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和矛盾论朗诵

2022-08-25

第一篇:实践论和矛盾论朗诵

《实践论》和《矛盾论》读书笔记

毛泽东于1937年先后写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 。两篇文章都是为了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内,一部分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1931年至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

《实践论》以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为中心阐释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认识的发展过程。读 《实践论》,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实践,什么是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强调实践的社会性。毛泽东在文章中例举,人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多种形式。认识是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积极的、能动的。

《实践论》论述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才能从客观世界获得信息。另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只有实践的直接实现性,可以把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从而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只有在实践中,人们达到了预想的结果,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最后,认识是实践的目的。认识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认识的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指导实践,在于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实践论》论述了认识发展的过程。认识发展的第一阶段,人们在实践中看到了事物的现象,事物的片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也就是在实践中引起了感觉和印象,这是感性认识阶段。随着实践的继续,由于认识的能动作用使认识过程发生了第一次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运用概念做出判断和推理,得出合乎论理的结论,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认识运动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后,发生了认识过程第二次更为重要的飞跃,也即是认识的目的所在,把理性认识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由于事物的内在矛盾和斗争,一切过程都在向前推移和发展,认识运动也应该随之推移和发展,以适应实际。因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是无穷的,所以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是无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的错误在于不懂得认识发展的辩证统一过程,片面的强调认识的某一阶段。教条主义者颠倒事实,否认了基于实践的感性认识的基础地位,只会对理论生搬硬套,纸上谈兵。这也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将权威的、书本上的知识奉为圣经,不会动手检验,不会结合实际作调整。经验主义者注重经验,看轻理论,拘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样的人往往没有全局观,不了解事物的全面和本质,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则是认识与客观过程的发展不相适应。前者思想落后于实际,后者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或是把幻想当做真理或是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这些错误思想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实践论》正是基于两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的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而作出的哲学总结。

《矛盾论》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问题展开论述,阐释了辩证唯物法的矛盾法则。

文章论述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对立的宇宙观。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只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辩证唯物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辩证法的宇宙观指出,要学会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的矛盾来解决问题。

文章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尤其着重于矛盾特殊性的问题。矛盾存在并且贯穿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在各个事物中,在各个事物的各个发展过程,在各个发展过程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各个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矛盾的各个方面,矛盾又有其特殊性。在对矛盾特殊性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的许多矛盾中,必然有一种主要矛盾起着领导作用。在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存在着主要的一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相互转化使矛盾的性质发生变化。矛盾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既要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文章论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矛盾的各方面互为存在条件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矛盾的斗争则贯穿一切过程。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在矛盾的斗争形式中,即有对抗性矛盾,又有非对抗性矛盾。

事物矛盾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对于矛盾法则的论述,无论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不平衡性,还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都要求我们对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教条主义者不懂得认识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不具体的分析事物,思想僵化空洞。经验主义者不会利用自己的经验深入的研究事物的矛盾。

《实践论》和《矛盾论》关于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的论述,对实践的第一位和矛盾特殊性问题的重要性的强调,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指明了道路,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篇:《实践论》和《矛盾论》读后感(推荐)

读《实践论》与《矛盾论》有感

高中政治课上有初步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与矛盾论。在多次的机械背诵后,我不知不觉也对它们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也会有意将它们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体会。但今天读了这两篇有更翔实理论表述和经验论据的文章,醍醐灌顶般,我对这两个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实践论》主要表明了这样一些观点。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一切其他活动。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其具体又对认识的发展过程做了分析。认识过程从感性阶段开始,凭的是感觉和印象,在实践中该事物反复多次,进而产生了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进而达到理性阶段。这在无产阶级的斗争历程,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深化都离不开实践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同时,本文又强调得到了认识以后还要返回应用到实践中。若实现预想目标,认识过程才算完成。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这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上升前进的过程。

我想到了我们平时学习也是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先是被动输入知识,用记忆留住印象。再将理论或公式等多次运用,放入案例情景中,反复强化,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对理论的推导与存在有更深刻的体会。如果再具生活意识,也会不经意将一些数学啊经济原理运用进去,帮助我们生活地更好。当然通过学习研究实践,我们也可能发现原理论的不完善之处,于是将其改进再更好地运用于实践。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不得不说,实践论是一门科学的理论啊!

《矛盾论》的观点读来熟悉又有新感觉。因为矛盾论一直是指导我实践的方法论之一啊。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生活中总会有大大小小的问题,我们只有去正视它,努力寻求方法解决它,才可以得到发展。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比如我在面对他人成功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分享时,我明白不应该胡乱应用,而应该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和需求来有选择的吸收,并且自己努力磨合总结,才可以得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上两个问题的结合使我思考问题变得冷静不焦躁,更关注问题的起因与如何解决,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厌烦。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原理也让人受用。我想到自己如果每天安排了很多任务,可是因为精力有限,没有侧重,很难比较好地完成任何一项,这时如果试着着重去做某几项任务并努力做好,这样的效果则是比较突出的。

微言大义,让人信服。这些简单而深刻的理论无形之中指导着我们学习和生活,非常有效。我也更加明确了学习政治经济学的两大方法。只有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参与工人阶级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体会分析存在的各种矛盾,推理思考,找出切实的具体方法,并再次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做好这门学问。

第三篇:学习《矛盾论》和《实践论》的心得体会

——李洪国

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既然矛盾不处不在,既然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那么在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上就要坚持多从事物内部找原因。矛盾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之间转化,也就是说,矛盾既具有积极的内核,又具有消极的内核,其结果之所以不同,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对待,去处理。只要把握行当,处理有度,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我们坚持用矛盾的观点来处理人际关系,我们就会减少矛盾、化解矛盾,转化矛盾,促进和谐。

矛盾是开启科学思维的“钥匙”。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时还区分为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矛盾的这些特性掌握了,我们也就掌握了科学思维的“钥匙”。因此,坚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也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相来面目,有利于加深对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实现科学思维、立体思维,这一条用在我们建筑施工管理中也同样适用。

矛盾是推动工作创新的“动力”。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这是《矛盾论》告诉我们的。现实工作中,我们正是坚持对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才推动了一项项工作的创新。因此,只要在工作中善于捕捉矛盾,善于把握矛盾,善于剖析矛盾,善于利用矛盾,就一定能够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不断推动工作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矛盾也就是生产力。 《实践论》中关于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积累工作中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我们要注意需学习他人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我们工作的完成。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就是说我们如果想要正确的认识,就得对现实事物充分了解,且感觉深刻而丰富,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而在实际操作中,又要根据改变了的现实情况,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工作方案,以期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得到预想的结果。目前我们面临一些困难,有困难就有机遇,克服困难,把握机遇,不凭空想象,脚踏实地,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工作就会有进展出成绩。

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我们反对思想上的顽固保守,也反对空谈盲动。我们要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并且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我们就会从不懂不会到少懂明白,再到清楚明了,做好工作。

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认识、学习、提高,最终达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更好地开展工作,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矛盾论》、《实践论》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2010年12月28日

第四篇:读《矛盾论》、《实践论》有感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实践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实践论》提出根本意图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指导人们依据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认识来改造世界。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矛盾论》着重论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事物在矛盾中相互作用从对立走向统一,同时又用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条主义。《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逻辑上讲,这两篇文章上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它著作文章是这个哲学在各项工作上的成功运用。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了哲学基础。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

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 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认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是事务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毛泽东文选》的矛盾论深刻的向我们阐释了形而上学论和唯物论的区别;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特殊统一性和斗争性以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辩证法与行而上学论最大的区别在于认为世界是一个在不断运动着各种运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最后再运动中达到某种平衡。人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势。运动是可以无限的,事物也就可以无限的划分,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特性,这也是为什么对这一事物如此定义的标准,所以矛盾有其特殊性,同时每个特殊的运动之间又相互作用,这样直接导致矛盾普遍性,矛盾直接存在特殊的运动中也普遍支配这所有运动。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有能够相互转换到相反的方面去.运动的不间断决定了

矛盾的不间断,不论矛盾的双方是在共居的时候还是在相互转换的时候都在相互作用,矛盾只有缓和与激化,它只有一个动态的平衡。辩证法就是依据我们的需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运动中调和各个方面。

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认识、学习、提高,最终达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更好地开展工作,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综上所述在今后的过程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矛盾论》、《实践论》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尝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

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读完《实践论》、《矛盾论》后我觉得自己的世界观更为清晰,对辩证唯物观点的理解更为透彻。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奠定了哲学基础。认真研究“两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华的贡献,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篇:矛盾论实践论学习心得

《矛盾论》、《实践论》学习心得

第一工程公司王东辉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3月发表的,文中系统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基本原理,重点强调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首次提出矛盾的普遍性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科学思想。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个新概括,深化了列宁关于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科学思想。

第二,对矛盾普遍性的科学内涵作了完整的表述。毛泽东指出,所谓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不仅指出了空间上的矛盾无所不在,而月指明了时间上的矛盾无时不有。

第三,对矛盾特殊性问题作了系统发挥。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系统论述了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矛盾的特殊性,每一运动形式中各个发展过程矛盾的特殊性,各个发展过程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各个发展过程在其不同阶段上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各个阶段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分析复杂现实矛盾的逻辑体系。

第四,创造性地阐明了矛盾不平衡性理论,即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理论。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关于矛盾不平衡性的科学理论,指出这是矛盾特殊性在矛盾地位上的表现。他还把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明确地抽象为哲学概念,并对它们的科学内涵作了明确规定,对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所有这些都是对唯物辩证法思想宝库的新贡献。

1937年7月,毛泽东写的《实践论》,集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突出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中的重大作用。《实践论》在许多方面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

第一,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系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本质。

第二,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对认识过程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两次飞跃”的著名论断。毛泽东不仅科学地论述了实现第一次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和方法,而且特别强调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飞跃的重大意义。

第三,第一次对人类认识的总规律作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的这两篇论著为我们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它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在改革开放初期,它“指引我们夺取现代化建设的胜利”。今天,我们重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这两篇光辉论著,对我们的实际工作也同样具有灯塔般的指引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感觉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常常没有较好的办法。有些问题出现以后会感觉到如临大敌,惊慌失措。其实,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对任何问题的出现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换个角度去看待它,就会有正确的解决办法。比如某个工程出现了质量问题,或者某个质量通病迟迟得不到解决,这种问题的出现当然会对工程质量带来影响,但是换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运用矛盾论的理论来分析问题,就能感知到我们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而不仅仅是“质量问题”或“质量事故”这种表象。就能够从管理制度、方法、能力等多方面着手,从根源上解决形成这个“质量问题”的深层次因素,从而进一步提高质量水平。

同样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可以运用实践论的方法,质量管理方面的PDCA循环就是这个理论的实际应用。通过对问题的调查研究,运用排列图、关联图、因果图等管理工具分析其内在关系以及各种关系因子对问题产生的影响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实施验证措施的效果。再通过实际应用的情况,不断对措施进行完善。实践,认识,再实际,再认识,循环递进,“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通过这种循环递进,实现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的提升。

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既然矛盾不处不在,既然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那么在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上就要坚持多从事物内部找原因。矛盾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之间转化,也就是说,矛盾既具有积极的内核,又具有消极的内核,其结果之所以不同,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对待,去处理。只要把握行当,处理有度,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我们坚持用矛盾的观点来处理人际关系,我们就会减少矛盾、化解矛盾,转化矛盾,促进和谐。

矛盾是开启科学思维的“钥匙”。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时还区分为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矛盾的这些特性掌握了,我们也就掌握了科学思维的“钥匙”。因此,坚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也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相来面目,有利于加深对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实现科学思维、立体思维,这一条用在我们建筑施工管理中也同样适用。

矛盾是推动工作创新的“动力”。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这是《矛盾论》告诉我们的。现实工作中,我们正是坚持对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才推动了一项项工作的创新。因此,只要在工作中善于捕捉矛盾,善于把握矛盾,善于剖析矛盾,善于利用矛盾,就一定能够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不断推动工作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矛盾也就是生产力。

《实践论》中关于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积累工作中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我们要注意需学习他人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我们工作的完成。

认识的过程,第一步,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得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就是说我们如果想要正确的认识,就得对现实事物充分了解,且感觉深刻而丰富,才能最终形成正确的结论。而在实际操作中,又要根据改变了的现实情况,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工作方案,以期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得到预想的结果。目前我们面临一些困难,有困难就有机遇,克服困难,把握机遇,不凭空想象,脚踏实地,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工作就会有进展出成绩。

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我们反对思想上的顽固保守,也反对空谈盲动。我们要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并且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我们就会从不懂不会到少懂明白,再到清楚明了,做好工作。

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认识、学习、提高,最终达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更好地开展工作,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矛盾论》、《实践论》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上一篇:手机销售的实习报告下一篇:审计局法制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