宣传。

大家知道苏州有个寒山寺,寒山寺建寺三百年,一直无声无息。但到唐朝有个叫张继的人,写了一首《枫桥夜泊》的诗,这首诗把寒山寺的夜晚描述得美妙

绝伦,这样,寒山寺从此才闻名遐迩。所以说,宣传的作用是很大的。那么我们搞孝亲敬老,也需要宣传。所以,我们总结了十条

第一条,孝亲敬老,是人的高尚品德的一面镜子;

第二条,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第三条,只有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得到子女的孝敬;

第四条,怎样关爱自己的儿女,就应该怎样关爱自己的父母;

第五条,只有像关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关爱公婆,才有可能使自己的父母得

到同样的关爱;

第六条,第六,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爱无言,父母的大爱常在无言之

中,做儿女的应该细心体会才是;

第七条,中华传统,尊师如父;

第八条,家家有老人,人人有老时,我今不敬老,我老谁敬我?

第九条,当官不敬老,不是好领导,当官又敬老,人人都说好;

第十条,忠和孝都是人爱心的表现,孝是小家之爱,忠是大家之爱,孝是

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升华,当忠孝不能两全时,为国尽忠,也就内

涵了为父母尽孝之德。

最后,我祝同学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来爱父母,敬师长,完善自己的品格,提升自己的境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担当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

第二篇:论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正义缺失容易造成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加剧,进而酿成社会冲突和社会危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为社会各个群体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起点,保持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全体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公平正义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在我们迈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维护社会公平、伸张正义已经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公平正义既是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前提,是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首先,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就是一个国家的一致,这是任何共和国永久联盟的最强有力和最佳的纽带;而没有正义来帮助,这种一致是永远不会出现的。”[1]国家要长治久安,社会就要保持和谐。因为“一个政体中各个部分或要素愈是融洽,这个政体就愈能持久。”[2]社会要保持和谐,就需要有良好的秩序。维护社会秩序,则需要完善的规则,而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规则体系是制度。制度的制订与设计要想科学,必须有基本的价值理念作依据,这个基本的价值理念就是公平正义。公平正义规定着社会成员具体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着资源与利益在社会群体之间、在社会成员之间的适当安排和合理分配。公平正义对于一

个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实现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对于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3]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注重促进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对我国目前来说,维护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构建重要的理念内涵之一。

其次,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目标,就是要遵循公平正义的规则,调节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良性互动与团结协作,最终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而又和谐共处的社会。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最大的潜在动荡因素是来自社会内部各个阶层之间的隔阂、不信任、抵触和冲突。但“一个社会只要能够提升其公正程度,那么,社会问题出现的种类与强度均为减少或减小,同时社会也可以增强解决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的力度。”[4]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特别是经济利益性矛盾比较突出。如果不用科学的方式加以调节,矛盾就有激化的可能,甚至导致社会动荡。要避免出现社会危机,就要举起公平正义的旗帜。公平正义是协调、消弭社会各方面矛盾的思想基础和锐利武器,惟有维护公平正义,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

再次,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党的十六大把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从整体上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的五个方面的能力之一提了出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真正的自由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5]公平正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把建立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毕生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公”,涵义很丰富,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正式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和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和谐社会是指以各方利益大体均衡为基础的社会,这就要求充分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利益均衡机制,达到社会公平正义,而这恰好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蕴意一脉相承。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已然成为我们党最重要的执政理念,也成为我们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公平正义缺失:和谐社会面临考验

当前,我国社会从整体上看是一个比较公正和谐的社会。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在各阶层各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中,也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平缺失问题,有些还比较突出甚至非常严重。

(一)机会不平等。机会是指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空

间和余地,机会又是指资源的分配,机会的不同将导致未来发展结果的不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导性的平等原则只能是机会均等来考察社会平等问题。”[6]机会平等是公平正义的核心内容,是保持社会成员心理平衡的重要砝码。但机会作为一种资源而言是有限的,无法充分满足社会成员对于机会的各种需要。尤其是在转型期的中国,各种因素和根源导致了很多机会不平等的现象的产生:

1.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7]受教育的机会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往往意味着机会拥有量的不同和把握生存发展机会能力的不同。而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人生最大的社会不公,足以影响一个人未来发展和终身利益。目前,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农村中男女之间,受教育的机会差异很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个人发展和上升流动机会。从教育资源分配来看,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诸如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和师资等的分配极不均衡。在一些直辖市和发达地区的大城市,不仅中小学的普及程度高,大学多、高校录取分数线也低于其他地区。各级教育收费逐年攀升,也使得一些农村青少年及城镇贫困家庭的子女难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比较偏僻落后的农村受重男轻女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在经济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只让男孩上学而女孩辍学务农或务工,造成了男女之间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机会不平等促使社会发生了分化,增强人们的不公平感,影响社会的整合度。[8]

2.就业机会不平等。一些单位在招工招聘时,存有严重的歧视问题,包括学历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城乡身份歧视等:招聘时过分看重学历,剥夺了许多人才包括自学成才的社会成员的就业机会,扼杀了社会成员的创造性。过分讲年龄,把一大批处于人生正当年的社会成员排斥在招聘范围之外。过分讲究户籍,剥夺了社会成员流动、迁徙的自由,影响了一批有专长有创业精神的人的就业、创业。过分讲究性别,重男轻女,把一大批有才干的优秀女性排斥在就业范围之外。“一个极度不平等的社会,由于未能使其公民最充分地发挥天赋和能力而损害了社会自身。此外,不平等还能威胁到社会凝聚力,并能够造成其他的一些社会所不愿看到的后果。”

第三篇: 人事人才工作与和谐社会构建

/ -找文章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社会和谐的基本内涵,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和谐,人是社会和谐的主体,特别是从事现代化建设的专业技术队伍、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和公务员队伍,他们既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建设骨干力量,又是着力解决社会和谐突出矛盾的重要对象。因此,政府人事人才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能,发挥着重要的人才支撑和保障作用。各级人事部门的同志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决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发展的办法、创新的思路研究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人事人才问题。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人事人才工作新理念,努力构建人事人才工作的价值体系

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发挥好人事部门职能作用的关键。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广大人事工作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广大公 务员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人事人才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要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指导方针,确立“服务、和谐、公平、透明”的新理念,构建人事人才工作的价值体系。一是以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强服务理念。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以解决各类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服务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服务基层人才资源开发事业,服务各类人才的全面健康发展,努力打造服务人事;二是以统筹开发人才资源为主旨,不断增强和谐理念。按照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科学制定人才发展规划,统筹开发各类人才资源,以促进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间、地区间、产业间人才资源的协调开发,促进三支队伍与两类人才的协调建设,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效益,努力打造和谐人事;三是以保障人才合法权益为己任,不断增强公平理念。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加强人事法治建设,维护各类人才的收入分配公平和秩序规范,坚持选人用人的公平公正,保障各类人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努力打造法治人事;四是以提高政府人事公信力为目标,不断增强透明理念。按照推进政务公开的要求,在人事人才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认真落实好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善于了解民情、尊重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 力,切实提高人事人才工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努力打造透明人事。

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营造人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政策环境

人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智力保障和重要条件。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是国家人才资源的管理者、保护者和开发者,其主要职能就是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通过政策引导、法制保障、增加投入、多种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保护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增强各类人才的和谐因素,以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提高人事人才的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人事人才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选好用好育好人才,使其各尽所能。人才是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的源泉。我们要牢固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使各类人才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实现各尽其能,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但影响广大人才的积极性和社会创造活力的因素还在相当范围内、相当程度地存在着,从 体制和机制上还没有根本解决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决改变一切妨碍人的创造活力的思想观念,坚决革除一切束缚人的创造活力的体制弊端,激发各行各业人才的创造活力,为各行各业的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舞台,努力营造人才各尽其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二是维护好人才的合法权益,使其各得其所。人才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主体,我国有各类人才8000多万人,他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能否维护好他们的各项权益,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我们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使各类人才按照劳动贡献公正地得其所应得,能够充分享有正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要按照各行各业人才各得其所的要求,努力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政策环境,使他们在现代化建设中能够找到自己应有的、恰当的位置,享有可得到的和应该得到的权利与利益。具体来讲,各得其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展所长,就是要紧密围绕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使各类人才的能力与工作岗位得到合理配置,使人才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积极创造和提供人人皆可成材的舞台。二是各守其责,就是广大人才能够自觉认同并恰当地承担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 会角色,敬岗爱业,忠于职守,增强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角色规范以及公共秩序。三是各享其成,就是要坚持“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人才业绩评价机制与奖励机制,给予各类人才应有的报酬,既保证各类人才收入的合理差距,又反对平均分配。

三是创造人才平等竞争、团结合作的良好机制,使其能够和谐相处。人才是实现社会安定有序的智力保障。和谐相处是指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人人平等,就是人们之间在人格、权利、机会、规则和分配上的平等,而机会、规则和分配上的平等是核心。和而不同,就是尊重个人、包容个性差异,并通过协商共识,使多样性之间达到协调融洽。互惠互利,就是社会各阶层、群体和成员之间能保持一种互利、合作、共赢的关系。在当代中国,随着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会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利益诉求,会存在各种形式的利益纠纷和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冲突,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抓紧建立健全和谐相处的体制和机制,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必须改进管理方式,转变工作作风,以解决群众反映最突出的人事人才问题为重点,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政府人事人才工作要牢牢把握好这一指导思想,以正确处理人事人才工作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为主线,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调整工作思路,改进管理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凡是群众急需解决的人事人才问题,我们都要抓紧去办;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度弊端和不合理现象,我们都要下决心去改;凡是容易引起群众情绪波动,容易造成各方利益关系紧张的问题,我们都要去细心体察,稳慎处理;凡是群众诉求较大、群众疾苦较多的事情,我们在职能范围内能够帮助解决的,都要满怀热情、尽心竭力地提供服务。当前,在人事人才方面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特别是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单位之间津贴补贴名目、标准各不一致,造成分配不公的问题;专业技术职称制度不合理,产生了“评上的不干活,干活的评不上”不合理现象;社会职业资格混乱的问题,职业资格认证缺乏国家的统一标准和规范,造成社会中介组织以营利为目的,乱培训、乱认证的不良现象;大学生就业难与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的双重矛盾问题;一些事业单位在改革中偏离社会公益目标,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造成事企不分,群众“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疾苦得不到切实解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力不足问题;离退休干部和职工退休金偏低,体 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够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改革和完善人才市场管理体制,规范职业任职资格认证制度。在深化各项改革中,探索新思路、创造新经验、建立新机制、完善新方法,通过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倾听群众呼声和诉求,切实加以解决,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人事人才保障。

第四篇:档案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适应时代要求而做出的新决策,它必将成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原则和终极目标。而档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活动中的真实记录,它具有文化存贮作用、资政决策作用、文化传播作用、社会调节作用、凭证作用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包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档案工作在内的各项内容。因此,档案工作应主动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整合资源,协调关系,积极参与,加强宣传,真正发挥档案工作“四位一体”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当前档案工作面临的形势

一是人才队伍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在基层综合档案馆中,真正具有档案专业毕业的人才极少,绝大多数是从其他企事业单位中调进来的。因此,在档案工作队伍中,文化知识结构不合理,思想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的强劲推动下,正以惊人的速度跨入“信息时代”,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利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的产生,决不仅意味着一种新型载体档案的诞生,而且也标志着人类记录信息、承载信息、传达信息、留存信息和开发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

是纸张发明和近现代档案学理论产生以来,在档案工作等领域里发生的最剧烈的一次变革,它直接影响着档案工作的运作、方式、基本理论及思维观念。

三是资源共建与共享已成趋势。资源共建与共享是整个社会信息存贮、传播事业的理想境界。现阶段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宏观规划和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热衷于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满足陶醉于自给自足的古代档案库、藏书楼的收集观念,并依然影响着当前的档案收集工作;有的地区、部门的档案馆(室)不顾档案利用中的全局利益和档案保管中的社会总成本,相互争抢 ;有的档案馆(室)之间,特色不明显,却又有大量不合理的重复,你有我也有,你无我也无。

加强开发与利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这既是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充满风险的“矛盾凸显期”。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绩,各种社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越来越重要。档案工作要从多方面入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服务。

1、要服务公众,为民主法治建设服务。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要形成民主法治离不开群众的参与,离不开群众了解政策的需求。档案部门不是立法机关和重要的执法部门,而是保存党和国家重

要档案的基地。党和国家形成书面文件的方针、政策由档案部门保管,是当地的政策文件存放中心。要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开放档案,让群众可以查找到所需要的政策法规,使群众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档案开放不能落后于群众的要求,要及时地走在群众需求之前。

2、建成教育基地和文化休闲场所。发挥档案的文化存贮作用,社会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播作用,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向社会提供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利用档案部门丰富的档案资源,把档案馆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作为广大中小学生和市民接受传统教育的场所,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的热情,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利用档案资料做好编研工作,除为有关单位提供服务以外,还可以编印反映当地社会发展历史、社会文化、社会风尚等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历史传统。

档案部门不能只看重于档案的保管和查阅,而要把档案馆办成市民文化休闲的好去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有的人不满足于给他们提供编研材料,而是自己要作一些了解,搞一番研究,进行历史探求。档案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创造条件把档案馆办成市民休闲文化的好去处,为市民创造精神生活的场所。

3、做好专题档案工作,为社会提供服务。专题档案是针对性非常强的档案,往往是利用率非常高的档案,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对社会和个人矛盾纠纷的解决,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像土地证档案、房产档案、婚姻档案、山林权证档案等,这些档案的保管和开放利用既可以维护群众利益,又可以疏导矛盾,起到顺利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安定社会的作用。

4、创新服务,促进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档案工作面广量大、触角深,做好档案工作要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在做好经常性档案工作的同时,档案工作要不断创新,要把档案工作伸向现在社会上热点、难点问题的档案,为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方面社会矛盾服务。做好热点、难点问题的档案,为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提供帮助。做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建档案、环境保护档案、土地档案。做好促进社会各群体间关系调整的档案。做好社会保障方面的档案,为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保护弱势群体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维护弱势群众的生存权,保障他们的尊严和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档案工作要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立提供资政决策服务,促使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使之符合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年5月出版

2、《档案管理培训教程》

3、《胡锦涛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会上讲话》

4、《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云南》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5年12月出版

6、《档案工作与知识经济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1月出版

第五篇:论法与和谐社会的作用意义

——呼唤有勇气、责任感和法制道德的和谐社会

《左传·襄》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

近年来,随着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如“市场化”、“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等新的政治语言符号越来越为大众所熟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深化和发展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蓝图这一概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将这一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将其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它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当代政治家正视现实的勇气和智慧。十六大报告同时指出,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韦法必究。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

一、和谐社会在法律层面的基本涵义

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共同概念,是多纬度和多变的,在各领域有不同涵义。

(一)一般涵义

什么是“和谐社会”?

中国人比较熟悉“小康社会”,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小康社会”是一鸟两翅的关系。“小康社会”主要是指经济上的目标,而“和谐社会”主要是指除了经济以外的社会目标。经济与社会是互为前提的。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用现代人的经济眼光看,还是很落后的。但为什么流传千古?难道不是因为历朝历代的人都羡慕那既稳定而又“怡然自乐”的和谐吗?社会是经济的环境,社会是经济的导向,社会是经济的动力。环境有好坏,导向有正误,动力有大小,只有和谐社会才是好环境,才是正导向,才是真实的动力,持久的动力。“小康”包含着“和谐”;“小康社会”期待“和谐社会”的到来。

西方学者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和谐社会,有两个基本理路,即社会秩序或生活稳定和社会变迁或社会发展,其概念及价值取向上与和谐社会十分相近。

(二)法律层面涵义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把人当作人,“和是指人人皆有满足生存和发展的底线需求的权利,谐是指人人皆有表达自身利益的权利。”社会以权利为内容展开,维护正常的权利运行,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法律调整的终极价值。所以,从法律角度讲,和谐是指在社会权利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权利行使处于平和状态,权力和权利相对妥协又彼此充分享受。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法律价值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所蕴涵的基本法律价值,不管社会现实中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实践效果如何,始终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标准与尺度,是一个社会基本的立足点及终极目标。

(一)民主

民主是指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多数人的统治,即最终的政治决定权不依赖于个别人或少数人,而是特定人群或人民全体的多数。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民主,在法律层面可以认为公众参与和保障公民权利是民主最本质的特征。

和谐社会将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和公民权利保障,人们对权利期待的高涨和权利的泛化,使得

人权价值更加彰显。民主作为一个承载人权和自由的思想体系和制度性原理,民主将更加张扬。作为一种价值目标, 民主既是实体的,又是程序的。一方面为人们提供广泛的政治参与机会,另一方面为权力机构设置了一系列程序化的运作方式,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并加以限制。“民主是我们不能不拥有的,而且也是不能不希望的东西。”

(二)正义

“正义通常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伦理做“应当”做的事情,也指社会对人们行为的道德性所做的一种评价。” 古典自然法学甚至认为正义是一种先验的哲学基础和绝对原则。 这些概念说明正义具有流变性,“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但正义也具有不变性,正义的不变性体现在正义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是人类社会所共同具有的,对人的尊严的尊重构成正义的底线,不遵守底线的社会不是文明社会。

和谐社会,对正义的共识性程度在不断提高。正义是和谐社会最起码的价值追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只要它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在此基础上,正义也是解决利益和负担分配的最基本原则。社会是个人为自己的利益而组成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最大限度地占有社会利益,如此便产生了利益冲突,如此便需要正义原则去解决。罗尔斯认为正义就是要让每一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享有和其他人一样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社会安排应当对所有人都有利,特别使社会中地位最不利的人得到最大的改善。这才是和谐社会的正义要求。

(三)自由

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约翰·密尔把自由界定为“社会所能合法施于人的权利。”哈耶克所说的自由,是一种允许所有的人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实现自己的目的,且只受普遍适用的正当行为规则约束的状态。“自由是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 可见法律上的自由指人的权利,即自由权,是指公民或社会团体在国家权力所允许的范围内活动的精神和行为的自主空间。

无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哪个阶段,个人自由的张扬和彰显,使得在公共领域之外出现了不受公共权力控制而由个体自由支配的个人领域。追求自由是人类固有的本性,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实现自由的过程。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任何社会都必须尊重和保障公民的自由,因为公民行使自由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公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发挥公民在社会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形成和实现中的作用。因此,“自由是人类文明、社会制度和个人发展的标尺和目标。也是法律的价值标尺和价值目标。”

(四)平等

平等的基本含义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以及机会均等。“平等所指对象可以是政治参与的权利、收入分配的制度,也可以是不得势的群体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它的范围涉及法律待遇的平等、机会的平等和人类基本需要的平等。” 从应然看,杰斐逊早在1770年就说过:“在自然法则下面,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然而,实然上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必定会导致物质上、社会上产生某些差别,消除这种差别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而且这种差异也不是法律所能解决的。既然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差异,平等就要求消除社会原因造成的差异。但由于“平等待遇原则本身并不能自动排除对社会中不得势的群体采取压制性的待遇。” 因此,平等需要法律保证“基本社会群体和社会角色的适当安排。” 需要法律维护和增进。社会应该以法律形式为行政主体、社会成

员及其相互之间创造公正性平等待遇,给予均等的机会和追求权利的平等。

(五)安定

安定是事物持续地处于某种状态。社会安定是社会各个要素的有序运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要素。如果社会缺乏宪政秩序和法律保障,社会就会陷入无序状态,全部社会生活会发生混乱,甚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将会被严重破坏。社会安定的基础是法的安定,通常认为法安定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指法本身的安定状态,二指依据法律规范使社会达到安定状态。只有保证法安定,社会才能实现社会安定有序。

四、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和谐社会既是一个理想状态,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建构的动态过程。但和谐社会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问题是社会关系和谐。法通过权利监督与制约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和生态调控机制来促进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因此,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近来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和不断地宣传,和谐似乎已被纳入法律的价值范畴,这是由于和谐的优势和法律在如今社会飞速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决定的。很明显,和谐作用的更好发挥能够很好地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法律不能解决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和谐是指各个差异部分通过某些特定的调节方式使它们之间能够协调的一种良好状态。而在法的领域内的和谐,应该是指通过对权利义务的合理分配及实现,以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至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的目的。

(一)首先是“和谐”对人的作用 。

在当代法律的权利本位思想下,权利主体借助法律赋予的权利保障自己取得私益。目前出现了一些权利主体因为追求利益欲望的膨胀,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和谐可以辅助法律,减少这种冲突的发生,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和谐这种作用的施展,只有通过法律的配合才能完成,把和谐的思想通过法律条文的方式贯注于法律中,通过法律的实施来把和谐应用到解决人与人之间冲突的领域。

(二)其次是“和谐”对社会的作用。

这应该是和谐对人的作用的间接表现形式,和谐通过变革法律的方式,在全社会的范围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必然可以使社会秩序保持相对安定。很简单,因为社会的构成单位就是人,部分的人与人之间的协调自然就会使整个社会处于平衡的状态。同时,和谐也可以对社会的直接调节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比如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调整。不过,我觉得通过对人的作用来构筑良好的社会秩序还是是根本的、基础的。

(三)最后是“和谐”对自然的作用 。

如今,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开发,导致自然状况的恶化严重,并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切身利益。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今年亚太地区台风不断,美国的罕见超级飓风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谐理念的发挥要求现行法律由权利本位向生态本位转化,把人们的绝对自由限制到相对自由,以适应实践变化的需要,这就象以前法律由义务本位过渡到权利本位一样,需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更新法律。这样,和谐通过法律来实现自己对人和自然关系进行协调的价值,以更好地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所以和谐成为法的价值,并且能够融入法律,是法律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进一步改革开放、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需要。这样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更快地实现。

“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是前后相继的关系。社会不稳定谈不上和谐。在实现了社会稳定以

后,紧接着就应当向“和谐社会”迈进。“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更高阶段。稳定是有多种类型的。死水一潭,固然稳定得连一点涟漪都没有,可那毕竟是死水,容易腐臭。高压下的稳定是表面的、短暂的,不是真正的稳定;和谐的稳定是内在的、持续的,是真正的稳定。和谐社会在法律层面上以权利保障为依归,要求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民主、正义、平等、自由、安定为其基本法律价值。从社会和谐的角度,基本法律价值要求公众参与、合理行政、限制权力、对等对待及可以预期权利。实现和谐社会,政府依法行政的路径应当选择培育市民社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用法律限制权力,权力应当温和行使。

上一篇:中学党支部先进事迹下一篇:最新劳动法规定产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