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故事和寓意

2024-05-08

自相矛盾的故事和寓意(共14篇)

篇1:自相矛盾的故事和寓意

导语: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相信我们很多的人都有看过,这个故事非常有趣,看了之后受益匪浅。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自相矛盾的故事与寓意,希望对你有帮助!

【自相矛盾的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是一个口才很好的商人。有一天,他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天底下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了起来:“我的矛,是天底下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天底下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寓意】

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

篇2:自相矛盾的故事和寓意

【自相矛盾的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楚人:楚国人。

鬻(yù):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寓意】

篇3:试析会计变革的动因和矛盾

推动会计变革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 本文把其中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企业财富增值模式变化、信息处理技术变化。

1. 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 企业同盟和虚拟企业的出现, 推动了会计发展。

企业同盟和虚拟企业产生的基础之一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消除了各国贸易的时空障碍, 使各国经济更为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构成了世界统一的市场, 遵守统一规则。这种经济环境促进了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不断通过兼并的形式进行规模扩张。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企业若仍然像过去那样, 仅着眼于本国或本地区市场, 则发展空间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为了改变竞争中的劣势地位, 企业同盟和虚拟企业组织形式应运而生。

价值链管理的概念, 最初于1985年由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关于价值链的定义, 专家学者虽有分歧, 但都肯定价值链以核心企业为主向前延伸至供应商, 向后延伸至顾客环节, 甚至延伸到供应商的供应商、顾客的顾客等一系列环节。

William Davidow等认为, 虚拟企业是由一系列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同行的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组成的临时的网络组织, 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虚拟企业没有中央办公室, 也没有正式的组织图, 更不像传统组织那样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由此可见, 虚拟企业是由有共同目标的企业组成的, 成员企业之间可以是合作伙伴, 也可以是竞争对手。

不难看出, 价值链和虚拟企业的实质是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形成的企业同盟。这一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向会计提出了挑战, 推动了价值链会计和相关的网络会计研究。尽管这方面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 但可以预见未来的会计主体必将突破单个企业的局限, 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会分级别地向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开放。

2. 企业财富增值模式的变化, 推动会计走向管理一体化。 (1) 企业拥有先进技术可获得超额利润的趋向直接推动

了无形资产会计的发展。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个别企业控制高新科技时, 就会获得相应产品垄断价格的定价权, 这实际上是企业取得超额利润的一种新模式。

高新技术可带来超额利润, 促使企业竞争转向高新技术的竞争, 促使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的拥有方面的投入逐步加大。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 美国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约为18%, 而在2002年, 这一比重上升为80%;而2003年日本企业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约为45%, 仅就日本制造业而言, 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就达到59.9%。

新技术方面的投资在获得超额利润同时, 也会带来相应的风险。企业在无形资产方面的投入逐步攀升, 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 驱使我们去研究企业价值的重估、无形资产的范围、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计价、无形资产投资的风险评估、历史成本原则等相关的会计问题。

(2) 量化人力资源的客观需要推动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知识经济打破了工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之上。人力资源是知识的载体, 知识的形成、传播以及在经营活动中的应用要通过人力资源具体实现。一旦拥有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就可以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实现企业财富的快速增长。

人力资源的量化具体表现在对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损耗、投资效率和风险的描述、分析。只有正确计量人力资源的投资、损耗和潜在价值, 才能客观计算企业人力资源投资与节约人工成本的比值, 合理分析企业人力资源投资效率和风险, 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3) 企业流程再造和管理信息化推动了会计管理一体化。企业流程再造是通过对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将企业由以职能为中心的传统形态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形态, 实现企业经营方式和企业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改变了原来分散的、独立的研发、采购、制造、销售过程。首先, 流程再造会引起组织结构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设计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原来按照分工原则设立的层级组织结构会因为流程的改变而改变。其次, 流程再造引发了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 要求员工具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

(4) 经济全球化推动会计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在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化资本市场形成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这些因素都从不同的侧面推动了会计国际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 跨国公司日益增多。而企业实施跨国经营, 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有关政策特别是会计政策。本国母公司要加强与国外各子公司间的经济联系和实施国际经营, 就必须了解公司整体及其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 这都要求会计处理具有一致性。此外, 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等为维护自身利益, 也要求跨国公司按统一的标准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使得证券监管面临更多的问题, 特别是会计报告问题。因为各国使用的会计标准不同, 如果不调整各国的差异, 在国际资本市场中, 很有可能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 而如果经常性地调整各国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异, 又会大大地增加交易成本, 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二、会计变革中的矛盾

会计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出现的不仅仅是推动会计向前发展的正向动力, 而且还有阻碍会计变革的反向引力。会计变革动力和反向引力纵横交织, 构成了会计创新的各种矛盾。只有解决好这些矛盾, 才能促进会计变革的顺利发展。

1. 会计信息实时性与真实性的矛盾。

在日益加快的社会节奏中, 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需要会计系统提供实时的会计信息, 需要实时会计;但是实现实时会计的关键障碍不是数据处理技术, 而是实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能否得到保证, 换而言之, 实时会计能够生存并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信。可见, 将实时会计的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必要条件是能够建立相应的会计信息保障机制。

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现状来看, 虚假信息披露现象本身就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 发展实时会计信息机制, 就会使虚假信息披露的问题更趋复杂化。所以, 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方面分析, 发展实时会计至少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原始凭证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机制, 实时会计需要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与会计处理过程同步, 这意味着“办公无纸化”, 而会计记录以纸介质的原始凭证为基础。这样实时会计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电子文档能否作为原始凭证。对此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应的法规, 但仍需要更为具体会计法规作为依据。

(2) 注册会计师鉴证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另一重要机制, 但要求企业实时披露的所有会计信息全部接受鉴证是不现实的。换而言之, 若不能对现行的会计信息鉴证机制进行扩展、完善, 没有实时披露信息与接受鉴证信息的关联机制, 则实时披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难以保证。

2. 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与会计信息的保密性的矛盾。

会计信息系统由封闭转换为开放是一种发展趋向。这种开放性, 不仅是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直接采集大量数据, 而且还要将这些会计信息最大限度地开放和公开, 以便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可以根据授权通过网络直接获取相应的信息。

3. 会计创新与继承的矛盾。

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不断推动着会计的发展和创新。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 我国的会计专家学者也通过不懈的努力, 提出了许多新的会计理论, 如围绕阎达五提出的价值链会计展开的研究, 围绕互联网技术应用展开的网络会计研究, 以及于玉林提出的会计“三论”, 徐国君提出等“三维会计”等。这些新理论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探讨了会计发展趋势和前景, 开启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然而, 会计的发展和创新难以通过突变式的革命方式实现, 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解决好创新与继承的矛盾, 才可能推动会计创新的顺利实现。会计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环境的继承性。会计环境是会计主体、会计理论、会计方法所赖以存在的条件, 并决定着会计思想的演变、会计组织的建立、会计法制的制定、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其中, 对会计产生影响的主要的环境因素有:政治环境因素、法律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科技环境因素和管理环境因素。我们在会计创新时不仅要关注这些因素变化的一面, 更不能忽视其稳定、集成的一面。

(2) 会计理论的继承性。会计理论体系的起点或出发点包括:会计主体、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本质、会计对象、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环境。影响会计理论体系购建的诸多因素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 这些要素含义在当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展。另一方面, 这些因素原有的含义在扩展中得到了继承和包含, 而并非完全消失。

(3) 会计方法的继承性。当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由手工转向计算机处理后, 会计方法已经出现明显的变化, 而未来的变化将会更为突出。但我们不应以此否定会计方法的继承性, 而对原有的会计方法全盘否定。如会计账簿是会计科目设置延伸和实现方式, 在手工会计中它存在的意义有:一是分类提供会计信息;二是通过存储会计信息均衡账簿处理和信息汇总工作, 化解手工会计工作效率低下的矛盾。在当前电算化环境下, 账簿作为存储信息方法意义正在淡化, 随着会计档案管理法规的变革必将最终消失;然而, 只要我们需要“分类管理”, 账簿作为分类提供信息的一种形式必然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于富生, 张敏.论价值链会计管理框架.会计研究, 2005;11

[2].杨周南.价值链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变革.会计研究, 2005;11

[3].白秀英, 赵丽芳.计环境对会计发展变化的影响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5

[4].于玉林.现代会计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篇4:央行突然降息的逻辑和政策寓意

此前,高层不断强调的政策方向是不会大幅度放水,并且不断地通过一些所谓的金融创新工具弥补流动性的不足。很多分析师据此认为,像降息降准这种极端的政策工具轻易不会使用。然而,正因为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猜测官员的态度而不是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因而对于经济本身流动性紧张的实际情况置若罔闻。

此次降息尽管会引发各界关于货币再次放水的担忧,但立足于国内外环境和现实,该决定其实不难理解:在美国退出量宽政策对全球流动性产生重大影响,以及国内经济持续下行,流动性紧张导致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极其突出的情况下,降息降准是最正常不过的政策逻辑。

事实上,从去年5月至今,我多次撰文提醒美国量宽政策退出对全球流动性和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美联储退出QE不仅意味着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结束,更意味着近20年来,全球货币放水、流动性泛滥、廉价货币盛宴的时代将宣告结束。美国QE退出,必将引发两个结果:一是美元走强;二是美元“回家”:资金将从新兴市场流出,回到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将立即从资本流入地区变为流出地区。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冲击是巨大的。中国9月份外汇储备突然罕见地减少1000亿美金,外汇存款减少了188亿美元,尽管有很多解释,但毫无疑问,资本在悄然流出中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

基于此,我一直呼吁,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及时应对,将QE彻底退出后对中国流动性的影响纳入货币政策重大考量因素,提前调整货币政策,降准降息,避免明年美联储加息后,流动性的更加紧张将中国拖入新的危机。然而,由于过去货币宽松导致的房地产泡沫的殷鉴不远,货币当局迟迟不敢启动常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应对流动性短缺。

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持续下滑,很多指标现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差纪录。这是金融危机演化的自身逻辑、美国货币政策冲击波以及中国前期政策负面效应的综合效应。在经济下行的周期下,流动性短缺成了中国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从实际情况看,今年流动性紧张远甚于去年,去年只是周期性的钱荒,而今年是常态性持续性的钱荒。企业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行业融资难度空前加大,多位权威人士指出,中国企业融资成本远高于欧美。工信部前部长李毅中不久前提出,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财务成本前三个季度上涨了14%以上,这意味着企业融资成本空前暴增。在流动性加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正在陷入通缩的方向:M2的增速低于年初目标,CPI回到“1”时代,而PPI连续32个月处于负的区间。

在通胀无忧、经济下行,各个行业面临流动性短缺的情况下,下调畸高的存款准备金和降息无疑是货币政策最正确的选择。然而,中国的货币政策的逻辑远没有如此简单,货币政策承载了很多不该承载的因素。在M2的总量高居全球首位、房价仍然很高、房地产泡沫风险很大的情况下,一旦下调存款准备金和降息,立即会被指责为救房地产。特别是,很多人总是拿120万亿的M2说事,但对中国为什么产生120万亿的M2又不明就里,只是想当然的认为,既然有120万亿的M2,流动性总量肯定不缺。事实上,120万亿的M2一部分和国际资本的流入有关,一部分沉淀在产能过剩行业和房地产领域,而真正缺钱的行业很难获得资金。120万亿的M2不等于流动性充裕,特别是在金融改革滞后的情况下,中国最大的尴尬就是守着大河渴死一村人的现状。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只考虑流动性本身是否短缺,既不应被利益集团绑架,更不应被鼓噪的民意绑架。如果货币政策夹在民意和高房价之间,却罔顾企业的资金需求,这是极其不理性的。

本次降息虽然有点晚,但亡羊仍然可以补牢,特别是,本次降息采用不对称降息,贷款利率的下降高于存款利率,在解决企业融资难的同时,也避免居民财富缩水,值得称道。降准降息是基于中国经济的现实,不应被理解为货币放水。

当然,在降息的同时,我们必须提醒:中国的货币政策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货币政策既要避免出现过去无原则无底线的刺激主义,也不能罔顾流动性紧张的现实而在货币政策上无所作为。但同时,特别要警惕把货币政策当成刺激经济增长的利器,再次陷入盲目宽松的误区。历史证明,过度的放水对于中国经济无异于饮鸩止渴,百害而无一利。

篇5: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寓意

这个节目是根据当时小学三年级的课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排演的。讲了一个老太婆在有恩于金鱼后,不停地向金鱼提要求,在得到满足后,又向金鱼提出更大的要求。老太婆通过这种简单的,不劳而获的方式,从最初的清苦生活,渐渐达到衣食无忧,又达到福贵,但她总是不满足现状,无休止地追求更高的享受。这让金鱼非常生气,为了惩罚这种贪婪恶习,金鱼又让老太婆回到了最初的清苦,过着和以前一样的穷日子。

这个故事,现在想来,有很多寓意。

首先我们应该向金鱼学习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拿着薪水,就不能动小脑筋去想偷安偷闲的事,而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把能力发挥到最好,一定要奋力地工作,对得起这个岗位。其次,依靠勤劳追求美好的生活,从而获得的一切才是踏踏实实的东西。而那些不劳而获的所得,终究没有根基,没有保障。最重要的是,不能做一个贪心的人,要懂得知足常乐。人的贪心就像鸡蛋的裂缝。小孩子因为贪吃贪玩,就被不法份子骗走了。成年人偶尔少量买些体育彩票,本来也是件正常的事,但有的人成天抱着靠买彩票中大奖发家暴富的“信念”去买彩票,结果没有好下场。

篇6:叶公好龙的故事和寓意

叶公看到后,吓得面无血色,魂不附体,抱头就跑。原来他并不是真正喜欢龙。他爱的是假龙,怕的是真龙。这个成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一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它,甚至是畏惧它。

叶公好龙的.寓意: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篇7:守株待兔的故事和寓意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他每天早起晚归,非常辛苦。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一不小心,野兔撞到了树桩上,死了。农夫捡起了野兔,回家和妻子美美吃了一顿。从此以后,农夫不想干活了。他专门坐在田地里等兔子撞树桩。可是他等啊等啊,却再也没等到。最后,农夫的庄稼都荒废了。

守株待兔的寓意:

篇8:高校师生矛盾冲突的原因和对策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的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尊重教师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国家也不断出台了多项政策强调教师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石作用, 旨在让尊师重教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教师这一相对稳定的职业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 但同时, 学生殴打教师甚至致死事件频频发生:2008年, 齐鲁音乐学院北京基地的一名学生殴打班主任。2011年, 广东某工业大学老师因出题太难被学生殴打致死。类似这样的师生冲突事件还很多, 显然和国家政策的意愿相悖, 那么为何师生之间会出现这样离谱的事件, 又该如何预防和避免呢?

本文从教学和管理关系、社会关系角度详细分析了师生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一、师生关系的涵义和重要性

师生关系是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可以说, 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才能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另外, 师生关系也属于一种社会人际关系, 任何两个社会人在相处和交往过程中, 只要他们在个人价值观、生活目标和个人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便会产生冲突, 由此看来, 师生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是不可比避免的, 是必然会出现的, 当冲突比较激烈时就极易出现较为严重的伤害他人人身生命安全的行为。

二、师生间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

1. 由教学和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引起。

师生关系的形成最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 这是双方扮演的不同角色, 而人们对承担角色的主体总有一定的角色期望, 符合角色期望的行为会受到许可和赞许, 不符合的就会受到批评和指责。[1]在课堂上, 学生希望教师知识渊博, 能运用他们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解高深的专业知识, 能自如地驾驭课堂。但现实生活中存在部分大学教师生搬硬套、脱离实际的现象, 这样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教师形象尽失。而教师则期望学生扮演一个认真学习课堂教学内容的青年, 但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大学是严进宽出的, 因此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明显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 上课时不认真听讲, 看小说、玩手机, 严重的甚至旷课, 对于这样的现象, 教师必然会采取干预措施, 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大学校园中的师生关系还有可能形成于承担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经过调查发现, 多数大学都采取由专业青年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的做法。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 青年教师在年龄上更接近大学生, 可以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但我们应该注意到青年教师在大学校园中承受的压力很大, 有研究表明高校教师中教授的幸福指数高于其他职称, 有住房的高校教师幸福指数高于无住房者, 41~50岁幸福指数水平最高, [2]而青年教师显然不在此范畴, 他们大多为了职称, 为了继续深造, 为了个人家庭而努力忙碌。因此在管理班级时也只是做到上传下达, 调查中还发现, 大多数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都持着“不要在我做班主任时出事”的态度, 一旦学生犯错就会狠狠地批评学生, 而教师批评学生导致矛盾是所有师生矛盾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2. 由社会关系引起的。

高校教师和学生在个人价值观上存在冲突。教师与学生不论是在生活阅历还是在年龄上都存在很大差异, 年龄差异又是产生师生冲突的重要因素。双方在个人认识, 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教师更加矜持和稳重, 而大学生则感情用事、容易冲动。当教师发现学生持有与己不同的价值观念时, 往往会给学生打上“坏学生”的烙印, 有的教师还会动用权威企图影响学生, 规范学生的行为, 这样师生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另外, 中国传统教育中宣扬的师道尊严思想和新时代下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相悖, 也容易产生师生冲突。很多教师都认为教师应该有绝对的权威, 一个没有权威的教师是教不出好学生的, 是管理不了学生的, 殊不知过度地张扬所谓的教师权威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师生冲突事件中有极大部分案例都是因教师利用权威过度惩罚学生引起的。

三、对策

1. 加强辅导员班子建设, 实行专业教师导师制。

学校应该多配备辅导员, 并且要配备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辅导员, 由他们承担对学生的专业心理疏导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任务重且繁杂, 大多与学生的日常课余活动、宿舍卫生等相关, 由专业辅导员担任班主任的优势在于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 积极了解学生的家庭、心理情况, 在课余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于那些问题学生更要引起高度重视, 他们是师生矛盾冲突事件发生的主要行为者, 对于这类学生, 需要学校、家长的共同引领, 给予他们更多改正错误和展示自身优点的机会和条件。高校中有大批学生都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 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不强, 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迷茫, 因此导致上课不积极, 迟到、旷课, 课余时间在宿舍玩游戏的更是大有人在, 此时就要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 具体实施时可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教师担任导师, 一名教师带领5至6名学生, 负责他们的专业导向, 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工作, 明确告诉学生怎么学, 学什么, 加强专业教育, 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2. 广泛开展自省工作。

当师生产生冲突矛盾时, 双方都会在自我防御性归因的驱使下[3]从对方身上找问题, 其实, 教师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如自己的课堂授课水平、教育方法, 对待学生的态度等, 学生也应该反思自己对待学习和对待教师的态度。

3. 营造平等民主氛围。

教师应该客观地对待自己的社会角色, 合理运用教师权威, 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当众指责学生, 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课堂授课之余多跟学生进行情感沟通, 做学生的朋友。即使在学生犯错误时也要学会换位思考,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采取恰当合适的惩罚方式。

4. 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般情况下, 高校在进行教师招聘时, 往往更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等方面考查甚少。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俞国良教授在其新著《现代教师心理健康》中, 独创性地提出从教师生涯发展角度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为现代教师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应对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俞国良教授的一项研究发现一般人群心理不健康的检出率为20%左右, 而教师群体则在30%以上, 70%左右的教师处于精神“亚健康状态”。而且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检出率呈递增态势, 这样心理素质的教师一旦遇到学生的表现达不到预定目标就会产生应激反应, 严重时甚至出现语言暴力或侵害学生身体的行为, 这部分教师十分需要帮助和关心, 并定期进行心理辅导。

摘要: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是教育的理想化境界, 但是高校师生矛盾冲突事件频繁发生, 本文从教学管理关系和社会关系两方面深度剖析了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原因, 并提出了四条预防措施。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社会关系,心理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王蓓, 苗元江, 黄海蓉, 等.高校教师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1, (3) .

篇9:玉雕工艺和图案寓意

关键词:玉雕 工艺 图案

玉石本身的物理特征和山水意境融合的天衣无缝,纯熟的分色工艺把玉石每一层的颜色、质地运用的恰到好处,不得不让人佩服他们的想象力……

中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国人对玉的偏爱也是众所周知的。我国自古就崇尚儒家文化,温文尔雅,含蓄内敛。玉,是最能代表这一品质的东西了。玉雕是中国独有的技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朝代,玉雕有着不同的造型与特色。广受中国人尊重珍爱。自文明之始,直到今日,无论中国文化经历过怎样的变迁,崇玉与爱玉的民族情怀,仍是根深蒂固,玉雕艺术也历代相传。东方文明的智慧在玉器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它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最富魅力的一种,值得我们珍爱。

一、玉雕的工艺

优秀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大块的优质玉料,要做到量料取材真是需要下一番苦心。学过的量料技巧,大概有因料施艺,剜脏去绺,化瑕为瑜,废料巧用,俏色巧用等。

因料施艺是玉雕中首要的工艺。玉雕为工艺创作,无定形。玉雕需想象,并注于玉石之上,无涂改性。每部作品均需从料性、颜色、形状等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尤其在人物、花鸟、花卉、动物创作中更是因料设计,独辟蹊径。玉雕工艺悠久,其因料施艺之工艺日臻合理。历史上只以小件为主,制品单一,数量有限。随着工艺的进步,技艺的提高,因料施艺的技能越来越高,作品更丰富多彩。其玉雕形状、作品大小、色彩合理利用等均为因料施艺而获得最佳的效果。

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玉体或再次或多次显露杂质,或黑色或白点或米粒状杂质等,尤其是在正面的主要部位,这是设计人员最难处理的问题,均要尽力处理掉或“遮住”。玉制作品很多因剜脏而改变作品的原定结构,既去掉脏斑又使其结构造型趋于合理,煞费玉雕者之苦心。去绺。绺即玉中之自然裂纹,没有一定形状、方向和规律。绺的成因受自然力冲击、受冷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绺的种类有断裂纹、破碎纹、龟背纹、炸心纹、炸惊纹等。玉的加工在选料和雕琢中首先要注重纹绺的处理,或顺绺锯玉或躲绺。去绺后根据料形进行设计,设计和做工者苦思冥想使其去绺改形,受到意外之效。

玉雕作品无定型,剜脏去绺,虽去不利,却有“因祸得福”另有创意之效。也给作者足够的创意空间,也叫“随形就势”;化瑕为瑜,瑕本为玉中之忌,然玉中难求晶莹剔透之碧玉,尤其在开采百年后,珍惜玉石资源、充分利用玉料,早已被玉雕专家们注意,形成“化瑕为瑜”的雕琢工艺特点。化瑕为瑜所创作的作品不但不影响作品,更使作品形象生动,增加逼真之感,达到普通玉料所达不到的效果;废料巧用,废料巧用其目的为珍惜玉料资源,降低作品成本,创造出与成品料同等价值或高出成品玉料價值的玉雕工艺品,尤其在充分利用不可再生的玉资源,“废料巧用”更是难能可贵;俏色巧用为玉雕琢工艺的一大特点,为玉雕界普遍应用。玉色以绿色为主,兼备黄、黑、红、白等色。有湖水绿、苹果绿、草绿及绿白等色。有的玉为杂色玉,红、黄、墨、绿诸色聚于一体,色彩斑斓,河磨玉玉色为墨绿,外包褐黄色之玉皮。玉料丰富的颜色和玉质为制作中巧用俏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亦使玉制品精美、形象、生动逼真,给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感觉。玉石的质量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人给玉石第二次生命,他仍旧是价值很高的石头而已,这就凸显了玉雕的重要性,而且好的玉雕师不但可以使玉石更加夺目还可以将美玉的料发挥到极致,不会浪费。

二、玉雕中图案的寓意

玉雕让人感兴趣的另一方面就是玉雕图案的文化内涵,充满了文化底蕴,让人琢磨,那种种的说法,更加强了美玉精神方面的价值,在玉石的雕刻上的寓意,很难全面的阐述。因为一种图案,二种图案的组合,二种以上图案的组合,都表达或增添了不同或更多的吉祥含义,凡玉都是能给人带来希望、平安和寄托,玉是吉祥如意的一种瑞物,玉代表着正气和灵性。又可驱魔辟邪,平安护体,有益健康,多福多运!精雕千年灵芝,寓意万事如意,福运连连,永享禄位,福寿无边。

像喜鹊、蜘蛛表示喜事。而枣、和栗子寓意早生贵子,豆角,“福豆”辣椒,寓意红红火火。佛手,也会讲解成“掌上明珠”翡翠,马、猴,“马上封侯”。“福寿”,雕佛手。雕蝙蝠,福寿桃,寿。“福禄寿”,雕葫芦,福禄,柿子、喜鹊:寓意喜事连连。螃蟹:寓意富甲天下。白菜:玉器雕刻中最多见的白菜,他寓意为“百财”,多多发财的意思。路路通:由翡翠单粒圆珠或长圆珠构成,再配上简单丝绳或金链,因为戴在手上或脖子上时,它可以来回转动,又称财源滚滚,也有的珠子通常会雕刻上铜钱图案,做生意的人一般很喜欢这种,因为它的寓意非常的好;像我们喜欢的平安扣,平安扣的形状很像古时铜钱的形状,据说古铜钱可避邪保平安,可是佩戴铜钱不是很美观,所以在玉器中就出现了平安扣,既美观而且寓意又好。四季平安扣:由单个四季豆荚构成,通常豆荚边上会有蝙蝠出现,平安豆的由来,古时寺庙的和尚通常把这种豆荚作为主菜,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四季豆荚称做四季平安豆。暗八宝:分别是铁拐李的葫芦、吕洞宾的宝剑、汉钟离的扇子、张果老的鱼鼓、何仙姑的笊篱、兰采和的阴阳板、韩湘子的花篮和曹国舅的横笛,据说可以避邪气、呈吉祥。松、竹、梅:“节节高”雕翠竹。“岁寒三友”雕松、竹、梅。雕有竹节还寓意步步高升,学业有成。

玉件上雕刻着某种情景事物的巧妙组合,使得意象空间更为宽广丰富,这些雅俗共赏的奇趣创作,单品玉件上,雕刻成复合图样,葫芦、玉米、石榴、葡萄,因为它们内含多粒的形象,被取寓意为“多子多福”,“子孙万代”雕葫芦、花叶、蔓枝,取葫芦内多籽,蔓与万谐音之意,还有许许多多的寓意和文化内涵,就是说上几天也不能够完全的概括玉雕图案所代表寓意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张时光.玉雕与吉祥图案[J].珠宝科技,1998(04)

篇10:四字成语故事和寓意

汉昭帝执政的时候,燕王刘旦造反,霍光带兵把他诛杀了。在这次平乱中,被牵连的人有很多,因此朝里许多人都很害怕霍光。汉昭帝死后,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后来因为刘贺荒淫无道,胡作非为,就把他废了,并且将给刘贺出主意的二百多人全部杀害了,接着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号称宣帝。汉宣帝知道霍光势力庞大,自己的生死存亡完全取决于他,因此心里非常惧怕。

举行即位仪式的那一天,在汉宣帝乘车前往高庙向祖宗牌位拜祭的路上,霍光牵着马,跟在他身边护驾。因为霍光的神情十分威严,汉宣帝感到非常恐惧和不安,就好像是芒刺扎在脊背上一样难以忍受。后来,只好由另一位大将军代替霍光,才勉强行完了大礼。

篇11:成语寓言故事和寓意

古时候,楚国有一个人,在他坐船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身 上挂的一把宝剑掉进江里去了。那个人不慌不忙地从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宝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嘴里自言自语嘱咐自己: “别忘记了,我的宝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同船人见他不着急的样子都很纳闷,就问他:“为什么不赶快下水捞宝剑?你在船舷上刻个记号有什么用呀?”

“着什么急,我的宝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 我就要从这个刻有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宝剑找回来。”

过了一会儿,船到了目的地,停下来靠了码头,这个人便从船上刻的记号处,跳下水去捞宝剑,可是,摸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

同船人看到他这样寻找宝剑都感到很可笑,有一个人说:“宝剑掉江里以后,船还是在行走的,而宝剑沉在水底下是不会跟着走的。 事实上,现在船离开丢剑的地方已经很远了,再按船舷上刻记号处去找 它怎么能找到呢?”

大家都议论说:“这个人连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也不懂得呢。”

篇12:自相矛盾的故事和寓意

在车站旁立了一个标示牌,上面写着几个大字“母子上车处”,可那下面站着的是几位身形威猛的大汉,他们都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悠然自得地站在那儿。而一旁,一对母子静静地站在寒风中无奈的看着这群“文盲”。

可他们真的是文盲吗?不,明显是一群“假文盲,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无耻地夺走了母子原本应有的权利!难道他们也是母亲?难道他们都带着一个个“空气孩子”?还是说,那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肚子里装的是一个个生命?都不是!他们有什么资格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呢?

在生活中,这样的假文盲何尝不是无处不在呢!公交车上的“老、弱、病、残、孕” 座位被一群无礼青年占坐;马路中间的花坛被横 穿马路的人破坏;公园里的公共设施被一些无聊的人毁坏……而这几处地点的旁边都标有“请不要践踏”、“请不要随意破坏”等许多类似的标示牌,为什么这些人就是看不见呢?

其实这些“假文盲”并不是真的看不见,而是他们丧失了人与生俱来的公德心,从而变成了一个个支持“利己主义”的人。如果人人都成为这样的人,那这个世界会变得多么冷漠啊!

篇13: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社会矛盾

一、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 在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背后, 社会矛盾发生也呈上升趋势, 并且呈现新的特点。不仅群体性事件增多, 而且纠纷与冲突的范围扩大, 带有多元性特点。社会矛盾表现形式五花八门, 纷繁复杂, 矛盾覆盖领域广泛, 涉及人数众多。其中突出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利益矛盾突出

据统计, 当前由利益矛盾引起的社会矛盾已占到社会矛盾纠纷总数的70%~80%, 成为中国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处理不当, 就有激化的可能。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尽管现今中国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还有不相适应的方面。社会结构调整滞后经济建设;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比例失衡;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尚未改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同时, 受市场作用的驱使, 利益成为生产、生活的主要驱动力, 人们更重视和追求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实际利益, 功利主义价值取向逐渐凸显, 从而使得利益冲突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再次, 目前中国的社会阶层构成中, 人们已经分别被纳入不同的利益群体, 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失衡和潜在的利益冲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安定。

(二) 突发性群体事件增加

新时期, 在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下, 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 这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变革过程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 也是一种极端表现。例如拖欠农民工工资、征地拆迁安置、下岗失业、土地承包、购房压力、城市管理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这些涉及到相当一部分人利益的群体性事件存在着这样特点:数量多, 规模不断扩大, 涉及面广;参与事件的主体成分越来越多元化;行为方式日趋于激烈;组织化倾向提高, 目的明确, 行动统一。

(三) 矛盾对抗性增强, 处理难度加大

一般说来, 人民内部的矛盾, 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 是非对抗性的, 但是新的生产关系的调整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 使得人民内部经济差距急剧扩大, 主观的矛盾主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 当利益发生冲突而又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处理时, 容易使非对抗性矛盾向对抗性的方向转化。当前出现的对抗性矛盾, 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 有的是缺乏政策引导。也有相当一部分对抗性事件, 往往是一些人的过激行为或违法行为, 主要表现在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他们的不合法方式交织在一起, 经济利益的诉求和维护民主权利的要求交织在一起, 多数人的合理诉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 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插手利用交织在一起, 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暴利行为出现。此外, 还有极个别的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捣乱破坏活动, 这些都增加了处理问题的难度。

(四) 干群关系紧张

在国家政治生活中,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 而且担负着动员、组织和领导人们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 必须承认, 近些年来干群关系受到了较大的损害。某些掌权者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知法犯法, 更有极少数干部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腐化堕落, 直接侵害群众利益;还有的干部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以及人治观念等比较严重。这些都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

应该说, 新时期的社会矛盾虽然表现复杂多样, 但发生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转轨带来的经济环境、思想文化及社会心理的变化和冲突;二是市场机制不成熟, 法制不完善;三是多元化利益冲突因制度未有效确立而产生的混乱和无序;四是基层组织应对矛盾化解的经验和能力不足。

二、正确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的途径

“一切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的任务在于尽可能正确地反映它和解决它。”解决新时期社会矛盾, 主要从制度方面入手, 建立健全预防和处理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其中, 建立利益诉求机制, 畅通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是重中之重。同时, 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化解新时期的社会矛盾,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和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也唯有如此, 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 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 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 是人作为需求主体对需求对象的直接依赖关系, 以及人对物及其衍生物的直接依赖关系。社会关系归根结底是利益关系。

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 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建设, 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归根结底, 解决人民的利益问题, 还是要落实到利益诉求机制的确立。在现行制度框架内, 应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制度安排保障人民不同利益的有序和有效表达, 使相关利益主体广泛、平等地参与政府决策。

(二)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稳定民心

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安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它的作用之大不言而喻。建立健全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迫在眉睫。要以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社会基本保障机制, 同时要更加重视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整, 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和利益分配机制, 缩小贫富差距,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继续推进扶贫开发, 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 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 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三) 坚持走群众路线, 化解基层矛盾

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期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要针对矛盾的具体实际, 把群众工作做细、做实、做深, 充分发挥司法、信访部门、基层党组织以及群众团体、人民调节等各种组织的积极作用, 同时政府要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工作, 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牢记富一地百姓、保一方平安的基本政治责任, 搞好社会管理创新, 建立完善的建立矛盾纠纷管理机制、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和矛盾纠纷办理机制。

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绝大部分社会矛盾特别是群体性事件都是由基层矛盾演变、激化而成的。因此, 成功化解社会矛盾, 基层组织是关键。为此, 基层组织要提高思想认识, 强化领导责任。健全组织体系, 巩固组织基础。建立长效机制, 善于引导人民群众以合理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 对重大矛盾隐患要尽可能地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中, 力求避免伤害社会公众和破坏社会秩序事件的发生。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四) 加强党的建设,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 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保证。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是否能解决好, 是最能直接考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方法。但是当前社会上官商勾结、钱权交易、买官卖官等行为屡屡出现在党内干部身上, 人民群众对党一贯进行的廉政建设的效果不得不产生质疑。因此, 必须加大严惩腐败的力度, 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防止既得利益集团和特权阶层的产生。加强廉政法制建设, 切实建立以制度规范行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 确保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增强党性修养。从根本上改变一些丑陋行为, 改进工作方法, 关心群众生活。始终以“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思想, 为群众排忧解难, 多办实事, 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765-758.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327.

[3]孙关宏.关于化解社会矛盾与实现社会和谐的思考[J].探索, 2009, (6) :60-63.

[4]刘中起.快速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矛盾化解新机制探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28-36.

[5]张云飞.社会建设必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0, (6) :23-24.

篇14:自相矛盾的故事和寓意

出现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教师自身没有理解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科学内涵及二者的关系。我曾经在一次教学观摩中,听到一位老师这样告诉学生:“复杂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就使学生更难把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区别开来。

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巧妙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我们首先必须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概念人手,搞清楚什么是“复杂事物”、什么是“一个矛盾”。

教材对主次矛盾是这样解释的:在一个复杂事物中,存在多个矛盾,而每一矛盾在这个矛盾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有一个矛盾居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它的存在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方向,我们把这一矛盾称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能决定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方向,我们把这些矛盾称为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问题是研究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这一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我们把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而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称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它只是影响事物的性质。

在这里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复杂事物”、什么是“一个矛盾”。一般来说复杂事物是相对于简单事物来说的。那么,这是不是说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而简单事物只存在一个矛盾呢?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科学的。首先,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条件,任何事物内部、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而联系的内容就是矛盾。这就是说再简单的事物都必须与其他事物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才能存在。其次,由于事物层次的无限性,可知事物内部不可能只存在一种对立统一关系。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复杂事物”和“一个矛盾”呢?我们必须用辩证法的思想来分析,即相对地看问题。多个矛盾相对于“一个矛盾”来说是复杂事物,而“一个矛盾”是我们把某一事物看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包含着即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例如,我们说过去一年我校各项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体现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这就是说,我们把学校工作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一个矛盾,把取得成绩看成一个方面,把存在问题看成另一个方面。显然,学校这个矛盾体包含许多矛盾,只是我们仅仅从研究学校发展得失的角度,把它看成一个整体来全面地认识它。而当我们说学校的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环节,同时搞好宿舍管理、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等工作时,这一观点体现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的哲学道理。这就是说,我们在研究如何搞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时,就把学校教育教学的诸多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看成是复杂的矛盾群体。由此可见,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中的“复杂事物”和“一个矛盾”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因实践的需要而确定的特殊研究对象或角度的问题。也就是说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我们选择的不同的研究角度。

第二,正确理解、巧妙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还须明白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研究的目的不同,或者说两者使用的领域不同、方法论意义不同。“主次矛盾”一般用于解决问题,属于改造世界领域;“矛盾的主次方面”一般用于分析、判断、评价问题,属于认识世界领域。

研究主次矛盾问题,是为了在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矛盾关系时,做到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又不忽视次要矛盾:既要防止主次不分,又要防止“单打一”。

例1: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搞好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

这就是说现代化建设,有许多工作要做,既有许多矛盾要解决,而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就是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它能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次要矛盾的解决创造条件。

例2: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三农”问题为重中之重,始终牢牢把握。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关系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它能为其他次要矛盾的解决奠定坚实的基础,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国家的长治久安。

再如前面提到的学校的各项工作,必须围绕教学这个中心环节展开,同时兼顾德育、体育等工作。

以上的事例都是运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如果遇到要解决问题,一般就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分清主次矛盾,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研究矛盾的主次方面,是为了在认识问题时,分清主要方面,善于识大体,顾大局,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使事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一般用于判断、分析、评价问题。

例3:当前绝大多数共产党员是清正廉洁的,但是也有极少数腐化堕落分子,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坚持反腐倡廉,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这是对党风的分析、评价,“绝大多数共产党员是清正廉洁的”,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党风的性质;“极少数腐化堕落分子”是支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它影响党风的性质,因此必须坚持反腐倡廉。

例4:我国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决定我国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这是对我国经济制度性质的判断。

例5:我国大陆(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留原有资本主义制度。

这是对我国社会制度性质的判断。

例6:当前绝大多数台湾同胞是愿意回到祖国怀抱的,但也有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图谋分裂祖国。

这是对台湾形势的分析、判断。

例7:张军同学是一个性格豪爽、心直口快、热情助人的好同学,虽然他学习成绩不很优秀。

这是对人物的分析、评价。

例3到例7是教学中运用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来分析、判断、评价问题的常用案例。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第三,正确理解、巧妙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还要学生掌握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用于“解决问题”时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用于“分析、判断、评价问题”时,它们使用的不同的关键词。

一般来说,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用于“解决问题”时,常使用“重点”、“关键”、“中心”、“重中之重”、“首要”、“最重要”、“突破口”等关键词。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用于“分析、判断、评价问题”时,多使用“主流”、“支流”、“主体”、“绝大多数”、“极少数”、“实质”、“性质”、“优势”等关键词。

上一篇:地产杂志介绍下一篇:任务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