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2022-07-16

第一篇: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麻阳县生猪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胡杰 滕明云 莫腾

(麻阳苗族自治县畜牧水产局 湖南麻阳 419400)

摘 要 阐述麻阳县生猪产业现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当地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有效对策,以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生猪产业;现状;发展对策;麻阳县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脉的边缘地带。面积15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5万亩,人口37.1万,其中农业人口32.77万人,是一个以少数民族居住为主的典型山区农牧县。生猪养殖是麻阳农村经济的一项传统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制约麻阳生猪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日益复杂多样,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麻阳县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消费和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1 生猪产业现状及做法

近年来,麻阳县把加快养殖业转型升级促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扎实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大力发展规模养殖,着力推广先进技术,强力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了畜牧业平稳较快发展。2013年,全县生猪出栏22.56万头,同比增长0.26%。

1.1 科学规划促转型升级。一是对新建猪场的选址严格要求,科学实行“三区”划分,选址必须远离居民区。二是对新建猪场的结构科学合理,做到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净污道分隔、配备出猪台等。三是对就猪场进行尺度化改扩建,要求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全县畜禽规模养殖比重现已达到58.3%以上,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已创建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23户。粪污治理得到加强,生态健康养殖步伐加快,列入减排项目的规模养殖场(户)已全部完成设施建设。

1.2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2013年全县共落实项目资金5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15.2%,有生猪标准化项目资金、生猪良种补贴资金、“菜篮子”扶持畜牧生产项目资金、县财政以奖代补资金。

1.3 创新模式保环境。以生态化利用和减量化排放为目标,大力推广“猪-沼-果”、林下养殖及黑猪放养等农林渔牧相结合的立体养殖模式。在养殖密度集中区,实行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推广微生物发酵及“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技术,配套有机肥生产、沼气池及沼液输送等设施,提高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同时,建立养殖场污染指标信息库,实行环保分级评估与管理,对列入“黑名单”的单位重点监测,限期整改。

1.4 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按照“五个不漏,四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增强动物防疫监督,强化责任究查,确保了全县近年来没有发生区域性动物疫情。对规模饲养殖场,实施专人负责制,明确行政、技术责任人,签订责任状、承诺书。

1 1.5 抓好示范带动。培育了佳邦养殖场、旭升湘西黑猪养殖基地、弘胜牧业等一批养殖典型,积极宣传他们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前进前辈的出产行动措施、科学的打点体例及创业的艰辛过程等,深深吸引了农户们纷纷前往参不美观、进修,带动了部门农户投入到规模化、尺度化生猪养殖之中。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麻阳县生猪标准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规模场比重不断增加,但产业化水平依然不高。肉品加工业处于初级阶段,成长较慢,肉品加工企业屈指可数,只有寥寥几家,而且根基上还勾留在家庭式、作坊式模式上,设备简陋,工艺落伍,只能加工初级产物和半制品,市场竞争能力相对亏弱,加工转化增值率很低。

2.2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生猪养殖的中老年比重大,养猪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生产方式落后。运用新技术、新科技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情况还较少。管理水平落后,粗放经营,生产管理不科学,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都影响了养殖生产的效益。

2.3 企业融资困难。目前,畜牧业贷款相对集中于抵押贷款,且存在抵押范围小、贷款额度小等状况,缺乏多元化融资渠道。例如,郭公坪乡冯家垅村的黑猪养殖合作社,前期投入过大,却因土地、建筑、设备等不能满足银行抵押条件,无法申请贷款,制约了该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4 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养猪集约化程度愈来愈高,饲养密度及饲养量急剧增加,生猪饲养过程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一个规模猪场要兴建标准化治污设施需投入较多资金,而大部分中小型养殖单位无力承担这项治污费用,从而造成污染问题很难解决,排污与环保的矛盾日益突出。

3 对策与建议

3.1 科学规划促转型。按照我县城镇总体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坚持“政府引导、分级控制、奖励驱动”的原则,重点扶持规模场发展,加强养殖小区建设,逐步推动零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调优区和适养区,逐步推动小规模向大集群转变。同时,按照适度规模原则(一般以年出栏生猪500—1000头、基础母猪在25—50头的养猪场),充分发挥项目支撑作用及整合标准化示范创建等项目资金,有侧重点地扶持壮大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养殖企业,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收。重点加强以高村、吕家坪、兰村、郭公坪等乡镇为主的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3.2 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从业者综合素质。强化对县、乡畜牧技术队伍的培训,建立生猪生产技术顾问团,负责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加强与专业院校、企业合作,邀请生猪生产专家教授,积极开展养殖培训。

2 3.3 大力推广生猪生态养殖技术。以生态化利用和减量化排放为目标,继续加大“猪-沼-果”、林下养殖、黑猪放养等生态养殖模式的推广,积极探索规模养殖场生态养殖技术。加大对生态养殖企业、合作社等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在养殖密度集中区,实行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推广微生物发酵及“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技术,配套有机肥生产、沼气池及沼液输送等设施,提高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同时,建立生猪养殖场污染指标信息库,实行环保分级评估与管理,对列入“黑名单”的单位重点监测,限期整改。

3.4 完善生猪养殖与贩运、屠宰、零售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一是引导和鼓励各地养殖户建立专业合作社或生产者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生猪市场收购行为,帮助养殖户与贩运、屠宰及零售各环节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合机制。二是以弘胜牧业、旭升湘西黑猪基地为典型,带动养殖户实行养殖、屠宰、销售一体化经营。

第一作者简介:

1、胡杰:男,31岁,基础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单位:麻阳苗族自治县畜牧水产局,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工作,联系地址:麻阳苗族自治县富洲南路253号,邮编:419400,电话:07455881900。

第二篇:对忻州市生猪生产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猪肉是菜篮子工程中的主要产品,生猪生产能否健康有序发展,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从去年年底以来,生猪价格一路下跌,生猪市场持续低迷,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忻州市生猪生产的发展情况,***深入生猪养殖户、忻州市畜牧局进行了实地调研,结果显示,生猪价格处于低位运行,但养殖结构比较合理,生猪生产主要存在“猪周期”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生猪生产基本情况

(一)生猪价格处于低位运行,养殖户收益水平不高 从生猪价格来看,自2013年年底以来,生猪价格总体呈现连续下滑态势,目前仍处于低位运行。据调查, 2013年年底忻州市生猪价格为15.0元/公斤,2014年一季度为13.7元/公斤,二季度为12.7元/公斤,较2013年年底下跌15.3%。其中,生产单位的生猪价格为13.2元/公斤,规模户为11.2元/公斤;从生猪收益来看,目前玉米价格约为2.2元/公斤,猪粮比价已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生产单位处于盈亏临界点,规模户处于亏损状态,调查显示,出栏一头100公斤左右的生猪,生产成本约在1400元,按照当前的价格销售,每头猪要亏损200-300元左右,养殖户收益总体水平不高。

(二)生猪养殖结构比较合理,养殖户对养殖前景看好 对忻州市9个县(区)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二季度,9个县规模养殖户和生产单位的生猪存栏共107992头,待育肥猪共62802头,占存栏的58.2%,能繁母猪共14494头,占存栏的13.4%,15公斤以下仔猪共28519头,占存栏的26.4%,养殖结构处于比较合理的水平。养殖户暂时还没有因价格下跌而大幅清栏,没有出现养殖结构严重失衡的现象,多数养殖户表示看好养殖前景,希望下半年生产形势会转好。

二、价格下跌的原因

生猪价格连续下跌说到底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根本原因是供需失衡,供大于求所导致。

首先是“供给”充足。主要表现在生猪产能处于正常偏高水平,需要较长时间释放。一是生猪大量补栏。2012年和2013年两年忻州市的生猪均价为15.2元/公斤,高位的生猪价格,提高了养殖户对生猪行业的预期,刺激了养殖户进行大规模补栏;二是能繁母猪存栏占比连续增长。能繁母猪数量直接决定生猪行业的产能,数据显示,2012年二季度,2013年二季度,2014年二季度的能繁母猪存栏占比分别为10.5%,12.0%,13.4%,能繁母猪存栏占比的连续增长必将导致生猪出栏量的连续增加;三是无重大疫情发生。由于相关职能部门的措施到位,忻州市近几年没有发生大的生猪

疫情,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生猪出栏量。

其次是“需求”不足。一是餐饮需求减少。随着中央 “八项规定”精神的逐步深入,公款消费、大吃大喝现象明显减少,餐饮业的生猪消费量明显下降;二是家庭需求减少。随着居民饮食观念的逐渐改变,以往单一的猪肉消费结构逐渐转变为猪肉、羊肉、牛肉等多元消费结构,并且牛羊肉替代作用明显;传统的季节性、节假日消费需求在减少,部分居民改变了季节性储备大量猪肉、节假日购买大量猪肉的消费习惯,导致在传统的猪肉“旺季”,需求逐渐减少。

三、主要问题

从生猪生产实践看,生猪养殖存在着品种选择不合适,饲养管理不规范,饲养环境不优良,疾病防治不科学等问题,但当前养殖户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是“猪周期”问题,“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由于养殖户对所谓“猪周期”何时开始和持续多长的“两个时间”难以把握,使部分养殖户盲目地增加存栏或者增加出栏,加剧了生猪价格的波动,破坏了生猪市场的稳定,更损害了养殖户自身的利益。

四、破解“猪周期”问题的建议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破解“猪周期”问题,需要转变头痛

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综合施策,系统施策,坚持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原则,以“保障养殖户权益,稳定市场秩序”为目标,逐步形成规模化养殖程度高、信息预警能力强、扶持政策不断完善的生猪生产良性发展环境。

首先,加大规模化养殖推进力度。通过发展规模化养殖,带动标准化养殖,破解价格波动难题,但这种规模化必须是适合本地的适度规模化。适度包括规模的适度和速度的适度。当前养猪业准入门槛低,盲目地发展必然导致市场的大起大落。适度的规模,就是要鼓励发展符合忻州市农村生产和产业实际的中小规模养殖。适度的速度,就是要考虑规模化养殖的推进速度必须与本地城镇化速度相适应,过快或过慢的速度都会与市场发展不协调。

其次,提高生猪生产监测预警能力。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强了对生猪信息的采集及发布工作,为生猪市场的平稳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针对养殖户经营决策的信息服务还不足,尤其是生产监测预警服务少,主要表现在关注市场价格监测多,关注生产监测相对少,对生猪生产和市场流通的动态指导作用较弱,应逐步建立专业监测预警机构,增强监测的时效性,提高监测效率,扩大监测范围,及时发布监测信息,正确引导养殖户生猪生产活动, 保障养殖户利益。再次,完善生猪扶持政策。继续加大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生猪良种补贴、冻猪肉储备的力度,同时应加快完善生

猪保险政策,发挥保险稳定生猪生产的作用,引导养殖户合理规避风险,使养殖户在生猪价格过低的情况下,能够维持一定的收入水平,继续坚持生猪养殖而不是选择退出,从而保持市场供应量相对平稳,避免价格剧烈波动。

第三篇:生猪屠宰场环保现状及对策措施

2010年07月19日

就目前屠宰行业环保现状,分析其水量、水质特征和对环境的影响,从引进竞争创优机制、严格环保监管、改进处理工艺、绿化、合理布局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措施。

生猪屠宰以乡镇行政区域为单位,实行定点屠宰,一镇(场)一点,以销定宰。目前,射阳县有生猪屠宰场27家,生产规模相差较大,年屠宰量从1500头/年—9000头/年不等。乡镇屠宰场的选址地点多数在集镇的中心区域,大部分依托计划经济时代原食品站的土地、场房。多数与居民紧邻,也有与办公、教学等环境敏感地相近。近年来,出现不少屠宰行业的纠纷、信访问题,因此屠宰场的环境影响不容忽视。

1屠宰行业污染特点

1.1有机污染物含量高,COD一般在1000~ 2000 mg/l。废水主要成分有动物血污、油脂、粪便、内脏残屑和无机盐类等,富含有机氮含;

1.2悬浮物含量高,可达1000mg/l。废水中含有大量血污、毛、油脂、油块、肉屑、内脏杂物、食物残渣和粪便等污染物;

1.3水质、水量在一天内的变化大;

1.4废水可生化性较好,BOD/COD大于0.5,外观呈暗红色,具有腥臭味;

1.5有恶臭产生。来源于猪圈、、猪粪、血水、化粪池、废水排放渠道等。 2生猪屠宰行业存在的环保问题。

2.1多数屠宰生产线建设时间早,技术水平低,水耗、能耗高。

2.2与居民紧邻,扰民现象严重。多数场址依托原食品站老场房,有些猪圈陈旧,通风透雨,又紧邻居民、办公等敏感环境,尤其是屠宰时间在凌晨

3、4点钟,无隔声,防臭设施,扰民现象严重,而易产生环保纠纷、信访问题。

2.3资金短缺,废水处理实施简陋。虽然国家实行定点屠宰,但以销定宰,决定这个行业效益并不理想,导致环境保护措施无法严格按照环评的要求落实,

多数废水处理设施为简单的化粪池,且建设简陋,容积不够,废水停留时间不足,排污口设置不规范。

2.4废水处理工艺简单,出水氨氮浓度高。多数屠宰场废水处理在筛网初步过滤后仅用1-3级化粪池厌氧反应,出水COD达不到标准要求,由于化粪池的厌氧反应,血水、碎肉等有机氮成分氨化速率大于氨氮的硝化速率,导致处理后排水氨氮高于原水。

2.5“三同时”环保验收率低,排污许可证申请率低。生猪屠宰场,大多没有排污许可证;环保监察、环保监测不正常。

3对策措施。

3.1引入竞争创优机制。根据“合理布局、满足消费、总量控制”的原则,在定点屠宰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域的垄断,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合并规模小、屠宰工艺落后、场房破旧、环保设施简陋、对环境影响大的屠宰场,加大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发展高起点、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的较大型屠宰场。对一批基础设施较好、屠宰能力较大的屠宰场要求通过改造率先达到商务部一星以上标准。

3.2严格环保监管。未进行“三同时”环保验收的,严格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无有效环保设施、紧邻环境敏感区域、扰民严重的屠宰场不予同意建设,从源头上杜绝影响的产生;环保设施验收中,针对设施简陋、处理能力与屠宰能力不配套(如化粪池容量小、废水滞留时间短)、无噪声、恶臭防治措施、排污口设置不规范的屠宰场不予验收;同时把屠宰行业纳入正常的环境监察和监测工作。要通过环保监管,有效控制屠宰行业的纠纷、信访问题。

3.3改进处理工艺。废水采用预处理——水解酸化——SBR处理工艺替代简单的化粪池处理。预处理,以物化法为主,筛网滤去大块肉屑、杂物、残渣和粪便,进入调节池,目的是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浮油,调节池容积按废水量的

1.5倍设计;水解酸化,该工艺无需消耗电能,通过酶的作用把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小分子有机物;SBR工艺的工序组成有:进水(厌氧)→曝气反应(好氧)→沉淀(厌氧)→排水(厌氧)→闲置(厌氧)。流程简单,

构筑物少,占地省,造价低,运行治理费用低,缺氧好氧并存,具有较好的脱氮功能,水质处理效果较好。可以保证出水达标排放。以江苏某农场生猪屠宰场的屠宰废水为试验水样,验证采用预处理——水解酸化——SBR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通过该工艺CODCr去除率可达90%以上,BOD5去除率可达95%以上,总氮去除率可达70%以上,氨氮的去除率可达85%以上,总磷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

3.4加强绿化工作。屠宰场四周栽植以乔灌木结合为主,立体绿化,提高小区域内绿化覆盖率,以阻隔噪声、恶臭对邻近敏感建筑的影响。

3.5设置合理的卫生防护距离。为屠宰排放的恶臭提供一段稀释距离,噪声提供一段衰减距离,使居民区的环境符合国家标准。

3.6废弃物综合利用。暂养圈产生的粪便、屠宰过程中产生的内容物、化粪池产生的沼渣、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栅渣干化用作农肥。

结语

屠宰废水是非常典型的有机污染源之一。水质特点有“三高”:高氨氮浓度、高有机物浓度,高悬浮物浓度。该废水本身没有毒性,但由于含有较高浓度的可降解有机物,如不经处理排入水体将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水质恶化,造成水体严重污染。因此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针对目前屠宰行业现状,本文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和水量、水质特征,从引进竞争创优机制、严格环保监管、改进处理工艺、绿化、合理布局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措施。废水处理采用的预处理——水解酸化——SBR组合工艺,已经成功运用于工程实践,具有十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四篇:镇生猪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镇#####上半年生猪产业发展

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大会安排,我就#####镇今年生猪产业发展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镇位于处,辖个行政村,个村民组,户,总人口 人,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有耕地万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相关会议精神,把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作为农村经济重点工作来抓,养殖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1-6月,生猪出栏头,存栏头,新增5头以上大户(规模)户,全镇现有2个10000头猪场,个千头猪场,个百头猪场,户均

只,成立了镇生猪养殖合作社,有会员268人。

一、主要做法:

(一)、抓机构职责落实

镇政府专门成立了#####镇生猪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指导、服务分工明确,由书记挂帅,镇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抓片、镇干部包户、村组党员能人大户带头示范、干部年度考核和生猪养殖挂钩,党委政府把把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抓科学养殖力度

在规范化养殖方面,全镇专业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的猪舍均按专业设计的标准化养殖厂房建设,有自动饮水器和排污、消毒等设施,大部分农户为砖木结

构猪圈配套了沼气厕所。

在养殖技术推广方面,不定期组织各村养殖大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指导科学养殖。今年以来共组织开展生猪繁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3期,发放养猪技术资料2000余份。配合饲料推广率为100%,养殖户80%以上经过养猪饲养管理技术培训。同时,建立了兽医人员定点联系养殖大户和种猪场制度,所有的新建猪场都由畜牧站帮助搞好种源联系,扩大良种母猪覆盖率,改善生猪品种结构,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养殖效益。

在猪病防疫方面,全面落实生猪免疫注射,严把检疫关,严防疫病流入,定期开展防疫,动物重大疫病防疫率100。同时,加大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保证畜产品质量,确保建成无公害生猪基地。

(三)、抓典型示范带动

我镇积极为大户服务,从规划、征地、建设、资金、引种、养殖、销售等环节服务,重点扶持懂技术、资金充足的养殖大户,大发展大支持。大户带动散、中、小户,实现了“养猪为过年”向“养猪为赚钱”的转变。在我镇党委政府的引导支持下,投资500万元的天意养殖场、投资200万元的永红养殖场,先后在我镇建成。目前,#####镇的养殖大户主要集中在梁家庵、官井、张家嘴三个生猪养殖带,年出栏5000—10000头的基地村3个,母猪5头以上大户36户。

(四)、抓奖励政策扶持

一是认真落实上级各项生猪补贴入户工作,二是积极协调相关养殖农户、资金、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协调服务工作。今年永红养殖厂扩建,镇上为其协调扩建土地,先后由主要领导开会现场解决3次以上,解决了扩建当中

一户“钉子户”,使其顺利扩建。

二、取得的成效

目前,我镇的养猪业实现了三大突破:

一是养猪业发展有了新突破。截止目前,万头猪场2个,千头猪场个,百头猪场个,百头以下规模养猪户户,养猪业占畜牧养殖业的比重提到到56%。

二是猪传染病防疫实现了新突破。根据养殖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壮大完善了镇村两极防疫网络体系,制定了疫情检测制度、报告制度和应急预案,极大的提高了镇域防疫能力。加大了猪瘟、猪肺疫等传染病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有效防止了传染病的发生。今年,耳标佩带率达到100%,辖区内没有发生重大疫情,死亡率控制在2.4%以下。

三是养猪的方式转变有了突破。养殖规模开始由分散型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猪品种由本地土杂种向优良品种转变,饲养方式又传统型向科学型转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能繁母猪少,不能满足生猪产业发展需要。全镇现存栏母猪1236头,其中能繁母猪1200头,一头能繁母猪按年产仔25头计算,全年仅产仔猪30000头,按现饲养量4万头计算,仅满足75%的生产需求,尚有25%的仔猪全靠外引,而外引成本高,疫病输入风险大,增加防控难度和养殖风险,养殖效益差。

2、生猪养殖投入大,资金筹集难,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受生猪低价位运行的拉动,而饲料价格,仔猪成本较高,现饲养出栏一头商品猪直接成本投入就高达元左右,若建一个“150”标准化猪场一次养猪150头,固定资产

投资约8万元,150头猪成本投入约需19.5万,则共需27.5万元。一般农户很难筹集到所需资金,若靠金融部门借贷存在着:一是放贷额度小、手续程序繁琐;二是养殖风险大,银行不愿放贷;三是养殖利润空间本身就不大,而贷款利率高,一般农户不敢也不愿贷款养猪;资金瓶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镇生猪产业的发展。

3、猪栏设施利用率低,空栏多。受猪价大起大落的影响,出现猪贱伤农的现象,导致养殖数量少,空栏多。2008年受猪价攀升的影响,出现养殖高潮,纷纷投入生猪养殖,兴建养猪场,全镇户平有2-3间猪栏,户平猪栏面积不少于50平米,建有年出栏50头以上饲养规模的猪栏78户,受09年猪价大幅回落,养猪倒亏的影响,规模猪场现养猪的仅67户,还有11户的规模猪场一直空闲着,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部分农户养殖条件落后,污染较重,影响生猪生产。全镇现有25%的农户猪栏设施脏、乱、差。生猪仍圈养在淋就淋个够,晒就晒个透的简易猪栏中,养殖污染处理不到位,环境污染大,导致抗病力低,易发病,不利于生猪的健康生长。

5、养殖技术水平低,防疫、消毒意识差。仍有一定数量的农户饲养技术仍停留在传统的饲养水平上。饲养方式还是“一盆草,一瓢水,一把面”。防疫意识淡薄,虽然取消了防疫费,仍有部分饲养户不愿接受防疫,拒绝施行动物防疫,无消毒灭源意识,一年到头难得进行一次栏圈消毒。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抓好生猪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设。积极抓好生猪生产龙头企业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对龙头企业资金扶持,充分发挥生猪龙头企业和生猪合作社的桥

梁和纽带作用,广泛吸纳养殖户,联系养殖户,建立健全与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镇生猪合作社的积极作用,合作社覆盖本地的养殖大户须达90%以上,使合作社成为当地农民发展生猪产业的重要载体。

2、推进生猪标准化生产建设。在全镇推广实行生猪标准化生产。特别对万头以上规模的天意养殖场、永红养殖场猪场,必须进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按要求进行建设,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效应,促进我镇生猪标准化生产快速发展。

3、完善健全技术服务、管理体系。一是巩固发展畜牧兽医站,强化对畜牧兽医站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障我镇生镇产业发展安全。二是按照“镇有技术推广点、村有示范小区、组有示范户”的要求,健全生猪生产技术推广网络利用各种方式,加强技术培训工作,积极推广生猪标准化养猪技术,从而使我镇生猪生产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动物卫生监督、加强动物检疫、兽药残留监控等农业行政执法工作,为生猪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4、加大生猪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高度重视把生猪产业项目招商引资作为本地经济招商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每年引资建设一个年出栏生猪2000头以上的环保规模养殖场。

5、加大无公害生猪产品建设。利用全镇现有养殖户尽量做到统一生猪品种、统一生猪生产工艺和流程、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免疫程序、统一售后服务,使我镇生猪生产步调一致,成功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镇的做法只能是抛砖引玉,与县委、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兄弟镇相比我们还需要努力。今后,我们将继续贯彻县委、

县府“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再接再厉、同心同德,为早日建成生猪基地镇努力!

谢谢大家!

第五篇: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县生猪产业转方式促升级的思考

从发展的阶段性角度看,当前我县生猪产业发展已经跨越了探索起步阶段,开始步入优化升级阶段。既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更是我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任务。如何推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地优化升级,是全县上下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深刻理解转方式促升级的内涵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认识,**的生猪产业发展,基础在现代农业,目标在一县一业。推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就是以转变方式为手段,用工业化的理念,使生猪产业逐步向一县一业转型。

所谓现代农业,从核心内涵来看,可概括为“四三一”,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经营理念“四个支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三率”,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功能的“一个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核心在基地,更加强调实现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三统一,发展理念仍然是农业占主导层面。所谓一县一业,是指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以工业化为目标的支柱产业,其生产经营方式更加强调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一县一业的发展核心在龙头企业,在工业化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上,更加强调农产品对工业的供给,发展理念是工业化占主导层面。因此,一县一业与现代农业有相同点,但一县一业是更高层次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一县一业的基础,一县一业是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从大力实施一县一业战略着手,率先突破发展生猪产业,实现了生产方式、经营形式和推进机制的“三大转变”,基地规模、加工能力、质量、效益的“四大提升”,初步呈现出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势头,现代农业的基本形态已经呈现。但科学审视**生猪产业的现状,还存在“基地规模不强、龙头带动不力、产业链条不全、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网络体系不优”等突出问题,生猪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提升缓慢,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这种处于发展期相对稳定、缓慢上升的阶段是一种“波澜不惊”状态,如果不及时“推波助澜”,势必影响到产业向更高层次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以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手段助推生猪产业由现代农业向一县一业转型,真正做到优化整合生产要素,构建以利益为纽带的全产业链,促使产业链条无缝联接、高效运转,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技术支撑、市场需求相适应、相融合的状态,大幅提升产业各环节的效益和整体综合效益,促进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转方式促升级的方向和重点

推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关键是要找准一县一业的重要构成体系,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依靠龙头带动,实行区域布局,发展规模经营,做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一)更加注重龙头引领。就当前我县的生猪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纵向比,短短五年已经在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要保持这种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传统手段已经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横向比,我们的饲养总量、产品供给在供应大市场、占领大份额上,差距还很大。因此,必须改变思维,逆向思考,快速扩张,在全县树立培育全产业链龙头的理念,把培育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生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龙头企业作为生猪一县一业的关键来抓,以工业化的理念助推现代农业优化升级。重点要采取内引外联的办法,大力招商引资,在土地、税收、资金、审批等方面出台更具优惠的政策,在积极扶持培育壮大县内龙头企业的同时,吸引大公司、大集团来我县,培植年供种5000头以上的专业化良繁龙头企业、年加工生猪20万头以上的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饲料20万吨以上的饲料龙头企业、年产值达亿元的兽药和生猪副附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年出栏商品猪1万头以上的养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中介服务龙头公司。通过产业链中各个关键环节的龙头引领,带动全县大力实施标准化养猪,培植生猪养殖专业村和专业户,用现代装备、现代工艺武装生猪生产,提升集约化生猪生产水平,使有技术、有头脑、懂经营的农民立足自身基础,分别融入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力求在扩大养殖规模、扩大加工规模、提高养殖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方面有所突破。

(二)更加注重区域布局。生猪一县一业是实现产业向区域化、集约化布局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高效益产出的聚集地。全县在推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必须按照生猪一县一业的要求,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综合考虑不同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等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科学规划不同区域发展重点,使良繁、饲料、商品猪生产、企业加工、服务、销售等关键环节在不同区域有不同侧重,进而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通过不同地域内在某一方面的专业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促进地域产业结构优势的发挥,实现广泛地域上的产业结构均衡。特别要以谋划争取中高山现代生态循环产业科技示范园项目为区域布局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充分利用“猪——沼——蔬菜”和“林——菌——苗木”这两个特色农业产业循环体系,促使一批以生猪工厂化养殖的企业进入园区,从而推动基地进一步扩张。当前,要紧紧围绕产业优化升级,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科学编制园区规划,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一个规划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竞争优势明显、经营机制完善、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在规划布局中,要充分考虑各个镇的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扶优扶壮,不能面面俱到,选择优势产区要相对集中,优中选优,不能到处布点,投资建设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不能全面开花。

(三)更加注重标准生产。以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干,借鉴引进先进技术成果,进一步完善以《**生猪标准化养殖模式规范》为主的标准体系,以标准体系为指导,全面推进生猪产业发展五大体系的优化升级。在良种繁育体系上,高起点建设一批专业良种扩繁场、良种繁育场、良种繁育村、良种繁育小区,引进一批有实力企业建立良繁龙头,加快构建配套成龙、结构科学、全域覆盖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扩大良种繁育能力,满足产业规模扩张带来的良种供应需求;在标准化养殖体系上,购置先进设施装备,用现代装备武装生猪养殖,将标准化养殖技术渗透到每个环节,高起点、高质量建设一批标准化圈舍,培育一批商品猪供应龙头,在全县形成高质量、高效益的商品猪养殖基地,引领全县分散养殖向标准化养殖转变;在产品加工体系上,加快推行产品认证,打造特色品牌,加大系列产品研发,实现产品多次加工增值,通过多种途径,内引外联,培育一批龙头加工企业集群;在饲料加工体系上,积极发展与现代养猪业相适应的饲料加工业,加大无公害预混饲料的使用,拓宽对饲料源的开发力度,探索与**生猪相适应的标准配(混)合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保证饲料的安全性,达到从源头上控制之目的;在市场营销体系上,建设猪肉产品、腊肉食品交易市场,加强“农超对接”,推动腊肉食品进入更多更大的商场、超市。探索新型销售模式,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拓宽营销空间,促进产销衔接。

(四)更加注重利益关系联结。生猪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是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企业与农户之间是否能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主要在于专业合作组织的职能作用发挥。目前,全县虽然都相继建立了一些专业合作组织,但多数都只停留于形式,没能发挥作用,基地与龙头间的联结不紧密,“产+加+销”间的利益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因此,要继续加大扶持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生猪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探索发挥合作组织的职能作用的新办法、新机制,把产业协会建成实体性组织,努力让龙头与基地、基地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支持农村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养殖大户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采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形式,为农民解决资金、技术、信息方面的问题,引导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健全运行机制,政府在资金、政策、信息、技术等方面为其提供有力支持,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要依法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调节机制,正确处理好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鼓励龙头企业与养猪大户签订收购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创办规模化、标准化养猪场,农户进场分户饲养,企业为进场农户统一提供仔猪、饲料、防疫、技术等服务,并统一收购产品;鼓励龙头企业与政府共同出资建立贷款担保公司,为农户规模化养殖提供贷款担保;鼓励龙头企业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基地养殖大户统一提供生猪保险服务,降低养猪户风险;支持龙头企业建立风险调节基金,以丰补欠,确保养殖户利益。要通过合作组织宣传、引导养殖户认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养殖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政府牵线向业主契约、订单转变,由契约和服务联接向资产、资本联接方式发展,形成自动的利益互动和联接机制,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三、建立转方式促升级的保障机制

良好的机制是实现生猪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必须从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机制入手,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生猪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步伐。

(一)建立项目保障机制。围绕生猪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中、省项目,实施项目带动生猪产业发展。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和中省投资方向的研究,联合多个部门有针对性地从规模化养殖、良种繁育、疫病防疫、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策划包装一批项目,争取更大、更多的项目支持,在项目建设中,坚持打造“精品工程”,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进一步取得中、省的支持。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促进生猪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在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以资源引资、以政策引资、以投资回报率高引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利用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广泛招商引资,大量吸引其他领域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畜产品加工业,引进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到我县投资。

(二)健全政策投入机制。政策扶持体系的重点在政策资源整合和延续性的体现,增强对产业的引导和支撑。要对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制定生猪产业“十二五”优化升级建设方案,编制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服务体系、产业文化等专项发展规划,引领产业优化升级。要把生猪产业作为农业投入的重点,落实好国家在良繁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同时进一步加大县级财力投入,科学系统制定奖扶机制。要从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融资担保、利益链接等方面制定专项政策,完善养殖用地和水、电、沼气等配套建设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引导资源向生猪产业配置。要进一步扩大县级生猪育肥风险金资金规模,大力发展生猪保险业,利用土地、林地流转和农民进城有关政策,做好农民资产确权登记评估工作,探索采取活猪或圈舍等资产抵押方式贷款,缓解资金压力。

(三)建立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预警机制,把影响生猪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于严重危害生猪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严格实施计划免疫,坚决实行强制防疫。建立和完善生猪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生猪产品达到无规定疫病、无违禁添加剂和无规定药物残留的标准。加强饲料和兽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安全监督,在依法依规推行兽药代理、兽药准入登记备案和用药登记等制度严格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养殖业投入品的管理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生产、销售和使用假劣兽药、违禁药品及饲料添加剂的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设立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加强检测和监控。

(四)探索创新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不断探索形成新的更适应产业发展的服务机制。加强科技培训,将养殖场主、农户培训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各镇均设立培训基地,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提供信息渠道,依托网站、电视台等媒体,为企业和农户提供政策、管理、技术、招商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定期发布价格、疫病信息,对市场和疫病引起的风险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市场形势。实行人才战略,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养殖大户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人才支援机制,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选聘。

(五)不断优化考核机制。考核奖惩是生猪产业发展工作落实的关键。要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把生猪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科学设置生猪产业考核指标,将生猪产业的发展、招商、品改、防疫、扶持等工作予以量化,纳入县、镇、村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把生猪产业发展考核与干部评先评优奖罚紧密挂钩,真考实核、动真碰硬,对在产业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干部要重奖、重用,对连续考核处于末位和因主观原因造成工作失误的单位领导,严格追究责任,形成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合力。

上一篇:思政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摄影知识讲座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