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民法典编纂的得与失

2024-04-08

旁观民法典编纂的得与失(精选14篇)

篇1:旁观民法典编纂的得与失

旁观民法典编纂的得与失

纵览各国现代法制发展的历史,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编纂这样在半个世纪内几经反复、命运多蹇的事例是极其罕见的。因此,在2002年12月2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开始审议民法典草案之际,虽然并没有什么出乎意料的地方,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慨和激动还是不禁油然而生。可想而知,为捍卫民法原理而奔走呼号终生的佟柔先生的在天之灵,以及见证了过去那些一波三折几多底稿的王家福教授、谢怀轼教授等前辈学者当会更加浮想联翩吧。

从1998年3月起参与民法典起草作业的主要专家无疑都是今日民商法学领域的翘楚。在安排整体结构和拟订具体内容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江平教授的睿智、梁慧星教授的邃密、王利明教授的务实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徐国栋教授、龙卫球教授等青年才俊的热忱参与以及有关机构的群策群力也贡献良多。尽管法制工作委员会的编纂活动是在学者建议稿之外另起炉灶,但正因为存在着不同文本所造成的“意见市场”和“条文竞争”的机制,最终送审的草案才能在取长补短之后达到较高的水准。如此局面、如此成就,当然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

不言而喻,民法典作为调整公民相互之间关系的基本规范,对每个人的权利义务以及日常生活都势必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制定者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对有关的制度设计以及种种社会利益和价值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深入的研讨和反复推敲。由于中国的现代化以及经济体制发展的路径有其鲜明的特性,加上全球化导致社会范式大转换,所以这次进行民法典编纂可以说是负有宏伟使命的。即:以二十世纪的制度发明的集大成为基本目标、以适应国情和未来世界趋势的理论创新为更高追求。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认真审视立法过程以及有关草案,不得不承认在许多方面似乎还仍然留有辩论和改进的余地。

有必要首先声明的是,笔者的主要研究领域不在民法学,孤陋寡闻之处当然难免,愿意受教于各位大方之家。但留学期间受日本民法学界泰斗北川善太郎教授、奥田昌道教授等的感召,曾经把民法作为副修科目;自1996年起又一直参与国际民商事法中心(ICCLC)等的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倒也敢说不完全是门外汉。何况民法典的编纂牵涉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每个法律人无论专攻分野如何都有充分的理由、也有不可推卸的义务来关注并行使发言权。因而在这里不揣浅陋发表几点初步意见,谨供同行同道的朋友们参考,并乞请批评指正。

仅限于从本人的学术志趣和研究重点出发来考察民法体系,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或多或少涉及公法领域的基本问题特别值得提出来加以强调。

第一、民法典作为协调社会之中利益冲突和价值对立的统一规范,必须具有明确的立法指导思想以及相应的公共哲学基础。回顾一下十九世纪后期以来从无产阶级运动到女权主义运动的.主要意识形态之争,包括私有与公有、契约与计划、婚姻自主与生育有限等在内的焦点问题基本上都与民法有关。在西欧,现代民法的指导思想是启蒙主义的自然法理论以及相应的个人权利至上观。虽然各国法典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具有妥协性,也应该反映当地的风俗习惯,但不能缺乏这样一种作为根本标准的意识形态和正义理念;否则就会变成各种法规的大杂烩,无法确立起具有整合性的系统。在这一意义上,成功的民法典编纂不能仅仅停留在作为“经济改革办法”的层面,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新型社会蓝图”的作用。如果中国社会的主导力量在现阶段还不能就此达成基本共识,那么操之过急就反而会把需要进一步变动的不完善的现状加以固定化,或者造成事后反复修改不已的情形,最终导致我国要制定一部彪炳史册的民法典的愿望功败垂成。

第二、这次民法典编纂的最大重点在于改变所有权结构以及相应的财产关系,以便形成更有效率的资源分配方式。但不可忘记,在罗马法的概念中,所有权包含财产(proprietas)和支配(dominium)两个方面,与支配者的强制性权力相联系。尽管从德国现代私法学的先驱萨缪尔?普芬道夫起,所有权作为个人权利和抽象观念的性质越来越得到强调,而对有体物进行绝对支配的权力的涵义则逐步淡化,但所有权的整体结构还是与统治问题以及弗里德利希?萨维尼所指出的基于“时效”的持续性“他主占有”问题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黑格尔更明确地指出:“一群人为共同捍卫各自的所有权及其整

[1][2][3]

篇2:旁观民法典编纂的得与失

时光飞逝,回首我的大学生活,晃眼竟已过三年,大学马上就要结束了,结束之前,还有很多反复的手续和实习,最贴切的形容就是黎明前的黑暗。这篇文章对于我来说,相当于一个放松的小调剂,也让我好好的自我总结反省三年来的成长。

一、生活学习上,学会独立和奋斗

第一次离开家,独自一人来到大学,第一次走进集体宿舍。自理自己的生活,要学会照顾自己,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带上手套洗衣服,洗床单;第一次计划着生活费,一切的一切在曾经的时光里都是父母在帮忙料理,而现在,什么事情都得自己承担,慢慢的认为自己必须独立起来,学会照顾自己。

刚到大学里时,就像从笼里放飞的小鸟,欢喜放纵,喜欢交友,喜欢外出,喜欢成群结队的玩乐,逃课是那么的正常,一个学期下来,整个人完全可以用玩物丧志来形容,成绩完全不能挽回堕落的自己,总是认为大学成绩及格就行。直到大二,慢慢地课程开始繁忙,身边的人渐渐开始投入更多的时间学习,这时候,自己有了一些感触,有了目标意识,觉得是应该为自己的未来定下目标,并为这个目标开始奋斗了。大二一年开始减少娱乐,开始刻苦努力。到了大三,目睹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的目的,并且开始学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开始着急自己的未来,会不断为自己的未来铺垫从开始解脱后的玩物丧志到现在的为生活而奋斗的整个过程中,觉得自己开始有了生活意识,我越来越清晰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并且会为此而奋斗。

二、工作上,学会坚强

在大一的时候,我对学生工作的事情非常积极,班干部、校学生会、社团所有都一一参加完了。但是都没有坚持下来,对于我来说,收获最大的应该算是大二的时候班干部的工作了,开始着手这份工作的时候,我是个典型的抱怨型学生,一遇到棘手的问题我总是爱抱怨个没完,但是,庆幸的一点是,我并没有因为抱怨而消极怠工。

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有机会当了个小小的文体委员,我大部分把所有精力投入班干部工作里,开始着手优秀团支部评选的工作,这次评选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因为是从零开始,没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这是中学时候没有过的事情,突然对一件事情毫无头绪。那不是个人颜面的问题,在当时,感到的是整个班级的失落。从这次评选以后,对于学生工作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认为那是一项为集体荣誉而努力的工作,而且,它极大地考验着一个人的个人能力,从那时起,我没有再抱怨过,我努力学会承担起琐碎 而繁杂的工作,后来发现,在渐渐熟悉了各项工作流程以后我开始掌控工作,而不是被工作拖得疲惫不堪。同时,在担任文体委员期间,对工作的总结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上有了极大的提高,在不断地工作里磨练着自己的意志,逐渐学会坚强。

三、亲情上,学会珍惜

或许是我们都长大了,在离开父母以后,对父母的依赖和想念并没有因为距离而减弱,相反的,会时刻惦记着父母,哪怕是一通电话,天冷了也会想要给父母打个电话,去哪里也会给父母报个平安。曾经的我,多么希望脱离父母查岗似的电话追踪,然而真正来开了父母,却总是怀念他们无休止的追问。

在放假期间,突然觉得更父母聊得话题不再是学习,更多的是生活,更多的是家庭中的琐事。原来我们真的是长大了,父母已经认为我们应该分担起家里的大小事情,应该参与家庭中的大小事情的决策了。逐渐的我的家庭意识越来越强烈,家庭存在感也越来越明显,认为家庭需要我,父母需要我。而且,父母每次吵架母亲找我倾诉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我的母亲如此的脆弱,到现在才发现,曾经觉得无所不能那么坚强的女人依然拥有女人脆弱的一面,此刻我想要分担起家里更多的事情,想要更关心他们,爱他们。我逐渐长大,成熟,但是每次回家都会发现爸爸和妈妈逐渐老去,尤其是去年,让我突然感觉亲人的重要性,看到爸妈的操劳我想到了以后的自己,总有一天父母要在自己先走,那时真的就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想到这里就想要更加珍惜这些在一起的时光,孝敬疼爱他们。在奋斗自己人生的同时,也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空。

四、友情上,学会选择

大学三年下来,有个深刻的感受,觉得大学真的就是个小社会,要交个真心朋友真的很难,大一时候,所有的人都还没有脱去身上高中生的青涩,认识任何人都能当做好朋友来对待。但是,大

二、大三开始慢慢接触个人利益问题的时候,好朋友的身份是那么不堪一击,例如,在大学里最明显的就是每个学年的综合测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还有奖助学金,可以让很多所谓的好朋友翻脸。这些大学里看到听到的一幕幕,能走到大三还是依然相亲相爱的处处为对方考虑的好朋友真的是少之又少。

在大学里,朋友分三种,一种是点头之交,一种是普通朋友,一种就是知心朋友。当然最后一种是可遇不可求的,有些人可能大学四年下来都不会遇到这样一个人。第二种普通朋友就很多了,恰巧,也正是这种普通朋友关系适应了大学这个多彩的世界,这种普通朋友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他力所能及的帮助,能够丰富你的大学生活,至少让你觉得大学的日子不是孤单的。

在这些众多的朋友中,我开始学会如何辨别自己身边的朋友,如何分类这些朋友,并且选择正确的态度与之交往,虽然这样说来很世俗,可是它很恰当,它适应了这样一个环境。大家都喜欢我说交际广,其实确切的说是我交友得当。

大学三年里,我逐渐成熟,让我变得理性,学会了处理事情,学会应对事件,学会圆滑做人,学会真诚生活,学会分辨真爱并且学会珍惜。这些东西,我不敢说能驾驭,但是至少我学会了一些东西,让我在进入社会的时候不至于措手不及。

然而,也正是这样一个环境,让我逐渐变成一个社会人,少了曾经的那份单纯,更少了一些真诚。虽然说,现在得到的这些东西能让我更好的适应社会,却也在无形当中剥夺了我很多真挚的快乐,那些快乐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我很庆幸,在大学里遇到了很多良师。李祥瑞老师教会我平和的心态,李锡正师让我学会知识是一种无形的魅力,田清老师让我学会不要太计较得失,王超

老师让我学会对工作的坚持。还有很多老师都让我觉得大学文化的熏陶受益匪浅。曾经认为,大学的清闲不会学到什么东西的,其实在大学里真正教会我的就是——人的一生就像大学一样都是一个自学的过程,没有学不到的只有不想学的。在大学三年里,我从青涩到成熟,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值得珍存。

五.思想上,重视细节

大学三年下来,在思想上从当初很幼稚脆弱的个性慢慢转变到现在不怕事,勇于大胆的去承担,去肩负这个责任。刚进校园自己觉得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多么的有才华,总是希望别人来发掘你,而不懂得自己去表现出来,总是心中有着抱负而不去实施。看到别人比自己都差的人都有个什么奖之类的感觉很不平衡了。自己有堕落到上课睡觉,睡醒就是去游戏,整个大一就这么颓废的过来了!感觉很好笑,为什么就不去自己争取了?

大二上半期也是不停的打游戏不停的找借口逃避,直到我接到老妈的通知说我哥离婚了,现在又因为结实住院了,叫我回去看看,回到鱼洞中医院,看着我哥那还没有从麻醉药中醒过来的样子,我心中一动,难道我以后也混到这个下场,这么大了还要妈老汉操心吗?答案是否定的,回来到学校,主动找徐敏叫他有事就带着我做做,我说我不想在这么下去了,也一直努力着,也正好有个机会下半期的时候,重选班委,我报名了,在同学们的支持下我有了动力,虽然只是个边缘人物的文体委员,但是我也当做一件大事来做,做好自己的那份责任。在过了不久我也进入了入党积极分子的名单中,高兴、兴奋总算是老师同学对自己有了一个认可了。从小事做起,有坚持就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

所以说在思想上重视细节很重要,也感谢我的辅导员了老师们,没放弃过我一直在我身边帮助我。

篇3:华为文化的得与失

“狼文化”

华为在其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在市场竞争中屡建奇功的”狼文化”。“狼文化”强调的是敏锐、团结、锲而不舍与进攻。在这种文化的激励下, 华为人结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合作团体, 其组织的高效性、配合的默契性、合作的紧密性以及强大的进攻性, 令许多竞争对手瞠目结舌。华为人的忍耐性也同样令人叹为观止, 条件不成熟时, 不管有多大的诱惑, 也决不贸然行动, 而一旦时机到来, 便立刻朝着目标前进, 并力图一举成功。华为人的反应敏捷被业界广泛称道, 这源于其十分擅长的前瞻性思考, 对未来的准确研判, 使得其总能洞悉市场的动向, 捕捉到别人尚未注意到的信息, 从而抓住先机、把握主动、取得优势, 并最终成为强者。在创业过程中, 华为用三流的技术做出了一流的市场, 这得益于其拥有一支由“狼群”组成的营销团队。华为市场系统内盛行多年的“胜则举杯相庆, 败则拼死相救”, 是对华为“狼文化”最好的诠释和彰显。“狼文化”促使华为人总是将自己放在进攻者的位置, 他们有着强烈的业绩追求, 一旦找到突破口, 定会全力以赴、不惜任何代价夺取成功。

然而, “狼文化”是柄“双刃剑”, 它虽给华为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但如果不能适度把握, 就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狼文化”与狼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这不只是个概念问题, 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如果不能将“狼文化”与狼性的残酷无情、不择手段、狡诈凶残等严格地区分开来, 就极易造成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误读。这种误读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 就有可能使华为与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的的竞和、共赢关系, 嬗变为无情打压和血腥厮杀, 这显然不是华为所要的。

“床垫文化”

华为在初创时期, 每个开发人员的办公桌下都有一个床垫, 加班加点他们就常常睡在公司, 这就形成了华为独有的“床垫文化”。

“床垫文化”培育了华为人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激发出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华为人承受了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积极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人均效益, 从而缩短了与国际巨头间的差距。“床垫文化”是华为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 “床垫文化”也曾在一段时期失度。华为总裁任正非就曾发出感叹:“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我们的高层领导为此牺牲了健康, 后来的人也不断在消磨自己的生命, 目的是为了达到业界最佳。”这是非常沉重的一句话。华为人已对“床垫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在工作时间的管理上也制定了一些措施。毫无疑问, 艰苦奋斗精神到什么时候都需要, 舍此就没有发展。但是, 这种宝贵精神应与保护人的身心健康相统一, 其本意决不是倡导、鼓励更不是要求员工超负荷运转, 否则“艰苦奋斗”就与“以人为本”背道而驰了。

“压强文化”

华为不断将企业的竞争压力、发展压力传导给全体员工, 用以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就是所谓“压强文化”。“水激石则鸣, 人激志则宏”, 华为人在“压强文化”的驱动下,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任务, 而是主动地挑战环境、挑战自我, 将攻克难关当作一种乐趣, 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一种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途径。华为的“全员接班制”将压力传递到每个员工, 使华为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华为每年高于10%的人才流动率虽很残酷, 但在客观上保障了人才团队的高质量以及激励制度的有效发挥。

无庸置疑, 华为人需要“压强文化”, 但这种“压强文化”也需要把握适度。心理学家罗宾斯提出, 压力与组织工作绩效之间是一种倒“U”性关系, 当压力等于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时, 人的工作绩效会达到最大值, 而工作压力过大或过小时, 工作效率就会较低。因此, 建议华为正确把握工作压力与员工承受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以确保“压强文化”的最佳效果。

“服从文化”

华为的领导者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他们的思想就是华为的思想, 他们的目标就是华为的目标, 他们有权、有才干、有远见, 华为员工由此产生对领导者的服从感, 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服从文化”。

“服从文化”源于领导者的影响力, 不仅是权力影响力, 还包括非权力影响力。华为领导者是业界公认的最具个人感召力的企业领袖, 他们处处为员工做表率、积极承担责任, 表现出高昂的工作热情及出色的管理能力。华为人对领导者的服从是发自内心的, 这使华为有了更为高效的执行力、更为严密的组织纪律性。

“服从文化”具有鲜明的军队文化色彩, 这与有着军人背景的任正非直接相关。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 也是军队战斗力的文化根基。华为借鉴军队文化建立起本企业的“服从文化”, 成功解决了我国企业执行力偏低的问题, 提高了华为整体的工作效率, 激发了员工的工作潜能, 提升了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然而, 透视“服从文化”的背后, 也同样隐藏着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 过分强调服从, 就可能掩盖员工思想意识上的差别和分歧, 不同意见就有可能得不到充分的表达, 久而久之, 创新精神就会受到压抑, 企业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就会减弱。

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一文中指出:“自我批判不是为批判而批判, 也不是为全面否定而批判, 而是为优化和建设而批判。总的目标是要提升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我们非常赞同任正非的这一观点。相信华为定会继续发扬这种自我批判精神, 使华为文化不断得以改造和提升。

篇4:“炸裂”的得与失

关键词:神实主义;内真实;内因果

一、由对城市的崇拜到对城市的思考

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在某个时期都有崇拜城市的情节,阎连科也不例外。阎连科出生在贫困的乡村,从小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他因生活所迫曾经过新乡、洛阳等城市打工。城市生活的繁华与农村生活的清贫形成了巨大反差,使阎连科非常向往城市生活。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他说:“我那个乡村离洛阳不是太远,但乡村毕竟是乡村,太穷困太落后,我曾经去过几次洛阳,感到洛阳毕竟是城市,那里的一切都比乡村好,于是,少年时代的我,还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能进程当一个城里人,娶一个城市姑娘做老婆。”[1]他对城市的崇拜体现在小说创作中,“和平军旅系列”和“瑶沟系列”充分展露了农村青年的进城情节,构成作者小说创作的潜在动机。《炸裂志》的创作则显现出与崇拜城市情节截然相反的对改革开放后城市迅速发展和崛起的的批判和反思,这体现出阎连科加深了对城市的思考,他由关注贫苦农民的生命轨迹到关注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人的命运,这不仅是题材的拓展,更是作家开始担负起社会责任的标志。

从小说《炸裂志》中我们也能看到作者的这野心。作者想在一个篇幅不长的小说中描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小说也确实反映出一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存在为谋求发展、追逐利益而无所不用其极,社会风气日下,男盗女娼、道德沦丧等问题。但历史是复杂的,在阅读《炸裂志》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作者对这段复杂历史的全面把握。难道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百态仅仅是男盗女娼就能说清楚的吗?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大手就沾满了欲望和堕落吗?作者在《炸裂志》中要表达的对改革开放历史的认识还停留在标签化的,笼统的认识上,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炸裂志》带给我们的震撼仅仅来源于超现实的写作手法和作品中驱使人沉沦的喂不饱的欲望,这并不能不能带给我们更深刻的反思,这大概就是阅读文本后的“虚无感”的来源。

二、新写作形式的尝试

《炸裂志》采用志书的体例,首章以炸裂市市长孔明亮请作家阎连科撰写县志为构思,以尾章孔市长烧毁初稿,形成小说的叙事结构。小说中炸裂市的领导想以编写地方志的记载炸裂的历史变迁,凸显其辉煌和伟大,事实上作品中阎连科所完成的作品是对炸裂市领导想象中县志的解构。

这种志书的体例,和作品中真实人物(阎连科)的出现给作品遮上了一层面纱,形成了两层真实和虚假的对照,使读者在其中穿越。首先,阎连科采用地方志这一体例,但事实上他并没有严格按照志书的格式书写,因此志书这种极为写实的体例与炸裂村骇人听闻的故事形成了第一重对比。其次《炸裂志》附篇中主笔者说和编撰委员会中赫然出现了现实中的人物:阎连科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等字样,真实的人物进入小说与虚构的故事形成了第二重对比。使读者在真实和虚幻间徘徊,渐渐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且何为虚幻,给人以阅读冲击力,增强小说的真实感。

他出于小说形式创新的考虑,采用地方志的形式结构小说,是值得肯定的。但可惜小说的“宋、元、明、清、民国”部分、第九章“自然生态”部分,空有章节标题,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容。阎连科写这部分的目的只是为了说明“炸裂志”是“志”,他认为如果缺少这部分就不是“志”了。另外地方志的结构,部分与部分之间只有前后、因果的线性关系,其叙事总体上是平铺直叙的,因而使小说显得平面化,不够立体。并且小说缺少史诗性作品的宏大厚重,阎连科完全可以利用地方志的形式使文本更加丰富,但他着力表现的是“志”中“人”而非炸裂这个地方,这一点上没有将志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三、神实主义与人物刻画的矛盾

在《<风雅颂>后记三章》中,阎连科描绘了在叔伯弟弟冥婚仪式上,弟弟的灵棚里和棺材上落满红红黄黄的蝴蝶的场景: “在那充满红色喜庆的灵棚里的棺材上、帆布上和灵棚的半空里,飞落着几十、上百只铜钱大的红红黄黄的蝴蝶,……这些群群股股的花色蝴蝶,在我弟弟的灵棚里停留飞舞了几分钟后,在众生惊异的目光中,又悄然地飞出了灵棚,消失在了寒冷而白雪飘飘的天空里。”[2]。这群飞舞的蝴蝶改变了阎连科想象和虚构世界的方式,似乎为他开启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种荒诞、非现实的叙事方式到了《炸裂志》似乎到达了极致,《炸裂志》打破了阎连科小说中写实与非写实的平衡,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超现实描写比比皆是。这就是他后来在《发现小说》中说到的神实主义。“在日常生活与社会现实土壤上的想象、寓言、神话、传说、梦境、幻想、魔变、移植等,都是神实主义通向真实和现实的手法与渠道。”[3]阎连科所说的神实主义就是在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可以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去忽略掉事物真实的模样,去寻找一种事物与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即“看不见的真实、被真实掩盖的真实”。[4]

小说所做细节描写虽然显得荒诞不经,却并非全无逻辑。这些荒诞描写所呈现的是一种感觉上的真实,即作者所谓的“内真实”。与这一真实相关的逻辑更被作者概括为“内因果”。这就与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不同,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主要靠人物性格的发展来推动故事情节,读者通过人物的心路历程,性格发展探寻其内在原因。但《炸裂志》在一开始就将“真实”,即原本要探索的原因,以感觉形式呈现出来,以至于人物性格毫无发展,作者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始终如一。读者在阅读文本的时候最直接的阅读感受,就是对超现实描写的审美疲劳,而这恰恰也是作者今后创作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这一点上阎连科也有他的思考“在超现实中进一步刻画人物性格,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比如,靠人物刻画来推动故事情节走不出传统的现实主义模式,而超现实写作却有可能走不进人物心灵的最深处”[5]在与李陀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阎连科感觉到人物性格的塑造将与他的神实主义产生矛盾,加以在超现实中塑造人物形象有其困难之处,这显现出阎连科仅仅有主义的理论还并没有找到革命的道路,在超现实写作中能不能加强人物性格的刻画?或者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们所锤炼出来的很多写作技巧包括人物性格的塑造与现在超现实写作真的矛盾吗?我们要将人物完全抛弃吗?可否在主义与主义之间找到一条道路,是作家应该探索的。

参考文献:

[1]阎连科,晓苏.阎连科访谈录,2001年

[2]阎连科.<风雅颂>后记三章[M].河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567页.

[3]阎连科.发现小说[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1-182页.

[4]阎连科.发现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2期.

[5]阎连科.炸裂志[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第157-158页.

[6]李陀、阎连科.<受活>:超现实写作的重要尝试[J].南方文坛,2004年第2期.

[7]王尧.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神实主义”——<发现小说>与阎连科的小说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6期.

[8]孙郁.阎连科的“神实主义”[J].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5期.

[9]徐勇.结构寓言写作与感觉现实主义——评阎连科最新长篇<炸裂志>[J].文艺评论,2014年第3期.

[10]陈英群.阎连科小说创作论[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

篇5:人生的得与失

人生的得与失,成与败,繁华与落寞不过是过眼烟云。而永远陪伴我们一生,如影随形、不离不弃的只有心情;如同呼吸,伴你一生的心情是你唯一不能被剥夺的财富。人活一辈子不容易,忧伤是活,开心也是活,既然都是活,为什么不开开心地生活呢?爱人即使分手了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留下一脸的憔悴,留下满心斑驳的创始,等待自己的是郁郁寡欢和散落一片的无奈。到了一定的氛围,后遗症就会疯狂发作,发作起来就疼痛难忍,难忍的时候就会苦不堪言,就象刚刚愈合的伤口被一刀豁开,再愈合、再豁开,周而复始,流血的心,滴滴答答,生命多远就会滴答多远。深爱你的人是最珍贵的,全世界的金银财宝比起爱人那颗滚烫的心,也会粪土不如!亲了,爱了,伤了,疼了,他会笑中带泪,泪中含情!伤害了深爱你的人,那颗忧郁而又热情似火的心就会跌入冰冷的万丈深渊,遭受漫无边际的寒冷,也将会一去不复返,你也就丢失了无价的珍宝,不要!千万不要!温暖的胸怀才是深爱你的人栖息的地方。

心灵相融了,身体相融了,相爱着的人们啊,亲了就笑笑,哭了就擦擦,苦了就咽咽,累了就歇歇,伤了就舔舔。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和爱,可他们迟早会衰老;孩子给我们满足和喜悦,可他们终究会长大;爱情给我们幸福和甜蜜,可我们必须付出一生的代价去呵护;金钱是水中的浮萍,时聚时散;美丽的容貌是绿树上芬芳的花朵,适时绽放、无奈凋谢;健康是魔术大师,能变睛也能变阴;繁华更像是梦一场,曲终人散,觥筹交错的热闹犹如水中影镜中花,没等看清,记住梦的内容,就醒了。原来,能伴随我们一生的是自己的心情哦!当你拥有一份好心情时,看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山是青的,人是善良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拥有一份好心情,唱唱快乐的歌,跳跳动感的舞,身体充满无限的激情;拥有一份好心情,有实现自己伟大事业的自信力量源泉;拥有一份好心情,任何年龄的容颜,都会被好心情照亮,美丽动人而魅力无穷;拥有一份好心情,能帮你获得学识,交结良师益友,把握机遇,缔造和谐,成就事业„„

要使我们天天都拥有一份好心情,必须心胸开阔,宽以待人。一个人有了宽广、豁达的心境,遇事就能拿得起,放得下,精神也会轻松而愉快,心境自然会美好而宽广,就能大度处世,平和待人,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千万别小看心情,它能让天地为之动容,自然为之变色。同样走进大观园,刘姥姥开心,林妹妹伤心;同样的江水,李后主低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东坡豪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湛蓝夜空,一轮明月,有人举杯邀约,对影浅酌;有人黯然泪下,思乡情浓,总是故乡月最明。景无异,异的是心情。

“人可能没有爱情,可能没有自由,没有健康,没有金钱,但我们必须有心情。”如果你渴望拥有健康和美丽,如果你想珍惜生命中每一寸光阴,如果你愿意为这个世界增添欢乐与晴朗,如果你即使你跌倒也要面向太阳,就请锻造心情,让我们沉稳宁静广博透明的心,覆盖生命的每一个黎明和夜晚,我们可能无法逃避厄运或人生包含的棘手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容豁达的去面对。

心情,是一种感情状态,是一个人对外界各种因素作用于内心的一种感知,心情的历练,是一种自我的超越;心情的锻造,是一种完美的追求。好的心情,来源于一个人能否守住一颗沉稳宁静广博透明的心。世间百态,物欲横流,不为诱惑所动,不为攀比所烦。自然心情就会好。让好心情相伴一生,这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拥有了好心情,也就拥有了自信,继而拥有了年轻和健康。就拥有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充满期待,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心情吧,因为生活着就是幸运和快乐。给自己一份好心情,让世界对着你微笑:给别人一份好心情,让生活对我们微笑。

好心情不是先天的造就,也不是上苍的赐予,它是人格、品德、教养、才能综合指数酿造,它由渐悟而顿悟,由领悟到觉悟,它是修炼成正果。母育的是身躯,修炼的是心情。心情它需要不断呵护、调理、滋润和丰盈。

后来,一些想法不一致了,有了分歧就会吵架,人在生气冲动的时候最容易说出绝情、伤人的话,尽管说的那些话都不是真的,但爱人听了,心就会淌血,那些话就会象钉子一样扎在心上拔不出来,那是怎样的一些个夜晚啊!两个人在一起时甜蜜的细节会一幕一幕不可阻挡地簇拥着闯入脑海,两个人窃窃私语时的情话就会一句句反复在耳边响起。醉心的、苦涩的、甜蜜的、疼痛的、屈辱的、缠绵的、愤恨的„„这些感觉会疯狂地袭来,把流血的心摧残的支离破碎。漫漫长夜象黑色的魔鬼能将人无情吞噬,好不容易昏昏睡去,第二天醒来一睁眼,骤然又有无尽的痛苦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心中会闪出一个念头:永远地睡去多好啊!

篇6:工作的得与失

一、工作经验

1、认真抓了队伍建设。(1)、狠抓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学期来,不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调整班主任,真正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 核心力量。修改班主任津贴发放方案,量化对班主任的考核,每月组织班主任例会,不定期利用升旗仪式和一日一训结束后的时间对班主任提工作要求,选派班主任代表参加教育专家讲座培训等。通过各种形式,极大地激发了班主任工作上的责任性和事业上的敬业心,并有重点地对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关爱学生及敬业奉献等方面进行引导,要求班主任热爱身边的每一个学生,特别关心爱护后进生,真正做到了用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拿火热的爱心关爱学生,用高昂的工作热情投身教育事业。我校有一批非常认真负责的班主任,如邓平、周作炳、张德菊、高红艳、杨方松、谢家海、孔子凡、张传政、王小唐、陈建新、李第、严若寿、曹静、邢红芹等。(2)、注重政教队伍建设

在开学初即召开政教处全体工作会议,对各位同志的分工进行了安排并以书面文字下发到全体班主任手中,以强化各位政教处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在平时会不定期组织政教工作人员开会,布置工作任务,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在开学初学校成立了新的学生会、团季会、青年志愿者队伍,各班组建了班委会、团委会等干部队伍。在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过程中依靠学生自治来加强管理。校学生会每天对学校的常规管理积分进行量化打分并公布,班上的干部填好班务日志和晨检、午检、晚检记载本。

2、有一定的工作绩效

目前我校生源较差,学生的行为习惯存在很大问题。基于此,政教处开展了多项德育活动,以规范学生的言行,为教学工作服好务。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讲话、周一至周五的一日一训、每周三的班会活动、班级文化建设、黑板报、后进生的励志教育、违纪学生的处理等。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我们相信学生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了一些教育,在行为习惯上有所规范。

二、教训

1、队伍建设不平衡。在班主任队伍中,有非常优秀的,但也有极少数根本不负责任的的班主任。在政教处队伍中,有个别政教员在值班时偶尔有不到岗现象。学生会干部在值日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借值日为名躲着不去教室上课的现象。

2、学生的行为习惯需要进一步规范。在校园内仍然会看到这样一些不好的现象:乱扔垃圾、疯赶打闹、说不明话、不按时进教室上课、带手机、带小摊食品入校园、躲在厕所抽烟等。

三、改进方向和具体措施

1、对不认真负责的班主任个别谈话,提要求。对政教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强制要求其整改。对学生干部队伍强化管理,对不负责任的学生干部予以清理。

2、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下学期争取开展更多的活动,以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

篇7:人生路上的得与失

小时候经常听到别人说:知足常乐。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提出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等于物质除以欲望。欲望越小,快乐也就可能越大。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懂得舍弃,将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一个杯子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在装满沙子和石头的情况下,仍然容得下水,这时我们就要做出选择。到底是该放水还是放沙子。待水装满后,又要放石头,那么就该把水倒出然后再装石头。每一步都需要我们去选择。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就像在杯子里装水、沙子一样,必须做出割舍。

秦始皇不知节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修建阿房宫,结果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阿房宫也化为焦土。当今许多政府官员贪得无厌,贪赃枉法,结果换得败家丧身。所以,不知道节制自己的欲望最终会毁掉自己的前途,身败名裂。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至少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丰富,人们的欲望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丰富。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很容易失去平衡的内心,坠入痛苦的深渊。

而才子柳永舍弃了追名逐利的官场,浪迹民巷酒楼,才有了“凡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盛景;季羡林舍弃了“大家”的头衔,才有了《谈人生》的疏朗与大气;德兰修女舍弃了名门女媛的生活,却赢

得了全世界人们的尊重。所以舍得是另一种丰收,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哲学。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一种风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也是一种风景,在人生的长河中,让失与得构筑心理平衡,谱写出人生的壮丽画卷。

篇8:谈谈“三线建设”的得与失

“三线”的划分, 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我国的自然地理、经济重心和国防安全的位置和区域为根据划分的一个经济地理概念。它将沿海和沿疆地区作为一线, 中部地区为二线, 而长城以南、广东省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 甘肃乌鞘岭以东地区为三线。“三线”又分西南三线 (包含四川、云南, 贵州及湘西和鄂西) 和西北三线 (包括陕、甘、宁、青, 豫西和晋西) 。三线地区离海岸线最近700公里以上, 距西部边界上千公里, 还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屏障。

“三线建设”的概念, 是指在我国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到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 以备战为中心, 以军工建设为主体, 在三线地区实施工业化的建设进程。其中由国家意志推进的称“大三线”, 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推进建设的称“小三线”。大三线建设由中央财务拨款, 实施的均为战略性工程, 如核武器、核潜艇、火箭、导弹、卫星以及钢铁、交通等。在大三线建设的同时, 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小三线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主要产品是为步兵和民兵提供轻武器装备。

二、“三线建设”产生的背景

1964年春, 随着攀枝花钢铁厂工程的上马, 宣告“三线建设”历史画卷的序幕被徐徐拉开。“三线建设”由当时共和国的最高决策层与领导者亲自提出, 有着其深刻的国际背景与国内形势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西方阵营对新生的人民中国采取了政治敌视、外交孤立、经济封锁、文化渗透、科技限制以及军事威胁等政策和手段。为了遏制新中国, 他们一再践踏国际法公然支持新疆和西藏分裂势力, 千方百计地企图阻挠其统一和领土完整。作为西方盟主, 美国在战略上不断强化半月形包围圈, 讹诈和封杀手段更是咄咄逼人, 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其次是中国台湾国民党当局把自己绑在美国战车上, 不断叫嚣要反攻大陆, 不断派遣武装特务袭击大陆东南沿海, 妄图建立大规模进攻大陆的“游击战走廊”。从1962年到1965年就派几十股武装特务登陆大陆。派遣侦察机深入大陆腹地窃取军事调动、国防建设等情报。指挥潜藏在大陆的特务进行爆炸、暗杀等活动。

第三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 苏联老大国沙文主义不断恶性膨胀, 视中国为其奉行的世界霸权主义的绊脚石, 处心积虑地欲清除而后快:1959年单方面撕毁协议, 停建一切援华项目, 撤走全部专家;1960年多次侵入中国领土, 擅自挪动界碑, 殴打绑架我军民;1962年在中国新疆伊犁、塔城策动当地居民外逃;次年与蒙古国签署了《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防务的协定》, 苏军进驻蒙古;在中苏边界地区陈兵百万人, 战略导弹瞄准中国, 试图对我国核设施实行“外科手术”;在中国新疆和黑龙江等地挑起武装冲突。

就国内形势而言, 自1953年我国首个国民经济建设五年规划提上工作日程后, 对于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 苏方专家计划全部放在东北或沿海地区。理由是东北和沿海地区工业建设配套条件较好, 项目上马快、工期短、成本低、见效快、空间大, 而且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强。但毛主席认为这不利于中国工业均衡布局和国家长治久安, 因此主张将一批项目放到中西部。经反复协商, 最终106个民用项目中的21个和44个国防项目中的21个, 落户西部。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兵器、航空、建材、电子电气等企业开始扎根中西部。在1964年5月9日, 罗瑞卿将总参谋部作战部的调研报告报送中央常委。报告表明:我国工业布局不适应备战:

一是工业过于集中。14个百万人口城市集中了60%的机械工业、50%的化学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

二是大城市人口多。大城市大部分在沿海地区。战时防空、疏散人口、保障生产, 特别是预防核袭击, 能力低下。

三是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 多在大中城市, 城市遭受轰炸时, 交通也易被破坏。

四是水库安全泄水能力差。若水库同时被炸毁, 京津及周围地区将遭水灾。

建立在这样的备战态势与对国内经济布局的分析基础上, 1964年5月27日,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要搞三线建设, 一、二线也要搞军事工业。有了这些东西, 就放心了。

遭受百年殖民蹂躏的中华民族, 历经几代人前赴后继、几千万人流血牺牲, 才获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面对悬在我们头上随时可能落下的利剑, 为了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别无选择, 被迫而无奈地做好反侵略准备, 既要做好应对常规战争的准备, 又要做好应对核战争的准备。在险恶的国际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举国上下“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了主流意识和行为准则。

三、“三线建设”的实施内容

从1964年到1970年为三线建设第一阶段, 投资560多亿元人民币, 开工400余个项目。1971年至1980年为第二阶段, 耗资1492亿元人民币, 开工1100多个项目。这初步改变了内地工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工业布局不合理、科技人才缺乏等局面, 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工业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工业体系, 达到了打不垮、炸不烂的战略预期。比如交通方面, 随着成昆、川黔、贵昆、湘黔、焦柳、襄渝焦枝、枝柳、青藏一期等铁路的贯通, 使西北、西南地区铁路纵横, 西南地区与华中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华中华南地区相互通达;依托襄渝铁路, 湖北十堰建成第二汽车制造厂;机械方面, 按照既为军工服务, 又为国民经济提供装备的原则, 形成了重庆、成都、贵阳、汉中、西宁等重型机械工业基地, 在重庆、豫西、鄂西、湘西建成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航空航天方面, 在四川成都、贵州安顺以及汉中、鄂西建成了航空工业基地, 形成了歼击机、运输机生产中心;在陕西南部建成了火箭和导弹等战略武器科研、生产体系, 在四川西昌和甘肃酒泉建立了航天工业生产、卫星试验基地、航天发射中心, 等等。到1975年, 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净值, 主要产品生产能力, 技术力量和设备水平均超一线和二线地区。

为了改变我国工业布局,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中央投资2052亿元, 建设了1400余家企业和100多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 三线地区迅速崛起了群星灿烂般百余座新城镇, 30多座新城令人刮目相看———攀枝花、绵阳、西昌、雅安、乐山、十堰、德阳、六盘水、安顺、凯里、怀化、金昌等。

四、关于“三线建设”的得失分析

“三线建设”的困难和艰苦不言而喻。在原始生态环境中, 既要长期超负荷工作, 又要克服生活困难和调整心理状态, 这对人的素质尤其是品德修养和思想境界要求很高。在“好人, 好马, 好刀枪上三线”口号中, 400万优秀儿女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 有些举家搬迁, 连同家属人数超过千万, 他们怀着“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四海为家, 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的境界与精神, 默默地为实现强国梦献出了青春, 甚至献出了生命。

当然, 今天我们从历史事实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 会认为“三线建设”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对战争危险估计过高和在“文革”干扰等情况下实施的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的庞大系统工程, 问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 建设规模过大, 战线过长, 时间过久, 投资过高, 国力难当。如1965年至1971年, 新建和内迁企业1000多个, 资金、设备、原料常常滞后, 有的中途被迫下马, 有的项目建成后又长期不能按计划投产。

第二, 一些建设项目缺乏科学论证, 且实行边勘探、边施工的方式, 计划和要求过急过快, 建设费用常常超出投资预算, 从而导致工期一拖再拖, 投产后效益低, 有的生产越多亏损越多。

第三, 强调战备需求, 忽略经济规律。如按“靠山、分散、进洞”原则, 造成生产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人力物力的浪费。为了解决职工和家属生活需要, 企业不得不进行社会化投资和管理, 要建商店、医院、学校、幼儿园、书店、派出所等机构。

第四, “文革”干扰, 有些建设项目为了政治挂帅、政治献礼等导致规章制度废弃, 瞎指挥、搞突击。

第五, 国民经济临战状态, 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国防建设虽然投入巨大, 但主要是应急建设, 缺乏长远规划, 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一些武器装备与世界差距扩大。

第六, 认为东北和沿海工业基地将是战争的殉葬品, 不肯投入或投入严重不足, 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潜力。

但是, 在20世纪60年代初, 中国80%的工业在东北和沿海地区, 这种布局无疑将在大战中很快失去工业后方, 进而失去自卫能力, 任人宰割。因此, 中国必须有所为。三线建设就是以战备为中心, 在中西部13个省和自治区建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工业和交通体系, 打造坚不可摧的工业战略基地和国防战略大后方。

但是, 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 我们不能以现在的国际形势评判历史重大事件的是与非、功与过。面对被孤立、被包围、被侵略的弱肉强食之国际形势, 没有重工业特别是没有国防实力、没有战略后方的中国倍感安全压力。在无法准确预料和把握世界大战或大规模侵华战争是否爆发、何时爆发、爆发规模的紧迫危险环境中, 有准备比无准备要好, 多准备比少准备好。中国总不能把国家安危寄托对战争威险程度估计不足上, 不能把民族独立寄托主观侥幸心理上。受尽列强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 作为落后农业国, 面临着超级大国的常规战争威胁与和战争讹诈, 面临着国际关系的丛林法则, 即使高估了战争危险程度是可以理解的, 是难免的, 也是情有可原的, 更是责任所在和使命使然、更是历史担当。为了防患于未然, 中国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必须做最好的准备。

1990年小平同志曾意味深长地说道:“看起来, 我们过去对国际问题的许多提法, 还是站得住的”, “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 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发展问题更加严重”。1992年他又强调:“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 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永不称霸。”

即使就经济意义的层面来说, “三线建设”客观上改变了国家工业布局, 促进了内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了物资基础、科技条件和人才队伍。没有三线建设, 今天中国东西部地区差别更大, 西部大开发和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时间更长。

至于“三线建设”成本过高的问题, “三线建设”经济上不划算, 军事上划算的问题, 以及关于“吃穿用”与“三线建设”孰先孰后、谁重谁轻的问题, 对此, 不能简单地用谁是谁非、谁对谁错来评判。今天看来, 这几种意见都是从国家利益考虑的, 只是工作视角不同与孰先孰后、轻重缓急、比重比率不同而已。确保自身安全、建设战略后方、威慑霸权主义、改善自身发展环境之代价, 属于国防安全、和平发展之成本, 是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的无奈之举。工业重心转入三线地区之效率低下与效益损失, 是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预付金, 属战略性长远投资。待到收获期, 红利将持续让国家、社会和民众得到补偿和回报。而“吃穿用”解决不好, 固然社会就不稳定, 但“三线建设”解决不好, 就没有战略后方, 国家安危就难以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危相辅相成, 辩证和谐地处理, 两者相得益彰, 否则, 一损皆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是社会发展的常态, 特殊时期, 国家安危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天枰上更具分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因为国内外形势的特殊性, 导致国际和国内许多历史事件都不可免地有其特殊表现形式, 非独“三线建设”而然。

无论如何, “三线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历史镜子, 启迪颇多,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大规模建设和高强度投资必须有稳定和民主的社会生态基础;

二是经济建设必须按经济规律办, 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特别不能以大跃进式的运动搞建设;

三是国防建设必须与国民经济建设相协调, 要立足当下, 也要着眼未来;

四是必须有国际视野, 既要从本国实际出发, 又要透过国际形势把握新动向新趋势, 理性洞察世界强国的看待世界的视角、心态、思维方式、是非标准、国家利益和行为准则。

因此, 笔者认为, “三线建设”的基本事实是:在这场波澜壮阔, 跌宕起伏, 影响深远, 事关中国政府和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决策时刻, 在与世界霸权主义的较量中, 直接或间接地赢得了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博弈的胜利, 取得了开发西部的重大经济成就, 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一步沟通、融合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彩华.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得与失[J].当代经济研究, 2005 (06) .

[2]张勇.近三十年国内三线建设及相关问题研究概述[J].三峡论坛, 2014 (02) .

篇9:“首席员工”的得与失

学而优则进

有这样一种工作,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有这样一群人,远离城市,远离亲人,常年奔赴在施工前线、战斗在环境最恶劣的地方。陈发亚就是其中一员。

“测量是工程的眼睛,只有擦亮这双眼睛,我们才能确保施工质量。”陈发亚始终牢记师傅王维的教诲,每天跟着师傅到现场测量。夏天的工地上高温折磨、蚊虫叮咬,对于这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犹如一场职业洗礼。有时为了得到精确数据,需要来回反复测量,他仔细观察师傅的操作方法、记录方式,碰到不懂的就默默记在心里,在回驻地的路上向师傅讨教;没听明白的,回去加班加点查阅书籍、资料。晚上师傅处理数据、计算的时候,陈发亚是脸皮子最厚的,只要看到师傅在处理数据计算时,他就会搬个凳子坐在旁边,静静地看,默默地记下来,看不明白的地方就问个不停,直到搞懂为止。

2015年7月,公司举办首届工程测量青年技能大赛,陈发亚积极报名参与。比赛前期,他几乎每晚都在认真复习理论知识,次日上工地也在不断练习实际操作,甚至连跟爱人散步聊天的话题都是当天测量的事情。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以综合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了大赛一等奖,并荣获公司2015年首席员工殊荣。

管而精则优

陈发亚不但钻研测量技术工作,而且在安排现场施工、质量管控、安全监督等管理方面也不断提高完善。梁山隧道是织纳线重难点控制工程,安全质量管控十分关键。在一次质量检查中,陈发亚发现隧道一个避车洞在未作防水板处理的情况下就准备隐蔽,他赶紧向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反映了该情况,但现场人员以施工进度紧张、后期不一定漏水等侥幸理由拒绝了他的要求。但陈发亚始终坚持原则,并多次与现场班组长沟通,告诉他们在后期隧道一旦出现漏水就很难治理的道理,在他多次讲解下,现场终于同意进行整改,化解了这次施工隐患。还有一次,在全断面钻孔中陈发亚发现钻孔里不断有股状的黄泥水涌出,且有顶钻现象,根据他掌握的相关知识判断可能有突水突泥的风险,于是当即要求停钻,并拟定出三条处理措施:第一,在开挖轮廓线范围内安装小导管并注水泥浆;第二,现场准备型钢等加固材料,为改变施工工法作准备;第三,安排现场在做好安全防范的前提下超前水平钻,并联系相关设备对掌子面进行探测。这一举措有效防止了事故发生,获得了项目领导好评。

有舍才有得

陈发亚是个助人为乐的“90后”青年。2014年8月,大坪地大桥桩基班民工肖正祥孩子考上大学,但由于经济困难正为四处筹备学费犯难。陈发亚知道后,主动借给了这位民工2 000元钱,要知道这是他进入公司组织上发给的一笔一直没舍得用的安家费呀!他的善良感动了桩基班的每一位民工。

他热爱生活,更热爱工作。2013年7月,他带着从西南交大毕业的女友一起投入织纳铁路施工建设,女友被安排在织纳铁路中心试验室工作,两人工作地点相距不到3千米,但几乎一个月还见不上两次面,因为他们各自既要忙工作,还要忙业务学习、能力提高。在织纳铁路工作两年多来,陈发亚总共就只回过三次家,一次是回家过年,一次是回家办理房贷,还有一次就是带着女友回家办领结婚证。对父母,他内疚,因为在父母生病时他没能在其身边尽到自己的孝道。而对新婚的妻子,他内疚,因为令他不安的是没能给她一个固定的家;尤其令他遗憾的是2014年情人节本来约定到县城拍婚纱照,但由于工地突然有事不能脱身,只好放弃了摄影,以至于他领了结婚证半年多还欠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内疚之余他似乎也不后悔,因为通过他的一系列奋斗,他既收获了甜蜜的爱情,更收获了事业的荣誉!

(责任编辑:李万全)

篇10:这个暑假的得与失

我和妹妹在一起玩,玩的特别的开心,我们到了爷爷最爱去的桥下面、湖边、还有小区下面。我们每天晚上都会出去,在桥下面跑步,在湖边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在小区下面乘凉,聊天,遛弯。

爷爷以前从北京回武汉总是带着各种各样的东西送给我,在武汉爷爷总是悉心的照顾我,可是现在呢,没有爷爷的悉心照顾,没有爷爷开心的笑容,没有爷爷欢乐的笑声……对于爷爷的照顾,我一直铭记于心,准备长大后第一份工资就给爷爷买他喜欢的东西,和爷爷上街去玩,可是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了,我是多么失望啊,多么的难过啊,多么的伤心啊。

篇11:寒假中的得与失

夜,静悄悄的。我静静地望着窗外,昼夜更替,斗转星移。光阴似流水,记得在二十八天前,我还端坐在桌前,心里盘算着这二十八天的美好计划;可一眨眼,二十八个昼夜转瞬间已从眼前消失,不知不觉中已到开学的日子。细细盘点,这个寒假虽平淡而又短暂,但在这期间,我仍收获了许多,可也失去了许多。

这个假期虽短,但毕竟是小学光阴里的最后一个寒假了,不可能什么都没收获吧。的确,我得到了很多。在寒假中我读了很多书,有《名人传》、《会飞的教室》、《红楼梦》等等,让我的大脑饱餐了一顿。而且我还通过小荷作文网发表了好几篇文章,体会了一下当作家的滋味,不仅如此,我还结交了一个笔友,我们意气相投,很聊得来,我不仅收获了发文的喜悦还收获了一份友谊。在寒假中我还被亚美欧国际英语聘为小记者呢!我这个小记者可不是摆着看的,是要真的去采访,我采访了新华社区的魏医生,然后把采访稿通过电子邮件寄给了亚美欧,第二天老师就给我回了信,说我写的很好。看着火红的聘书和老师的表扬信,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那就是我们一家终于如愿以偿地回老家过年了。要知道一大家子聚在一起过年,那该有多热闹呀!我就喜欢热闹的氛围。可往年因为妹妹的缘故我们都不能回老家过年,今年终于回来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爆竹的火光映照着我充满幸福的脸,今年这个年一定过得比往年有趣。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得也必定有失。假期中我虽得到了不少,但失去的也不少。这个寒假最让我遗憾的就是今年又没能出去旅游。其实,我一直梦想着能游尽五湖四海,走遍海角天涯,对于还只是学生的我,唯一能旅游的机会就是假期了,可是我除了三年级暑假去了趟山西,自此就再没踏出诸城一步。每当别的同学讨论着假期去哪里玩了的时候,我就只能站在一边,心里充满了羡慕。可这个寒假我还是没出去旅游,这让我万分遗憾。还有,别看我在班里是学习尖子,但我却一点特长都没有,本来想在这个寒假中学点才艺的,可因时间太急,所以没学成。另外,假期中最让我痛心的就是时间没把握好,前几段日子一直在吃喝玩乐中度过,根本没太写作业,到最后才拖拖拉拉地写完,浪费了很多时间,真是痛心疾首啊

篇12:工作中的得与失

失去暂时的经济回报,得到上司的赏识和重用。我有个朋友刚工作那会儿,帮师傅做了个项目,事后师傅当即拿了1万元给她作为回报,可她婉拒了。要说在几年前,1万元对于刚工作的人来说是一笔巨款,连她的父母都认为有点可惜。但是她的师傅从此就特别信任她,让她负责一个小组,在工作上给予很大的支持。没过几年,她的职务就连跳几级,薪资自然也翻了几倍。

失去专属于个人的知识技能,得到和同事们分享的更多技能。现今人们都热衷于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但有的人视之为独门秘方,不肯与他人分享。例如:师傅不肯真心教授徒弟手艺,深怕徒弟将来抢了自己的饭碗。然而,若是建立起良好的分享氛围,将众人的特长放在一起,彼此共享,那么众人的知识技能都会更加完备,也有利于团队的合作。

失去自己的休息时间,赢得客户信任和赞赏。如:有的员工利用自己下班后或双休日,为客户的需要提供额外的服务,使得客户感到心贴心的温暖。客户回报以加倍的信任与赞赏,放心地给予更多的公司合作项目。

失去专属于自己的功劳,获得更多团队成员的支持。无论获得多大的成就,都不是靠一个人的,更多的应归功于团队的功劳和凝聚力。当你取得一点成绩后,切记不要马上为自己邀功,而是要想到其间帮助过自己的团队成员,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自己的团队成员表达感谢,多夸奖他人的帮助,这样更能展示你自己的人格魅力,并且为你将来的工作赢得更多的支持。

篇13:我国教育公平的得与失

一、关于教育公平的概念

在我国基本实现素质教育以后, 人们的视野逐渐转移到教育公平上来。在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中, 教育公平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任务是改变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阶层的教育状况, “机会均等的原则意味着任何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文化方面的低下状况, 都应尽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也就是说不管在民族、性别、宗教、语言、政治信仰或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方面有什么差别, 在教育问题上都不应该有不均等的现象, 即在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等存在的、不是故意造成也不是因偏见形成的差别对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归根到底是要靠教育。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讲话所指出的:“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报告证实, 实现教育公平, 不但能够提高个人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 而且能够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税收, 节省大量的事业救济金、养老保险以及医疗费用等, 这样一进一出, 教育公平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研究认为教育公平尤其是高等教育公平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二、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

2001年6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到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这个过程中, 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受教育人群扩大, 而且教育质量也得到不断提高。

2005年以来, 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09年, 全国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79.2%。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一步增加。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学习型社会建设持续推进, 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全国高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209.9万人次。数以亿计的职工和农民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职业培训和文化技术教育。社区教育蓬勃发展, 终身教育不断推进。

1) 城乡机会不公平。由公布的数据看来, 在《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前, 农村儿童的毛入学率还不到95%。到2000年大中型城市已经基本普及了初高中教育, 但是仍有许多农村地区还没能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 更有甚者有的偏远村县甚至连小学教育都没有普及。我国教育发展至今, 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是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 教育公平在入学机会上就存在着不平等。

2) 阶层机会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带动内地城市, 让一批人先富起来, 再实现全面富裕。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阶层分化, 贫富差距扩大。在教育方面上受教育所要需要的费用不断增加, 如借读费等。这使得社会低收入人群受教育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要继续深造或者进入重点学校不仅需要学习者自身的能力之外, 还或多或少的需要越家长的社会关系、家庭的经济实力, 于是许多优秀的孩子就被优质的教育拒之门外, 于是所处阶层的不同也使得受教育的机会和优劣上产生影响。

3) 校际机会不公平。我国明令禁止在义务教育阶段出现择校现象。但是, 择校现象还是此起彼伏、愈演愈烈, 某些人凭借着家庭的优势花费巨额的择校费换来原本属于别人的受教育机会, 抢夺了别人的教育资源。久而久之不可避免地导致就业机会不平等。

三、教育公平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一) 教育公平问题形成的原因

造成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贫富差距, 经济实力越强, 占有的资源越多, 在教育资源的占有上就越有优势,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制度或多或少也助长了教育不公平, 为了培养出顶尖人才, 各地都设立了重点院校, 于是各种教育资源都优先供重点学校使用, 于是人们也就想方设法送自己的孩子去重点学校, 多年发展下来, 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距就在无意间扩大了, 并且随着竞争的激烈, 一些出身普通的优秀学生得不到进入重点学校的机会。再有, 1958年1月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成了人口流动的阻力, 就好像横亘在城乡学员之间的一条鸿沟。高等学校在招生上也是优先城市生源, 使得城乡受教育机会严重的不平等。

(二) 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对策

1)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核心, 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条件,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应该具有三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全面性。我们要将以往“一切为了人”的思想改成“为了一切人”, 让它贯穿在整个教育的始终。正如徐传德所说“所有的学生, 不管其家庭背景是农村还是城市, 是精英还是平民, 是本城居民还是外来民工, 教育都应给予他们同样的爱与重视。”其次是协调性。也就是说教育理念要照顾到各个方面, 如城乡之间、校际之间、阶层之间等不同层次的关系, 确保教育得到持续且协调的良式发展。再次是可持续性。教育不仅要注重当代一辈人的发展, 还要关注在代际间的延续性, 教育就应该具有传承性, 在一定发展时间里起到指导作用。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特性, 教育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公平的教育。

2) 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教育不公平现象集中表现为城乡、地区间严重不平衡地资源分配。经济的先后发展和不和谐发展使教育在城乡、地区之间差距愈显明显, 也备受人们关注。所以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就必须着重发展内地地区和农村地区, 缩小生活水平差距以经济发展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具体来讲:要大力加快落后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城市化步伐。“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小依赖于城乡差距的缩小, 城镇化进程每推进一步, 城乡差距就缩小一步, 城乡教育差距也会相应缩小一步”。

虽然我们急切的希望早日实现教育公平,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现阶段我国的现实状况, 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教育的发展也不可能脱离经济的现状而独立发展, 所以我们只能希望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从而越来越趋向于我们理想中的公平教育。

摘要: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 教育公平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十一五以来, 我们虽然在教育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但是, 教育公平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不公平现象依旧普遍存在, 为此更应该明确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在哪里, 并提出一些建议, 力求有助于教育公平的改善。

关键词:教育,公平,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14:成长的得与失

关键词:《小王子》;价值观;批判;知识教育

《小王子》是2015年法国Orange公司出品的3D动画电影,改编自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同名文学原著,由马克·奥斯本(Mark Osborne)执导。故事主角是一个9岁的小女孩,在她单亲妈妈刻板而成人化的教育方式下为进入一所一流学校积极做着准备工作。然而母亲对女儿的完美成长规划却受到邻居古怪老头的打扰;这位老顽童般的邻家老头是位飞行员,他给女孩讲述了年轻时遇到外星球来的“小王子”的难忘经历,以及许多超乎常理的奇妙事物——每个星球上都有一位奇怪的住客,B612小行星上疯长的猴面包树,美丽而自负的玫瑰花,等待驯服的狐狸等等——这些故事让小女孩流连忘返。当母亲发现女儿偏离规划而禁止她与老飞行员来往后,老飞行员却病重住院了。女孩为了寻找小王子而溜出房间开始了奇幻的冒险旅程,并进入了小王子的宇宙,在这个难以分清是想象还是现实的世界中,女孩看到了老飞行员所述的各种小行星上的人,最后竟然见到了长大后已然忘记梦想、失去童真的小王子。经过与恶商人的斗智斗勇,女孩最终带着小王子一同逃离了象征监牢的大楼,解放了被贪婪的商人禁锢的小行星。当故事重新回到现实,母亲经过反思,理解了女孩与老飞行员的友情,带着女儿一同去医院探望他。母女之间,母亲和老飞行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温暖,女孩与过往的自己也不再一样,他们都学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感受,而不再是事务导向、目标导向。

或许是其中的台词“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长大,而在于遗忘”与曾经风靡一时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之语相契合,该片在国内一时成为谈论热点。虽然对这部法国动画电影过分套用好莱坞大片模式、没有充分展现文学原著的浪漫细腻和隽永哲思有不少批评和争议,但单就影片本体而言,其造型设计、镜头语言、光色渲染和CG技术等都保持了欧美标准成熟商业大片惯有的水准,视觉华丽,故事跌宕,不乏感人之处,尤其是那几段脱胎于《小王子》原著作者安东尼亲绘插图、充满纸面纤维温暖古朴质感的传统定格动画,令人印象深刻;所颂扬的梦想、纯真、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情感等主题也充满了正能量。然而,笔者反复观看这部动画后,却感到其对导致成长过程遗忘梦想、失去童真的负面因素的定位似有不妥。试将影片中所有与“童真”、“梦想”、“自由”对立的元素进行概括,有以下四点:

1 将学校老师与孩子的自由纯真对立

在影片开场5分钟,讲述了女主角想要申请名校沃斯学校的学位却在面试中失败的情节。这5分钟的核心内容是什么?鉴于剧情是女孩在母亲过于规条的教育下死守计划、无法回答面试老师出其不意的提问而导致失败,笔者认为影片想要表现的重点其实是女孩的“不知变通”,为其后母亲为女儿设计巨细无遗的“人生计划表”的情节做铺垫,也为女孩被无拘无束的老飞行员吸引埋下伏笔。然而在屏幕上,观众看到的却是坐在黑暗中、由于电脑屏幕下来光而变得狰狞可怖、颜色灰暗、造型僵硬的5位成年人,以一种不近人情的方式审问着前来面试的学生们,将面试老师塑造成了可怕、冷漠无情、妖怪般的形象,似乎是老师们的压迫感令学生紧张而面试失败的;尤其是中间那位年长的老师,古板的圆形眼镜、深陷的眼眶、扁平而拉长的人中、黑洞洞的鼻孔,令人联想到恐怖的骷髅,加之光影和声音所渲染出的氛围,无法不让观众认为他是反派角色。其实,这名老师最后的发问“长大以后你想做什么”本无不妥,是非常正常、開放性,甚至相当有人情味的一个问题,但在影片中,却在光色、造型等视觉设计的引导下让观众忽略了这一点,反而将矛头指向了面试官。

2 将知识教育与孩子的童真想象对立

女孩得知老飞行员病倒后带着小狐狸开飞机去寻到长大后的小王子的情节是原著书迷最为诟病的一段。在这段与原著关联不大的好莱坞式大冒险情节中,当长大后的“王子先生”出现时,竟然是一个只求温饱、唯唯诺诺、毫无理想可言的庸人,这让很多原著书迷无法接受。暂且抛开原著,且看影片是如何解释小王子泯然于众的过程——王子先生向女孩展示了自己与老师和商人的合影,并告诉她“这就是他们帮助我的方法”。合影上的小王子戴着学位帽,眼神悲苦,背景则是写满数学板书的黑板。这张合影传递给观众一个怪异的信息,就是小王子是在老师和商人的合谋下进入学校学习数理知识,被无趣无用的学习任务压迫折磨后才沦落至此的(图2)。

同样写满数学板书的黑板也出现在全片戏剧冲突最强烈的勇斗反派一幕中:把女孩捆在课桌前、告诉她“是时候该长大”的古板老师背后也是这块黑板(图3)。另外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与数学题有关,就是小女孩被母亲关禁闭在家时的惩罚就是做数学题,小女孩一边做题一遍叹气,最后推开作业跑出去。这些场面中,象征知识的数学题、作业无一例外被推向了幸福成长、保持想象力的对立面,同时也在引导着观众的心理和认知——作业是大人的惩罚手段,拼命学习会让天真烂漫的孩子心如死灰、失去梦想,大有指责基础知识教育将充满灵性和纯真的小王子虐待成了世俗呆子之意。

3 将家长的管教与孩子的童真幻想对立

一般影视戏剧中的“典型形象”是指能体现一定的时代和社会特点的、有普遍意义和代表性的角色形象。在影片开头,工作家庭两头忙的会计师单亲母亲望女成凤,以机械化、制度化的思维来安排9岁小女孩的一切生活,对老飞行员送来的小花无动于衷,这些行为的设计都符合角色的身份、心理特征,也能与老飞行员的童心未泯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后面的冲突,还是比较有典型意义的。然而,随着剧情进行,影片对这位单身母亲的形象塑造变得用力过度,且方向有所偏差。如母亲知道女孩跟没有驾照的老飞行员开着破车出行之后,她对女儿的责备仍然冷冰冰地从规划表开始,而当女孩抗议妈妈为自己规划了太多之后,母亲面对女儿的心声并无任何直接回应,直接变为发怒、撕掉老飞行员的手稿、删除人生计划表中每周一次的会友时段,并以大量作业为手段限制女孩外出。编剧设置这个冲突是为了使剧情跌宕起伏,也是好莱坞编剧模式“最后一分钟大拯救”前必要的“设置障碍”。但在这个冲突中,母亲的举动显得违背常理,在现实生活中,对不知轻重、参与危险活动归来的孩子有所责备其实是每一位父母对孩子人身安全的关注所带来的最正常的反应。这段情节将母亲的管教描绘得偏激而固执,给观众一个冷漠、无理的印象,同时对老飞行员的幼稚行为大加美化、包装成“保持童真”,确实能引导观众心中的天平倾向飞行员和小女孩,同情他们的自由烂漫不能得到成人社会的接纳和认可。然而,老飞行员无证还敢带着邻家孩子冒着事故危险把破车开出去真的是童心未泯、值得赞扬的表现吗?难道家长对孩子潜在的危险不闻不问、放任不管才是“尊重天性”吗?“童心”与家长的管教并无矛盾,更不能成为不顾后果、不负责任的借口。影片以母亲与女孩一同观星的温馨场面为终结,代表母亲终于放弃了对女儿的强制人生规划,作为商业大片,结局当然是圆满的。然而与前面的情节相连,难免让观众误认为父母要顺着孩子的心意任其自由发展才是好家长。

4 将成人世界与冷漠无趣画等号

在小女孩进入亦真亦幻的异世界、与小狐狸一同开着飞机去寻找小王子的情节中,那个世界里所有成年人,无论男女都以僵化的方形作为外形的几何轮廓,线条平直、目光呆板,体态缩肩驼背、步履沉重、动作统一;刻意利用逆光,使人物面部大都埋在阴影之中,淹没了表情和个性特征,加之蓝灰色的冷色调,愈发显得死气沉沉而不友善。大街上、大堂里、电梯中、办公室里皆是如此,似乎成年人自然就会被工作所奴役、遗忘梦想、变得机械死板,连小王子也在这种长大的过程中堕落。这些成年人惧怕孩子,不允许他们的世界中存在孩子,他们甚至需要一个小女孩来给予救赎。(图4、图5)

综上所述,影片有意无意间将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关系最密切的家长、学校、知识,以及作为观察学习对象的其他成年人等四个层面都塑造成了压抑童真想象、会让充满灵性的孩子遗忘梦想、沦为平庸的原因,给观众留下一个印象,仿佛接受教育、做题目、乖乖长大的孩子就会失去活力和想象力,只有像老飞行员那样不计后果、为所欲为才是保有童真,这实在是对“童真”、“想象力”最肤浅的理解。在这世界上,哪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探索精神的企业家、艺术家或科学家没有踏踏实实地学习过基础知识、没有在工作中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一天的任务和本分?事实上,丰富的想象力源自对已有知识的分解,想象力和知识并非天敌。美国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的著作《宝宝也是哲学家——幼儿学习与思考的惊奇发现》介绍了现代认知科学对人类想象力的研究成果——想象力来源于知识,正是理解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知识以后,儿童的想象力才成为可能。《指环王》、《哈利·波特》、《阿凡达》等等经典奇幻著作中所塑造的世界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又能完全自圆其说,作者以近乎“创世”般的气魄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幻想世界,需要大量的语言、历史、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多种基础知识作为支撑。[1]

成长的过程固然会失去一些东西,因为人总要逐渐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不能再像儿时般任性,不能再为所欲为,也会因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而做出取舍。但是,在这个取舍的过程中,人会脱离任性和幼稚,得到许多为人处世应该具备的品格,也会因着学习到的知识,将最初的幻想一点点变得理智而可行,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理想主义的光辉终究要用现实主义的付出来浇灌。

虽然《小王子》原著开头对一幅儿童画是“吞了大象的蛇”还是“帽子”的描写的确流露出“儿童善想象,成人凭常理”的意思,但这只是小说中的“我”注意到小王子的原因,并非重点,原著的核心价值终究在于对人世间细腻情感的思考和隐喻性阐述。动画影片《小王子》仅仅抓住了开头的这一点点皮毛来大做文章,刻意塑造与儿童相对立的成人形象,片面夸大了成人对想象的不接纳和打压,指责成人的世界是如何压抑了孩子的纯真、知识学习是怎樣磨灭了孩子的梦想和灵性,却舍弃了原著中真正发人深省的精华部分,使得整部影片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

参考文献:

[1] 最高级的想象力什么样?至少它是不自由的[DB/OL] .观察者网, http://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382,2014.

[2] 刘旭辉.评美国励志影片“当幸福来敲门”[J].电影文学,2010(12).

[3] 彭国斌.从“里约大冒险”解构美国式动画电影创作特征[J].电影文学,2011(19).

上一篇:试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及新技术应用下一篇:拉曼光谱演示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