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资治通鉴

2022-07-13

第一篇:如何阅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读后感

这个寒假在老师的安排下,我阅读了《资治通鉴》这一步史书。《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主要内容是记载了从东周到五代的一些王朝的更迭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从中不就不禁被其中的气势的盛衰以及皇朝的霸气所吸引住了。也同时不禁为皇朝的更迭而感到惋惜与悲愤。同时也为许许多多君主与大臣的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执着等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而感到敬佩。

这本书的内容不仅是以政治和军事为主,而且还兼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总共贯穿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书中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又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如“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是说不能自以为是,要脚踏实地做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遗子黄金满簏,不如教子一经。”意思说给后人积累再多的金子、银子,还不如好好教孩子学习。这是一本货真价实的文学名著,它不仅让我学会了许多政治兵法,还使我了解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战略侧谋。这是我第一次读我国的年体通史,就已经学到了不少课外知识,我一定会多读这种历史故事,来更多的了解我国五千年来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文学是比鸟飞的还远的梦想,是比花开的还美的情感,更是比星星闪的还亮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读文学名著,博览群书,使我们陶冶情操,让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让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灵。

第二篇:我读《资治通鉴》

发表于:2007-09 作者:孟宪实

读书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如果没有书,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读书,有功利性的目的——获取知识,掌握技术,使得读者变得强有力。读书也有非功利性的目的——陶冶情操,锻炼理解力,就不单纯属于功利性问题。读史,虽然有“读史明智”的名言,但是很难说读史是为了什么功利。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你对他们知道多少,能够对你的现实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呢?这显然是难以判断的。通过历史的阅读,你的思维空间获得拓展,你的历史意识获得强化,这虽然不等于功利,但也不能说没有意义。

但是,中国历史的文献记载浩如烟海,尤其是因为历史的变迁,在阅读过程中设置了障碍。这个障碍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文字方面,阅读古文我们不太容易;第二,经常有文字虽然能够读懂,但是文意的理解方面又有困难。其实,古文不是最主要的障碍,倒是后者的阻碍力更大。高中毕业,阅读古文就没有什么问题,个别字词问题依靠工具书很容易解决。对我们真正造成影响的其实还是文意的问题。通过简单的记载文字,我们对于所记历史究竟能够理解多少呢?

近年来,因为要给观众讲解唐初的历史,我重新仔细阅读了相关资料,尤其是编年体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我在阅读过程中颇有心得,介绍出来,也许有助于读者对同类读物的阅读理解。

唐太宗通过玄武门政变登上皇帝宝座。在玄武门政变和他正式登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但是自从玄武门政变成功以后,他就实际控制了政权。掌权以后的李世民如何对待过去的敌对势力,这在当时是一个头等大事,因为天下都在观望。李世民及时采取和解政策,对原来的敌对势力积极拉拢,化敌为友。其中,收编魏征意义重大,不仅充分显示了李世民的宽阔胸怀,更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埋下了重要伏笔,因为没有魏征,贞观之治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这样一件重要的事情,《资治通鉴》的记载却十分简单,不过如下一些文字而已:

初,洗马魏征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世民召征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众为之危惧,征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

这样的一段文字,李世民与魏征两人的对话只有两句。李世民一句问话,魏征一句应答。李世民问话之前有一句铺垫,证明了魏征回答的是实话。魏征回答之前有一句铺垫,是描写当时气氛紧张,别人都替魏征担心而魏征举止自若。魏征回答之后,李

世民改变了态度,前倨后恭,立刻任命魏征以新的职务。魏征显然也接受了。唐太宗态度的如此变化,也有一句解释,叫做“世民素重其才”。但是,如果素重其才,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气势汹汹呢?

所以,真正理解李世民与魏征关系的转变,在这段文字记载中,我们还有必要认真分析。史书在叙事的时候,把很多历史信息隐藏在了文字的背后,如果不仔细分析,我们的阅读就很难通过这些简单的文字了解历史的真相。

要正确理解这段记载,首先应该了解一些基本背景。

魏征是东宫李建成手下的核心成员,他的官职是太子洗马。洗马是东宫司经局的首脑,从五品,专门管理东宫的图书,经常要跟太子讨论学问文章。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斗争的过程中,魏征看来是主张对李世民采取极端手段的人。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秦王府有一个东宫和齐王府百人左右的名单,准备杀掉。后来因为尉迟敬德的坚持而没有实施。魏征应该在这个百人名单中。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召见魏征。对此记载最多的是《资治通鉴》。李世民召见魏征,对他进行了指责,说:“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听了李世民的问话,“众为之危惧”,大家都为魏征感到恐慌。没有想到,魏征“举止自若”,很坦然地回答说:“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他没有辩白,而是说因为自己的计策没有被李建成采纳,所以李建成才有了今天的祸难。魏征竟然如此说话,我想,当场的众人一定更加吃惊。但是李世民的举动却很反常,他不但没有继续追问,反而“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为什么呢?《资治通鉴》说是因为李世民平素就看重魏征的才干。

这段记载,让人很费解。李世民为什么开始气势汹汹后来忽然改变了态度?魏征为什么态度有些傲慢但不回避他的责任?他凭什么敢于直言说自己劝前太子杀李世民?而为什么李世民又放过了他?

要想了解这个简短对话的玄机,首先必须明白李建成与李世民斗争的两个根本问题:第一,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本质上是对最高权力的争夺,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他们两人才是关键,其他人都是附庸而已。追究属下的责任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样的斗争,不是别人挑拨就能发生的。这是斗争的性质。第二,这场斗争的胜败决定于手段,简单地说最后的结局决定于谁先下手。先下手为强,是基本原理。李世民先下手,结果胜利。李建成没有先下手,所以失败。这是斗争的手段。

我们再来分析李世民与魏征的对话。

李世民上来气势汹汹,让大家很害怕。“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关系?”

魏征呢?根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让李世民的凶猛态度落了空。为什么魏征不回答这个问题呢?因为这场斗争的本质是对最高权力的争夺,实际上与别人无关。李世民的这个问话是要搅浑

水,是要探魏征的底线。比如,如果魏征回答没有离间,或者说你们的关系我离间不了。那都会围绕第一个问题展开,而那是很危险的一个问题。所以,魏征不回答李世民的问题,直接进入第二个问题,就是这场斗争的手段问题,那就是谁先动手谁胜利的问题。魏征说,我也曾建议采用同样的手段,但是前太子没有听我的话,所以才有今天这个结局。

魏征这么说,表达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态度:第一,我对这场斗争有清醒的认识,第二,我对秦王殿下很钦佩。魏征直接进入关于斗争手段的问题上,表达魏征在这个问题上,甚至比秦王还有先见之明,比秦王更早认识到采取绝对手段的必要性。就此而言,李世民是占下风的。因为同样的手段,魏征先李世民已经想到了。作为谋臣,这其实就是最重要的才干。

但是,魏征没有因此骄傲,而是用这条资料表示对李世民的钦佩。为什么?魏征说自己的正确意见没有被前太子采纳,也有另外一种暗示:我这个人在前太子那里其实也不是很受重用。我的正确意见,现在已经被事实证明。不被采纳,当然是怀才不遇的表现。如果不是前太子,而是秦王殿下呢?我的正确意见当然会被采纳,因为事实上你就是采用了和我一样的策略。我如果在您的手下,当然就不会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了。

魏征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才干,一方面表达了对李世民的臣服。明显的信号是“先太子”这个词汇的使用,表明魏征对于时局转变—先太子已经被废为庶人,秦王李世民已经成为新太子——的承认,这就是对李世民统治的承认。为什么李世民忽然改变了态度?就是因为他听出了魏征的心声。众人还在为魏征担心呢,哪里想到魏征和李世民已经什么事情都谈妥了。魏征用不屈不挠的态度表达了心悦诚服,李世民能够透过魏征的态度看到魏征的内心,当然也是高人。这就像是两个武功高手过招,观众还没有看清招式,两人已经握手言和、谈笑风生了。

这番历史的会话,绝对堪称一绝。但是,如果不认真分析,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很可能就轻易滑过了。这么一分析,大家可不要因此小看了魏征。魏征用不卑不亢的态度赢得君主的尊重。因为魏征富有智慧,深懂李世民心理,所以后来魏征总是比别人更能劝解李世民。两人是真正的高手,他们两人所沟通的别人甚至无法理解。

在《资治通鉴》中,叙述魏征不杀之后,就是李世民公布广开言路和杜绝天下贡献、释放鹰犬的新政。没有人说是谁出的主意。我认为,这就是魏征献给李世民的第一份礼品。天下和解,重在争取人心和官僚队伍的支持。魏征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这样的主意完全可能出白他的思考。

现在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资治通鉴》只选择了两句话来叙述李世民与魏征关系的转变,因为这两句话最能体现两人关系转变的关键。魏征在胜利者的面前没有卑躬屈膝的表现,他的臣服表现得很有气度、不卑不亢。李世民看到了魏征臣服的内心,对魏征的态度也很欣赏,于是愉快地接纳了魏征。

古代的历史著作,从来讲究的是言简意赅。深入文字背后,尽量多地掌握其背后的历史信息,不仅对专业人士研究历史意义重大,即使是爱好者,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是很有益的。尽可能回到现场,感受现场气氛,了解背景和问题的核心,不放过文字表现出来的微言大义,如此这般,可以看做是提高史书阅读力的重要途径。当隐藏的历史真相在你的阅读面前渐渐显露的时候,作为读者,我们是很有成功快感的,就如同一个案件在我们手中告破一样。

相关链接:孟宪实,1962年生,黑龙江讷河人,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著有《敦煌百年》、《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唐玄奘与曲文泰》等论著,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2006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武门之变》,2007年5月主讲《贞观之治》。曾担任电视剧《贞观之治》编剧(与作家阿城合作)。

第三篇:读《资治通鉴》有感

《资治通鉴》是一本历史书。它的原著为宋代司马光撰写,现在被改写为一本通俗易懂的少儿读物。它总共有八十篇,讲述的时代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唐朝末年。这本书图文并茂,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在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子后面还有注释。第一自然段还有简单的背景介绍,生动曲折地讲述了中国古代发生的各个著名事件。

举个例子说吧!第十八章《萧何月下追韩信》,其中主要人物有:韩信、汉王、萧何、项羽、夏侯婴。仅仅这一篇,就用了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及对比、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讲述了韩信从一个常常跟着别人吃闲饭、混日子的人变成了一代有名的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的代表人物的一波三折的过程。他指挥了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破代、灭赵、降燕、伐齐、歼楚,帮助汉高祖刘邦平定了天下。 这一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故事讲述了蕴含在故事背后深刻的道理,总的来说,这本书体现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

第四篇:读《资治通鉴》有感

亚里斯提卜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的,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可见一本好书的重要性。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带领他的助手历时十九年编写的一部空前巨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26年的历史,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取名“资治通鉴”。

阅读此书,我们能穿越时空,来到古人生活的世界,零距离感受战场上的肃杀,帝王们的奢侈,百姓中的疾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地广人多,本是可以通过励精图治而一统天下,结果皇族子弟们却不为成就霸业而打算,却为争夺王位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于是乘此机会士大夫们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时皇族子弟们才猛然醒悟,而此时已无法再管制士大夫们,最终落得了“三家分晋”的结局。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有两点:

1、他们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长远打算,只看见眼前的王位而看不见未来的发展;

2、他们人心不齐,犹如一盘散沙,不能齐心协力共同谋发展,最终让士大夫们有了可乘之机。 隋和秦是两个短命的王朝。它们在建国之初都很强盛,但都二世而亡。是什么让如此强盛的王朝瞬间土崩瓦解?就是它们的帝王实行的暴政。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

他在我国古代帝王中是明君的代表。玄武门之变后,他登上了皇帝宝座,并重用贤臣,减轻百姓负担,对周边少数民族恩威并重,使国家繁荣富强,深受人民爱戴。由于他在位的这段时间政治比较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史称“贞观之治”。

同样是帝王,为什么所统治的国家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呢?最关键的就是你是否能深

得民心。可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把《资治通鉴》看了16遍,所以说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它的一份功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史册上的一大瑰宝。

第五篇:读《资治通鉴》有感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时期,历来的帝王用人一般都是讲出身、看门弟、任人唯亲的,但是,也有个别皇帝选用人材时不是这样,而是一反过去的那种做法,不问出身门弟、不管年龄高低,唯才是用、破格提拔。这个皇帝不是别人,正是西汉时期的汉武帝也!

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十月,在汉武帝登基不久,便下诏全国招揽人才,即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并且他亲自策问这些人才之古今治国之道,当时来应对者有一百多人士。不久,汉武帝就在这些对策人士中破格提拔重用了不少人,下边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当时汉武帝破格提拔录用一些人的身世和基本情况,由此可以看到汉武帝用人的宽容大度、唯才是用的优良风格:

在这次对策会上,董仲舒[注一]就表现非常突出,汉武帝对他的“独尊儒术”非常感兴趣,随即就把董仲舒任命为江都相。同时,这次会稽人庄助也以贤良对策得到了汉武帝的好感,被提拔为中大夫。

随后,汉武帝又破格重用了吴人朱买臣、赵人吾丘寿王、蜀人司马相如、平原东方朔、淮阴人枚皋、济南人终军等人。

朱买臣[注二]当时家庭穷得叮当响,一直以砍柴卖柴为生,真是可以说,过着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日子。他老婆也因他穷酸如此,还整天读书不止,非常反感,便一气之下回娘家了,和他分手了,又另择他人而嫁了。大家想一想,就这样一个穷光蛋的朱买臣,由严助推荐,被汉武帝拜为中大夫,当时年龄也五十多岁了。后出任会稽太守,与横将军韩说等击东越叛乱,后征为主爵都尉。数年后,因犯法免官。后复为丞相长史。一个穷光蛋的朱买臣被汉武帝如此之重用,我们不能不说汉武帝的用人之策不简单啊!

司马相如[注三],一直没有当过什么象样的官职,基本上是称病免官在家的。司马相如曾游于梁,为梁孝王门客。孝王死后,又归蜀,在临邛以琴挑逗和勾引卓王孙新寡女卓文君,随后就与卓文君私奔成都生活,因为,司马相如家庭实在太穷了,可以说是家徒四壁、一无所有也,没有办法,他和卓文君又返回临邛,夫妻以卖酒为生。这个司马相如实际上是心怀不善的,他就想通过卓文君得到她父亲的一笔财产的。由于卓王孙看到自己的女儿在大街上和这个穷秀才每天一起卖酒为生,实在丢他家的人了,最后,不得不把自己的一大笔财产分给女儿,叫他们两个人以后再也不要在大街上卖酒了,去过无忧无虑的富人生活吧。当然,这也正是司马相如的本来目的啊!按西汉时的封建观点来看,这个司马相如也算得上是一个“小流氓”了,由于他辞赋写得好,汉武帝也非常喜欢他,并一度时间也重用过他。从这点上来看,汉武帝这个人在当时的情况下竟敢用这样一个有些“流氓习气”的司马相如的确是要有勇气的啊!

东方朔[注四],这个人性格诙谐滑稽,善辞赋。武帝初即位,征举方正贤良材力之士,他上书自荐,汉武帝约他见面后,一看此人相貌堂堂,一表人材,又能言善辩,就被任为常用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常以正道讽谏汉武帝,经常能让汉武帝由生气转为欢笑,当时被视为“俳优”。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个人也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人,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也是一个不太严肃、甚至是又爱“嘻嘻哈哈”的人,但是,汉武帝认为“人无完人”,仍然择其长处而用之,汉武帝在用人的问题上的确是做到了“去其所短,择其所长”,汉武帝在用人方面够大度、够宽容了啊!

枚皋[注五],生卒年不详。枚皋十七岁时,他上书梁共王,得召为郎,后被谗遇罪,逃亡到长安,刚好遇到大赦,武帝竟拜他为郎,使出匈奴。枚皋不通经术,与东方朔一样诙谐调笑得到汉武帝的喜爱,当时也被视为“倡优”。大家看一看,一个刚刚被释放的犯人,汉武帝也不嫌弃其前错,而一举使用,这在当时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即使在今天我们也恐怕做不到这样吧?

终军[注六],生卒年不详。少年时好学,年十八岁便被选为博士弟子,以善辩异兽奇木,奏对合宜,甚受汉武帝的赏识,很快就被任命为谒者给事中,又擢升为谏大夫。后奉命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臣服汉朝。越相反对,发兵杀南越王,他也被杀害。死时年仅二十余岁,时人称之为“终童”。终军只是一个刚满十八岁的年轻人,既没有过高的学历,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汉武帝不顾旧俗所束缚,也不以年龄为界限,竟然就敢破格录用年轻人终军的做法,恐怕我们当代的人也很难做到这样的吧?

汉武帝这个人在提拔用人这个问题上,有时倒是非常善于听别人的意见的。例如,刚被魏其侯窦婴丞相和武安侯田蚡太尉推荐为御史大夫的赵绾上任不久就向汉武帝推荐他的老师申公,汉武帝随后就派人带上锦帛玉璧、安车驷马去迎接这位申公。而当时这位申公年龄已有八十多岁了,汉武帝还是封他为太中大夫。汉武帝真是不拘一格用人材啊!

公孙弘[注七],少年时曾当过狱吏,因罪被免。此人家境也是十分贫寒,一直以放牧为生。直到年四十岁了才开始学习《春秋》杂说。汉武帝即位后,召试贤良文学之士,他以贤良征为博士,时年龄已有六十岁了。此人身行俭约,轻财重义。善辩论,熟习文法吏事,拜为左内史,数年后升为御史大夫。元朔中,他代薛泽出任丞相,最后封为平津侯。我们看一看,一个年龄已在六十岁的老人了,汉武帝竟然不嫌弃他年事已高,仍然破格重用他的才能,的确不容易啊,恐怕我们今天的用人部门也会对此汗颜的吧?

还有,一个名叫辕固的齐人,当时都九十多岁了也被竟然汉武帝以贤良征用!太令人难以想象了吧?

临菑人主父偃[注八],早期曾游于齐、燕、赵之地,都没有得到别人的厚遇和重用,而且还经常受到一些读书人的排摈不容。主父偃家境也很贫困,连向别人借点钱也都没有门路,无人给他借贷;实在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了,他就西入长安上书朝廷,他早晨上的奏折,晚上汉武帝就召他入宫相见。汉武帝认真听了他的“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汉武帝听了他的一番引经据典的高论之后,深受感动,恨相见之晚,对他一年之中连升四级。这就是汉武帝如此惜才爱才用才的优良的用人风格啊!

汉武帝不问出身门第重用人才的例子很多,但最让我们难忘的例子就是破格重用两个人:卫青和霍去病。我们都知道,卫青是一个私生子,而且还是一个家奴。但是,汉武帝看到卫青英武勇敢,特别是在与匈奴的作战中机智勇敢,打得匈奴落花流水,最后就拜卫青为大将军、封为长平烈侯。还有霍去病,出身也非常低微,也是一个私生子,就是因为能攻善战,特别是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功劳显赫,最后也被拜为骠骑将军、大司马,封为冠军侯。卫青和霍去病两人是舅甥关系,都是私生子,出身都是非常卑微,都是别人的家奴。但是,汉武帝在重用和破格提拔他们两时都是以他们的军事才能来选拔的,并没有考虑他们的出身低下、又是私生子而摈弃他们。

由上可见,汉武帝在用人方面的确是中国历史上最能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一位皇帝了,也是最不看重出身门第、年岁高低,只要有才便破格任用和重用人才的一个皇帝了——这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是屈指可数的一个了不起的皇帝了!

上一篇:如何写离婚申请书下一篇:如何与客户谈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