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团队凝聚力的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团队凝聚力的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忠诚度、凝聚力、执行力和领导力是管理团队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实际,试图讨论凝聚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第一篇:关于团队凝聚力的论文

凝聚团队提升素质共同守卫学生的心灵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德育心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08年6月。截止目前共有主任1人,专职德育研修员2日,专职心理研修员2人,兼职研修员2人。中心在教委、分院的领导下,在全区德育心理工作中发挥研究、培訓、指导、服务四大功能。这四项功能如下:

1.研究:调研各学校的德育心理工作亮点,利用网落、报刊、现场会等途径,宣传、推广各校亮点,促进各校间的积极互动;调研各学校的德育心理工作需求、问题困惑,分析汇总,采取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使研究出成果、见实效、引方向。

2.培训:加强德育心理队伍的培训,发现、培养德育心理名师。

3.指导:通过完善制度、研修活动、规划管理、实施监控、督导检查、评价检测多种途径和方法指导全区工作。

4.服务:成为区德育心理工作信息提供、资源共享的核心;为领导决策、为学校发展、为全区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走进社区、机关单位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中心秉着有理念、有目标、有方法、有效果“四有”原则开展四方面的工作。现将我中心多年的工作理念、工作策略、工作成效等进行经验分享交流如下:

一、有理念:做“幸福教育”

随着心理健康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区以关注师生心理健康为落脚点逐步形成了以“幸福教育”为核心价值的育人目标。我们把“幸福教育”解读为直指生命可持续成长的教育、基于美好体验与独立人格的教育、多元共生与和谐包容相统一的教育。我们的理念是人本主义的理念,让人生因教育而幸福。“幸福教育”有两方面,一是为学生一生幸福而教育,一是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

二、有目标:一先进三满意与四个中心

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力争获得北京市德育心理工作先进区。让上级领导满意(完成上级对我们的要求),让科室成员满意(实现我们自己的追求),让基层学校满意(满足下级需求)。同时,我们力争建立四个中心即现代化理念与区域特点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富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引领与指导中心和现代化高水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三、有策略:明方向、整资源、搭平台

多年来,我们通过研、训、展、评四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心理教师队伍,加强心理教师培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过去的几年里取得了丰硕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以下是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凝聚团队 提升素质

2003年9月,石景山区开始第一次心理教师教研,当时只有6人。而今这发展到今天的 67人,其中中学心理教师30人,小学心理教师37人;专职心理教师有33人,兼职心理教师有34人;博士研究生学历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6人;高级教师职称11人,中级职称47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骨干2人,区级骨干6人。

面对这样一支具有较好基础的队伍,我们通过分层培训、项目组合等方式,锻造具有凝聚力和专业素质的团队。

1.进行分层专项培训,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

面对入职年龄不一、理论技能水平差异较大的队伍,我们首先采用了分层培训的方式。从2009年起,我们常规开设《心理教师高级理论研讨班》、《心理教师基础功培训班》两个层级班级,《心理教师高级理论研讨班》主要面向职龄较长、教育经验较为丰富的心理教师,《心理教师基础功培训班》面向刚刚入职、急需专业成长的心理教师。针对他们不同的成长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专业提升。同时,在培训重点上,每年上半年侧重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下半年侧重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对《心理教师高级理论研讨班》的学员多进行课题式研究培训,解决我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难题与重大课题,担任课题研究的领军人物。基础班的学员在接受基本技能培训的同时,担任课题参与性研究工作。

2.引进教师自我成长课程,凝聚团体力量

心理教师的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教育工具是自己的人格力量,教师心理状态的发展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也正因为如此,心理教师都需要做较为充分的自我成长,我们,把教师的自我成长作为我区心理教师的特色培训内容。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们针对教师的发展需求,由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出资,联合首都师范大学,在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连续开展了针对教师自我成长做原生家庭梳理的“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专业训练初级班与中级班”。后期,有18位心理教师参加了“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专业训练高级班”和5位教师参加了贝曼的level3学习,在这样的自我成长课程中,教师对自我的探索加深,为自身的发展启动了更强的动力引擎。而且,通过这样的自我成长训练,我们区的心理教师团体氛围安全、坦诚,大家互帮互助,凝聚力强大,也正是在这样的团队支持下,我们区心理教师团队完成一项项重大工作任务,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优异佳绩。

3.通过展示活动来促进全体教师的素质提升

石景山区教育系统年年进行教育教学展示活动,心理学科积极参与其中。围绕着区级展示活动,对心理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我们每年设计一个主题,教师围绕同一主题进行百花齐放式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我们已经进行的主题有学习、人际、情绪、自我、生涯等。北京市连续6年举行了“成均杯”优课展示活动,石景山区积极参与其中,树立“成长比成绩更重要”的参与理念,全区心理教师组成一个团结的大集体,共同参与,共同成长。在进行北京市“成均杯”心理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准备工作时,我们并非只对参赛的选手进行指导,而是尽最大可能开展全体心理教师的教研活动,让全体心理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学习、思考与成长。同时教师之间又组成一个个小的基于学校的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小团队,我区资深骨干教师积极帮扶教带,全体教师献计献策,参赛教师积极参赛,就这样所有的教师都得到共同成长。 从首届成均杯开始,我区每年都有教师获得特等奖。2015年,在北京市第三届“成均杯”优课展示活动中我区三名心理教师获得北京市十佳心理教师的冠军、第四名、第五名, 2016年,在第四届北京市 “成均杯”心理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中我区获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四名教师分别以三轮总成绩第一、第二名、第四名、第十名获得“成均杯”展示活动的最高荣誉——北京市十佳奖。这样的成绩固然令人惊喜,但更令人高兴的是,每一名积极参与其中的心理教师都获得了巨大的成长。

4.采用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的工作方式锤炼教师队伍

我们注意寻找各项工作任务的共通点,尽量使一项工作任务发挥多方面的功能,重视工作中锤炼教师队伍,在面临多项工作任务时,我们不是单纯地完成工作,而是把每项工作任务都当作一个研究项目与培训项目来完成,促进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2012年,心理教师承担了我区重点课题《根据年龄特征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研究》部分研究任务——进行高效学习习惯和和谐人际交往习惯的培养研究。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如高效学习习惯培养研究组,把各校心理团队按照自我意愿分为认知、学习策略、认知调控等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查询相关的心理理论,进行相关课程设计。自己承担培训师,共同学习,相互培训。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在学习心理理论与教学实践方面获得主动的发展,获益匪浅,部分学校在区域性学习心理课程的基础上又构建出自己学校的特色学习心理课程。在对区域学习心理课程进行效果检测时,我们发现学习心理课程实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团队既成功地完成了区里交付的重大研究任务,构建了我区的学习心理课程,同时,也促使心理教师在理论与教育技能上得到提升。

(二)团结合作,守护心灵

心理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守护者,我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筛查、诊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注重加强心理咨询师培训与服务,与多方积极合作,设立守卫学生与教师心灵的数道防线。

1.加强心理咨询理论与技能培训

心理咨询理论与技能培训是我区心理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仅近五年的时间我们举办了20期专题系列培训,如3期《个体咨询理论与技能提高培训》、《中小学生团体咨询理论与技能提高培训》,《自我辅导培训》、《人际交往辅导培训》、《情绪辅导培训》、《生涯辅导培训》、《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人本主义治疗培训》、《认知治疗培训》、《行为主义治疗培训》,《焦点解决培训》、《叙事疗法培训》、《沙盘游戏治疗培训》、2期《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初级班》、《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级班》、《心理教师自我成长班》、《心理咨询督导班》等,每个专题培训课时在40到60之间,内容是理论加技能,形式是讲授加实践。

2.重视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与使用

我区重视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督促学校加强心理咨询室的使用。每两年,我区会进行学校心理咨询室使用与建设状况调查一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与实地视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校互相参观心理咨询室,互相学习优点,同时砥砺不足。历年来,我们组织了《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与使用》、《沙盘游戏专项培训》、《心理档案的建设》等多项指向于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培训。从2016年第十四届石景山区教育教学展示活动开始,借助下校听评课的机会,我们邀请德育干部加入我们的心理队伍,帮助他们了解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评比标准、了解学校心理咨询室与心理档案建设要求,促使他们更加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心理咨询室的正常使用为我区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挥了重大功效。

3.建设区教育服务大厅心理咨询室

我区从2005年就建立了石景山区教委教育服务大厅心理咨询室,由全区骨干心理教师在规定的时间轮流值班,为石景山区学生、教师与家长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接待问题较为复杂的心理求助者,截止2017年12月30日,教育咨询师已值班3449次(3小时/次),接待学生1745人次,家长2375人次,教师92人次,共接待4212人次,处理多次危机事件。同时,积极与各教育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北京教科院等)、医疗机构(北医六院、回龙观医院)进行联合工作,邀请医院与大学的知名专家进行督导。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异常诊断知识与技能,能对心理危机事件进行初步处理与转诊。同时,我们在探索石景山区中小学学生优先诊治快速通道与医疗转介等创新机制等,保证了零事故率与求助者100%的满意率。

4.重视家庭心理教育

家庭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我们认为学校有义务协助家长做好学生的心育工作。为此,我们帮助心理教师了解家庭对学生的影响,理解家庭,联合家庭,共同为学生的成长负责任。我们团队进行北京市级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对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引导的研究——系统家庭治疗理论实践探索》的研究,探索问题学生的转化途径,创新家庭教育心理引导机制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和谐向善、共同前进

1.促进学校、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我们认为教育是一个整体,通过种种策略,促进教师、学生与学校的共同成长,例如,在进行国家心理健康特色校的评选活动中,我们把这个活动看成一个培训、督导机会,对所有学校、全体教师及时组织档案整理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活动,组织学校互查、互看、互学。借用这一个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共同成长,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步。

2.把工作看成是成长的机会

在面临多项工作任务时,我们不是单纯地完成工作,而是把每项工作任务都当作一个促进教师成长的机会。例如,2015,我们面临着北京市心理剧展示活动与进行第二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的评比等多项工作任务。在进行心理剧展示活动时,我们组成心理剧研究小组,广泛查阅心理剧相关资料,制定我区心理剧剧本、演员等评比标准,使我区心理剧活动走上规范的发展道路。在进行第二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的评比时,我们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研究小组,依据国家标准研究了区域工作方案、学校心理档案制定相关规定,并据此规范区域、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与心理档案的建设、整理工作。

3.積极求变进行科研创新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发展迅速,心理健康教育面貌日新月异,这种现实状况要求我们不断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展创新。我们在常规工作中寻求突破、追求创新。我们要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融入学校整体发展,解决独立、孤立、对立问题。要有特色,围绕着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实际情况、已有资源开展具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以生涯教育作为自己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京源学校以“纵向衔接、横向多元”十六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创新点,这两所学校都以鲜明的特色步入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行列。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我们也着意创新,每年的教育教学展示活动,我们都要确定主题,进行理论培训与教学设计和实施培训,促进心理教师学习理论、了解学生、进行设计、开展教学。

四、有效果:成果丰硕 业绩喜人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德育心理研究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来,在研究、培训、指导、服务四方面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喜人的业绩。

1.研究

中心成员先后主持市、区级课题研究8项,有《对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引导的研究——系统家庭治疗理论实践探索》、《提升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提升中小学教师团体辅导能力的实践研究》、《依据年龄特征培养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等。主编论著、研究成果集等50余册,如《中小学心理教研活动课程化的探索》、《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等。区内研讨交流印刷成果集60余册,如《高效学习》、《和谐人际》、《快乐生活》等,形成调查报告10个。获课题研究成果奖5项,如区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市教育学会课题研究一等奖1项、优秀奖2项。在国家、市级发表及获奖论文数十篇。召开全国、市专题研讨会10余场。

2.培训

近五年共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20个,培训教师800余人。编辑印制培训成果集100册。

3.指导

在北京市的几大赛事中,取得了傲人成绩。例如:在北京教育学院举办的首届“北京市中学心理教师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中,我区2位教师获得一等奖,获奖比例居北京市之首。在北京教心会举办的北京市“成均杯”心理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连续五届均有教师获十佳荣誉称号,五届成均杯大赛,我区共获得十佳教师奖10人次(北京市共计50人次),心育卓越教师奖1人(北京市评选四届共4人)。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中心举办的历届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征集评选活动中,我区平均每年约有30位教师获奖,获奖率名列前茅。在北京市bds名师同步工程项目中,我区共有10位教师在中心指导下录制课程10节。除此之外,我们还组织参与市级、区级心理课程建设工作,共主编参编心理健康教材3套。

4.服务

中心5人合计,每年下校讲座、听评课、课题指导等服务不少于200人次,参加区教委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咨询服务不少于100人次,走进社区、法院、妇联等单位开展讲座、咨询服务不少于10人次。

我们团队是一支拥有雄鹰特點的队伍。个个心地善良、积极进取、事事尽力、常有超越、潜能无限。我们是和谐尚善同生共长的一群人,我们愿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我们的一切。同时我们也需要引领、需要支持、需要建议,我们期待全国的同仁们共同奋进、砥砺前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幸福地奋斗每一天!

作者:李月 顾克 张景芳

第二篇:学校管理团队凝聚力建设

摘 要 忠诚度、凝聚力、执行力和领导力是管理团队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实际,试图讨论凝聚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学校 团队建设 凝聚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两个趋势使得校长不得不面对如何建设管理团队的凝聚力问题,一是现代学校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需要,二是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校长轮岗机制。因此,如何运用管理学理论,结合教育实际,快速有效建设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就不仅仅是老生常谈了。

一、建设途径

1.人员方面,最重要的是校长本身,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位品德高、能力强、会领导的校长,是谈不上凝聚力的,即使有也不能长久。“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品德即人品,校长拥有良好的品格,可以让学校老师众望所归,成为学校的精神领袖,可以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同时,校长不仅要在学历、资历上超越下属,更要在能力、业绩上超越,大家才能心服口服,才能避免出现内讧或者内耗,让下属能够安心地工作与处事。最后,校长必须通过个人内在涵养提升,展现自己的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等等人格魅力,才能摒弃由于通过组织授权而采取“高压管理”带来的缺乏人性化的弊端。终归一句:校长要将自己培养成卓越的领导者。另一方面,若是条件允许,校长在更新补充管理人员时,尽量考虑互补,如学科搭配、男女比例和年龄结构等,同时还得注意成员的个性互补和能力互补。在选用人才方面,依个人经验,人品、身体和无家庭方面拖累最重要,能力反而其次,虽有背常理,却是事实。

2.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在本文中,信念是管理团队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高度认同,能够集思广益,共同确定办学思路并不懈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和呈现出的和谐奋进的文化氛围。它一旦形成,外显为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分工合作,有极高的自觉性和战斗力,能够带领全体教师达成各种目标,办学效益不断提高。信念的形成对凝聚力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一般通过共同愿景、合理目标和成功体验逐步形成。在学校中,共同的事业愿景,首先得找到管理团队的价值和意义,即要在阶段时间内,给师生、给社会、给教育留下什么。如我校的愿景是:实现跨越发展、办成品牌学校。然后就是宣传解释和组织分工,各管理人员要明晰自己承担的职责,如校园景观建设方案要求是:现代舒适、优雅大方、人文书香。共同愿景制定后,接下来必须确定合理可行的共同目标,如学校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师资队伍专业化目标、管理团队自身发展目标等,通过发起、酝酿、讨论、征求意见,教代会审议,最后形成学校发展规划,以文件形式确定下来。如我校2009年制定的《创建“省二级达标高中”发展规划》,详细描述了过后三年的奋斗目标,这样目标合理、方向明确,并且与愿景匹配,这时已能在管理团队中形成初步的信念了。接着就是成功体验了,校长要争取领导支持、政策资金扶持,团队群策群力、分工合作,按照各个评价标准,分别在各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或荣誉称号,三年后,水到渠成,顺利通过省二级达标高中验收。在创建过程中,管理团队成员不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信,进一步强化共同愿景,更加坚信目标的合理性。三个阶段持续循环,信念得到强化,凝聚力便快速提高。

3.机制指的是团队内部规范,是管理人员认可的并普遍接受的规章和行为模式,它可以具体化为对某种特定行为的认同或反对,区分出某种行为是有益的或是有害的,以此来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鼓励有益的行为,纠正有害的行为,帮助成员了解什么是被期望的行为,提高团队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促进团队的凝聚力的成长。首先,必须要引入竞争机制,一个团队在凝聚力建设过程中,必须通过激励考核,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建立合理而有挑战性的考核体系。在具备竞争力的前提下,按贡献大小予以合理分配,只有建立一套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体系,大家才能在同一套制度下,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如制定《绩效考评管理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前阶段要多奖励少惩治。奖励是激扬人性,惩治是压抑个性,因此,为了避免大家离心离德,甚至分崩离析,就必须采取多正面激励,比如,要不断地树立榜样和标杆,让组织形成一种学、赶、帮、超的氛围。其次,在管理团队凝聚力成长、成熟阶段,要多规范,要用制度来管理与约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必须摒弃“人治”而走向“法治”,必须要靠流程、组织、制度来做管理,真正地做到法治化,如制定《行政干部考核管理制度》《行政干部转岗升迁管理办法》等。最后,管理团队想永葆青春活力,就必须要依靠系统的学习提升。一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只有打造学习型组织,才能保持凝聚力的质量和持续性,才能保持决策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如我校的《行政干部学习制度》《行政干部自我发展三年规划》等。二是打造学习型个人。学校要想方设法,为干部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打造学习的良好氛围。比如,制定《行政干部进修培训制度》,营造推崇学习的好风尚。

二、建设误区

校长在管理团队凝聚力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两个问题是急于求成和方法不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团队利益高于一切”,将管理团队利益凌驾学校利益之上。二是“团队本身的内斗”,内斗与竞争有着本质的差别,竞争是在公平公正环境下干部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管理团队长期保持活力,而内斗的结果是消极、慵懒和失败,内斗与非正式组织有关,作为校长要相当警惕类似帮派性质的非正式组织的出现。三是“团队内部皆兄弟”,校长不能过于追求团队的亲和力和人情味,这会造成有制度但执行不力,形同虚设。四是“牺牲‘小我’,才能换取‘大我’”,校长应清醒认识到,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过分强调牺牲自我,就不会有持续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托尼 邓吉.凝聚力[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2]周文娟,段锦云,朱月龙.组织中的助人行为:概念界定、影响因素与结果[J].心理研究,2013,(1).

[3]张伶,聂婷.团队凝聚力、工作、家庭促进与员工在职行为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3,(1).

(责任编辑 刘 馨)

作者:陈长兴

第三篇:关于荣誉班级的管理与凝聚力建设的思考

摘 要:荣誉班级是上海交通大学基于“学族制”概念推出的全员育人新机制。从荣誉班级的管理与凝聚力建设出发,分析了当前高等教育班级建设中无法有效找到学生共性特征的现象,提倡从网络平台加强虚拟班级的凝聚力建设。

关键词:荣誉班级;集体性;凝聚力;虚拟平台

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这要求我们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更多地挖掘班级在育人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一、设立荣誉班级的意义

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普遍采用学分制,学生毕业年限不一,修业课程多样化,缺乏固定的班级活动场地等因素都大大弱化了原有的班级概念,同时对于如何通过毕业校友调动外部资源来反哺高校教育的机制存在缺失,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生发展个体化差异增大,班集体共性发展目标缺失

从进入高等教育伊始,学生个体发展的诉求多样化,发展目标因诉求差异性、课程差异性、个性差异性等产生了巨大的不同,客观上造成集体凝聚力的大幅下降。同时随着个性诉求的增强也导致集体共性发展目标的模糊甚至缺失,很多高校的班集体已经完全失去其存在的意义,集体中的很多同学对于班级集体的概念早已淡忘甚至漠视。就这种现象,可以认为高等教育中个性特征显性化,集体性特征隐性化。所以用一些原有的集体性活动试图挖掘学生的集体性特征也往往因为摸不准脉而举步维艰。

2.班级建设重事务性的传达,轻班级文化的培育

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绝大部分建设得比较完善的班级,也仅仅是起到了院系与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班级中选举一位比较有威信的负责人,整个班级存续与否完全取决于该负责人能否及时传达校、院两级对于学生有用的信息。班级功能被严重弱化。另外,大学期间各种学生组织无论从数量到需要学生投入精力的现实状况都相较中小学阶段有了巨大的变化,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较多承担其他学生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因此造成班级建设中缺乏真正有能力有威信的意见领袖。

班级文化的培育也呈现一种快餐式的培养模式,往往是简单的班级聚一次餐相互认识下就没有后续活动,无论是感情延续还是文化建设都显得非常仓促。

3.班级建设时间周期过短,传承性严重不足

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改变也从客观上压缩了本已建设周期不足的班集体。目前各个高校往往在大一年级采取不分专业的大平台教学模式,二年级或者三年级进行专业分流重新编班。因此往往造成一个学生在本科生阶段有两个班级号,两拨不同的班级同学。同时相比较于国外采用“学族制”模式的大学管理,国内高校中即使没有因为专业分流重新编班,也往往在大学毕业后班集体即告解散,新进的本科生即使沿用原有班号也必须重新建设班级文化,这使得已毕业校友即使有心回母校传授经验也会苦无相对应的门路。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从客观上对于高校在新形势下班级管理模式的改变和创新提出了刻不容缓的要求,同样随着网络平台的飞速发展,班级管理也从纸面管理的实体化模式到以网络为载体的全天候多维度的虚拟化管理模式转变的可能性。

荣誉班级的设立初衷正是为了突破现有的管理模式,引入校友等多方资源解决目前高等教育中行政班级凝聚力差的问题。

二、处理好“三种关系”,推进荣誉班级的凝聚力建设

荣誉班级的设立虽然从制度层面借鉴了西方大学成功的一些经验,为引入外部资源,建立良好的传承性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但是如何真正将荣誉班级建成一个能够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堡垒,更需要参考原有的班级模式提供一个固定的场所,当然在现有条件下网络交互平台无疑是最好的臂助,但要想真正形成凝聚力还需特别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1.处理好虚拟平台建设和实体平台建设的关系

荣誉班级的凝聚力建设必然立足于虚拟平台,因为虚拟平台可以提供给荣誉班级三个有利条件。首先,高等教育中班级缺少一个固体的活动场所一直以来是班集体形成凝聚力的痼疾,而虚拟平台通过易班、QQ群、人人小班等新兴的网络载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固定交流的场所。第二,虚拟平台的延续性也可以打破原有的班集体受毕业年限建设的瓶颈,长期保留下去,同时随着新的成员不断加入也能使学族制成为可能。第三,虚拟平台能够迅速建立一个班集体的共性点,即通过活跃的网络交流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进而寻找班集体的共性目标和价值取向。立足于虚拟平台,并不等于放弃实体平台,相反,实体平台的辅助建构同样至关重要。事实上,虚拟平台的价值在于通过一个相对更宽松的环境激发个体中每一个人的隐性集体性特征,实体平台则可以通过这些特征设计活动,强化这些特征,使得原本趋于隐性的集体性显性化。

2.处理好虚拟平台中宽松和引导的关系

一个真正能发挥自我教育功能的荣誉班集体必然是在主流价值观念上完全符合时代的需求,甚至于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精神层面上有追求卓越的共同意识,同时在追求卓越的形式上百花齐放。虚拟平台因其自身快捷性、平等性和保密性的特点,使得整个舆论环境相较于现实中宽松很多,因此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思潮,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会使得荣誉班级空有一个团结的集体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航向,但是过于明显的引导又会失去其本身的吸引力。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要在荣誉班级中树立一个意见领袖的角色,通过其个人的魅力和正能量的传递来凝聚人心,奋发向上,除此以外作为班主任或者辅导员性质的教师在介入的时候要清晰界定自己作为长者、教师以及朋友三种身份的切换时机。

3.处理好办学特色班与荣誉班级建设异同的关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学校内试点各种各样的办学特色班,这些小班化的教育在教育方式和理念上更注重借鉴西方的教学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也往往更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致远学院等为代表的特色院系批量出现,这些办学特色班与荣誉班级本身在建设目标有所不同,建设方法也有较大差异,对于学生个性和共性特征的引导也侧重不同。因此正确处理好办学特色班与荣誉班级建设异同的关系是荣誉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关键。

三、推进荣誉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建议

1.以“易班”作为荣誉班级虚拟平台建设的核心载体

“易班”(E-CLASS)是一个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由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依托市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自主研发,是市教委在全市高校中重点推进的网络文化建设项目,被称为“易班”。易班集成了BBS、SNS、博客、微博、手机应用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易班相较于其他社交网络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其虚拟人际关系的根本是班级关系,这一突出优势可以使得班级概念能够长期地灌输给同学,同时易班本身的设计概念趋近于目前在人群中广为推广的人人网,有比较友好的交互平台。因此以“易班”作为荣誉班级虚拟建设的核心载体无疑是直接和有效的。

2.以校友资源作为荣誉班级长期化建设的重要依托

班级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仅仅需要内部人员的同心协力,更需要积极引入外部资源来帮助班级形成良好的氛围,促进凝聚力的形成。相比于西方,中国式教育在引入外部资源方面往往是通过校方、院方等官方形式特别聘请一些有影响力的社会人士作为班级的特别辅导员等等,这一模式在高等教育中采用较少,而且往往效果非常不理想。其原因正是在于自发性太差,无论辅导员还是学生缺乏共同点,只是一种指令式的接受。荣誉班级这样一个虚拟的班级形式则完全可以脱离原有的牢笼,通过网络等虚拟平台不断扩容班级人数,自发吸引校友关注和反馈这个班集体。由此不仅仅能保证校友资源的自然介入,更能大大促进班级成员间的彼此信赖和依靠。

3.以严格的选拔、淘汰程序作为荣誉班级存续的标准

对于荣誉班级称号的授予应当是通过严格的选拔流程,在授予称号之前要对荣誉班级的组织是否完善、选举是否透明、交流平台是否完善给予认真的考察。最重要的是在荣誉班级命名之后,对于该班级是否能自觉地开展活动,毕业成员是否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等给予跟踪考察,以此确保每一个荣誉班级成员都非常珍惜自己班级的荣誉称号。授予荣誉班级的同时建议同时为班级命名,增加班级同学的凝聚力,同时严格控制学校内荣誉班级的数量,基本保证在10%左右的数量,同时建议采取准入一家,必须淘汰一家的原则,始终让荣誉班级成为校园学生团队建设的一个高标杆。

班级建设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变也在一直面临新的挑战,从过去统一化的要求到如今必须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化的不同需求又要把握时代脉搏,这一现实已经告诉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过去的管理模式和思路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大学阶段班级管理的要求,只有寻求在新模式新思路下的新方法才能适应国家、时代和学生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同时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夯实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作,而班级的凝聚力建设又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必要基础。同时时代的变迁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变过去的管理思维模式,网络、自媒体的飞速发展让班级管理从过去扁平化的管理方式进入多维度交叉的立体模式。这一切的内外部环境,都让荣誉班级之类的新兴班级管理模式的应时而起成为必然要求,而做好荣誉班级的管理就更需要网络等虚拟平台的积极参与,凝聚人心。理想中的荣誉班级将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个性化发展百花齐放,人数不断增加的一个“聚火盆”。

参考文献:

[1]郭毅,著.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吴志宏,主编.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天津: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李伟胜,著.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型班级[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4]单华然.浅谈小学生班级管理[EB/OL].豆丁网,2012-12-16.

[5]雍贵鹏.浅谈班级管理艺术[J].辽宁教育,2010(4).

(责任编辑:李 慧)

作者:傅光远 叶定剑

上一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论文下一篇:网络技术网站毕业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