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旁观者的作文

2022-07-02

第一篇:关于旁观者的作文

作文.做一个“旁观者”

“旁观者清 ”作文写作指导

[高考模拟题]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细观对弈的全过程,我们还能发现:对弈的过程,开心一般是属于旁观者的,而当局考一般难得有半点清闲;对弈的结果,之于旁观者,不过是看戏收场一般的惬意,而对于当局者,则关乎喜忧大事;最要紧的是,一旦开局,当局者便难以轻易脱身,而旁观者,则去留随意。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旁观者清”是一个成语,也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者,局外人;迷,分辨不清,失去辨别力;清:清楚。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看问题反而糊涂,旁边观看的人由于冷静,客观却看得很清楚。

这道题目的类型属于成语正反命题类作文,在成语类命题作文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可供选择的反向命题,使考生有了选择立意的自由。该作文题型其实是1991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题目的变型:„„ [思路点拨]

先说“旁观者清”。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大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的决断,小到个人事业、爱情的取舍,往往都存在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例。

三国时代的徐庶有大学问,排兵部阵,三十六计,滚瓜烂熟,听水镜先生之劝,投了刘备,但徐庶是个孝子,看见一封假信说母亲去了曹营,就非去曹营救母不可。徐母责怪儿子连这么点小伎俩都看不透,为儿子的弃明投暗而自尽。对此,“旁观者”山野闲人水镜先生则一眼看透。

曾有心理学家做这么一个实验:给一些参加实验的人呈现一张图片的一部分,让被测试者描述这张图片的内容。这部分图片上有一名穿着运动服的男子在路上跑步,于是,被试们说这是一个人在锻炼身体;这时,心理学家呈现了图片的另一部分,只见那名男子前面还有一名女子一脸惊恐地跑,被测试者们立刻断定这是一个流氓在追一个姑娘;最后,心理学家给被试看了图片的全部,被试才发现图片上这两人身后还有一只老虎在追,这才是这两人要跑的原因。

当人们作为旁观者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一个片断便从主观上根据自己的经验下推论。这当然对我们认识某一事物有所帮助,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根据这一个片断,便自以为得到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推论是正确的,那就失之武断了。

[优秀习作]

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本是一句精妙的棋语,却也渗入了生活中的认知特点,可以引导我们跳出生活的棋局,以清醒的头脑换位思考,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体味出人间真情,摒除不良习惯,保留一颗纯洁的心灵。

做一个旁观者,能清楚地理解父母之爱。一些青少年被父母百般呵护,却“当局者迷”,不理解他们的爱,而旁观,或许更能使他们领会父母之爱的细微和伟大。我以前常常会抱怨父母的唠叨,然而室友总会羡慕我的幸福。天冷,父母提醒我添加衣服,并不辞劳苦地跑来学校为我铺上一层又一层的棉絮,我不在意,以为是他们的责任;头晕,父母心急而担忧,为我买药买水果送牛奶,说牛奶和水果多吃对大脑有好处,我不感动,以为是他们的义务。室友轻轻的一句“你爸爸妈妈真好”,让我顿悟了他们的辛劳,他们崇高无私的爱。或许我们因为作为幸福的“当局者”,“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变得迟钝,变得麻木,变得冷漠。作一个旁观者,可以促使我们用清醒的大脑和敏锐的心去捕捉人间真情,体味人间真情,回报人间真情。

做一个旁观者,能清晰地认识自身错误。习惯,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犯错误,而作为“当局者”却难以感知和认识。在旅游景点巴黎圣母院,有一句“请保持安静”的中文提示;在珍珠港景区,出现了专门给中国人看的“垃圾桶在此”的提示;在泰国皇宫,亦用中文写着“请便后冲水”。很多人会因此愤慨,但仍会不由自主地继续在公共场合高声大嗓,乱丢乱扔,方便后不冲便池。作一个旁观者,以他人的心情看待自己的错误,你是否会感到其行之可恶,是否会觉得这是中国人的耻辱?处于局中,总是无法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跳出局来,旁观自己的错误,才更能警醒自己,深刻铭记,从而彻底改正。做一个旁观者,可以帮助我们用清醒的认识敲碎恶习的桎梏。

做一个旁观者,能理智地调整人生方向。世人汲汲皆为何?采菊东篱,悠望南山,如此生活岂不惬意?何必淹没于喧嚣尘世,让浊流玷污了自身?渊明深陷污浊官场,却能以旁观者身份审视处境,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坚守心灵一方净土,怀抱千百年来文人的梦想,保留了最纯净的心灵家园。如今,做一个旁观者,需要我们从混浊的社会风气中跳出来,以清醒的头脑认识不良的风气,从而将其毒素从心中屏除,以纯净的心灵拒绝不良风气的污染,超世独立。

跳出人生的棋局,以旁观者的眼光审视自己,或许能更清楚的了解他人,了解自身,了解环境,更正自己的观念,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自己理想的境界,诚然,旁观者清。

[现场批阅]这篇说理散文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从沟通亲情、反省错误和调整人生方向三个方面说明了“旁观者清”的道理,其中写自己原来对父母之爱的迟钝麻木冷漠,后来因为“旁观者”同学的话而顿悟的事例很有生活气息……

评分:25+24+9=58分

做一个“旁观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处混乱的局势当中,很容易被纷乱的事弄得不知所措,而在一旁旁观的人则往往能弄清事情的真实情况。做一个能通观全局的旁观者,才能在这迷乱的局势中取得胜利。

所谓旁观者并不是就在局势之外,远远望之的人,而是要能像旁观者一般了解全局,掌控局势。因为人生不可能永远徘徊于这迷乱的局势之外,只有把握全局,才能成功。

做一个旁观者,可以准确把握局势。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创业之前在哈佛念大学,但他酷爱计算机的程序设计,并在大学期间开发出了新型的软件。此时的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局势所迷乱,而是在从旁观者的角度仔细分析局势后,毅然退学,创办自己的公司,终于取得巨大成功。股神巴菲特开始时经过统筹的分析,决定买一家频临倒闭、股价极低的报社的股票,并且不断追加投资,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疯子,但当他通过这一投资掘到人生第一桶金后,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们的成功都是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对事情有统筹的掌握,依靠着对纷乱局势的把握而取得惊人的成就。可见,成功,就要拥有旁观者一样对局势准确地把握。

做一个旁观者,可以拥有良好的心态。古时有个人棋下得很好,几乎是没有对手,他与普通人下棋,以小利做赌注,每盘都能取胜。而当他以很多钱做赌注时,则会十分紧张,胜少败多。正是由于缺乏旁观者的淡然的心态,所以当以很多钱做赌注时就不能够气定神闲、冷静分析、掌控全局了。可见,成功除了旁观者一般的对局势的把握,还要有旁观者的心态,将胜负看淡一些,反而能发挥出色,获得胜利。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无论身处何种局势当中,都要像一个旁观者,将胜败看淡,去留随意,享受其中的惬意,而不是一心算计,只要成功。就像有人买彩票中了大奖,不是去好好利用,而是沉迷其中去买更多的彩票,妄想中更多的奖,最后却落得两手空空。要学会保持一颗旁观者的心态,去享受纷乱局势中的一丝惬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做一个旁观者,才能领略“庐山”的真面目。

第二篇:小学作文:悲观者和乐观者

悲观者和乐观者

一天,小王和小刚并肩走在一起。突然,“扑通”一声,他们俩同时掉进了猎人为猎物设计的陷井。

小王和小刚,忽然觉得脚下一空,好似掉进了地狱,小王小刚同时往四周一看,全部是白色的墙,悲观者小王不禁哇哇大哭,一边大哭还一边埋怨:“我的命怎么那么苦呀!在路上你让我扛最重的树干,而你扛着树枝,还哼着歌,现在又掉进了猎人设计的大坑里,这可叫我怎么办呀!”

乐观者小刚安慰他说:“兄弟,也许还有办法,总之,我们一定会出去的,出去以后,上帝会给我们安排的好好的!”乐观者叫悲观者爬到他的背上,叫他爬出去,因为小王说自己命苦,所以他哪还有什么力气爬呀!

小刚抬头一看,正好发现有几根木头,短木头,还有一个锯子。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吗?猎人设计的陷井,要用木头支撑,他们一掉下来,木头也掉下来了,长木头是他们砍伐的。他们的伐木工人,身上随时都带着锯子。他转念一想:可以锯个梯子嘛!不一会儿,梯子造好了,他一咕噜爬上去,对着陷井喊:“兄弟,我已经把梯子造好了,你爬上来吧!”小王爬了上来,心里还是不高兴,因为这个主意不是他想的,怕他回家后会讲出实情,自己会丢脸,而小刚呵着,想:我以后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采取一个改变命运的实际行动,比一千个苦恼一万个牢骚都管用。

第三篇:情人节的旁观者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莎士比亚有这样一段爱情名言: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的。要和一个男人相处的快乐,你应该多多了解他而不必太爱他。要和一个女人相处的快乐,你应该多爱她,却别想要了解她。爱情就像是生长在悬崖上的一朵花,想要摘就必需要有勇气。因为她生的美丽,所以被男人追求;因为她是女人,所以被男人俘获。今天我要收回对你的全部的爱,因为我要慷慨地再给你一次。

2.14是西方情人节,而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夜晚,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这一天与你共度这温馨甜蜜佳节的,才是愿意爱你一生一世的人!

——前记

斜倚电脑桌,放眼店外熙熙攘攘街道,那一个个来去匆匆,兢兢业业,奔波于生活的身影,那一张张焕发朝气的脸。让我想起再过几天就已是七月初七,我们中国的情人节了,脑海不禁陷入遐思„„

我们于世间都是凡人,无非就是渴望拥有一个健康体魄,优厚的经济基础,美好的爱情。而这三种是相辅相佐的,没有好身体怎么去改善生活,挣取金钱?没有美好的爱情向往?就缺少创造一切的动力。

岁月如梭,流年似水。这个浮躁的中国不知何时多了一个情人节,这个来自西方的节日,在我们国土上被炒作得如火如荼„„情人节更甚,平日里一元一枝的玫瑰花,情人节这天被炒到10元一枝,巧克力在这天也被抬价大卖特卖,应运而生的还有酒店专门推出的情侣套房,房间服务周到,专门为客人提供蛋糕、玫瑰、香槟、巧克力等„„

于是,每逢情人节之夜,大有古时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之盛况。夜色阑珊,霓虹闪烁,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熙熙攘攘,各色热恋中的男女,甚至还有满脸稚嫩的中学生恋人都纷纷出炉赶起时髦,共度良宵美景。他们甜蜜相依,随着熙攘人群,流转的风景,他们深情相拥,那种缠绵与甜蜜的场面火爆得让人惊羡„„

也就有那么多无法享受到此种境遇朋友,在那边哀声怨道!有的是还没觅到如意恋侣,有的是恋人分居两地,还有就是婚后觉着已经是老夫老妻缺少营造那种气氛的心情了。在2月14日这个充满浪漫和甜蜜的情人节里,朋友们,如果你有情人,那就好好享受这种热恋的感觉,如果你没有情人,没有关系,男生女生和你一起度过难忘的情人节。如果你结婚了,可以为你的老婆、老公带上一朵玫瑰或者一个轻轻的吻,说声“情人节快乐!”

也许还有人会认为,没有拥有过情人节那种奢侈排场,那种绮丽经历的人生是一种缺憾,是一种悲哀。但是,我想大部分人不这么认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何必在乎这一朝一暮?其实,爱对了人,情人节每天都过!我们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心志的成熟,也不再贪恋虚荣与浮华,追求的是大浪冲刷之后可以沉甸甸握在手中的粗砂顽石,虽然没有悦人的光彩却让人感觉朴实与厚重。

对于分隔两地恋人,两人相亲相爱不于某一天,某一时,某一刻。两人相亲相爱就像涓涓细流,奔腾不息,流淌在每一天,滋润在每一天,有时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个甜蜜的问候,

虽然只是点点滴滴却足以让对方感知温暖,虽然微不足道却足以让对方感受贴心,感觉天天都是情人节!虽离得远,心犹甜是不?随着相爱俩人融入婚姻生活,有了家庭牵绊,为人丈夫者、极力于事业奋斗,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为人妻子者、天天围绕在柴米油盐,教导子女这些琐事„„有些人平日就疲于应对方方面面之事,对于情人节,这个能够营造情趣、巩固加强夫妻感情的节日,就以大而化之的态度去对待了„„

对于平凡实在的夫妻而言,他们喜欢这种平淡和真实。不必追赶潮流,不必掺和热闹,只需做一个宁静的自己,简单的自己。只需要实实在在的和自己亲密爱人心手相连,白头偕老,只需要流淌于生命中的每一天这份脉脉温情。伉俪情深静静守望这一份如水的宁静,守住属于他们这一片安详的田园(家园),辛勤的耕耘播种浇灌„„将荒芜变成繁茂苍绿、硕果累累„„这就足矣——默默无闻、平淡无奇,却孜孜不倦,充实而富足!

朴实的夫妻俩还觉得两人相亲相爱,应如同涸辙之鱼,相濡以沫——同甘苦,共患难;相依相存,执子之手,携子到老——不离不弃,就这样平淡而真实!这种踏实日子就犹如天天过情人节一般了„„

情人节,是一个传统佳节。过情人节,是依照个人心态。只要以乐观心态去面对我们的人生,只要以平常心面对生命每一天,只要恋侣双方尽心将爱情来供养„„无论男女老少,天天都是情人节!情人节是属于所有朋友们的节日!

晓涵恭祝所有朋友们七夕情人节愉快!感谢朋友们一直以来对我的看重与支持!生活有你们陪伴而绚丽多彩„„

第四篇:从旁观者的角度质疑麦田

首先,我必须标明我旁观者的身份。应为我并不支持或反对任何一方,我只是对文章中提到的某些我感同身受的问题做一个客观的说明,毕竟有的问题具有普遍性的,像我们这样的普通网友的经历才具有说服力。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说起来算是九零后,对文中提到的问题,特别是其中提到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事情算是亲身经历过的,应该有发言权。

麦田中提到的对韩寒作文《杯里窥人》的质疑表面上非常有道理,但他始终停留在一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作文水平的主观臆断上,他把那篇作文说的神乎其神,好像真的很不可思议似的,其实让一个中学生去读这篇文章,会觉得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只能说结构紧凑,文路清晰,引例恰到好处,其中引例并没有超出中学生的阅读范畴。这里做一些基于文章本身的具体分析(也许根本算不上分析):

麦田原文中这样说:

让韩寒成名的《杯中窥人》,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用笔老道,最后甚至还出来了拉丁文。对于一个连英语都不顺溜的17岁少年,这似乎不可能现场写作。

我十分好奇,在麦田眼里,怎样算旁征博引,怎样算引经据典,怎样算用笔老道?英语不顺溜跟知不知道拉丁文好像并没有逻辑上的关联。我看完杯里窥人原文后,整理出来其中涉及的人物及典故还有引例。其中人物有鲁迅先生,列子(如果算的话),李白,钱钟书,李敖,还有胡适;经典有《三字经》,《舌华录》(《杂文报》,《文汇报》应该不算吧)。我就有疑问了,这些当中哪一个算是只能是中年人才知道的而中学生不应该知道的?也许《舌华录》算是不怎么常见的了,但是凡事经历过中学语文学习的人应该非常了解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中学生为了训练文言文翻译功底,阅读诸如此类的文言作品再普通不过了。再有就是嘲笑韩寒在文章结尾引用拉丁文,这点就证明了麦田完全不懂中学生(特别是语文好一点的)。我虽不如韩寒写作水平,但中学时期文章也时常被选作优秀作品加以表彰,那种在文章结尾处稍加显摆的心情我非常了解。作为一个中学生,本身的阅读量确实有限,再加上叫我还要将更多时间放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上,但是我依旧会在空暇时间刻意记一些看似很生僻很见文学功底的内容以便我写作文时在最后点睛一笔。而且这种行为并非我一个人做过,这是中学生为了博得高分的惯用计量。

至于他对韩寒其他的作品的质疑我不做评价,但是单独就这篇《杯中窥人》,至少我觉得应该是他本人写的。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错误及冒犯之处还望海涵。)

第五篇:孙云晓:做孩子成长的旁观者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是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的口头禅。但是,说易行难,当父母看着孩子把米粒弄得全身都是,衣服系错了扣子,或是磨磨蹭蹭半天不能让玩具归位,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忍住伸手的冲动,坚持让孩子自己做完这些事呢?

慢慢地,父母的手越伸越长。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跟伙伴们相处,学什么,将来要干什么,每一步,父母都要掌舵引航。他们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俯身为孩子扫清障碍处理问题,生怕他们行差踏错,多走弯路。

殊不知,他们可以为孩子做事,但不能替孩子成长。他们越想填满孩子的未来,孩子就越无法达到他们要求的完美。但,这不是孩子的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教育孩子是从改变自己开始的,“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才是家庭教育的本质。”

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发现的机会

张先生在德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带着5岁的儿子在海滩上玩。他们旁边是一位德国妈妈,在躺椅上看书,她的孩子却抓了一把沙子往嘴里塞。

张先生非常着急,他走上前去,提醒德国妈妈,“你的孩子要吃沙子了。”可是,那位母亲非常茫然。“那又怎么样呢?”她说,等他尝过之后知道沙子不好吃,自然也就不吃了。

张先生愕然,如果这是在中国,大部分家长会阻止孩子。

家长告诉孩子沙子不能吃,抑或是孩子自己放到嘴里发现难以下咽,结论是一致的,但获得这个结论的方式却不一样。前者,孩子获取的是父母判断之后提供的间接经验;后者,孩子却是亲身体验之后的直接经验。

“差别就在体会上。”孙云晓说,回忆一下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事,你会发现基本上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有时候,**眼里举手之劳的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他们反而能从中体会到更多,对他们的影响也更深远。

在孙云晓看来,孩子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明白许多道理,而父母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孩子提供体验的机会。

3岁的孩子擦完桌子之后去洗抹布,观察到“抹布比以前白了”,“水变成黑色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看上去很明显,但孩子却是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到了事物的变化。如果父母对孩子说“别抓抹布”、“水都黑了,不能洗手了”,那么,他是不能在实践中体会到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的。

孙云晓认为,孩子的成长不能替代,父母往往太急于帮助他们,或者要求他们一出手就是正确的。可也正是这样,父母剥夺了孩子发现的机会,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打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长大。”孙云晓说,生活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是充满自信的、有魅力的人。

孩子是在群体交往中长大的

孙云晓曾经主持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80%的城市独生子女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这种攻击性需要并不一定是暴力的,比如打人骂人,而是说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当中,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说话很刻薄、伤人,而他自己没有意识到,因为他心里没有别人。”

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群体性。也就是说,孩子是在群体的交往中长大的,再好的父母都不能代替伙伴。 然而,对独生子女来说,这却是个难题。

赵女士的女儿7岁了,除了做作业,每天的课余时间都在玩电子产品,不是切水果就是玩“植物大战僵尸”。好容易到了周末,赵女士跟朋友相约带着孩子出去玩,两个孩子却大吵一架,各自哭着回家。

事情也简单,两个孩子在抢玩具的时候,朋友家的男孩推了小姑娘一下,正好磕到后脑勺,一个青紫的大包让赵女士很是心疼。朋友内疚不已,抬手打了儿子的屁股,两个孩子哭得天昏地暗,只能散场了事。

这次不愉快之后,赵女士也不好意思再约朋友一起玩儿了。

“其实,有时候,孩子打完架就没事了,可家长心里的疙瘩却解不开。”孙云晓说,不少父母会在有意无意间干扰孩子和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比如,当孩子发生争执后,家长一般都坐不住,他们会袒护自己的孩子,或不问缘由地苛责自己的孩子。

在孙云晓主持的另一项调查中,81%的中小学生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75%的父母对孩子交朋友有严格的要求;71%的父母反对孩子有亲密的异性朋友,反对孩子和一些学习不好的人交朋友等。

“这同样是过度干涉。”孙云晓说,孩子的朋友不是按照分数划分的,也不是根据父母列出的标准按图索骥,他们按照性格、兴趣选择喜欢的朋友,有时候是互补,有时候是性格相投,孩子有交友的自由。

孙云晓表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朋友,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制定各种条条框框,对他的朋友们指手画脚,“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明白如何与他人交往,丰富交流技能,总结出解决冲突的方法。”

家长更应该是个旁观者而非主宰

孙云晓至今对一个葬礼记忆犹新。

那是个16岁的北京女孩,多才多艺,会唱歌会弹琴,舞也跳得很好,只是学习成绩不好。她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幼儿教师,但父母却坚决不同意,不断地跟女孩强调,“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希望。”

父母托关系花重金把女儿送进了一所重点高中。高二的时候,女孩因为会考成绩有两门不及格,在家里自杀了。

这件事给孙云晓很大的触动。女孩虽然可能考不上大学,但父母要是放手让她发展自己的兴趣,这个孩子可能会活得很快乐。

“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现行的教育体制。”孙云晓说,目前,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单一,家长往往有“成就焦虑”,好像孩子上不了重点,一生就完了。孩子因此被逼得更加恐慌,“这个痛苦的结让家长和孩子不断地互相折磨。”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8个范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而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

孙云晓认为,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同样也是有规律的。家长们可以为孩子报兴趣班、课外班,但与认识多少英语单词、会弹多少曲子相比,更重要的是发现孩子的兴趣,“童年时代强烈的兴趣可能是孩子潜能优势的体现。”

“我的一个朋友,夫妻俩都是成功人士,可唯一的儿子却钟情于散打。他们很犯愁,来问我怎么办。”孙云晓说他竖起大拇指,毫不吝啬地把这个孩子夸奖一番,“他多棒啊!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为此努力,他能坚持有责任感,你们还愁什么?”

“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孙云晓说,父母要做的是提供机会,观察孩子的潜能特点,认识自己的孩子,重视学业但更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不要强求他们做不想做的事、做不到的事,要鼓励和支持孩子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更应该是个旁观者,而非他们的主宰。”孙云晓说。

上一篇:关于工会工作建议下一篇:关于端午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