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司法会计鉴定的三大特征

2022-09-11

司法会计鉴定由于其在诉讼中所具有的性质和地位, 决定了其在司法实践中必然具有自身的特点。正确认识司法会计鉴定在实践中的特点, 有利于鉴定人准确把握案件事实, 作出合法、有效、科学、可靠的鉴定意见。鉴定意见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科学可靠性, 既是司法实践对司法会计鉴定工作的需要和要求, 也是司法会计鉴定事业得以继续发展的保证和前提。基此, 笔者在这里就司法会计鉴定的特征问题提出一己之见, 供大家参考。

一、从学科性质看, 司法会计鉴定具有知识运用上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就理论而言, 司法会计鉴定属于一门边缘性学科, 其所成立的理论基础, 不但包括会计学、审计学以及司法鉴定学等主干学科, 而且包括法学、侦查学 (特别是经济犯罪侦查学) 、检察学等其它学科。鉴定人对上述学科知识的运用和掌握程度, 往往直接决定了鉴定质量和效果的好坏。如果仅仅掌握了其中一部分知识, 要作出合法有效而又科学可靠的鉴定意见一般是不可能的。因此, 相对于会计、审计工作者来说, 这对司法会计鉴定人在实践中运用这些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司法会计鉴定的理论基础, 鉴定人必须予以正确认识并加以深化。司法会计鉴定与审计、会计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理论界。纵观理论界的有关著述, 多从原理方面进行研讨, 诸如鉴定意见的证据性、鉴定人身份的特定性、鉴定原则的不同性、鉴定方法的技术性等等。其中不乏有见地的观点和看法, 但也不无可商榷之处。

在司法实践中, 常有以审计报告充当司法会计鉴定的情况出现。虽然审计工作与司法会计鉴定工作都是以采集财务资料为主体, 以财务会计标准作为技术标准, 采用一定的账务检验手段来发现经济犯罪案件线索, 在查处经济犯罪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笔者认为, 审计工作与司法会计鉴定工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审计报告不能代替司法会计鉴定书。

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根据需要或接受委托指派专业人员依据审计标准, 通过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和有关经济活动, 提出意见和结论的一种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而司法会计鉴定是指诉讼机关为查明案情, 依法指派或聘请具有司法会计专门知识的人员, 依据司法会计技术标准, 通过检验财务会计资料对案件中财务会计问题进行技术鉴定的一项诉讼活动, 是司法机关依法采取的一种诉讼措施。

笔者认为, 司法会计鉴定与会计、审计的根本区别, 归根到底, 皆源于理论基础的不同。作为司法会计鉴定主体的鉴定人, 不但要求其掌握审计、会计人员也具有的审、会计专业知识, 而且还必须掌握法学、侦查学、检察学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鉴定人。但是我们不能要求审计、会计专业人员必须去掌握法学、侦查学、检察学等知识, 不能要求侦查、起诉、审判人员必须掌握审计、会计专业知识。

二、司法会计鉴定对象的特定性和条件性

何谓鉴定对象?鉴定对象就是处于鉴定过程中的诸多待鉴财务会计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司法会计鉴定一经提起, 鉴定对象就处于一种特定状态之中, 鉴定人只能就这些资料进行鉴定, 不能超越或臆造资料进行鉴定。在某一具体案件的鉴定中, 鉴定人必须始终围绕这些资料, 根据其所反映的事实和情况作出鉴定意见。换句话说, 送检的是什么资料, 就鉴定什么资料, 对于未送检的资料, 鉴定人不能涉及。这就是司法会计鉴定中的鉴定对象的特定性。任何鉴定都是鉴定人主观意志活动的反映, 能否作出正确的鉴定意见有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 因此鉴定都是有条件的。司法会计鉴定也是这样。

简要而言, 司法会计鉴定的条件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鉴定的主观方面的条件, 这主要是指鉴定人必需的专业技术水准和能力, 足以达到解决待鉴的会计专门性问题。为此, 聘请和指派鉴定人必须综合考虑其学历、技术职称、实践经验等因素。二是鉴定的客观方面的条件, 即送检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必须达到鉴定所需的数量和质量。在鉴定实践中, 对送检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是因案而异的, 鉴定人需要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和鉴定要求作出评断, 切忌一概而论。有的同志也许要问, 如果所送检的资料不能满足鉴定要求所必需的数量与质量, 怎么办?鉴定人能不能要求送检单位补充或自行收集?如果不能补充或收集不到怎么办?笔者认为, 如果送检资料不能达到鉴定所必需的数量和质量, 鉴定人首先应当提请送检单位补充提供而不是自行收集。因为按照刑事诉讼法关于侦鉴分开的要求, 提供程序合法、数量充分、内容真实有效的鉴定资料, 是送检单位的义务而不是鉴定人的义务。如果送检单位不能提供或不能补充提供必需的鉴定资料, 鉴定人可以依照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规定中止或终结鉴定。

为什么要强调鉴定对象的特定性和条件性问题?是因为在我省乃至全国的司法会计鉴定实践活动中对这个问题反映相当突出。一是当前侦查、起诉等办案部门的同志由于不熟悉司法会计鉴定, 所送检的鉴定资料往往不能达到鉴定的要求, 或者委托鉴定的问题超越了司法会计鉴定工作的原则范围 (如提出是否犯罪的鉴定要求等) 而又要求鉴定, 鉴定人对此感到左右为难;二是鉴定人对鉴定对象的特定性和条件性问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导致对不符合鉴定条件的案件作出了错误的鉴定意见;三是鉴定人在鉴定活动中违反侦鉴分开原则以侦代鉴或以鉴代侦违法取证, 以致影响了鉴定意见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三、司法会计鉴定的主观活动性

我们知道, 司法会计鉴定是鉴定人运用其会计、审计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和其它相关知识, 对待鉴财务会计资料和其它资料进行检验、评断并作出鉴定意见的诉讼活动, 其中, 鉴定人的检验、评断活动是鉴定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从很大程度上讲, “鉴定”二字本身就反映了这种诉讼活动中客观存在的鉴定人的主观活动过程。由此, 司法会计鉴定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鉴定人主观活动的烙印。

正确认识司法会计鉴定的主观活动性, 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 承认司法会计鉴定的主观活动性, 肯定鉴定活动中人的主观意志的参与, 反对在这一问题认识上的“机械论”, 其本身就是革命性的。在实际工作中, 有一种认识上的“机械论”, 否认司法会计鉴定中人的主观意识的参与活动, 认为鉴定必须是纯客观的, 鉴定人在鉴定中只需记下所见事实和情况即可, 看见什么, 记录什么, 鉴定人不能进行评断和判定。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在实践中亦是十分有害的, 其后果将使鉴定人在工作中越来越缩手缩脚, 对应当作出肯定性结论的不敢作出肯定性结论, 所作出的鉴定意见不能满足侦查、起诉等办案部门的要求, 从而导致这些部门对司法会计鉴定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门类越来越丧失信心, 最终影响到司法会计鉴定事业的长足发展。其二, 强调司法会计鉴定的主观活动性, 不等于鉴定人在鉴定中可以任意而为, (不) 想鉴定什么就 (不) 鉴定什么, (不) 想怎么鉴定就 (不) 怎么鉴定, 同时尚须反对另一种错误观点:“唯意志论”。总之, 司法会计鉴定的进行和完成, 离不开人的主观意识的能动参与, 但必须将之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之上, 鉴定人只有通过对待鉴财务会计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慎密分析和综合评断, 结合案内其它证据, 方能作出正确有效的司法会计鉴定意见。

摘要: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在诉讼中, 为了查明案情, 指派或聘请具有司法会计专门知识的人员, 对案件中需要解决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鉴别判定的一项司法会计活动。司法会计鉴定, 通过解决诉讼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 获取司法会计鉴定意见作为诉讼证据, 从而达到查明财务会计事实的目的。认识一事物, 尤其是当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界限模糊时, 认识其本质特征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为此, 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司法会计鉴定的特征进行探析。

关键词:司法会计鉴定,鉴定对象,主观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杨中英.浅谈司法会计侦查[J].人民检察, 2000 (05) .

[2] 朱锦余, 陈兴毅.司法会计与财务审计的比较[J].会计之友, 2005 (01) .

[3] 杨崇勤.浅谈司法会计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重要作用[J].检察实践, 2004 (06) .

上一篇: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工程变更管理下一篇: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障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