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支部存在的问题

2022-08-19

第一篇:煤矿支部存在的问题

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当前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上矿业政策、地质工作程度低等原因,我市小矿居多,矿山企业布局不合理,粗放经营,造成资源浪费、地质环境破坏、工业附加值低,“多、小、散、乱”问题比较严重,不利于矿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对矿产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进行整合,调整矿山开发布局,实行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已显得尤为重要。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强力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其目的是利用大型煤炭企业在管理、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优势,逐步形成以大型煤炭企业为主的办矿体制, 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煤炭产业发展水平,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从而保证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加快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是规范煤炭开发秩序、保护和集约开发煤炭资源、保障能源可靠供应的必然要求,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兼并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尊重科学,因地制宜实施整合。资源整合应按照矿产资源的赋存状况、地质条件、矿区开发利用现状以及矿产资源规划。合理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和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施方案。

建议:不同矿床类型和不同经济区域特点,可用不同的整合手段,分类指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对自然客观条件决定只适

于建小矿的矿区,不能勉强与其它矿区整合,避免出现“拉郎配”、“假整合”或“一证多井”现象。

(二)煤炭资源配置不合理,煤矿企业准入门槛低。资源是煤矿企业发展的基础,在资源价格走向市场和采取竞争手段配置过程中,由于准入门槛低,导致一些不具备办矿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利用其经济实力上的优势参与矿业权竞争,存在通过炒卖资源牟利。如近年来一些投资公司或个人以独资、合伙的形式进入各地竞买资源,他们不以组织生产为目的,主要以炒卖资源、转让煤矿等短期行为为主,赚取差价。由于没有完善的煤矿企业准入制度,造成煤炭资源开发队伍鱼龙混杂,资源浪费严重。矿业权不合理配置的现状,提高了资源整合、兼并重组的成本,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

建议:提高开办煤矿和获取矿业权的准入门槛。煤炭开采受五大“自然灾害”威胁,是高危行业。实现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从源头上把关,煤炭资源交给符合煤炭行业准入规定的煤矿企业来开发。这就迫切要求建立严格的开办煤矿准入制度,包括煤炭资源矿业权获取的“准入机制”,提高开办煤矿企业的准入门槛,并按此机制对涉煤企业进行筛选,清退不合格企业,禁止不符合准入规定的个人和企业进入煤炭行业,保证矿业权由符合办矿条件规定的企业获得,提高资源开发的标准,杜绝炒作矿产资源的行为。

(三)兼并小煤矿成本高、风险大,影响煤炭企业兼并重组

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在对小煤矿进行资产评估时,资源价值增值较快,矿业权价款高,有的小矿主漫天要价,造成兼并重组难以实施。企业面临很大资金压力,难以承受。此外,对被兼并矿井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并购成本较大。 由于前期资金投入较大,矿井升级改造时资金缺口大,无法实现足额的安全设施投入及井巷工程建设。

建议:建立煤炭资源向优势企业流转机制。对已获得采矿权但不具备管理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矿业权转让,鼓励将其资源、资产评估后入股兼并重组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平等协商转让采矿权。

(四)跨区域兼并重组难度大。由于煤矿资产构成较为复杂,不同地区内大型煤炭企业管理主体不同,难以实现相互间的重组整合,即使有共同的出资主体,但由于受地方利益等因素影响难以真正实现兼并重组。增加了小煤矿整合重组的难度。跨地区资源整合和跨地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发展受到制约。

建议:继续实施“关小建大”政策。为确保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顺利开展,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合等形式整合有技改价值的小矿井。对已纳入兼并重组方案,但以各种手段抵制资源整合、不参加兼并重组的小煤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新增资源,采矿权到期后不予延期,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有关证件、执照变更手续,相关证照到期后,当地政府应该依法关闭。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提高小煤矿主动参与企业重组的积极性;鼓励优势煤矿企业之间联合重组;鼓励电力等大型企业兼并重组煤矿,实现煤电一体化经营。

(五)企业文化融合困难,重组后企业管理有待加强。随着兼并重组的推进,煤炭企业集团公司规模和业务迅速扩大,一些实施兼并重组的煤炭企业面临着各种管理问题,兼并的众多中小煤矿企业,产能分散,技术装备落后,结构性矛盾突出,发展后劲不足;部分被兼并过来的煤矿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素质较低,经营不善;集团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移植到被兼并企业中去还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兼并重组小煤矿后,集团公司在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控制等方面也存在不适应的情况。

建议:对大型煤矿企业重组中小煤矿提供政策支持。在资源整合方面,要坚持政府引导,明确矿区内资源整合重组的牵头企业,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安全管理、技术装备、生产经营、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整合重组矿区范围内所有列入整合重组规划的合法煤矿。对整合煤矿进行的产业升级、技术改造,要加大支持力度,在补助或贴息资金、项目核准等方面给与重点支持。减轻参与兼并重组煤矿企业的负担。

(六)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手续繁杂,税费负担较重。一是由于周边矿权设置复杂影响办证,前置证照采矿证办理较为复杂;二是行业管理职能分散,对兼并重组煤矿进行工商登记、产权变更等事项,涉及部门多,程序繁杂,影响兼并重组工作实施。

建议:切实做好人员安置和管理融合工作。能否妥善解决好人员安置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重组工作的成败。兼并重组企业要真正强化集团公司控制力,避免重组“表面化”。兼并重组后的新企业应在确认自身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创新,采取可行的管控办法,对组织管理模式、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整合,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七)地方基础设施不完善,投资环境需要改进。有些地区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一些公路不能满足煤炭正常运输需求。电力保障能力低,造成部分矿井供电没有双回路,只能靠柴油发电机补充,停电现象时常发生,给煤矿安全生产造成很大威胁。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煤炭行业重组整合的协调和指导。在兼并重组过程中要加大协调力度,保障大型煤炭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中小型煤矿,防止在对民营煤矿进行收购时,出现漫天要价的现象。有关部门要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简化办事程序,一站式集中办理整合煤矿证照变更手续。要尊重市场规律,减少不合理的税负和收费。

第二篇:煤矿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全)

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煤炭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改革管理体制,还是引进煤炭深加工技术,最需要的是人才。谁拥有了优秀的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并立于不败之地。人才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落后,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正是制约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人才竞争劣势的煤炭企业,形势不容乐观。从总体上看,煤炭企业现有人才状况已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人才总量少、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开发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外流严重,人才断档,特别是关键岗位人才流失已经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建设和进一步发展。煤炭主体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梨园坝煤矿应清醒的认识到在没有技术、资金和产品优势的情况下,搞好企业内部管理,重视人才和对人才的妥善管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 煤矿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僵化。

大部分煤炭企业缺乏人力资源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人才缺乏整体管理和自主开发。有些企业在人才管理上大多延用组织配置、任命的单一模式,在调节人才供求上还沿袭着计划经济的行政运作模式,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在人才配置中还没有起到主导作用,人才的价值和作用难以在企业中得到实现和发挥,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

(二)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

煤炭企业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加上世俗偏见,造成人才引进困难,而工资待遇低使人才引进更是难上加难。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原煤炭部所属的十几所煤炭院校因生源紧张,纷纷改名,并压缩煤炭主体

1 专业设置,压缩招生数量,每年的主体专业毕业生除部分考研、改行外,能够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平均到每个煤炭企业(指企业集团公司)还不到2人。在社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煤炭企业尤其老煤炭企业,由于资源枯竭,矿井相继衰老报废,煤炭产量逐年减少,人员多、包袱重,企业经济效益不好,员工工资低、增长缓慢,导致人才竞争处于劣势,吸引不来人才成为必然。而人才引进困难的背后还面临着现有人才“跳槽”外流的境遇,使人才特别是煤炭主体专业人才呈现负增长的态势。

(三)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大部分煤炭企业仍然缺乏完整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长期的计划管理,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留有深刻的行政管理的烙印,工人和干部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在管理人员中实行比照政府机关的级别制,专业技术人员地位、待遇与之不相匹配,这种模式强化了技术人员的“仕途”观念,使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去追求管理职位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这就使企业大部分技术人员失去发展空间,企业对技术人员的激励不足,从而影响企业技术进步,降低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部分企业改革了单一制的职务结构而实行职务双轨制,即将职务分为职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两个系列,给专业技术人员以发展的空间。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问题。

企业没有创造留人的优越环境,薪酬待遇相对较低,贡献和报酬不对等,同岗位、同管理层面,存在分配不合理、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有的企业想在人才激励上有所作为,因求稳怕乱,放不开手脚,不是不敢作就是没力度,因此,煤炭企业的低待遇不但留不住人才,相反影响和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人才发展空间不足,煤炭企业多年来的用人制度使得一部分人的优势难以发挥,价值不能体现,在晋升无望的情况下,许多人为

2 了个人的发展纷纷“跳槽”,去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新环境,跳不了槽的,也因此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对人才及员工成才危害深重;有的企业虽然重视了对人才的开发和引进,但在情感留人方面做的还不够,对人才的学习、生活等相关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导致他们与企业的感情淡薄,不能与企业荣辱与共。

(四)教育培训工作基础薄弱,体系不健全。

梨园坝煤矿作为新井建设,为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把注意力转向企业内部,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实施员工培训教育,利用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渠道,开展高、中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文化技术教育培训等,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问题依然存在:一是经费投入不足。即使是员工工资总额1.5%的规定标准,不少企业也难以保证;二是缺乏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规划,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需求分析预测、培训规章制度、教育培训网络、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评价体系;三是机制不灵活。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不利于员工成才和人才的升级上档;四是质量不高。企业的培训走过场,往往是声势浩大,不见效果,特别是培训后质量效果如何,工作、技能、水平有没有提高,无人问津。

二、煤矿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做好职务分析,以工作为中心设置岗位。

要改变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缺乏的情况,首先必须做好职务分析与设计,通过职务分析,以工作为中心设置岗位,从根本上改变因人设岗的情况。在进行职务分析与设计时必须注重责任与权力的统一,在双轨制的基础上,分权才是解决专业技术人员激励问题的根本办法,没有分权,职务双轨制就是空谈。国有企业中管理职位的权力过于集中,而专业技术职务几乎没有任何对人、财、物的支配权力。因此,在重新进行职务分析的过程中应根

3 据职务的需要合理分配权力,权力与工作内容、工作责任相匹配是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的前提条件。

(二)加大员工培训力度。

由于难以吸引外部人才,只有依靠自主培养才能保证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培训也是留住人才的一种手段。煤炭企业应认识到人员培训关系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作为严重缺乏人才的煤炭企业,在保证培训资金充足和按时到位的前提下,应建立有本企业特色的培训计划,培养对企业有认同感的员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

在培训内容上可以减少学历学习,而向本企业急需的专业技术倾斜,尤其应重视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特殊人才的培养。许多煤炭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工作繁忙很少接受专业培训,知识老化严重,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对他们要定期轮训,形成制度并与个人收入挂钩。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必须有严格的人员选拔制度和培训考核指标,尽量避免走过场和混文凭的现象发生。

在培训形式上可以采取在职培训、进修、委托培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应尽量做到培训计划具有特色,能反映本企业的风格、特点和文化,努力建立有特色的内部培训体系。

(三)实行灵活的分配制度。

煤炭企业一方面面临人才短缺,外部的人才不愿到煤炭企业来工作,另一方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不满现状,大量流失的问题,必须建立健全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为了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问题,除了认真做好工作分析与设计,做到责任和权力统一外,还要改变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的分配制度,实行向专业技术人员倾斜的灵活的分配制度。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可以实行科研成果的利润比例提成、节约成本奖励等多种分配制度。

(四)建立和完善长效激励机制、分配机制、和绩效考核办法。

4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煤矿要拓宽传统工资概念,建立全方位的激励机制,突出薪酬多元化的特点,实行适合煤炭企业特点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工资分配向苦、脏、累、险岗位和高技术岗位倾斜,真正做到按岗位责任绩效、考核结果来确定薪酬,合理拉开各类人员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对企业经营者实行合理的激励性薪酬,合理确定其薪资水平,建立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的分配办法,充分调动经营者积极性,促进企业改革发展。

三、结论

煤矿面临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激励制度缺失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只有认真进行职务分析,建立内部培训体系,实行灵活的分配制度,才能解决煤炭企业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第三篇:武乡县煤矿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武乡县煤炭工业局

关于煤矿安全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市煤炭工业局:

经过这次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后,我县保留煤矿13座,其中山西潞安温庄煤业由潞安集团监管,其余12座均为地方监管;目前,全县生产矿井4座,建设矿井9座,高瓦斯矿井6座,低瓦斯矿井7座。按照市煤炭局安排根据省厅调研提纲要求,现将我县煤矿安全监管、煤炭行业政策和证照办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 当前煤炭工作存在的问题

1、煤矿安全监管

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后,煤矿单井规模、机械化程度、全员素质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和提高,但是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矿的地质灾害类型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采空区积水的治理、上层老空水治理、带压开采、吸附性瓦斯的治理、放顶煤开采的防灭火治理等灾害直接威胁着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近年来随着煤矿安全管理的不断深入和煤炭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少煤矿也加大了安全和科技方面的投入,但是安全投入和生产比例不协调,还存在有差距;特别是煤矿企业高素质人才缺乏,在现代化设备面前显的束手无策,这给安全监管也带来一定困难;这次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后,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方面还存在差距,煤矿的主体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正在建立和完善,安全监管人员配备还是有一定差距,安全监管力度还是不够。

2、煤炭行业政策

这次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后,煤矿劳动用工虽然调整到煤炭主管部门,还存在人社部门和煤炭部门的综合协调过程;生产转建设要求一井一面达生产能力等问题,行业政策可变性大,企业审批难度大,审批周期长,不同程度影响了煤矿建设和生产的进度。

3、证照办理

这次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后,煤矿企业所有证照全部换发,但证照有效期太短换证太频繁,这就加大了煤矿企业办理证照的难度和影响了办理证照的进度,即使是这样煤矿企业也经常面临着无证生产和建设,直接影响了生产和建设的合法性。特殊工种培训后证件不能及时发放到煤矿企业,造成培训合格而无证上岗。

二、今后的工作建议

1、对这次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中遗留下的问题,如调整主体企业、税收清算等,建议上级部门要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确保这次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彻底完成。

2、建议煤炭行业政策要有可持续性,可操作性,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为煤矿企业创造优质环境。

3、建议煤炭主管部门加大安全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的素质,变招工为招生和在岗人员再培训,采取引进招聘外来人才,煤炭主管部门和安全培训中介机构要协调配合、统筹兼顾,培训合格后及时下发证件,真正做到持证上岗标准。

4、延长煤矿企业证照有效期限,保障煤矿生产和建设的合法性,如煤炭生产许可证已换发成长期证,用年检办法管理该证件,其它证件能否效仿。

5、加大煤矿企业的专项安全检查力度,确实能为煤矿企业查出安全隐患,提供技术服务。

6、建议煤矿企业的安措资金和维简费,能否加大提取额度,确保煤矿企业安全设施和安全措施到位。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六日

第四篇:当前吉林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学习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吉林煤矿安全监察局常天明

(2008年11月10日)

根据吉林煤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调研阶段安排意见,从11月5号至11月8号,我们对通化矿业集团公司、杉松岗矿业集团公司、白山监察分局等单位就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向机关有关处室、延边监察分局、辽源监察分局、吉林站及大的煤矿企业发出调查问卷20份。通过问卷和调研,基本了解全省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 吉林省煤矿基本现状

吉林省煤矿自然灾害严重,瓦斯、煤尘、顶板、水、火等自然灾害俱全,在全国96个矿务局中,有16个矿务局被国家确定为重灾局,其中包括我省辽源、通化两个矿业集团。小煤矿多数为开采边角煤和复采区,而且是一个缺煤省。除松源外,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白城、延边等八个市(州)均有煤矿分布。

现有矿井326 处,生产能力4245万吨。其中,生产能力在120万吨以上矿井9处; 能力在30 万吨至120万吨矿井20处;不足30万吨的 297处。国有重点煤矿共有 4个行政矿区、26处矿井;其中 30万吨以上矿井 20 处,不足 30万吨矿井6处。2007年原煤总产量实际完成3001 万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完成1579万吨,国有地方煤矿完成452万吨,乡镇集体煤矿完成970万吨。

二、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煤矿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井小生产能力低

一是煤矿井型小,按2008年以前的实际产量计算(每年不到3000万吨),平均一个矿不到10万吨,全省的产量不如外省的一个矿。大多数小煤矿整合后能力只能达到4万吨/年。二是煤矿生产工艺落后,机械化程度低。除了辽源、珲春几个大的局外,几乎谈不到什么机械化。多数乡镇煤矿基础条件差,使用木支护,仍在采用已被淘汰的生产支护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例如占全省三分之一产量的白山市多数矿几乎无壁式开采,仅通化矿业集团个别工作面实行机械化开采。使用旧法采煤,工人劳动强度大,安全可靠性差。

2、煤矿职工素质低。

据调查,在我省10万煤矿职工中,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000人,不到3%。绝大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是采掘工。在中专以上人员中,懂专业技术的又很少。有的矿主要负责人虽经过培训,但实际上仍不具备安全管理资质。根本不懂井下生产、技术、安全管理。

例如白山辖区现有从业人员15850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829人;在乡镇煤矿的5925人中,文盲就有452人,接近10%。杉松岗矿业集团1301名从业人员中,本科毕业只有7人。

3、非法违法生产时有发生。

一是发生在资源整合矿井。主要是资源整合矿井存在观望思想和个别地方对省资源整顿关闭政策理解有偏差,存在畏难情绪,责任不落实,加之部门之间协调不力、审批环节繁琐,导致资源整合工作进度较慢,导致一些整合煤矿非法生产。截至目前,全省101处整合矿井中,只有20多处矿井审批了安全专篇。这些矿井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违法违规生产现象较为严重。有的整合主体矿井利用原有系统,不能满足整合提高的需要;有的矿井在新采矿许可证未办好、老证过期的情况下仍进行采掘活动;部分改扩建项目不按批准的方案施工,有的煤矿存在着边建设边生产现象;在今年目前为止发生的46起事故中,非法生产就发生一起重大事故,死亡17人。而且整合矿井维修发生事故也不排除有非法生产发生事故的可能。二是部分矿井隐瞒作业地点和事故隐患,存在违规和“三超”现象;例如通化市锟鹏煤矿煤矿安全机构10月28日监察时,打假闭隐瞒作业地点。

4、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不落实。安全投入不足,特别是一些乡镇煤矿,在安全投入上舍不得花钱,技术手段落后,设施设备简陋,防范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低下;一些企业安全基础管理薄弱,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落实,甚至形同虚设,“三违”现象屡禁不止、熟视无睹;隐患排查治理有的甚至搞形式、走过场,应付检查、自欺欺人。

5、政府监管责任还需进一步落实

从政府监管主体责任落实来看,一是对安全监管工作重视不够,在机构建设、人员配置、执法检查、隐患排查、责任追究等方面还有不到位的地方。一是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工作机制不够理顺。全省7个产煤市州,地方煤矿监管部门有的设在市安监局,有的设在市经委,有的设在市煤炭局。机构设置五花八门,上下不对口、工作侧重点不一致,协调配合难度大,在县区落实也不一致。二是人员、经费、装备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受编制限制,政府机关行政人员只减不增,所以监管部门缺少煤矿安全生产的采掘、通风、机电、管理等专业人员。像白山市监管局人头费500元/年,经费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检测仪器,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基层安监机构相关装备、设备、资金不足等问题就更为突出。三是执法力度不够,安全监管工作压力大。受地方经济发展和软环境治理影响,地方安全监管工作压力很大,执法力度不够。例如,白山市的江源区,煤炭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为70%,关停一个煤矿,涉及到了财政税收、人员就业和安全稳定。而这种水平的煤矿,隐患永远存在,整改也是长期的任务,唯有关停。监管部门日常管理工作压力大,阻力大。如果煤矿存在重大隐患生产,按国务院446号令应责令停产整顿,处50万—200万元罚款,在白山市各县区很难执行,造成煤矿井下隐患长期存在,整改无休无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故也就频繁发生。

6、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效能有待加强

随着责任追究力度的加大,个别监管监察人员存在畏难情绪,加之部门之间协调有一定问题,导致责任不落实的情况。一是个别地方安全监察机构下达的监察意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落实、不反馈或整改不力现象,有抵触情绪;二是个别人认为干的工作越多,可能责任越大;三是部分监管部门对下达的执法行为缺乏必要的督促落实和不好落实的情况,违法违规采掘活动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制止;四是安全生产联合执法运行机制不协调,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在查处超层越界、假密闭、假工作面以及火工品管理等关键上收效甚微,联合执法没有真正做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对一些比较重大、棘手的问题,有关部门不愿真正触及,甚至以“责任明确、牵头明确”为借口,敷衍塞责,绕道而行。

三、加强和改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思想认识和责任不落实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为什么要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中指出:当前我国发展的总形势是好的,但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劳动就业,安全生产问题,群体事件等这些问题都应该解决。总书记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讲到安全生产问题是一个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发展的动力依靠人,坚持安全发展才是科学发展。要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煤矿企业上水平,不能让那些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用煤矿工人的生命去发展,不能不顾子孙后代,不能有地就占,有煤就挖,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安全生产工作。针对当前我省煤矿安全生产主要存在的问题,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解决个别人对科学发展认识不足,存在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作风飘浮、工作不扎实的问题;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责任不落实等问题,真正把安全生产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严把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批关。目前一个时期正是安全生产许可证换证期,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换证的大好机会,对那些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坚决不能发证;对已经发证但安全条件滑坡的煤矿也要采取措施,使其持续达到办证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坚决暂扣或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

3、加大监察执法力度,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把遏制重特大事故,作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中心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要求已经很明确,安全发展才是科学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主动出击,遏制重特大事故,坚持安全第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职责,加大安全监察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秉公执法。对那些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煤矿,该罚的罚,该停的停。对那些以各种名义非法违反生产的煤矿,建议地方政府该关闭的关闭,绝不姑息迁就。对一些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必须盯住不放,跟踪到底。不能一查了之、留下后患。

4、继续打好瓦斯治理煤矿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

一是贯彻落实瓦斯治理“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16字方针;二是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工作进度。规范和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程序,对煤矿整合项目审批建立部门联合审批机制或联合审批办公制度,加快推进整合项目顺利实施。

5、深化隐患排查治理,防止走过场。省、市州都要按照国务院关于“隐患治理年”的总体部署和百日督查专项行动要求,立足于治大隐患、防大事故,将隐患排查治理作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持之以恒地抓下去,确保抓出成效。省有关部门要督促各市州进一步对所辖煤矿开展隐患排查、明确责任,加强监管,督促落实,确保隐患整改到位、“隐患治理年”的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位。要把瓦斯治理和防治水作为工作的重点,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巩固百日督查成果。切实把安全生产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防止出现事故反弹,

6、变煤矿招工为招生。针对煤矿职工目前状况,煤矿企业应把招工变为招生。煤矿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有针对性将所需人员选送到各类学校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技能,更好地适应煤矿工作需要。同时各有关部门也要健全完善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体系,改进培训方法,对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实行分层次、分类型的强制培训,提高培训效果。加强小煤矿安全技术培训,确保管理和技术人员符合煤矿安全生产相关资质要求,使其逐步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加强煤矿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保护。

7、进一步明确安全监察职责,提高安全监管监察效能。

国家虽然在国办79号文明确 “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相关职能,但有些工作尚不明确,应出台这方面的细则,进一步规范和明确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工作职责。督促地方政府落实安全监管人员编制、办公设施、经费及必要的装备,确保安全监管职责全面履行到位。规范煤矿安全监察如何监察和定位,特别是对地方政府监督指导怎么开展,推进执法到位和“两个主体责任”的落实。建议国家尽快修改出台煤矿安全监察条例。

第五篇:支部班子四风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主义方面

1、理论政策和业务学习不深不透,勤于思考不够,满足于一知半解,有蜻蜓点水,学用脱节现象。

2、蹲在办公室多,联系群众少,对调查问题研究少,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缺乏创新意识。

二、官僚主义方面

1、领导班子成员到科室一线征求群众意见做得不够,对干部职工思想状况和生活情况了解不全面,帮助干部职工解决实际困难还不够。

2、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了解基层情况,对群众反应的问题不关心,习惯于听汇报,要文件,看数字。

三:享乐主义方面

1、理想信念不坚定,遇事不讲原则,缺少正气,对不正之风听之任之,不抵制、不斗争。

2、不求上进,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进取意识,没有目标和动力。工作中有推诿、服务不到位的现象,科室之间有时沟通配合不够,缺少主动担当的负责态度。

四、奢靡之风方面

1、对自己要求不严、应酬过多,交往过杂、作风庸俗。

2、不注意节俭,公务经费管理不严、乱使用,浪费公共财物。 整改措施:加强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增强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增加学习次数,定期进行检查考核。领导班子多下基层广泛征求意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会解答和回应,全面开展礼仪服务。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多下基层,多为员工着想。召开民主座谈会,广泛征求员工意见,转变作风,转变工作态度,

- 1

上一篇:慢病示范区工作计划下一篇:某工程施工进度计划