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金融诈骗案件防范论文

2022-04-22

摘要:中央提出全面打好“三大攻坚战”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做了一系列部署,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认真开展地方金融领域风险排查、案件处置等工作,努力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地方金融风险防范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加强地方金融风险防控,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银行业金融诈骗案件防范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银行业金融诈骗案件防范论文 篇1:

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关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2日下午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推动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习近平在发表讲话时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有序推进金融改革发展、治理金融风险,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改革开放有序推进,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监管得到加强和改进。同时,我国金融业的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诸多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我们要抓住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这个重点,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成为我国今后三年的重点工作。而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个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野蛮成长传导并影响了其他金融业态,加大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如何推动互联网金融网络借贷平台的整改工作,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推动互联网金融有序发展,更有效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成为了亟待解决并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日前,人民银行在召开下一阶段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部署会议时强调,要坚决打赢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的攻坚战,争取1年至2年内完成专项整治,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据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介绍,目前,已有大量机构退出互联网金融活动,存量违规业务风险得到有效化解。专项整治以来,各地公安机关成功破获了一批重特大案件,对非法金融活动形成了有效震慑。事实上,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强调,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

其实,早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指出,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活动。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和企业兼并重组。加强金融机构风险内控。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所以,在此次学习中,习近平着重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要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金融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国产化。要做好金融业综合统计,健全及时反映风险波动的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发布管理规则,健全信用惩戒机制,做到“管住人、看住钱、扎牢制度防火墙”。

金融行业防风险要下好“先手棋”

有业内人士表示,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关系,是今后一段时间宏观政策最重要的工作。为了守住风险底线,预计2019年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各类宏观政策将会更加注重下好“先手棋”,及时预调微调,同时监管层也要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具体来看,过去的一年银行业规模持续增长,贷款占比稳步上升。

据初步统计,2018年12月末,银行业境内总资产261.4万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各项贷款140.6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债券投资45.2万亿元,同比增长14.1%。贷款和债券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別较上年末上升3个和1.2个百分点,2018年前11个月,人民币贷款增量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83.4%,为实体经济提供较多资金。银行业境内总负债239.9万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各项存款164.2万亿元,同比增长6.7%。

信贷质量基本稳定,核销力度加大。去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9%;关注类贷款余额3.4万亿元,关注类贷款率3.16%,较2016年高点下降了1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为92.8%,较上年末下降6.9个百分点。2018年,商业银行累计核销不良贷款9880亿元,较上年多核销2590亿元,从而腾出更多空间服务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2018年一年间,多个监管部门把防范金融风险作为工作重中之重,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已暴露的风险正有序处置,各种金融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2019年,多部委继续把金融风险防控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并对具体政策进行了规划。2019年度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继续推动实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行动方案,稳定宏观杠杆率,推动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加快补齐金融监管短板,有序化解影子银行风险,继续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充分发挥存款保险作用,做实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处置机制。

此后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严格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有效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除了进行相关政策规划,一些部委为防范金融风险已经出台具体措施。银保监会近日发布了《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异地非持牌机构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坚守定位、风险为本、分类施策及新老划断”的原则对异地非持牌机构进行稳妥有序的清理规范,避免银行业金融机构盲目扩张。此外,财政部也印发了《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办法》,明确了地方政府债务预决算信息公开、地方政府债券信息公开等要求,强化信息公开监督等。

在改革中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在2018年12月底,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接连召开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座谈会,明确了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的思路以及召开会议研究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有关问题。根据目前透露出的政策信号,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多个监管补短板政策在2019年将会出台。有关专家表示,总体来看,2019年金融监管政策将会回归守正持中,更加强调稳增长与去杠杆、强监管之间的协调。2018年大的框架性政策已经基本形成,2019年主要是补齐部分之前没有出完的,同时出台一些之前框架性政策的配套文件。

根据央行此前的表态,金融控股公司相关监管办法将力争在2019年上半年正式出台。目前,央行正在对五家机构进行模拟监管试点,以优化和完善未来将出台的监管办法,使其更具适用性和操作性。《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报告》指出,为促进金融控股公司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对于金控的监管虽然国际上有一些经验,但是和我国的侧重点不太一样,需要我国监管部门探索一条新的路径,未来也可以作为国际范式。另外,作为已经出台的框架性政策配套文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细则和资管新规的配套文件也有望在今年出台。业内人士表示,在多项政策共同作用下,金融风险已经得到了较好控制,但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不可掉以轻心,2019年的各项宏观政策,将会更加注重加强预调微调以及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与此同时,各项政策也将着重平衡好稳增长、去杠杆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有分析师表示,为了有效控制市场波动区间,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监管层将会加强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风险偏好,有效化解股权质押等风险,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

进入新的年度,我国已进入稳定总需求和结构性去杠杆的关键阶段。平衡好稳增长、去杠杆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是今后一段时间宏观政策最重要的工作。一方面,应该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更多依靠结构性政策,通过减税降费、放开行业准入门槛、降低交易成本等方式,进一步激發市场主体活力,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强化稳增长的微观基础;另一方面,注重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好宏观政策对冲,既要避免政策收得过紧掣肘经济增长,也要防止政策过于放松,加剧宏观债务风险。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的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对此,有关专家分析认为,“稳”字体现在中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对我国贸易出口可能会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二是2018年中期以来,国内长期累计的风险和隐患不断暴露。尤其是企业债务违约、银行不良资产飙升,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还要警惕房地产导致的风险。基于此,未来只要按照中央部署,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关系,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金融风险防范,中国经济总体上才不会出现大问题。

(责编  许  娟)

作者:闻之

银行业金融诈骗案件防范论文 篇2:

试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地方金融领域风险防范

摘要:中央提出全面打好“三大攻坚战”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做了一系列部署,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认真开展地方金融领域风险排查、案件处置等工作,努力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地方金融风险防范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加强地方金融风险防控,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地方金融风险 防范措施

一、地方金融领域重点风险概况

近年来,我国金融风险高发区域呈现从传统金融体系转移至非传统金融体系、从中央转移至地方的特点,非法集资、信贷风险以及互联网金融潜藏多重风险隐患,地方已成为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战场。

(一)非法集资风险仍持续处于高位。近年来,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及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日益趋严,以非法集资为主体的风险不断暴露。从全国情况看,案件呈现高发态势,特别是北、上、广、深及江浙等地,经济、金融发达,资金活跃,“善林金融”、“钱宝网”等大案要案频发,涉案金额和集资群众数量巨大,影响全国众多省、市。2019年全国共立案打击涉嫌非法集资刑事案件5888起,涉案金额5434亿元,同比上升3.4%、53.4%;2020年公安机关立案侦办非法集资犯罪案件6800起,涉案金额1100多亿元。非法集资新发案件、涉案金额、参与集资人员三项数据大幅增长。案件高发侵害集资群众权益,聚集群访事件增加。多起案件集资群众到地方机关政府等单位聚集、群访。

(二)地方信贷风险不容忽视。近年来,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开展化解银行不良贷款专项行动,组建资产管理公司,积极调动各有关部门积极性,会同银监部门协助银行机构化解不良贷款风险,确保不良贷款处于理想水平。但在当前经济下行及疫情的影响下,贷款質量下迁压力不容忽视,新冠肺炎疫情使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是必然趋势,部分地区不良贷款指标仍大幅超出商业银行监管“红线”。数据显示,2020年末大连、吉林、天津等省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整体上仍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甘肃、大连和吉林的不良贷款率虽有较大程度下降,但依然较高,分别高达6.74%、5.49%、3.09%。。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依然突出。2018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网络借贷风险防控形势严峻,多家网贷平台集中爆雷,网贷领域案件呈高发态势,且与非法集资问题相互交织,投资者非理性维权,出现串联进京集访等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网贷机构陆续在清理整顿过程中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虽然风险得到一定的遏制,但潜在风险不容忽视。目前,网络借贷案件爆发期仍未结束,对地方来说各类输入性风险突出,社会稳定压力依然很大。

二、地方金融领域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风险形式呈现复杂多样化。现代金融犯罪表现形式的新特点是科技化、智能化、网络化,债务人往往采用网络科技、法律法规的漏洞,采用网贷P2P模式诈骗性融资,或采取减资、股权转让、改制重组等形式转移资产、逃避债务,给司法机关进行后续的执行带来了极大困难。同时,在纠纷发生和造成损失前,表面上只是借贷双方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和合同关系,存在非公开性和隐蔽性,为及时查处造成了困难。

(二)对部分行业企业缺乏有效监管。近年来,在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投资咨询公司、投资理财公司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同时配套法律规定模糊、市场地位不明,部分机构直接或间接从事高息吸存、放贷等违规经营活动。而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如银保监会、证监会分业监管,监管对象主要为银行机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设立和经营行为,以及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地方金融组织,都是持有牌照经营的正规机构。普通自然人或者其他经营范围注册的普通工商企业,并不接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

(三)地方金融监管力量薄弱。相比中央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监管力量一直相对薄弱,地方在处理金融发展与监管关系时也存在矛盾。地方金融部门往往将扶持金融机构发展、吸引资本流入、提高融资规模等能够带来短期经济利益的事项作为优先任务,而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等核心职责却被置于次要地位,甚至被忽略。同时,监管数据共享率、及时率不高,统一、连锁、系统、闭合的监管体系有待建立健全。

三、地方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和化解对策

要对地方金融日常监管念好紧箍咒,对违法违规金融活动打起金箍棒,防控金融风险,争取社会效果、法治效果和经济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一)多方联动、共同协作、强力化解和处置地方金融风险问题。一要克服分业监管“弱点”。强化地方金融风险防控制度设计,构建统一协调指挥、分工责任明确、沟通运行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金融、市场监管、公检法及相关部门参与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对恶意非法集资、逃废债务、互联网金融和金融诈骗等危害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实施集中打击、专项治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要打击非法集资“重点”。针对非法集资多发、高发特点,在强化行业监管、职能部门打击力度的同时,加大处置非法集资案件的力度,建立地方联合监管的新体系,对侵害弱势群体利益的非法集资尽早发现,露头就打。把非法集资预防、预警纳入网格员、社区居委会工作重点,开展“地毯式”防御;三要化解不良贷款“痛点”。创新方式方法,消化存量,严控增量。发挥人民法院金融法庭作用,加快不良贷款处置速度、力度;帮助企业扩展融资渠道,防止企业资金链断链,产生新增不良。对于发展前景较好,但面临短期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企业信贷应急周转资金等形式的贷款风险救助基金为其解困,化解潜在的金融纠纷,消除潜在的金融风险。

(二)搭建金融安全大数据平台,为防范预警风险提供数据支持。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与信息科技、大数据公司展开合作,设立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金融监管科技,实现“主动发现风险—提示风险—处置风险—持续监测”闭环管理,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技术手段推动多部门、多环节、多层次资源整合、联动配合。多部门:指金融监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司法部门、税务部门、金融机构等部门及时对有关信息进行整合,形成信息采集、共享和通报机制。全面搜集、整理、研判重点企业投资、负债担保情况,不良金融从业人员及企业档案,金融违法苗头等信息。多环节:指从金融市场运行的各个程序入手,加强金融风险预警、风险排除、金融风险止损机制联动建设,对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处置。多层面:汇集党委政府、金融机构、专家顾问团等不同层面的力量,健全和拓宽信息通报和共享制度,便于及时处置各类金融预警情报。并加强政法部门、金融监管、市场监管部门的联合摸排、联合执法等活动,不断管控、排除金融风险隐患,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部门间的协作,强化执法合力。

(三)强化地方金融监管队伍和能力建设。金融监管工作相对专业,现在地方金融风险处置的任务很重,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补足尤为重要。地方相关部门要加快将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的职能适度分离的步伐,而不仅仅是挂个牌子。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与中央驻地方金融管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建立监管信息共享平台,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监管能力。针对投资理财公司案件高发、监管失位问题,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等部门要严把登记注册关口,严格限制人员、机构准入,从源头上封堵风险进入市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行政执法,严查违法广告,切实规范企业经营活动,努力杜绝投资类公司随意吸收资金、非法放贷等行为。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各类交易场所融等新型金融业态机构的监管力度,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制定、完善、健全监管管理办法,在监管操作层面上细化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合力。

结束语: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将总体处于调结构、稳增长的发展格局,防控金融风险成为永恒话题。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不仅关系到金融生态法治化保障机制的建设,也关系到整个地方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健康和稳定。不断提高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牢牢把握防范区域性风险底线,着力推动金融安全稳健运行,才能不断提升区域金融和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

作者:张强

银行业金融诈骗案件防范论文 篇3:

国际化背景下金融犯罪趋势与防范研究

摘要:经济全球化发展到后来必然是金融的全球化,随之而来的则是金融犯罪的全球化趋势。为此,及早研究和解决金融犯罪的国际化是我们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论述了金融犯罪国际化的特征,分析了我国金融犯罪国际化的一些主要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和打击金融犯罪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金融犯罪;趋势

基金项目: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CJY006)。

作者简介:金永红(1968-),男,安徽枞阳人,博士后,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风险投资、金融工程和资本运营方面的研究。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7-01-15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已经融为全球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我国已于2001年加入WTO,并且金融等相关领域已逐步放开;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成功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自从2004年4月以来,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不仅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界限进一步模糊,而且社会的交往超常频繁,在这种经济形式下,人类的一切活动超越了各自狭隘地域的范围,变得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发展到后来必然是金融的全球化,随之而来的则是金融犯罪的全球化趋势。为此,及早研究和解决我国金融犯罪的国际化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金融犯罪国际化特征

经济活动状况与经济犯罪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定的经济环境催生、孕育一定的经济犯罪;经济环境决定着经济犯罪的数量、主体、类型等。我国金融犯罪的历史概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国金融国际化的趋势也决定着我国金融犯罪国际化的趋势。金融犯罪的国际化有以下特征(顾肖荣,2005)。

1.金融犯罪的数量伴随金融业的发展而急剧上升。金融业的繁荣与国际化意味着金融风险的提高,为金融犯罪的滋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从而增加犯罪机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我国金融市场未充分开放,市场准入的范围较小,限制较严,这就无形中形成了一道防范跨国犯罪的防火墙,使其对我国金融业的危害性相对较小。而目前,市场准入放低了,一些信誉不佳、经营不善的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一些不法分子也乘机混入我国金融市场,从事各种金融违法犯罪。我国金融市场固有的内在漏洞也为不法分子的入侵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短短几年内金融犯罪的数量将大大增加。而据报道,对于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上海而言,自1998年以来,涉及金融犯罪的案件平均每年以4.8%的比例递增,并且成为仅次于合同诈骗犯罪的第二大类犯罪。

2.全方位、多層次、多种犯罪并发,轻重罪名并发,既有涉外货币犯罪、涉外票据犯罪、涉外信用卡信用证犯罪、涉外期货犯罪、证券犯罪和涉外信贷犯罪;也有涉外洗钱犯罪、保险诈骗犯罪等等。既涉及普通公民,也涉及各种企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等。而目前金融犯罪的形式已更加多样化,并且呈不断扩散的趋势,以银行卡犯罪为例,对于国内银行卡犯罪已经由原先的恶意透支、冒用等传统犯罪形式,发展为伪造银行卡、使用伪造银行卡、网上欺诈等新的犯罪形式,而且,伴随着这些形式变化的是,境内外勾结、分工专业化、集团化、高科技高智能化成为银行卡犯罪的新特点。而金融监管的软弱,使得洗钱犯罪异常活跃。洗钱是任何一个纳入国际金融体系的国家都有可能面临的问题。犯罪团伙利用亚洲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而法制不够健全的特点,使亚洲成为洗钱的重灾区。

3.从近20年经济犯罪的规律来看,地域界限的放松管制、人员的频繁流动对犯罪主体的构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金融犯罪日益职业化、组织化,金融犯罪的主体出现多种层次的现象,既有单位,也有个人;既有境内人员,也有境外人士;既有业内人士,也有各类公司的人员。特别是外籍犯罪分子入境犯罪的重大案件也随着对外开放而急剧增加。同时,一些地方随着境外商人投资的增多,在这些地方也形成了以境外黑帮分子为头目的地下黑社会组织。而境外犯罪集团将插手金融犯罪,国际上的黑社会组织为了犯罪集团所需要的资金和掩盖非法收益来源,已开始大量涉及金融诈骗、洗钱等金融犯罪。将来随着黑社会组织逐步向我国渗透,具有黑社会背景的金融犯罪势必在我国出现(林安民,2005)。

总之,经济全球化为新的扩大化的金融犯罪创造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条件和环境。金融犯罪活动和组织越来越多地跨越国界,在许多情况下具有全球性质。

二、我国金融犯罪国际化趋势分析

金融全球化趋势是目前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紧密联系并向一个整体市场发展的趋势。在实现经济市场化,并成为WTO成员国之后,我国也加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而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及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在客观上决定了我国金融犯罪的国标化趋势。

1.跨国犯罪增加。“入世”后我国社会将处于高度开放和流动中,境外一些高科技犯罪形式将会向境内渗透。国外智能型的犯罪分子将利用网络的超地域性进行跨国界、跨地区作案,使犯罪的地域概念模糊。由于有高科技的支撑,其犯罪手段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因此增加了案件的侦破难度(张毓红,2003)。

2.犯罪活动日趋职业化、团伙化。由于金融运作本身的专业性和多环节性,通常情况下一个犯罪分子也无法完成金融犯罪活动的全过程。因此金融犯罪都是预谋犯罪,犯罪分子具有职业化、有组织化的明显倾向。他们通常具备很高的金融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熟悉金融活动的运作方式,了解运作各个环节的特点,研究过相关的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且犯罪活动策划周密,内部分工明确,赃款流向隐蔽,规避法律能力强,给案件的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3.涉案金额巨大,造成损失严重。由于智能犯罪的低风险、高回报使得犯罪蔓延迅速。美国每桩银行抢劫案的平均损失0.49万美元,传统的银行诈骗案平均每次损失为1.9万美元,而每例电脑金融犯罪案的平均损失则高达40万美元。新形式的金融犯罪不仅给银行、客户带来直接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威胁了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更为可怕的是它严重动摇了社会对金融企业系统安全的信心。安全问题已成为网络时代金融业的核心问题,我国金融业者也应及早重视资讯安全,加强防范网络犯罪的研究。

4.网络犯罪日趋严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充分利用,网络的发展也为新形式的金融犯罪提供了可能。现代劫匪们早已不屑于荷枪实弹地抢劫银行,他们的新式武器是电脑,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采取黑客入侵、网络诈骗等形式,瞬间完成犯罪行为的实施,致使金融市场及社会经济秩序遭受巨大的威胁(顾建国,2006)。

5.洗钱犯罪可能更加活跃。洗钱是犯罪分子确保其犯罪

活动收益的手段。它几乎与所有形式的跨国犯罪以及有组织的犯罪活动息息相关。洗钱是任何一个纳入国际金融体系的国家都有可能面临的问题。有分析人士指出,犯罪团伙利用亚洲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而法制不够健全的特点,使亚洲成为洗钱和国际金融犯罪的重灾区。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随着经济及金融领域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洗钱犯罪将更加活跃。

6.犯罪手段智能化和防治手段相对滞后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由于犯罪分子的高智商和犯罪手段的不断翻新,传统的防治思路和手段在新的犯罪形势面前日趋显得力不从心。金融法律法规不健全,警方经费不足,装备不精,相应的犯罪分子可利用的空隙和漏洞就较多,犯罪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案件的侦破手段相对滞后,致使有些犯罪行为根本无法发现。根据媒体报道,目前一些案件的侦破纯属偶然(屈学武,2004)。有些案件即使发现了,由于立法上的欠缺,也无法立案或定罪。

三、金融犯罪国际化的防范对策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金融业的发展促进金融犯罪的滋生,但是,二者并不必然成正比关系。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中心,并不见得其金融犯罪就必然数量多、程度严重。与其对应的发达金融业相比,其管理水平层次高、金融控制体系缜密、漏洞少,控制手段严格,为此,金融犯罪得到了预防与抑制。而我国由于金融业正处于上升阶段,其金融管理控制水平难以一下子提高,金融系统的漏洞相对比较多,金融犯罪就容易发生。为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防范国际化金融犯罪的发生,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加强立法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的立法经验,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人世”后我国将面临着许多与国际接轨的法律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比较学习的方法,在比较我国刑法与他国刑法对金融犯罪的立法和司法适用的异同的基础上,对我国刑法关于这些犯罪规定的不足提出具体的完善建议。从刑事立法与金融立法衔接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刑事立法呈现了明显的滞后性。一方面是金融业的日新月异,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工具,发展更新都相当快,金融违法犯罪行为也不断呈现出新的趋势。作为行政法的金融法律法规由于其灵活的自身特点,不断适应了金融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而刑法作为保障法却由于其稳定性,而无法及时反应金融业的发展动态。如果说英美法系国家的刑事立法模式不是成文法典,因而金融犯罪集中规定于专门的金融法规,这种模式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同而无法借鉴的话,那么,大陆法系也采取刑事法典立法模式,其金融犯罪也是在附属刑法中做出规定的,这就完成能为我国所借鉴。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采用附属刑法的模式完善金融犯罪的立法。也即在刑法中金融犯罪的罪状只要描述为简单罪状即可,不必是叙明罪状,其具体罪状可在相关金融法的“法律责任”一章中做出明确规定。这种模式可以使得刑法典与金融法之间的普通法与特别法关系得以互动,二者间相互协调、衔接。同时,可以保证任一法律的修订不会对另一法律的相关规定发生冲突,而只会使另一法律的不完善规定自动失效,使得新的立法条款不断地完善旧的法条,而非对旧法条的冲突(邓又天、李永乔,1998)。

2.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及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金融工具不断普及和创新,金融犯罪手段也更为多样化,这些客观条件都要求不断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200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办理假币收缴业务的人员,应当在进行培训、考试并取得《反假货币上岗资格证书》之后才能上岗。这就是央行针对货币犯罪而从法律上保障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措施。中国银行业正在着手与国外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和设计包括风险管理、客户理财和银行服务等从业资格证书。中国人民银行也正在制定《中国银行业从业资格证书制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将包括代理、结算、理财、高管等七种资格证书,几乎包括了银行业各个工作岗位。这些金融從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防范金融风险与控制金融犯罪起到防火墙的作用(王海英,2002)。不仅普通金融人才的素质受到重视,高端金融人才的挖掘更加受到重视,据称,一些国有银行也打破常规,高薪向全社会招聘行长等高端金融人才。因此,为适应金融全球化的需求,必须全面提升金融从业人员素质,从而建立一道有力的金融犯罪防火墙。

3.加强国际合作,共建防范金融犯罪的国际藩篱。金融犯罪日趋国际化,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各国间法律差异或缺乏相关协议条款来逃避法律打击,这已成为令各国警方和金融机构棘手的国际性问题。要想有效地改变目前这种被动无奈的局面,就必须依赖于国际间的相互协作,以摧毁犯罪分子逃避惩罚的阴谋。在犯罪手段与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年代,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就越成为信息社会中警方克敌制胜的法宝。我们可以通过签订多边和双边的公约、条约,通过国际刑警组织,通过外交途径,就相互帮助提供和获取证据,追缴赃款,以及犯罪分子的追缉、引渡、遣返进行协作。亚太经合组织已同意成立一个打击金融犯罪工作组,专门就各经济体防范金融犯罪的国内法律和监管框架进行调查,这一举措将有力地促进各国问防范金融犯罪的合作和交流。

4.强化部门、行业协作,重视信息收集、交流工作。除了中国人民银行调入公安部经济犯罪侦察局部分官员外,地方各级银行也要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协作配合。银行发现犯罪线索和可疑分子,应及时移送公安部门。银行和公安部门应加强对国际间最新金融犯罪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及时掌握国际金融犯罪的动态,了解金融犯罪的手段、方法、特点及趋势,查找管理漏洞,建立相应的防范措施。此外,应尽快建立类似美国“金融犯罪执法网络”的数据库,它应当与我国各家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数据库、金融监管机构的数据库、执法部门数据库的联网,达成信息共享和交流,为案件的调查提供线索(许达联、王玉龙、刘芳,2000)。

5.加强银行技术投入和内部制度建设,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与犯罪分子的狡猾和奸诈相比,银行业的防范意识和手段还很落后。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犯罪分子已经使用计算机高清晰度扫描技术复制印鉴,而目前有的银行印鉴真伪鉴定还停留在折脚对印的阶段,金融服务对安全性的要求很高,因此银行应在技术投入上处于社会领先水平,以提高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在重视技术投入的同时,还应重视制度建设(杨正鸣,1999)。要强化内部管理,健全内控机制,建立合理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重视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监督,使员工所承担的责任、享有的权利和自身的经济利益相对称,提高企业和员工的自律和抗风险能力。

(编校:延 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金永红 慈向阳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基础开放教育论文下一篇:初中英语有效性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