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课活动中感悟

2022-07-28

第一篇:在磨课活动中感悟

在磨课中感悟

在磨课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可见,用心磨课的重要性。但是,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越来越多的教师也为了这个“完美”,使公开课变成“无懈可击”的表演。然而真正的好课的确需要“精雕细刻”、“千锤百炼”,期望教师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真正地“磨”出一堂又一堂好课。此次参与磨课,我感触良深,收获颇多。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磨课”,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综合体现,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当然,这次活动的成功离不开集体磨课,而这次集体磨课的形式也较为特别,由于一个研修组的成员不在同一学校,我们不方便集中在一起面对面地交流和讨论,集体磨课只能在网络上进行。首先,由出课的老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放到网上;接着,研修组的各位老师对执教老师原始的教学设计进行第一次集体磨课,参加磨课的每位老师都能认真积极地思考教学设计的缺失,向执教老师提出自己的教学修改建议。再接下来,执教老师根据反馈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第一次修改;然后进行第一次试教,所有参与听课的教师都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并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关注。大家坦诚相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换意见、心得、体会。在讨论交流中大家的见解相互摩擦,思想相互碰撞,一方面挖掘课堂的亮点,另一方面亮出听课教师的观点和招数,促使上课的老师开拓思路,提升教学水平。

就在这近乎苛刻的三次磨课、三次修改教案和两次课堂实践中过程中,虽然我不是执教者,但作为这次活动的参与者,我同样积极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并吸收执教老师的教学经验,内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经历了凤凰涅槃的升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我深刻地体会到网络研修的无穷力量魅力。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运用所学理论,在小学英语课堂实现先学后教,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也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目标。况且,我们现在还是在尝试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后面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我坚信——只要付出与坚持,成功就会离我们更近!

第二篇:在磨课中成长

在磨课中成长 在合作中进步

“好课”不仅是每个老师的追求,更是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积极落实磨课活动,努力提高“大综合”学科教师业务水平,我教研组积极开展以“磨课”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一个学期下来,两次磨课活动使我们感觉收获颇丰,甚至有些收获是在预料之外的。现将我们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立足学科实际,制定磨课计划。

我们教研组共28名教师,目前包括了语数之外的所有七个小学学科。开展之初,我充分考虑了各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别,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从磨课目标、磨课重点、磨课内容、磨课时间、磨课形式、磨课的听课分工等方面考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磨课计划。

二、磨课的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集思广益,精心备课。

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备课不是一人的行为,而是全组的齐心行动,共同备课。我们的执教老师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先独立构思教案,再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学科组共同讨论敲定教案,制作课件,反复推敲,几经斟酌,深入到每一个细节。

第二阶段:教学设计的交流完善。

交流完善教学设计同样是为上课做准备,目的是集大家的智慧共同感受整个教学流程,教学目标的设置,重点的理解,难点的突破,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问题的预设等,每位教师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交流沟通,达成共识。执教老师按照说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形成磨课第一稿。

第三阶段:上课、听课、评课。

1、上课。教师按照备好的教案进行第一次上课。

2、听课。我们要求教师在进行听课时要有目的性,并且分别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关注,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

3、评课。评课是磨课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艰苦的反复修正的一个过程。在评课时,大家坐到一起,坦诚相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换意见、心得、体会。听课者把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上。各种教法一一亮相,哪些意见更切合执教者自身的素质,哪些看法可能更适应将要施教的学生,这就有了比较的可能、选择的余地。让听课的教师感触颇多,更加注意自己上课时的这些方面,对大家的课堂实践都有很大的帮助。

4、反思。通过坐下来相互之间的交流,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在这节课上及时的发现了问题,无论大小,围绕这个问题我们会找寻出解决的思路与办法。于是,每次磨课后,我们教研组的任课老师都会及时写出教学反思,以便于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及时处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磨课收获

1、 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教师们在一起磨课,人人皆能展示自己的个人教学见解,教师之间看得也就更准,理解也就更为深刻。因此在一起总能找到共同语言,讨论或交流起来气氛尤为热烈。每位教师都得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一到议课这一环节,教师们往往是交流的比较热烈,仿佛是有说不完的话。办公室里、茶余饭后,磨课成了老师们的话题。

2、 促进了教师成长。

磨课让任课教师站上讲台面对学生及听课教师的检阅。如何沉稳、有序、巧妙地把握好课堂,把自己多年的教学成果展示在同行们面前,这无形给了教师压力。然而这又是充分展示自我的好机会,因此,每位教师都精心选课、备课,在磨课的整个过程当中显得认真、仔细、小心、专注。

3、 磨课磨出教师的创新精神。 磨课有个人思考的结果也有教师群体的智慧,如何更符合地方及学生实际,如何在几轮的磨课当中更富新意和创意,使得听课学生、教师不感到乏味。因此,教师们在备课时积极查找各种资料,对课堂教学过程重新整理并渗入自己的创新因素。因此每堂课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第二次磨课,在教师的课堂展示和磨课材料当中处处彰显教师的创新元素。

4、磨课使得研究、培训和教学实践有机整合。

有的课题本身就是磨课过程中发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英语组的老师本学期结合点读笔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磨课教研,磨课和日常教学就紧密地围绕着课题进行。在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同时,有效地开展了课题研究,为科研课题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和宝贵的经验。另外,教师设计的一则教学方案,制作的课件,撰写的教学心得等直接成为教师的研究成果。

四、根据本届磨课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们教研组在接下来的教研活动中应思考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 及时整理分析磨课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比较筛选后,为新一轮磨课作尽可能充分的准备。

2. 加强过程性资料成果的总结,使其成为文本型成果。 3. 研究相关学科的跨学科磨课的具体方案。

4. 尝试进行一些典型现象、方法、言论和课堂教学主题性优秀片段的音像资料制作。

第三篇:在磨课中收获

在磨课中收获在赛课中成长 —— “课内比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恩施市小渡船中学张居武

近年来,追求课堂高效的新课改在全国如火如荼展开,被恩施市教育局确定为高效课堂试验学校的小渡船中学,迅速投入到课改浪潮中,探索出了“学、教、练”高效课堂流程在全校推广。本学期以来,学校积极响应省、州、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号召,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让“学、教、练”模式的高效课堂研究进一步落到实处。我作为“全员赛课”中的一员,经历了自选课例、个人主备、组内磨课、试讲、再磨课、再讲、反思、评课的全过程……我终于体验到了破茧成蝶的惊喜。

课前研讨——十指抱拳力千钧

开学初,学校制定出了各学科组赛课的日程安排表,我参加赛课的时间是9月26日。我担任的是八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根据赛课日程表我积极投入到导学案的设计中去。我紧紧围绕着导学案要充分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指导科学化”的原则开始了个人主备。经过几天思考,经过几番修改,导学案编写出来了。9月12日下午,我们八年级语文组的全体教师针对我主备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的导学案进行了课前研课。同事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给了我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导学目标要具体,叙述要一目了然;导学过程的编写要重学法指导;检测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等等,经过研课使我的导学案的思路更加清晰,活动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组内磨课——反复切磋求成形

9月17日上午,我们组的全体老师齐聚八四班教室,问诊我的第一次试讲(《记承天寺夜游》)。课堂上,我总是担心学生学不会,讲不清,说不准,浪费时间多,放不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导致学生的小组合作也只能是蜻蜓点水,草草收兵。小组展示时,一出现学生吞吞吐吐,思路不清时,我就急于强行介入,一节课下来,教师活动的时间远远超过学生活动的时间。

课后,我们组的老师们再次聚在一起开始了磨课。同事们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有的建议先分任务,然后再开展小组的交流,可节约时间;有的建议将大问题化成小问题,分解难度;有的建议交流一定要充分,全班大展示可有选择性地进行……听了同事们真诚的建议,我的教学思路开阔多了,这为我下一步调整教学方案提供了许多参考的依据。但同时也把我带入了一个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觉得这些建议都特别好,因而全盘吸取、不忍舍弃,以为这样就可以使我的课更完美、更精彩。结果在第二天的试讲中,面对导学预设的一连串问题,“学”这一环节却又占用了过多的时间,眼看剩下的预设内容完不成,我只好又来越俎代庖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再次走了过场,根本无法很好的落实。面对再一次的失败,我开始灰心丧气:这哪里是磨课呀,简直是磨人嘛!

下午,教研组成员再次坐到一起,坦诚相待,出谋划策。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重难点的体现,到教学流程的设计,甚至到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对,同事们各抒已见。在讨论交流中,大家的见解相互摩擦,思想相互碰撞。一致认为,讲台一定要让给学生,黑板一定要腾给学生,话语权一定要还给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要让他们畅所欲言,不要一味追求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记住了多少内容,而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动起来,思维是否活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激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讨论结束后,同事们鼓励我再来试一次,并反复叮嘱一定要严格遵循“学、教、练”的流程。

有了这三次磨课,我终于对语文课堂中的“学、教、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最后,我在整合同事们的意见后,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形成了我最后确定的导学流程,就是将原来那个比较细化、复杂的导学案大胆的简化成了三大版块:有味地朗读——有味的分析——有味的欣赏。

全校展示——蚕蛹破茧终化蝶

9月26日,我开始在八五班面向全校上展示课。上课后,第一组八位同学对作者苏轼和当时的写作背景互相补充,说的说,写的写,配合得非常默契,只花了短短的三分钟时间;第二组同学采用了小组齐读、个别读、重点句子领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每读完一段,还安排了评价环节,针对同学们不同的见解,小组解释得头头是道;第三组到第五组的展示汇报,通过 “对学”和“群学”,对所涉及的问题基本能融会贯通,所以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展示起来也显得有理有据,让大家心服口服。最后轮到了第六组和第

七、八组同学针对文中关键字词进行赏析时,大家各抒已见。一节课下来,讲台成

了他们的地盘,黑板成了他们的舞台,我在教室一角静静地倾听,仔细的观察,在他们展示的精彩处给予真诚的鼓励,在他们迷惑处给他们适时、恰当地点拨……

课后,参与听课的教师对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兴趣,多维的互动,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悬着的心落地了,心中有了丝丝的惬意。

我知道,这份成功中有我个人的付出,更有同事们的帮助,不论怎样,这都是一种幸福。这种经历了“磨”的阵痛后的幸福,就像蚕蛹化蝶一样的美丽。通过参与这次活动,让我充分认识到“课内比教学”,比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教学能力,更是教研组团队的智慧,它还是我们全体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第四篇:在磨课中收获专题

在磨课中收获,在磨课中成长

如果在你的教学中已经经历过“磨课”,那你就是幸运的一个,因为你已经拥有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如果你正在进行“磨课”,那就请你收起烦躁的心,静静地去做好它;如果你还没有进行“磨课”那就请你去珍惜并争取每一次机会吧!尝试过后,你一定会在“磨课”中更快、更稳地成长!

根据学校领导组织安排的磨课活动,我有幸成为磨课教师中的一员,至今磨课活动已经开展了近两个月。现在回忆起来,每一次我都有不同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让我真正体验到磨课的过程是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成长来源于领导所赋予的机会及磨课教师的帮助。每一次磨课,我们都会在一起共同讨论: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一个问题如何提问更加有效,怎样板书简洁明了更合理、怎样才会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个过程使我更好地感悟学生、感悟课堂,在磨课活动中,我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感悟一:浓厚的教研氛围,给了我上课的勇气与自信。

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的收获,这其中有过困苦与彷徨,有过希望与欣赏。在“磨课”的这些日子里,经常有身边的人问我是不是很累?而我,总是用微笑来回答,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我想我是幸福的。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张主任、刘主任、路辅导员、组长周老师、师傅林老师及我们组的全体老师为了我执教的每一节课更是煞费苦心,大家齐心协力。每一次的试教,她们总会认真听,听完后总会为我献计献策,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我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理清教学思路。每一次评课后我将大家给我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经过透彻的分析与理解,再进行第二次教学设计并进行第二次试讲,各位教师再次听课、评课,将两次课堂进行比较,总结出我的进步与不足。当时大家坐在一起其给我耐心讲解的场面还历历在目。大家各抒己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许多真知灼见在相互的交流中产生,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团队精神的良好体现。我也一一记录下了大家的宝贵意见,消化吸收。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将大家的感谢给予我帮助的所有领导及老师们,让我真诚地说声“谢谢!”。

感悟二:在磨课中历练自己

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当时只是感觉磨课真不容易。这次经历了磨课的过程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磨课、磨人的味道。我在一次次的试教过程中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我该说的每一句话……在这样的“磨砺” 中,我得到了进步、得到了成长。

感悟三: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只有课前教师的精心预设,才能出现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现将贾慧杰老师在本次活动中送我的十二个字与大家分享:备熟教材,思路清晰,抓住重点。

我们可以形象地把磨课称之为“啄玉”——啄课堂设计自然之美,啄课堂教学细节之美,啄师生活动灵巧之美。磨课是教师集体反思的过程,是教师集体成长的过程,也是每一个教师化蝶的过程,它是痛苦的,但痛苦的历程会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使我能轻盈地飞翔在教学的天空。

总之,磨课让我收获很多,感触也很多,让我们相互指正不足、取长补短。我一定会不断努力,不断琢磨,不断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第五篇:在反思疑问中磨课,在磨课经验中成长

在疑问反思中磨课

在磨课经验中成长

浙江省丽水市实验学校

张君霞(323000)

近日我上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流程是:从认识

1开始,接着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2的分数,最后找生活中的分数。与教研组老师一起磨课中,我经历是困惑,反思,疑问,提问、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过程。一次一次反复磨课,一点一点经验积累,是一个教师成长要经历的必然过程。

下面我将自己磨课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以及对问题的讨论过程和一点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学生如何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

数学学习就是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该如何让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呢?我的导入是这样的: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种数。 板书:“1”。

师:“1”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1张纸,1个人、1个班级„„

师:现在我们先来研究1张纸。请把1张纸折一折,分成两份,画出折痕,涂出其中1份。

展示,分类,产生平均和不平均的分法。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下产生的数。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出其中的1份,这1份就是这个正方形„„

生:一半。

师:对,这涂色部分就是正方形的一半。你能用一个数表出一半吗?

1。 21师:你对有多少认识?它表示什么意思?

2生:对于这种导入老师们是这样评价的:

教师A:这种导入直奔主题,目标明确,去除无效数学信息干扰,把握上课

开始的最佳精神状态。而且根据学生说的素材开始探究,比较流畅。

教师B:用正方形纸分成两份,学生并不感兴趣,与他们生活相去甚远,从 “分直观的、常见的物体”开始,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体验分数产生显得更真实自然。

教师C: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是否可以在认识了生活中。

根据老师们的意见,认识完

1之后,我增加了一个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21之后再拓展,运用到实际21可以用“”来表示的情况吗?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最基本的分数现象,再用2数学语言加以总结提升,可能比教师把情境强加给学生更合理一些。在这个环节还增加了“分数产生的历史”,介绍分数最早是如何产生的,中国出现分数的时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丰富学生对分数产生的认知再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选择什么学习材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

数型结合是历来分数认识的基本方法。我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材料呢?第一次,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材料来表示分数,如图形、线条、点子图等。我的想法是:第一,学习材料数量变化隐含着“单位1”不但可以表示1个(如1个圆形、长方形纸等)还可以表示多个(多片树叶、多个圆片、多辆小汽车学具)。第二材料涉及到了图形,物体,拓宽学生的思维,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一定能“生成”更多充满“惊喜”的分数表示方法。

但结果与我的想法却是大相径庭,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意义根本不如我想象那么扎实,他们对单位“1”的变化感到慌了手脚,面对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学习材料,更是无从下手。丰富的材料不但没有帮助学生生成更多惊喜,反而成了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的绊脚石。

第二次我吸取了教训,准备只用一个正方形来表示分数。孩子们根据我的思路,亦步亦趋,课上得别提有多顺,他们完全按照我的思路进行,决不“旁溢斜出”。以至到最后巩固练习的时候,孩子做题的正确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堂扎实流畅大功告成的课,但仔细分析发现,单一的学习材料不利用于学生思维的开放,约束了个体的求异思维,也不能暴露出学生容 2

易错的地方。所以整节课就像是一问一答式,缺少变式地探索,更不要说是生机勃勃的课了。

应该如何给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材料呢?是提供多样的学习材料热闹课堂呢?还是以简单素材做挖掘,提高课堂深度呢?通过比较,我有了这样的设想,材料要简洁,而且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一个材料的提供都应该是为本堂课的重点“平均分”服务的,都应该是有“预谋”的。我们要充分挖掘简单的学习材料,让它发挥更多的作用。

所以,第三次的学习材料就以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为主,再用上少量的等腰梯形、圆形、六边形等。

1。先讨论“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表示,为什么涂色部分21的形状不一样,却都可以用表示?”的问题,再比较用不同大小的正方形表示

211的,加深对意义的理解,过程由易到难。最后出示等腰梯形(最好是不平均2

21、用正方形来表示分的),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感悟。

2、用长方形图形来表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准备不同大小的长方形,目的是在“比较同一个长方形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数越少”要引导学生发现前提是单位“1”要相同。再出示少数几个不同形状,再次让学生体会,只要是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与单位“1”的形状大小无关。

3、引出几分之几。引导学生在表示“几分之一”的图形上,再涂上这样的几份,表示出“几分之几”,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尽量减少烦杂的学习材料,使同一材料得到充分挖掘应用。二是学生经历“同一张纸从表示几分之一再多涂几份,表示出几分之几”这个比较过程,总结并思考“随每份数增多,分数值的变化规律”。

这样的学习材料准备,比正方形有所延伸拓展,同时也有效暴露学生可能出现的的错误。相比较第一种他去除了纷纷扰扰的表面形式,让学生能从有效的数学图形上得出分数的实质含义。

三、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渗透什么数学思想?

认识分数是一节概念课,要解决教什么和为什么教,除了学生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是几份,就是几分之几”这一概念 3

之外,我还应该渗透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呢?我把教学流程做适当延伸。

11。把不同图形表示的摆在一起比较发现,只要把图形平均分成2212份,就可以用表示。学生透过现象,及时发现总结,认识到平均分的本质,

21、认识并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2、认识几分之一。学生在图形上表示出很多不一样的几分之一,我选取

1,4111,,等,渗透同一图形,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数越少的函数思想。 68181

23、认识几分之几。学生汇报时,我有意识的记下这么几个分数,,,

883„„这时候我将原来的图形隐去,学生比较分数,观察发现:分母相同,分子8不断增加,所表示的份数就越多,这个分数值就越大。

这种数学思维的渗透也引发了老师们的讨论:

教师A:这样设计让学生在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发现、总结、表述规律,有价值,也使得一堂课有深度。

教师B:这是认识分数的起始课,就是要不断巩固和强化对分数意义理解。本堂课的重点是平均分,要使课有深度,应该从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一开始就研究它们的规律,要求是否过高了?

我这样设计出于以下考虑:

1、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材料。用同一张白纸,既能演示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利用同伴的多张白纸创造的不同形式分数进行横向比较,排除非数学本质,理解分数的真正本质含义——平均分。与纸张的大小无关,与所涂的颜色也无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数学本质。

2、培养学生“观察——探究——思考——发现——总结”的数学思考品质。学生在学习知识本身的同时,能开始反思事物之间的联系,知识只是载体,学习方法、学习品质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3、不同的孩子学习不同的数学。本环节在规律的探索上经历 “把表示分数的图形摆在一起比较”—— “将表示分数的图形隐去进行比较”的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观察发现总结。对于规律的得出,并不要求孩子们一步到位,通过每人发现一点,慢慢将规律概括完整,对于能说的孩子是一种 4

自我表现的机会,对于其它孩子也是一种学习。

4、是后继学习“分数大小比较”的一种铺垫。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否真正比较出分数的大小,而在于培养学生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总结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发现事物内在联系,并能用有序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分数意义的理解与平均分同一单位“1”,分的份数与每份数之间的规律探索结合在一起。

四、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运用?

在生活中分数运用不如小数运用得广泛,那如何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呢?我有以下的思考:

1、以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物体为原型找分数。比如找红绿灯、接力棒上的分数。其实生活中很少人会用分数来表述红绿灯,但为什么还要出示这样的载体找分数呢?因为它能引导学生学会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释、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我想这样的数学思考比知识本身更有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游戏环节,以一只手指头数为单位“1”,伸出1个指头,

1这1个指头就是一只手手指数的。

5对于这个游戏,老师们产生了如下争议:

教师A:学生从自己身上找分数,又贴切,又自然。找生活中的数学首先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对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数学并能进行积极思考很有好处。

教师B:用手指表示分数有创意,但是不科学。手指的大小高低不同,会引发学生的争议。不利于学生理解“平均分”。

教师C:这个分数是从个数产生的,不是比较形状大小,没有关系的。这与男生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的道理是相同的。难道我们也去深究每个同学的高矮胖瘦不一样吗?数学就是要看到现象的本质。

教师D:“人数”问题不像手指那么直观,手指一伸出来,大小不一的形状马上呈现在眼前。对于初学者,我也认为是不利于他们理解平均分的。

生活与分数除了从手指数上去挖掘,还有很多渠道,我们尽量避开有争议的或是引起学生误解的素材。

2、在估算中运用分数。经过观察生活,几句有“分数影子”的话我记录了下来:一瓶水喝了一半;这本书我们已经学了三分之二;我的卡片是你的四分之

一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分数来估一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的体现。所以教学过程中估算这个环节不可少。如一瓶喝过的矿泉水,估一估剩下的是整瓶水的几分之几?数学书三分之一的位置大约在哪?要期中考试了,预示着这个学期快过去几分之几了?一年四个季度,春季就要过去了,过去的日子大约是全年几分之几?一大堆豆子,请你抓出它的四分之一;桌子的高度大约是你的身高的几分之几等。不但培养学生估算意识,还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整合了几个领域的知识。

最后以自己的一段感悟来总结这次磨课的感受吧。我们在上一节课时,特别是公开课时,总是想着把自己水平风采尽可能的发挥展示,但是完美的事物不存在,完美的课更不存在。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最后的处理方式,未必是理想的。它只代表了我个人一些想法,或是只表达了我比较倾向的一种理念。可能我放弃的是更多有价值的理念。我想我们就是在这不断的矛盾之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吧。可能这堂给我更多的收获不是《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堂课要如何去上,更多的是让自己意识到,上好一堂课,需集思广义,更需有自己的思想精髓,否则会成为课堂的傀儡。这样的思想精髓是日积月累的沉淀,废寝忘食的艰辛,坚忍不拔的毅力,更是要拥有一颗为教育无私奉献和对学生发展高度负责的赤诚之心。

上一篇:怎么计算银行利息下一篇:赞美运动员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